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發大誓願第六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的會下聞經修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將這樣殊勝的成果供養老師。老師聽了之後非常歡喜,讚歎他,教他把西方淨土介紹給同參道友,希望同參道友聽聞之後也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世間自在王佛要他提出報告的意義。

下面這段文是我們通常講的「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對老師提出的報告,具體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是誰為我們介紹?是阿彌陀佛親自介紹,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的。這一品經文是全經最重要的部分。

在五種原譯本裡,漢譯的是二十四願,唐譯的是四十八願,宋譯的是三十六願;譯經者所譯之願文條目不一樣。雖然數目不相同,仔細觀察,內容是一樣的。把四十八的好幾願合成一願,就變成二十四;二十四展開就變成四十八或者三十六。由此可知,此乃譯述開合不同,內容並沒有兩樣。

夏居士會集這一品,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而且慧明老和尚與梅光羲居士都貢獻了意見,等於是三個人合起來會集這一品經文,可見態度非常慎重。他們決定以二十四為綱(全文共分二十四段),以四十八為目(就是小字註在每一段的下面)。四十八願的條目,非常完整。實際上是以二十四大願為正,因為《往生論》裡也提到願有二十四章,可見古時候是以二十四為主。中國人習慣說四十八願,連讚佛偈裡都說「四十八願度眾生」。順應大多數同修的習慣,所以把四十八目列出來,會集得非常好。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這一段文是總說,包括了全部的願文。向下二十四章就是詳細的介紹。法藏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這是說他修行成佛,他確實已經成佛。世尊告訴我們,法藏在西方示現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既然成佛,他的每一個願都實現了,沒有一願是空願。

『所居佛剎』,指他所居住的報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與他往昔所發的願相應。他的願確實圓滿,超勝諸佛國土。這是說他的國土具足不可思議的莊嚴,無量的莊嚴。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什麼?是十念必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退成佛,這是不可思議功德。所以,這一句包含依報跟正報。不可思議功德是正報,無量莊嚴是依報。依正果報都超過一切諸佛剎土。

我們要問,怎樣不可思議,怎樣超勝?下面就一樁一樁為我們介紹。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不只是二十四條,四十八條也太少,實在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這四十八條不過是概略的介紹而已。從這四十八條裡,我們就能想像西方世界跟他方國土確實是不相同的。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這是第一願(四十八願的「國無惡道願」)。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說明沒有三惡道。十方諸佛國土都跟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差不多。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就是他在修學考察的時候,看到諸佛國土的惡道眾生太苦了,所以在他建立的國土裡沒有三惡道。三惡道是果。怎樣才沒有果?必須把「因、緣」消滅掉,才不會有果報。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三惡道的因緣,怎麼可能沒有果報?佛也沒有能力滅眾生的定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力量是相等的。如果佛有力量,釋迦牟尼佛應當把我們現前的三惡道消滅才對,他做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做得到?說老實話,它是新興的世界,他的世界到現在才十劫。我們這個世界無量劫了,是古老的國家,我們的舊傳統丟都丟不掉。而它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好辦事,那個應該要、那個不要。他在那裡建立一個國土,歡迎十方世界的眾生移民到那裡去。移民的條件限制得很嚴,不夠資格就不准去,當然他的素質就很整齊,是這麼一回事。所以,真正明瞭事實的真相,才曉得西方淨土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科學精神。像新加坡是新國家,好辦!一切制度是新建立的,沒有傳統。西方極樂世界是新建立的,非常年輕,到今天只有十劫。

西方世界,決定沒有一個人造上品十惡業,才沒有地獄;地獄的因沒有。餓鬼道是造中品十惡業,畜生道是造下品十惡業。所以,去他那裡的人都是修十善業往生的,諸位應當理解。

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韋提希夫人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嚮往,要求釋迦牟尼佛教她求往生的方法。釋迦牟尼佛在沒有講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種福,這非常要緊。為什麼?三種福是你修淨土的基礎。你連福都沒有,你還修什麼淨業。三種福裡,第一種就有「修十善業」。為什麼要修十善業?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應該很清楚。念「阿彌陀佛」,還造十惡,想想看,你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能!為什麼不能?你跟他的願不相應,你還造十惡,口是心非,去不了。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從前李老師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也不過兩個三個。往生的這麼少,就是他沒把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搞清楚,以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其實,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嚴格講,沒有前面這種福,你決定得不到三皈。

很多同修來求受三皈,我們都給他做一個形式上的三皈,稱為「結緣三皈」。是不是真的三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資格接受三皈。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來求受三皈,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五戒就更不必說了。好像蓋房子,三福是基礎,是地基。

三福之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基礎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次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基礎的第二層。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基礎堅實,然後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才能往生!所以一句佛號是在這個基礎上念的。從這個基礎,建立「信、願、行」三資糧,才能穩穩當當往生。大家千萬不能疏忽,以為我信、我願,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家裡不孝順父母,不能尊敬師長,違背佛陀的教誡。好比蓋大樓沒打地基,蓋了就倒下來,那是念佛不能往生的原因。

我們看佛的心願,再想想自己的作為,跟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一對照,就曉得我們應該怎麼修,佛號應該怎麼念。不用說,你也明白。你要曉得用什麼樣的心去念佛,什麼態度去念佛。講實話,念佛就是生活,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大家相處。處世、待人、接物,歸納起來就這一句佛號。無量覺,覺而不迷,要這樣念!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這是第二「不墮惡趣願」。從這裡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阿彌陀佛的本心是念念願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這是彌陀的心願。我們今天把這四十八願作為我們每天的早課,天天讀誦,目的在那裡?是希望以彌陀本願引發我們自己的願望,使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相同,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一點懷疑都沒有。想想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像不像阿彌陀佛?對一切人還鉤心鬥角,那裡像是佛,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打架,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拒絕你,不讓你去。你念得再好也不行,一天念十萬聲,也沒有用。要念到你的心、你的願,跟那邊人是一致的、相同的。那邊是六和的僧團,決定沒有吵嘴打架。

此願是說惡道眾生,『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焰摩羅」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閻羅王。閻羅王是管地獄的,這是講地獄眾生,十法界中最苦的一界。

『三惡道中,來生我剎』,通指惡道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受不受惡道的苦?不受了。『受我法化』,接受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教化,在西方世界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是成佛。地獄道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佛,其他的則不必說了。

『不復更墮惡趣』。在淨土修學一直到成佛的過程中,絕對不會再墮惡道,這是不可思議功德。他方世界,任何佛國土修行都是進進退退。你有惡道的因,遇到緣,那有不墮惡道的道理,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人要轉多少世,實在是數不清!西方極樂世界則不需要,一生成就。為什麼一生成就?他們皆是無量壽,壽命長,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就圓滿,就成就。成佛之後,然後再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那是示現。應以地獄身得度者,他就現地獄身為他說法。

