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六十年元旦三日,師在慎齊堂,選講西方合論修持門曰:此論乃明之袁中郎宏道所編,由蕅益祖師輯入淨土十要中,歷代祖師讚歎不置,近世印祖尤為稱頌。論文甚長,凡十門,今於其第九修持門,選講三節,以契諸同修所需者。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講述亦有三等,然通常十分八九皆講中下根法,未及乎上根,蓋惟恐不能契機,聞之或不入,或退轉,故此法門,輒被老媼之教名。合論所講,三根皆備,今惟講其上法,諸舊同修,聞經已二十年,當不致退轉。近余講阿彌陀經於善果林,至執持名號,蕅祖要解,主張得理一心,七日即斷見思惑,以限於時間,未能盡其義,今可藉此補述之。
淨法三要,為信願行,常人以為不必解理,實為大謬,不解理,事一心亦不易得,遑論理一心,故淨宗學人,志其必成者,不能不求開悟。或引永明偈語「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遂謂修學淨宗者,不須求悟。不知此語是接中下根者,至於上根,持名七日,即能斷惑,非悟而何?淨宗經典,講悟之處殊多,惟不顯見耳,余昨講彌陀經,至「聞是經受持者」,即是講開悟之理。
所悟者何?觀經以心作佛,是心是佛,悟者即是悟此心。不悟此心,則不見道,不見道,如何修道。三藏十二部,但說一真,餘皆方便,皆為一真之注解,此一真即是心,若避而不談,成就難矣。汝等應知宇宙萬有,皆現自吾人之心,若喻以電影,心如影片,萬法如動影,吾人苟悟此真心,自解一切事理。是須參之,以下開講論文。
「(甲)淨悟者,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真實參究,如法了悟。」
淨是清淨,心無煩惱。淨始能悟,悟是汝之本來面目。不淨則是障礙。實淨土者,即是自淨其意,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修行淨土之人,應真實參究其心是否清淨,非參究其心是何形色也。參究後,方知心染於污,遂如法去之,即是如法了悟。
「何故?悟是迷途導師,如人入暗,當燃燈炬。」此釋必須開悟之理,以悟是迷途導師,是暗路明燈,由此不入歧途。汝等學佛二十年,步步皆入歧途,不然皆有成就矣。或疑余何不示以正路,余示之久矣,奈何汝等未能由之,余之工夫雖不足道,然已不迷於路,是如識古董者,不能造之,但能辨之。
「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願往淨國,不藉圖引,不識郵程,莫之能達。
「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當隨將帥。」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首須開悟,悟則入佛知見,故為諸行領首也。衝堅是攻戰,不從將帥之令則敗北,悟亦如之。
下舉十條,聞後須自行參究。
「一者悟能了知即穢恆淨,不捨淨故。」汝等但知娑婆是穢土,極樂是淨土,不知極樂亦不淨,娑婆亦不穢,淨穢不在世界,全在乎心,心不淨,極樂即不淨,心不穢,娑婆即不穢。禪宗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後人遂妄謂西方不必生,然阿彌陀經云,極樂皆是諸上善人,豈有造罪者乎?抑祖師不知經乎?是皆後人不了祖師之意也。若不了心淨則土淨,頃聞極樂亦不淨,娑婆亦不穢,亦病斷章取義,失之遠矣。是以惟悟方知即穢恆淨,不捨淨故,亦如前喻之電影,為淨為穢,一切唯心現也。
「二者聞淨佛國土不可思議,不怯弱故。」往生極樂國土,目不識丁之人,亦儕於七地菩薩。在娑婆修行,別教滿三賢位,須經一大阿僧祇劫,一地至七地菩薩,又一大阿僧祇劫,今聞淨佛國土如是不可思議,不免怯弱。然此猶小而言之,彌陀經謂極樂多有一生補處,尤不可思議。教分藏通別圓,圓教菩薩分六即位,亦稱六即佛,以眾生皆有佛性,悟此佛性,則知成佛是理所當然,自應直下承當何必有所怯弱。
