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 釋文題
乙一 文之由來
此一篇文,是淨土大德,省庵法師所作。師在阿育王寺,供養釋迦如來真身寶塔,發起兩種感想:其一為:不生佛世,不見真佛,自悲悲人。其二為:猶得讀經典,猶得見真身舍利(靈骨),自慶慶人。於涅槃紀念日,作供舍利大會;發四十八大願,作此文以勸人發心。詳見省庵法師語錄。
乙二 文之價值
此文是祖師所作,名雖非經、非律、非論,而經律論三藏無不攝在其中。勸人發佛果之因心,為顯法身續慧命之關鍵;實可當作經讀,當作律看,當作論研究。故今講此文,即當作講經、講律、講論也。
乙三 文題之分釋
勸發菩提心文為文題,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撰為人題。
乙四 通別能所
此題有通別二分,文之一字是通題,勸發菩提心五字是別題。又有三重能所:(一)文為能詮,勸發菩提心為所詮。(二)祖師是能勸人,大眾是所勸人。(三)發是能發,菩提心是所發。
乙五 五玄略釋
五重玄義,為就一經題開出幽微難見,深有所以之旨也。天台宗祖師釋經之遺規如此。五重者: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教相。
丙一 釋名
此題以單法立名。一切經題可分七種:單人,單法,單喻,人法,人喻,法喻,及人法喻也。此題「勸發菩提心」都是法,無人,無喻,故曰單法。
所言法者,有性法,有修法。此菩提心為性法(性德本具),勸發為修法(修德所顯)。
心即我人日常思慮之心,此可為善、可為惡;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獄亦此心。菩提此云覺道,亦即是心。然前心是妄心,此是真心;但妄者全真成妄,真者全妄即真也。此有三義:一、真性,二、實智,三、方便。
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現前一念心性,上至諸佛,下至地獄,十法界眾生,無不具足。是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又名本覺。不假造作,離諸虛妄,故曰真性菩提。
實智菩提者,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又名始覺,如我人發起好心聽經,皆是始覺之智。此智即是意識相應之慧心所,用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故名實智菩提也。
方便菩提者,用此菩提心,行菩薩道,鑒機說法,種種設施,度脫眾生,是為方便菩提也。
心字是凡夫心;菩提是佛之妙心,即是聖心。今合言之者,欲人即凡心見聖心,依本智求佛智故。何以能爾?發字其要矣!菩提心無人不具,凡聖平等,生佛體一之法,無論智愚賢不肖皆具。既然皆具,何以不同諸佛?即無此發字耳。
發者,心本無生,仗境方起;如世間順逆境界,能令善惡心生。今發菩提心,亦須緣境。約而言之,有其四種:(一)外見佛,內觀身,自慚奮勉故。(二)憫念眾生同己,欲化淨故。(三)觀佛相好功德,因喜樂故。(四)最勝佛果,非不可得,因勤求故。
勸者,勸勉也。文中舉十種因緣,皆是勸勉之詞,觀文可知,不煩歷舉。
別題四義已釋,今通題「文」字。文者,文章也;積名成句,積句成章。
丙二 顯體
此文以真性為體。虛明洞澈,湛寂常恒,寂照不二之體,不但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皆以為體;即山河大地虛空,莫不以此為體也。
丙三 明宗
此文以慈悲為宗。既發菩提心後,慈悲之心自然能生。與樂曰慈,拔苦曰悲。
丙四 論用
此文以與樂拔苦為用。以慈悲之心,觀於四諦,發四宏誓願,不外慈悲二用。
丙五 教相
此文以方等生酥為教相。佛一代時教,有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及法華涅槃五時,喻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此文屬第三時者,以非餘四時所攝也。既是第三時,則大乘教法矣。
前講文題,次講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