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佛學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因果第四

[日期:2010-07-15] 來源:般若文海  作者: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因果

問:佛教的「因果律」,似乎與現實相矛盾?(丘八)

答:因是起始,果是結束,還有甚麼不合現實?

問:今有甲殺乙,因乎?果乎?有無根據可以知之?(黃涵)

答:在甲為因,前無故而殺之,固為造因,前有故而殺,乃是造因,以被殺者,不了前緣,仍懷怨恨,怨必思報,故曰仍是因,不過果中之因而已,有因後必仍有果也。在乙曰果,欠甲命而償之,固為受果,雖不欠甲命,當有他因,借此而食果報,故仍曰果,然果中既該因,恐遇緣仍再造因也。如此怨冤相尋,無有已時,所以佛法貴乎覺悟捨且解也。

問:不信佛,亦不信神,如此種人結果得什麼報?(朝新班蓮友)

答:我執太重,愚癡太重,執重癡重,是謂二惑。起惑無不造業,造業無不受報,造何業受何報,不能預為定之。

問:信仰與悟道,何故非合一不可。(張清錦)

答:信仰是因,悟道是果,悟而後修,修而後證,修證又是一因果。合一者,即是修因求果也。

問:「定業不可轉」,此句話若對學佛之人,能轉定業或不能轉定業?(郭蓮花)

答:學佛之人其心不同凡夫,改往修來,業力焉有不轉之理。偈曰「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經曰「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前者為消除,後者為轉輕。是皆證明業因學佛而轉矣!

問:轉輪聖王是執管輪迴之王嗎?(施好學)

答:虛空世界無量,為便於言說起見,假定若干個範圍,如以四天下(四大洲)作一個單位世界,此轉輪聖王有管領一天下乃至四天下者,用金銀銅鐵等字代名,並非執管生死輪迴之王。

問:宇宙間是不是只有一個執管輪迴之王?(施好學)

答:此問或係專言執管生死輪迴之神。按眾生生死輪迴,總以其業力為主因,實則不操於地獄十殿閻羅王之權。但來問者在欲明此閻王是一是多,亦僅就此點答之,世界既是無量,閻羅亦無量也。

問:一個世界的眾生是不是限在於其世界輪迴?(施好學)

答:眾生神識入胎,實不限於一個世界,十方盡能趨往也。

問:佛教對有情眾生的生生死死,說是由無明經輪迴所致,而未知對無情眾生(草木類)的生生死死如何解釋?(施好學)

答:萬法緣合則生,緣盡則滅,動物除色身外,並有神識(情)故起無明。礦植無神識,只其假相因「緣」生滅耳。

問:阿修羅是造什麼因的果報?(慧德)

答:修羅分在天、人、鬼、畜四界,其屬天界者乃下品十善之因。

問:自古以來世人多說因果報應是真,如果因果報應是真,即是自作自受,而世人又不少問神托佛,或拜鬥祈求元神壯旺,或求補運,或超拔亡靈等等,此等事依照因果報應而言可能生效否?(施水閣)

答: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確鑿不虛,誠屬自作自受。惟世人問神拜鬥,祈求元神壯旺,或求補運皆是虛妄,無補實際。倘真心發露懺悔,止惡向善,實亦能化戾為祥,此仍是因果也。至於超拔亡靈,若果齋戒至誠,七分之中,亡者可獲其一,如虛應故事,則無益也。

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有些人說:那麼認命就好,反正受業力之果報,無形中養成不思精進懶惰惡習,終成無用之人,如此是否亦為果報?(許炎墩)

答:業由心造,亦由心轉。能轉即可變更果報,或者減其成分,否則即為業縛,而受果報。甘心懶惰,不思精進,亦是因。終成無用自是果。豈非皆由自取,所謂凡夫認命,智者造命,此處大須著眼。

問:出家之人,心田已變慈悲,每日早晚誦念楞嚴大悲諸咒,豈不是逢凶也能化吉,如果能這樣,佛菩薩何不發心將一切遭凶者化為吉祥呢?(顏寬文)

答:出家者未必全具慈悲心,誦經咒亦未必全具真誠心,因果須豎看三世,橫看共業,極不單純。佛魔盛衰,端在佛徒德之進退。居士只知門外破壞佛法,而不知佛徒破壞佛法,物腐蟲生,蓋有由矣。然此處極須憬悟,莫徒埋怨菩薩無慈。

問:俗語有云:今生受人錢財,若不能還者,要還後世債。若如此今生受人布施,來生豈不作犬馬還人債乎?(善因)

答:受與欠小有分別,設人以錢鈔贈與者不必償還,布施即係贈與。受後但求上弘下化,日加精進,一切功德,普為施主回向,則無錯過,若受後懈怠放逸,不求了道,恐有危險。

問:念佛兼有信願行具備,望往生極樂,今生若受人錢財,未知可能往生?或在六道輪迴再還人債否?(善因)

答:念佛若能信願行三者具備,決定往生,何必多疑。餘義可以玩索前答即能自釋。

問:我讀佛經對微妙法常不能解其究竟,而喜談因果報應,不知有此專書否?(沙壬)

答:賢愚因緣經、經律異相、法句譬喻經、歷史感應統紀等,皆談因果之類。此外有安士全書一種,內容有事有理,頗合初機。

問:設曰「眾緣和合」如是則「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眾相」,如是則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結實」如是則「實即是果」;曰「種實成瓜」如是則「實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吳捷漢)

答:因結果時,以緣為介,因亦稱緣者,僅親因緣一種,其餘眾緣,皆作起因生果之用,均不可稱因。第一節之疑,乃未能分清因緣界線之誤也。「一迷而有眾相」,此須設喻解之:譬如目病眩花因也,視一燈而現多燈果也,此仍是一因一果,多燈只能作一果論。蓋一燈者,是一個真總相,多燈只能作一果論。蓋一燈者,是一個真總相,多燈者是一個妄總相,病目所見多燈,既為一個妄總相,故仍說是一果。第二節之疑,乃未解一個總相之誤也。因果原具有連環性,請研十二因緣自知,此連環性便是因既成果,果還賅因,下實(即種子)於地是因,結瓜是果,瓜內包實,則仍是因,第三節之疑,乃以實為果之誤也。

問:修何善而生三善道,修何因而墮三惡道,修何因而為胎卵濕化四類?(春燕)

答:此情形極為複雜,有純善,有純惡,有善兼惡,有惡兼善,有善多而惡少,有惡多而善少,業既千差萬別,報自乘除多變,實非片言能盡。從大體說,造十善業,以上中下三品,分為三善道之生。因造十惡業,亦分上中下三品。即三惡道之生因。若胎卵濕化之四類生法,六道皆有之。善惡之報,應以六道為準,不能以生說也。

問:以三世因果論,畜生道之未來果的現世因如何種下?如豬鵝猴蟲類等?(潘思旭)

答:業因分身口意三種,此之又以意之貪瞋癡為主動。一切畜生之意識,不外貪瞋癡,一念十法界,何能云不造因?其口言語雖不得知,其身造殺盜淫,細觀之了了分明,又何能云不造因?

問:畜類中之濕生化生及細菌等,是否亦由生死輪迴中來?(桂引杏)

答:凡屬有情凡類,皆有輪迴,細菌是植物,不在此限。

問:畜生數比之人類不在萬萬倍以上,如人轉在畜生道,是一人可以變多數畜生,抑一人只可變一畜生?(桂引杏)

答:只論畜生一道,一神識寄託一身,當聞之矣,若有他說尚不得知。私揣來問之意,或疑畜多人少,若一人,一身,何來如許之畜?要知變畜生者,包括六道而言,況畜生生生死死,有經數大劫尚不能脫離本道者哉。

問:因果永不消滅,善惡不能抵銷,何以印光大師臨終三要又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桂引杏)

答:因果不消滅者,乃謂不自消滅。豈但此也,且亦不自生。必先明乎「不自」之理,方能談斯問題。因謂親因,果指習果,二者之間有一重要樞紐,名之為「緣」。此緣具增上力者,因即生起;如種子在地遇水,便能生芽,不遇此增上力,則種子仍伏地中,故曰不滅。倘緣具減損力者,因即變壞;如種子在地遇石灰硝強之類,便漸蝕腐,不遇此減損力,則種子亦仍伏地中,故曰不滅。念佛者實為惡因之減損緣,能將惡種子蝕腐,故曰消滅,理非矛盾。更應知此是以緣轉變其成分,決不是善惡抵銷也。

問:在聖帝殿作鸞生,後堂主選作講生,現今聽佛理,然後能得好善果否?(吳央)

答:鸞生講善書,乃是世間之善,僅能保持人身。學佛乃超凡入聖之大事業,所得之果,終能與諸佛同等,兩者相較,天淵之別矣。

問:七月開赦地獄,是使好兄弟受食否,或是輪迴轉世呢?(真月)

答:這是社會上一種俗傳,不足聽信,實則是人借這一天,湊湊熱鬧,大吃一頓酒肉而已。

問:法華經說:釋迦佛從無量劫以前成佛,何以其他經多說,釋尊多生以前曾做過仙人,凡夫,或墮地獄,或做畜生等等?成佛還會再墮落嗎?(白永居)

答:無量劫固是說遠,多生並非說近,不可誤解文義,至云曾作仙人等,皆指成佛以前之事也。豈有成佛以後,再為種種眾生者,如二千餘年前之迦毗羅國太子乃其化身耳。

問:佛教中每於七月請僧施放瑜伽焰口時,有人為報親恩,於附薦並設靈位及辦紙料衣箱食物等祭拜祖先,是否死亡的鬼,真有領受呢?(楊乘光)

答:按盂蘭盆經,七月十五為結夏竟日,諸佛歡喜;供養三寶,可獲超薦七世父母,後人推廣悲心,憐憫無子孫之孤魂,無人超薦,遂為放焰口行施食,是其演變。至於辦紙料衣箱等,則非是經所說;若祖先生在鬼道,或可領受,若在餘道,安須此耶。

問:若我們識得念經而無請僧及買辦以上各物,亦無設靈位,而自己一人持素於佛前虔誠誦經禮懺,來代亡親懺悔,代其念佛求生西方,其效果比第一條功德如何?(楊乘光)

答:請僧薦亡,必延戒學雙尊之大德,以其威儀具足,心身清淨故易獲得感應。否則實不如自己之子孫,齋戒虔誠而禮誦,較為有益也。

問:常有人談說人畜死去一生了結,並無有地獄輪迴之事,這無非是昔人傳說,倘確有地獄輪迴,自古至今有何人見得探到之證?(李俊)

答:佛說之事理,多在體驗,有非探討及化驗所能得出。如我昨夜有夢,我知我說確非虛構,而他人實無法探討化驗之。故以現比二量求不出者,只可信仰人格而遵聖言量,考地獄之說實載佛經,宜相信也。如必自己親身經歷,方能相信,我即可不信世有美國,他人雖曾去遊,我實未去,故不信也。並無地獄之說,他人不信,只可由他。若來質問居士,可向其反問,汝不常拜拜乎?其拜拜之對相為何?汝親見之乎?

