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教十五題 季羨林

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日期:2011-04-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季羨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為了解決提婆達多問題,我想從分析佛典中關於他的記載入手。現存的佛典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們和再傳弟子們的一家之言。提婆達多是鬥爭的失敗者,對於他根本不可能有真實的記載。既然不真實,就必然自相矛盾。這情況有點像印度古代的唯物主義者,他們的著作(如果有的話)都已蕩若雲煙,今天要想了解他們,只能從他們那些勝利了的論敵的誣蔑不實之辭中去細心地爬羅剔抉。對於提婆達多,我們也只能利用現存的佛典,剔抉其矛盾之處,然後努力攝取真相。

  佛典中關於提婆達多的論述多如牛毛。想全面地介紹提婆達多,困難不在於材料太少,而在於材料太多。我經過反複考慮,決定以唐義淨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為基礎來加以敘述(以下簡稱《破僧事》),於必要時采用一些其他佛典的說法。《破僧事》實際上類似一部佛傳,我只選取其中與提婆達多關系密切的事件加以介紹。《破僧事》的梵文原文已在巴基斯坦吉爾吉特(Gilgit)發現,但殘缺不全,只剩下最後一段GilgitManuscripts,vol. Ⅲ,partⅣ,Calcutta,1950.請參閱 CharlesS.Prebish,VinayaandPratimoksa:TheFoundationofBuddhistEthics,見 A.K.Narain,StudiesinHistoryofBuddhism,Delhi,1980,p.237。,對我們參考價值不大。

  《破僧事》 24,99a~206a。敘述提婆達多破僧的故事用的是典型的印度方式。幾乎是從開天辟地講起,講人類的出現、人類的逐漸墮落、私欲漸增,出現了爭奪土地的現象,因而產生了國王(地主),中間經過了無數年代,出現了釋迦種,又經曆了不同的國王統治,到了師子頰王。他生了四個兒子:淨飯、白飯、斛飯、甘露飯。淨飯王生二子,長子即佛祖釋迦牟尼,次子是難陀。白飯生二子,斛飯生二子,甘露飯也生二子,長子是阿難(慶喜),次子是提婆達多一說提婆達多是斛飯之子。還有一說,他是白飯之子,見 22,101。釋迦家族的曆史多半是捏造的,家譜沒有法排清楚的。 24,882b夾注:“調達婆兒,阿難妹也。”殊難解釋。根據《破僧事》的說法,豈非提婆達多娶自己的姊妹嗎?。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的堂兄弟。

  接著講釋迦牟尼的誕生,用的也完全是印度方式,從睹史多天宮講起,佛典中所有的佛傳幾乎都是這樣。在以下的敘述中,一方面竭力宣揚佛祖的神奇,另一方面又竭力渲染提婆達多的卑劣。提婆達多與佛祖一敗一勝,這種情況是在意料中的。

  佛祖與提婆達多的矛盾從很早的時期就開始了。太子(佛祖)學習乘馬射箭,有博士來教,他的阿舅就說:“唯提婆達多本自惡性,無有慈心,願請博士勿教妙殺之法。”薜舍離城的居民向太子獻寶象。提婆達多出於嫉妒,打死寶象。太子把大象屍體遙擲城外,太子挽弓射下大雁,提婆達多來搶。後來太子厭倦人世,出家修道。渡過弶伽(恒)河,到了王舍城附近的闍崛山旁野林中,修習苦行,同一群苦行者在一起。他翹一足至二更方休,他五熱灸身至二更方休,實行嚴酷的苦行。但是,他不久就感覺到,這樣苦行的結果仍然是天上人間輪回不息,“此是邪道,非清淨道”( 24,119b)。他便毅然舍棄這種苦行方法,另尋其他途徑。他走到伽耶城南尼連禪河邊,在這裏實行另外一種苦行,想閉塞諸根,不令放逸,閉氣不令喘息,結果身體忍受了極大的痛苦,仍然不得入於正定。只喝小豆大豆及牽牛子汁,結果身體羸弱,毫無所獲。最後他認識到,“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見,非能到於無上等覺”( 24,121b)。他決心舍棄苦行之道,吃了二村女獻上的粥,恢複了體力。他來到了尼連禪河東金剛地,坐在菩提樹下,終於證無上正智,他成了佛有一段小插曲,很有趣味。當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正准備成佛時,聽了魔王的謊言,曾萌生殺害提婆達多的念頭。這肯定是後來的和尚捏造出來的,故事本身沒有多大意義,意義在於從中可見二人結怨之深。。

