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主張改革,但有很大局限性。他想革新,但又不徹底。比如他反對婆羅門所竭力主張的祭祀,他反對種姓制度。他曾打比喻說:在入海以前,長江大河各有自己的名字,一流入大海,就混同起來,表示佛教僧伽內部沒有種姓之別。但不徹底,他好像只想為刹帝利向婆羅門爭首席地位。過去六佛沒有一個出身吠舍、首陀羅,可以為證。
在他一生中,他都同當時很有力量的商人有密切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也關心農民,主要是吠舍。他反對殺牲(牛),這有利於農業,而農業又主要是吠舍的職業。婆羅門當農民的在《本生經》中也可以找到。另一方面又結交國王,國王奴隸主反對奴隸逃跑,他就禁止奴隸入教,這可以說是迎合國王。在這裏,他提供了一個在他以後的中外佛教徒(別的宗教徒也差不多)都遵循的榜樣。《梁高僧傳》卷五《道安傳》記載高僧道安的話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第50卷,第352頁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他同淫女也打交道,在這些方面表現出不少的世故,表現出圓熟的交際手段。總之,釋迦牟尼是一個性格比較複雜,有不少矛盾的人物。但他之所以成功,佛教之所以成為一個世界宗教,一方面說明它滿足了一部分人民的宗教需要,同時同他這個教主有一套手段,也是分不開的。
1981年9月
參考書
(1)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贊》。
(2)HermannOldenberg,Buddha,1923,stuttgartundBerlin
(3)EtienneLamotte,HistoireduBouddhismeInden,Louvain la Neuve,1976
(4)A K Warder,IndianBuddhism,Delhi Varanasi.Patna,1980
本題選自《季羨林文集》第七卷《佛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佛教十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