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新元講席貢言
弟子鍾清泉敬記
前言
民國七十三年新春,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在華嚴講座開講前,體察時節因緣,特製「世出世法,本立道生」新表,作為新年貢言。開示蓮友應當立住世出世法的道業根本,深信淨土法門乃橫超生死出苦捷徑,不讓「消業往生」別異見解所迷惑。全部講辭共有十九次,時間長達七個多月,期間曾因食用味精,四大微恙,停講三月有餘,病癒之後再續法緣。老人時壽九十有五,為法忘軀,殷切叮嚀,諄諄教誨,一片婆心,令人感慕。
┌甲一、誰能出不由戶─────────┐
│ (內)(外) │┌眾生在世間
┌(甲)志於道──┼甲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不離世間覺
│ 中文義 └甲三、德配天地───────────┘
│ (通)途 ┌乙一、「業道之別」業指福德,道指證果───────┐
世出世法─┼(乙)發菩提──┼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斷盡────────────┼難
本立道生 │ 心梵語 └乙三、「入重玄門」始斷根本無明──────────┘
│ ┌丙一、「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眠伏第八識中─────┐
│ (別)途 ├丙二、「立相住心」取報土報身忻厭等────────┤
└(丙)帶業往生─┼丙三、「以果為因」伏惑往生────────────┼易
乘願再來 ├丙四、「蓮胎斷惑」當生成就登岸──────────┤
└丙五、「二力橫超」────────────────┘
┌先離輪迴而後證果
三別─┼不經次第橫超三界
└不能自去如來接引
(附語)淨宗為難信之法,惟佛為「世間解」獨知其義。
(1)仁王經「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2)起信論「三細」一無明業相,即真心之初動。二能見相。三所見相。一為體,二、三為用。體用不離,一時具三相。
(3)阿賴耶多名,見唯識論及了義燈。「種子識」、「根本識」等。
今天是今年開春第一次講經,先給諸位談談話,為什麼先談話呢?因為華嚴經這幾次是按文理一句一句講,注重佛理的講解,很費力。華嚴經講了十三年,八十華嚴還講不到一半,若一年講一本,也要十年之久,講經的人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不要說再活十年,十天也不敢保險。所以先不講經,先將華嚴經的用意在什麼地方,總合起來簡單扼要地說。懂得這張表的用意,以後講經講得長,講得短,都沒關係,因為大家都已有所得了。這是講這張表的用意之一。
再者也是因緣所致,自古以來,各宗不論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等重實修的宗派,或天台、唯識、三論、華嚴等研究教理的宗派,對淨土宗沒有人敢多說話的,現在卻有人出來要改淨土經典。使全臺灣甚至海外學佛修淨土的人都起了疑惑,信心受到很大的擾亂,這是自古所沒有的事。從前講華嚴只講個大意,被他們一鬧,華嚴必得一句一句講。而真如回向講完後,講到微細智,只有佛才能稱做「世間解」,解得很細,除佛以外,等覺菩薩也夠不上。因此現在先介紹淨土宗的要義,以後講經就不必一句一句講,只要講個大意就可以了。這是講這張表的用意之二。
這幾年來大家不甚研究佛理,也不得不詳細講,免得大家看經生出誤會。但是若只講解,大家聽了不能證果,證果全在實行,我個人修行不好,所以我得竭力地注重實行。若不實行,人的壽命不知何時就完了,那時,修行若無成就即非常可惜了,修行能證道,有個成績,是很重要的事情。
證了道,什麼事情都解決了,但是,道有內道、外道之分,外道是(他)教的心外求道,旁門左道,一點也無用處。內道是佛法的心內求道,佛經稱為內學,而孔子之學也是內學,怎麼個「內」法呢?這「內」是指研究本性的。唯有佛經徹底研究本性,孔子亦研究本性,孔子之道與佛法之道一樣,學之皆能成就,今年起大家都要注重求成就。這是講這張表的用意之三。
說到證道,證的同是內道,但是,道的講解,或是自己修行,則有淺有深有難有易。淺的不徹底不究竟,深的纔究竟,而學道必須求深的。一般來說,深的比較難,淺的比較容易,但是淺的多不徹底。要能學到深的,則全在聖人的善巧方便。佛知道大多數眾生只能學淺學易,不能學深學難,所以就變了一個很特別的辦法。這個特別法一般人不能瞭解,惟有佛瞭解,這個特別法門又深又容易,道理雖然深卻很容易學。
今天這個表若瞭解了,以後遇到任何疑惑,自己就能破疑,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至於走錯路。
在此再申明一次,本人講經沒有自己的意思,心中沒有學問,那敢有自己的意思呢?凡是所講的皆是古聖先賢在經典上說的,本人只是當個錄音帶介紹給各位而已,我不妄作聰明,所說的話都是聖言量,我們要隨順聖言量。
本人來臺灣至今已三十多年,開始就是儒佛並重。當初一來就辦「國文補習班」講中國文化,同時也講佛經,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後的今天也是如此,別處存有門戶之見,很少這樣幹的。若把今天這個表看明白,講得清楚,就不再會有門戶之見了。
這張表的題目是「世出世法,本立道生」世是世間法,出世是出世間法,三界以內謂之世間,三界以外謂之出世間,這兩種法門其實是一個法門。這點或許大家就不相信了,以為出世法是出世法,世間法是世間法,「儒佛相同」佛沒這麼講啊!孔子也沒有這麼說啊!心存門戶之見的人才會把儒佛強迫分開講。表面上看,世間法有六道輪迴,眾生頭出頭沒,千千年萬萬歲在六道中輪轉,好像在海水中,有時候頭露出來,忽然一個大浪打來又沉下去。出世法是到達涅槃彼岸,出了苦海,離開了三界,出了世間,不再頭出頭沒了。表面看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有此不同,實在講,世出世法其實是一個法門,只不過是有深淺之別而已。
怎麼說是一個法門呢?你要是覺悟證了道,就是一個法門,不覺悟,迷惑顛倒,就認為是兩個法門、三個法門,所以全在悟道不悟道而已。「道」孔子講,佛也講,講得有深有淺而已。今年同修們第一步先把心定在道上,扎住根本,扎住根以後所學才能結果,否則,心不在道上,你學上十萬年也沒用處,所以說「本立道生」。這句話是孔子說的,扎住根以後,道就能往外生長,若無根本,如花瓶中插的花,雖然好看,但不久長。沒根本,生不出道理來。
表下分甲、乙、丙三項,甲項是世間法,乙、丙兩項是出世間法。原來世法出世法是不分的,但是為了講說明白,分成兩項,最後再合起來說。
世間法是以誰為主呢?全球皆沒有懂得的,只有中國人懂。中國自開天開地以來,代代聖人相傳,傳到孔子,孔子謂之「集大成」,孔子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全部的道集合起來,謂之集大成,故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世間法當以孔子為主體,真正要提倡中國文化,就離不開孔子。提倡孔子的道並不是貼標語、喊口號作宣傳,那沒用處。國家現在正提倡中國文化,南洋也提倡中國文化,提倡儘管提倡,但是很難行得通。中國文化汪洋無邊,四庫全書很多,要從那一部下手呢?總得要找幾句簡要詳明的話來代表中國文化。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孔子一生治學的要領,也是中國文化的綱領。
「志於道」,心安在一處,不向別處走叫「志」,心安在「道」上,道以外不安,「道」就是本性。可惜現在與從前的科場提倡中國文化,都是在學作文章,學道者有幾人?光作些文章有什麼用,探究什麼叫「道」這才重要。
「據於德」德是本性中的一種能力,內心根據本性,不離開本性,就是據於德。
「依於仁」,仁是對大家都要愛護,依是倚靠,由此而起的意思。在外頭對待別人,往外用的時候,一切都要依仁而起,所作一切都要愛護人不傷害人。
「游於藝」,藝是一切技術才能,游是深潛其中,不一而足,多才多藝能為眾生謀福利。
這四句話,包括二十四史,簡要不囉嗦。「志於道」「據於德」是體,「依於仁」「游於藝」是用,有體有用,清楚詳明。諸位或許會疑惑,我們是來學佛的,你講中國文化幹什麼呢?其實中國文化和佛學原來是一個,不可分開,不懂中國文化而學佛的這些人,皆不像樣子。孔子表明自己以「道」為第一,佛學也是以「道」為根本。
論語中孔子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人要走路都得從門戶進出,那一個人出去不從門戶呢?既然人人出入必經門戶,則人人應當學道,大事小事離開道就亂了,所以誰也離不開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彈指的工夫也不能離開道。「可離非道也」要是離開道,就不是有道之人了,這與佛家的「淨念相繼」有何不同?講中國文化的人沒有這樣講的,他們把儒佛一刀劈成兩半,所以都講不通。我這種講法,他們聽了不順耳,我是儒佛雙修的人,我就按照我的講法。孔子自己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人,孔門弟子觀察孔子就是如此。現在研究中國文化的,對孔子這套不懂,學佛的人也看不起孔子,那更是荒唐。今人提倡中國文化,卻不知道中國文化是什麼,不是說空話嘛!
論語中孔子述說自己的修學歷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三十歲就立住志向,心不搖動了,我今年九十五歲了,心還搖動呢!這有什麼用處呢?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斷惑了,我們斷了惑嗎?有人自以為是「老修行」,試問,你的見惑斷了幾品?思惑斷了幾品?一品都還未斷,吹什麼大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即是本性,能率性即明心見性了。小乘人尚未真正見到本性,大乘才見到究竟的本性,知天命其實就是大乘法。孔子六十耳順,所有一切世間法皆能融合貫通,絕不會矛盾,一切皆順,如華嚴經的理事無礙,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孔子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在如意,但規矩一點也錯不了,這已經達到中道——空、假、中圓融一體的境界了。
孔子的境界,不敢說已到佛的境界,可是已到等覺菩薩的境界了。現在講中國文化的人,怎能懂孔子這種境界。學佛的人和孔子比一比,又學成那一條了呢?三十而立了嗎?四十更迷惑,五十更不知天命,真是愈學愈壞。
甲二、格致誠正 修齊治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是出自禮記大學篇,宋儒朱熹解釋得亂七八糟,愈講愈糊塗,今天將它分析出來。這八條分內外,有體有用。體是本體,用是從體所起之用。內是本體,外是作用,儒家世間法也是有體有用。佛法明心見性是內裡的功夫,廣度眾生,作種種善,是外邊的功德,這就是善根福德,正助雙修。學佛成天在家打坐,什麼事也不作,那是小乘法,佛所謂的焦芽敗種,佛法所不取的,必得為眾生辦事。
這八個字是八樁事,今依漢人的注解。格物的「格」是「來」的意思,詩經云:「神之格思」祭祀時神來了。吾人本性如如不動,忽然間動了,一動就是來了。致知,「知」是覺知的意思,心動時立刻察覺知道,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只要一覺悟,就了不得了。我們一般人是念起不覺,動了念頭也渾然不覺,致知的工夫是念頭一動就知道了。知道了還得要趕緊觀察它,看它動的是對還是不對,是正還是不正,再仔細去考察,別叫它來回跑,這叫「誠意」。誠是忠誠,一點假也沒有,在儒家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天很忠誠,一點都不做假。吾人壞就壞在意識亂七八糟,喜歡打壞主意,意識一誠,心就正了,這是內裡的功夫。
內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再向外起作用,第一步要「修身」,身三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業,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凡是壞事一點都不許做,身修到這個樣子,才能「齊家」整齊家庭。自己若是亂七八糟的人,不幹一點好事,在家裡要管誰?只是多出些太保子弟,所以自身沒有毛病才能齊家。政府提倡「齊家報國」,現在誰齊家了?齊了家再往外當國家的公務員,才能乾乾淨淨地拿出良心來給百姓辦事,才可以「治國」。身不修、家不齊,出來當公務員也是圖賄,擾亂天下。把國家治埋得整整齊齊安定以後,別國的人看見你這國家整齊安定,再去「平天下」治理別的國家。自己的國家都亂七八糟,還能去治理別人的國家嗎?人家肯聽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對外的功夫。
這樣看來,我們學佛學孔子對社會有沒有好處呢?學佛學孔子真正學好了,警察也省力氣。
內外都做到了,就是「誠」。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先知」,只要有至誠之心,不必抽籤算卦,也可以未卜先知。有人說:我為什麼不能預知未來?不知,是因為你的心作假,心誠了就能先知。先知道自己的本性,第二步就能知道他人的性,既知人之性,也就能知道萬物的性了。能知天地人的性,就可以「德配天地」。曲阜孔聖人的牌坊上就有「道冠古今,德侔天地」。天地無私,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但是天地還是有辦不到的。天地人合稱「三才」,人在中間,頂天立地,替天地辦事,才可以稱作「人才」。若能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就可以與天地合起來,謂之「三才」,這時自己的德性與天地的德性一樣。
學佛要度化眾生,上那裡度化呢?眾生在那裡?「眾生在世間」度眾生要到世間來度,離開世間那裡有眾生?所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一樁事情啊!佛法有五乘方便解脫——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然後成佛,成佛要從人道、天道入手。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世間的人都是迷惑顛倒,你看這些人迷惑顛倒,你才能覺悟。離開世間空空洞洞的,要覺悟個什麼?離開世間覓菩提,就好比想找一隻頭上有角的兔子,兔子不長角,離開世法不能度眾生。成佛成羅漢都要在世間成就,故云:「不離世間覺」。佛到人間成就,所以人是根本,故云:人身難得。
我們在臺中先提倡念孔子書,在人道上走。天道比人享福,享福的人不能做事情,修道難,所謂「富貴學道難」,人道有苦有樂才能修行。中國的聖人,你看他們是念書的人,他們就只是念書人,你尊他們為佛菩薩來的應身,他就是佛菩薩的應身,為什麼呢?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也變男的,也變女的,也變老的,也變少的,也變文的,也變武的,中國像孔子這些聖人,都是佛菩薩變化的應身,是來幫我們的忙。
我們學了幾天佛,世間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對社會有何利益呢?學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腳,學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來沒有壞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檜這些壞人,有誰聽說他們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檜佛的?所以請大家先得保存人格。
今年我們學佛要注重實行,若無實行,講多少也無用處。實行必先札住根本,一棵樹有了根本,才能發生枝幹花果,立不住根本,永遠不能成功。
佛法要令眾生覺悟,六道眾生中,人道比較容易覺悟,佛說五乘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中,以人乘為本,注重人格。成佛也是在人道成就的,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佛者應當把人道修成,學佛才能成功。
六道輪迴,在三界來回投胎,苦不堪言,出了三界就無輪迴之苦,可是要出三界,任何學說都辦不到,唯有佛法才能徹底出離。世間法、出世間法,學佛者都要學,而現在學世間法,正是預備將來能離開三界輪迴。佛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千言萬語都是叫眾生不在三界裡輪轉,我們在臺中三十幾年來講經不斷,所說不過九牛一毛而已。說過了世間法,諸位應當「志於道」,心中先立起志向,心安在道上,若心不在道上,學佛不會有結果。接著來講出世間法。
佛說了四十九年的出世間法,道理非常複雜,可以分作大乘法和小乘法,二者都是佛法。大乘法是從實際上說的,小乘法則是方便權說,我們在此講華嚴經,此經是大乘經,我們所修的淨土法門也是大乘法門,所以今天專講大乘法門。
乙、發菩提心(梵語)
發菩提心,菩提二字是梵語,「發菩提心」與「志於道」是一個意思。佛法要求「明心見性」,真如本性不動,一動就叫心,志於道的人,心一動就定在道上,而我們的心一動就是亂七八糟,不知上那兒去了。心往那裡去,就落什麼影子,在心田就種下一顆種子。如此,永遠都將在六道中輪迴,心就是這麼壞。
不動心須要很大的功夫,心會動大半是由外頭的境界所勾牽的,如蠟燭,有道的人看見它,不著蠟燭相,心不被它勾牽,因為心在道上的人,心不動啊!儘管看,儘管聽,心頭如如不動,沒有關係。但是普通人看見什麼東西,心就跑到那上頭去,心就被它勾引去了。孟子「四十不動心」練了四十年的功夫,可以不動心了。孔子「四十而不惑」動心就迷惑,不動心就不迷惑。但是,在這裡所說的是教大家動心,有人會疑惑,心叫它不動才好啊!你怎麼叫它動呢?事實上,不動很難,所以要叫它動。「發菩提心」的「發」當發動講,心動之先,我們要叫它動得有個目標,叫心上那裡去。不讓心支配我,而是我支配心。至於叫心發動上那兒呢?即是要發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與中國的「道」字是同義,中國叫「志於道」,佛法名為「發菩提心」,所以佛法就是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佛法。說說很容易,真正要做可不容易了,不叫心動很難,心一動就叫它到菩提也很難,所以動或不動都很困難。修行人先學叫他動心,由我支配心,不叫心支配我。修習成功以後,心就不動了。普通法門都是如此,想要明心見性,脫開六道輪迴,這是根本的解決辦法,學佛人要先懂普通法門,再學特別法門,不懂普通法門,如何懂得特別法門的特別?