像地藏菩薩就是現地獄身。我們今天塑的地藏菩薩像,看起來很莊嚴,面貌很豐滿,很好看!其實地獄裡的地藏王菩薩相貌不是這樣,非常恐怖,是地獄相。菩薩在餓鬼道,度餓鬼要現餓鬼身。你看放燄口時,燄口台對面紮一個紙的鬼王焦面大士,青面獠牙,看來恐怖,那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示現鬼王身。所以,在那一道就要化那一道身。化身自在,不是真的受苦,他清涼自在。為了接引那一道的眾生,若不現同類身相,則無法跟眾生接觸,所以度畜生就要現畜生身。他是真正得自在,所以決定不會再墮惡道,一生圓滿成佛。

後文總結兩願,『得是願,乃作佛』。這兩願一定圓滿,他才成佛。這兩願要不圓滿,他就不作佛。不作佛就作菩薩,菩薩還在修因。他現在已經成佛,他修因圓滿了。

『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無上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願是看到十方世界苦難的眾生非常苦,他建立的國土不要有苦難。看到十方世界惡道眾生,出離惡道之後修行,遇到惡緣又退轉、又墮落,也很苦。阿彌陀佛看到了,他的國土沒有惡道,也無退墮。所以,願不是在家裡憑空想像而發的,是十方世界的這些事相,他看到了,他希望這些惡相在西方極樂世界永遠見不到。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包括四十八願中的三願。法藏見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不平等。「不平等」是許多罪惡的根源。人為什麼會造罪業?不平!環境好的驕慢,環境差一點的抱怨,怨天尤人,就會起衝突。阿彌陀佛看清楚了,要想眾生不造業,必須要平等。首先是身相平等,相貌平等。我們每個人的相貌都不一樣,相貌長得好的傲慢,自以為很了不起;長得醜陋起自卑感,覺得不如人,心就不平。阿彌陀佛看出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人相貌完全一樣。最好的相貌,最莊嚴殊勝的相貌,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具足。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這一句把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都包括在裡面,所以我們人人都有分。『令生我剎』,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具』就是每一個人都具足,都是『紫磨真金色身』。我們讚歎阿彌陀佛身金色,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身金色,這個不可思議。前面第一句「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真的不可思議,找遍十方諸佛剎土無有此事。十方諸佛剎土裡的佛,跟眾生相貌不一樣。西方世界的眾生,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如果比阿彌陀佛差一點,那就不平等。個子高矮,形狀胖瘦,都一樣,都相同,這是第三「身悉金色願」。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是第四「三十二相願」。其實,這是釋迦牟尼佛轉說的時候略說而已,要是說出真實的狀況,世間人不能接受,也無法想像。三十二相是此世間認為最好的相,相書裡講的貴相。三十二種貴相,他都具足,一樣也不缺少。實在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豈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的劣應身。佛是怎麼樣的相好,往生到淨土,眾生跟佛相同,所以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

我們沒有往生之前要修平等心,以平等心處世待人接物,才能往生,這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阿彌陀佛」就是心平等,就是心清淨。念這一句佛號,心不平等、不清淨,口念,心不相應,這樣不能往生。心與口要相應!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在介紹經題時已跟諸位說明,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才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與清淨心相應、平等心相應、覺心相應。此理此事不可不知!

『端正淨潔』,端正是講容貌,心淨身潔。『悉同一類』,佛與眾生完全相同。『若形貌差別』,假如形狀容貌有差別,『有好醜』,阿彌陀佛決定不成佛。

有人說他到過西方極樂世界,還寫了一本小冊子,我在香港,暢懷法師拿來給我看,他非常懷疑,來問我這本小冊子靠得住嗎?我說,我不要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曉得是假的?我只翻開來看了一句,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男女,這是假的。有男女就有差別;有差別阿彌陀佛就不能成佛。西方世界沒有差別,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女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轉男身,都成佛,那有形貌差別?有形貌差別,是他搞錯了,他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他到那裡去了,回來胡說八道!現在人不相信佛經,依人不依法,癡迷,如何得了!佛一再囑咐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上沒有這種說法,所以真的、假的,我們一聽就明瞭,就清楚。各位把這部經念得很熟,絕對不會受人欺騙。

唯有平等,社會才真正祥和,修行才能一帆風順。一切煩惱、妄想、執著才容易放下,容易捨棄。我們這個世間,大家也曉得為什麼放不下,就是不平等,心裡有怨恨不平,這才放不下。結果是自己吃大虧,不是別人吃虧。自己造業,自己要受果報,你說多冤枉!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這個世間為什麼不平等?說老實話,就是心不平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假如你看到兩個人相貌完全相同,他們舉止行動也相同,他們不是雙胞胎,你也就可以斷定,他們兩個思想見解也相同,禍福也相同,因為他們的業報非常相似。這樣的人,世間有,但是不太容易遇到。

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跟我不同班有一位姓張的同學,個子矮矮的,很頑皮,是隔壁教室的,我們常在一起玩。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念書,同班有一位同學,長的相貌跟他一樣,走路的樣子也非常相像。我說出他的毛病個性,他嚇一跳。他說,你怎麼會看相,看得這麼準?我說,我不是會看相,是從前有位同學相貌跟你一樣,走路樣子一樣,我想你們兩人個性會相同。果然不錯,完全一樣。所以,人心都在相貌上。心之好醜騙不了人!可以騙一般愚人,真正讀古書,有學問的人就騙不了。他看你相貌,聽你說話的音聲,看你的動態,就知道你的性格,就能判斷你一生的吉凶禍福、富貴窮通。他不是從命理、相書上斷定的。所以,你能騙誰?騙愚人。有學問的人、有道德的人,騙不了。有道德、學問的人都騙不了,你還能騙得了佛菩薩嗎?沒有這個道理。念念想求生淨土,而所作所為與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的願望完全相違背,能去得了嗎?沒分!將來在六道裡,該怎麼樣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受什麼果報還是受什麼果報,一點都沒有法子。同修們於此事理,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這一品經要仔細聽。我們早課念這一品,才能真正做到反省檢點的效果。自己有沒有做到,修行是不是真的相應,能不能往生,還用得著問別人嗎?實在講,要自在往生,不要害病,害病就靠不住。真正往生不生病,坐著走、站著走、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佛來接引,才是決定往生。我們今天要求這個,能求得到嗎?決定求得到。只要你把經典中的教訓都做到,沒有一個求不到的,這是真的。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

我們要注意經文,『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跟「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我們都包括在彌陀大願之中。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照他的教訓來修學。四十八大願,廣攝虛空法界,一個眾生都不漏。

