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 躬自反省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此下至終一段文,乃菩提心文,第三科流通分也。
趣向有門,謂能知取捨,即八法周知也。開發有地,即十緣備識也。
華夏,亦中國也,故佛法在正法時已流到。若日本,則至唐時始傳;西洋,則近今始傳;皆因不在中國故也。
以上言末法中一種難得之機會。
出家後,先求戒,次持戒。禪堂參禪,叢林聽教,即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能行此三學,方得謂之出家。破見思惑,了分段生死,超凡入聖,方得謂之大丈夫也。莫道袈裟容易得,都因宿世種菩提。
在家但受五戒,六重四大輕戒。若論沙彌十戒,二百五十戒的出家具戒,在家人絕分也。
阿育王寺舍利寶塔,為中國三處如來真身舍利塔之一也。懺法是涅槃懺。世道太平,得遇講經,是勝緣也。聚數百人於一堂,聽者聽,講者講,不容易也。諸經首序六種成就,亦即序勝緣耳。
乙二 普勸大眾
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同立此願者,立此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願也。汝能發此願,即是肉身菩薩。
發心者,要念念發,刻刻發,時時發,日日發,月月發,年年發,生生發;要至眾生度盡,我願乃盡。
如何發心?在三寶前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句;發後祇要朝思夕思,無有間斷,退後怯弱,不肯發心。
口為意根之苗,意為五根之地。
發心之人,不知隨緣,不知因病施藥,不免吃虧。故菩提心天天發,度眾生隨緣度。發心有成佛種子,否則成佛種子無有得植,以菩提為無分故。
八勿字為安慰之詞。大心日發則日廣,不發則心愈小愈愚。心無二用,不發菩提心,即發眾生心也。眾生心不發善便發惡,故菩提心樂得發也。
乙三 苦樂相校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此段文乃苦樂相校,是勉勵之語也。一生不了,一錯百錯,多生更苦。
乙四 至再叮嚀
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住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菩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況乎下,善巧之勉勵語也。淨土舟航,要三資糧,信、願、持名。能具三者,即落在航內矣。
無生忍力,能降龍伏虎。
蘇州朱姓人,進士也。一日到虎丘山,入寺聽佛印禪師講《金剛經》圓滿。經云「一切有為法」四句。夕夢陰差五人,引至一處,五人飲茶。朱欲飲被阻,曰:你是聞佛法的人,不可飲。尋即醒,乃依夢狀行,到其處;見其家廚下新產六小犬,五生一死。即驚悟:我若不聞《金剛經》法,則我已為狗子矣。乃發心讀《金剛經》,後又發心念佛。臨終,向親友告別曰:我要生西方矣。至日,親友麡集,乃往園中攀樹枝,說偈立化。年七十九歲。
凡夫心力不可思議,造業由此,成佛亦由此。
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個個同生西方,同乘大願船,同度娑婆苦海;同聞妙法,同證無生。勉強發心!勉勵發心!
范古農居士記要‧大光標科參梓
據四十年華南學佛院印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