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回國後的情況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玄奘離開印度,仍然循陸路回國。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他一回到於闐,就急不可待地上表唐太宗,告訴他自己回國的消息。太宗立刻答複:“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兩個人可以說是未見傾心,從此就奠定了他們之間的密切關系。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太宗是一個有唐太宗像

  雄才大略之主,西域的突厥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必欲除之而後快。玄奘是深通世故,處心積慮顯揚佛法的和尚,他始終相信:“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兩個人一拍即合,這就是基礎。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春正月,玄奘回到長安,受到盛大的歡迎。他帶回來了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4)部,大眾部經律論 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2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密部經律論42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明論 13(2)部,凡520夾,657部。此外還有許多佛像,都安置在弘福寺內 50,252c。。

  同年二月,玄奘謁見唐太宗。寒暄以後,太宗首先問的是西域的物產、風俗。玄奘對答如流。太宗大悅,立刻勸他著書,“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歸俗,助秉俗務。” 50,253b。玄奘不肯。可見玄奘初次見面給太宗印象之深,也可見太宗關心的並不是什么佛教,而是政治,說太宗崇信佛法,是沒有根據的。他答玄奘手書說:“至於內典,尤所未閑。” 50,257a。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從此以後,玄奘主要精力就用在寫書、譯經上。他上奏太宗:“玄奘從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餘部,一言未譯。”太宗肯定了他的想法。他雖然華梵兼通,但是大概從親身經驗中和中國過去的經驗中,他感到集體譯比單幹要好得多。他首先組織了譯場關於玄奘的譯場,請參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 50,253c~254a;《開元釋教錄》, 55,559a~b。,網羅天下和尚中的英俊,助他譯經。他的政治嗅覺又是很靈敏的,他完全了解太宗的打算,到了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把《大唐西域記》寫完上進。他在表中寫道:

  所聞所履百有二十八國。竊以章彥之所踐藉,空陳廣袤;誇父之所淩厲,無述土風;班超侯而未遠;張騫望而非博;今所記述,有異前聞,雖未極大千之疆,頗窮蔥外之境,皆存實錄,匪敢雕華。謹具編裁,稱為《大唐西域記》,凡一十二卷,繕寫如別。 50,254b~c。

  《大唐西域記》寫完以後,他就專心譯經。他的工作熱情,高到驚人的程度。“專精夙夜,不墮寸陰。” 50,254a。但是他沒有,也不可能忘記“政治活動”。他還是經常追隨在太宗左右。他譯了經,一定要請太宗作序。一次不允,再次請求,決不怕碰釘子,一直到達到目的為止。他也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言詞來“頌聖”。他說什么:“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 50,255a。他在印度時,戒日王問什么《秦王破陣樂》,這可能是事實;但我懷疑也是他編造的。太宗沒有忘記原來的打算:“每思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意欲法師脫須菩提之染服,掛維摩詰之素衣;升鉉路以陳謨,坐槐庭而論道。” 50,255a。玄奘回答說:“仰惟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紀綱,萬事自得其緒。” 50,255a~b。現在看起來,這回答真是非常得體,既拒絕了太宗的要求,又不得罪這位大皇帝,而且還狠狠地拍了一下馬屁。以後還有幾次,太宗要玄奘還俗做官,玄奘始終很巧妙地避開。他還會尋找一切機會向皇帝上表祝賀,比如赤雀飛上禦帳之類。在皇帝方面,當然也不會忘記隨時頒賜,禦筆寫序,弘揚大法。終太宗之世,君臣雖然各有各的打算,但總算是相知極深,恩遇始終優渥。玄奘譯經的幹勁也絲毫沒有衰竭。同時,玄奘同印度那爛陀的聯系,並未中斷,書信往來,還是有的。

  太宗崩逝以後,玄奘同高宗的關系也處得很好。玄奘對這位新皇帝是如法炮制,連皇帝妃子懷孕,生兒子這種最俗的事情,這位高僧也不會忘記上表祝賀。新皇帝也像他父親一樣,待玄奘很好。自從高宗即位以後,玄奘就回到慈恩寺。從此以後,專務翻譯。每天夜以繼日,勤奮不輟。除了翻譯之外,還要講經:

  每日齋訖黃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聽學僧等,恒來決疑請義。既知上座之任,僧事複來諮稟。複有內使遣營功德,前後造一切經十部,夾紵寶裝像二百餘軀,亦令取法師進止,日夕已去。寺內弟子百餘人,鹹請教誡盈廊溢廡,皆酬答處分無遺漏者。雖眾務輻湊,而神氣綽然無所擁滯。猶與諸德說西方聖賢立義諸部異端,及少年在此周遊講肆之事。高論劇談,竟無疲怠。其精敏強力過人若斯。複數有諸王卿相來過禮懺,逢迎誘導,並皆發心,莫不舍其驕華肅敬稱歎。 50,260a~b。

  到了後來,他大概感到自己年齡漸老。他在上高宗表中說:“而歲月如流,六十之後,颯焉已至。念茲遄速,則生涯可知。” 50,273c。他想離開京城往少林寺翻譯,皇帝不許。

  到了逝世前夕,玄奘對翻譯工作更加兢兢業業,爭分奪秒。在翻譯《大般若經》時,“到此翻譯之日,文有疑錯,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審慎之心,古來無比。” 50,276a。他也勸別人,“人人努力加勤懇,勿辭勞苦。” 50,276b。到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春正月,僧眾勸他翻譯《大寶積經》,眾情難卻,他勉強譯了幾行,便收梵本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複辦此。” 50,276c。他晚年急切工作的情景,躍然紙上。他也就死在這一年。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第3頁: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第4頁: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第5頁:佛教的起源 第6頁:論釋迦牟尼
第7頁:釋迦牟尼的家族 第8頁: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第9頁:釋迦牟尼的生平 第10頁:原始佛教的教義
第11頁: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第12頁: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第13頁: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第14頁:提婆達多問題
第15頁:問題的提出 第16頁: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第17頁:論述中的矛盾 第18頁:我的看法:幾點結論
第19頁:浮屠與佛 第20頁:再談“浮屠”與“佛”
第21頁:“佛”字對音的來源 第22頁:從“浮屠”與“佛”的關系
第23頁: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第24頁:法顯的生平和活動
第25頁:結語 第26頁: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第27頁: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第28頁: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第29頁: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 第30頁:關於玄奘
第31頁:玄奘的家世 第32頁:西行求法前在國內的學習准備階段
第33頁:西行求法的動機 第34頁:在印度的活動
第35頁:回國後的情況 第36頁: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37頁: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38頁:關於《大唐西域記》
第39頁: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第40頁: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第41頁:佛典中的“黑”與“白” 第42頁:《列子》與佛典
第43頁:佛教的倒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h556438250會員 发表于 2011-5-30 12:39:24
哪位大德谈谈他对这篇文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