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第六「宿命通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能力恢復了,就是常講的神通—六通。六通是六根的本具能力的恢復。昨天晚上我請演培法師講開示,我希望他對我們修學方面有一點勉勵,請他講這一方面。沒想到他把我們當作佛學院的學生上了一課,講十八界,也不錯,溫習《百法明門》。我在很久以前講過,可能還有錄音帶在,把唯識溫習了一遍。真正要緊的是修行,要怎樣把佛的教訓做到。唯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六根的本能都恢復。這不可思議,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是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因為十方諸佛世界都沒有這種事情,最低限度,要證到圓教初住菩薩,你的六種神通才能恢復。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他的能力之大,超過圓教初住,幾乎跟阿彌陀佛相等,這是得到彌陀本願的加持,確實是難信之法。所以,一般教下聽到此事,搖頭不能相信,以為是釋迦牟尼佛勉勵那些愚人好好的念佛,這恐怕不是真的,因為在所有經典裡,找不到理論依據。實在講,他有沒有理論?有!理論太深,即使等覺菩薩得不到佛力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

願文裡明白的告訴我們,他是「自知無量劫時宿命」。阿羅漢得宿命通,知五百世。此處說「生我國者」,沒有說「上品上生有這能力,中品以下沒有」。換句話說,只要下下品往生,也自知無量劫時宿命。一般講這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能力,何況他是「真正的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講無量的無量,七地菩薩還做不到,往生的人超過了。像這些地方,我們要很冷靜、細細去想想。自己在無量劫中,生生世世所造的善惡,自己都曉得,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全部照見,不要作意「過去生,再過去一生……」,不必想。阿羅漢要想,要作意,不想他不知道。想過去世,他知道;想再過去世,他也知道。他只能想五百世,五百世再過去,他想也想不出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神力不可思議,不必想,都在面前照見。這是四十八願的第六願。

『皆能洞視』,這一句是第七「天眼通願」,天眼不可思議。「皆」是沒有範圍,沒有障礙。一般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阿羅漢裡天眼第一是阿那律陀,他的天眼是修來的,也只能見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外,他就見不到了。宇宙中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諸佛國土,他只能見一個佛國土,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娑婆國土之外,他就沒有能力見到。菩薩能見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十個、百個、千個,要看菩薩的階位。「皆能洞視」就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那是阿彌陀佛才能見到。所以,這樣的經文給別人看,誰能相信?菩薩看到都搖頭不相信,這有什麼法子。我們聽了能相信,那就奇怪了,這是怪事。你怎麼會相信?要不是經上講,我們實在想不出道理。

經上講,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種植的善根深厚,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現前蒙諸佛冥冥中加持,你聽了生歡喜心,不懷疑,肯相信。是這麼一個原因。聽了不能相信,那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足為奇。因為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佛雖然想加持也加不上,他有業障障礙住。所以,的確有大福德的人才肯念佛,福德不夠的人不會念佛。這是『皆能洞視』。

『徹聽』是第八「天耳通願」。「徹」跟「洞」是一樣的意思,沒有範圍,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他都看見,再微細的音聲,他都聽見。所以,不信的人也有福,有什麼福?他不怕。相信的人念到這裡都寒毛直豎,因為我一舉一動,西方世界所有大眾都看見,我跟人說悄悄話,他們都聽到。所以,念此經文怎能不寒毛直豎!不相信的人無所謂,是假的,不是真的。相信的人要警覺了。下句是總括起來說。

『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去」是過去世,「來」是未來世,「現在」是現在世。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一切眾生,他都看到,都聽到。所以,念佛人要記住,你起心動念、一舉一動,有多少人在看你。不要以為沒有人看到,要是以為沒有人看到,那你對這部經就不相信。果然相信,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能不注意。

淨業是怎樣培養成的?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講,極樂世界眾生(就是往生的大眾)的神通能力,超過世尊在其他經論中所講的,或是禪定得、果報得,都超越了,超越得太多。禪定能得世間四禪八定,可以得五通,所以神通是從定中得來的。真正有禪定功夫的人有神通,但是沒有漏盡通。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得漏盡通。阿羅漢是修定中最上乘的人,能力也不過知過去未來五百世。五百世是多久?我們中國人常講三十年是一世,五百乘三十,這是他知道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他就不知道。此處講的是無量劫,沒有界限,沒有邊際。小乘人證得須陀洹果,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好不容易才證得阿羅漢。

念佛人,念三年五載就往生,似乎是太容易,太便宜了,那有這種好處?他憑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黃念祖居士告訴我們,完全是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神通願力加持,所以他得的是大乘不共的通力,權教小乘怎麼比也比不上。這是報得,不是修得,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好像一個人,投胎到帝王家,生下來就是太子,將來就是皇位繼承人,那沒有話講,他是報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第九「他心通願」,讀這一段就更害怕,前面還有言語、動作,這裡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大本、小本都講得很清楚。《華嚴經》裡講二十重華藏世界,娑婆跟極樂同在第十三層。好像二十層的大樓,娑婆世界跟西方世界同在一層,距離很近。此地說『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我們才十萬億佛剎,算什麼!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你想想看,他們都知道。

淨業要怎麼修法?「心淨則土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身不清淨不要緊,不礙事,往生不是身去,是心去!但是我要告訴各位,身清淨,心不一定清淨;心清淨,身一定清淨,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那有不清淨的道理。心要怎樣才清淨?有妄想就不清淨。什麼是妄想?我在此地老老實實、明明白白的告訴諸位同修,不想阿彌陀佛就全是妄想,如何能清淨。

為什麼不肯念佛,要打妄想?這就是業障。知道業障重,天天希望消除業障,我們要問怎麼消?念佛就消掉,不念佛,業障又現行。

《觀經直指》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慈雲灌頂法師作的。他是清朝乾隆時代的人,在佛教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在著作裡說,「所有一切經論法門都消滅不了的業障,這句『阿彌陀佛』能消」。這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古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一句佛號就是自己的本覺,能念之心是始覺,念佛即是始覺合本覺,覺就不迷。障是迷,所以我們才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什麼是正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是正念,「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正語。離開「阿彌陀佛」,就是妄想,就是業障。不但業障起現行,還要繼續不斷再造業,這怎麼得了。你果然能把這句佛號老老實實抓住、抓緊,許多人念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佛來接引。三年時間不長,那樣往生品位決定不低。品位低,怎麼能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決定不是中下輩往生,至少中上品往生。三年就成功,怎麼成功的?業障都消了。

我們今天雖然念佛、念經,還是鉤心鬥角,還是張家長、李家短,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這是造業。西方世界人看見了,你不能往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念,都去不了。什麼原因?就是口裡念佛,心裡計較,一樁也放不下。這是你這一生念佛不能往生的原因。等來生再說。來生是不是能得人身,是不是能再遇到念佛法緣?不太可靠,不曉得要到那一生再得人身,再遇到像今天一樣的善緣。我們過去生中像這樣的機會,不知道錯過多少次。要是沒有錯過,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那裡還會坐在此地?這是生生世世把機會錯過。怎麼錯過的?就是念佛還打妄想,生活中還有是非人我。