這是大乘起信論上說的,凡一動作就叫「業」,如我拿紙,有這個動作就是業,紙不動它,沒有造作,無所謂業。不管拿了以後有沒有看,只要一有動作就是造業了。「道」就是志於道的道,學佛人,這兩個字必得要會講,為什麼叫「十善業道經」,說「十善業經」也可以,說「十善道經」也可以,為什麼頭上安頭呢?結集佛經的人並沒有頭上安頭,是我們講錯了。
任何眾生皆有「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分離開就不算道了,人人皆有道,無法分離。儒家大學首句云:「大學之道」,中庸首句云:「天命之謂性」。道離不開,業也是如此,眾生入胎、出胎都有動作,都是業,修行也是業,死了還是有業,無論做什麼事都有業,也是須臾不可離開,道與業永遠連帶著。
以前的人懂得「業」與「道」的道理,到了末法時期,大家就不懂了,才有人出來提倡「消業往生」,鬧得天下大亂。消業也是往生,帶業也是往生,這講起來很麻煩。成佛以後才沒有「業」,沒有「道」。沒有「業」還好,怎麼「道」也沒有了?說這個就是談玄說妙了,心就是業,心就是道,心就是佛,既然「真如」是無我無自性的,那「佛」、「道」、「業」也都是畢竟空的。華嚴經的十回向品說了一百個真如,才談到微細智,有微細的智慧才能瞭解業與道,在大乘起信論三細六粗有提到這個道理。末法時期,大家對佛法相應不理,你不懂,我也不懂,互相鬥諍,所作文章和佛經所說出入很多,真是「擾亂天下有餘,救度眾生不足」。
業與道不是一樁事情,大家都念過這兩個字,卻不關心,查經,查上五百年也是睜眼瞎子,有什麼用處呢?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與福德,一個是因,一個是緣,因是原因,緣是緣分,還沒有說果。善根與福德是兩回事,善根是正功夫,福德是助功夫,所以凡夫修行要「正助雙修」。正助二者,如鳥之雙翼,一正一助才可以往前飛。表上說:「業指福德,道指證果。」證果是正,福德是助,念佛的正功夫可以橫出三界,證三不退,福德則是幫助正功夫成就的助緣。
學佛應度化眾生,將六道苦海頭出頭沒受苦眾生拉出來。眾生有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若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們的世界叫器世間,動物叫有情世間。世界、世間的世是指三十年,三十年一變,有過去、現在、未來,皆有變化,皆不長久。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另當別論了,唯有成了佛才一切圓滿,即使證到等覺菩薩仍未圓滿,還是帶業。
九法界中的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是界內六道,聲聞、緣覺、菩薩是出了三界的界外眾生,到菩薩也還要求解脫。菩薩叫「覺有情」,有情指有情識,情識俗名靈魂,我們都是被靈魂支配,自己作不了主,可是我們不能叫「覺有情」。菩薩覺悟,但沒有完全覺悟,所以「覺」下加上「有情」,仍然有情識,必得成佛轉識成智,才算真正的解脫。所以九界都有不同的迷惑,有惑就有業。
三界眾生要斷見思惑才能了脫分段生死,三界以外的三乘若未斷盡塵沙惑,就無法完全瞭解佛經的道理,對世間的法理也模模糊糊,到成佛才叫「世間解」。學佛修行先斷見思惑,再斷塵沙惑,最後還要斷除根本無明惑,根本無明即使菩薩也不懂得。
要斷這三惑,最少得三大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階段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從初地歡喜地到第七遠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以下談第八地,要先解釋一下: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若菩薩寂而不能照,就是掉入涅槃坑,這一關是大毛病,糟透了,所以過了第七地,無記反而是壞。登上第八地不動地,寂寂惺惺,寂照雙融就成功了,這一地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就是一切自由自在的觀自在菩薩。但是仍有根本無明,所以從第八地起,又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登上第九、第十地,然後修到等覺菩薩,最後是妙覺,三惑俱斷,業盡情空,住在常寂光土,成就佛的境界。
第八地不動地菩薩仍然不懂根本無明,還是有惑業苦,阿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不退轉,但是淨土宗的不退轉不是普通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是「處不退」。眾生往生到此,都有根本無明惑,所以說是「帶業往生」。
根本無明惑要如何斷呢?要到妙覺入重玄門修行到了圓滿才斷盡。
「玄」是指法門很玄妙、很難懂,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菩薩,經過了無數玄妙的法門。但是還不行,成佛得用另一種法子,須乘願再來,變成人,經過「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從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最後入涅槃,什麼罪、什麼苦,帶著業重受一遍,最後才斷盡根本無明惑。
由此可見,以普通法門要成就圓滿的佛果,真是不容易,幸好,還有成佛的特別法門。
丙、帶業往生 乘願再來
這張表為何分成三段呢?頭一段專說世間法,第二段是說出世法,第三段是說淨土宗。有人說:「那就單講第三段就好啦!何必還要講前面的呢?」那可不行,這三段皆有連帶關係。諸位來這裡是要聽文章呢?還是想來求道呢?若是學文章,你學會講了,還是不了生死,仍然在六道輪迴,有什麼用處呢?學了佛是不是就生死解脫了呢?學佛的人很多,但是一千個學佛的人也找不出一個成就的,都是因為退轉,而退轉的原因很多,所以大家必得學「本立道生」注重修道,道不修證不了道。古德說:「公修就公得,婆修就婆得,不修就不得。」全在各人修啊!所以古人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修不修全在你自己,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很多,也不是人人都證了果位的。
講這張表,就是要大家修道,「道」容易修嗎?容易修,也不容易修,說容易有容易之法,說難就有難之法。自古以來,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找不出一個成佛的,這不就是很難嘛!而到了現在,要成個「人」,還不容易囉!
只要是眾生就有「性」,本性迷了,就是六道眾生,覺悟了就是佛,眾生是全部都迷。修道的人,有覺了一半的,有全部覺的,全部覺的卻很少。正因為眾生自己覺不了,所以才有第三個辦法,叫「二力」法門,自己出一半力量,加上佛的一半力量,兩個力量合起來。「二力法門」沒有自己這一半力量不行,沒有佛那一半力量也不行。其實這兩種力量,你的本性裡都有。
「道」好比種子,種子下地,生根以後就可以發芽往外生長,生出樹幹、樹枝,然後才開花結果。若只知道花好香,果好吃,樹身可做材料,而埋在土裡的樹根,人都看不見,就很少人要了,這叫「捨本務末」。不要根本,只喜歡花瓶插的花,瓶花雖然美麗,但是三兩天就枯萎了。這張講表,是幫助大家自根本上入手,先培養根,根深就能茂盛,樹幹自然壯碩,樹幹好就能開花,開花以後才能結果。這張講表如果聽明白了,以後就可自己修,不會覺得:「唉!我力量不足。」自己修道的力量不足,還有佛的力量可以幫你的忙。除了淨土宗,學其他宗派沒有幫忙的,全憑一己之力去修。
淨土宗的二力關係,譬如一個人,一刀從中間劈開,只有二半身子,單腿單手,不能說話,什麼都不中用。若把兩半合起來,才是完整可用的人,這叫「二力」。二力又如比翼鳥、比目魚的兩翼兩眼,去掉那一半都不能成功。
二力法門是特別的法門,佛教人的法門有普通和特別兩種法門。普通法門有五種——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當中又有小乘、大乘之別。大乘法又有成賢成聖的不同。如果細分就說不清了,那真是所謂的「佛法無邊」,或是華嚴經講的「無盡藏」了。修行五乘佛法都很麻煩,淨土法門是八萬四千普通法門以外的特別法門,特別簡單,特別容易成功,如何特別呢?特別之處,即使等覺菩薩也說不明白,唯佛一人才能說得明白,我只是介紹而已。
佛法的普通修學方法都要經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在家坐著什麼也不幹,很特別,但是什麼也不成功。又學佛的人可分四眾——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眾。在家二眾都是受了三皈、有修行的居士。至於沒有皈依又不懂佛法,只是在家裡信佛,不反對佛法的人,不能算是「居士」,在中國叫做「信士」。上寺廟燒香、磕頭、不懂佛理的人,那些人就是信士。四眾之中,不論是修普通法門或是修特別法門,都得幹,信士則不幹,幹什麼呢?有兩條,一是瞭解佛法,二是實行佛法。當了「居士」想要證得佛果,必得解,必得行。學普通法門不論那一宗派都需解行並重,淨土念佛特別法門,解行很淺也能成功,若瞭解了卻不肯實行,那等於不知道。若肯照著佛講的話做,就等於知道了。
修淨土法門也得隨分解,凡夫學佛先要瞭解「三十七助道品」並如法實行,三十七道品分七類科——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阿彌陀經說,其國有眾鳥演法,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為什麼沒有提到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呢?這另有含義,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前,必須先知道這三科,尤其是想要往生的學佛居士,最少得瞭解「四念住」,否則掛個居士的招牌,只得虛名有什麼用處?
阿彌陀經云:「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念佛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來了,若「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這時,心若顛倒就去不了。心怎麼會顛倒呢?凡夫人人都有顛倒病,沒有一個不患顛倒病的。控制不住才會顛倒,若事先瞭解四念住就不會顛倒。
所謂顛倒是沒這回事,偏偏認為有,譬如蠟燭火熄滅了,卻想拿一把扇子去點火,當然點不著,可是你偏要如此顛倒。而凡夫有那些顛倒呢?佛說:「萬法無常」,天地也不能常久,誰能長生不死呢?但是,那一個人心裡存著「無常」的觀念呢?凡夫心裡都是存著「常見」,這是第一種顛倒。
佛說「世間是苦」,眾生在世間生死輪迴都是在受苦,凡夫卻以為是享福、是快樂,所以每一個人整天都在找快樂,儘幹一些傷天害理,損人利己的事情,都是在為自己尋快樂。所追求的事原本沒快樂,都是在造罪,將來又會受苦。認苦為樂是第二種顛倒。
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誰能作主?是身體作主呢?還是攀緣思慮的心作主呢?例如我在這裡講經,是手講經、眼講經、還是嘴講經?是誰作主,那一個是我本人呢?我只是雜湊起來的一個東西。一個團體也是如此,大家集合起來才能起作用,團體散開,就起不了作用。身體上沒有一樣是我的,凡夫卻死執此身為我,這是第三種顛倒。
身體這個東西是一個臭皮囊,活著就骯髒得不得了,死後更是臭穢不堪,沒下生前,在母親胎胞也是渾濁不淨。但是,凡夫卻以穢為淨,這是第四種顛倒。
佛說「四念住」,教眾生去除「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四念住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是觀察,眾生要念念「觀身不淨」,觀察身體骯髒不乾淨,吃的東西也不乾淨,有農藥、有小蟲,肚子就是蟲的墳墓。「觀受是苦」,觀世間的苦、樂、憂、喜等感受,無不是苦,沒有一件是享樂的事。「觀心無常」,心起的念頭,一彈指就有幾百個念頭,幾百個念頭就是幾百個生死種子。「觀法無我」,萬法找不出一個能夠常一不變的主宰。跟任何人說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他就不高興,他認為是「常、樂、我、淨」,這就是顛倒啊!
顛倒的病不除,臨命終時,就難以往生,修淨土法門的人必得先去除這「四顛倒」,才有往生的希望。若心裡時常存著這四顛倒,你就不算是有修行的人,那也就不必往生了。平常有念佛,臨命終時,感應佛來接引,這時若還以為這個世間是常、樂、我、淨,不願去極樂淨土,有此顛倒,佛立刻就走,你還能往生嗎?
瞭解「四念住」以後,還得修行。學淨土法門必須修善根福德,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少了善根,少了福德,也不能往生。善根就是道的根本,道的根本即是心性,眾生皆有心性,佛也有心性。但是,佛的心性如天上光明的月亮,我們的心性如三十日的月亮,一團黑,沒有明,糊里糊塗。修行就是要「明心見性」,普通法門要斷惑才能明心見性,極不容易,特別法門有佛的力量,就很容易。特別法門的正功夫是種善根,在心性上扎住根本。種上善根還得有助緣,助緣好比空氣、澆水、下肥等等,善根才能往上長,這叫「正助雙修」。
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種的就是最大的善根種子。行六度可得大福德,可是現在我們辦不到,那最低限度要守五戒,修十善。善根扎穩以後,若沒有五戒十善的助緣,等於沒有澆水一般,根也長不出枝幹花葉。修特別法門尚且要如此,修普通法門更是非做到不可。可是普通法門修五戒十善,僅得人天小果而已,對於五戒十善,我們只是叫得出名字,懂得千分之一而已,講也講不明白。例如「十善業道經」業是什麼?道是什麼?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一切造作都是業力。我們剛學佛的時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再進一步要「不思惡」。「不思惡」已經很好了,還得「不思善」。也沒善也沒惡,沒「業」了,才是明心見性,完全合乎「道」。
佛法無邊很難「解」,所以淨土宗用「信、願、行」特別的方法成就,這是別的宗派所沒有的。別的宗派用「信、解、行、證」,這叫「四滿成佛」,信、解、行、證任何一個字圓滿就成佛了,信滿了也成佛,解滿了也成佛,行滿了就成佛,最徹底的是「證」。這四種佛都不一樣,有藏、通、別、圓之別。信是信一切法原來都是不生不滅,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信了必得要解,解了還得實行,但是淨土宗的「信」和這個不一樣。
「常、樂、我、淨」在未成佛前,是眾生的四顛倒,成佛後就是四淨德,這是最好的道德。到了第八地菩薩以上,若說沒有常、樂、我、淨,那就是說夢話。因為修行到八地菩薩位,漸漸就有常、樂、我、淨了,成佛以後,常、樂、我、淨才是真正完全圓滿。極樂世界就叫「四德樂邦」,阿彌陀經云:「彼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修特別法門生到極樂世界,就和佛一樣具有「常、樂、我、淨」四淨德,這不是很特別嗎?淨土特別法門有三種特別。
┌輪迴即「業」┐
┌先離輪迴而後證果┤ ├不曰證果而曰往生
│ └不生即「果」┘
淨土│ ┌超有「升」意┐ ┌超「未盡」曰升┐┌「豎」須次第
法門┼不經次第橫超三界┤ ├三界有多層┤ ├┤
│ └超有「出」意┘ └超「已盡」曰出┘└「橫」僅一次
│ ┌自去是獨力┐┌自力是「普通」┐ 二力 ┌諸佛菩薩各具神通
└不能自去如來接引┤ ├┤ ├─種種─┼通力大小不同僅能救苦災難
└接引是二力┘└二力是「特別」┘ └解脫生死惟獨彌陀
帶業往生,這一段,專談淨土法門。前兩段所說的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普通法門。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皆是普通法門,必須按部就班的修證,淨土宗帶業往生卻是「別」,別就是特別,與別的法門不一樣,淨土宗怎麼特別呢?這並不是我的學問可以講得出來,必須有八地菩薩的智慧學問才可以講,八地菩薩以下,任何人都是一知半解講不清楚,在此只歸納說「三別」,不能詳細講。
諸位修淨土宗多少年了,淨土宗看似容易,實在是難懂,若不懂佛經三藏的佛理,這也聽不進去,諸位對此若能知道一個大概,看經就不敢再動手改經了。
(一)先離輪迴 而後證果
「先離輪迴,而後證果」是淨土法門第一種特別。
輪迴是死了再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中來來回回,輪轉不停,這「輪迴」太苦了,如果能不再輪迴就不苦了,怎樣才可以不輪迴呢?必得修行證果,才可以永斷生死輪迴。佛法修行證的果位有大有小,最小的是阿羅漢,再來是緣覺,這是小乘不究竟的果位,再往上為菩薩,菩薩又可分五十二階段,最後最圓滿的就是佛果。能證到最小的果位,就大不容易,但只要證了果,自然就不再輪迴,不證果就非輪迴不可。今日之下,諸位都未證果啊!未來的前途就渺茫極了。
淨土宗的特別處是先離輪迴而後才證果,這便宜不便宜,特別不特別?諸位去查三藏十二部,除了淨土宗,沒有一個法門可以不證果能離六道輪迴的。這個特別處,誰也不信,學佛愈多年愈不信,所以,釋迦牟尼佛稱之為「難信之法」。有人以為沒這個道理啊!這好像原來是要吃了飯才飽的,這卻是先飽了再吃飯,不吃飯先飽,沒這個道理啊!但是,淨土宗的先離輪迴而後證果,就是不吃飯先飽,這就是特別之處。
眾生在六道裡為什麼會輪迴呢?為什麼生了死,死了生呢?這都由於自己造作的業力。業有若干種,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什麼業結什麼果,造什麼業,入什麼輪迴,輪迴就是業力使然。而咱們沒有一個人不造業,誰不造業?佛也造業,這不是胡說八道,有經為證,經上有什麼我就說什麼。
不生就是不生出來,不生出來就不消滅——不生還消滅什麼?不生就能不滅,就不入輪迴了,這是好事。為什麼不入輪迴?因為他得了果位,最少也是羅漢果。不證果就仍留在世間,世間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有飲食男女的欲望,色界眾生捨去男女飲食的欲望,都入禪定之中,無色界天眾生沒有形色,只有神識在活動。羅漢修學佛法斷除見思煩惱,經過人間天上七番生死,一層一層上至色界天的「淨居天」,此天又叫「不還天」,從此不必再回來世間,出了六道輪迴,叫出世間。羅漢出了三界,證了果位,卻還是有業。
大家修淨土法門,臨終上極樂世界,叫「往生」,是往生西方,沒說證果西方。既然是往生,有生就有滅,所以光是聽「往生」這兩個字,就知是帶著業(懂得中國字,才懂得經義,不會造謠言)。往生以後在蓮胞中斷惑,才證果,也就不再來六道輪迴了。
下品下生在蓮胞中,要經過十二劫才花開見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也才十劫,在蓮胞中要經過十二劫,豈不太久、太苦、悶得慌?雖悶得慌,卻可以不入輪迴,不變狗變貓,不必挨刀棍,不必再受罪了。其實在蓮胞中也不苦,按經上說,蓮胞中也是很莊嚴很好的世界,例如乘願再來的人投生母胎後,在胎中可以開道場,講經說法,在凡夫母胎尚可如此,何況是在極樂世界的蓮胞中,那裡不能開道場呢?