「三者知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止一切惡法,不更作故。」既悟本性,則知畢竟空。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未能徹悟者,但知空,不知有,遂誤作善作惡皆是空,由是撥無因果,造三途惡業,而無忌憚,是不知畢竟空之患。吾人眼見空中,似無一物,然原子電子無一不在空中,空中有種種元素,陰陽和合則動,動則現相。畢竟空者,耳聞目見,靈明覺知,而心不動。念佛而心不動,謂之真念佛。不動,則不妄作,無妄作因,則無妄作果。不然,視之雖空而有造作相,有造作相,則有業繫苦相。業繫苦雖妄亦苦,如夢中被殺,或為虎噬,安得不苦。故畢竟空中,因果不失,善惡報應,絲毫不爽,但有遲速之異,是以徹悟畢竟空者,自止一切惡法,不更造作矣。
「四者知彼土不去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念佛之旨,在求往生西方淨土,然祖師常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或謂「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諸如此語,學無根柢者,聞之必見禍。汝等今日聞之,必須善自參究。去則實不去者,念佛之人皆知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彌陀即來接引。其實彌陀不來,汝亦不去,汝所見者,非來自西方之彌陀,雖非來自西方,然與西方彌陀無異。喻如千江水月,不異天上之月,水月隨人往東往西,天月未嘗隨往。彌陀光中,化佛無數億,往生之人所見者,乃化身彌陀,至若法身彌陀,實未嘗動也。生則實不生者,汝但能一心念佛,雖未命終,而西方七寶池中,已生汝一枝蓮。汝勿謂身在此,豈能化生於彼。吾等凡夫雖不能化身,當能化心,例如曾遊日月潭者,舉念則心現之。此理見釋於下文。
「五者悟佛身量遍滿虛空,眾生身量亦遍滿虛空,如地獄業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地獄業力者,如無間地獄,刑具充滿,無論油鼎、刀山、劍樹,皆無量無邊,其受刑人之身,亦無量無邊,故一切刑具,同時服受,一人如此,無數人亦如此,不相妨礙,如一室眾燈,光光不礙。佛之法身即是佛心,佛心遍滿虛空,故娑婆界盡在彌陀心中。吾人之心亦遍滿虛空,故極樂世界,亦盡在吾人心中。明乎此,則知不去不來之理矣。
「六者聞阿僧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說彈指頃事,不驚怖故。」近世科學,亦知時空之為妄,學佛悟明心性,則聞修行成佛,雖須三大阿僧祇劫,實如一彈指頃,故不驚怖。晉王質,入山採樵,見二童子對弈,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弈局終,童子示質曰:「汝斧銹矣,柯爛矣。」質速還家,其童孫亦白髮皤皤矣。又如盧生在邯鄲夢中,娶妻生子,舉進士,作宰相,享富貴數十年,八十歲而卒,原為一夢,旅邸黃粱猶未熟。覺悟之人,聞如此事,自無疑也。
「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故不應作惡,但須行善。既修十善三福,必得人天福報。然得之不享,以之去障,助行菩薩道,是謂福慧雙修,化有漏為無漏。
「八者如覺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相則污本性。淨土學人,但知淨宗必須著相,不知亦有不著相法。中下根人,但能往生極樂同居土、方便土,故須著相而修。若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則視生死涅槃,皆夢中事,解有解無,皆是囈語,然須至法雲地,始足以語此。
「九者如眼見故鄉,信不信不可得故。」一切不須著相,西方即汝之本性,即汝之故鄉,人之於其故鄉也,若謂不信其有,固屬妄誕,若謂當信,亦是贅語。
「十者知法無我,順性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萬法即我,我即萬法,一切佛,一切眾生,皆我一人,我亦即是一切佛,一切眾生,是即真平等,亦即萬法無我,但同一佛性。由是觀之,眾生未盡成佛,佛亦未能完成,是以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八千多次,若已完成,何須再來?眾生皆佛身中之分子,必俟悉得成佛,始臻圓滿,吾人惟有不疲不厭,自度度他,同證佛果,方云真報佛恩。
「(乙)淨信者。」