我們讀到這一願,要有警覺心。自己起心動念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瞞世間愚人容易,瞞鬼神都不容易。現在再看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算不清!經上講,這麼多人都在看著你、聽你的,你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所以「一念相應」,這「相應」兩個字,你就曉得多難。我們打個妄想,有是非,就不相應。心地真正清淨,真正平等,除這句「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這才相應。所以,與清淨心相應,與平等心相應,與覺而不迷相應,西方世界十方諸佛菩薩看到聽到,他們都明瞭我們跟他們相應。這些諸佛菩薩個個都是一念不生,都是覺正淨。念到相應才是念佛人。絕對不是天天拿著念珠,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不一定是念佛人,那是念佛的樣子。佛者覺也,若還是迷而不覺,他怎麼是念佛人?念佛是念念覺而不迷,不容易!很難。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

這一段是第十「神足通願」。經文前面完全相同,真是願願度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彌陀願海所攝,一個都不捨。我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輕慢一個念佛人,侮辱一個念佛人,障礙一個念佛人,都是跟阿彌陀佛作對頭,作冤家。為什麼?阿彌陀佛要度這個人,你還跟他作對,你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嗎?不能!從經文上仔細反省檢點,我們一身都是毛病,一身都是罪業,從今天起要痛改前非,這樣才能與彌陀大願相應。

我們的期望,心同阿彌陀佛的心,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解同阿彌陀佛的解,行同阿彌陀佛的行,這是我們修學的標準、目標。我們念念還要跟阿彌陀佛作冤家,作對頭,怎麼能同?一樣也不同,這個罪業就造重了。這一生拼命念佛,來生到那裡去?到阿鼻地獄去。為什麼去的?跟阿彌陀佛作對頭,造此重罪,念佛念到阿鼻地獄。我過去聽到這話,嚇一大跳,怎麼想也想不通。我去問李老師,老師說:「這個問題嚴重,我不跟你一個人講,我在講經的時候跟大眾宣布。」

我是從《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慈雲灌頂法師的《註解》後面看到,念佛的一百種果報,第一種就是念佛墮阿鼻地獄。我看了很不服,念佛念得再不好,也不應該墮到阿鼻地獄,所以我才跑去找李老師。此說我很難接受,我不明瞭。他以後跟大家講解,什麼原因?你跟阿彌陀佛作對頭。你念阿彌陀佛,破壞別人的法身慧命,障礙別人這一生不能成佛,這個罪過不得了,比殺人的罪過還重。殺人是斷人身命,斷人身命的罪過輕,斷人法身慧命的罪過重。身命斷了,過四十九天就投胎,他又得生,又來了!慧命斷了,不知道那一生那一劫,才再遇到這個機會。所以,一般人障礙人學佛,特別是障礙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罪過非常重,沒法子講,講了那些人也不相信。

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說得很清楚,把這個果報特別提出來,他是引《十往生經》上所說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每天在造罪,造最重的罪業,自己不曉得,以為自己在修行,還修得不錯,結果修到阿鼻地獄。我要不講這部經,你來問我,我也想不出來,我也不會跟你說這些事。所以,諸位時時體會「相應」這兩個字。我們雖然念,念得不相應,就沒有效果,念到相應才有效果。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是神足通願。因為有這一願,所以西方世界的眾生,才有能力每一天去拜訪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供養佛的福報很大,他有能力天天去拜佛,天天去供佛。同時,這一願我們凡夫聽了很歡喜,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有很多家親眷屬,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才知道我真有能力照顧他們,不管他們在那一道,自己都知道,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只要他們機緣成熟,我們就能伸出援手。什麼是緣熟?肯相信念佛法門,肯接受念佛法門,就是緣熟了。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必定來度化那些家親眷屬,幫助他們一生成就。所以,你要想照顧你的家親眷屬,說老實話,不往生決定沒有能力照顧,這是真的。即使他墮在地獄,在第一、第二願,我們看到,地獄眾生只要能相信,回心轉意,接受念佛法門,也能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神足通,就是神通變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示現什麼身去度他,上供諸佛,下度眾生。「波羅蜜多」是圓滿的意思,印度文是「彼岸到」,就是中國人常講的到家。功夫到家,也就是圓滿的意思。

於一念頃。

一念頃是很短的時間。

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是第十一「遍供諸佛願」。極樂菩薩能力廣大,上供諸佛,下度眾生。他所遊歷的剎土之多,不可思議;所供養承事的諸佛如來,不可思議。念到這個地方,現在有很多人要到大陸去朝拜四大名山,你們想想有沒有必要?說老實話,不但一尊佛見不到,連一個小乘須陀洹也遇不到。看得太多,是非就多,煩惱就多,不如在家裡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去遊歷。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觀光旅遊,現在一心一意的修西方淨土,這就對了。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是正確的選擇。自己有能力,要多幫助別人修學淨土。

聽說這一次有一批人到歐洲去觀光,一個人都要花十幾萬元。十幾萬元,印送《無量壽經》,做《無量壽經》的錄音帶結緣,可以做很多,你可以幫助很多很多人,這錢花得有意義。玩得一身煩惱,與阿彌陀佛不相應。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願,我們要細心觀察、體會,才知道他確實「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一句話是在大願的前面說的,也是大願的總綱領,說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超勝一切諸佛國土。超勝在什麼地方?這四十八條為我們指示出來,它跟一切諸佛剎土不相同的地方,確實佛在一切經裡未曾說過。十方諸佛剎土裡,我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是真實的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明白之後,才真正了解西方世界的殊勝,法門的殊勝。我們信心、願心真正能生得起來,執持名號才能達到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前面三段,從第六願到第十一願,都是細說本能的恢復。恢復得這麼快,這麼圓滿,的確叫人無法想像;當然是真實,不是虛妄。這一段是第十二「定成正覺願」。「定」是決定,「定成正覺」也就是決定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

願文說得很明白,『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所有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說上品上生,或者是中品以上。沒有這個字樣,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包括在其中。

『遠離分別』就是唯識家所講的「轉識成智」。識就是分別,八識都有分別的作用,所以稱作「識」。八識有集起的作用,所以又稱作「心」,稱為「八心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轉八識成四智,不再分別一切事物。不再分別,對於一切萬物事理,怎麼能知道?就像《心經》介紹觀世音菩薩一樣,是「照見」。他不用分別,不用思考,六根接觸境界就通達明瞭,不要用「思惟」。思惟是第六意識。妄想、分別、執著都不用,所以是轉八識成四智。通常我們講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此地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們就得到,這是超勝!