  釋迦牟尼成了佛以後,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留在世上,宣揚大法。他首先想到那五個苦行夥伴,於是走到波羅尼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為他們五人說法,“度陳如五苾苾(芻)眾,次度耶舍五人,次度賢眾六十人”( 24,156c)。這可以說就是僧伽的濫觴。要講“破僧”,必須從這裏講起,因為有了僧伽,才能談到破;沒有僧伽,何從破起呢?

  總之,從此之後,佛法逐漸傳播起來,僧伽逐漸擴大起來。釋迦牟尼會見頻毗娑羅王,接受了給孤獨長者的贈園,進行了一系列的佛教史上著名的活動。後來他決定回家看望父親淨飯王。淨飯王大喜過望,用極其隆重的儀式歡迎了自己這成了佛的兒子。王令人擊鼓鳴槌,“宣王教令,普使投劫比羅城內家家一子隨佛出家”( 24,144c)。斛飯王二子,一名無滅,一名大名,無滅出了家,大名沒有。無滅來到賢釋種王那裏。“住彼一宿。王言:‘童子!我若隨汝出家,天授(提婆達多)當為釋種王,與諸釋種極為大患。可共相勸天授同共出家。’”於是就把天授叫了來。天授也有自己的打算:“我報言不出家者,賢釋種王亦不出家。我設方便,應當誑彼。”他於是就回答說:“王既出家,我亦不住。”這實際上是一句謊話,但是賢王對公眾宣布了這個消息,提婆達多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迫不得已,只好出家。同時剃頭匠鄔波離也出了家。世尊規定,他們都要禮鄔波離足。提婆達多認為這樣有失身份。世尊讓他照辦,他不肯。“第一先起破佛之意”( 24,146a),他要設法傷害釋迦牟尼了。從此以後,在僧伽內部,在釋迦牟尼與提婆達多之間,矛盾與鬥爭就接二連三地發生了。

  頻毗娑羅王的兒子未生怨王(阿闍世,Aj tasatru)歸依了世尊。他告訴守衛宮門的執仗人說,若見世尊及僧尼居士來,應當立刻放他們進來,“若見提婆達多及彼徒眾,應須掩障,勿使其前。”( 24,147c)既曰“徒眾”,足見此時提婆達多已經不是單槍匹馬。他遭到拒絕,懷疑嗢缽羅色苾芻尼從中搗了鬼,就打了她。這個苾芻尼遂即入無餘依涅槃界。提婆達多同未生怨王的關系是他一生重要事件之一,以矛盾開始,後來二人卻成了密友。此是後話,這裏暫且不談。

  提婆達多一生中另一個重要事件是他同外道六師之一的晡刺拿(P ra

  BaK yapa,巴利文P ranaKassapa,佛典中異譯甚多:富蘭那•迦葉,不蘭•迦葉等等)的友誼。這一件事似乎為人們所忽略,其中有重大意義;但是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部印度佛教史談到過這個問題。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蓮花色尼涅槃之後,提婆達多憂心忡忡,“以手支頰,退在一邊,愁思而坐”( 24,148b)。這情景被晡刺拿看到,問提婆達多是什么原因。提婆達多如實告知。下面我引一段《破僧事》原文:

