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李叔同講禪:最寶貴的人生啟示 陳南

聽李叔同講禪:最寶貴的人生啟示 陳南

第一章:心態平和,人生自在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陳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章:心態平和,人生自在

一個人如果能經常保持平和安詳的心態,就會體味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那麼,生活將充滿無限的喜悅與充實,生命才得以真正的快樂。所以李叔同大師說:“人生多艱,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於此當鎮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一切順其自然,結果就不會差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慧能法師

弘一法師很喜歡這句話,在他看來,既然萬物皆空,又何必去滋​​生無窮煩惱呢?順其自然,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這樣,結果反而會更好。

潘天壽是弘一法師的弟子。一次,他特意到杭州煙霞寺拜見弘一法師,言談之間流露出出家的意願。弘一法師勸他說:“你以為佛門是個清靜的地方,如果把握不住的話,同樣也會有許多的煩惱。”潘天壽聽了大師的話,思考許久,最終打消了遁入空門的念頭。由此可見,對於塵緣未了之人,即便是親近的好友、弟子,弘一法師也不會答應他們皈依佛門的。此後,經過自己的努力,潘天壽終於成為一位國畫大師。

我們可以設想,假如弘一法師當初答應了潘天壽出家的請求,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或許煙霞寺裡多了一個不安分守己的和尚,而塵世裡少了一位國畫大師。我們之所以說弘一法師不愧是一代宗師,他對佛學的理解,勸人順其自然的做法真是令人欽佩。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在塵世間有太多的慾望,總是考慮太多自己的感受,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從來不考慮客觀環境的限制,一意孤行,想去改變一些不可能完成的東西,而不是順其自然,結果呢?常常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徒增無窮無盡的煩惱。

古時候,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他和妻子一起過著貧窮的生活。他長年累月都在田地里辛勤地勞作,收穫勉強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他天天都必須到地裡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水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不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他一邊唸叨,一邊不經意地用手去拔身邊的野草。他輕輕一扯,草就被扯出來了一節。但是還沒有完全被拔出來。草一下子比原先顯得高了不少。

宋國人望著長高的草出神,突然,他的腦子裡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麼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挽起了褲腳,一躍而起下田開始乾了起來,忙到太陽下山,他終於乾完了。他艱難地直起腰,捶了捶酸疼的腰,美滋滋地回家了。

他一進門就興奮地對妻子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他邊說邊比劃著。 “什麼?你……”宋國人的妻子大吃一驚,非常著急地對宋人說:“禾苗怎麼能去拔高呢?弄不好禾苗都會死掉的呀!”說完,她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晚了,可憐的禾苗都已經枯死了。宋國人無視禾苗的生長規律,想人為地予以改變,結果自己吃了苦頭。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遵守事物的發展規律,做起事情會得心應手,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一些;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做起事情就會處處受制,處處不順。因此,有些人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一些不可能改變的事情,結果只會碰得頭破血流,一事無成,平添無盡的煩惱。因而,為人做事要放開一些,灑脫一些,讓一切順其自然,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生活也會越來越輕鬆。

有超然的態度,才會有全新的人生

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

——明·蓮池大師

弘一法師這樣解釋這句禪語:人世間就像是一個大舞台,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其實就是一個演員,都在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悲歡離合、世事沉浮、功名利祿,等等,都在其中得到體現。無論你在其中扮演的是喜劇演員,還是悲劇演員,當人生的大幕落下的那一刻,作為演員的你都要退出這個舞台。無論你對這個舞台是留念,還是厭倦。總之,世上沒有不落幕的舞台。正因為如此,才要我們“人生在世,要放開胸懷”。也就是勸誡我們,不要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於懷,眼界要開闊一些,心胸要豁達一些,為人做事要大度、大氣一些。

