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玄奘遊學印度時,僧伽羅國(今斯里蘭卡)首都阿(少+兔)羅陀城中有一座佛牙精舍,高數百尺,以各種奇珍異寶為飾。每當夜幕降臨,珠寶便會發出明耀的光芒,輝映天地,燦若星辰。在佛牙精舍旁邊另有一座小精舍,亦用各種珍寶裝飾,裡邊供奉著一尊純金佛像,佛像頂端安置了一顆大明珠,以象徵佛陀的肉髻。僧伽羅王對此極為珍貴,經常沐身焚香供養。然而,這尊佛象的造型卻非常獨特,與其他的直立像不同,而是一尊低頭的俯身像。這是有原因的。
傳說,此尊佛像本是直立像,與別的沒什麼不同。但有一天晚上,一個盜賊想偷寺中珍寶,便避開護寺衛兵,挖地道潛入寺院之內。他想要的正是佛像頂端的那顆大明珠。然而,當他進入寺院後發現,佛像太高太大了,根本拿不到上邊的明珠。他失望之餘,嘆息地說;「佛陀原來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誓說上至自身性命,下至國城財物,一切都可以佈施於人,救渡眾生。誰知今日他竟然忘了昔日的誓言,吝嗇起遺像上的珍寶來了。真是可惜啊,可惜!」言未畢,只見佛像俯下身來,剛好到了盜賊的面前。那位盜賊大喜過望,取下明珠,歡天喜地離去了。
然而,寶物雖已拿到,脫手卻是極難。當他尋找買主時,被人認出了寶物是佛像頂上的明珠,因而被抓住,押送到僧伽羅王那裡。
僧伽羅王派人審訊。那位盜賊說:「明珠不是我偷的,是佛像自己送給我的。」於是便把得寶的過程說了一遍。
審問官聽後,不敢自做主張,便把情況報告了僧伽羅王。
僧伽羅王說:「謊言易穿。我們親自去寺裡看看就是了。」說罷立即帶人來到寺中,果見佛像仍擺著低頭俯身的姿勢。
國王大驚,不敢治盜賊的罪,便花錢買回明珠,重新安到了佛像頂端的肉髻之處。然而,佛像仍不恢復原樣,自此之後便一直保持俯首的姿勢了。
佈施是佛教提倡的善行之一,被說成是成道見真的輔助工具。他們認為,小到財物,大至身命,天下萬物無有不可施與人者。所以,在佛教本生故事中,便充滿了投崖飼虎、割肉救鴿一類自捨身命、救渡眾生的傳說故事,鼓勵信徒以無畏的胸懷濟物利生,佈施行善。既然身家性命都可拋棄,送之與人,那麼奇珍異寶、金銀財物又能算得上什麼呢?「佛像俯首」的故事正是這種佈施精神的再次提起,它以具體的形象再次告訴佛教信徒:千萬不要忘記布施行善。以佛像之尊猶能施明珠於盜賊,一般世人又有什麼不可以施與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