  晡剌拿曰:“我常謂諸舍迦種內唯汝一個解了聰明。豈謂汝今亦成愚蠢。豈有後世,令汝見憂?若有後世,汝造斯業者,我亦為斯愁思而住。”彼為開解天授情故,便於對面撲破己瓶,而告曰:“縱天世間不能令此更為和會。更無後世,誰往受之?作者受者並成虛說。然而可往劫畢羅伐窣睹城,自稱天子,為王而住。我當作汝第一聲聞。”於時提婆達多便謗無聖,邪見遂興,能令一切善根斷絕。( 24,148c)

  可見二人默契於心的情況。佛祖咒罵提婆達多將墮入地獄。

  提婆達多也索性一不作二不休,別立五法。他告訴自己的徒眾說:

  爾等應知,沙門喬答摩及諸徒眾,鹹食乳酪,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令彼犢兒鎮嬰饑苦。又沙門喬答摩聽食魚肉,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於諸眾生為斷命事。又沙門喬答摩聽食其鹽,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於其鹽內多塵土故。又沙門喬答摩受用衣時截其縷績,我等從今受用衣時留長縷績。何緣由此?壞彼織師作功勞故。又沙門喬答摩住阿蘭若處,我等從今住村舍內。何緣由此?棄捐施主所施物故。( 24,149b)

  這五法都是想同釋迦牟尼 “對著幹”的結果。但其意義遠不止此。下面第四章再談這個問題。在同一部《破僧事》中,下面釋迦牟尼又講到提婆達多破僧的五種禁法:一、不居阿蘭若;二、於樹下坐;三、常行乞食;四、但蓄三衣;五、著糞掃服。( 24,153b)這同五法有一定聯系,可參考。

  提婆達多與釋迦牟尼結怨越來越深。提婆達多公然淩辱佛妻耶輸陀羅,被瞿彌迦擲人池內。他從水竇中逃走,衣服被橛杙所裂,白氎一條,遂成兩片,他說道:“善哉斯服,巧稱淨儀,為我聲聞,制其裙服。”( 23,149c)他跑進宮中,又被耶輸陀羅抓住雙手,十指迸血流出。他懷恨出宮,把毒藥填指爪中,想摑佛腳令傷。結果是十指並皆摧破,吃了大苦頭。而且無間之火遍燎其身,現身墮入無間無隙捺落迦(地獄)中。舍利弗囉(舍利弗或舍利子)到地獄裏去看提婆達多,看到他在那裏受苦,火燒水澆,火焰鐵山磨碎其身。又有鐵棒遍皆熱焰,打碎其頭。又有大象來踐踏其身。舍利弗囉又到外道六師受苦之處。首先看到高迦離迦高迦離伽(Kokalika),不是六師之一,他只是提婆達多的一個追隨者,經常在佛典中出現。,在他舌頭上有1000張犁在耕墾。他又去看提婆達多的朋友晡剌拿迦攝波,有500張犁時時耕舌。《破僧事》上面這一段敘述,時間順序完全混亂。可見《破僧事》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或許是因為印度思想方式本來就不注意時間順序。下面釋迦牟尼結合提婆達多的罪行,講了幾個本生故事。

  下面主要講破僧問題。這是《破僧事》的主題,也是提婆達多的首要罪狀。釋迦牟尼給“破僧”下了一個定義,他說:“何謂破僧?若一苾芻,是亦不能破僧伽也。若二若三乃至於八,亦複不能破和合眾。如其至九,或複過斯,有兩僧伽,方名破眾。”( 24,153b)提婆達多宣布五種禁法,同釋迦牟尼唱反調,以達到破壞僧伽的目的。如來佛宣布:“若有人破和合眾已,此人定生無間之罪,亦成無間之業者。”( 24,154a)下面他又施展了印度那種典型的煩瑣分析的本領,共總區分了18種不同的情況,有的只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有的既生無間罪,亦成無間業。