就算不在蓮胞中開道場,也比娑婆世界小孩在母胎中坐胎好得多,在蓮胞裡待十二大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不會來勾引。在娑婆世界盡是勾引的境界,在蓮胞不受勾引,心就不會亂跑,能得清淨心,有的人根器利,不必十二大劫就可以花開見佛悟無生了。
(二)不經次第 橫超三界
「不經次第,橫超三界」這是淨土法門第二種特別。
什麼叫「次第」?三界二十八層天,要想出離三界生死,必得一層一層,按著層次上去,這叫「次第」。好比一根竹竿,竹頭裡有一小蟲,要離開竹筒,必得一節一節鑽到竿頂,才能鑽得出去,這叫「豎出」,這很麻煩。有一方法很簡單,橫著出去,不必經過二十八層天,好像竹中蟲在竹子根部鑽一個洞,只須穿過一層,就離開竹子了,這方法簡單易行。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橫出呢?不行。橫出必得修淨土法門,具備兩種力量,才能「不經次第,橫超三界」。
橫超的超有「升」和「出」兩種意思。升是往上升,譬如佛法難聞,普通人未聽過佛法,後來忽然一聽見佛法,佛法是什麼也不知道,但是心裡生起恭敬,就可以得三摩地的正定,再修行五戒、十善的世間法,就可以升天,偈云:「高超六欲天」超升到三界的第一界天六欲天,或是超升到四禪天,這叫「升」。升上去固然很好,可是出不了三界,只是高升,得一點點小安穩而已。佛經譬喻為「頭出」,三界好比一片大海,在三界中輪迴好像是掉在海中,一個生死波浪打過來,墮入三惡道,好像頭沉入海水中,再經一番生死波浪衝來,往三善道了,好像頭再升出水面,很高興可以看看天,喘口氣,可是身子還在水裡。短短時間,又有一個浪衝過來,頭又沉沒下去。諸位若做善事,不發菩提心,那不過是頭出頭沒的「超升」而已啊!
超若未盡,叫超升,三界二十八層天,即使升到第二十七層,也沒超出三界。超若已盡叫「出」,「盡」是完畢的意思,出去三界,上面再也沒有障礙了,才叫超出。「超升」是豎出,有二十八層障礙,「超出」是橫出,只有一層障礙,出了一個障礙就行了。豎出必須按著次第修,不修淨土法門,修其他法門就要一層一層經過,直到離開最後一層天,所費時間難以計數。至於能橫超三界的,只有淨土法門,因為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例如前面所舉竹蟲的比喻,修淨土法門欲出三界生死苦的人,好像那竹頭裡的小蟲,一心一意想離開黑漆漆的竹筒,竹皮很厚不易咬破,外頭正好有一塊石頭,有風吹來搖動竹子磨擦石塊,竹中蟲一聽聲音,也從裡面啃,裡外交攻,一下子就咬破竹皮,超出竹筒了。外面的石頭、風吹,好比阿彌陀佛的力量。誰念佛,佛就來接引,他就可以超出三界。淨土法門自他二力,若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這二種力量,橫超就很困難,必得有佛力在外面幫忙,才能橫超。
(三)不能自去 如來接引
「不能自去,如來接引」是淨土法門第三種特別。
如來就是佛,是人天師,地位無上,比人間大總統的地位,不知高多少。在我們臺灣,總統親自派花車來迎接你去作官、這已經很榮耀了。總統府在那裡,我不認得,沒有關係,總統有車來接我,這種便宜事,在這世間很少。現在雖是民國時代了,但是,有總統親自來家裡迎接的例子也極少見。念佛人臨終往生,是如來「人天師」親自來家裡接我們,因為往生極樂「不能自去」,自己去不了,極樂世界在十萬億佛土外,咱認不得路,必得靠佛力來接引。
有人會說:「自己去,可以嗎?」也行,與彌陀沒有關係,那是獨力。譬如證果的阿羅漢,以自力離開三界二十八層天,有了神通,就可以獨力去淨土。往生淨土者,在現世有神通嗎?凡事必得兌現,不可造謠,不可欺騙人,就算有,淨土法門是九界往生,佛不只接引人而已。若說那往生的蚊子,螞蟻也有神通,此話不通,人都認不得往生西方的路了,何況是小動物?所以必得佛來接引。蚊子、螞蟻也是有佛性的眾生,若肯發願念佛,阿彌陀佛也來接引。
往生淨土以後,彌陀經云:「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些十萬億佛也來接引你嗎?你得自己去供養十萬億佛,十萬億佛不來接引,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有佛接引,到極樂以後去供養他方佛,就不接引了呢?這得自修自悟。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中,普通都是自力,唯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二力,所以稱作特別法門。在這裡去極樂世界,要靠二力,往生到極樂淨土的開花、聞法等一切,都是兩種力量。譬如果報有依報和正報,依報是所處之地,生到極樂,住的是佛的淨土,那應該是成佛的人自己修成的果報淨土,可是你沒那種功夫,你住的淨土都是阿彌陀佛造成的。阿彌陀有如工程師,他造了很多東西,等著預備伺候你,這麼便宜的事,就是念佛法門特別之處。
十方三世佛,難道只有阿彌陀佛有二力嗎?凡是佛皆有願力,有神通,每一尊佛的願力神通都不一樣,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發願建一個世界來安置眾生,使眾生速得成佛,別的佛沒有這一願。但是別的佛也有他的用處,例如佛終日都在念著眾生,可是眾生不曉得這一尊佛是什麼名字,不曉得就不能感應,佛雖然有慈悲力,你不跟他感應,他也沒辦法慈悲加被。譬如觀音菩薩有感應,必得眾生心裡念觀音菩薩,他才能感應,太多佛的名字你都不知道,你跟他毫無關係,如何感應呢?即使偶爾有感應,他只能「救苦災難」,你有了災難,他來救你,只是臨時的消災免難。至於了生死,各個佛都辦不到,因為他們沒有像阿彌陀佛發願造一個極樂世界來安置你。
現今修淨土法門的人,心裡都是亂七八糟,嘴裡念著阿彌陀佛,心裡想著銀元,當然與佛不能感應。就是不想銀元,嘴裡雖念著阿彌陀佛,心裡也是這佛那菩薩的,亂七八糟念著萬佛經,腳踩萬隻船,腳只要踩著兩隻船,船一開動,就掉下水,這樣的念佛,不能成功,修淨土法門要成功全在一心。別的佛雖然有神通,只能救苦救難,至於了生死,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法子能橫超生死。
┌業之──┬身口意三動作┬┬小乘「身口招果實業」餘假
│釋義 └動作又分實假┘└大乘「以意招果實業」餘假
│ ┌(過)「惑」┐┌舊業新殃┐
├業之──┼(現)「業」┼┼流轉不斷┤
│三際 └(未)「苦」┘├幻化萬相┼六道輪迴
帶業 │ 此名三障 └生滅不已┘
往生──┤
釋題 │ ┌見思—凡夫三惑往生—包括九界
│ │ ├─────有異熟時
└惑類──┼塵沙—聲緣二惑往生
三種 │ ┌──────同時三相體用不離
└無明—菩薩一惑往生——四土安養(凡聖同居)
┌下等動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帶業,否則不曰三根普被。
附說┤若不帶業往生,何有凡聖同居土。
└各家注經,不離本宗,然各有方便,殊途同歸。
我學佛年歲不多,也不過九十年,一直沒脫節,到這麼老,快死了,才懂得「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帶業往生」少一個字都不行,要是少一字,就不是大乘法門。淨土宗為什麼叫大乘法門?必得說出個道理。
(一)業之釋義
「業」千變萬化,佛教有佛教的講法,佛教以外又有別的意義,「業」在佛教的大乘法、小乘法中各有不同的涵義。先說「業」的定義。
「身口意三動作」,身體、嘴巴、意識一動作就叫「業」。身口意本來是沒有業的,是真空的,其在真如本性,如如不動,縱「有」也是安定的。後來由真空變成假有,因為一切的「有」都是湊合起來的,所以叫「假有」,有了「假有」就不安定。一不安定就有動作,就叫做「業」。如上學叫修業,修業完成叫畢業,農工商法醫等職業,叫做行業,你只要一動作,不論做什麼,都叫「業」。不動作,什麼「業」也沒有。
一動作就有因果,現在人不懂佛說的因果,就連孔聖人說的因果也不懂。現在且就打官司為例:判決書上就有原因、理由、結果,開始造作就是事的開頭,例如拿這把扇子,一拿就是造作,不管是善是惡,都是有動作造業。動作就是因,動作停止終究有結果。佛學艱難惟恐大家不懂,所以再舉出比方來,凡是動作比方為下種子,種子下地以後就會生長,生長必得結果,所以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種豆種瓜是因,得豆得瓜是果,種豆絕不能長出瓜來,種瓜也絕長不出豆來,這是把造業動作比喻種子,而造什麼業必得什麼結果。
「動作又分實假」身、口、意三業動作裡頭又分兩種,一種是實在的動作,一種是假定的動作?實在的動作算是有原因,假定的動作不算原因。有因的動作就會結果,不算因的動作不結果。能結果的動作叫實在的因,不能結果的動作就是假的因。
佛法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大小乘中間有一個界限,什麼界限呢?小乘佛法講心識只有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人眼看不見,若把眼識說成是眼球、耳識是耳朵、鼻識是鼻子、舌識是舌頭、身識是身體皮膚,那是妄作聰明,胡說八道。大乘說八識,除了小乘的六個識之外,再加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眾生皆有佛性,但是,眾生迷的時候,佛性顯不出來,都是「識」在作用,識,世俗叫做靈魂。就算靈魂是識,「靈」可用,「魂」字不可採,所謂:人為萬物之靈,性可以叫做「靈性」。眾生迷了就是「識」在作用,學佛證悟了叫「智」,所以學佛的人得「轉識成智」。識很靈,叫做神靈、神識。識有很靈、很不可思議的能力,但是,眾生看不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有靈明的感覺,這靈明的感覺在那裡呢?並不是在眼球、耳朵等肉體中,例如人睡著的時候,撥開眼睛也看不見外頭的境界,可見神識不在這上頭。既然這樣,那神識在何處呢?這連羅漢也分不清楚,八識規矩頌說:「愚者難分識與根」證羅漢果的愚法小乘人也分不清「識」與「根」到底是那一種在起作用,何況是連愚人也配不上的咱們?因為羅漢只懂六個識,不知還有第七、第八識。而我連一個果位也沒有,自是分不清,所以我只能當錄音帶介紹出來。至於大家,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下子就明白這個道理。
學佛除了學特別的淨土法門之外,普通學佛都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小乘是根柢,在小乘有很多學理,例如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發生六識。小乘說的造業,只限身、口造的因,不談意識。你只要身體不實際去幹,嘴不說出話,就不種因,不結果。大乘專說意,意才是造業的原因,身、口是假的。這是大小乘不一樣的地方,並非小乘不對,大乘對,而是針對不同根器,講不同的話,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對初學的人,講第七識、第八識不契機。學小乘,身口不造業就不結果,學大乘,雖然口不說、身不動,只要意識打主意就造業種因,就會結果。
諸位可別誤會大乘經和小乘經是兩種不同的講法,大乘、小乘也有相通的時候,大乘承認小乘之處很多,小乘採取大乘的也不少,單看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有一首偈頌說:「八個兄弟一個癡,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出主意。」小乘只說到六識,五個識向外攀緣境界比方是在外做買賣,第六意識是全才,他指揮五識,所以我們眼耳鼻舌身的動作,都是第六意識作主,他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這一層道理,大乘也採取。
但是,大乘再添第七識、第八識。第七識也是意識,好比樹的根,前六識好比是樹幹枝葉,各有各的能力,兩者有連帶的關係。第六識成天亂出主意,終日造罪,第七識不幹這一套,它什麼也不幹,終日就是我!我!我!執著第八識為我相。有這個我相,就生出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個見、愛、慢、癡全都是在「我」身上產生的。第六識有我執嗎?第六識也有,雖然第六識有我執亂出主意,但是第六識有時候會停住,不亂出主意;第七識卻恆常不斷永遠不停住。
第六識出了主意,雖然口沒有說,身子沒有動,可是心裡出了主意,就是落下一個種子,叫做「內法塵」。不論是好種子、壞種子,經過第七識的執著,就成了生死種子,送到第八識去收藏,所以第八識叫做「含藏識」。第八識收藏一切業力種子,它是眾生輪迴的主人翁。
(二)業之三際
淨土宗是特別法門,特別之處在那裡?淨土法門是佛境界,而且有別於其他佛的境界,別的佛境界是要按著佛說的道理做,是「獨力法門」。淨土法門不僅是遵循佛的道理修,還可以藉助佛的力量,是「二力法門」。一般人不相信淨土法門,以為「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佛怎麼幫得上忙?張三肚子餓,叫李四替他吃,那有這個道理?若要將淨土法門的二力道理講清楚,那可麻煩,所以釋迦佛說這是「難信之法」。
「帶業往生」是淨土宗另一個特別處,這是別宗沒有的。想瞭解帶業往生的道理,必得把三藏十二部都弄懂了,才明白,否則一知半解不中用。
還有一樁事情特別重要,自開始學佛一步一步到最後成佛,都用得著,這是那一樁事情呢?那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佛不論是修那一宗那一派,這兩句話最要緊。佛教徒若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那天下就太平了,可惜並不如此。至於真正信、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更必得做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怎麼做呢?那就是必須換心理。
「臨終助念」也只有淨土宗有,別宗沒有的。修淨土法門臨命終時,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久修的老法師都得請人助念。為何必須助念呢?因為臨終時自己迷迷糊糊,不會念阿彌陀佛,須請別人幫著念,這叫「助念」。平素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與人結下法緣,你到臨命終時,人家才會來助念。平素行為不端,臨終時便沒人來為你助念。
有人認為「我平常有念阿彌陀佛啊!」平常有念佛,臨終時念著念著,念糊塗了,阿彌陀佛念成鈔票銀元,那就是顛倒了!而念佛人要「心不顛倒」才能往生,所以「臨終助念」是必須的,這也算是靠自他二力。
又淨土宗的往生是九界眾生往生,即使一次一次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下生入胎,有生就有死,臨死時也得助念,這有證據嗎?華嚴經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臨命終時也「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希望佛來接引,這也是靠二力。所以,大家不能忘記助念這回事,若在這裡不幹一點好事,臨命終時有人給你助念,當中也會生障礙,所以修淨土宗念佛的人必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帶業往生」的業可以分三際,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候。咱們隨時都在這三際上打轉。
業過去是什麼東西?業以前叫迷惑顛倒的「惑」。眾生本性光明覺悟,能知那個是善惡,不覺悟則善惡分不清楚,這叫迷惑顛倒。身口意一動作,就迷惑顛倒,叫「起惑」。譬如一盆水,安定不動時,看起來很明亮,若用手放到水中搖動,就起了水紋,變了樣子,看不清楚。心動起惑顛倒,這個「惑」,就是「業」的第一步。
過去起了惑,現在的動作,叫「造業」。造業屬於當時,例如我拿扇子,弄些動作,這都是業。這個時候,還不必論造的是善業、惡業或非善非惡的無記業,總之是造業了。而現在造業是什麼在造呢?是我們的身、口、意在造。
造了業以後又將如何呢?將來有長有短,下一點鐘是將來,一年後也是將來。業的將來就是結果,結果就是受報應。只要是懂佛學的人,看到這個「受」字,就心理有數了,佛說「觀受是苦」咱們所有一切的接受、享受皆是痛苦的。沒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必得聽聞佛法多年的人,才有點覺悟。說別的苦或許感受不深,生死的苦,可懂得吧!人都怕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得死,死是躲不過的,這就是苦。有人或許會問「喔!還能不死的嗎?」能!能不生就能不死,能不生就能不滅!明心見性就能不生不死!所以「帶業往生」有生就有滅!往生西方是到那裡去生死的啊!往生後雖無分段生死,可還有變易生死啊!所以說的是「往生」並非不生不死的「證果」!