問:婦人受胎時其靈性就入胎否?或對出胎始入呢?按生苦說是在胎內已入,對否?(鍾林招)

答:靈性與父精母血三和合,始能成胎,此是通常,亦有臨產之時,而另一靈性來奪舍者,是為特別。

問:人或畜生蟲類,死時自動的由其業報再轉生,或一一有鬼神引導到轉生處呢?(鍾林招)

答:業力為主因,偶有為鬼神引導者,亦是業力感召耳。

問:若人死必受閻王審問,經判決轉生者,一切眾生當然亦必同樣為合理,但上至天人,下至蚊蠅蟲類,如目不能見之,水中空中極少之蟲類。倘若如是,閻王到底幾個人,方得行此審問判決之事呢?(鍾林招)

答:六道眾生固是無量,地獄之類亦甚繁多,而閻羅亦非一人,經中有記載也。

問:人類處世,可籌得何種妙法,能避一切苦惱及災害,以得安靜生活?如他人平白嚴重的侮辱,余是否能盡力來搏鬥,至爭鬥時,是否能傷他人生命?(曾同德)

答:人生環境順逆,皆由遠近因果以為支配。現受之苦惱災害,倘現在不造惡因,亦可減其助緣力,且能避免將來之發生。他人橫加侮辱,當反求諸己,定有招侮辱之道,宜自懺悔,何可與人爭鬥,怨再加深?至云傷人生命,更是錯誤思想,殺人者,國有常刑,寧不知耶?

問:有人未娶妻,亦未侵犯過女淫,但有時欲火燃燒不能自禁,常犯手淫,此患何法可治?此是否與犯女淫同罪?將來受報如何?(潘玉泉)

答:比犯女性罪輕,因未加害對方也。淫為惡首,意犯之,身手犯之,此種淫習氣愈習愈深,念念即在八識田中,將來淫種子(習氣)起現行,定牽神識墮落三途(畜生餓鬼地獄),即現在做此事時,冥冥之中,亦有鬼神見之,知環周皆有見者,做此豈不醜乎?縱不解佛理,不聞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乎?

問:眾生皆有佛性。只一念不覺(無明)即從無始以來生死輪迴受盡苦矣,此不覺之一念,何由而來耶?(宋瑞錫)

答:萬法因緣生,此豈例外。

問:畜生是血途,貪瞋爭奪互相吃食,且愚癡異常,難聞佛法。時至無終,亦難離三途,經云羊死為人,如何解釋?(宋瑞錫)

答:眾生多劫以來,造一次業,一粒種子,落在識田,數量何止億萬,其中善惡互有,臨終種子生起現行,即牽之入胎受報,此一粒種子報盡,另一種子再起現行,則另受一身,居士只知此生造業,下生受報,而不知識田含藏之義,是以疑也。

問:惡心的人死後靈魂一定去到地獄受刑法,靈魂用甚麼刑具呢?(柯仙江)

答:請看地藏本願經自知,非數語所能詳也。

問:女人臨產,有苦痛不堪數日難生,在旁照應者皆出聲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決定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產,這是事實嗎?現在有甚麼人實驗的引證?(柯仙江)

答:心誠者有感應,生疑者則否。若求引證,我認識之人,先生未必認識,舉之無益。

問:前次問阿修羅之因,答是下十善,但十善上下如何分解?(周慧德)

答:善惡二字,自有等次,上與下即分矣。以不殺一條來論,如不殺人善也,再以此心擴展,乃至不殺牛犬豬羊雞鴨魚蝦是更善矣,再至於一切不殺,殺心泯盡,則善之上上者矣。若心量有限,時間短少,推行不普,皆善之小者。反之心量無限,長時不懈,推行普遍,皆善之大者。

問:因果經說:梁武帝的前世是個樵夫,郗氏死後轉生為巨蟒。那麼依何根據說梁武帝確是從樵夫轉生來的?而郗氏死後確是轉生為巨蟒?(若說根據因果經,小說家可以亂寫,故若說根據因果經是不成理的)。(葉慶春)

答:梁帝郗後等事,皆出釋尊以後,故經不載。信與不信,可任個人之見解。然以比量而論,事亦並非無理,阿含經多載釋尊前生之事,如喂虎飼鷹等。世間史書,曾載鯀死為熊,彭生為豕等,小說固不可信,經史是否可信耶?

問:每聽他人言談凶毒手段,淒慘情節,或聞人哭泣聲,我之周身肉團緊張,而極於淚下,其因何在?(於魯)

答:此亦善心增長之象,儒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佛曰:同體大悲等,俱近之矣。

問:每於夜夢,常遇見已死叔父,與幾個已死兄長及已死友人,有時不語,有時話長,甚至圍坐而進食,此種夢影有何意在?(於魯)

答:夢係下意識作用。攀緣六塵,皆有落影,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然皆虛妄不實,卻與吉凶無關。倘能公務之餘,攝心念佛,使念歸一,則無此事矣。

問:此問常說若人修不好,死後墮畜道,但若還是龍鳳呢,是何解決?(潘振邦)

答:龍鳳不過畜之靈者,並不貴於人。試看蜂蟻皆有王,豈得謂高於人類之平民耶?

問:世間所有的精忠報國,弘化世間,指善而教,不能則勸節用,博愛人,濟貧恤孤,到處救世立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大善,究竟有何吉報眼前?(潘振邦)

答:位、祿、名、壽四者皆是世間吉報。但原因與果報,必論三世,以因有大小,果有遲早,有先善而後惡者,有前惡而今善者,有善小惡大之互異,故須合而統觀。如必求眼前吉報,四者中之「名」報,多能在當下成就也。

問:世間免不了忤逆人,雖聰明又讀孔孟之書,一切善惡深明大義,俱悉為何心不遵行?先逆其親,後與友不睦,自誇其賢,自作自高自大,愛大欺小,女人者不孝翁姑,不遵三從四德,嫌貧悔婚,欺窮愛富等種種逆行,此種人賢愚有保分別?

答:賢愚不在讀書聰明,及不讀書不聰明而定,當由其善惡兩途分別耳。

問:世間免不了的所有罪大惡極,殺人放火,假藥魔術害人,攔路行劫,有的父奸女、媳嬸,有的老奸幼等罪,除開貪官污吏及私通野合狗盜一切小罪之外,以上十大重罪,若後罪發投網,受陽律宣告死刑示眾,後魂到冥府是否免得前愆?(潘振邦)

答:前列之罪固大,後列之罪,須觀其構成犯罪之結果及程度,而定其輕重,不能遽云是小。至云陽律冥罰等問題,亦須視其罪之程度,蓋陽律嚴重者不過執行死刑。然古人有云一死不足畢其辜,又云萬死有餘。再查經載地獄有無間之設,推此可知雖受陽律,但罪性未消滅時,仍不免冥誅耳。

問:佛教講三世因果,佛教徒生病,請醫生服藥,是不是徒勞?(支世榮)

答:凡事造作皆是因,有造作必有結果,雖不能驟變前因,亦能作損益之兩種增上緣。後來結果,當亦發生變化,有病請醫服藥,即是增上緣之一種,安得謂徒勞乎?

問:佛云有因必有果,如不種因,則必無果。是則無生無滅超脫因果之外,如此好似「因果」管轄一切。如是「本有之因果,由誰而發?此問非為由人由眾生所發之因,所得之果,而為最初定因果者誰?是否在因果之上有制定因果者?(支世榮)

答:萬法現相,皆由眾緣和合。因待緣起,果待緣生。千變萬化,不可方說。不可說本有,不可說誰發,不可說在上有制定者。試問氣遇冷而化水,水遇冷而結冰,冰遇熱而融水,水遇熱而蒸氣,皆因果也。究以何者為本有?是誰而發,有誰制定乎?

問:有一位住在寺院的女信徒,修行三十餘年,最近遇著車禍往生。生前品行良好,虔誠拜佛以及辦佛事,實在真可惜!這是什麼原因呢?(莊慶賢)

答:因果須合三世觀之,有乘有除,有現報、生報、後報之別。蓋果之成熟,以力量之大小,而有遲早之不同。如孔子顏子,皆是聖人,孔喪其子,顏竟短命,曹操司馬昭,皆篡弒大逆,而其子孫皆有天下,其不能以當時而論當時,可以知矣。況尚有死喪非是禍,而富貴非是福之微機在也。

問:信者中有一部分不孝逆子,父母親勸解不聽,要用什麼方法來改善?(莊慶賢)

答:此亦夙生之因果,父子因緣,本有報恩報怨,還債討債之別。此等事只逆來順受,遣人常與解說因果,使知怨宜解而不可結。世間名分已定,亦須敦睦倫常,否則又結以後之惡也。

問:每見人譏笑某一人或某一事時,往往搖頭脫口喊出「阿彌陀佛」四字,試問該習氣即入八識田中,將來所結之果屬善屬惡?(樓永譽)

答:此為口意二業相異之表現,意存譏笑,是意惡也;四字名相,是口善也。雖則同時而起,當分下善惡二種,自然各收其果。

問:在於講演之時說到因果報應之事實,聽眾當場質問,佛為慈悲,無意相犯一次,何不原諒?(蕭慧心)

答:造業受報乃種豆得豆,種瓜種瓜,自然之理,並非佛罰,此如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即釀疾病,請來醫生,專為治病,不可誤會此病,乃醫生所加,佛只拔苦與樂,從不施罰,何原諒之有?