  下面的敘述,時間順序又混亂起來。忽然插入了一段世尊為五苾芻說法的故事。又回頭講釋迦牟尼同耶輸陀羅結婚和羅怙羅的誕生。跟著來的是羅怙羅出家,耶輸陀羅招待佛祖,度五百釋子及鄔波離,阿難陀誕生,佛祖度阿難陀,繞了很大的彎子,最後又講到提婆達多。佛在王舍城竹林迦蘭鐸迦園中,有五百苾芻圍繞世尊,皆是阿羅漢,唯提婆達多未得聖果。苾芻有神通,提婆達多請求佛祖教他神通,佛祖不肯。他又請求阿若陳如等以及五百上座教,他們都不肯。最後他又找十力迦葉,十力迦葉不了解佛祖和五百上座的用意,貿然把神通教給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就利用了這神通力去見太子阿闍世,用變化神通迷惑住了太子,得太子種種利養。提婆達多既得利養,遂起貪心,企圖篡奪僧伽的領導權,自己心裏想:“世尊不如與我四眾,我自教示而為說法。世尊當可宴寂而坐,修習善法,常住安樂。”( 24,169a)這個念頭一起,立即失掉神通,可他自己不知道,率領自己的四個親信苾芻:一名迦利迦,二名褰荼達驃,三名羯吒謨洛迦底沙,四名三沒羅達多,來見世尊,要求世尊讓位。遭到拒絕,於世尊處遂起七種逆心。

  從此以後,提婆達多帶領四個親密夥伴,破大眾,破法輪,目的在於名揚後世。佛派一些苾芻去勸阻他們,但是他們不聽,“堅執其事,無心棄舍”,“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共伴四人,順邪違正,從今已去,破我弟子和合僧伽,並破法輪,有大勢力。”( 24,172a)。眾多苾芻告訴提婆達多,他得到利益供養,都是上座十力迦攝之德。但是提婆達多完全否認,聲稱是自己日夜常求精進苦行之力所得。說了這樣無恩之語,於是失掉了神通。

  提婆達多率領五百苾芻,於人間遊行。阿闍世王愛樂提婆達多,送給他五百車糧食,令作路糧。提婆達多於人間常行非法不善。佛祖讓阿難帶一個苾芻,跟著提婆達多,到王舍城,街街曲曲,見了婆羅門及長者居士,說:“提婆達多及同伴,若作非法罪惡人,不須謗佛法僧。何以故?此人非行佛法行人。若有人說提婆達多有神通威德,汝報彼:提婆達多先有神通,今悉退失,無一神驗。”( 24,173c)

  醫王侍縛迦 (J vaka)善知佛意,同佛關系密切。他想:如來大金剛體,微少酥膏,何以為足?於是給了如來二斤熟酥膏。如來吃了下去,完全能消化。提婆達多見了以後,也要求醫王給自己二斤。但是,吃下去以後,無法消化,早晨吃了粥,腹即大痛,旋轉叫喚,晝夜不安。世尊按了他的頭頂,於是痛苦解除,從死得蘇。但是,提婆達多不知感恩,反出惡言。世尊聽到以後,對苾芻們講了許多本生故事,說明提婆達多從來都是無恩無報的。

  下面又講提婆達多與阿闍世王的關系。提婆達多挑撥離間阿闍世王父子關系,說阿闍世已經長大,但是老王仍不傳位給他。阿闍世於是蓄意害父,以擲矟刺其父頻毗娑羅王,打破粥鐺,不讓如來吃到粥。有一次他又用擲矟打著父王手指,這都是受了惡友提婆達多的慫恿與挑撥。父王問他,為什么在父前擲劍。他回答說:“父有受用,我無受用。”父王於是把瞻波城送給他,讓他受用。提婆達多又慫恿他征稅重役逼迫百姓。父王除王舍城外把整個摩揭陀國都送給了他,他仍然苦役損害摩揭陀城邑人民。父王送他更多的土地。他便與提婆達多相互勾結,壓榨百姓。他最後囚禁了父王,不給飯吃,百般虐待折磨,老王終於餓死。