業的過去叫「惑」,業的現在叫「業」,業的未來叫「苦」。惑業苦叫做「三障」,是三種障礙,譬如眼有障礙就看不見了。惑業苦三種障礙會障礙什麼呢?障礙之事太多了,簡單說兩條障礙,一是所知障,二是涅槃障。
什麼叫「所知障」?這事情你明明可以知道,一看就可以曉悟的,但有了所知障,你天性本有的「良知良能」就被障礙住,該明白的不明白,該覺悟的不能覺悟。所以大家聽東西若聽不明白,只可怨自己,總要多懺悔。什麼是「涅槃障」?涅槃就是不生不死,沒有痛苦了,是好事,有了惑業苦就不能證涅槃果。學佛不論修那一宗派,還有惑業苦,就是還有障礙。
業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惑是過去的業,那「惑」是從那裡發生的呢?怎麼會迷惑顛倒呢?惑是從心識發生的。眾生皆有佛性,人、蚊子、螞蟻等一切動物都有佛性,佛性沒有大小之分。性在那裡呢?儒家講「天命之謂性」,天不是老天爺,也不是耶和華,天是天然的,本性是天然有的。這本性有多大呢?佛家講「盡虛空,遍法界」,浩瀚的天空和本性比起來,猶如「月雲點太清」,一片彩雲放在廣大的天空中,那樣渺小,可見本性何其大啊!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在本性之中。禪宗講「明心見性」,唯識宗講「萬法唯識」,心識與本性同是一個東西,心識的作用有八個,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第八識又叫「含藏識」,它像倉庫一樣收藏我們的業種子。第七識永遠不斷思量第八識,有我癡、我愛、我見、我慢四種煩惱,它抓住第八識當作我相。所以,迷惑顛倒就在第八識,這是惑的來源。起惑是它,收藏也是它,可見起惑造業與第八識有密切的關係。
起惑造業就得受報應,佛說「觀受是苦」,遭受的一切報應都是苦,所有享受都是苦,苦有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以前只有中國苦,現在還加上西洋苦。是誰受苦呢?身、口、意三處都得受。心也得受,所謂「觀心無常」,阿賴耶識是受報體,隨著造的業死了生,生了死,流轉不停的受苦!一切業都藏到第八識,咱們往生是第八識往生,並不是肉體往生,既然是第八識往生,那不是連著業也帶去往生嗎?
惑業是因,受苦是果。因又分近因、遠因兩種,就是所謂的「舊業新殃」,過去造的業叫舊業,今生所造的是新殃。不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難怪他們成天造業,而學佛的人也是舊業未消,又造新殃。學了佛法要「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隨著因緣把舊業消除,更不造新的罪業。你們如何,我不敢說,就自己而言,現在是隨緣也沒有消舊業,反而造了新殃。誰造業誰倒楣,自作自受自遭殃,別人管不了,即使是親父母、親兒女、孝子賢孫也救不了!
有了舊業新殃,就會「流轉不斷」。因為,造了舊業新殃就種下了業因種子,譬如把桃核種在土裡,結果長出桃子來,桃子裡頭還有桃核種子,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永遠連連不斷,可怕吧!這些藏在第八識中的惑業種子,可以「幻化萬相」。幻是變魔術、玩戲法,第八識中的惑業種子像變戲法一般,造出許多假相。例如大家現在眼前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你用手掌對著眼睛拍兩三掌,睜開眼看,包管你紅的綠的五花八門什麼都出來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景象都是假的。眼好比心,心要是一心不亂,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心裡一亂,就生出千奇百怪的東西來,這就是唯識學所說「萬法唯識」的原理,一切東西都是神識虛妄分別造出來的。
神識造出種種虛妄現象以後,就會「生滅不已」,在六道裡生生滅滅,輪迴不已。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懂佛理的人就像作夢不能覺悟,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道明明擺著。等到覺悟以後,發現這些萬相都是自心造的,那有什麼三千大千世界啊!心裡一清淨,六道輪迴就沒有了。
(三)惑類三種
淨土宗有三部重要的經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部經三種修法,文理也不一樣,這三經最難懂的是那一部呢?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比起阿彌陀經還不難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的「無量壽」一聽就懂,阿彌陀經的「阿彌陀」就難懂了。阿彌陀是秘密咒語,又含多義,念阿彌陀就能生長善法,所以不譯成中文。
阿彌陀經中最重要的一句經文,就是「一心不亂」。念佛只要能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能往生。修淨土宗的人必得要知道「一心不亂」的意思,否則就是違背經旨了。觀無量壽經先用眼觀,觀成功了,開眼閤眼都見得到所觀的境界,力量很大,但不是人人可修。所以觀經到了最後幾觀,眾生沒辦法觀了,佛就教人改成念阿彌陀佛,所以在這部經有兩種修行辦法。我各宗都學過,都是有名氣的老師傳授,可是我是壞孩子,什麼宗也學不成功。而淨土宗,打十幾歲至今沒斷過,算一算也有八十五年的工夫了,至於「一心不亂」的意思只會說個一句半句,要把「一心不亂」整個的意思說明白,即使地上菩薩也夠不上,所以無論如何要學謙恭,無知才敢妄作!諸位因為看經少,又聽了擾亂的話,所以修行不如法。
阿彌陀經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經文中沒有說要斷惑才可往生,或消業才可往生,只說「一心不亂」即可往生。前面曾提及身口意三業,有真有假,有真實、有權巧方便,一心也有真一心、假一心。彌陀經說的一心,是真一心,還是假一心,經中並沒有明講。但是經文明講,不論平常念佛是那一種一心,臨終時必須要「心不顛倒」,若心一顛倒就完了,所以只要「假一心」臨終心不顛倒,就可往生。
「真一心」是怎樣?斷了惑就是真一心,惑斷了自自然然就一心了,心一乾淨,還有什麼二心三心呢?「假一心」叫伏惑。我們的真如本性是如如不動,一動念頭就是造業。剛學佛的人,要不動念頭好難啊!古人有方便的法子,所謂「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你起念頭,就怕你覺悟得太慢。這個法子,對佛法普通法門很適用,淨土宗也適用。念頭起來了,參禪的人就觀察這個念頭——它為什麼動?上那兒去?......,就像刑警隊捉小偷似的,跟著念頭走,一直追追追,追到念頭消夫,就用不著再追了!念頭一動便是造業,任它往外生長就是現行,當念頭一動時,心田就生了一顆種子,若不察覺,種子就往外現行生長。若一動念頭,就能察覺,一路跟著它,追到念頭種子不動,念頭就伏下不起現行了。所以,伏惑是在念頭起了惑業而未現行時,就把它壓伏住,這叫伏惑。
普通法門修法,要「斷惑證果」,斷惑才能證得果位,了脫生死。伏惑證不到果位,但是,初學的人還是要先學伏惑,伏惑學久了,念頭不現行,就可慢慢斷惑。譬如一盆水不乾淨,先灑上明礬,攪一攪,經過半天的工夫,骯髒的渣子沉到水底,水就清了。渣沉到水底,只是假乾淨,可是時間久了之後,不淨的渣子也會變化。伏惑也是如此,惑伏住不現行,也能放光明。被伏住的煩惱種子,久而久之,也會變化,變化就是斷了惑業種子,這叫「斷惑」。所以斷惑之前也要先伏惑。
修淨土宗不強調斷惑證果,而是要「帶業往生」。修淨土宗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只要煩惱惑業一動,就以佛號壓伏住,這叫「淨念相繼」,淨土三經都是這個辦法。有人念佛可以七天相繼不亂的,有人念一個月也可不亂,這是佛力三昧聲音不斷,佛號聲音不斷,就是不斷念頭。淨土法門怕你不起念頭,佛號念頭儘管起,別斷了!這個念頭非常特別,是佛種子。提倡消業往生的人,作了一首偈子,頭一句「從今不必念彌陀」就是不通不通又不通,為什麼要人不念彌陀呢?彌陀終日念他,他卻顛倒過來,捨二力用自力,多麼不通啊!
諸位學伏惑,惑伏住雖還有煩惱渣子,但臨命終時只要心頭乾乾淨淨,就可伏住惑,心不顛倒,往生極樂。往生以後,在蓮胞裡把伏住的惑斷盡。大家想想,為什麼有人一個月就花開見佛,有人要多少年才開花呢?在蓮胞裡幹什麼?是在裡面斷惑。為什麼在蓮胞裡能斷惑?心本不生因境有,心原來是不動的,外面若有六塵境界來勾引,心就動了;在蓮胞中,沒有污染杓六塵來勾引,所以心念不起現行,帶業往生的惑就可斷盡。
普通法門修行要「斷惑證果」,但在淨土三經並沒有要人「斷惑證果」,這就是淨土法門的特別處。斷惑證果得了果位,最小的果位是阿羅漢,依娑婆世界的年月來算,要證到阿羅漢果也得將近萬年,這是很難的。淨土宗帶業往生不必斷惑證果,當生便可成就了生脫死的大事。如果念佛人這一生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就麻煩了,因為一品惑未斷,來生有隔陰之迷,前生的事情迷迷糊糊,就忘記要修行了,所以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是淨土宗與普通法門不一樣的地方。但是修那一種法門,都有一定的方法,錯用了就不行。譬如你要學縫紉,拿一把大菜刀要割布做衣服,有用處嗎?當栽縫必得用剪刀。可是要當廚子,做菜切肉,拿一把剪刀剪菜,沒這個道理,工具不對!所以,幹那一行有那一行的方法。
學佛就要求證果,不管世間或出世間的聖人,只要能「不打妄想」就能證果,所以禪家最要緊的就是「一念不生」,六祖壇經說:「不思善不思惡」,惡事不想,善事也不想,什麼事也不想。有人會懷疑「一念不生就可證果,真的這麼簡單嗎?」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全地球上的人,找這麼一個不打妄想的人,就是找不出來。講經的人學過八年的禪,老師說:「你不行!」學禪我不行,我就改學別的法門。現在我且把禪的修法說一下:前面說過「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怎麼知道「念起」呢?打妄想而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一萬個人也找不到一個,要能知道念起,必得會觀心。觀是考察的意思,一起念頭,就知道了,心就在這個念頭上,它往那兒,就追到那兒,追到最後,念頭就沒有了。如門外頭來了個賊,要是你感覺賊來了,兩個眼睛睜著看他,那賊就沒辦法了。普通法門都是用這觀心的方法。觀心之法,必得自己實行用功,才相信這一套。然觀心一念不生是不是就證果成功了?這可不!這是成功的初步,看似斷了惑,其實是伏惑而已。惑暫時伏住,不打妄想,這一點鐘能伏住,下一個鐘頭,它還會來啊!若伏不住惑再起念頭,就會造業,造業又會招感苦報。因為伏惑只是壓住惑,惑藏起來,沒有斷。若今天伏惑,明天也伏惑,終日接連伏惑,伏惑的時間久了,不讓它造業,它就爛了根,就覺悟了,只要一覺悟就可不造業,要是能做到這般,你就是大禪師了!而斷惑證果,斷什麼惑?證什麼果呢?
「惑、業、苦」這是三種障礙,我們在沒有修行以前,都有這三種障礙,普通人不懂得,入聖流的內行人也只懂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還不懂得。再者,帶業往生的「業」是從那裡來的?業是從「惑」迷惑顛倒來的,迷惑造業後來就得「苦」果。第一種惑叫「見思惑」,見惑有五種,思惑有五種,每一種含有若干種,合起來有一百多品。
見惑是見解上起迷惑而有錯誤的認識,在六道裡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眾生都有見惑。思惑是一種心理作用,有五種——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思惑從出生就帶來了。要想不在六道中輪迴,就得把見思惑斷除,成為了脫生死的阿羅漢。斷見思惑要多少時間呢?最低限度要一萬年,人活不到一萬年,必須死了再投生為人繼續修行,要生生世世都去斷見思惑。但是,如果死了不再投生為人,那就很難了!斷了見思惑,證得阿羅漢果位,可以不再六道輪迴,但並不是究竟解脫了,還有「塵沙惑」未斷。佛法和世間法的道理,多如數不清的塵沙,對這一切道理若還糊裡糊塗,就是有塵沙惑,還是一個愚人。必得行菩薩道,對佛法、世間法都覺悟了,才破了塵沙惑。見思塵沙惑不算根本,無明惑才是原本就有的,怎麼來的?說也說不出來。
凡夫是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都有的。聲聞證了羅漢果,緣覺乘證了辟支佛,都斷了見思惑,但還有塵沙惑、根本無明惑,他們也要求往生,以便把這二種惑斷除。菩薩雖然斷了塵沙惑,但根本無明惑沒有斷,自己也不懂無明惑。菩薩分兩種,在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位修行的菩薩,叫「賢人」,這些菩薩對根本無明還不懂。在十地修行的菩薩,叫「聖人」,但是初登地的菩薩也不清楚無明惑,要在第五地,才認識一點,到了第八地才能觀自在,但還是不能徹底了解無明惑。到了等覺菩薩,還像隔一層雲彩看月亮,也弄不清楚無明惑,必得要成了佛果,根本無明才完全沒有。所以菩薩的修行,主要就是要斷根本無明惑。菩薩往生極樂是「一惑往生」,帶著根本無明惑往生。聲聞緣覺是「二惑往生」,帶著塵沙、無明二惑往生。凡夫是「三惑往生」,帶著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往生。十地菩薩還帶著業往生,何況是一品惑未斷的凡夫,怎麼不是帶業往生呢?至於佛就不用往生了,成了佛還有什麼往生呢?