『諸根寂靜』是很深的禪定,諸根是指六根,六根寂靜。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意根」是末那識。這一句話就是說八識都不起作用,這是七地以上的境界。在佛門裡,像《楞嚴經》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說的「獅子奮迅三昧」,在念佛法門裡所講的「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

『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往生決定成佛,正顯示彌陀本心,彌陀的弘願,唯以一乘大法,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幫助眾生一直契入究竟涅槃,這是指圓教佛果。照天台家的講法,有四種佛:藏、通、別、圓。這是圓教的佛果,一生成佛。看這一願,我們就肯定,古來祖師大德所講的話沒錯,確實有根據。往生不退成佛,一生中就圓滿,就辦到,根據就在這裡。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這是第十三「光明無量願」。此處可與下文合講。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四「觸光安樂願」。光明指智慧,也是指願力所及之處。彌陀的智慧、德能、弘願,是盡虛空法界,沒有限量的。世尊在其他經論裡告訴我們,一般講,一尊佛的教化區域是一個大千世界,佛經中常講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為什麼講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是說這個世界的結構。一個單位世界,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太陽系,過去一般講經的法師都是這樣講。

可是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他提出一個新的說法。他說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應當是銀河系。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那就太不可思議。像這樣一千個的單位世界,是一個小千世界。像黃居士所說,就是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佛經上講的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也就是這一尊佛的光明所及之處。在我們看來已經不可思議,不要說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就是一個太陽系也不得了。

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單位世界?有一百億個(註:古人以千萬為億。照今人以萬萬為億計算,應為十億個)。如果以太陽系算一個單位世界,就是一百億個太陽系,這是一般的說法。黃念老對於天文很有研究,他的說法,銀河系才像,那就更大,大到無法想像。我們今天科技很發達,用最高倍天文望遠鏡,還探測不到小千世界的邊緣,中千、大千就更不必說。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德能沒有界限,沒有邊際。

『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是彌陀的教區,我們能信嗎?諸位要知道,除了這部經、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法門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區範圍之內的。諸位應該能體會,這部經、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代替阿彌陀佛在此界招生的,把眾生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的,所以不一樣,味道完全不相同。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求生淨土。因為在釋迦牟尼佛自己的教區,想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時間太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很快就成就,我們在這裡看出來。所以,佛的光明無量,『絕勝諸佛』,「勝」是超勝,『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底下兩句是比喻,我們這個世間光明最大的是太陽、月亮,這是形容彌陀的智慧光明,遠遠的超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第十四願說『若有眾生,見我光明』,就是見光。彌陀的光明,這樣的殊勝偉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其實不是佛光不照我們,佛光注照從來沒有間斷,我們見不到是因為自己有障礙。譬如,白天陽光普照,我們偏偏打著傘不讓它照,有什麼法子!我們自己有障礙,不是它不照。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自己有障礙,障礙是什麼?這一定要弄清楚,真正把障礙找出來,再把障礙消除,我們就接觸到,就見到佛光。這些事實,我在講席中常常提示,真正留意聽經的人,我一提起,你們就應該明瞭。如果自己還是不明白,換句話說,這麼多年的經都白聽了。

佛光確實普照十方,不僅是眼能接觸到,耳、鼻、舌、身、意都接觸到,六根六塵六識沒有一樣接觸不到。如果我們講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情與無情同宣妙法,這個大家有印象,能有幾分體會。如果講我們現前的世界,情與無情跟西方世界一樣同宣妙法,你懂不懂?你承不承認?同樣的,確實沒有兩樣。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能覺察得到,我們覺察不到?原因還是他們那邊的人,人心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就能見得到,像《楞嚴經》講的「淨極光通達」。人心在清淨之極的時候,極微細的音聲都聽得見,極微弱的光明都看得見。我們講微弱,很難形容,因為有許多光波,我們肉眼見不到。肉眼的能力很有限,只能見到眼前這些波長,比這個波長的見不到,比這個波短的也見不到。我們現在利用科學的儀器,探測到部分不同光波的光線,發現x光,紫外線。其實比這個光波長的、短的,有無量無邊,我們科學儀器還沒有辦法探測到。假如我們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能力恢復,無量無邊不同波長的光波都見到,這個世界就不是這個樣子,立刻就變了。

佛門常說,六道裡人鬼雜居,人道跟鬼道住在一起,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為什麼見不到?就是波度不相同,音波、光波頻率不相同(時空的維次也是這個現象),他們見不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們,實際上是住在一起,彼此互相重疊,各個不相妨礙。這也證明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是真實的,決定不能重疊。是假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不互相妨礙(事事無礙)。從這些科學發現的層面來觀察,佛經講的不無道理。如果再講得粗淺一點,經典所在之處,經典放光,我們見不到,它確實放光!讀誦的時候,我們能聽到,就是這個光波的現象比較接近我們的頻率。講解就更接近,我們聽了之後,啟發心地光明。

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光不僅僅是肉眼見到的,六根所接觸的都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換句話說,凡是啟發我們心智的,都稱為佛光。眼所看的、耳所聽的、身所接觸的、意所想的,觸動宿根,破迷開悟,都是光波。所以,禪宗參禪的人看到飛花落葉,他能開悟,就是佛光(光波)觸動他的宿緣。聽人唱歌也能開悟,那是耳接觸佛光(音波)。希望諸位從這些地方去體會,這就是『見我光明,照觸其身』。在本經,實在是好講得多了,剋實而論,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光明,願願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快速成佛。

『莫不安樂,慈心作善』,此是接觸佛光現前所得的利益。所以,人家問學佛有什麼好處?你們說不出來,怎麼能勸人學佛。學佛的好處在那裡?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的事情,他沒見到,誰相信!他想你們是迷信。若現在就得好處,他就得向你請教。現在得什麼好處?快樂!他們生活得很苦,我們生活得很快樂,這就不一樣。學佛就是離苦得樂。沒有學佛,心不安;學佛之後,心安了。

禪宗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慧可禪師就是學佛學了多年,心尚不安。聽說印度來了一位高僧,就去向他請教。冬天下雪,他站在雪地致敬,看到大師不理會他,最後拿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了一隻下來,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看到這個樣子就問,「你何苦來?」你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為我安心。」心不安很苦!雖然很苦,凡夫還沒有覺察到,還不想求安心。慧可很了不起,慧可知道心不安很苦,他去求怎麼安心。這一點就比我們高明。我們心不安,還不知道怎麼求安心。達摩祖師一伸手,「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現在很多地方塑造達摩祖師像,眼睛瞪著,手伸著,就是叫慧可「你拿心來,我替你安」,這就是佛光普照。

慧可大師聞說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替你安心安好了。他在這一句話中大澈大悟,心安了。心在那裡都找不到,還有什麼安不安?可見天天覺得心不安,那是妄想執著。這一下覓心了不可得,妄想斷了,心就安了。所以,學佛求的是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心安理得,理得心安」。

