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日期:2010-07-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至於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展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情感如果離開理性的智慧,就會泛濫成災,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經,叫《六方禮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麼。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後兒子也應照著拜。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親友為北方,體恤僕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並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弟子、部屬傭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責任。像這些都屬於感情的範圍,是人間的倫理關係。能夠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開始。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心世界。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例如: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複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製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仆之間等等關係,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並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第3頁: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第4頁:學佛也需要知識和學問嗎?
第5頁:在家信佛有禁忌嗎? 第6頁: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第7頁: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第8頁: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第9頁: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第10頁: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第11頁: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第12頁: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第13頁:如何做佛事? 第14頁: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饋贈嗎?
第15頁: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第16頁: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第17頁: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第18頁: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第19頁: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第20頁:持咒有用嗎?
第21頁: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第22頁: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第23頁: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第24頁:「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第25頁: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第26頁: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第27頁: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第28頁:臨命終時見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第29頁: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第30頁:什麼是中陰身?
第31頁:嬰靈作祟之說有根據嗎? 第32頁: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第33頁: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第34頁:什麼是五眼?
第35頁: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第36頁:佛是萬能的嗎?
第37頁: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第38頁: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第39頁: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第40頁:廣結善緣怎麼講?
第41頁:「結緣」和「了緣」的意義何在? 第42頁:神道設教也是佛教嗎?
第43頁: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第44頁: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第45頁:日蓮正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第46頁:您是佛教徒嗎?
第47頁: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偽? 第48頁: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第49頁: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第50頁: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第51頁: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第52頁:魔考是真的嗎?
第53頁:如何選擇明師? 第54頁:如何一門深入?
第55頁:何謂專修與雜修? 第56頁:什麼叫做易行道和難行道?
第57頁: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第58頁: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第59頁:「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第60頁:「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第61頁:「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真的嗎? 第62頁:卍字是什麼意思?
第63頁: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第64頁: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第65頁: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裏? 第66頁:以出家僧眾為佛教重心的傳統能繼續維持嗎?
第67頁:未來的社會還有人出家嗎? 第68頁:佛教對於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第69頁: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第70頁: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第71頁: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第72頁:佛教的生命觀是合乎科學的嗎?
第73頁: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第74頁: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第75頁:佛教對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第76頁:附錄:禪修疑難解
第77頁: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11-23 10:48:10
祈願法師乘願再來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10-19 23:07:19
我好奇的是 有諸多一貫道有往生後 遺體是軟的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