學佛人都知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阿僧祇,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年),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呢?為了斷惑。為什麼不能早斷呢?因為不認識惑,見思惑是什麼東西都不曉得,要怎麼斷?譬如想用扇子搧涼,若連扇子都還沒看見,就說已在搧涼,那不是胡說八道嗎?今天在場的大家,你們誰曉得自己的毛病?若不曉得要怎麼改法?尚且自以為是,以為我不錯了,這就倒大楣。必得先知道自己的錯處,才能夠改。講經的人對三種惑,雖能講得出來,但是斷不了。例如三惑首先要斷的就是見思惑中的「身見」,孔聖人說要「毋我」,老子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身見是吾人第一大禍患,必得先斷。佛家以「觀身不淨」考察我們身子沒一處是清淨的,觀純熟了,就能斷身見。但是我還辦不到,頭一品惑就斷不了,還證什麼果?
三種惑若天天斷,也不是一生就可以斷除的,所以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要如此長的時間才能斷三惑,實際上,大家都辦不到,這才有淨土法門。因為淨土法門不必斷惑,只要一心不亂,就可帶業往生,不必斷惑往生,若要斷惑才能往生,就用不著淨土法門了。阿彌陀佛發願建造了極樂世界,就是為著大家不能斷惑,要你帶著惑上極樂世界,不是「證果」了生死,是「往生」,往生還沒有了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只不過不再六道輪迴了。但是一生極樂世界,就可一生補佛位,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到時都沒有了。這種便宜法,大前提只要七日乃至一日,能一心不亂,就行了!所以叫做「難信之法」。
阿彌陀經是佛的境界,任何一句都沒法講,愈講愈糊塗,上智與下愚的人都能往生,中間不高不低的人,反而起不了信心。古德說:「不必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不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只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就能了生死,可是大家不信,即使修淨土宗的人,也摻雜得亂七八糟。現在有人說:「只有帶惑往生,沒有帶業往生。」這句話是糊塗到萬分了!為什麼呢?因為惑、業、苦這三個字是連著的,有惑就有業,若斷了惑還造什麼業呢?「帶苦往生」、「帶業往生」、「帶惑往生」這三種是同一樣的啊!
又極樂世界有四個位次:一是凡聖同居淨土,二是方便有餘淨土,三是實報莊嚴淨土,四是常寂光淨土,另外還有邊地。凡聖同居淨土是九界往生,人、天修淨土法門,往生到西方還是凡夫,沒有證果,雖然沒有果位,卻不再入六道輪迴了。若螞蟻、蚊子會念佛也能往生,可是螞蟻、蚊子又怎麼知道什麼是惑?怎麼斷惑?再者,往生凡聖同居淨土必得有念佛一心不亂的功夫,若未到一心,還半信半疑,也能往生,但是不能生到四土,而是生到「邊地」。生到邊地比天堂還好,在蓮胞裡,經過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為什麼要這麼久呢?因為往生時是帶著惑業生到那裡,在蓮胞中沒有外境勾引,很容易斷惑。
凡夫帶著三業往生到凡聖同居淨土,九界眾生都能往生到這一土。聲聞、緣覺斷了見思惑,帶著塵沙、無明惑生到方便同居淨土。這二土眾生的惑業苦有異熟時,起惑是因,有如下種子,過一段時間再冒芽、開花、結果,並不是今天拿核桃種子來種,立刻就長出桃果來,必得「異時而熟」,隔一段時間才成熟,隔多久才成熟呢?那不一定,全看「緣」的多少,例如下種後,有澆水,有陽光,就容易冒芽開花結果,種瓜一年就成熟可吃,種桃要等三年才能成熟。
菩薩帶著無明一惑往生,在極樂四土安養,若生到凡聖同居土,必定是帶業的,可是菩薩的惑因業緣到結成苦果,是「同時三相體用」。因為菩薩仍帶有無明惑,而無明惑就在第八識中,第八識的活動極為微細,在大乘起信論稱做「三細六粗」。第八識與本性是一體的,本性一動叫做「無明業相」,隨著一動就有能力,叫做「能見相」。有能見相就會找個對象,叫做「所見相」。當本性一動就有三相,體用不離,一時具足三相,這三相非常微細叫做「三細」,不到八地菩薩不會懂。
「帶業往生」釋題表後,有三條「附說」,簡單做個說明。
第一條:「下等動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帶業,否則不曰三根普被。」
畜生道的眾生,懂得什麼叫一心?什麼叫事一心?什麼叫理一心?畜生道雖然不懂,但是也能往生,牠眼裡看,耳裡聽,心不往別處跑,定在「阿彌陀佛」名號上,畜生就可往生,所以淨土宗叫做「九界往生」。佛法把凡聖有情眾生分成十個法界,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法界除佛不必往生之外,其他九界眾生皆可往生。
第二條:「若不帶業往生,何有凡聖同居土?」
極樂世界分作四土,眾生因念佛功夫深淺不同,分別往生到四土,四土以外還有一個邊地。邊地不是化生,而是胎生,經過十二大劫,蓮花開後見佛才悟無生。凡聖同居土是專為肯信願念佛,而一品惑業未斷的眾生,帶著惑業來往生此土,如果往生不是帶業,那阿彌陀佛何必要設一個凡聖同居土呢?
第三條:「各家注經,不離本宗,然各有方便,殊途同歸。」
佛經有兩部大經,一是華嚴經,一是法華經,這兩部經對「本性」各有主張,其他經說的都是方便法,唯有這兩部說的徹底。帶業往生的道理,在前面已說過了,至於惑業苦的苦是從那裡來的呢?從業而起。業又從何而生?業從惑起。惑的根源究竟在那裡?現在就來追根求源,請看表:
┌一、萬法靈明之體曰性,有「不改義」。(大乘義章)
├二、「性自有,不待因緣」。(智度論)
惑起於性─┼三、性具善惡,具十法界,一約情智說,二約迷悟說。(天台發之,荊溪四明皆述
應略述性 │ ,華嚴亦有此說。)
├四、「性起」謂緣起真妄和合,此謂華嚴之極談。
└五、性具善惡,性不可改,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否?佛不斷「性
惡」,還能「修惡」起耶?
答:闡提不達「性善」,還為善染,「修善」得起。佛不斷「性惡」,能達於惡,
於惡自在,不為所染,「修惡」不得起,且廣用惡法化度眾生。(觀音玄義)
「惑起於性」惑在本性裡出來,應該把「性」略微地解釋。
一切的事情都在「性」裡發生的,若明心覺悟,見了本性,則「覺後空空無大千」。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本性一迷就成了「識」,識就會虛妄分別,變現一切萬法。所以說「萬法靈明之體曰性」,而咱們在迷裡所見到的一切事情,卻皆是迷惑顛倒。本性有「不改義」,金剛經以金剛比喻本性,金剛明亮不被破壞,而能破壞一切;比喻本性若明,就能破壞一切虛假,而一切虛假壞不了本性,俗話說:「山易改,性難移」性是不能改變的,這個道理出自大乘義章。
既然惑從「性」中出來,性又從那裡出來?大智度論說:「性自有,不待因緣」。佛經都說「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但是「本性」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本來自有,眾生本來就有這個性。為何本自有?這就不能說了,必得自己覺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性本自有,性中具有一切,所謂「性具善惡」,本性裡有善也有惡。孔子在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孔聖人沒說性是善的,所以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不算對!大家的本性差不多,若有了習染,染善你就善,染惡你就惡。世間聖人孔子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和出世間聖人佛說的「性具」,相當一致。佛在法華經就主張「性具」,「具」是全有,有善也有惡,若只有善沒有惡,就不算具全。
本性中具有什麼?具有十法界。十法界分四聖六凡,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都是從心裡造出來,所謂「心外無法」,一切都在心中,十法界不出這一心。四聖是善,六凡是惡,所以性具有善有惡,這是事實,理由為何?有兩種:「一約情智說」。情是情識,眾生都有情識,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見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是不正常的態度,七情未發作出來,叫做「中」。七情發作出來,你控制得住,讓七情在一定的節度上止住,不再往前發展,就符合中和之道。可是人都有感情,壞就壞在有感情,今人也常說:「別動感情」,會說但不懂得。學佛的人講究智慧,要轉識成智,有八識就永遠在六道輪迴,八識若轉成四智,就成功了!什麼叫智呢?就是「二約迷悟說」的覺悟,因為迷惑顛倒才有七情,覺悟就有智慧,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迷時如同作夢,夢裡有喜有怒有哀有樂,醒來覺悟以後,夢裡的事物,消失一空,那有什麼事值得喜怒哀樂?而這迷悟不離一心,所以說心性中本具善惡。
性具善惡的道理是出自那裡呢?「天台發之」,天台宗講法華經,闡發這個教理。「荊溪、四明皆述」唐朝的荊溪湛然大師、宋朝的四明知禮大師都曾闡述性具的道理。「華嚴亦有此說」以華嚴經為主的華嚴宗也主張性具一切。天台家講法華經,主張「一念十法界」、「一念三千」,一個念頭中十法界都有,在短短的時間內又可作三千變化,例如念頭抓住佛,當下就是佛,念頭抓住地獄,當下就是地獄眾生。念頭若抓不住那一個法界,就在十法界中變化,愈變愈多。專心念彌陀,不要讓它「一念十法界」,也不要「一念三千」,而要「一念一法界」。
「性起」與「性具」講法不同,「具」是全有,本性裡全都有,「起」是發動,本性原本是不動、不改變,本性一起動,就亂七八糟了。例如一碗水不搖動時,東西照得清清楚楚,一搖動就不能照物了。「性起,謂緣起真妄和合」真是真如本性,妄是迷惑顛倒,外頭所有相皆是虛妄,真如本性與外頭的虛妄現象是一回事情。當現象生起時連帶本性也一同起來,故名緣起真妄和合,這和「性具」的道理並不相斥。「此謂華嚴之極談」,這是華嚴經特別的主張,懂得「性起」的道理,就能分辨「不變隨緣」和「隨緣不變」的不同。真如本性一點都不變化,這對自己有好處,但是對眾生沒有好處,對眾生必得要以佛法度他,弘法照例要以四攝法,當布施、愛語、利行三攝都度不了的時候,就要以同事攝。例如有人喜歡喝酒,你要度他就得陪他喝酒,他喜歡賭博,你就得陪著他賭,這叫「隨緣」。「不變隨緣」是本性一點都不變,卻可以隨順眾生的緣,這誰能做到呢?「隨緣不變」是隨眾生的因緣,而真如本性不變。不論是真如在前,或因緣在前,你只要不變就行了。
既然性具善惡,性原來是不可改的,那「闡提」不信佛法的人,本性雖然也有善有惡,能不能引導他的「性善」做善事呢?又既是性有善有惡,成了佛,本性仍具有惡,那佛還會不會再學惡,再變成惡人呢?
不信佛、不信因果的人,他的本性雖然有善,但不了解善惡,若引導他往善走,他雖不知是善,卻能被善熏染而行善。熏染要經過長時間的熏習,以善熏習久了就能心安理得,安安穩穩的行善。成佛以後,性雖有惡,但是佛能通達,遇見惡境,一見即能明白,不會做惡,雖然隨緣度眾,但是惡事染不上佛,惡發生不起來。例如佛家有一個規定,在家人不能看出家律儀,「律」是一條一條規定那些事不能犯,「儀」是規定應有的禮儀,出家僧眾一舉一動若依律儀,則可合規矩不犯戒律。戒律規定不能犯的罪,很多是我們想不到的罪,沒有受戒的人拿來看,反而學壞了。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佛對於這些奇奇怪怪、亂七八糟的事,明明白白,佛不但不做,還訂出來禁止人做。佛也廣用惡法度化眾生,例如佛知道入什麼地獄,是造什麼罪,眾生若知造什麼罪,入什麼地獄,就容易改了。從前我性情很剛硬,上刀山,下油鍋,我都不怕,但是有一個熱屎地獄——又熱又有屎尿,又有蛆從口鼻爬出來,我受不了,我信這個,我也不敢犯地獄罪,足見一個人怕一條就少造業了。
講表第三段「帶業往生」的題目,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要講解「帶業往生」下列的五條細目。帶業往生的道理甚深,首先要知道「隨眠無明」的道理。要瞭解隨眠無明之前,先要分清楚佛家所謂的「愚人」是什麼?這是怕大家誤會了「愚人」的本意,因而隨便說,造了罪業。其實,我們還夠不上叫做「愚人」,若把沒證果的叫做愚人,那是一知半解,甚至半解也談不上。今天引一段文字,補充說明「隨眠無明」的意思。
「愚者,指地前有種種之二愚,分十地斷之,甚為複雜,茲僅舉初地,可推想其餘。
初地所斷之二愚,一為執著我法愚,二為惡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及惡果等)
諸業諸果,雖體非愚,然而業是愚所起,果是業所感,故皆名愚。」
小乘講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塵。六根是指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在那裡?很多人誤以為根就是眼球、耳朵、鼻子啊!這都不是根,眼球、耳朵等只是工具而已。譬如一個鼓,鼓的根在那裡?若以為鼓皮就是根,便錯了。若去掉鼓架,剩一張鼓皮,敲一敲會響嗎?若以眼球為眼根,就是外行。眼球等等其實都是附屬品,眼能看東西,是神識的作用,俗云:眼神。眼球、眼皮這都不是看得見的神識,例如一個人睡著了,或是人剛死時,眼皮、眼球都未壞,撥開他的眼皮,他也看不見。怎麼會有眼的神識呢?學佛就是要學明白「神識」,要不然就別學了!外頭種種的現象的叫「塵」,塵又是從那裡來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都是神識變的,所謂萬法唯識,萬法唯心。證了小乘羅漢果還弄不清楚「六根、六塵、六識」這個道理,更別說第七識、第八識了,大小乘的差別就在此。
小乘斷見思惑,證了羅漢果,了了生死,不入六道輪迴。但是還不能辦佛家的大事,佛家講究度化眾生,自己懂得了,要教人家也得明白,眾生明白,才算得度啊!自己還糊裡糊塗弄不明白,就去度化眾生,這是糊塗人教糊塗人,大家一團糊塗,不過是鬧亂子而已,還不如待在家裡好,在家還造不出罪業來,滿嘴胡說八道,是在造罪啊!雖證了羅漢果,但他沒有度眾生的學問,對事情不明白,還不能度眾生。大乘法門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就要度眾生,怎麼隨法呢?有人來問問題,若答得驢唇不對馬嘴,就是害人,甚至讓人中了邪知邪見。所以我講經都是按經典上有,考察好了,以祖師的注解當作錄音帶,翻譯出來給大家聽。若講錯了,是祖師講錯,他負責任,與我沒關係。
羅漢沒大用處,得修菩薩道,菩薩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一階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叫「賢人」,賢人還不夠了解,登地菩薩成了聖人,可以不算是「愚人」了。但是一地、二地、到十地,每一地皆不一樣。初地菩薩不算愚人,二地更不算愚人了,一直到十地菩薩,才真正不叫愚人。你瞧!不只是羅漢叫愚人,即使菩薩也還是愚者,但為什麼還帶著「愚」呢?學佛千言萬語,就是要不起惑、不造業、不受苦,若還有惑業苦,怎麼能算解脫呢?菩薩還有惑、業,還有變易生死,有惑業苦,裡頭就還有愚癡,所以十地菩薩還帶業,還起惑造業,這道理很微細。佛家一般講的「愚者」,是指「地前」的菩薩,統統有愚癡。其實愚有兩種,什麼階位都有這兩種愚,十地菩薩就有二十種愚癡,分十地來斷,一地斷兩品,一直到第十地,二十種愚癡才斷乾淨。其中情形甚為複雜,今僅舉初地來講,其餘的可類推。懂了佛法所謂的「愚者」,知道愚者也不是簡單的,往後我們就不能隨便自稱是愚者了。
初地歡喜地所斷的二愚,一為執著我法愚,二為惡趣雜染愚。初地菩薩還沒有徹底打破我執,仍有俱生微細的我執愚癡。初地菩薩仍有法執,佛法是用來度眾生的,眾生有病就給他吃藥,病治好了,他還吃藥,例如現在人病好了,還吃補藥,實在是自找倒楣。病好了,就沒事了,法藥就不須再執著了,但是初地菩薩菩薩仍愚癡執著法。若有人誤會說:我現在就不吃藥了,不要佛法了!那也不對,我們現在人人有病,一身是病,藥可斷不得,怎能一刻離開佛法?
