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略論安樂淨土義 曇鸞法師著

略論安樂淨土義 曇鸞法師著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曇鸞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釋曇鸞 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

答曰。如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麤、悉現與之。於時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問曰。安樂國有幾種莊嚴、名為淨土。

答曰。若依經據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即是其事。尋讚可知、不復重序。若依無量壽論、以二種清淨、攝二十九種莊嚴成就。二種清淨者。一器世間清淨。二是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有十七種莊嚴成就。一者國土相、勝過三界道。二者其國廣大、量如虛空、無有齊限。三者從菩薩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起。四者清淨光明、圓滿莊嚴。五者備具第一珍寶性、出奇妙寶物。六者潔淨光明、常照世間。七者其國寶物柔軟、觸者適悅、生於勝樂。八者千萬寶華、莊嚴池沼。寶殿寶樓閣、種種寶樹、雜色光明、影納世界。無量寶網覆虛空、四面懸鈴、常吐法音。九者於虛空中、自然常雨天華天衣天香、莊嚴普熏。十者佛慧光明、照除癡闇。十一者梵聲開悟、遠聞十方。十二者阿彌陀佛無上法王、善力住持。十三者從如來淨華所化生。十四者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十五者永離身心諸苦、受樂無間。十六者乃至不聞二乘女人根缺之名。十七者眾生有所欲樂、隨心稱意、無不滿足。如是等十七種、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有十二種莊嚴成就。一者無量大珍寶王微妙華臺以為佛座。二者無量相好無量光明莊嚴佛身。三者佛無量辯才、應機說法、具足清白、令人樂聞。聞者必悟解、言不虛說。四者佛真如智慧猶如虛空、照了諸法總相別相、心無分別。五者天人不動眾廣大莊嚴。六者成就無上果、尚無能及、況復過者。譬如須彌山、映顯四大海、法王相具足。七者為天人丈夫調御師、大眾恭敬圍遶、如師子王師子圍遶。八者佛本願力莊嚴住持諸功德、遇者無空過、能令速滿足一切功德海。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九者安樂國諸菩薩眾、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十者如是菩薩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成、滅除一切眾生苦惱。十一者是等菩薩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大會、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十二者是諸菩薩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如是等法王八種莊嚴功德成就。如是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安樂國土、具如是等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故名淨土。

問曰。生安樂土者、凡有幾品輩、有幾因緣。

答曰。無量壽經中。唯有三輩。上中下。無量壽觀經中、一品又分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為九品。今依傍無量壽經為讚。且據此經作三品論之。上輩生者有五因緣。一者捨家離欲而作沙門。二者發無上菩提心。三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四者修諸功德。五者願生安樂國。具此因緣、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便隨佛往生安樂。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中輩生者有七因緣。一者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飯食沙門。六者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七者以此回向願生安樂。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安樂。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下輩生者有三因緣。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安樂。臨命終時、夢見無量壽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中、謂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安樂。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生安樂。生安樂國七寶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邊地者。言其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義同邊地之難。或亦於安樂國土最在其邊。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邊言其難。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非是八難中邊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故。故知非八難中邊地也。

問曰。彼胎生者、處七寶宮殿中受快樂否。復何所憶念。

答曰。經喻云。譬如轉輪王子得罪於王。內於後宮、繫以金錁。一切供具無所乏少、猶如王。王子於時、雖有好妙種種自娛樂具、心不受樂。但念設諸方便、求免悕出。彼胎生者亦復如是。雖處七寶宮殿、有好色香味觸、不以為樂。但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之為苦。識其本罪、深自責悔、求離彼處、即得如意、還同三輩生者。當是五百年末、方識罪悔耳。

問曰。以疑惑心往生安樂名曰胎生者、云何起疑。

答曰。經中但云疑惑不信。不出所以疑意。尋不了五句。敢以對治言之。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總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疑有四意。

一者疑但憶念阿彌陀佛、不必得往生安樂。何以故。經言。業道如秤、重者先牽。云何一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月、無惡不造。但以十念相續、便得往生、即入正定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乎。若爾、先牽之義何以可信。又曠劫已來、俱造諸行、有漏之法、繫屬三界。云何不斷三界結惑、直以少時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乎。繫業之義復欲云何。對治此疑、故言不思議智。不思議智者。謂佛智力、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以長為短、以短為長。如是等佛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豈可得言百年之薪積、半日不盡乎。又如⒜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千里。豈可得言⒜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乎。又如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主。主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溢。豈可得言以可有數十年仕、備盡辛懃、上下尚不達歸者、謂彼富貴無此事乎。又如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飛騰自然。復可以擲驢之劣夫、言必不能乘空耶。又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瞬頃兩分。豈可得言一小兒力不能斷索乎。又如鴆鳥入水、魚旣斯斃。犀角觸泥、死者咸起。豈可得言性命一斷無可生乎。又如黃鵠呼子安、子安還活。豈可得言墳下千歲齡決無可甦乎。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安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而以百年之惡為重、疑十念念佛為輕、不得往生安樂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二者疑佛智於人不為玄絕。何以故。夫一切名字、從相待生。覺智、從不覺生。如是迷方。從記方生。若使迷絕不迷、迷卒不解。迷若可解、必迷者解。亦可云解者迷、迷解解迷、猶手反覆耳。乃可明味為異。亦安得超然哉。起此疑故、於佛智慧生疑不信。對治此疑、故言不可稱智。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非相形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汝引解迷為喻、猶是一迷耳、不成迷解。亦如夢中與他解夢。雖云解夢、非是不夢。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離此四句。緣之者心行滅。損之者言語斷。以是義故。釋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此偈中說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脫。汝疑佛智與人不玄絕者、是事不然。