以人生如戲的態度去面對人生,不失為一種灑脫。把生活中悲歡離合等看作上蒼對你的特意安排,你的人生就會輕鬆許多。就像下面這個故事中的宰相,從容地看待每一件事,都把事情朝好的方面去想,結果壞事變為好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最喜歡的事情是打獵。他的宰相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天,國王興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獵。在追逐一隻花豹時,不小心被花豹咬斷了手指。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來宰相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國王一聽,悶了半天的不快終於找到宣洩的機會。他凝視宰相說:“嘿!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宰相發覺國王十分憤怒,卻也毫不在意:“大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超越自我一時的得失成敗,確確實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彷彿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干的事。 “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兩名侍衛立刻近前,國王說:“你們馬上把宰相抓出去斬了!”侍衛愣住,一時不知如何反應。國王說:“還不快點,等什麼?”侍衛如夢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門外走。國王忽然有點後悔,他大喊一聲說:“慢著,先抓去關起來!”宰相回頭對他一笑,說:“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打算像以前一樣找宰相一塊兒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下令把他關入監獄裡,一時也放不下架子釋放宰相,嘆了口氣,就自己獨自出遊了。

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沖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國王這時才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品。他哀嘆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其實心裡卻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裡的國王,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來。

當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鍋爐旁,柴火正熊熊燃燒,更是臉色慘白。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想不到現在還能找到這麼完美無瑕的祭品!

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徵,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就在這時,大祭司突然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相,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

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說:“宰相,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更上一層樓了。”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宰相說:“我僥倖逃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裡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呢?”

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裡,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啊!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裡,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呢?不是我還有誰呢?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弘一法師希望每個人都擁有這種生活態度,這樣的人生才會快樂。

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生有悲歡離合,也有陰晴圓缺。生活中,只有保持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保持一種豁達的心態,才能不被煩惱所困擾,你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用心體會,人生總有真滋味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宋·白雲禪師

弘一法師認為,這首詩偈通俗易懂卻又意喻深刻,詩中的“來時路”喻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值得去品味的地方,只可惜往往不加以注意罷了。而“被眼瞞”一句更是深有寓意,意指人們常常被眼前一些表面的現象所欺騙,無法發現生活的真滋味。此偈選取人們常見的景象,語意雙關、暗藏機鋒,啟迪世人不要受肉眼矇蔽,而要用心靈去體會那些生活中,通常被人們忽略而又美麗的瞬間。

的確,生活給予每個人的快樂大致上是沒有差別的:人雖然有貧富之分,然而富人的快樂絕不比窮人多;人生雖然有名望高低之分,但是那些名人卻並不比一般人快樂到哪去。人生各有各的苦惱,各有各的快樂,只是看我們能夠發現快樂,還是發現煩惱罷了。

生活中,快樂無處不在,只要你用心體會,便不難感受得到。尤其是在那些看似無法逾越的苦難面前,倘若你依然能夠仰望蒼穹,用心去感受,快樂便會永遠伴隨左右。

一個人聽說有一位很有名的樂觀者,便去拜訪這位樂觀者。

“假如你一個朋友也沒有,你還會高興麼?”這個人開門見山地問。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沒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

“假如你正行走間突然掉進一個泥坑,出來後你成了一個臟兮兮的泥人,你還會快樂麼?”

“我還是會很高興的,因為我掉進的只是一個泥坑,而不是萬丈深淵。”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頓,你還會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只是被打了一頓,而沒有要我的性命。”

“假如你去拔牙,醫生錯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還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他錯拔的只是一顆牙,而不是清除了我的心臟。”

“假如你正在睡覺,忽然來了一個人,在你面前用極難聽的嗓門唱歌,你還會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在這裡嚎叫著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匹狼。”

“假如你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還會高興麼?”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我終於高高興興地走完了人生之路,可以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另一個'宴會'了。”

“這麼說,生活中沒有什麼是可以令你煩惱或者痛苦的?”