  提婆達多又進一步對阿闍世王說道: “我以教汝今得王位,今須建立令我作佛。”阿闍世說:“佛身有金色,汝身無金色。”於是提婆達多就喚金匠,在他身上作成金色。金匠用熱油塗身,上面塗上金箔。他忍受痛苦,大聲叫喚。佛腳上有輪相這是如來佛三十二相之一。。提婆達多受大辛苦,燒腳作成輪相。他還處心積慮,想把世尊殺死。南天竺來了一個巧匠,善造拋車。提婆達多就找他造五百人能牽引的拋車,想用拋車打死住在鷲峰上的世尊。此時世尊從座而起,將入深山岩穴之內。提婆達多同五百人一起,發機飛石,直擊如來。執金剛神在空中用金剛杵打石令碎,碎石傷了佛足。有商人獻上牛頭栴檀,用來塗腳,血流不止。如來又用童女乳汁來塗腳,血仍不止。在這中間,提婆達多還多方搗亂破壞。後來十力迦攝發大誓願,如來血便止,瘡即除。諸苾芻苾芻尼男女居士皆大歡喜,踴躍無量。唯提婆達多與阿闍世王和那四位惡友心不歡喜,口出惡言。如來講了幾個本生故事,說明他同提婆達多結怨的因緣。有一次,如來同眾苾芻入王舍城,有人放出護財大象。大象看到如來和徒眾,大為嗔怒,沖向如來。此時提婆達多同阿闍世王在高樓上甚大喜悅,慶幸如來末日臨頭。結果如來施展法力,降服了大象。

  在講了幾個本生故事以後,世尊又強調了兩件事。一件是他強調:“若依我教者,皆得離大苦難;若依提婆達多者,皆在苦難之中。”( 24,200c)他在下面又講本生故事,來闡明他這個論點。第二件事是他強調提婆達多愚癡。他說:“提婆達多非但今世愚癡,往時亦然。”( 24,202b)接著又講了幾個本生故事,說明在過去世提婆達多也是愚癡的。

  《破僧事》最後一部分著重敘述提婆達多破僧的過程。有一次,時世饑儉,乞食難得。世尊靜住三月。時提婆達多也在夏三月中安居。我在下面引一段原文:

  滿三月已,提婆達多為諸大眾廣說妙法:“苾芻當知,沙門喬答摩常說法時,贊歎在山寂靜,離諸煩惱,解脫最疾最速。一者乞食,二者糞掃衣,三者三衣,四者露坐。如是四人去諸塵垢,證得解脫。若有人不樂如是四種修道,不樂解脫者,即合受籌出離眾外。”說此語已,於時大眾五百苾芻人各受籌,隨提婆達多出離眾外。行至門首,羅怙羅見語五百苾芻曰:“雲何舍如來隨逐惡黨而去?”諸苾芻告羅怙羅曰:“我於三月安居饑餓,蒙提婆達多供給取食,並將雜物而供養之。若不祗濟,我等死盡。”( 24,202c)

  這裏講的是“四種修道”,上面 24,153b講的是“五種禁法”,這裏缺一個“不居阿蘭若”,其內容都是完全一致的。提婆達多就是利用這種手段,從世尊的僧伽中拖走了五百苾芻。不管怎樣,看來提婆達多還是有極大的吸引力的。雖然後面說到,舍利子和大目連又設法把這五百個和尚拖了回來;但是我認為這很可能是一種挽回面子的捏造。五百苾芻被拖走了,只剩下孤(前面也譯為“高”、“拘”)迦裏迦等四個親信。提婆達多生大忿怒,把這四個親信打了一頓。