「理」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的生活,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搞清楚了,不再胡思亂想,心定、心安。安了就快樂!所以「安樂」,安是因,樂就是果。你心不安,那來的快樂?可是我們得要追究一下,我們希望得到快樂,曉得樂是從安得來的,安從那裡得來的?我們今天確實不安,怎麼樣才能得到安?「安」之因是「平」,平安!此心不平,不平怎麼能安?怎樣才心平?「平」之因是「和」,和平!大家不和怎麼會平?現在人天天打架,沒有法子。不和就不平,不平就不安,不安就沒樂。上一個字是因,下一個字是果。

佛教我們修六和敬,修六和,心就平。平,才能得身心安樂。這是學佛的好處,真實的受用,特別是在《無量壽經》中。《無量壽經》的好處是性、相、事、理,面面都講到,簡單扼要,經文把真相都說透了。從此之後,他的生活,處世、待人、接物、工作,一定是「慈心作善」,他的心清淨、平等、慈悲,思想、見解、作為一定是利益眾生的,這是善。

佛法講的善惡,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利益別人才是善。為什麼說利益自己是惡?眾生之所以不能作佛,有兩大障礙,障礙你不能成佛,障礙你不能明心見性,甚至於障礙你不能開悟。再說得粗淺一點,障礙你的正覺,一天到晚迷惑顛倒。第一個大障礙「我執」;第二個大障礙「法執」。起心動念都想著自己的利益,我執天天增長,怎麼能成就?不但成佛沒有分,證阿羅漢也沒分。為什麼稱「阿羅漢」?就是我執斷了,才證阿羅漢果。法執斷了,就成佛。所以,佛法沒有別的,破執著而已!因此佛教我們的方法是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想自己,不知不覺自己就沒有了,我執就破了,這就是覺,就是善。念念都想到自己,我執增長。說老實話,不但阿羅漢沒有辦法證得,須陀洹果都沒法子得到,因為須陀洹要破「身見」。

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念念執著身是自己,身見破不了,所以小乘初果都不能證得,多可憐!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們決不是這一生才修行。依照《無量壽經》所說,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行,都是修行人。生生世世修行,為什麼修到今天還變成這個樣子?說老實話,病根就在起心動念都想著「我」。我執沒有破,雖然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證到過小乘初果。也就是說,天天念書,好像很勤奮,考試從來都沒有及格過。我們的成績不過如此而已。這一生又遇到佛法,假如這一生我執、身見不能斷的話,能不能成就?還是不能成就!

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不要為自己想!為自己想的是愚人,替自己想的是迷惑顛倒,這是決定真實。要念念為眾生!我們修淨土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他發四十八願,那一願是為自己?他的心量大,念念為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彌陀的心願是圓滿的。

我們學阿彌陀佛,要在這個地方學,學他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包。見到眾生的善,就是我的善;見到眾生的惡,就是我的惡,這就對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自己要斷惡修善,要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自他不二!這才真正學佛。『慈心作善』,這一句是講現前的利益。

我們在娑婆世界,現在得人身,人有生、老、病、死,總有死的一天。絕對不是說,死了就完了。如果死了就完了,我們也不需要學佛,學佛有什麼意思。死了還是沒完沒了,這個事情麻煩。《地藏本願經》上講,四十九天之後又去搞輪迴。所以,願望是『來生我國』。

我常在講席中告訴諸位,除了往生極樂世界,都免不了生死。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恭喜你,你跟那些證得如來報身的差不多,有生無滅。我們這一生真的有生,有沒有死?沒有死,生死了了。為什麼說沒死?因為你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活著去的。雖然有些病得很重,佛來接引,他見到,想跟你們說,但沒有力氣說不出來。嘴巴在動,沒有聲音,不曉得他說什麼。也許他說,看到佛了,佛來接引我,我跟他去了。他向大家辭行,但是說不出音聲來。

中國人講「五福」。五福裡最重要的,就是好死,死的時候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顛倒。好死必定是好生!一個人臨終神智清楚,你想他會去到三惡道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決不可能!凡是投胎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是糊裡糊塗去的,迷惑顛倒去的。頭腦清楚的人決定不去。所以,修福很重要。有福報的人走得很好,即使不能往生,人天兩道決定是靠得住的,不會墮三惡道。念佛有福報的人,臨終的時候清楚。福報大的人不生病,自己知道那一天走,預知時至,還可以開個往生大會,這是真實不虛。

從前臺北市的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等於開往生大會。龍江街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李老居士,往生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他一個多月之前就曉得自己那一天走,所以先去跟他的親戚朋友辭行,見最後一面。他的兒女都在外國,在臺灣就是老夫妻兩個。走的那一天是念佛團定期共修,他去參加共修會。那天夫婦二人坐三輪車,到念佛團的路上,他跟太太講,「我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寂寞?」他太太並不知道他當天往生,滿口答應。「你能往生就太好了,不必牽掛我。」這是他太太同意了。到了念佛團參加念佛會,念佛的當中有開示,老居士們輪流講,那一天是輪到魏老(我也認識),他跟魏老商量,「我跟你換一換,今天我講」。當然魏老尊重他,就跟他換了。通常開示都是半小時,他老人家一上台,滔滔不絕的講了一個半小時,講完之後跟大家說,「我要回家了!」大眾以為他八十多歲講一個半鐘點很累,要回家休息。那裡曉得他下了講臺,講臺旁邊有個小客廳,他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你們想想看,走之前音聲宏亮,講一個半鐘點;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清清楚楚,預知時至。現在舊金山的甘老太太、徐醒民老居士當時都在現場,親眼看見的。

念佛往生是不死的法門。不但不死,我常常跟諸位同修說,在現前,念佛法門使你不老、不病、不死。這些好處,你要不要?外國人聽我講這些好處,他們都大聲說,「我們都要!」要,就得好好的來學,認真的來學。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時,老居士七十多歲,看起來也不過像四十來歲的樣子。九十多歲時還是耳聰目明,手腳靈活。到九十五歲,他都不需要人照顧。最後的兩年,因為吃東西中毒,身體衰弱。說實在,他吃東西中毒很冤枉,他老人家曉得東西有毒。人家做麵條來供養他,麵條放的時間很久,尤其是乾麵條,防腐劑本來就很多,放久了就有毒。他本人知道,但是他向來有一個習慣,人家做東西給他吃,他一定當著人家面吃,讓做的人心裡歡喜,就是這一點害了自己。那次他也是當著人家面吃,吃完之後回來就用解藥。他是很高明的中醫,第一次用解藥,很有效的化解掉了。這是他老人家告訴我的。過了幾個月之後,又碰到一次同樣情形,沒有法子,也吃!吃了之後再用解藥,但是來不及了,毒散得太快,這樣一病就病了三個月。

我到台中去看他,他第一句話就說,「不要上館子吃東西,吃東西要小心!」他是這麼中毒的,他知道。第三次是喝甘蔗水,不曉得是甘蔗壞了,還是有什麼毛病,毒也沒能化解。所以,他是食物中毒,抵抗力衰弱。他九十七歲往生,往生的前兩個星期還照常講經。他往生前講經只缺席兩次,他走了!