“是的,只要你願意,你就會在生活中發現和找到快樂——痛苦往往是不請自來,而快樂和幸福往往需要人們去發現,去尋找。”樂觀者說。

聽了樂觀著這一連串的快樂表白,拜訪者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從此,他的生活也充滿了歡樂。

顯然,如果我們不能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那部分快樂,我們將很難意識到快樂的所在,甚至連正在歷經的快樂都會失去。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快樂就像一個被一群孩子追逐的足球,當他們追上它時,卻又一腳將它踢到更遠的地方,然後再拼命的奔跑、尋覓。

人們都追求快樂,但快樂不是靠一些表面的形式來獲得或者判定的,快樂其實來源於每個人的心底。生活本來就是柴米油鹽這些繁瑣而又現實的組合,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與其看不如意的方面,不如學會尋找樂趣,看生活中好的一面。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去體會平凡中的幸福與快樂,那麼微笑就會時常掛在嘴角,幸福的甜蜜也會永駐心間!

忘乎所以,常常沒有好結果

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煊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清·印光法師

弘一法師非常喜歡印光法師的這段話,常常藉它勸誡那些終日追求名利、春風得意的人,在自己權勢膨脹、極度風光的時候,危險也在靠近自己,要及時懸崖勒馬。

許多得勢之人常常被一時的風光遮住了雙眼,也蒙蔽了心靈。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追逐財富、名利的滾滾潮流之中,豈不知自己已經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了,已經是到了危險的邊緣。明朝的魏忠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他處處張揚自己的表面風光時,卻怎麼也沒有料到其實正在一步步切斷自己的後路。

在明熹宗彌留之際,差人將信王朱由檢召至臥榻之側,傳以皇位,囑以善視中宮、善待忠賢。遺言一出,魏忠賢得意非凡,朱由檢卻不能自安,他趁亂趕快離開了皇宮,唯恐被魏忠賢所害。

天啟七年八月,23歲的熹宗終於晏駕。魏忠賢本來準備秘不發喪,有所圖謀,無奈人多嘴雜走漏了風聲,只得由皇后懿旨昭告天下,並派黨羽塗文輔等人接朱由檢入宮。

風雨欲來,局勢凶險。朱由檢進宮之前,做了種種準備。他廣告朝野,讓大家知道他入宮的消息,同時在衣袖之中藏了很多事物。朱由檢進宮之後,處處防備,小心謹慎,不敢吃一口御廚房的東西,而以自帶食物充飢。由於信王入宮已不是秘密,魏忠賢一時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將朱由檢扣押宮中,再想對策。

朱由檢與外隔絕,夜夜孤燈獨坐。一天,他見一個手持長劍的內侍在自己住所前轉悠,就試著將其召入,許以日後封賞。這內​​侍本是受命看守朱由檢的,一聽朱由檢許願許得天花亂墜,興奮之中忘了職責。恰好又有一群巡夜的太監從門口經過,朱由檢立刻把他們都叫進房內,問寒問暖,還派“看守”到御廚房取來酒肉款待大家。

眾人十分感激,都表示願為信王賣命,於是,朱由檢同宮外取得了聯繫。朝中多數大臣雖迫於魏忠賢的淫威而對其阿諛逢迎,但內心深處還是不希望一個太監常年騎在自己的頭上肆意妄為,更不希望他有朝一日當上皇帝。他們得到朱由檢送出的情報後馬上行動,擁戴他做了皇帝,這就是後來的崇禎帝。

朱由檢即位之後,魏忠賢懊惱自己棋錯一著。他為了試探新皇上對自己的態度,先惺惺作態,表示自己老了,該退休了,要辭去廠衛之權。老狐狸遇上個好獵人,朱由檢自然明白魏忠賢的真實用意,同時也深知他的勢力已根深蒂固,就不動聲色,不僅不同意魏忠賢辭職,還像先帝一樣對他恭恭敬敬,禮讓有加。魏忠賢見狀便放下心來,他不知頗具城府的崇禎帝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他。

穩住魏忠賢之後,崇禎開始剪其黨羽,從宮內到宮外,從京城到外地,將一大批魏黨分子或免職遣返、或逮捕查辦。速度之快,是魏忠賢所始料未及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的行為鼓勵了一些早已對魏黨心生不滿的大臣,他們紛紛上書揭露魏忠賢的罪惡行徑。