「惡趣雜染愚」,在六道中輪迴的眾生皆是惡趣,天道也不清淨,都有執著。六道眾生心裡一動就造業,惡趣眾生動心造的業很少有好事,往後必得惡果。懺悔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裡想幹什麼壞事,就是造了罪業,若只是磕頭,心中不肯懺悔,那是多事,沒用處。必得把動的心叫它不動了,立時打消,動的心沒有了,罪跟著也沒有了。所以你念佛時,你的心就是佛,你不念佛,你的心就不是佛。有一則公案說:有一位老和尚一切都放下了,唯獨喜歡一個花瓶,心裡牽掛放不下。老和尚壽命臨將終了時,功夫很好,還終日打坐,閻王派小鬼去找,老和尚入定,沒形象,小鬼找不到。眼看拿人的時辰快過了,有一個小鬼較聰明,看老和尚屋裡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花瓶,心想大概是老和尚還牽掛捨不得,就把花瓶往地上一摔,花瓶一破,老和尚一聽,就動了心,便現出形象,讓小鬼抓去了。所以心經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才得究竟涅槃。惡趣、雜染的迷惑,會污染自心,到了初地菩薩才斷除。惡趣雜染的業和果,體雖不是愚癡,卻是為著愚癡而造業的,因愚癡而造業,造了業就要受結果,造業就是起因於愚法執。到了登地才斷這兩種愚,即使羅漢也還未斷這兩種愚癡。瞭解佛法所謂的「愚人」意義後,就可以講帶業往生的頭一條——隨眠無明。
前面講過法華經的「性具」和華嚴經的「性起」,性具是本性具足善惡,性起是本性一動,連善加惡一同起來。請問,性具,是在那裡具有,在那裡收藏?性起,是在那裡發動?學佛要斷的三種惑——見思、塵沙、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惑就是在第八識中。第六識如何會鬧,仍有停止的時候,但是第七識思量執著第八識,卻沒有停止過。前面六個識會造善、惡等一切業,都是因為第七識執我造出來的,凡事有「我!我!我!」才造罪,造的罪就往第八識送,第八識就如倉庫一樣,什麼都收藏,根本無明就是收藏在第八識裡。咱們投胎時,第八識先來,死時,前七識都走了,第八識最後才走,它走了就是真正的死了,它不走,就不算死,所以第八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發願念佛往生的人,臨終時,這一切東西都收藏在第八識裡,第八識帶著收藏的東西,沒有加以洗乾淨,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投到蓮胞,這叫「帶業往生」。
第八識帶業往生,第八識中仍有「隨眠無明」,「無明」指根本無明惑,無明就愚癡,愚癡便造業。「隨眠」的眠是睡大覺,比喻這些無明煩惱眠伏在第八識中,往生西方淨土的眾生都帶有這些隨眠無明,初地菩薩往生淨土也還帶有無明愚癡,何況是一品惑未斷的凡夫,怎麼不是帶業往生?
現在講第二條「立相住心」。這張講表可以說是佛家的全部教理,為什麼呢?華嚴經講到十回向,再來就是登地了,三賢位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修行,這很不容易。講經的,嘴裡講的也不過是萬分之一啊!不能詳細講,詳細講,愈聽愈不明白。確實也不能講,一講就牽扯著其他的經典,因此講到十回向,講了一百個真如法以後,才講「無著無縛解脫」。懂了不著相解脫的難處,才能聽淨土這一套,要不懂這個,任何人都不懂。
逼到這裡,沒法子,才知道淨土法門之所以特別。譬如法相宗的祖師——玄奘大師,玄奘大師學法相真是苦不堪言!(人家的經歷充足,唸的書也多,不是普通人做得來的)。他老人家從印度回來要找傳人,找了武將尉遲恭的侄子,他在外頭風花雪月,不幹正事,玄奘大師就是挑了這個人,後來叫窺基大師。窺基大師原本不肯答應跟玄奘大師出家,兩人講了條件,窺基說:「這不是開玩笑嗎?我怎麼還學佛啊?」玄奘大師說:「非你不行。」窺基說:「除非講條件,我得吃喝玩樂,一概都聽我的,我就出家跟你學。」玄奘大師說:「那好啊!都聽你的,一切這些風花雪月的事情,你幹你的,我不管,我教你的你可得接受。」窺基大師接受下來,到後來,也學成就了,還曾經因為用功吐了血。要想用一番功夫,就是這麼不容易的啊!
現在有人連個中國字都不認得,就敢在這裡,以兩三個月,找一幫小孩子,說把三藏十二部都查得清清楚楚了,那真正是造無限的罪業!你自己造罪業,別人管不了!但是,你一個人提倡,大家擾亂了,連臺灣、美國、南洋都被他擾亂了!華嚴經的一百真如他們都沒看過,他怎麼會懂得「帶業往生」呢?
佛經文字在此處是一個講法,換個地處又變了,千變萬化,沒有呆板板的。譬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只要有現相,都是你的意識虛妄分別,自己造出來的。你要是什麼相都沒有,就是真空了。金剛經又說:「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那淨土宗的「立相住心」,不是跟金剛經反對嗎?別的宗都說要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妾,原來沒有相的啊!淨土宗特別了,偏偏找個相來安立在這裡,安在這裡幹什麼呢?安你這個心啊!不安一個假相,這個心就四下裡跑,不曉得跑那裏去了。咱們這一個心,成天亂七八糟,自己並不知道。若立上相,使心安在這裡,心要是離開這個相,你的心就是亂了,不離開這個就對了,所以要立上這個相,叫你守住心!心能安在淨土宗所立的相,不四下裡跑,就成功了!法無定法,沒有一定的事情,咱們這些凡夫不懂得這一套啊!
淨土宗設立這個相叫你著相!著是執著,執著這個相,怕你不著相。「住心」,心打妄想,到處跑,一個念頭可以有三千境界,法華經說:「一念三千」。安上這個相,叫你的心著相,全副的念頭都在相上,不往別處跑。念頭那裏也不去,就安住在這一個相上,這是淨土宗的特別法子。
淨土宗立的相有佛的報身、報土、以及欣極樂、厭娑婆的相,使眾生的心安住在上頭。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化佛無數億,幹什麼?化菩薩眾幹什麼?有身就有土,身都寄託在這一個土上。阿彌陀佛的法身是在常寂光淨土,佛的報身是他修行的結果,結果就是報身,報身有報土,報土名字叫自受用土,佛不現相則已,現相就在自己的報土享受。能到佛的報土,只有十地菩薩,其他任何人去不了,普通人是到佛的化土,此土是專叫普通人享受的。這一些相都是假的囉?有些人就主張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的,皆是假的。這個講法,華嚴經沒有,各經論也沒有,就是這些無知妄作的人這樣講,我們萬不可如此說。化土叫他受用土,譬如這個圖書館的房子,今天是誰受用?是大家在受用啊!這個房子原來有嗎?沒有,也是人心造出來的,只要叫你得利益就對了!阿彌陀佛在常寂光土如如不動,化身報身則普現世界,度九界眾生,人人得度,你只要拿著這些相當真的就行!例如這尊佛是木雕泥塑的,諸位拿著當真佛看待,你就有感應!你拿著他當木雕泥塑,他就是木雕泥塑,你是你,他是他,你兩個人絲毫沒關係!萬法唯心,全在自己,你的心裏一感應,佛的現相就在你的心,就成功了。
所以淨土宗立的這些相並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給你安上個真相!眾生執著的都是假相,淨土宗卻叫你著真相!假相是亂七八糟,真相是實實在在,叫實相。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一切都甩開,心就在阿彌陀佛上,著阿彌陀佛這個相,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是真的,心也是真的;佛是清淨的,心也是清淨的。有多少人相信這一套呢?就是修淨土宗的,他的心也不在阿彌陀佛上,臺中修淨土宗,幾個人的心安在阿彌陀佛上啊?立上真相,叫你著相,你偏不著,你偏要亂七八糟,這樣子不成功怨誰呢?
淨土宗念佛,心安住在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除了淨土三經,其他與淨土宗有關係的經典,都講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是到了最高處的念佛方法,今天說的就是「實相念佛」。只要心安住在阿彌陀佛,淨念相繼,這清淨的念頭永遠不斷,接續連著,一斷就不成功了。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連念七天七夜不斷的,有幾個人呢?要是不念了,叫「失念」,正念甩掉沒有了,這是大隨煩惱!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了,要不顛倒才能往生,所以淨土宗裏才須要有「助念團」。助念是怕你臨終時,身體一長病,一糊塗,淨念斷了,但是有別人在旁邊念,你只要聽見,心裏不斷,就成功。唯有淨土宗有助念,別宗沒有助念的方法。助念都是念阿彌陀佛,可沒叫你在那裏唸這經、唸那經,敲敲打打的,助念不弄這一套,外行才弄這套!助念雖然很好,但是只在臨命終時才請人助念,不是臨命終,你能天天請人來家裡給你助念嗎?平常沒人助念,淨念不能相繼,失念了,怎麼辦?
中國的佛學與別國的佛學不一樣,中國歷代有聖人,在論語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是你心裏,「省」是察考自己,察考自己的內心,叫「內省」。「不疚」,「疚」是有毛病、有錯誤。考察自己,心裏頭一點錯誤也沒有,一點摻雜也沒有,心裏是清清淨淨的,如此則「何憂何懼」,有什麼事情可以使你憂愁,讓你害怕!平常怎麼知道是「失念」,還是「淨念相繼」呢?你得要常常省察自己,孔子弟子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一天按這三條來省察,問問自己辦錯了嗎?所以孔子「一以貫之」之道,曾子得到真傳。臨命終時求人給你助念,沒到命終要內省,察看你起的是什麼念頭?起的是阿彌陀佛的念頭,那很好!阿彌陀佛以外,就是亂七八糟的顛倒妄念。
一動了念頭就造業,造業就是現行動作,察覺念頭現行動作了,便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壓住他,不叫他起現行,叫伏惑。淨土三經沒教你斷惑上西方,一心就行了!所謂「一心」,心只有一個念頭,沒第二個念頭,沒有第二個念頭,就是「立相住心」。心都在阿彌陀佛身上,就成功了。
「以果為因」伏惑往生,是淨土宗另一個特別。
佛經很深但不離因果,因就是一個事的原因,一個開頭,有個開頭就有個結果。但是,不能當時種因就有結果,必得有緣!萬法因緣生,有因有緣這才結果。結果以後呢?並不是就完了,果裡頭又含有因,比如桃、杏、瓜成熟了,裡頭有種子,這種子又是因。所以果以後又是因,又是因緣果,永遠不斷!壞事情也是因緣果,好事情也是因緣果,但看你是走那個路子。淨土宗立相住心,伏惑往生,雖然得到往生淨土的果,但是並非斷惑證果,往生後仍要繼續在因地修行,斷除含藏在八識心中的無明等惑業。伏惑是因,往生是果,往生淨土後,又是另一番修學佛法的因,所以淨土宗的伏惑往生是:「以果為因」。
「蓮胎斷惑」當生成就登彼岸,這是淨土宗的另一個特別處,特別之處在那裡?眾生往生前都不是斷惑,普通九界往生,如螞蟻、蒼蠅、蚊子、小鳥,牠要往生,難道牠們都成了等覺菩薩嗎?豈有此理。我們學佛這麼些年了,我自己一品惑都還沒斷呢!到十地菩薩才分著斷惑。凡是學佛,必得斷了惑,才稱證果。「蓮胎斷惑」凡是九界往生,往生後都入蓮胞去斷惑,會念佛的眾生,在淨土七寶池裡就長出一枝蓮花來,念得成熟就入蓮胞來,到了蓮胞裡頭,有幾天就開的,也有經過多少年、多少大劫才開的。在蓮胞裡頭,幹什麼呢?就像人在他母親肚子裏,什麼事情也不能辦,包在裡頭,跟外界這些壞事情不接觸了,所謂「心本不生,因境有」心原來不往外跑,因著外頭的境界勾引,而起心動念,在蓮胎裡頭,沒有勾引你的境界,就可以斷惑。往生到蓮胞裡是帶著惑去的,有惑就有業,這不就是「帶業往生」?蓮胎斷惑在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得啊!
「二力橫超」,在這個娑婆世界上,往上有六欲天,四禪天,四空天,到了四空天,就沒法治了。如此直著往上修,未到四空天的時候,在第四禪天有一個淨居天,在那裡可以超凡入聖證羅漢果,這是豎出三界,要費多少年才能辦到!如一棵竹子,裡頭一節節的,有一隻小蟲在竹筒中,它要一節一節往上咬破,才可以出了竹筒,這是豎出。橫超三界,則是從旁邊咬破一個洞出來,不必像豎出這麼麻煩。小蟲要如何橫出呢?外頭有塊石頭,竹子被風吹著,和石頭相磨擦,風如同阿彌陀佛的願力,小蟲在竹裡聽到了,就下嘴啃;有風吹竹磨擦石頭,小蟲只要用一點力,就咬穿竹子出去了。靠二力橫超三界,就是如此,不是出一些枉然無用的傻力氣。橫超出來要朝那裏去啊?一旦橫超,阿彌陀佛就來接你,這便是橫超的力量。
「二力橫超」也是淨土宗的特別處,別的法門是獨力法門,僅靠個人的力量,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唯有淨土宗是二力法門!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和自己的力量!阿彌陀佛什麼力量?你自己什麼力量?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發的四十八願,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境界,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製造的,所謂「皆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這是佛的力量。自力是信、願、行,這三者是要往生到淨土路上的資糧。這三資糧對了脫生死而言,不是因也不是果,了生脫死的因是戒定慧,所以戒定慧稱作三無漏學。佛法任何一宗派,都離不開戒定慧三無漏學,要了生脫死,唯有戒定慧可以辦到,佛說的千萬種方法,若歸納起來,也不外戒定慧三學而已。我們修淨土的,光懂信願行,沒種因,當然不結果,但在往生這個路上有資糧吃。
這個表第三段談的是淨土宗,淨土宗有兩大宗旨,第一是「帶業往生」,第二是「乘願再來」。但是這兩大宗旨,經文上不是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經是「依義不依語」——看過法華經的都懂得。看經須懂經文的文理,文理裡頭藏著有意義,光講本文聽不懂,必得講裡面的道理,才聽明白。這本經的道理跟另一本經文的意思一樣,言語卻不一樣。
淨土宗的根本就是華嚴經,華嚴經之離世間品後,接著就是入法界品和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主人,就是普賢菩薩,講華嚴若撇開普賢菩薩,就像一棵樹刨了根本,還講什麼華嚴經?所以有人講華嚴經,講到十回向為止,登地菩薩就不講了,接著講普賢行願品,則全部的華嚴經都包括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了普賢菩薩的地位還有業!普賢菩薩還有業,怎麼消業往生呢?業消盡就成佛證果了,那何必往生?