三者疑佛實不能度一切眾生。何以故。過去世有無量阿僧祇恆沙諸佛。現在十方世界亦有無量無邊阿僧祇恆沙諸佛。若使佛實能度一切眾生、則應久無三界。第二佛則不應復為眾生發菩提心、具修淨土攝受眾生。而實有第二佛攝受眾生。乃至實有三世十方無量諸佛攝受眾生。故知佛實不能度一切眾生。起此疑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對治此疑、故言大乘廣智。大乘廣智者。言佛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所以有三世十方者、有五義。一者若使無第二佛、乃至無阿僧祇恆沙諸佛者、佛便不能度一切眾生。以實能度一切眾生故、則有十方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即是前佛所度眾生。二者若一佛度一切眾生盡者、復亦不應後有佛。何以故。無覺佗義故。復依何義說有三世佛乎。依覺佗義故、說佛佛皆度一切眾生。三者後佛能度、猶是前佛之能。何以故。由前佛有後佛故。譬如帝王之甲得相紹襲、後王即是前王之能故。四者佛力雖能度一切眾生、要須有因緣。若眾生與前佛無因緣。復須後佛。如是無緣眾生、動逕百千萬佛、不聞不見。非佛力劣也。譬如日月周四天下、破諸闇冥。而盲者不見。非日不明也。雷震裂耳、而聾者不聞。非聲不勵也。覺諸緣理、號之曰佛。若情強違緣理、非正覺也。是故眾生無量佛亦無量。徵佛莫問有緣無緣、何不盡度一切眾生者、非理言也。五者眾生若盡、世間即墮有邊。以是義故、則有無量佛度一切眾生。問曰。若眾生不可盡、世間復須墮無邊。無邊故、佛則實不能度一切眾生。答曰。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亦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譬如夢渡、大海、值濤波諸難、其人畏怖、叫聲徹外。外人喚覺、坦然無憂。但為渡夢、不為渡河。問曰。言度與不度、皆墮邊見。何以但說度一切眾生為大乘廣智。不說不度眾生為大乘廣智。答曰。眾生莫不厭苦求樂、畏縛求解。聞度則歸向。聞不度、不知所以不度、便謂佛非大慈悲、則不歸向。不歸向故、長寢久夢、無由可息。為是人故、多說度、不說不度、復次諸法無行經亦言。佛不得佛道、亦不度眾生。凡夫強分別、作佛度眾生。言度眾生、是對治悉檀。言不度眾生、是第一義悉檀。二言各有所以、不相違背。問曰。如夢得息、豈不是度耶。若一切眾生所夢皆息、世間豈不盡乎。答曰。說夢為世間。若夢息則無夢者。若無夢者亦不說度者。如是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雖度無量眾生、則不墮顛倒。

四者疑佛不得一切種智。何以故。若能遍知諸法、諸法墮有邊故。若不能遍知、則非一切種智故。對治此疑、故言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凡夫智虛妄。佛智如實。虛實玄殊、理無得等。故言無等。聲聞辟支佛欲有所知、入定方知、出定不知。又知亦有限。佛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而遍知。照萬法二與無二。深法非倫。故言無倫。八地已上菩薩雖得報生三昧。用無出入。而習氣徵熏。三昧不極明淨。形待佛智、猶為有上。佛智斷具足。如法而照。法無量故、照亦無量。譬如函大蓋亦大。故言最上。此三句亦可展轉相成。以佛智無與等者故、所以無倫。以無倫故、最上勝。亦可最上勝故無等。無等故無倫。但言無等便足。復何以須下二句者。如須陀洹智不與阿羅漢等、而是其類。初地至十地亦如是。智雖不等、非不其倫。何以故。非最上故。汝以知有邊為難、疑佛非一切智者、是事不然。

問曰。下輩生中云。十念、相續、便得往生。云何名為十念相續。

答曰。譬如有人、空曠迴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其人勁走、視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領可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為著衣渡、為脫衣渡。若著衣納、恐不得過。若脫衣納、恐無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緣。一念何當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雜心、名為十念相續。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如彼念渡、逕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為十念相續。一往言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凡夫心猶野馬。識劇猿猴。馳聘六塵。不暫停息。宜至信心、預自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如佛告頻婆娑羅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若使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前習不在懷、念何可辨。又宜同志五三、共結言要、垂命終時、迭相開曉。為稱阿彌陀佛名號。願生安樂。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也。略論安樂淨土義畢。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