魏忠賢知道自己的氣數就要盡了,自己這麼多年來苦心經營的一切都已破產了。但是他不願意就此死去,他忽然很想離開皇宮,離開這個自己從小太監變成九千歲的巢穴。崇禎本想將這個禍害天下長達七年之久的元兇處以極刑,但念及哥哥的臨終遺言,還是答應了他的乞求。魏忠賢唯恐夜長夢多,就連夜離開了京城。

但是,由於請殺魏忠賢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崇禎也覺得不殺此賊不足以謝天下,就下旨將魏忠賢逮回京師問罪。

當京中有人將這個消息設法報知魏忠賢時,魏忠賢還未至鳳陽。他知道情況不妙,就索性停住在阜城南關尤氏旅店,不再往前趕路了。這一夜他輾轉難眠,呆坐良久,終於自解衣帶將自己罪惡的一生做了個了斷。這一年,魏忠賢59歲。

魏忠賢一生害人實在太多,他雖然畏罪自殺,卻難息眾怒。受害者無不想手刃仇人,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崇禎終於下旨磔屍。於是,死去的魏忠賢仍然難逃惡懲——他的屍體被千刀萬剮、剁成了碎塊;他的頭顱也被懸掛在其家鄉的西城門下。

魏忠賢本是市井無賴,吃喝嫖賭,無所不通,以致家產耗盡,賣妻賣女;走投無路之際,只得揮刀自宮,入宮當了太監。

誰曾想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竟然秉筆審批內閣大臣的奏章,繼而把持朝政,敗壞朝綱,代擬聖旨,迫害忠良,真可謂權傾朝野,氣焰囂張。

殊不知,正是他在春風得意之時,不知收斂,在罪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致落得個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

弘一法師曾說:“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人生在世,要想過得順利,時時都要小心謹慎。特別是在自己春風得意、無限風光之時,更要謹小慎微,不要得意忘形,以致樂極生悲。

多一分恭敬,就會多一分福慧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清·印光法師

“要想從佛理中得到實際的好處,就必須以恭敬的態度感悟它,有一種恭敬的態度,就可以消除一些罪業,獲得一些福業。”這是印光法師的一句話,從中可以看出恭敬的態度對於尊佛、禮佛者是多麼的重要。

弘一法師很贊同這個觀點,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恪守這一點。

1922年,弘一法師欲拜慶福寺的寂山長老為師,寂山長老感到很不安,他認為自己佛學修為甚淺,而弘一法師聲名遠揚,自己非常尊敬弘一法師。於是,再三推辭,不肯接受。弘一法師越發謙虛恭敬,再三懇求,又請壁華、孟由二居士勸說,寂山長老這才答應下來。

拜師的那一天,弘一法師按照拜師的禮儀去拜見寂山長老。後來,他又鄭重其事,在報上刊登聲明。在此之後,無論在何種場合,或者書信往來,均以師禮待之。

從弘一法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謙卑、恭敬的高尚之人,也正因為弘一法師具有這種胸襟和態度,才使他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景仰。

有人說:謙卑是智慧的開始,恭敬是福氣的源泉。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百喻經》記載了一則獵人贈予四個商人兒子獵物的故事。

在梵授王統治的波羅奈國有四個富商。他們各有一個兒子,都長得風流倜儻,且喜歡結伴而行。有一天,四位商人之子又一起出城,途中坐在路邊休息,互相交談自己近來的所見所聞。這時,有一位獵人打獵回來,車上裝了許多獵物。獵人駕著馬車疾馳而來,準備進城賣掉這些獵物。

四個年輕人看到滿載獵物的馬車駛來,其中一個迅速從地上站起來,說道:“我向獵人要塊肉去。”話音剛落,他已經走到馬車前,很不禮貌地說: “餵!打獵的,割塊肉給我!”獵人見這個年輕人如此傲慢無禮,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向人索要東西,怎麼能以這樣的口氣呢?要和氣換和氣才對呀!我不會拒絕你的要求,但是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說完這番話,獵人便念了一首偈語:

“公子所要肉,出言欠和遜;按君言粗魯,只配得筋骨。”