信為淨宗之首要,八萬四千法門,皆尚乎信,然皆不若淨宗之特殊。淨宗之信,語高惟佛能解,是為智信,語低惟下愚能從,是為迷信。吾人既不能以智信,又不能以迷信,惟須勉強信之,然亦須有信之之道,即是依唯識之比量,信而有徵,若比之不得,則須依聖言量。佛語如實,信之則與佛一其心,和其光,當得現量信。諸經恆列信為第一,此居悟後者,以悟則明萬法唯心之理,方屬真信,真信則無纖毫之疑,佛法始能植其根,得其力,然後八風不動,始謂淨信。
「智度論曰。」
袁中郎為明代文豪,由儒入佛,禪淨皆徹悟,曾親履極樂勝景,晤已往生之兄宗道,後造合論,尚須引經據典,以視後世師心自用者為何如耶。
「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無信之人,剛強難化,雖語以大道,暫似發心,不旋踵又萌故態,即如生牛皮之不可折也。
「又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信如是重要,是以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
「昔王仲回問無為子曰:如何念佛得無間斷?」經論皆引,又證以事實。淨法之要,一為求一心不亂,二為淨念相繼。念佛無間斷,即是淨念相繼。世學不繼,秀才復為白丁,淨念不繼,則心路如茅塞,不能感通。惟淨念相繼,非謂不務一業,乃謂運水擔柴,不妨淨念也。如何不妨?見無為子之答。
「無為子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於淨法,一信而不再疑,難矣哉,必須往生得三不退而後可。若在娑婆修行,縱斷見思惑,證羅漢果,猶未之信也,必俟回小向大,修菩薩道,至七地,始云不退。七地以前,其信如羽毛,隨風起落不定,七地以後,破一分塵沙惑,現一分真智,即得一分真信,方能信之不疑,亦即念佛無間斷矣。
「仲回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來去自由,有如是者。
「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悟有頓漸,漸如步樓梯,頓如乘電梯,頓聞一而知十,漸聞一而知一二。頓悟之不得,惟求漸悟,漸悟亦不得,惟須信矣。信須植根,吾人非上智,亦非下愚,信依比量與聖言量,日求其理解,解得一分,信入一分,如植樹根,日深一日。自信己是極樂中人,不計此方是非得失,如是始有力,八風搖撼,不為驚動。
下舉十條,以闡信義。
「一者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金口誠言,即是佛言,亦即是聖言量。量如權衡,絲毫不謬。淨土法門,乃世尊金口無問自說,十方恆沙諸佛同聲讚歎,若復不信,莫如之何矣。
「二者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世尊嘗謂,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功德,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成佛作祖,皆是本有,有而不覺,蔽於私欲之故。如鏡蒙塵,滌之以藥水,鏡光乃現,愚人謂光賦自藥水。不信自心具有清淨功德,何異此一愚人。當知虛空之在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吾人距日雖遙,舉目則見,以日在吾心之故也。極樂亦在吾心,但能去蔽,往生易如反掌。
「三者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隨故。」果之隨因,如影之隨形,不希其果,唯希無因。因出於動,動則變,變即是果。凡夫三業無能不動者,故無不在因果範疇。涉足於海,輒動全潮,念起於心,輒動法界。念佛求往生者,念即是因,往生即是果,但求無間斷,往生必如影之隨形。
「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燄空華,無所有故。」或謂在此方享樂足矣,何必往生西方?豈知此方一切物質,皆聚諸元素,元素散則滅矣。人身亦是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信此身心世界,如陽燄空華,不求往生西方,何樂之有?
