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西行求法的動機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這問題我們上面已經有所涉及,這裏再深入地談一談。自南北朝時起,中國和尚就爭論所謂佛性的問題: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時候成佛?經過什么階段、通過什么手續才能成佛?對我們說來,這種荒誕不經的問題,毫無意義。但是對大多數佛徒說來,在欺騙老百姓方面,這卻是絕頂重要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印度小乘、大乘,都各有答複。大乘空、有,也各有答複。玄奘在國內已經接觸到印度新興的大乘有宗。他大概對這一宗派發生了興趣。《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飡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聽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50,222c。《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完全一樣。

  《瑜伽師地論》是大乘有宗最重要的經典。他到印度去的主要目的是尋求學習大乘《瑜伽論》。《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他到了屈支國,遇到一個大德僧名叫木叉毱多。玄奘問他:“此有《瑜伽論》不?”毱多說這是邪見書,玄奘說:

  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在(枉)坑乎? 50,226c。支那內學院本作:“豈不懼無底枉坑乎?”

  到了印度以後,曾對戒日王說:

  玄奘遠尋佛法,為聞《瑜伽師地論》。 50,247a。

  他又對戒賢法師說:

  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 50,236c。

  《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 50,452a。說法相同。可見玄奘到印度去求學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

  玄奘想解決佛性問題,為什么找到瑜伽宗,也就是有宗呢?為什么不找龍樹、帝婆的空宗呢?從佛教發展的曆史來看,小乘佛教聲言必須經過累世修行,積累功德,然後才能成佛。這就需要個人的艱苦努力。結果有些人望而卻步,天國入門券賣得這樣貴,不利於麻痹人民。在封建初期小國林立時還能勉強對付,但到了封建大帝國建成,它就失掉了服務的資格,必須及時改變。大乘空宗應運而起,它不要求累世修行,只須歸依三寶、禮拜如來,就能達到目的。這是對一般老百姓的說法。對義學高僧則講一套“空”的道理。玄奘所服膺的是大乘有宗,與空宗表面上稍有不同。所謂“有”,並不是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並不是不講空,否則就有承認物質世界的可能或嫌疑。但是空宗空得太厲害,什么都空了,物質世界固然空掉了,但是連真如、佛性、涅槃,甚至比涅槃更高的東西也都空掉。這不但對麻痹老百姓不利,而且對宗教家本身,好像也斷絕了奔頭。有宗在承認我法兩空的同時,在否認物質世界的同時,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真如佛性”的“有”。這是有其隱蔽的目的的。就拿成佛的問題來說吧,玄奘和他創立的法相宗,既反對小乘那樣把天國的入門券賣得太貴,也反對大乘空宗那樣連天國都要空掉。他追隨印度瑜伽行者派的學說,堅持五種姓的主張,就是說,人們對佛理的接受與實踐是各不相同的。他反對道生主張的、有《涅槃經》作根據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瑜伽師地論》《楞伽經》《攝論》都是講種姓的,玄奘和法相宗也堅持此點。在窺基的著作中,特別是在《法華經》的注解中,他們的觀點當然完全相同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190頁。。

  這種說法與當時流行在中國的各宗的說法都不相同,因此招致了許多非議。玄奘雖然在成佛的道路上多少設置下了一些障礙,但是他在印度尋求解決佛性問題的結果卻是:在當世即可成佛。從他自己的經曆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在他臨終的時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

  至十六日,如從夢覺,口雲:“吾眼前有白蓮華大於盤,鮮淨可愛。”十七日,又夢見百千人形容偉大,俱著錦衣,將諸綺繡及妙花珍寶裝法師所臥房宇。以次裝嚴遍翻經院內外,爰至院後山嶺林木,悉豎幡幢。眾彩間錯,並奏音樂。門外又見無數寶輿,輿中香食美果,色類百千。並非人中之物,各各擎來供養於法師。法師辭曰:“如此珍味,證神通者方堪得食。玄奘未階此位,何敢輒受。”雖此推辭而進食不止。侍人謦欬,遂爾開目,因向寺主慧德具說前事。法師又雲:“玄奘一生以來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知)佛教因果並不虛也。” 50,276c~277a。

  這顯然就是成佛的意思。玄奘大概自己相信,他這一死就涅槃成佛了。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第3頁: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第4頁: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第5頁:佛教的起源 第6頁:論釋迦牟尼
第7頁:釋迦牟尼的家族 第8頁: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第9頁:釋迦牟尼的生平 第10頁:原始佛教的教義
第11頁: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第12頁: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第13頁: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第14頁:提婆達多問題
第15頁:問題的提出 第16頁: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第17頁:論述中的矛盾 第18頁:我的看法:幾點結論
第19頁:浮屠與佛 第20頁:再談“浮屠”與“佛”
第21頁:“佛”字對音的來源 第22頁:從“浮屠”與“佛”的關系
第23頁: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第24頁:法顯的生平和活動
第25頁:結語 第26頁: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第27頁: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第28頁: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第29頁: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 第30頁:關於玄奘
第31頁:玄奘的家世 第32頁:西行求法前在國內的學習准備階段
第33頁:西行求法的動機 第34頁:在印度的活動
第35頁:回國後的情況 第36頁: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37頁: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38頁:關於《大唐西域記》
第39頁: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第40頁: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第41頁:佛典中的“黑”與“白” 第42頁:《列子》與佛典
第43頁:佛教的倒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h556438250會員 发表于 2011-5-30 12:39:24
哪位大德谈谈他对这篇文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