第一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骨,悻悻地退回原來坐的地方。

第二位商人的兒子也站了起來,說道:“我也向獵人要塊肉。”他來到獵人面前,和顏悅色地說:“大哥,能給我一塊肉嗎?”獵人笑著說:“當然可以。我也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接著,獵人扶著車把,也念了一首偈語:

“人說塵世中,兄弟手足情;按君言辭和,送君鹿腿肉。”

第二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腿,高興地回到路邊。

第三位商人的兒子也站了起來,說道:“你們都向獵人要了肉,我也去。”他來到獵人面前,滿臉笑容,用溫和、尊重的語調說道:“老爹,請給我一塊肉好嗎?”獵人也報以一笑,很爽快地說:“我會按照你的言辭決定給你哪一塊肉的。”說完這話,他又念了一首偈語:

“呼我一聲爹,為父心頭顫;按君言辭敬,贈君心頭肉。”

第三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心,愉快地回到年輕的朋友們身旁。

第四位商人的兒子迎著他站起身來,說道:“我也去向獵人要肉。”他來到獵人面前,含著親切的微笑,誠懇而又尊敬地說:“朋友,打獵辛苦了。能否賞我一塊肉?”獵人也禮貌地微微頷首道:“沒問題,朋友,我將會按照你的言辭來決定給你哪一塊肉。”第四次念起偈語:

“村中若無友,猶孤居森林;按君言辭美,贈君傾我車。”

獵人恐怕年輕人沒聽清楚,再次強調:“朋友,上車來吧!我要將這整車獵物都送到你家裡去。”第四位商人的兒子也不客氣,讓獵人駕車把滿車鹿肉送回自己家。他吩咐僕人卸下肉後,讓廚子馬上烹煮,熱情招待獵人。他倆邊飲酒邊交談,吃喝了整整一夜,盡興而散。

向同一位獵人索要鹿肉,但是因為態度不同,結果也大不相同。態度傲慢、言語不敬的年輕人得到的只能是筋骨;和顏悅色,以兄弟相稱的年輕人得到的是鹿腿;滿臉笑容,用溫和、尊重的語調相稱的年輕人得到的是鹿心;真誠、懇切,把對方視為朋友的年輕人得到的是滿車鹿肉。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人多一分恭敬,自己就收穫一分福慧。所以,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要想獲得更多的福慧,就要努力做到以恭敬的態度對人。

多一分平常心,多一分平安人生

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明·袁宏道

“佛家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等相互污濁,已經容不得我們一刻居住。”有人看到這句偈語,就問弘一法師:“既然我們身處這樣污濁的環境,應該怎麼辦呢?”弘一法師回答說:“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守正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世事難料,福禍變幻,當你突然遇到一些難以預料的事情,當你被誤解、被誣陷、被冤枉的時候,能不能保持平常心,處事不驚,從容面對呢?其實,要想從容面對,保持一顆淨化的心,必須有一個偉大的胸懷。有時候,要是沒有可能改變身處的環境,那就去改變我們的心靈。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淨化內心開始。只有內心淨化了,身外的環境才能得到淨化。

石苞是西晉初期一位著名的將領,晉武帝司馬炎曾派他帶兵鎮守淮南,在他的管區內,兵強馬壯。他平時勤奮工作,各種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當時,佔據長江以南的吳國還依然存在,吳國的君主孫皓也還有一定的力量,他們常常伺機進攻晉朝。對石苞來說,他實際上擔負著守衛邊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北擔任監軍的是王琛。他平時看不起貧寒出身的石苞,又聽到一首童謠說:“皇宮的大馬將變成驢,被大石頭壓得不能出。”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懷疑這“石頭”是指石苞。

毫無理由地懷疑他人,陷其於不平之中,實在是不義之舉。然而,王琛還是這樣做了。他秘密地向晉武帝報告說:“石苞與吳國暗中勾結,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風水先生也曾對武帝說:“東南方將有大兵造反。”這樣,武帝便真的懷疑起石苞來了。正在這時,荊州刺史胡烈送來關於吳國軍隊將大舉進犯的報告。

