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缽羅耶伽國(今阿拉哈巴德),曾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此寺院所以有名,是因為提婆菩薩曾寓居此地,作《廣百論》,挫敗外道。提婆是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以長於辯論著稱,據說在辯論時經常是字字珠璣,妙語連發。下面便講提婆與一名外道論辯的故事,其語句之詼諧幽默是佛教史上少見的。
據說,當提婆自南印度北上,抵達缽羅耶伽國時,在此國中有一位外道婆羅門,辯才無礙,聲名早著。其特長是循名責實,從事物的名字開始推究,探求事物的本質。世人之中鮮有能與之論辯者。當他獲悉提婆來到的消息後,立即高興萬分,慶幸自己總算遇上了一位論辯高手。
為了擊敗提婆,這位婆羅門立即找到提婆,見面便問:「你叫什麼名字?」提婆回答:「我的名字叫天。」
提婆的名字梵文寫作Deva,翻譯成漢語就是「天」,所以提婆說自己的名字叫「天」,那是據實而答的,並沒有任何不實之處。那位婆羅門也知道這點,但卻不滿意提婆取了這個名字,便展開他循名責實的拿手工夫,順著提婆的回話又問:「天是誰?」提婆回答:「是我。」在印度,「天」與「神」是相同的東西,都指神而言,比如梵天、大自在天等都是神的名字。那位外道婆羅門提問天是誰,是想把提婆引入神的問題之中,進行討論。提婆回答他一句天是我,便是以自己的名字作答,輕巧地避開對方的提問,未墮其術中。
那外道婆羅門一計不成,便又順著提婆所答的「我」字進行提問,問:「我是誰?」提婆只回答他一個字:「狗。」
這一來,便等於提婆當面罵了那位外道,但那位外道卻並沒明白過來。因為,「我」是印度哲學中經常討論的問題,意思是指事物的自在主體,或自性、本性等。提婆回答一個狗字,包含著狗也具有自己本性的意思。所以,那位婆羅門外道不但沒有發現自己已經受辱挨罵,還以為提婆正老老實實地回答自己的提問呢。他又接看問:「狗是誰?」答:「天。」問:「天是誰?」答:「我。」問:「我是誰?」答:「狗。」問:「狗是誰?」答:「你。」兩二人這樣問來答去,總是在「天」、「狗」、「我」、「你」幾個字之間來回循轉,那位婆羅門外道才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頭,仔細一想,原來自己已經被提婆罵了,禁不住放聲大笑,對提婆的幽默風趣佩服得五體投地,無以復加。
嚴格地說,這則故事所說的並不是一場真正的辯論,而是一次興之所至的即興回答。由於提婆的詼諧幽默,這個故事在缽羅耶伽一帶曾長期流傳,並一直保存到現在。
在佛教史上,佛教僧侶與外道進行辯論的故事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然而,佛教文獻對這些論辯所持的態度基本上都是極為嚴肅的,唯有這則故事卻顯得輕鬆活潑,形成一個明顯的特例。這是否可以說明某些問題呢?
我們看到,在這則故事中,那位婆羅門外道的提問所指向的完全是形而上的玄學領域,而提婆的回答則皆以眼前事物應對,這便說明了一個問題:提婆反對任何形而上的東西,不承認玄學世界的存在。從提婆現存的著作中我們了解到,提婆把全部世界僅看作一種現象,除了現象之外,不存在一個超越現象的本體世界。現像是假的,是各種條件因緣和合的結果,但除去這虛假的現象,世界並無另有真實的東西,這便是提婆「性空」思想的核心。明白了這點,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說,上則故事不只是對提婆風趣的記錄,同時也是對提婆思想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