確實真正如法的修行,念佛法門實在的效果、好處、利益,就是不老、不病、不死,『來生我國』。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就看你們要不要。要的話,就要認真依照經典的教訓來做,絕對不是每天念幾遍,念了沒有用處。念了沒做到,口雖然念,心不像阿彌陀佛,願也不像阿彌陀佛,行也不像阿彌陀佛,念得不相應。務必使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依照經中所講的來修正自己,把經典的教訓圓圓滿滿的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你要是做到了,我恭喜你,你不但往生,你成了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才是真正學佛。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總結上面的兩願。如果這兩願沒有實現,法藏決定不成佛。我們知道法藏已經成佛十劫。由此可知,此願是圓滿了。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五「壽命無量願」。這一願可以說是四十八願的重心,是無量義裡的第一義。諸位想想,如果這個世界再美好、再莊嚴,壽命短促,這種殊勝莊嚴對他有什麼意義?沒有意義!無量的殊勝莊嚴要有壽命去享受,那才有意義,所以一切無量中壽命第一。

古大德講這一願是淨土第一德,殊勝的功德這是第一:壽命無量。法藏說『我作佛時,壽命無量』,是他的壽命無量,還是大家壽命都無量?兩個意思都講得通,兩個意思都圓滿。佛壽無量,下句是補充說明,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跟佛相同,也是無量。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裡的聲聞天人數不清。我們在前面曾經讀過,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怎麼此地出現聲聞天人?好在後面經文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釋,才斷除這個疑問。經文很長,要費很多時間才講到,我在這裡略略的提一提。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十法界。十法界裡有佛、菩薩、聲聞、緣覺,有六道凡夫。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法界,沒有十法界,所以稱為一真。只有一才是真的,十是應化的。極樂世界純是菩薩法界,而且都是普賢菩薩法界,這不可思議。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過,如果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換句話說,無上正等正覺,他不能證得,一定要修普賢行,才能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都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在本經第二品就看到,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普賢菩薩的法界,都是普賢菩薩。照大乘經典講,普賢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好像我們念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有五十一年級。到五十二年級就成佛,所以菩薩只有五十一個階級,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再上面就成佛。像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年級的普賢菩薩,是最低位的。雖然是一年級,但是福報之大,幾乎跟等覺沒有什麼差別,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

此地講「聲聞天人」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往生者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經上所講的,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的聲聞弟子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樣殊勝,發願念阿彌陀佛往生。這一類的人,我們稱他為聲聞。像我們念佛去往生,我們在六道裡是人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稱為人,是沒到西方世界以前的身分。這也說明十方世界聲聞眾往生的、人天眾往生的,不計其數。第二、是講在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的品類多少而區分的。像我們是帶業往生,我在前面講得很詳細,往生的條件是伏煩惱,煩惱沒斷。這一句佛號念得得力,也就是一天到晚,心裡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佛號得力,雖然有妄想分別執著,但不起作用。煩惱伏住了,並沒有斷,因為只要不念佛,妄想又起來,可見我們妄想沒斷。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人斷證功夫等於他方世界的人天,他的煩惱沒斷,只是伏住而已。可是諸位要曉得,西方世界每一個人,最低限度都有能力伏煩惱,所以那邊沒有打架的,沒有吵嘴的。為什麼?有煩惱,沒錯,都被念力功夫伏住了,不起現行。假如見思煩惱斷了,就等於他方世界的阿羅漢。這又是一個說法。兩個說法的意義都講得通。西方世界有聲聞、有天人,是這麼一回事情。不是真的有聲聞、有天人。

此地有雙重意思,一是數量之多,沒有法子計算;二是講壽量之長,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曉得,西方世界的無量壽並不是真的無量,還是有限量,因為經上講過,阿彌陀佛法緣終了的時候,示現入般涅槃,觀音菩薩示現成佛。可見阿彌陀佛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但是他的壽量太大、太長了,我們說不出來,也計算不出來,所以就稱無量。不但一般人算不出來,恐怕最進步的電子計算機也算不出來,怎麼曉得?下文說: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有多少?如果照黃老居士的說法,那還得了!這個地方講的眾生並不專指人,而是六道眾生: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你曉得這裡面有多少眾生!假設這麼多眾生都成了「緣覺」,緣覺還在阿羅漢之上,他們的智慧、神通,我們看起來不可思議。人數之多!智慧能力之強!

『於百千劫』是講時間之長,時間是以劫來論的。一劫到底是多長的時間,諸位能算得出來。經上通常講,一增一減叫一個劫。什麼是增減?佛講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以後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此處是說大劫,百千大劫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人,智慧能力這麼強,共同來計算。

『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他們不曉得,算不出來。西方世界人壽之長,他們也算不出來。你就曉得壽命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也可以說是真的無量,算不出來!

在這一段裡,我們看到西方世界真正的殊勝莊嚴。也明確顯示極樂世界,極樂的根本,也就在這一願。沒有這樣長的壽命,還有什麼好樂的?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記住。有一些研討過教理的同修,也許會提出疑問,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而且是究竟圓滿佛,又超越一切諸佛,他怎麼還有涅槃?佛身常住,眾生就有依靠。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換句話說,決定有生無滅,是真正的無量。為什麼說他是有量的?有量之說是講彌陀的應化身。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成立到今天才不過十劫,這個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應化土。雖然是應化土,是佛的應身,就如同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一樣。佛是應身,應身有生有滅;報身有生無滅;法身是理體,不生不滅。真的殊勝!

釋迦牟尼佛的應身住世八十年,世尊八十歲示現入般涅槃。彌陀的應身無量壽,所以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一生圓成佛道,成的是究竟圓滿佛。這個事實,我們要清楚,要明瞭,才不至於懷疑。若以為阿彌陀佛將來還入滅,西方淨土不究竟,萬萬不要去,那你就大錯特錯。所以,這部經要多念,要細心去體會,才知道諸佛所讚歎的依正莊嚴、無量不可思議功德,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七「諸佛稱歎願」,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願,西方極樂世界再好,我們也不知道。誰告訴我們?諸佛來告訴我們。告訴就是「稱歎」。我們從這一願裡才真正看清楚,彌陀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一個佛國土,決定不是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一願顯示,『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換句話說,一個世界不漏,一尊佛也不漏,沒有一個世界,沒有一尊佛不稱讚阿彌陀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讚歎?『名』是名號功德。『國土之善』,就是講解《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佛為我們講解這一部經,就是讚歎阿彌陀佛國土依正莊嚴,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稱歎,為我們宣說,為我們推薦介紹。十方諸佛世界沒有一尊佛不對他所教導的眾生,宣講這一部經,讚歎阿彌陀佛,勸大家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你們諸位能不能體會這個意義?若能稍微體會一點,你就明瞭這部經才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華嚴》、《法華》,十方無量剎中無數諸佛,未必宣講,只有這一部經是一切諸佛共同宣講的。你應該知道這部經的重要性,沒有一尊佛不講,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往生。