「乘願再來」沒有反對的意見,可是,不帶業往生,怎麼乘願再來?再來是帶著惑業才能來,惑業沒了,就不能來了。而所謂「潤生」是什麼?就是煩惱種子還存在著,滋潤它,叫它起現行,這才能再轉生。不帶著業,不但是不能往生,也不能回來。佛到各各世界度眾生,譬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八千多次,八千多次皆是化身,不是他的法身,化身來這裡八相成道,再成佛,成佛的時候得「重入玄門」。再來八相成道時,打從開始怎麼修行,怎麼證果,怎麼破魔,一切都得經過一遍,經過這八相成道,是不是「業」呢?再發一張表,來補充說明「乘願再來」。
(潤生) ┌息苦生(救災) ┐
乘願 菩薩├隨類生(廣度) │
再來────受生┼大勢生(富貴) ┐├瑜伽論
(代受) 五種├增上生(十地為王)└┼觀經「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最後生(妙覺) ┘ 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乘願再來,阿彌陀經上也沒有,可是意義上就是如此。凡是大乘佛法,都有願力,發一個大願為度眾生。願有十種名字,裡頭有一種叫做「願輪」,輪是車轂輪子,車輪子隨走隨轉,沒有停止的時候,比喻佛菩薩度眾生的願,永遠沒停下來。例如地藏王菩薩,人家都成佛了,他不會成佛,是他的功夫不到嗎?功夫早到了,是他度化眾生的願輪不休息。
乘願再來和潤生有什麼關係?這是學理的問題。生是生滅法,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滅,永遠停不住。一切煩惱迷惑,皆是生死種子。生死種子在八識田裡,好像植物的種子在地裏是乾巴巴的,若沒空氣,沒陽光,它不生長,必得有陽光,有空氣,有水分,種子它才破開長芽。所以種子必得滋潤,方能生長。生死種子,有「惑」的滋潤,才能生到六道裡來。若無「惑」的滋潤,生死種子變成乾巴巴,就離開了六道。
行菩薩道度眾生,度什麼樣的眾生,就得變化什麼樣的形象,才好談話。譬如我們現在是個人,要對一隻雞、一個蠅子、一個蚊子說法、牠聽懂了嗎?或可有聽懂的,那也是少數,必得有神通變成雞、蠅、蚊子,變化成同類,牠才聽得懂。菩薩為度眾生,一定要轉願輪!但是眾生並不是一度他就聽懂,譬如這一個場子裏,有五百人來聽經,聽懂了的,有五十個人了吧!聽懂了的,他信不信呢?要是一聽就懂就信,就了不得了。所以乘願再來度眾生須「代受」,代替眾生受苦,因為眾生凡所有受皆是苦。替眾生受苦,可不是吹大氣的,就像耶穌被釘到十字架上,代眾生受苦一般。菩薩因為能觀受是苦,才乘願再來,甘心替大家受苦,眾生接受不了的痛苦,他代替眾生受。怎麼個代替法?「乘願再來」底下這五條,就是菩薩乘願再來的五種受生方式。
第一、「息苦生」。佛經有說,有一個地方天災人患,沒得吃了,佛就投生變成魚,給人吃,這魚就是佛變的,為著救眾生的痛苦。咱沒這神通辦不到,有神通就能變化無量無邊的東西,知此就懂彌陀經所說:「皆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的道理。
第二、「隨類生」。六道每一道有胎生、卵生、溼生、化生等不同類的眾生,例如水族一類就有多少的動物。眾生有無量無邊,佛菩薩為廣度眾生,所以化身永遠輪轉,隨眾生的類別去投胎受生,這必得乘願再來才可辦到。
第三、「大勢生」。菩薩乘願再來有很大的勢力,富貴比一切人都高,因為大多數眾生都是希圖富貴,想依靠有能力的人。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邊的兩尊菩薩,一邊是觀世音菩薩,主張慈悲,一邊是大勢至菩薩,發動智慧,這是智悲雙運。十六觀經上,觀世音菩薩是「萬億紫金身」,大勢至菩薩名「無邊光熾身」。觀經上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大勢至菩薩無量光熾身,智慧普照全世界,光明加被到我們身上,我們的罪業就消除,智慧就開了,開智慧便能離三途,得無上力。
淨土宗把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特別選出來,在此簡單介紹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圓」是圓滿,裡外各方面皆是圓滿的。圓滿了還不行,還要「通」,通是通達,這裏看得見那裡,那裡也看得見這裡,一點障礙沒有,這叫圓通。得了圓通,就是佛果的地位。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一種圓通一個法子,有耳裡得的圓通,眼裡得的圓通等等,第二十五位是觀世音菩薩的圓通,第二十四圓通就是大勢至菩薩,別的人都採取觀世音菩薩的圓通,唯有淨土宗採取大勢至菩薩的圓通,大勢至菩薩的圓通,有什麼特別處呢?佛法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沒有第二個辦法,但是方便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可是大勢至菩薩的圓通沒有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用不著方便,直接「念佛憶佛」,什麼也不要,就是在「念佛憶佛」這四個字上。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也不要,就是在「念佛憶佛」這四個字上。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念多少年了,有什麼用處呢?你對阿彌陀佛也沒加「念」也沒加「憶」,所以是漂漂浮浮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除了念佛號,什麼也不要,這就成功。因為憶佛念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自能開悟,用不著方便法。你若不信,那就沒法子了。十六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憶佛就是拿這個心作佛,拿佛作心,這還不是「歸本」嗎?
第四、「增上生」,力量夠了,再增加上力量,叫「增上緣」,行菩薩道的人,功夫雖然到了,還得用增上的力量。十地菩薩就了不得了,只有法王能跟他說法,法王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為了增加他的力量,他再入十地,當法王去教十地菩薩。法王不僅是教十地菩薩,譬如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法王,也來這裏作法王。世間法中,譬如中國的堯舜禹湯這些聖王,也都是些修行的,他必須來治理天下,做一番功德,他才成功。這叫「增上緣」。中國自古以來出這些聖人,跟別的國不一樣,別的國沒這種福氣啊!
第五、「最後生」,修行到了成佛就圓滿了,這必得一步一步一步幹到最後,全始全終,不能半途而廢。到了等覺菩薩若不幹了,也不是最後,必得完全證得大圓鏡智,才算是最後的一場。華嚴經上叫妙覺,等覺以後是妙覺,這是最後的。
乘願再來的菩薩有這五種受生,每一種都是「生」,有生就是生滅法,就不是證「無生法忍」,所以乘願再來的菩薩道都還要留惑「潤生」,還沒有業盡情空。要是證了果位,不問證的是大果小果,都是現在生前得果位,生前不得果位就完了,所以說:「證果全在生前」,並非死了才證果。
往生並沒證果,若說證了果位才往生西方,是現在這美國華僑的胡造謠言,說消業往生,什麼業也沒有了才往生,這是大悖經義!往生的「生」,就明說是還有惑業、有生滅,並非不生不滅的證果。往生到了那裡才再證果,才不生不滅。在這裡證了果,再上西方極樂世界,那叫多事。在這裡往生,生還有生滅,到那裡再修,才沒了生滅,到那裡還要再修,這不是帶業往生嘛?
今天講這個表的「附語」,附語是「淨土宗為難信之法」,凡是學淨土的都曉得「難信之法」!別的法門,聽了還相信,唯有這個淨土法門,信的很少,為什麼不信淨土法門?因為大家都不懂,以為那有這種便宜事情,不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認識了淨土宗難信的所以然,將來就不會隨便說謗經典的話而造罪業。
「淨宗為難信之法,惟佛為『世間解』獨知其義。」
佛有十個名號,「世間解」是佛的名號之一,「世間」有器世間、有情世間、覺悟世間。物質、山河大地等叫器世間,這些物質有過去、現在、未來,隨生隨滅,故稱世間。有情世間是動物,不限於人,連小的螞蟻、蚊子,都算數,種種的動物也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也叫世間。這些東西誰能都曉得呢?唯有佛能瞭解,所以佛才稱「世間解」,即使到了十地菩薩,也不能稱世間解。十地菩薩都夠不上,我們這些博地凡夫,什麼也不懂得,我們怎麼能曉得呢?淨土宗為難信之法,唯獨佛「世間解」才能徹厎知曉其中道理。
仁王護國經上有兩句話說:「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三賢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這三十位菩薩叫賢人,賢人就不是普通的凡人。十回向以上,就是登地菩薩,境界高於賢人叫聖人,共有十地,所以叫十聖。三賢人和十聖人的地位,要緊的是離不開「忍」這一個字。凡是學佛學大乘的,最低限度要懂六波羅蜜,頭一個是布施,一切都得要放下;第二是持戒,有佛時以佛為師,沒了佛則「以戒為師」,戒就是佛,全部的佛法就是這個「戒」字;第三就是「忍」,忍辱波羅蜜後才是精進、禪定、開智慧。「忍」有若干種,各忍有各忍的講法,其中「生忍」和「法忍」最要緊!
「生忍」是在人群中跟眾生相處,忍受眾生的侵犯。譬如唱戲裡的神仙或佛,都拿著拂子,有小動物或大動物來找他麻煩,他不能殺生,就用拂子把牠趕跑了。修行人沒有這個拂子,也得忍受著。不問眾生待你如何,你都得忍受下來,不能加害於眾生,不但不加害牠,也不能反抗牠,不能為了你的利益而消滅牠。譬如去除蟑螂、拿老鼠,為著牠與人有害處,這是站在人的私心立場上,若站在老鼠的立場,人就是牠的害物,要是沒人,老鼠活得很自由,所以究竟要以誰為主呢?修行人明白這個道理,必得忍受,這叫「生忍」。
「法忍」是修行人在修法上的忍,修行得有修行的法門,不論什麼法門,都是要心不往外跑,能收起來,安到一個地處,安住不動!「動」之一字是大毛病,安住不動是不容易的,沒修行沒有功夫的人,不知道這個難處,有修過功夫的就知道難了。彌陀經中,六方佛出來證明,六方佛中,東方頭一尊佛就是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阿(音同觸ㄔㄨˋ)鞞就是不動,這是第一要緊的!修行人用功時要忍耐,心不離開這個,這叫「法忍」。不僅佛家如此,只要真正修道,就是如此,孔子書上也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心不可有很短的一點時間離開道,心與道脫離一下子,心就無道了!道是一點都不能放鬆!念孔子書的能這麼講的,有幾個?誰的心能安忍不離道?孔子本人是不必說了,他的三千弟子,最好的顏回,別人比不了,顏回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要是不合乎禮的,顏回也不看、也不聽、也不說、也不做,就是走這一個「忍」字。孔子不如此,孔子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一切聽之自然,「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耳順是沒有聽不懂的事情,都能原諒,都能了解。到了七十歲從心所欲,一切隨意自如,沒有忍,忍字用不到了。孔子與顏回不一樣,顏回離不開「忍」字,還有勉強,不自然!孔子是「忍」字都沒了,完全歸於自然!註解論語有若干種,能如此註的不多見,有真正求道的人才有這種講法。
仁王經上說的「三賢十聖忍中行」,三賢十聖為什麼要忍呢?因為他沒斷惑,有惑就造業,有造業就有痛苦。有忍就叫伏惑,有忍就不是斷惑,斷了則什麼都不在乎了,一直到十地菩薩都有惑。登地以後一地一地斷,漸漸地斷,還未歸於自然,所以是「忍中行」,十地的菩薩若往生極樂,也都還帶著業。「唯佛一人能盡原」,三賢十聖都有惑,唯有成佛以後,才能盡除根本無明惑,到達原頭,其餘的人都辦不到。
此理在大乘起信論上,佛為大乘人講八識,小乘人不懂第七、第八識,佛只為說六識。華嚴經到了第七回向才講微細智,這一階位的菩薩開了微細的智慧,與普通人的智慧不一樣,譬如你想打開這一把扇子,懂局的人看你一拿扇子,心裡一動想開的念頭,還沒開,他早就知道了,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先知」,至誠的人可以知道人的動機!又譬如:很寧靜的一盆水,什麼雜質也沒有,光光明明,若一動到水,起了皺紋,水就不光明了,便看不清楚。水一動、起皺紋、失去光明,這三者合著起來,而阿賴耶識的一動也是如此,先起無明,後有能見,再生所見現象,這三者——無明、能見、所見也是一時具足三相!
阿賴耶識的名字有若干,在唯識論與了義燈上都有記載,一種叫「種子識」,一種叫「根本識」。「識」是虛妄分別,俗名「靈魂」,學佛修行好了,「轉識成智」,成了智,就沒了識,識就是智。靜了就是智慧,亂了就叫神識。第八識叫「種子識」,一切的種子都藏在裡頭。又叫「根本識」,咱們投胎時,阿賴耶識先去投胎,我們死了,前面七識都走了,他最後走,叫「先來後去作主翁」,他當眾生的主人。藏在阿賴耶識的種子不乾淨,就永遠在輪迴裡頭,不會了脫。三賢十聖還有惑業種子,唯有佛是清淨種子,所以在十法界中,唯佛一人能盡原,真正業盡情空了。
「忍」就是一副藥,病好了,就用不著它。忍的種類很多,其中「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三忍與淨土宗有密切的關係,必得要懂。在淨土三經上都有提到三忍,無量壽經上就把這個指出來,古德特別為此註解,若不懂三忍,無量壽經就講不下去。忍的意思,一、忍耐。事情麻煩很為難,不好辦,得忍耐,忍耐著無論如何也得辦。二、安忍。心安住一處,不准再搖動。所以有忍就是還不到家,還沒有歸於自然,可是功夫不到,就得用忍,要是沒病了,就不必吃藥。
往生西方淨土是去上學,我們在這裡學不成,上那裡去求學,到那裡不輪迴,在不入輪迴裡升學。彌陀經說往生是九界往生,譬如蚊子、蒼蠅,牠一往生就是菩薩,牠在這裡,什麼阿賴耶識也不懂得,糊里糊塗的,可是牠懂得音聲,聽到佛、法、僧,會念一句彌陀聖號,心完全安到這上頭,也可以得假一心不亂,命終就能往生到極樂,到那裡上學,收住心,聽眾鳥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法,才懂得念三寶。牠在這裡聽不懂這些法,心收不起來,到那裡,聽到「如是等法」,懂得佛法僧三寶,再聽見風吹樹葉,跟演奏音樂似的,眾生一聽這音樂,心捨不開,安到這上頭不動了,這是法忍。
在極樂世界聽了風樹樂聲,得到的忍有三種:一是「音響忍」,聽見樂聲,心便安到音樂上。娑婆眾生的五根,以耳根最靈敏,楞嚴經二十五個圓通,觀世音菩薩就是以耳根證得圓通智慧,所以佛拿出「音響」來給娑婆世界的人說音響忍。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隻手沒聲音,兩個巴掌一拍便能發出聲音,兩手不拍,無聲無響,兩手一拍則無中生有聲,兩手一離開,有中又生無,所以聲音是緣起性空,亦空亦假亦中,這個道理微妙極了。佛在娑婆世界說法,以音響的譬喻,叫眾生開悟,例如學佛,以聲音比做佛,佛是有還是沒有?說有,則本身不響;說沒有,可是一拍就響了,所以華嚴經說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者是一回事。心若覺悟作主了,就是佛!心迷作不了主,就是眾生!其中道理很麻煩難懂,所以淨土宗才把這些難懂的文字都藏起來,要你去辦,不必求解,叫作難信之法!不開悟也能成功。
聽了風樹樂聲,得了音響忍,心裡便得「柔順忍」,柔和平安的忍力。咱們大家的心裡絕不柔和,就算是修養得很好,也有一肚子的牢騷,沒有柔和心,自己不覺。「順」在佛法上,跟孔子的「耳順」一樣,懂得真空、假有、非空非假的中道實相理。學佛不懂得中道,只懂空或只懂得唯識的假有,都沒用處!若證得中道,會了空,就不會反對有,會了有,就不會反對空。現在學佛的人,參禪的反對唯識,研究唯識的反對參禪,這都不中用,不懂實相之理。必得心中柔和,萬事都能順從中道之理,得到這個,智慧才真開了!