問:六道輪迴,三世因果之事理,信而有征,拙內今世為人慈善,竟招短命橫死之報,此由於她宿世廣造殺業果熟,今生緣遇以致臨終報前種種顛倒錯誤,負屈含冤而死,殊非常情所可理解者,惟她臨終劇苦兼以學人當時未聞佛法,於她氣絕時,淒慘痛哭撫動,亡人神識未離軀殼,曾否因嗔或愛之心,復感三途惡報?(董頤元)

答:臨終起嗔起愛,多半墮落,不明佛法者,大約皆被其害也。

問:兩年來,音容飄渺,陰陽路隔,從未有她分毫消息及夢境,是她仍在獄道受苦,不得自由歟?抑已轉生他趣?學佛人固不應仍著愛見以增來世因果,況佛法究竟目的,係為了生脫死,不過人死後去趣評判及佛事功德如何?如蒙引據經論指迷,諒亦為一般初機學佛者樂願聞,以長信根也。(董頤元)

答:眾生死後,最長時間,四十九天即行轉生,然不問生於何道,為作佛事,皆能受益。關於斯事各經多有顯示,不過繁難枚舉,如地藏本願經,是其最顯著者。他如梁皇懺能脫郗後蟒身,尤為世人共曉者也。

問:她之死因,為學人修道「親因緣」,兩年來長素念佛誦經禮懺及放生等。除為本人求生淨土外,每日亦為她回向,請問以本人願力及佛菩薩慈悲力,她死後果墜入三途,以此功德是否可望超度?(董頤元)

答:佛經威力極大,一切眾障,均能拔除,但誦時須具誠心,方獲感應耳。

問:魯桓公昔死於車中,諸兒路上遇鬼,彭生枉殺化豕。此一段之因緣可謂因果花報麼?(楊素月)

答:彭生已墮三途,自是果報,諸兒被弒,尚是花報。

問:曾聞大法師講眾生不離因果,但聽學問家說因果二字太幼稚,虛妄無有,然則佛戒因果有何用處?又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其兩者所言須信何者為確?(王阿金)

答:因者事之由起,果者事之結局,此萬古不易之理。以物體三態而論,水遇冷而結冰,冷因冰果也,水遇熱而蒸氣,熱因氣果也。儒家經典:「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前者科學之定理,後者聖人之法言,何一而非因果。今有人譏講因果,謂「太幼稚,虛妄無有」便知此人之學問如何?然世出世間之聖賢,所著之經典,其精粹早已昭昭在人耳目,彼學問家,有何新奇獨創之學,壓倒一切聖典,尚未之見?自宜暫從聖賢經典,似不致歧途也。

問:無論何因,殺人都要墮地獄受苦嗎?那麼為國的戰士呢?(廖玉嬌)

答:此須觀其動機,戰士義務,上在保國衛民,抵禦外侮,乃合布施度之無畏施,意善而非惡也。如關嶽二公,皆是統帥,屢經戰爭,豈不殺人,而俎豆千秋,常顯靈跡,是其例。倘心不在國與民,專以過暴嗜殺,如白起曹翰之流,自不免三途之報矣。各因果筆記中,多載其事。

問:菩薩救人,不一定要稱名而後往救,亦有雖未稱名,菩薩亦必往救之,惟視其人善惡業力何如耳。且獲救時環境,有須預先為之佈置者,預先佈置之時間,有在數日之前,或數年之前者,甚或遠在數十年之前者,此是學者平時之感覺,深信不疑,未知高明以為合理否?(仲志英)

答:菩薩救眾,謂之應;眾生稱名,是求感。如按電鈴,交觸則鳴,不按使交則不鳴。至云雖不稱名,菩薩亦往救者,是此人夙有信仰,故猝然遇難,口雖不言,而心中早蘊種子,仍有感應之理。善惡業力,乃係因果關係,其理亦是感召。然感有大有小,有速有遲,又如叩鐘,小叩小鳴,大叩大鳴,明乎此,稱名一事,不可忽之也。預先佈置之說,似不如居士所解,此理一為酬「因」一為借「緣」耳。

問:有一位同事說,今生殺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殺了,所以今世乙才殺甲,為什麼前世甲把乙殺了,是因再前世乙殺了甲,這樣向前推,開始是誰殺誰?在開殺以前,未有殺因,為什麼生出殺果來呢?向後推之,甲殺乙,乙殺甲,因果相循,怎樣了結呢。(柳子奇)

答:事有造因與酬果,造因名「新殃」,酬果名「舊業」。此二事時時各各進行,某君所言只是「酬果」,卻將「造因」忽略。試問郵局每日所遞之信,豈能儘是覆函?不尚有許多開始之問函乎?明乎此,則前一段解決矣。經云「假使千萬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讀此則知沒了期也。然又有一首偈,「神農留下一粒穀,舊種落田新種熟,此中也有不生者,煮在鍋裏做稀粥」。明乎此,則後一段解決矣。

問:關於曹翰宿因故事,他做豬何能有智慧向劉考官告訴他的前世因果一條一段說清清楚楚?他為什麼緣故沒有隔陰之迷?(呂正涼)

答:此等事類,非出佛經,多係文人墨客,筆記所載,自難以佛理繩之。然佛菩薩欲顯示因果,警醒世人,以神力加被其身,一時權現,事亦多有而理無不通。

問:遺傳性與因果報應何異?譬喻聰明人的子孫亦是聰明人得多數,惡人的子孫還是惡人傳多數,如何解釋呢?(呂正涼)

答:兩者各有各之關係,亦有相合時,亦有相違時因果複雜,事相實千差萬別,不如所舉之呆板。瞽瞍子而有大舜,鯀子而有大禹,是惡者,不一定生子皆惡也。蜀漢先主劉備,子而有阿斗;晉武帝司馬炎,子而有惠帝;是聰明者,不一定生子盡聰明也。

問:假使前生造惡因,今生外表雖好看,內裏業障重重,此世作事,尚知向善,近年來學佛,天天求佛懺悔能使老境苦報減輕否?(寬娥)

答:誠如所說,自可減輕,但無神通者,雖得減輕,亦不自知。迨其受輕報時,反疑懺悔無靈,此為俗人通病。不明乎此,往往退轉善心,棄捨前功,是可惜耳。

問:語云:「要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歐美人殺的牲畜比中國利害。如芝加哥,加拿大等,然而彼處照常享樂,中國何竟遭如此慘痛惡果?(胡正臨)

答:因果通三世,受報者未必統在當世,更不即在原地也。琉璃王滅釋種之一段公案,可推而知矣。

問:語云「人身難得」此身舉心動念皆罪,我意反不如畜生盡一生中造罪較少,前世善因若於人身破費一盡而墮入惡道,反不如畜生尚能留得幾許,居士以為若何?(胡正臨)

答:貴人身者,貴其易聞佛法,能修而得解脫耳。畜生能如法修者,有幾許耶?居士以為人多造罪,不如畜生造罪較少,羡慕畜生。譬如人在社會造罪機會較多,坐監入獄,造罪之緣則少矣,為預免造罪,肯甘心而入獄乎?再云,畜生尚能留得幾許前世善因,以為作畜勝於作人,試問所留善因,其報為何?請細參!要知大惡固是人作,大善亦是人作耳!

問:若云人身之可貴在能聞佛法,則野蠻區乃無佛緣,傻子五官不全者,及聰明而不信佛之人不能修學佛法,此等人明明是前來糟蹋前世善因,為何佛陀一再在地藏本願經中,示人讚歎地藏菩薩或修善因可得人天之報?(胡正臨)

答:邊地及盲聾喑啞,世智辯聰,皆為聞佛之障礙。後二者列為八難之內,誠如所云,空來一次,甚可惜也。此亦惡因緣所結,惟望大心菩薩,不辭艱困,憫而度之。

問:再若說人身可貴處除能修學佛法外,在能於食衣住適意,可是饑寒交迫之窮人世上不知凡幾,彼等之生活不如富人犬馬遠甚,若云此類人士前世有惡因,需今世償還,為何不降地獄餓鬼,或窮人家的犬馬等亦可,偏說人屬三善道之一,可是又必須受苦,此實不解?(胡正臨)

答:經文常有,重罪眾生,地獄一期報盡,以其餘善轉人道中,尚有餘惡,諸根不具,貧窮諸衰。雖云殘疾貧苦,已較地獄諸刑無間者,安閒萬倍矣。云善道者,以總相而言也。再報分正依二種,正者指某趣之身,依者指所得享受。此間有正報善,而依報薄者;有正報惡而依報厚者;有善而厚惡而薄者。因千差,果萬別,各有至理。如以專為享受,甘作畜生,是猶貧人,羨求衣食,願入監獄作囚相似,乃是一人一種思想,一人一種看法耳。

問:眾生的死亡,是否按一定的因緣果報(如壽天、天災、人禍等);若然,則何來枉死、冤仇等事,因彼應得如是結果,怨得誰來?(胡正臨)

答:因緣果,須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千差萬別,極其複雜,果能如是推究,則無所謂冤枉也。然佛法講實相,尚解脫。講實相,知眾生一念無明,而招因果是可憫處;尚解脫,不求往還報復,而從此罷手。倘遇一不肯罷手之人,即是突遭憎會,故可皆稱冤枉也。世間法不見其因,但憫其果,大稱冤枉,與從此罷手之義,亦有所助。是稱之與世有益,非之與世有害也。

問:六道輪迴中「人」身可謂已難得矣?然生於物質昌明之歐美人,與高山或森林中之土人,其間之享受(生活)已隔天淵,此種現象以佛家觀念視之作何分別?又生於科學不甚昌明的地方如亞洲,中東,非洲等難道這些人前世的善都未達圓滿程度嗎?(胡正臨)

答:得某種身,謂之「正報」,得某身後,一切享受,謂之「依報」,正報與依報,均各不同。身有智愚美醜全殘夭壽等別,是「正報」亦非一致。享受有富貴貧賤吉凶順逆等別,又何足以異之?其餘各道所得之身,及其享受,亦為多端。此純屬於因果,緣作善作惡,往往俱不單純,有善多惡少之互變,始善終惡之互變,情業複雜,故正依兩報,亦千差萬別耳。

問:無明之由來,及「無明」與「後有」之關係何如?(傅愚之)

答: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由此而變為神識,從此入胎出胎,不離六道,常具後有。回溯進求,是皆以無明為因,此其關係也。

問:今年小兒投考大學,發榜前夜,有人呼小兒之名告曰,考取了第××名,榜發後相差一名,此為何因?(金天鐸)

答:學籍學歷,關係身份,亦猶前代科名,皆從因果中來。令器當屬夙根深厚,故感召前知,使其知物質之外,尚有事在。宜少留意心性之學,俾得顯現固有之德能也。

問:人生為何得健康體,得病體?為何得富貴,得貧賤?(慧亮)

答:前有戒殺功德者,得健康報;有殺生惡業者,得多病報。前有布施功德者,今獲得富貴報;有貪盜惡業者,獲得貧賤報。

問:一切眾生到老死後是否還有十二因果論?(智引)

答:此名十二因緣,亦名十二連環,謂其因澈果,果賅因,循環不斷也。起首是「無明」,結尾是「老死憂苦悲惱」,憂苦悲惱乃是無明。眾生身死,而識仍有念,如之何脫出此連環圈套!