「五者信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娑婆八苦交煎,實為萬惡之藪,必須速離。前述即穢恆淨,非與此言矛盾。前約已悟者言,故心淨則土淨,此約未悟者言,故淨穢當分。娑婆之為五濁惡世,乃眾生共業所感,居留之,必同受其苦。縱以世尊之通力,足按大地,示現淨土,不按還為穢土。修淨之士,悟亦可見淨土,然須於定中見之,出定依然穢土。以視西方依正莊嚴之淨土,則此方實不容一刻居住。
「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準此而論,極樂世界亦在心中,心憶則現之,如憶青梅,則舌發酸味,以酸味本在心中故也。
「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造善惡業,必得其報。造因時,雖不計果,而果必隨之,是為業力。念佛之人,念念不忘西方,其力足以往生,誠能念念不忘,縱在夢中,亦能現境,如孔子之念周公,即得夢見周公。觀經觀成,無論開眼合眼,皆見彌陀,此即念力不可思議。
「八者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往生西方,蓮華化生,相好光明,如讚佛偈所云者。娑婆眾生,育於胞胎,五官四肢,猶成於自然,何況蓮胞,故云不可思議也。
「九者信佛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出生於蓮胞,一切不可思議,身大無量,小如蟻子,無量光之與螢火,無量壽之與蜉蝣,皆不可說,不可思議,必俟開悟,方能了然。
「十者信此身決定當死故。」娑婆之人,或有安適者,然終須一死,死後流轉,不往西方,不知當往何道。
「(丙)淨懺者」
懺即是懺悔,無論修學何法,不懺,必無可成之理。等覺猶懺,遑論凡夫。世法如蘧伯玉者,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亦是懺悔。吾人念佛,工夫不純,習染又深,懺之猶恐不及,不懺豈有生西之望。不求生西,而望另有成就者,不知幾許阿僧祇劫而後可。懺是除舊更新,吾人日日洗濯灑掃,方能日日新,懺悔尤須時時行之,不令欲塵染污其心,是謂淨懺。
「經云: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前者,在此一念之前,忽動其心,而有罪業,是如烏雲之覆虛空。罪業起於心,亦當滅於心。後心即是動念之後,隨生懺悔之心,不再起罪,是如千年暗室,一炬即能破之。懺之力用大矣哉。
「又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垢雖久矣,但肯浣之,即得鮮淨。
「是故欲除重障,當勤懺悔。」眾生累劫之重障,懺則能除,如何懺之?勤而已矣。然千年暗室,百年垢衣,入炬即明,一浣即淨,何需乎勤?詎知暗室,入炬固明,出炬又暗矣,垢衣浣淨,置之復垢,何謂不需乎勤?不勤懺悔,解脫惟在驢年。懺義甚難領悟,若能時時懺之,自然諸想不作。
下舉十條,勸勤行之,視如日常飲食。
「一內懺,謂懺心意識不淨因故。」內懺即在心意識。心即第八識,迷本性而成之者,含藏累劫善惡種子。意乃第七識,執第八識見分為我,障一切善法。識即前六識,皆是虛妄分別。心意識三者,造不淨因,必得不淨果。修行之道,勿令惡種生芽,要在斷其緣,如何斷之?既造惡業,一懺之後,永不再造也。
「二外懺,謂懺一切色一切聲一切不淨法故。」眾生之根身以外,即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塵,染污義,至為不淨,世人美之貪之,學佛者不貪,而六塵自至,以有耳目,必有視聽也,然須不著相,如鏡之照物而不著物可耳。六塵之中,法塵乃五塵所入之印象,有淨有不淨者,博弈妓舞之印象,為不淨法,須懺之,論道之印象,為淨法,不須懺也,故法塵但言不淨法。
「三事懺,謂懺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種種塵勞結使,障學阿僧祇劫見佛利生諸行業故。」結使者,如以繩縛結之,牽使之也。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塵勞,皆是眾生之結使。眾生六根合六塵,則發六識,是謂十八界,乃身之大患。欲色空三界,分為二十五界,是謂二十五有,有者有因有果,纏之不解也。八萬四千種種塵勞,即是種種煩惱。眾生欲求了脫輪迴,必須學佛見佛,修淨土者,往生即得見之,學通法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若悟圓頓之法,三僧祇劫,如彈指頃,然以有如是結使,障之不悟,不得見佛,甚至弘法利生諸行業,皆不順遂,故須懺之。