  《破僧事》在快要結束的時候又講到未生怨王(阿闍世)。有一天夜裏,“明月澄天,光景花麗”,他問群下,此時應當做些什么事情。下面意見紛紜,他最後決心去拜望佛祖。大概此時他已回心轉意,不再同提婆達多勾結,共謀害佛了。見了佛以後,佛問他還去拜見過什么人。他答,去拜見過外道六師之一的晡剌拿,此人也是提婆達多的好友。他問世尊:“頗有如是眾生之類於現世中得沙門果不?”( 24,205b)他還告訴世尊晡刺拿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無善惡業,無善惡報,無施與祀,無施祀業,無父母,無父母恩,無有此世他世,無有修道得聖果者,無有聖人,無羅漢果者,四大散已,無所依止,若有人言今世後世業因業果真實有者,皆是妄言。智慧所說,愚人所談,二俱皆空。”( 24,205b~c)

  《破僧事》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裏。

  最後,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破僧”(梵文和巴利文都是 saghabheda)的含義。我在上面多次使用這個詞兒,有時候我還加上一個解釋:破壞僧伽。但是嚴格講起來,“破僧”有其特殊含義。“僧伽”,梵文和巴利文sagha,含義有大小之別。大僧伽是指佛教整個組織,是三寶之一,一般人所理解的就是這個含義。小僧伽是指“僧伽小組”,這樣的僧伽可能有許多個。當時的情況是,和尚們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梵文和巴利文稱之為s m (s man),漢譯名為“界”。在一個界中居住的和尚被認為是屬於同一個 v sa(居住地)。在這一個界中的和尚小組就叫做sagha。每一個僧伽至少要有四個和尚,少了不行。所謂“破僧”,破的不是大僧伽,而是這樣的小僧伽。舉行褒灑陀(梵文upavasatha,巴利文uposatha;訛作upos•

  adha,斷食潔齋之日)等宗教活動時,住在一個界中的和尚必須全體出席。小僧伽中有了不同的意見,就采取多數決定的辦法。和尚們用木頭片等來“投票”,佛典名之曰籌。在兩種意見中,持反對意見的和尚能獨立組成一個小僧伽的,也就是至少要有四個和尚,這才叫做“破僧”。四人以下不同意多數決定,這叫做“意見分歧”(saghar j )。因此,一個僧伽中至少要有九名和尚,才能出現“破僧”的現象。我在上面引用的《破僧事》中有關破僧的那一段話,只能這樣去理解。這裏講的破僧,原因不在教義方面,而只在律條方面參閱H.Bechert,Aokas“Schismenedikt”undderBegriffSaghabheda《阿育王的“破僧詔令”與破僧的含義》,WienerZeitschriftf rdieKundeS d undOsntasiens,BandV,1961.。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第3頁: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第4頁: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第5頁:佛教的起源 第6頁:論釋迦牟尼
第7頁:釋迦牟尼的家族 第8頁: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第9頁:釋迦牟尼的生平 第10頁:原始佛教的教義
第11頁: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第12頁: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第13頁: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第14頁:提婆達多問題
第15頁:問題的提出 第16頁: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第17頁:論述中的矛盾 第18頁:我的看法:幾點結論
第19頁:浮屠與佛 第20頁:再談“浮屠”與“佛”
第21頁:“佛”字對音的來源 第22頁:從“浮屠”與“佛”的關系
第23頁: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第24頁:法顯的生平和活動
第25頁:結語 第26頁: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第27頁: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第28頁: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第29頁: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 第30頁:關於玄奘
第31頁:玄奘的家世 第32頁:西行求法前在國內的學習准備階段
第33頁:西行求法的動機 第34頁:在印度的活動
第35頁:回國後的情況 第36頁: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第37頁: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38頁:關於《大唐西域記》
第39頁: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第40頁: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第41頁:佛典中的“黑”與“白” 第42頁:《列子》與佛典
第43頁:佛教的倒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h556438250會員 发表于 2011-5-30 12:39:24
哪位大德谈谈他对这篇文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