問:敝人經營點心生意,每有蒼蠅跌入湯中,於心不忍,欲加以蓋,又需常開(煮沸)請指示有何辦法防止及對於死蠅有何方法替它超生,又將來與敝人有何因果關係?(王家聲)

答:製點心之作坊,須安鐵絲門!於未工作之前,先掃除乾淨,用拂子驅蠅盡去,將鐵絲門關嚴然後升火。一者可全物命,二者亦講衛生。倘偶有蠅誤入而死,與之念佛回向,大有功德。既盡心矣,將來關係,亦不惡也。

問:依因果報應之理,凡命債錢債、情債,雖多生必償,然試以命債為例,甲在過去生中,曾殺害乙,轉生後甲應被乙所殺以償夙債,但轉生之乙,忽於尋仇索債之前,遇善知識點化,放棄惡念,如此則轉生之甲,所欠夙生之命債,可即從此不還否?即可因乙之消怨而其業亦消否?此其一。冤冤相報,本無了期,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隔生報怨究為因果之應有?抑索債之一方,仍屬造孽?此其二。(賓漢)

答:乙放棄夙怨,甲對乙之欠負,即行消滅。然甲之業因,依然存在,不過與乙斷絕關係,不以乙緣引起現行耳。如求消滅,還須甲再自行懺改,所謂心亡罪亡也,此其一。隔生索債之一面,仍是造孽,所以迷者於怨,越結越深,智者於怨,會求解脫。實緣業因惑起,八識田中,自然落一種子,便是將來之惡果,故云索債仍是造孽也,此其二。

問:佛說因果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不能倖免的,此語與科學似有衝突,例如臺灣省光復以來,人口的生育率從一九四七年千分之卅八,增加到一九五一年千分之四十九。死亡率從一九四七年的千分之十七,減低到一九五一年的千分之十,這生的增多,死的減少,這因果律怎麼講呢?(無名)

答:衛生設備,醫藥技術,較前俱有進步,自然減少死亡,此並不違因果。若從心術及壽命上著想,更當豎講三際,橫論環境,總合而乘除之,情形極不簡單,未可以一端,概例其餘也。

問:因果說,前生多作善事,多修行的人此世福報大,智慧高,理則應善的人多富貴聰明。為什麼現前所看的富貴人多橫心惡霸,而且鬼頭鬼腦,反而善的人多窮苦和愚苯呢?(李永白)

答:貧富是前幾生事因之果報,性善惡是俱生與現染之習氣,此其一。細察富者亦多慈善,貧者亦多狡惡,不盡如來問所云,故無須辯,此其二。

問:貪瞋癡愛是造惡之因,若能觀法是空(法指宇宙萬法而言),諸法既空,即不生貪瞋癡愛,貪瞋癡愛不生,即能生慈悲心,捨己利人,不造惡因,貪瞋癡愛是造惡之因,既無因,而後亦無果。若如是觀,是否亦能了脫生死?(顏文曝)

答:不造惡因固佳,善須三輪體空,慈悲亦重無緣。如是者,當然解脫,然此境極高,非初學所能真體會耳。

問:皈依三寶,可以離苦得樂,往生西方,為何有些人在未皈依三寶以前,諸事如意,家道興隆,自皈依三寶以後,凡事不能如前,家道日漸衰弱,有的更無後嗣。在佛說,是因果報應,但似此未知是何因果?(顏文曝代人問)

答:因果通三世,成熟有早遲,此是正知正見,皈依三寶,徒有虛名,不能改惡向善,仍多災禍來臨,此亦理之當然。若謂皈依三寶,持戒精受是受禍之因,便是邪知邪見大愚癡人。試看堯舜大聖,其子皆不肖,夷齊大賢,皆失國餓死,孔子曾喪子,伯道竟無兒,謂是聖賢仁慈之報,則定讚歎曹操篡國而為帝,秦檜賣國而富貴矣。如是顛倒淺見者,便難與為語。

問:佛教說眾生隨其業障投胎,任何人都無法阻止(任何人包括佛在內),如果業障重,口念阿彌陀,手執菜刀不自修,佛也無法救他,但目蓮之母為何能得救,他的母親業障沈重,墮落地獄,目蓮救母心切,借諸佛功德願力救其往生天堂,怎麼沒有隨業障投胎,這與自作自受或因果律不符,難道成了種豆得瓜?諸佛是慈悲的,怎麼不協力,把天地下所有可憐眾生,度到西方?目蓮之母是一個例,當然我們亦可以,可不是嗎?(謝碧玉)

答:目蓮之母墮餓鬼,是生前惡因;超升天道,是設盂蘭盆會廣為布施善因。安得謂因果不符!諸佛度眾,不過如撐船梢公,行人必須登船,方能達到彼岸,船喻經教,眾生不依教奉行,自甘墮落,猶行人不願登船,而空責梢公不挾超彼岸同也。

問:佛徒斥耶教的博愛是自私於人類,是惡是善,耶徒以殺生為善事。當然是惡非善,佛家的因果律豈不是破壞了嗎?(章普明)

答:說升天就升天,事也不這樣容易,中外各教,何止數百,普遍者亦非一教,因果自有其因果,未開天眼,只知眼前,總論三世則茫然矣。

問:善人生惡子,健康人生弱子,賢人生愚子者,屢屢見之,則因果不相應耶?(張清錦)

答:因果須合三世觀之,居士可查看本欄已屢答不鮮矣,此等問題,俱有詳記。太陽曬冰而冰益結,大雨落地而地益燥,方得謂之因果不相應。

問:佛教時常說因果,如貓捉老鼠,這亦可說是因果嗎?是不是前生老鼠食貓之肉,故這一生互相怨報?(詹金枝)

答:因果情形極端複雜,不能如是呆板說。貓雖捉鼠,非每鼠皆為貓捉,被捉者當另有原因在。如人被雷殛,並非前生雷曾被人殛之也,亦另有原因在,不過借之為受報之緣耳。

問:友人並非佛徒,但多年來供奉觀世音菩薩。且於每晚間上香虔誦心經,彼問後學「至心念佛者得帶業生西,敬拜觀音大士者結果如何?」(趙澤宇)

答:刀可切瓜,可裁紙,可種菜,亦可殺人,其用不一,要視心之出發點,而定其果,請問貴友,願力為何?

問:一代高僧玄奘圓寂後列為何祖?又梁武帝一生奉佛竟至國破家亡,橫死侯景之手,未免為佛教中重大缺憾!是否前因?梁武帝逝世後是否列為「尊者」?(卓忠扇廋)

答:奘師之高足,窺基大師為相宗開祖。奘師未列祖者,因祖乃一宗之祖也,奘師三藏皆精,不能以一宗拘之也。梁武帝之敗,不必論其前因,即當時背鄰國之約,而貪地納叛逆侯景,已是大錯,遭報亦屬必然。但武帝一生弘法護法,其功德種子定然充滿,當有最大成就。

問:家兄卓智立自皈依印公大師後,念佛行善不遺餘力,對於戒殺放生,尤為努力,一九三○年三月十六日準提菩薩聖誕日得舉一男,貌美性慧大有超人之勢,取名賢準,家兄愛如寶珠,默思此子完全佛與菩薩所賜,甫二歲即告夭折,竟拘西河之痛,家兄思子欲狂,勢將與佛脫節,嗣經其師印祖聞知函責,始告一段落。念佛人既得佳兒又復夭折,足招俗人謗佛昊天,既賜麟兒於善人,何以又作惡劇,令人費解?(卓忠扇廋)

答:此中前因後果,定必複雜,兒不佳不能痛其心也。若得天眼及夙命者,自能詳其由。應知決非偶然如是。至於俗人議論,有識者自當置而不理,蓋既曰俗人,便是無智慧少理解之流,不謗佛不足表顯其陋也。

問:四十二章經說:「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何以安世高來中國還二次命債,他有神通有修行,何以不自消滅?(池慧霖)

答:改往修來,罪自消滅,經語不虛,但有時間性耳,偈曰:「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遇合時,果報還自受」。此偈明言業不亡則受報,反言之,業亡則不受報矣。安世高者,雖知夙命,似尚未得漏盡,或是業尚未亡,急求了債,自動尋求償還,期早解脫,並非如我輩業因成熟,無法避免者耳。

問:若人罵我,我還他是有罪,不還他悶在心中,暗暗懷恨,哪一方面罪較大?(池慧霖)

答:還罵是意口兩種惡業,不但後受苦報,現前尚招身外之禍。懷恨發瞋,是增上根本煩惱,然不至再招身外之災,居士既讀四十二章經,何不知送禮不受之理乎?明乎此理,與對方不獨不恨,反應起悲憫心矣。

問:前生譭謗他方,後生反方亦爾,此是眾生之因果報。釋迦牟尼佛,乃是出世聖人,而化凡體度眾之身,便無譭謗他方,為何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有人譭謗及傷害,此是何故?(陳林洲)

答:遭遇譭謗,其因不一,固有酬前世之業因者,亦有現在環境而臨時召來者。應知此五濁惡世,人喜作惡,見他惡則訕笑而罵之,見他善又嫉妒而毀之,已成平常習慣。世尊成佛,早已業盡情空,安有酬因之理,謗之者乃自己習慣使然。此二者亦有不同之處,酬因者受譭謗,則有所損,無因者受譭謗,反彰其德。況佛如虛空,是一切不變者,且尚有權現菩薩,故作此態,藉以說法者,如提婆達多,即其一例也。

問:觀受是苦,家母持齋多年,她頗肯施人家東西,但對鄰居一切贈送,她堅不受,怕有「受因」招「還果」,可是社會上這樣是過不去的,如何是好?(尤彩華)

答:所問此句之受字,範圍極寬,指身心一切之領納,如身之「苦樂捨」,心之「憂喜」,即觸境所起之分別也。總名曰:「苦」者,苦憂固為苦之苦,樂喜亦為必壞之苦,捨亦行動不常之苦,有慧者靜觀始知耳。令堂不受人之贈,乃廉潔高尚之一行,與此義微有不同。年老而又行之已久,大家定相諒解,亦無所謂過不去。

問:殺阿羅漢身流血就大罪過了,其罪如須彌是否共業應報呢?(顏佛兆)

答:自然共業共報,不過有輕重之別耳。然被迫作此惡行者,亦係業重障深之類,故特遇此惡緣,又種惡因,世法五福之「攸好德」乃因非果,可見作善事,正是福慧人之行為耳。

問:八、七大水災,很多人被淹死,這種因天災枉死的人,是否都屬因果業報?難道所有淹死人,都是業感所招的嗎?(陳聖音)

答:報通三世,不能只論當時,世尊何等之人,琉璃王滅釋種時,尚示頭痛之相,況我輩耶?此時眾生被厄,且暫將此話收起,勿再刺激其心,應具同體悲憫,送與溫情,物力身力,作速輸將也。

問:現有一商號夥伴眾多,常鬧室內失竊財物,店中有一人,係佛教信徒,擬將其姓名表而出之,以免拖累別人,但又不願礙人名譽,恐或會被開除,究竟有功乎有過乎?有否觸犯教內之戒律乎?(黃涵)

答:店夥既多,知此事者,諒非一人,又何必自己多事。既知其人作竊,又係同事,何不暗中規勸?如以為不足與言,尚是守默為佳,其人惡貫滿盈,自有水落石出之日也。

問:因果善惡係無抵銷扣除之理,但又有行善與誦經持咒可以消災解難,何也?乞示。(黃涵)

