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離開印度,仍然循陸路回國。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他一回到於闐,就急不可待地上表唐太宗,告訴他自己回國的消息。太宗立刻答複:“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兩個人可以說是未見傾心,從此就奠定了他們之間的密切關系。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太宗是一個有唐太宗像
雄才大略之主,西域的突厥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必欲除之而後快。玄奘是深通世故,處心積慮顯揚佛法的和尚,他始終相信:“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兩個人一拍即合,這就是基礎。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春正月,玄奘回到長安,受到盛大的歡迎。他帶回來了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4)部,大眾部經律論 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2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密部經律論42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明論 13(2)部,凡520夾,657部。此外還有許多佛像,都安置在弘福寺內 50,252c。。
同年二月,玄奘謁見唐太宗。寒暄以後,太宗首先問的是西域的物產、風俗。玄奘對答如流。太宗大悅,立刻勸他著書,“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歸俗,助秉俗務。” 50,253b。玄奘不肯。可見玄奘初次見面給太宗印象之深,也可見太宗關心的並不是什么佛教,而是政治,說太宗崇信佛法,是沒有根據的。他答玄奘手書說:“至於內典,尤所未閑。” 50,257a。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從此以後,玄奘主要精力就用在寫書、譯經上。他上奏太宗:“玄奘從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餘部,一言未譯。”太宗肯定了他的想法。他雖然華梵兼通,但是大概從親身經驗中和中國過去的經驗中,他感到集體譯比單幹要好得多。他首先組織了譯場關於玄奘的譯場,請參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 50,253c~254a;《開元釋教錄》, 55,559a~b。,網羅天下和尚中的英俊,助他譯經。他的政治嗅覺又是很靈敏的,他完全了解太宗的打算,到了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把《大唐西域記》寫完上進。他在表中寫道:
所聞所履百有二十八國。竊以章彥之所踐藉,空陳廣袤;誇父之所淩厲,無述土風;班超侯而未遠;張騫望而非博;今所記述,有異前聞,雖未極大千之疆,頗窮蔥外之境,皆存實錄,匪敢雕華。謹具編裁,稱為《大唐西域記》,凡一十二卷,繕寫如別。 50,254b~c。
《大唐西域記》寫完以後,他就專心譯經。他的工作熱情,高到驚人的程度。“專精夙夜,不墮寸陰。” 50,254a。但是他沒有,也不可能忘記“政治活動”。他還是經常追隨在太宗左右。他譯了經,一定要請太宗作序。一次不允,再次請求,決不怕碰釘子,一直到達到目的為止。他也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言詞來“頌聖”。他說什么:“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 50,255a。他在印度時,戒日王問什么《秦王破陣樂》,這可能是事實;但我懷疑也是他編造的。太宗沒有忘記原來的打算:“每思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意欲法師脫須菩提之染服,掛維摩詰之素衣;升鉉路以陳謨,坐槐庭而論道。” 50,255a。玄奘回答說:“仰惟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紀綱,萬事自得其緒。” 50,255a~b。現在看起來,這回答真是非常得體,既拒絕了太宗的要求,又不得罪這位大皇帝,而且還狠狠地拍了一下馬屁。以後還有幾次,太宗要玄奘還俗做官,玄奘始終很巧妙地避開。他還會尋找一切機會向皇帝上表祝賀,比如赤雀飛上禦帳之類。在皇帝方面,當然也不會忘記隨時頒賜,禦筆寫序,弘揚大法。終太宗之世,君臣雖然各有各的打算,但總算是相知極深,恩遇始終優渥。玄奘譯經的幹勁也絲毫沒有衰竭。同時,玄奘同印度那爛陀的聯系,並未中斷,書信往來,還是有的。
太宗崩逝以後,玄奘同高宗的關系也處得很好。玄奘對這位新皇帝是如法炮制,連皇帝妃子懷孕,生兒子這種最俗的事情,這位高僧也不會忘記上表祝賀。新皇帝也像他父親一樣,待玄奘很好。自從高宗即位以後,玄奘就回到慈恩寺。從此以後,專務翻譯。每天夜以繼日,勤奮不輟。除了翻譯之外,還要講經:
每日齋訖黃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聽學僧等,恒來決疑請義。既知上座之任,僧事複來諮稟。複有內使遣營功德,前後造一切經十部,夾紵寶裝像二百餘軀,亦令取法師進止,日夕已去。寺內弟子百餘人,鹹請教誡盈廊溢廡,皆酬答處分無遺漏者。雖眾務輻湊,而神氣綽然無所擁滯。猶與諸德說西方聖賢立義諸部異端,及少年在此周遊講肆之事。高論劇談,竟無疲怠。其精敏強力過人若斯。複數有諸王卿相來過禮懺,逢迎誘導,並皆發心,莫不舍其驕華肅敬稱歎。 50,260a~b。
到了後來,他大概感到自己年齡漸老。他在上高宗表中說:“而歲月如流,六十之後,颯焉已至。念茲遄速,則生涯可知。” 50,273c。他想離開京城往少林寺翻譯,皇帝不許。
到了逝世前夕,玄奘對翻譯工作更加兢兢業業,爭分奪秒。在翻譯《大般若經》時,“到此翻譯之日,文有疑錯,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審慎之心,古來無比。” 50,276a。他也勸別人,“人人努力加勤懇,勿辭勞苦。” 50,276b。到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春正月,僧眾勸他翻譯《大寶積經》,眾情難卻,他勉強譯了幾行,便收梵本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複辦此。” 50,276c。他晚年急切工作的情景,躍然紙上。他也就死在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