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留學印度時,有一次來到了摩臘婆國西北二十餘里處的婆羅門村。此村之外有一大坑,只要下雨,地上的水便流入坑中。然而奇怪的是,無論有多少水流入,此坑總不見滿,至多十幾天,坑中的積水便又消失了。當地村民說,這個大坑是一個傲慢的婆羅門身陷地獄之處,而他入地獄的原因便和佛教有關了。
傳說,這個婆羅門村曾經有過一位婆羅門,聰明智慧,學問冠絕一時。他知道的東西極多,能精通各家經典,熟悉天文曆算,被人視為一時的俊傑,名聲也傳遍了印度各地。所以,各地前來求學的人極多,門下弟子數以千計。同時,他也得到國王的敬重,經常從國王那裏獲得供養。這位婆羅門由此傲慢起來,經常口出狂言說:「我是為了世人而生的,為的是祖述前賢,化導迷眾。當世的智慧人物沒人能比得上我。即使是大自在天神、梵天神、毗濕奴神、佛世尊,雖能為人祖述其道,競相皈依,其學問修為與我相比也不如遠甚,我的德行早已超過了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他用紫檀木刻了大自在天、梵天、毗濕奴和佛陀的神像,放在所坐的凳子之下,以為四腿。無論走到哪裏,總要將四個神像帶在身邊,以便隨時坐用。其傲慢狂妄一至於此。
那時,西印度有位叫賢愛的佛教僧侶,清心寡慾,超然物外,持戒精嚴。他對印度各家學問都極為精通,又精於因明,善於論辯,門下弟子成群。當他聽到那位婆羅門的事後,嘆息說:「可惜啊!我教中真是沒有什麼傑出人物了,致使那婆羅門凡夫無禮至此。」於是,賢愛不遠萬裏,從西印度來到摩臘婆國,向國王提出申請,要與婆羅門辯論決勝。摩臘婆國王見賢愛衣服破爛,形貌猥瑣,心中不以為然,但對他維護佛法的遠大志向卻深為佩服,便答應安排辯論的事。
婆羅門接到國王的通知,聽說有一位形貌醜陋的比丘前來辯論,譏笑地說:「什麼人這麼大膽,竟敢和我辯論。」於是對弟子們說:「你們跟我前去,看我如何戰勝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比丘。」說罷,帶領成百上千的弟子來到會場,自然也忘不了讓弟子帶上那個特殊的坐具。辯論開始,婆羅門坐在以四神為腿的坐具上,講述自己的思想觀點,破斥佛法。賢愛坐在一堆草上,針對其所說的觀點加以反擊。幾個回合下來,婆羅門理屈辭窮,告負認輸。
摩臘婆國王一見情況出乎意料之外,賢愛獲勝,便憤怒地對婆羅門說:「你口吹大氣,自稱天下學問無人能及,原來卻不過是浪得虛名,欺世惑眾之徒。按照祖傳先例,論辯失敗者應當自殺謝罪,我看你今天也已活到時候了。」於是,便安排了一個鐵鍋,讓婆羅門坐進去,想把他蒸死。婆羅門惶恐萬分,急忙向賢愛求救。賢愛憐其才學,便向國王求情說:「大王以仁治化洽萬裏,賢能之名早已傳至各國,自應以慈悲為懷,勿行殘酷之事。對這位婆羅門朋友,你就寬恕他,讓他隨便去吧!」摩臘婆國王於是饒恕了婆羅門的死罪。但對這場辯論,他令人騎驢出行,在全國境內大肆宣講了一番,算是對賢愛的讚譽,對婆羅門的懲罰。
那位婆羅門受此大辱,名譽掃地,羞愧萬分,以致於怒極吐血。賢愛安慰他說:「你的學問苞茅內外,聲聞遐邇,榮辱之事,以後自然就淡化了,何必梗梗於懷呢?你應知道,人的名譽不過水月空花一般,根本不是什麼實在的東西啊!」那位婆羅門不聽則已,一聽更是憤怒至極,高聲大罵賢愛比丘,罵佛教,罵古來之先賢。罵聲未畢,大地開裂,那位婆羅門便墮入地獄中去了。地裂之處,據說就是後來婆羅門村外邊的深坑。因其與地獄相通,所以,雨水永遠積不滿,所積之水也旬日之內便無影無棕,消失殆盡,因為水都流到地獄裏去了。這是在當地居民中流行的傳說。
賢愛到底是何許人也?佛教史上已經無證可考。或許只是個傳說人物,歷史上並無此真人。然而,在各種宗教中,有關地獄的說法卻比比皆是,墮入地獄的人也是屢聞不鮮。
宗教何以會如此呢?我們可以拿世俗社會做個比較。在人類社會中,獎懲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維護社會制度的人總是被冠以英雄、勇士、模範等光榮稱號,一方面用以鼓勵本人,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激勵平民大眾。而破壞秩序、違法亂紀者,輕則批評,重則繫之囹圄,以儆效尤。宗教雖自稱超俗棄世,但為了自身的傳播與發展,也需要大批傑出的弘法傳道者,而不是破斥非難者。為了鼓勵人們弘法傳道,防止人們攻擊破斥,宗教也需要建立一套獎懲原則。然而,宗教社會畢竟不同於世俗社會,它沒有世俗社會那種強硬的行政手段,其獎懲原則也就只好繫之於天國和地獄,把天堂留給護法護教者享永福,地獄留給毀教壞教者遭苦報。這便是地獄於宗教中必不可少的原因。
天堂地獄,對不信的人來說是假的,但對信教的人來說卻是絕對的真實,其間差別雖大,卻僅限於人們信與不信的一念之間而已。假的不一定就是無用的,賢愛的故事是否可以說明這一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