答:因結果時,必賴乎緣,無緣則果不得結。如一粒桃核為因,土壤水肥日光空氣為緣,然後方能生芽成樹,而開花結果,此屬於增上緣之類。尚有障礙緣之類,如此桃核,不遇土壤等緣,反居石鐵乾燥等處,且無日光空氣,豈但不得結果,即芽亦無由發生。此二種緣通於善惡諸因,誦經持咒可消災者,乃惡因之障礙緣故也。

問:本省八、七大水的災害,損失以及死亡不少。照佛家所說,是共業造成的。但是有人就引起了很多的疑問。有的說:小兒應無罪;有的說:那麼巧,會住在一起;有的說:是天災,有的說:是颱風經過的原因,種種懷疑,未知是哪個對的?(江寬玉)

答:一切之事,皆有因緣果之階段,「共業所感」是原因,而因亦不限當生,說「小兒無罪」者,不解此理也。說「那麼巧」「天災」「颱風經過」,皆是外緣,以緣當因,仍屬昧理。因無緣不果,緣無因不生,由桃核不遇水土,不能長成結果,水土不種桃核,亦不能突生桃樹也。

問:末學在未入佛門之前,對世間法就看如幻夢。今一聞佛法真理,則覺前所覺一點不虛。今對一切事物似有似無之境即現於心。像此,前是何因,後是何境?(顏文曝)

答:淡泊塵緣,是夙有淨因;今作假觀,是道心增長境界。

問:佛在世時,琉璃王滅釋迦族時,世尊因何不顯通制止他?(寬湛)

答:神通不能抵因果,前已言矣。此事大目犍連尊者,亦曾運用神通,搭救釋種,結果仍歸無效。此必須事前,設法轉變,如盂蘭盆一段公案是。神通何能為力,因果可畏哉!

問: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肢體,論因果須入地獄,何以來世反生為憍陳如而得佛為度脫耶?(顧鳳英)

答:忍辱仙人被割時,尚未得證極果,自與出佛身血不同。且仙人被割截後,歌利王心已大悔,長跪求懺。仙人既受其懺悔,復發大願,來世得成菩提,先度此人。彼王至心懺悔力,仙人慈受力,佛陀願攝力,俱不可思議。前之因一,後之因三,前者弱而後者強,譬如討債,強者先牽也。

問:佛家主因果,在因果律中,一因一果;一因數果,與數因一果諸端似易找出事物求證,惟有因無果,與有果無因,頗難求證,未審是否有諸?(黃朝華)

答:原則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尊問二則,在相似法上看,似有此事理,實則非也。「有因無果」者,如種因後,久不遇緣,便伏而不生,因必待緣而起。喻如下種在地,是有其因矣,若不遇日光空氣風雨,亦不能生,但種因仍伏未滅耳,暫似無果。又有轉變其因,使無力而不結滿果者。緣分「助」「障」二類,助緣何?增加因之力量者;障緣何?損滅因之力量者。因遇障緣則轉變,而不結滿果。喻如豆大毒藥,置杯水中,可以殺人,若置五鬥水中,毒雖存在,其力只能病人,而不殺人矣,此皆似無果也。「有果無因」者,因遇緣而結果,有其時間性,更須論因之本力大小,故通過去現在將來三際,其情至為複雜,設種一粒豆,三月即能結果,是在本年即能見因見果也,設種一桃核,必三年而結果,在見果之時,不得見其因也。現時之人,無大善大惡,而得大福奇福者,夙生之因,實非有果無因也。

問:人之一生,善惡混雜,其所獲果報,究係善惡分開,抑係功罪相抵?(歐陽曼)

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何能相抵。但因種之結果,全借緣力。若畏惡果成熟,多作善事,其惡因不遇惡緣,自然不生。如種豆一粒,不加澆水,再使其環境,毫無生機,此豆久久,亦可腐爛。

問:經言定業難消,又共業亦難轉,似此則個人懺罪修善,大眾回心去惡,果皆不足以消弭禍殃,挽回浩劫乎?(歐陽曼)

答:定者如果瓜已經成就,此何能消?只有減損其成分一法。共業者非一人所造之業也,個人懺悔,個人得益,所謂「共中不共」也。大眾回心去惡,共業共轉,自能化戾為祥,但恐多數人不能如是覺悟耳。

問:佛言中陰身至多經歷四十九天,即受後有,竊意此係指一般蕓蕓眾生而言。至於世間所謂聖賢英哲,忠臣孝子,義夫節婦或慧業文人藝術名家,生前無大過惡者,死後亦可經歷千百年並不投胎,或只生天界,雖仍不離六道,究屬遠勝人間,又由人生天,當係屬於四生中之化生,此推測,不知當否?(歐陽曼)

答:出此入彼,名曰六道輪迴,出此尚未入彼之際,名曰中陰,故其間最短,如云已生天界,便非中陰矣。天係化生身,聖哲忠孝,是有善業者,自可生彼,慧業文人雖無過惡,但未種十善生天之因,何能有分。

問:五趣眾生,是自無始以來由清淨本體起一妄念,無明相應,而墜落輪迴者;此由本體起惑造業而輪轉五趣之眾生,是自無始俱來?抑自無始迄今陸續而來?若無始俱來,以佛菩薩慈悲願力終有度盡之一日,設陸續而來,則五趣眾生隨度隨來,終無窮盡。(羅德彰)

答:風漸起而增狂,浪漸湧而增高,狂風高浪,不由突成。風有一處一時之暫止,浪有一處一時之暫平,悟此可以解彼。

問: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云何超度可使亡人業債減輕或上生,果爾超度之「影響」力及他人,係何原理而使然?(張弓)

答:此種問題,情形複雜,解甚費辭,茲舉譬喻,可以了然。一粒瓜種下地是因,後來生芽拖蔓結瓜是果,不下瓜種,何能生蔓結瓜,此自作(因)自受(果)之理也。然因(種)與果(瓜)中間,尚大有事在,即風日雨露等,此名為「緣」。緣對結果,有增益與減損;兩種力量,如風雨等調和,則增益其結果,不調和能滅損其結果。是果之損益,「緣」之力操其大半,借佛法超度者,乃助緣耳,此減輕之原理也。

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一個極「正比」的因果定律,何以佛學之因果反成極「反比」呢?若然,即前生種下「殺人」的種子,今生仍應結出「殺人」的種子,才對。何以反結出「被殺」的種子來,在「習性薰染」上如何解釋?又前生「富貴」今生仍應「富貴」才對,正如白種人,生出來的也是白種人,今何白種人反生出黑種人來,這豈不破定律了嗎?(張弓)

答:「因果」之理,極其精微,從簡單言,亦含有變化及反應兩義。如先生所云者,乃是種因仍是因,種果仍是果,此不得稱曰「因果」,因果者,是由自因感招來果也!喻以吃飯是因,腹飽是果;食品所含之養料是因,體魄得賴充實是果;此皆含有變化反應自然之理;必如來問主張,吃飯是因,所得結果,則仍是吃飯,即當吃飯再吃飯,吃之不已,或吃米吃菜,大便亦須排泄米菜!知夫物體之態乎?汽體遇冷則變液體,液體遇寒則結固體,固體遇熱又變液體,液體遇熱復變汽體,此因果變化反應最明事實也,然因果亦不必遠講來生,即就現在而論,貴如秦始皇,富如石崇,為何不常貴常富?被殺被盜之家,對於加殺加盜之人,存何反應,亦可以思得其結果矣。如云薰習種子,此不違於學理,因好殺好盜享富貴之人,其心中總有如是之種子,惟不遇緣,即不能成就而已,再者因果之說,乃萬事萬理自然之行成,並非佛家一私之言,不過佛學能以論其精微耳。

問:佛為慈悲度眾以病施藥有求必應,看看有許多家庭佛化之信者,早晚不斷焚香課誦念佛,因何亦有偶然身染重病,甚至致命。如此豈不容易使人發生誤會,既是佛徒為何反受其殃?所以佛教敗在於此,假使對方這樣說,應用何話解答?請示其詳!(楊素月)

答:大致有二義,可許者則許之,如突遇橫禍,凡誠心求,自必應而救之,憫事出乎變也。不可許者則不許,如一期之壽數而身亡,求之不與應,(尚有例外)順其常也。不憫乎變,則失於慈悲;不順其常,則亂因果矣,此其一。一切災殃逆境,皆有其過去之因。念佛人染病,焉知非前世惡因,應墜三途,或罹非命,而以念佛功德,僅得染病乎?是之謂重報轉輕。至於因病致死,名曰考終命,乃五福之一,皆非不幸,此其二。以外尚有一義,試問世間有不死之肉身人乎?能真不生不滅者,惟佛一人耳。我輩尚在初機,毫無所證焉能不死?若求肉身不死,更是情見顛倒,為理之所無。若求延壽,佛法中自有其法,亦大有其事也。

問:某甲有悍婦,不事翁夫,漫罵無寧日,勸說再三仍持偏見毫無理喻,致家人除堅忍不予辯駁令其恣意言行外,殆無辦法可想,其尊翁早已皈依佛教,終日勤持佛號不稍間斷,某甲雖未皈依,但亦崇信佛教默念佛號,是否可蒙佛加被冥冥中稍改彼婦性情?某甲祖母代即於家中設有佛堂,一生素食念佛不懈,修橋鋪路廣事布施,何其後代有遭此惡運?某甲縱或以因果咎由自取,其尊翁為何亦連遭此磨難?是否亦係因果所致?依因果論,僅及其本身,後代或再後代,何至殃及於長輩,果係孽債所繫,則某甲婦今日之言行,即為索取孽債所應為之正當言行?抑對伊本人今後或來世有何影響?(桂向元)

答:凡事之成,皆為眾緣和合,既如是已,則每果輒有多因。某悍婦家,各各家人,亦必與其有共因。其家人精進修持,可減夙業,受辱能忍已是還債,不問此悍婦性改與否,但至債務清了,必有境界轉變,惟應隨緣消舊業,不可更造新殃。再因果有互相報復性,而此悍婦來世有此兇悍習氣,亦必自食其報也。而現在雖云討債,諒必有超過程度之舉,恐其過分之處,今生亦有報焉。

問:設有一個犯人本想殺張三,誤殺李四,究竟李四之不可抗力之災殃能說業力所驅使乎?是否該死?如天災地震等,李四本有二、四、六歲的孩兒各一,便失去了撫養人,這孩兒的冤枉是業力乎?如果是業力,這犯人是該殺乎?(林火壽)

答:眾生所受,皆有業因,業因熟時,自受果報,不過有正酬與借酬之別。正酬者,欠甲者酬於甲;借酬者,不必直酬於甲,借他緣代酬之。茲舉例以明,如甲持刀傷乙,乙亦持刀還刺之,是正酬也,乙不還刺,而司法者判甲之罪,是借酬也。知此則天災人禍,莫非無因。至問李死遺孤失養,屬於「共業」所感,而一家聚散,亦各有其因緣,亦各酬其夙業耳。惟智者識機,能使還滅,愚者昧理,任其流轉耳。再問「如果是業力,犯人該殺乎」?國家立法,只論現世行為,犯人自受應得之罪,蓋甲殺乙,是殺業,乙反殺甲,寧說非殺業耶?八兩與半斤,名有異而實則不異。

問:但我初入佛門,對於念經念佛規矩不大清楚,現我很發心,欲食齋修行,惟不知如何,我越發心我的兒子越壞得很呢?使我無從教導辦法,令人譏笑我仗佛失敗,太不爭氣了。(雷居士)

答:子弟好壞,有今因與前因之別。今因者,乃未受善良教育之過;前因者,或多生怨家來報怨讎。亦只有逆來順受,盡心感化二法,怨解心轉,自有變化。念佛行善,是現在之事;子弟順逆,係以前因果,並非作善事反得惡果也。俗人不明道理,難免誤會譏笑,只可由他去。文王大仁,子被紂醢;孔子大聖,子先少亡;顏淵大賢,竟不永壽;冉耕大德,身生惡疾,請問此類事,在俗人口裏,又當作何議論?