石苞也聽到了吳國軍隊將要進犯的消息,便指揮士兵修築工事,封鎖水路,以防禦敵人的進攻。武帝聽到消息後更加懷疑,就對中軍羊祜說:“吳國的軍隊每次來進攻,都是東西呼應,兩面夾攻,幾乎沒有例外的,難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祜自然不會相信,但武帝的懷疑並沒有因此而解除。湊巧的是,石苞的兒子石喬擔任尚書郎,晉武帝要召見他,可他經過一天時間也沒有去報到,這就更加引起了武帝的懷疑,於是,武帝想秘密派兵去討伐石苞。

武帝發布文告說:“石苞不能正確估計敵人的勢力,修築工事,封鎖水路,勞累和乾擾了百姓,應該罷免他的職務。”接著就派遣太尉司馬望帶領大軍前去征討,又調來一支人馬從下邳趕到壽春,形成對石苞的討伐之勢。

石苞一點也不知道武帝對他的猜疑。到了武帝派兵來討伐他時,他還莫名其妙。但他想:“自己對朝廷和國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蕩無私,怎麼會出現這種事情呢?這裡面一定有嚴重的誤會。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做事情應該光明磊落,無所畏懼。”於是,他採納了孫鑠的意見,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來到都亭住下來,等候處理。

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動以後,頓時驚醒過來,“討伐石苞到底有什麼真憑實據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築好了守城工事,怎麼不作任何反抗就親自出城接受處罰呢?再說,如果他真的勾結了敵人,怎麼沒有敵人前來幫助他呢?”想到這些,晉武帝的懷疑一下子消除了。

後來,石苞回到朝廷,還受到了晉武帝的優待。

石苞用內心的平靜,打消了武帝的猜忌,也回擊了來自於外界的誹謗,為自己平息了一場災難。俗語說:“平時沒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突發事件和緊要關頭時,一定不要慌張,要冷靜下來,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一個清靜的心態,坦然面對即將發生的事情。這樣,你才能更好地應對事態的發展,確保不會讓突發事件危及自己的安全。

樂觀成就美好的人生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格言聯璧》

“在心志方面要用苦來磨煉,意趣要以樂為目標,做人氣度要大量,言行舉止要謹慎。”弘一法師常常用這句話來總結做人必須養成的四種品質,在他眼裡,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是人生最重要的修養之一。他不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弘一法師的人生道路非常坎坷,充滿磨難,但是他並沒有屈服,而是用樂觀的人生態度面對這一切,他從不抱怨,臉上總是帶著淡淡的微笑,周圍的人都被他這種生活態度所感染,無不說他是一個樂觀​​、淡定的人。可以說,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是弘一法師對自己生活的總結。

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有樂觀的生活態度,有的人對生活就很悲觀。這是與樂觀截然相反的生活態度。不同的生活態度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人生結果。樂觀之人對生活充滿希望,在希望的引領下,他會積極進取,直到獲得成功;悲觀之人則對生活充滿失望,在失望的打擊下,他會怨天尤人,找不到人生目標,渾渾噩噩,直至終老,一事無成。

或許有人說,有些事就是不會讓人有好心情,讓你樂觀不起來。其實,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互聯繫的,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有時我們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心情,換一個視角看問題,就可以變“悲觀”為“樂觀”,關鍵看你是不是有樂觀的心態。

一位禪師云遊的時候,在一個老婆婆家裡借住,一連幾天,那個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禪師很納悶兒,不解地問道:“你為什麼整天都在哭呢?有什麼傷心事,可否讓我為你開解?”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布鞋的,小女兒嫁給賣雨傘的。天晴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小女兒的雨傘一定賣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傷心;下雨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大女兒,下雨天當然就沒有顧客上門買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淚。這樣一來,我每天都覺得非常擔心。”

禪師說: “原來是這麼回事!你這樣想不對呀!如果我是你,我會覺得每天都很高興。”婆婆說:“大師,這話怎麼解釋?”禪師開導她說:“為女兒擔心是沒有錯,可是你為什麼不為女兒開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時候,你大女兒的布鞋店一定生意興隆;下雨的時候,你小女兒的雨傘肯定十分暢銷,你應該天天為她們開心才是呀,怎麼會難過呢?”