「四理懺,謂懺入道以來,所得狂解,所學經論,所聞奧義,作止任滅等病,障佛無漏智故。」此須深入經藏,始明其義。蓋謂學者,自入道以來,若自許博通,即是狂解。例如不通淨者,強為人說淨,不通禪者,強為人說禪。所學經論,所聞奧義既多,則生作止任滅等病。作止任滅四字出圓覺經,有此等病,則不得圓覺。圓覺經義,羅漢猶不解,凡夫釋之,豈非狂解,今但依祖師之注,說其梗概。吾人修淨土,何須說圓覺?實以淨土法門三根普被,若徒解別教菩薩行位,不知圓教六即位,如何得理一心。然吾人去此甚遠,故作止任滅雖障圓覺,若約吾人程度言,唯除任病,其餘三者必須行之,方有成就。作者,身口意皆作善業。止者,止一切有為法,入無為三昧。任者,任之也,圓覺得與不得,皆聽任之。滅者,求清淨寂滅。此四者何有病諸?以言作者,則出於勉強,背乎圓覺。圓覺即是本性,非因緣,非自然。止者,但能止妄念,不能止圓覺。任者,但知任性德,不事修德。苟無修德,何彰性德?滅者,如羅漢之趣寂滅,何能得圓覺。然圓覺如何方能得之?今惟據經說其覺義,至於圓義,等覺以上方能理解,吾人但知其病而已矣。由是觀之,參禪亦是病,既病,則障佛之無漏智。佛無漏智,乃無分別、無為、無不為,此境至矣,吾不知也。諸位聞此,究得何益?以能明乎理懺也。學者通病,學愈高,而行愈低,治學則以學為貢高我慢,修佛則以佛為貢高我慢。開經偈云:「願解如來真實義」。吾人自省能解否?若曰能解,即是貢高我慢。六祖、阿難,亦不敢如是自許,況此末法時期,惟懼增慢,速求懺悔,庶幾無咎。
「五過去懺,謂懺無始世來,所作黑業,如今生雖不偷盜,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盜業未盡;今生雖不邪淫,但值不隨意眷屬,即是淫業未盡;今生雖不謗法妄語,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謗法及妄語業未盡。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當知前生無惡不造,一一當懺悔故。」黑業,即是惡業,吾人自無始世來,所作黑業今猶存在,何以知之,由今所受者知之。此條在示吾人,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則知過去無惡不作,一一皆當懺悔。
「六未來懺,謂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故。」未來惡業,如何造作?業未消,必相續也。懺之之道,使一切惡法,至今截止,永不令其相續。
「七現在懺,謂懺現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種種煩惱業,舉足下足業,起口動心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故。」現世罪業,當隨時懺,眾生身口意,一切動作,無不造業。地藏經謂閻浮提人,舉足動念,皆造惡業。今受生老病死之苦,種種煩惱,無一不是業報,皆須懺之。
「八剎那懺,謂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生滅一懺故。」不如是懺,三業皆煩惱。
「九究竟懺,謂等覺位中,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究竟洗滌故。」縱至等覺,尚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亦當懺盡。
「十法界懺,謂法性中,無我無人,普為十方過現未來一切眾生懺故。」既成佛,仍須懺悔乎?一真法界,何分人我,釋迦牟尼雖已成佛,吾人皆其身中之分子,實則未完也,故須懺悔。以無邊眾生尚未成佛,即當為眾生懺。為眾生懺,亦即為自身懺。經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釋迦牟尼佛為吾人懺,吾人今已學佛,且學特別法門,即是未來佛,亦當為法界眾生懺悔。
悟、信、懺三節,節各十條,十條之義開之無盡,今略說已畢,願諸同修思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