問:但我以前有好環境之時,自小至大,到老,我今年已五十多歲了,一向行善,每月都有錢米學金,幫助貧人,亦無間斷,至今環境變遷,才停止善事工作,我夫婦素來很有同情,憐憫心,為何得此不肖壞兒呢?又在中年喪夫呢?(雷居士)

答:作善得福,作惡得罪,此是聖訓,此是因果真理。若不信此,便是邪見,撥無因果。惟報有速有遲,如種瓜當年可得果,種桃必三年而結實。貴居士今生所受之困窮,非念佛行善所得,乃前生所造之業。現在所作之善,不過正是種因,將來定有好果,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請細味之,莫生煩惱!

問:我一向信仰三寶,受三皈五戒,已食素,同時很發心,每天持咒誦經念佛,不忘不斷,每逢佛事功德,隨喜拜懺,印經、放生常做,惟我有一件刺心事,屢求佛力加被,兩年多,未得效果感應,每每還受加重打擊傷心,因我有胞弟,自幼喪失父母,由我手撫育,供讀長大,今年十九歲了,很不生性,在三年來,放棄學問,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流離蕩蕩,聚賭無可收拾,家中與人的東西,都拿去,使我家人與丈夫,非常討厭,整天怨我,收留此不中用人,令我精神萬分苦惱,不知怎樣對他,累欲送他到政府處,牢獄警告,但想我是修行人,未知對於此事,有無犯戒,罪過否?乞請大德開示指導一切,俾得明白前因後果,業障深重,現我受舍弟刺激,心情很苦惱,非常難過,逐他不去,整天向我取錢,但給不勝給,真煩了,未知上世我欠他的債否?(伍居士)

答:六親接合,大抵多為前生因緣,或還債,或討債,或報恩,或報怨,種種不一。順心者,多屬還債報恩,逆情者,多屬討債報怨。以上所說,乃是夙因,而今生教養得失,亦有關係,乃是近因,須合而觀之,方不偏執。令弟似屬討債報怨,以及今生失學之咎,古云怨可解不可結,又曰逆來順受,尊此古訓,宜托有德之人,向其長久教化,不可再結新怨也。

問:欠人錢財,作惡多端,死後墮入畜生為牛,人殺之食肉,論理是應該,何以食它肉之人,說是有罪。(黃春暖)

答:造罪惡,墮畜生,是一因一果,未爽酬報。若殺之食其肉,是另造一因,彼既有因果,此豈無因果乎?茲舉一例明之,人犯法律,判罪送監執行,此是一罪一科,若有無幹之人,至監向囚犯施以暴行,試問此無干之人,有罪與否?

問:農人每天犁地,有無數的生命,被犁死傷,乃家禽鳥類爭食去,農人在因果報應上,有怎樣的報應?(張德明)

答:農人意在種植,非存殺生之念,如人呼吸,亦害生命,然目中不見,亦非有殺意也。以因果論之,自有其乘除之理,而在事實上為不可避免者,故學佛者耕種,皆先誦經咒也。

問:友人本來無子,此兒是堂侄,因他自幼,喪失父母,無人撫養,收他養育,以為侄如子也,一心一意,養育長大,今已十八歲,想不到此兒,大不中用,非常之壞,好言不入耳,良藥不入口,只跟壞人走,這種因緣,究竟是什麼原因?假如是前因,今受惡報,為何念這麼多佛經,拜懺等功德,不能解除呢?還增加逆境,令人莫名其妙,今特乞師指示因果理由?(陳居士)

答:宿生自欠他債,故有此聚會,逆來順受,作償債想,心則泰然。若起瞋恨,又種惡因,不可不明道理,再討後苦。且討債者,有善討惡討之別,向人惡討者,大多超過必要程度,自即種無量惡因,將來亦必食報也。餘不明處,參第二答。

問:有某放生會常將放生會經費隨喜其他功德,古德告誡弟子不可以蓋瓦之資移鋪道路,放生會之組織顧名思義其所有經費只能作放生之用,倘作他用,是否違反因果法則?(釋永興)

答:某君此舉,大為不可,古有公案,以齋僧之錢為僧建築食堂,是統歸僧用矣,尚受火枷之報,而況以救生物命之錢,改作他事乎。古德云放生之錢,尚不可建放生池,蓋放生者救其刀鑊之危也,其事急,建池者為其將來之安也,其事緩,所謂緩不濟急也。況施者各有願力,受其施而違其願,是破人之功德,又謂之舛錯因果。雖然,某君或不知此利害,宜教其懺悔,後勿如此可矣。

問:放生組織中以放生捐款來開發車資雜支是否合法?(釋永興)

答:細味前條所答,知其不可,而放生自有車費等開銷,可另籌之,或別設一放生費用捐箱,則事理周全,而功德亦益圓矣。

問:佛教是慈悲為本,我們佛教在家的居士,生活在黑暗的社會上,若是用慈悲二字,一定無法生活之地,祈賜示方法。(靈覺)

答:生活者,求衣食瞻養,生命繼續不絕也。智者謀道,少欲知足,愚者貪財,多求無厭,知足者心安,影響社會不爭,自顯光明,無厭者身危,影響社會攘竊,故成黑暗,此眼前之因果也。後前善惡六道,酬償不爽,是將來之因果也。世尊捨王位如敝履,孔子於富貴如浮雲,其所見遠,故其成就也大,居士勿為欲所迷惑,乃稱智者。

問:佛教對因緣果真重論,李老師,若是真有因果論,我過去信奉一貫大道五年左右,及設壇二三處,常誹謗佛教三寶,然後受前鎮念佛會某法師教化,再轉變一心信佛教,常行懺悔,以後因果之報如何?(靈覺)

答:凡夫迷惑顛倒,乃其通常,惑則造作罪惡,更所難免。以後聞道而信,便是覺悟,皈依懺悔,是又猛進,皈依是改邪歸正,懺悔是從暗轉明。因果本由心造,罪福亦由心轉,罪惡喻如霜露,懺心喻如杲日,但求後不再作,即是杲日常明,杲日之下,霜露不存。

問:殺牲祭神鬼,神鬼將來亦會與殺牲者共業報應否?(江寬玉)

答:人殺之,鬼神享之,人為享者殺,享者豈無關係?此為共業,當然共受果報。此在經中,及各公案中,多有記載,血食之神,不免墮落,是祀鬼神者,反害鬼神耳。倘鬼神不受其享,則殺業獨歸祀者,四十二章經曰,「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可為殷鑒。

問:據佛教經典說,宇宙之間有因果輪迴六道之事,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此為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此為三惡道,今生作善事的人來生即生三善道,今生作惡事的人來生即生三惡道,為什麼不給每一個受報的人自己知道今生所受之報是由前生造何業而來?若能給每個今生受樂果的人知道是由前生作何善事,受苦果的人是由前生作何惡業而來的話,那麼世界上的人大家都不敢作壞事了,豈不是不化自善,不治亦不亂嗎?為什麼偏偏不給人知道呢?由此觀之,輪迴六道之事等於空的。余對此有些懷疑!未知佛教作何解釋。(無知)

答:君言似有理,法亦甚善,慈提二則反問,細味即能解決。佛理萬法心造,自作自受,不知是誰管理此事,誰能有不忘之術給人?莫說前生,當生之事,自幼至老,誰能記清?再每人都從子宮而來,誰能記得住子宮時之苦樂,此其一。若言知有苦報,便不敢做壞事,請看各地城市,皆有監獄,刑法所載,亦有死罪,豈不昭昭耳目,盡人而知,世人何以犯法累累,甘入囹圄?此其二。

問:佛說人身四大假合,一切萬有皆因緣生,有果必有因,從無始最初有何因可能合成一個人身?求大德示教。(黃米田)

答:佛說人身四大假合,應知一切身皆四大假合,知一可以類推。一切身者,總說為六道身,(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分說則每一道,各有千千萬萬之不同身。得其一身是果,果前必有善惡之業,業是因,此因果之說也。無始而有「無明」,無明即是因,有是因即得一種果身,有一則生多,如一果身而造種種業,則又增種種之因矣。現在之人身,並非全從無始之因而來,眾生從無始到今,曾造恒沙因,曾變六道恒沙身矣。今得人身,乃從百千萬劫三途中來,幾千年後,又入三途去矣,可不悲哉?