老婆婆聽了禪師的話,豁然開朗。從此,每當她想到自己兩個女兒的時候,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她總是笑嘻嘻的。

歌德說:“樂觀的人終將成就樂觀的人生,悲觀的人只能躲在歲月的角落裡偷偷地哭泣,面對人生,我們所能選擇的就只有樂觀。”樂觀是幸福的種子,是快樂的源頭。樂觀的滋味是甘甜和醇香,是清新和清涼,樂觀使我們心潮澎湃,心想事成,它給人以希望,賦予人們力量,使人戰勝挫折,事業成功,家庭幸福。

悲觀則使人精神萎靡,眼界狹窄,喪失自信。悲觀是撲滅理想之火的水,是事業成功的絆腳石,是家庭幸福的攔路虎。悲觀是失望的兄弟,是失敗的根源,是苦惱的要素,是煩惱的土壤。悲觀之樹只能開出苦澀的花,結出煩人的果。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樂觀,不是盲目的,不是對未來不切實際的狂想,不是面對困難不假思索地冒進,而是清楚地知道人生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卻始終對生活和生命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堅信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會獲得成功。樂觀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會坦然面對,不斷學習,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直至成功。讓我們做一個樂觀的人吧,因為完美的人生需要樂觀。

憤怒是製造惡果的罪魁禍首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南朝·智者大師

“憤怒是不能得到佛法的根本原因,是墮入惡道的緣故,與超脫之後產生的喜悅是冤家,是偷走我們善心的大強盜,是種種惡言的倉庫。”弘一法師在提到這句偈語時告誡世人:不要輕易動怒,也不要在憤怒的情況下做出任何決定。

動怒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其決定一般也是在非常魯莽、衝動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後患,使自己身陷險境,或是落得為人恥笑的下場。我們都知道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典故,吳三桂為了愛妾陳圓圓,竟然打開山海關的大門放清軍入關,在清兵衝入大門的一剎那,就注定了他成為世人笑柄的命運。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是遼東一帶屈指可數的名將。明朝開武科考,選拔武將。出生於官宦之家的吳三桂奪得武生高魁,被授為遊巡使。吳三桂少年得志,受到很多達官貴人的歡迎。一次在田宏遇的府上,他結識了名歌妓陳圓圓。並在田宏遇的撮合下,二人結成眷屬。

吳三桂自從得到陳圓圓後,忘記了鎮守邊地的重要任務,向朝廷請了病假,回京與圓圓終日廝守。吳三桂可以不要官爵,不惜生命,來維繫同陳圓圓的婚姻,可見他對陳圓圓的確一片真心。後來吳三桂因犯事被送入刑部,董其昌為吳三桂四處奔走,托宰相李建泰向皇上求情。崇禎終接受了李建泰的建議,放了吳三桂,令其遠赴山海關,戴罪立功。就在吳三桂進抵山海關的第二天,李自成開始攻打北京,兩天后城破,崇禎帝上吊自殺,明王朝垮台。李自成農民軍開進北京的第二日,吳三桂進抵豐潤,聽到京城陷落、崇禎自殺的消息,下令停止西進,撤回山海關。

形勢發生如此急劇的變化,是吳三桂未能料到的。其父吳襄在北京成為農民軍的俘虜,其舅父也已投降清兵,他自己則處於農民軍與清軍兩支強大而又敵對的勢力之間。何去何從呢?