懂得中道實相,能柔和順從,然後證得「無生法忍」。在此之前是有生有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有生有滅,直到證得無生法忍便無生了。不生也就不滅。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證得無生法才懂得真正的不生不滅。無生法雖加一個「忍」字,表示還是有點勉強,可是到此境界就不得了。
彌陀經為什麼要講這三忍?譬如今人到電影院聽了黃色跳舞音樂,心安到那上頭,心裡一定不忘它,不忘就是忍。若到真正規矩的廟裡,在那裡規規矩矩地,又念了一個佛讚子,這個聲音跟黃色音樂不一樣,你的心理又變了!得了音響忍,就可以得後頭的兩種忍,得此二忍,心就安到那裡,這才「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就不勉強了,不勉強還忍不忍呢?可以不忍了,自然而然就念三寶。在此之前,聽見眾鳥演暢三十七道品,是「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只懂得念三寶,還不歸於自然,但是已懂得佛法了。沒往生前,念了多少年的佛,其實還未皆「悉」念三寶。
以上所講的,不曉得要讀多少卷書,才懂這一點佛理,不是弄上三、四個小孩,花了三、四個月將三藏經典全看完了。若這樣看,我也會,不必三個月,我一個星期也就看完了。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過去,不認字也不要緊,一直唸下去,誰不會呢?所以講這種話的人是大言不慚,說大話,不知道羞恥!佛法得要圓解,不解,最好就是相信聖言量,既不能相信又不能解,那就沒辦法了。
無論幹什麼事情,不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如不解,不解還不會走邪路、走錯路,半解就容易走邪路、走岔路。淨土宗是難信之法,今再以天台宗所說的「六即佛」來證明淨土宗殊勝難信之處。
吾人學佛,是學佛的什麼事情?天台宗說「六即佛」,吾人學的是那一「佛」呢?六即佛的簡表如下:
┌理 即—唯具佛性者────────────────────┐
├名字即—唯解佛性之名者──────────────────┴外凡
六即┼觀行即—五品弟子位──────────────────外品┐
├相似即—十信位(六根清淨位)─────────────內品┴內凡
├分真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聖因
└究竟即—妙覺位───────────────────────聖果
「六」是個數目,「即」當「這就算是」講,比如:這就是扇子,這就是塊響板。六即佛,有這六種就是佛。眾生皆有佛性,街上走的狗是不是佛呢?禪家趙州和尚,有人問他:「狗是不是佛,狗有佛性嗎?」趙州和尚答:「狗有佛性。」又有一人來問:「狗有佛性嗎?」和尚說:「狗沒有佛性。」旁人問他:「您怎麼顛顛倒倒的,又說狗有佛性,又說狗沒有佛性。」趙州解釋狗有佛性的道理,又把狗沒有佛性解釋了一套,這個公案出自五燈會元。試問:「在這個道場聽經的人有佛性嗎?不在這裡聽經的有沒有佛性呢?」那不一定,有的有,有的沒有,有這六條就是有佛性,一條也沒有,就沒有佛性。
第一、「理即佛」。「唯具佛性者」,有佛性,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懂得這麼一句話,雖沒修行,就算是有佛性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自己是眾生之一,當然也有佛性,心裡已有佛的影子。這只是在理上說就是佛,所以叫「理即佛」。懂這個理也就算佛的一分子,若連這個理也不懂得,譬如外頭的人,你說「人人都有佛性」。他說「什麼叫做佛性呢?我不聽這個。」這種人就不是「理即佛」。有些人很闊綽,也有錢,也有勢力,他就不是「理即佛」。有太多人,他自己有本性都不曉得,所以能夠知道有本性,就不錯了。
第二、「名字即」。「唯解佛性之名者」,知道佛這個名字。有一些人知道佛的名字,可是他不信有佛,認為這是迷信。名字即佛者,他知道有佛,能覺悟確實有佛,這就是佛了。他懂得佛的名字,比「理即佛」更進一步,他相信有佛,至於佛是怎麼回事情,他弄不清楚,但知道佛有好處。
「理即佛」和「名字即佛」叫外凡,是佛門的凡夫,雖然知道在理上有佛性,也知道有佛的名字,還是純粹的凡夫,雖是門外漢可就不得了。在廟裡拜拜的善男信女,他們不知佛是什麼,也沒有看過佛經,就承認有佛,到廟裡也燒燒香,拜拜佛,知道燒香拜佛有好處,這是「理即佛」或「名字即佛」。外凡雖是佛法的門外漢,卻不反對佛法,已種了善根,有機會可往前用功。
第三、「觀行即」。佛法有止觀法,「止」是把亂七八糟的心停住,「觀」是作一種觀想,想一種境界,譬如十六觀經就是觀一種境界。觀不是隨便觀,止也不是隨便止,佛書上有止觀法,有小止觀法、大止觀法,該怎麼止,該怎麼觀,都有一定的規矩,按這個規矩,就叫行,好比人走路要按著一定的路子行走。隋朝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修法華經,也兼修淨土。(古來禪宗、唯識宗等各宗的祖師,多半兼修淨土。)智者大師臨涅槃時,弟子問他:「您這一生得的個什麼境界?」智者大師說:「我得了五品弟子位,為著我在這裏度眾生,終日忙,不能再進步了,只到了這五種境界。」五品弟子位就是觀行即佛,五品弟子位簡表如下:
┌隨 喜 品「聞實相法,而信解隨喜。」
五品弟子位─┼讀 誦 品「讀誦法華,而助觀解。」
├說 法 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
├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
└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
這五種境界出自法華經,得了這五種境界,往生西方就不平常!要不往生西方就平常了。五品弟子位的地位是「外品」,不是內裡的功夫,還是外皮,沒到實相,仍是凡夫。但這個凡夫是內凡,我們是門外的凡夫,智者大師是門內的凡夫。修到五品弟子位,若不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還得在六道輪迴投胎,下一生再修行。若生到極樂淨土,則皆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轉,橫超三界,一生補處,不必經過聲聞、緣覺、菩薩,直到第八地的菩薩地位——淨土宗才有這種便宜事。五品的五個條件,大家能做到一、兩分,就算是門內的內行凡夫了。
五品弟子位,一、隨喜品,「聞實相法,而信解隨喜。」聞實相法,懂得佛學裏頭的實相法門。佛學分析萬法,每一法有三種看法——空觀、假觀、中觀,一即三,三即一,有真的,有假的,有不真不假、亦真亦假的。學佛先學「真」,萬法皆空,這個空是真的。但只有「空觀」不中用,只是自己得好處,絕不能宏揚佛法,不能叫大家得利益,必得懂得「假」。「假觀」是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各個形相都是眾緣和合聚集起來的假相。學了空觀、假觀,還得學「中觀」,了知「假就是真,真就是假」的中道實相。佛門中得了羅漢果,還不懂得中道實相,佛才能證悟中道實相。五十年前,有人叫我給他作首詩,詩中提到三諦三觀,有一位懂得一星半點的文學家看見,評論說:「詩還不錯,我給你改個字。」他把「中諦」改成「真諦」,他說:「所有法皆是真諦,那不比中諦好嗎?」他把中諦看成是上中下的中,他不知道初學佛先懂真諦,並不懂中諦。這不是門外漢看幾本佛經就能講的,不懂唯識宗、性宗,就不能講。
實相就是中諦,是實實在在的現相,所以稱作實相。修到隨喜品,悟得實相之理,才肯相信隨順照著去辦。為什麼要懂才能相信隨順去做呢?譬如有一位富家子,家裡有很多土地財產,有下人給他種田,有一天,種田的下人跟他開玩笑說:「少爺!你光在家裏享福,你知不知道種田的苦處啊?」富家子弟說:「我享什麼福啊?沒什麼福享啊!」下人說:「少爺!您知道您家裏有多少地嗎?」少爺應說:「我家裏有十頃地。」下人說:「這十頃地在那裏呢?」少爺茫然不知,下人就領著他去看田,下人一路上指著田說:「這不就是!這不就是!這不就是!這不就是!......」打早晨一直轉到十二點,富家子說:「我不能再聽了,我長病了,我實在得吃藥了。」下人問:「你長了什麼病?」富家子說:「沒什麼病,可是就是走不動了。」下人明白了,便說:「我會治病,你到我家裏去坐一坐,我給你把病治好。」下人帶著富家子到了家裏,端出稀飯、窩窩頭,說:「少爺!這就是藥,你吃吧!」富家子一吃,說:「這個藥不苦,吃了,病真好了!」原來他一輩子就沒挨過餓,連喊餓都不懂。早先若問他「什麼叫餓?」是白問,一個人不懂得餓,叫他去實驗實驗,就懂得了。所以懂得才相信,相信才能隨喜,遇見事情他就肯去做。
二、讀誦品,「讀誦法華,而助觀解」。凡是學什麼功課,必得默讀加上念誦,自古以來每一種學問,都講究念誦。念誦時,自己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口念耳聽,從心裏出來,發諸於口,再從自已的耳朵聽進去,如一根線,不往外頭跑!三字經云:「口而誦,心而惟」,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必得經過這一套。經過念誦,「而助觀解」,讀誦有助於止觀,了解所觀想的東西,古人云:「書讀千遍,其義自現」書懂不懂不管,就接連著念,念上一千遍,「其義自現」書的意思自己就透出來。因為誦念時,心裏止住,就跟水似的不搖動了,止靜的水能照見,而止住的心也就能了解書中的義理,這是中國的讀書法。現在學校裏頭,古人的書不許念,只念教授編的講義,講義通不通還是問題,不通的講義,念了有什麼用處呢?不學古人,自己作出來的文章,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不曉得是什麼東西!所以,無論幹那一行,都要有老師,無師之徒到那裏人皆不要,沒經驗是不行的。讀誦第一步是「口念耳聽」,口念耳聽熟了,第二步是「心念心聽」,一步比一步深。
三、說法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內解」是心裏了解,懂得了。經過隨喜、讀誦,懂得實相,到了「說法品」就能導利他人,將自己了解的,說給人聽,說出來的不會超出範圍,範圍以外辦不到的就是塵沙惑。說法必須懂得多少就給別人說多少,知道多就講得多,知道少就講得少,萬別不知道的妄作聰明,自己造謠言。譬如,別造出「消業往生」這與三藏十二部都不合的謠言。「帶業往生」不只是印光祖師提倡,元朝的祖師就說了,明朝的蕅益祖師不知念了多少書,他也痛痛快快的常說「帶業往生」。所以說法講經,要知道一就講一,知道二就講二,萬別知道一知道二了,自己就一二合起來變成三,不能這樣亂推,三有什麼根據?不得自己造謠,沒根據自己去類推!論語記載,孔子在衛國,衛靈公問孔子如何擺陣,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祭祀俎豆這事情我學過,軍旅之事,我沒學過。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是聖人,沒再加說什麼,可是有的注疏把俎豆解釋成戰爭,往孔子臉上貼金,金貼愈多愈污辱孔子。
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六度最後一度是般若,般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偏空,不偏有的中道。而最後這般若是什麼做成的?開始從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一切,然後持戒,再忍辱,再精進,精進就可以得禪定,得了禪定,般若自然就現出來了。這六度都順著經歷一遍,可以幫助心定,心定則有助於開智慧。智慧就是真如本性,學佛要明心見性,要念佛見佛,見的佛是什麼?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以三十二相去觀佛相,這是行邪道,見不著如來。華嚴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是一樁事情,心迷了就是眾生,心覺悟了就是佛,兼行六度可以幫助見本性。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正行不同兼行,譬如修一種,以一宗為主,再修一種為助,這叫兼行。正行,是把六度合成一塊,拿六度作一度修。自己正行六度,拿六度當一度辦,再勸化別人也正行六度。「事理具足,觀行轉勝」,佛法有事有理,有體,有相,有用,事相有各方面的分解。譬如這一隻手,體、相、用、空、假、中、都有了,這是總說。分解就不一樣了,有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皆不一樣,這五指各有用法,拿武器、寫字,五個指頭五個用法。但是五根手指就是一隻手,五就是一。修到正行六度就可以事理具足,圓融無礙,所有的觀想,所有的行動,一條條的發展到極處了。
觀行即還未明見本心,是外品功夫,卻是內凡了,和我們這門外凡夫不同。智者大師的修行證悟這麼高,還只得五品弟子位,幸虧有兼修淨土宗,要不修淨土,那得再修幾千年。這五條,不能全部做到,若做到一條有一條的好處,都做到有都做到的好處。
第四、「相似即」。六即再歸納分三種,簡表如下:
┌┬理 即┐
│└名字即┴外凡 ┌安住
│┌觀行即┐ ┌「住」為菩提初─┴引果
六即表─┼┤ ├─半內外 ├無「十信」功難以安住
│└相似即┴「此處十信」乃十住之助位┼「十信」功成始進「治地」
│┌分真即┬聖┬因 ├「十住」為灌頂住(聖因)
└┴究竟即┘ └果 └「小白花位」
六即佛分三種,理即和名字即,完全是凡夫,是門外的凡人。這個階段就不容易得到,外國大總統連這個外凡也辦不到,他是凡夫之凡夫。觀行即和相似即,是半內半外,是門內的凡夫。所謂「相似」就不是真正的的理,比如一個碗放上一個錢,然後離著遠遠的,碗裏的錢就看不到了。若倒水入碗,也離得遠遠的,就看得見碗裏的錢,看到的不是那個錢,是水中折射發出錢的影子,這叫相似法。又譬如相片中的人,不是真人,是真人的影子,雖不是真人也能起作用。佛法有相似法,雖是相似法,也是不錯。「相似即」是十信菩薩位,十信並不在菩薩四十一階位中,十信位是加到十住裏,所以不叫五十一個階位,而叫四十一個階位,只說「三賢十聖」,沒有人說是「四賢十聖」。為什麼有十信位呢?學佛從初住——「發心住」開始學,這是聖因,發心住對於佛法的中道了解一些,發菩提心要修菩薩道了,這是第一步。往上有十住,你得一步步地往前進步。若第一步發心住,心還安不住在菩提道上,就要用一個方便法,十信位就是方便法。把初信到十信修成了,發心住的「住」字就不搖動了。就可以往聖果上走,所以十信位是發心住的一個助緣。
十信位是六根清淨位,修十信,要使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和識要相提並論,識主分別,透過六根跟外頭的六塵一結合就能分別,根塵若不接觸,就不發生「識」。六根六塵一接觸就叫染塵,不接觸就不染塵,不染塵就叫清淨。六根清淨不染,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著相,六根清淨不著相時,什麼也看而看到的不是假相,如看到蠟燭不叫蠟燭,蠟燭只是造的假相,若見蠟燭就當作蠟燭,聽聲音就執著聲音,這就是攪亂不清淨。六根跟外頭的六塵不接觸,就可不著相,不著相就見了佛,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六根清淨要緊的是管好第六識,叫「防意如城」,拿意識當作城一樣,關好城門,不許裏頭的識往外走,也不許外頭的六塵進來,用城牆把它倆隔開,意識就清淨了。你的心終日染塵,做好也罷,做壞也罷,怎麼勸也不肯防意如城,不肯真正為了求道,臨終不能往生,,可不要怨別人。防意如城之外,還得「守口如瓶」,言語要像嘴窄肚大的瓶子,一肚子的東西都出不來。現在沒有一個人不好多說話,祖師教人要「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今人相應不理。耳根聽的若皆是阿彌陀佛在說法,耳根就清淨了。我們學淨土宗信願行,現在有那一根清淨了?修淨土就得「淨念相繼」乾淨念頭相續不斷,什麼叫乾淨念頭?什麼也不想,心念就乾淨。這很難,淨土宗就換上一句佛號,心念只有這句佛號,佛號就是佛種子,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佛字一直不斷,就成功了!「淨念相繼」要成功,須有一段時間,才上來必須出聲念,叫「口念耳聽」,口念得清清楚楚,口就沒閒功夫說別的話,耳朵再聽得清清楚楚,口耳連成一塊,心就不往外頭跑了。第二步是「心念心聽」,六根清淨,就不必用嘴念,可以「心念心聽」,在這裏坐著喝茶搧扇子,可是心在念佛。我說一句妄誕的話,不是自誇,我現在也學著「心念心聽」。到了第三步叫「神念神聽」,連心都不想,等於孔子的「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相似即的十信位,是十住的助位,「『住』為菩提初」,十住位是聖因,成聖道的一個原因,必得安住才得聖的果位。「無『十信』功難以安住」,沒有十信的功夫,心難以安住不動,不得六根清淨位就安不住心。「『十信』功成始進『治地』」,十信的功夫修滿成了功,才可以進入第一發心住。第二叫「治地住」,心地乾淨了才能下種子。譬如地上,要種花或種糧食,必得把地裏頭的砂子、石頭都淘汰乾淨了,才能下種子,心地乾淨譬如把地整治好了,要做什麼就可做什麼。「『十住』為灌頂住(聖因)」,最後第十住叫「灌頂住」,在印度,學佛修行的功夫到了,就給行灌頂禮,灌頂跟登記似的,指明某年某月你該成功。禮記上也有,男子到了多大年紀,給他加冠戴帽子,多大年紀結婚,什麼年齡該幹什麼,古來都有一定的規矩。灌頂登記了,就跟證果一樣,所以十住是「分真即」,是聖果之因,叫「小白花位」。
淨土宗九品往生,在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都有,在阿彌陀經上也有,找得到嗎?阿彌陀經上清清楚楚,我看著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三賢十聖,阿彌陀經上也有,找得到嗎?阿彌陀經說的四色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白色白光是最初級,最低的,往生最初最下的蓮花就是白色白光的蓮花,一往生就不是普通人天了,因為受了灌頂記,就得了果位,就是白色白光的小白花位。修淨土宗以九品蓮花為父母,懂了「六即」的教理,才知淨土宗的便宜。
講倒在其次,必須要用心聽,對大家有很重要的幫助,往後不問講經的人是否還能講,再聽到這些道理是不容易的!錯失這個機會就辦不到了,這個機會,說起來還是這位華僑幫大家的忙,他胡造謠言,才逼出來這一套。這幾張表,大家得好好地保持著,預備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