問:有說因果欠錢現世不還,後世要還,比喻有一商人,借錢周轉不靈,宣告倒閉,借主向債主商議返還母錢三成,債主在無奈何下迫收三成回來。以後這商人再奮發事業成功,也發了財,但是以前借給商人被倒閉還了三成的債主既不能向這商人討回母錢七成,這在後世要還不清?(何美雪)

答:債權人與負債人之債務,十成折三,按因果論,須視其無力償還,誠實與否。依世間法理論,既經雙方同意,債務即為消滅矣。倘負債人後重興隆,肯再返還七成,乃屬於良心之道德,無可無不可。惟法理一項,只限世間時效,道德問題,能貫徹多生福澤。

問:皈依拜師以後假使發生好歹事時,師徒兩方有什麼關係呢?(莊關賢)

答:善惡各自當之,並無因果連帶。堯為聖子丹朱不肖,舜為聖父頑母囂,況皈依者是僧團,受皈依之師私人善惡,非全僧團之善惡也。

問:昔日晚好垂釣殺生甚多,自皈依三寶後始知殺生為一大罪業,以因果論說,業果報應不能抵銷殺生的惡業,將來定要受償命的惡業,故晚甚感惶恐,不知如何能消此惡業?(廖清華)

答:善惡固不抵消,然因必有緣,而後結果。如今懺悔,不造新殃,是斷惡緣,前之惡因,難起現行。再作佛事,為其回向,勤加念佛,使斷惑業,或帶業往生,萬事一筆勾消矣。

問:有些一般非供奉佛菩薩之神廟,亦學佛教,喝爐香讚,彌陀普門品,金剛經,大悲咒等佛教經典,有無意義?(林煥城)

答:彼等愚癡無智,不明所以,以故歧路多途,亂絲無頭。然所誦經是正法,福不唐捐,慧則未也,當獲人天福報。

問:日前有一太保,被人殺死,因家貧,乃父哀求人幫助埋葬費,我即時與知友合四百多元給他,有人說,學佛人要結好緣,幫助呆人喪費是結呆緣!怎樣即對,請老師指示。(陳月娥)

答:凡是眾生,皆有惑業,不獨太保;不過太保等,自當憫之,況彼已死,而無葬費,受困難者是其父親,非是太保,至云布施,斥為惡緣,更是錯誤,出資助人喪葬,並無惡性,何為惡緣,若出資助人殺盜淫女,方為結惡緣耳,不可不辨。

問:這世間的業力好比像一個網,業力的連鎖的作用,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件不是受因果律支配,此事有什麼辦法?(洪環)

答:不解佛理者,自受因果支配,無有解脫之術,若學佛法,明瞭緣生之理,便可利用因果,自度度他。是因果固似連鎖,實亦解脫之工具耳。

問:經云心能造業,心能轉業,萬法唯心,是為真理,又云定業不可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此又何說?(賴棟梁)

答:起惑造業受苦,謂之三障,修行者何,斷惑是也,惑若斷盡,業從何有,此之謂造業轉業,聖者能之。但修著相有漏善,不解性空之理,纏縛俱在,即是所作業不亡,遇緣受報,凡夫之事。

問:虛雲和尚法彙,有段公案,佛多生以前,作一個漁村小孩,有一次水涸得魚甚多,中有條巨鮭數千斤,村民都來割大魚肉,小孩僅打大魚頭三下,後巨魚作琉璃王,小魚作兵將,小孩作釋迦佛,琉璃王滅釋族時,佛亦頭痛三天,以受打魚之報,夫佛既業盡情空,何須受報?(賴棟梁)

答:居士既知業盡不受,何有前問,此段公案,亦是佛方便示相,若作真實,即是謗佛。凡學佛者,皆知世尊久遠已證,既已證矣,何又有八相成道,睹星大悟耶?示頭疼者,如是而已。

問:老師與梁啟超先生均說佛教因果率善惡不能相抵,此與「了凡四訓」所言是否矛盾?尢智表居士的「佛教科學觀」小冊子內亦言多行善事可以贖過,究竟何者為是?(羅劍仁)

答:善惡不抵,是言真學理,袁尤所云贖過,是言善巧之事,言理者與事須辦,言事者非理不圓,應知萬法之生,只一緣字,無緣則徒因不果,且無萬法,先明緣生,始能談因說果,善惡不抵者,如先布瓜種,後布豆種,兩種雖聚一地,瓜豆兩種,不能互抵,生時瓜自瓜豆自豆耳。贖過云者,先作惡因,續作不改,即是惡緣滋潤,則因熟而變惡果,續作不改,即是惡緣滋潤,則因熟而變惡果,如已作惡因,後不以惡緣滋潤,而改作善業,即將先作惡因壓伏,不遇惡緣,因暫不生,而善業日增,善緣日潤,有緣潤者先熟,先食善報也。而惡因種子,卻依然存在,此是不抵之理,故不矛盾,倘善緣停止不壓,仍能發生,必善緣壓之又壓,其惡因久久自腐,是其無力自滅,仍非抵耳。

問:常見僧尼與人做佛事,誦經超度,佛既說自己善惡猶不能相抵,並說:「人若不能自度,我亦莫能度他。」則僧尼又何能幫死者之忙呢?(羅劍仁)

答:佛度各道之眾,法在語言,聞之者轉迷成悟,可證道果,萬法幻化,佛有神通,以密秘咒,能變幻假。佛之經典,惟法與咒,有修有得之僧尼,依之而行其法,必須盡敬竭誠,與佛與己感應道交,經啟其悟,咒變甚幻,能如是者,可云度亡,不能如是,則無效耳。

問:「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是定業不可逃也。小淨土文中又有「承佛慈力,眾罪消滅」之句,是定業可轉也。二說如何解說,才能圓融?又永嘉大師「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語,可否作以上二說之註釋。(鍾鈞梁)

答:業由心造,業由心轉,定業不可逃者,是造業之心不轉也,乘佛慈力罪滅者,是心與佛合轉業也。心不轉者,業緣增上,因緣生法,故得熟果。心轉業者,不造新殃,無緣不生,久故斷滅。偈云,眾罪如霜雪,慧日能消除,又云,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理無矛盾,本自圓融。永嘉大師歌之了字,即空與慧也。

問:自作非世說之命運,自受定業不可轉,若能至心念阿彌陀佛,可以改造命運,轉定業否?(江寬玉)

答:定業係因緣具備,已熟者之謂,既熟不能再使生,故曰不可轉,如擲炸彈,擲出之時,其不爆者,乃其因素不備,如備則未有不爆者。心能造業,心能轉業,造業是心,念佛亦是心,造業有業力,念佛豈能無佛力,若前迷而造業,後覺而念佛,前業無緣而不起,後佛有力而續發,前業時久,或斷或伏,即是轉耳。但須前業未熟,提早念佛,若待業果已熟,則念佛恐嫌遲矣。

問:有某居士,多年修行甚好,何為得病呢?甚至遭遇逆境,這是他前生的果報 ,或現生修行不到?(朝新班)

答:某居士修行之勤惰,非淺見能知,然不問功夫勤惰,夙生皆有業障,有障則轉苦糾纏,逆境挫折,果償病因,勢所難免。惟惰者之病苦逆境,是道不勝業,若勤者仍病苦逆境,則是重報轉輕,以今修持功德,悉將消滅之兆。

問:家人執意要吃肉殺生,不信有因果報應,老居士有何好辦法可挽回否。(鍾雲昌)

答:各人有各人之業障,各人亦有各人之福緣,欲除業障,須賴福緣,不信因果,何有福緣?此須居士善巧方便,以身作則,使家人對己先起敬信,而後可漸轉之。

問:茲有親戚過去是「捕魚為生」現在已「轉業為農」如此其過去所造之殺業是否可以減少否?(江寬玉)

答:前為漁,今為農,改惡業固善矣,只是不造新殃,卻未能消除舊業。更知「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舊業不能自由消除,須修佛法,以心懺悔,方得繼滅。

問:同問一經內,復有十業得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一者,以殺業故,令諸外報的:「大地堿鹵,藥草無力」;和二者,以盜業故感外的:一霜、雹、蝗蟲等,令世饑饉」,及五者,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的:「峻崖險谷,株杌槎菜」請老師分別解疑。(蔡麟定)

答:造如是因,得如是果。「一者」地變堿鹵,不生五穀,人不得食,何以養命,藥草無力,不能醫病,何救死亡,此是殺業所感,故造者生命亦不得養。「二者」地雖不變堿鹵,但遭霜雹蝗蟲,亦損五穀,故人不能足食,名曰饑饉,此是盜業所感,故造者亦受貧乏。「五者」地險荒蕪,行路盡多障礙,此是兩舌挑撥是非所感,故造者得受塞阻不順之害。

問:於佛說業報差別經裏,佛告首迦:有十種業能使眾生得短命報的「五者於惡僧所,欲令喪滅」,請老師開示此疑。(蔡麟定)

答:此說,是對一種動物,心存厭惡,便想將他消滅,換句話說,即是欲將他殺死。此是殺生惡業,當得短命之報。

問:有人一生做善事,盡信佛念佛,到晚年家中得非常不幸大禍,後伊本人變成好像神不在體,感覺信佛人受此惡報甚可憐,因果如何?(陳青龍)

答:學佛有真實途徑,有相似途徑,有假冒雜湊之道,某君究竟走的哪條路?人有真心求道,有只務虛名,有貪名圖利,有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如法不如法之別,某君所修,是側重何等?此應先決之問題也。因果本通三世,因有小有大,有真有偽,有進有退,有始終皆善,有始終皆惡,有先善後惡,有先惡後善,有善惡混雜,有外善內惡,有外惡內善,果有早有遲,有當生報,再生報,有二生三四生報,有轉受,有消滅,有先得福後得禍,有先受禍後受福,其中乘乘除除,變化多端,此萬法因緣問題也。此上理由雖淺,亦不是粗心凡夫所能明白,此如法官斷獄,學有專門,普通人不解法律,自然對法律也生疑惑。

問:有人勢權欺人,說謊語,好打人等不好行動,伊所得果報不壞,為何故?(陳青龍)

答:古人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不到。」再參前答一問,自能了然矣。

問: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知人的前世,是由什麼(六道中)來出世的。(郭邦光)

答:此非凡夫所知,得夙命及天眼者,方能識得。但觀其人身相,亦可推知前所作業,如喑啞盲聾從誹謗及不信中來等。觀其舉止,亦可推知來自何處,如輕躁獼猴道來等,繁難枚舉,雜見各經。

問:吾母早年持齋,出嫁信仰天主教家庭,未幾脫離親屬關係,於今,家父見背,慈母失常,子患咯血(支氣管擴張症)請老師解釋此段因果。(茆茂盛)

答:因果須論三世,果報又分現生後三種,令堂現在所受者,屬於何種,凡夫不能微知。但因能結果,必待乎緣,緣者現作之善惡業,增上與降伏之力量也。令堂現處狀況,前因不可知,現業卻分明,如先持齋,定不殺生,慈也;先重人倫,定敬尊親,孝也;慈與孝,皆善也。後破齋,是棄其慈,親屬斷絕關係,是棄其孝,棄慈棄孝,皆非善也。其現況是否現果,確不可知,然有不善之緣,卻屬易見。

問:世尊嘗說:定業不可轉。今母疾為子不能代替,為子痛苦,母亦奈何。伏思:現在行為,為未來因果之持續,則吾母造業,輾轉受報,永無出期矣!為人子者,有何辦法為母安身立命?(茆茂盛)

答:定業不可轉,佛說也,懺除業障,亦佛說也,為契眾機,各有妙用。居士不聞地藏菩薩,及目連尊者之事乎?菩薩與尊者之母,皆墮惡道,皆以孝子之行,俱得超升!令堂現在人間,為時未晚,居士果能發大孝心,為令堂哀懇三寶,多作真善,感應道交,不但後免沈淪,現生或尚獲福,然不至誠,效力則微,至誠云何?必須心無夾雜,惟精惟一方可。