吳三桂作為明朝將領、大官僚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不會與農民軍聯手的,他曾揚言“為複大仇、殲大寇”,與農民軍勢不兩立。但憑藉自己的力量又難與強大的農民軍匹敵。李自成則希望吳三桂歸降自己,以減輕軍事壓力,就派人帶著四萬兩犒銀和吳襄的親筆信,去招降吳三桂,並提出另派兩萬農民軍代他守關。吳三桂收下犒銀,表示願意談判罷兵,率軍離開了山海關。

關外的滿族政權看到明朝已亡,奪取中央政權的主要障礙已變為李自成,於是就把矛頭指向了農民軍。當時,皇太極已於上一年病死,由6歲的兒子福臨即位,攝政王多爾袞掌握實權。多爾袞為達到消滅農民軍的目的,採取拉攏、招降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明王朝殘餘勢力的策略,揚言“為崇禎報仇”。這一招,對於漢族大官僚地主來說,頗具吸引力,因為他們與清統治者有著共同的敵人——李自成農民軍。多爾袞斷然決定,清軍自盛京西進,準備南下入關。

吳三桂行至灤州,聽到從北京傳出消息,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擄佔。吳三桂很是震怒,這種奪妻之恨讓他鐵定了心思同清軍聯合,於是引兵殺回山海關,趕走了李自成的守關部隊。 1644年5月,吳三桂派人致書多爾袞,答應以“財帛”和“裂土”為代價,乞求清兵迅速全力攻打北京,共同消滅農民軍。

多爾袞大喜,馬上回書稱:在攻占北京後,清軍要實行對全國的統一,對吳三桂“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多爾袞以封土為王作誘餌,希望吳三桂徹底降清,吳三桂答應了。

5月27日,清軍開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出迎,多爾袞命吳軍以白布系肩,作為先導,隨後清軍浩浩蕩蕩開進了山海關。至此,吳三桂徹底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

明末清初的詩人吳梅村就這一歷史事件在他的《圓圓曲》中寫道:“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言辭中充滿了對吳三桂衝冠一怒的責備和深深的嘆息。人們常說:衝動是魔鬼。尤其是在怒氣十足的情況下,人往往是不理智的,做出的事情也不妥當。而且這憤怒之氣就像一把雙刃劍,不僅會傷到別人,也會刺傷自己。所以,切不可為一時的情緒宣洩而不加控制,導致事後的追悔莫及。

心中空明,人自明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唐·從諗禪師《魚鼓頌》

這首偈所讚頌的“魚鼓”是魚形木鼓,即寺院擊之以誦經的法器。這首偈可以這樣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和合而成,“魚鼓”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大自然對它情有獨鍾,“造化”更為精巧工​​致而已。 “魚鼓”有聲,妙在內無。這個道理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因為他們觀察事物和認識人生的方法與禪者有所差異,有如音律中的宮商不盡相同一般。

弘一法師指出,參禪悟道也應與魚鼓一樣,全然在“空”字之中:心中空明,禪境頓生。在這個日益繁雜的社會中,大多數人焦躁不安,迷失了快樂。唯一可以改變這種狀態的辦法便是保持內心的空明,於靜處細心體味生活的點滴,讓生活還原本色。

老街上有一間鐵匠鋪,舖裡住著一位老鐵匠。由於沒人再需要他打製的鐵器,現在他以賣栓狗的鍊子為生。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人們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微閉著眼,手裡是一隻半導體,旁邊有一把紫砂壺。

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夠他喝茶和吃飯。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古董商人從老街上經過,偶然間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緻,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存僅三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一件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裡,是他1995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60萬美元的價格拍下的。

古董商端著那把壺,想以15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裡的水。

雖沒賣壺,但遇到古董商的那天,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5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有點想不通。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總是擁破門,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甚至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也推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當那位商人帶著30萬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鄰居,拿起一把鎚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現在,老鐵匠還在賣拴小狗的鍊子,據說今年他已經一百零一歲了。

古董商的到來,打破了生活中原本的寧靜與安詳。很顯然,這突如其來的“好運”並沒有給老人帶來快樂,相反老人的內心卻承受著煎熬。在沉思之後,老人最終悟得了“虛空”的禪機。也就是在老人舉起鎚頭的那一剎那,他找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那份安詳與寧靜。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前言
第5頁:目錄 第6頁:第一章:心態平和,人生自在
第7頁:第二章:圓滿自我,豐滿人生 第8頁:第三章:心胸寬闊,人生寬廣
第9頁:第四章:抓住當下,贏得未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