問:有些「仇」是否今世才造的?比如有兩人前世並未結惡因,但其中一人卻殺害另一人,於是在今世發生了「殺害」事件?(蔡祖天)

答:事有前因今果,亦有今因後果。明乎此普通之理,自不直豎十丈竹竿,而不能入一丈之城門矣。

問:近幾年來蝗蟲損害禾苗,特別厲害。這是農家人最煩惱,最痛苦的事。三、五日如失注意檢查禾苗,幾日間禾苗即變色或枯萎。蟲害各期不同,如不用農藥噴射,實無法收成。如果噴射毒藥犯了殺生罪。萬物之靈的人吃飯會發生問題,蝗蟲多原因是否在過去世中惡業所感關係?請大居士解釋。(鍾雲昌)

答:中國經傳所載,和氣致祥,戾氣致殃,隆盛之世,風不鳴條,海不揚波,景星慶雲現於天,麒麟鳳凰遊於野。史書又載,循吏治化,政迎人和,蝗不入境,虎徙他邦。據上所述,蝗蟲多少,似與業力有關。佛法戒殺也,也開遮持犯之融通,政保農產亦仁也,有人畜先後之分別。此須合觀中斷,佛言因果必信,農產民生必保,是為得之。試思古無農藥,亦多豐年,屠不戒殺,亦享高壽,是更有其他原因,不能只顧眼前也。

問:因果報應之說,頗不簡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所共許。若夫惡者享福,善者罹殃,則必須以因果通三世釋之,以此類推,舉凡不合常情之事,如堯舜聖王洪水為災,亦莫不可以因果通三世釋之。遺其可見之自然地理氣候諸因由,而發之於共業報應之說,似難令人心悅誠服。要之一切事物,自有其因果律存在,何必或禍或福,定以善惡報應為解。如惡人享受財富,或因其今生經營有術所致,何必定以前生福報釋之。善人橫遭車禍,何必解以前生惡果成熟,而不探求其是否路上沈思,因果通三世果何如哉?余甚惘然。祈為一說是幸!(李蓮階)

答:此問太散漫,應歸納使有序:一、堯舜聖王洪水為災,若以三世因果共業釋之,遺其可見自然地理氣候,難令人心誠悅服。」君不聞乎?論事須合「因緣果」,未嘗說此而忽彼。共業者因,地理氣候者緣,洪水為災者果,「洪不孤起。」「無緣不生。」明乎此,則知佛法說緣,多是現在可見者,不過為契群機,說簡說繁,方便不同而已。二、「一切事物,自有因果律在,何必禍福,定以善惡報應為解。」讀書在達,不可拘執,惡不必定指殺盜淫,愚癡意業亦惡也。善不必定指施戒忍,智慧一度亦善也。臨危制勝,此謂智將,制勝為福果,將智是善因。謀之不藏而敗事,不得藏謀是愚人,敗事為禍果,謀愚是惡因。儒家亦曰:「作善降之百祥,不作善降之百殃。」談因果而曰善惡禍福,正說也。三、「惡人經營財富,善人遭車禍,何必解前生善惡,不探求有街及路上。」生極樂者,必種極樂之因;生娑婆者,豈無娑婆之因。既知通三世,便非只論前生。餘意可思「因緣所生法」,即易了然。

問:常曰:「定業不可移」然而我們此生所受之果,是否多為定業?(邱清泉)

答:既受果報矣,焉能無業因耶。

問:本人患「口吃」之病,於因果來說,不知犯何罪?應如何懺悔以治之。(鄭志西)

答:因緣結果,情事複雜,有一緣者,有多緣者,綜錯變化,非只一端。但患口吃,或可夾有口業,口語不離意念,須兼語意雙懺。其法或念佛,或念經,必念到心口攝一,則是雙懺,亦是真懺矣。念佛須句句連續,念經要音韻流暢,此後應戒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久必感應。

問:我們現在用數珠念佛,有數則有益,修有盡的因,將來要享受無盡的果,此因此理講不通?(周慧倫)

答:數珠不會念佛,念佛是自己之心念,念珠記數,不過引起正念,提警日不退轉而已。果知念念生滅,滅而復生,若將念珠配合念頭,念頭不停,珠亦不停,何盡之有?倘能念到念頭盡,數珠便用他不著,那方是居士受用無盡之果。

問:有甲乙兩者問我,甲問人說發菩提心作佛事就無時間生病,此事真的嗎?乙接著就說,有某某甚為佛教發心而他偏偏多病,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使我啞口無言可答請示其詳。(信義班)

答:發菩提心,乃善業心。生患疾病,是惡報也。惡報必有惡因,惡因必借惡緣,緣至潤因,惡報成矣。若常發菩提之心,是善緣時增,雖然夙有惡因,而現時不遇惡緣,故疾病暫不生也。如某乙所難,亦多有其事,若解教理,疑自釋矣。一為惡業太重,發心太微,善不敵惡,自然惡報仍熟,譬一星之火,欲融百丈之冰,冰不融也,力不勝之。應加警惕,須精進懺悔以消之。一為惡業將熟,三途有分,因菩提心猛,力能轉之,遽使重報,轉而為疾病輕報,應自激勵,知功行感不唐捐也。

問:有一天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講經說法,爾時目連從禪定起,遊恒水邊。見諸餓鬼受罪不同,時諸餓鬼,各起敬心,來問目連。這是往昔的什麼因緣,所以受到這種的果報。一鬼問言:我一生以來,恒抱饑餓欲至廁中取糞啖之。廁上有大力鬼,以杖打我,初不得近,這是何罪所致?神通的力量大還是業力的力量大呢?(洪環)

答:此二種事,皆是因果也。業力屬於因,神通屬於果,因能成果,果不能改因。因是力量正發展,果是力量已完成。明乎此理,則知神通不勝因果。阿含部中,屢有啟示。如琉璃王之戰,目連尊者不能救釋種,二神通比丘入水不能避生死是也。

問:設有某甲因故將某乙殺害,又某甲受國法制裁而處死刑,請問某甲來世仍否須還某乙一命?(幻愚)

答:某甲受國法處死,如因為殺乙故,按陽律論,則是償之矣。若分析其心念程式,則當另論,蓋聞有多因一果者,有一因多果者,此關眾生自己之心力,非可籠統說之。某甲處死,若不因殺乙故,甲乙因果,依然存在。

問:佛經中是不是常說前世因,現世果,所以對於兩句無法瞭解,因之前世所做現世是無法可知,是一個無影無形的東西,是否拿來做證據,所以對人弟子是無法可使瞭解,拿了很多來代表也是無影的存在呀!(王福郎)

答:與人辯論,必具二事,一深入佛海,辯才無礙。二所學雖淺,尚有世智辯聰,前者為正,施於有受之人,後者有權,施於無學之人,如無二者,以不與人辯為佳。茲為代解,問中以無法可知,斥是無影,正顯其愚,佛菩薩破塵沙惑,則無不知,凡夫愚癡重重,則無所知,不知便不信,正是凡夫本色,亦無足怪。囑為提證,應知雞從卵生,雞長成不知從卵而來,在人則見卵為前因,雞為後果,歷歷分明,雞何嘗見其本因之卵乎?

問:人死去後,為什麼還是不能了,因有靈魂之說,仍須六道輪迴,所謂靈魂,與有六道輪迴之說,如何能使聽眾確信無疑?(邵佐廷)

答:推知事理,有三量法則,二問皆在「現量」之外,惟智人方易契信,智不及者,亦無法勉強。「比量」可知靈魂,如夢非色身,亦無實質,即是靈魂。「聖教量」可知輪迴,佛經記此者甚多,金剛經佛為忍辱仙人,是共所知者,中國先聖經史,載輪迴者尤多,如彭生為豕,如意為犬等,此人變畜之證。如鳩化為鷹,雀入大水為蛤等,此畜變畜之證也。

問:我們有一句話說「立地成佛」。然而居士剛才說善惡不能相互抵消,即善惡永遠存在,其所受果報端視善惡力量大小而定,如此一個罪惡滿身的人,云何可立地成佛?是否其所作諸惡業因此一念而滅乎?然而行善又有何意義耶?(無名氏)

答:立地成佛,有其人而已,非人人皆能立地成佛,若人皆能之,釋尊又何必三僧祇劫。惡業之果,皆是惑因,此惑為何,即見思十使是,必惑斷盡,方得解脫,此是經教,非可幻想。若有惡業,必遭惡報,所謂惡有惡報也,若惑斷盡,猶樹斷根,花與果皆不生矣。作善者,分有漏無漏之別,有漏善得天人福報,不出輪迴,無漏善但顯性德,佛位之階,所謂善有善報也。善惡分報,奚言行善無何意義?若怕惡業結果,惟有斷惑一法,他皆道理難通。

問:有時起善惡二業的念頭,沒有實行去作。是否有因果報應?祈老師指示(邱合順)

答:起心動念,便是種子下地,不實行是無增上緣,無緣不生,不生則無果。若念念不停,已是增上緣,雖不實行,緣熟即生矣。最好是念起即覺,覺即不續便清淨矣。

問:「時勢造英雄,社會的形勢,文化的高低以及偶發的事件,都可造成不同的果,故因果並不如是單純。(張銀富)

答:此問無重心,觀其語氣,似將佛學所講之因果,與世俗所講之因果,一例等觀。因果雖無二致,確有深淺之不同,茲以算學為例,加減二法,與微積代數,同其事不同深淺也。若不解「因明」學,「緣生論」,「隨緣不變」,「百法明門」「四諦」「十二因緣」等等,無法詳談因果,只知眼前善惡現報,乃真「單純」矣。

問:由於以上情形,為了證明社會,文化,歷史等變化律則,因果律應該個人的推廣到團體性的。(張銀富)

答:「因果不獨由個人推廣到團體。」因果甚為複雜難講,有自業,有共業,有豎之因緣,如三際時間是,有橫之因緣,如十方空間是。堯桀之仁暴,影響後來之政治,是三際之因緣。太陽黑子,影響地球之電波,是十方之因緣。

問:今在家居士掛佛家招牌,應付念經賺錢維持眷屬,如此後果如何?(本如)

答:出家人趕經懺,尚為古德呵斥,何況在家人販賣佛法,大是不當。

觀富貴人當觀其氣概  如溫厚和平者則其榮必久  而其後必昌

觀貧賤人當觀其度量  如寬宏坦蕩者則其福必臻  而其家必裕

——格言聯璧

【書籍目錄】
第1頁:通問第一之一 第2頁:通問第一之二
第3頁:析疑第二 第4頁:質難第三
第5頁:因果第四 第6頁:持戒第五
第7頁:名相第六 第8頁:修持第七
第9頁:唯識第八 第10頁:禪觀第九
第11頁:心性第十 第12頁:密宗第十一
第13頁:淨土第十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