我們要怎樣才做到「禮敬諸佛」?十大願王,第一禮敬諸佛。諸佛勸導我們的話,我們不聽,怎麼是禮敬?念佛人跟阿彌陀佛作對頭,跟諸佛菩薩作冤家,你們怎麼能往生!「禮敬諸佛」,絕對不是天天趴在那裡磕頭作揖。佛勸告我們的,我們記在心裡,依教奉行,這是禮敬。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勸告我們、介紹給我們,十方一切諸佛異口同聲地,都這樣子勸導我們,為我們宣說。

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有幾個人知道?正因為不明瞭名號的功德,所以念佛的信心不清淨,願力不堅固,念的時候有夾雜,有間斷,還有懷疑,念的功夫不得力。前面所講的「安樂、慈心作善」,現前的利益,你得不到。不是經講的不靈,是你自己修行的不如法。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經上所講的效果立刻就應驗,我們現前就得到。這一句就是說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的。

彌陀要想普度一切眾生,決定不能沒有這一願。這一願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要為他介紹。「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虛空法界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例外。「稱名」,就是念阿彌陀佛。換句話說,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說我功德國土之善』就是講經。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三經都稱讚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有了這一願,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有得度的因緣,可見這一願比什麼都重要。這一願就是流通的大願,也說明了彌陀教化的區域是盡虛空遍法界,決不只限一個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都變成彌陀的教區,這是我們應當要特別注意的。

下段經文就是第十八「十念必生願」。自古以來許多祖師大德,都公認這一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一切諸佛為什麼讚歎阿彌陀佛?就在這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沒有說娑婆世界除外,換句話說,我們娑婆世界包括在這一句中。這裡講的眾生,包括我們本人在內。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十念必生的大願。淨宗修學的宗旨,就定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修學宗旨就從這一願來的。這一願講一向專念。第十九願講發菩提心。我們將在後面經文讀到,「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淨業正因。有很多人,好像也發了菩提心,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沒有往生?是不是這部經有問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看清楚,才不至於產生誤會,才不至於耽誤自己這一生的修行。這一段經文我們要仔細看,一個字都不能疏忽。

第一、『聞我名號』。此地的「聞」不是普通聽聞,普通之聞不起作用。因為這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每一個字的標準,決定不是泛泛者。這裡是講菩薩的聞慧。換句話說,這一個字就包括了聞、思、修三慧。底下經文都說出來,聞是緣分,這個緣分決定不是偶然的。正如世尊在本經開示說,「善男子、善女人」,能在一生中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經論,那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假的。「善」是無量劫來所種的深厚善根,跟其他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不一樣,這個善根比那些深厚得太多了,你才有緣分聽到這部經典,聽了之後一定歡喜。

『至心信樂』。「至心」是真心,是誠心,決定沒有虛妄的心。這一點就不容易!此地講的至心,跟《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完全相同。這就是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所在。我們今天聽了彌陀名號,還有二心、三心,無量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沒有達到一心。「至心」就是「一心」。從今而後,我們盡形壽,現前這一生,要做到念茲在茲,心裡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一句一句不可以間斷。間斷就產生兩個現象:一是打妄想,起心動念,胡思亂想;一是無明。沒有妄想,就墮到無明,所以眾生不是墮在妄想,就是墮在無明,這多可怕。墮在妄想那一邊,就是貪瞋;墮在無明這一邊就是愚癡。搞貪瞋癡!不念佛號就念貪瞋癡,這事我們不知道,佛祖提醒我們,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一點都不錯。佛號斷了,就是貪瞋癡,就是造六道三途業,這一句佛號是淨業,教我們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一生中就可以把這件事辦得圓圓滿滿。所以,「至心」是關鍵的字眼。

「樂」是愛好,歡喜愛好。人生中第一喜歡的,就是這一件事,其他任何事都不能取代,才是『至心信樂』。我們有沒有做到?一句「阿彌陀佛」是從這樣的心生出來的,念出來的,這才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人不能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你念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實在講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佛,雖念佛,不曉得這個道理,沒有把這四個字抓住。所以只跟彌陀結個法緣而已,還得搞輪迴。這一生又遇到了,這一生的緣很殊勝,能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講清楚,這個緣不多!一定要把握住,不能放過,決定在這一生往生。這跟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說的「淨念相繼」,是一個意思,「至心信樂」,就是「淨念相繼」。如果不是淨念相繼,那就不是至心信樂。你在這個世間還有其他喜歡的事情,還有其他放不下的事情,你就不是至心信樂。所以,這句話非常重要。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前面是講專念。在我們沒有往生之前,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群,離不開一切眾生。彌陀世尊和本師釋迦牟尼佛,兩位導師在經典裡的教訓,我們一定要依照經訓做到。總而言之,這些教訓都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兩句都包括盡了,就是你所修的種種善根。修積這些善根,只有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就是求生淨土。這樣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就是「心心回向」,一切善根功德都迴向求生西方。

前面講的「至心信樂」、「專念」是正修,「善根回向」是助修,正助雙修。正修偏重在慧,助修偏重在福。有福報的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如入禪定。臨終沒有病苦,這是福報!有病苦的就是福報不具足。

病是果報,能不能把它扭轉?生死輪迴都有辦法扭轉,小小的疾病還轉不了嗎?當然可以轉得了。怎麼轉法?努力修善。你看看《了凡四訓》、《感應篇》,和《陰騭文》裡所講的,真心為善,許多業障罪報不知不覺中都轉了,你就不必受報。我們希望一生長壽,長壽要健康,長壽不健康就苦了,所以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第一幸福是身體健康,絕對不是財富地位,那些沒有用。身體不健康,再多的人伺候你,也是苦不堪言。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認真去修學。

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總離不開因緣,連佛說法度生也是因緣。因緣底下是果報。世出世法既然是因緣果報,你造善因善緣自然得的是好果報;你造惡因惡緣當然得惡報。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改變的,佛也不能轉定業。因緣自己造,果報就得自己受,佛加持我們,保佑我們,用什麼保佑?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讓我們從今之後起心動念,曉得我要造善因善緣,遠離惡因惡緣,果報就自然殊勝。

我從今天起再不造罪,從前所造的罪業,業因雖在,業緣斷了。因沒有緣不會結果,所以應當受的惡報也不會現前。過去還有一點善根,現在拼命造善緣,善的果報本來這一生不能成熟,來生來世才成熟的,因為你斷惡修善,善緣的力量加強,惡緣斷了,微細的善因也提前受報。這是佛加持我們的,我們今天要的就是這個。說實話,世間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富,聰明人都不要。要健康長壽,要自己不生病。死的時候不生病,在佛門很多。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之前還跟人談笑風生,談完之後對大家說,「我要走了,你們念佛送我」,念不到十分鐘、十五分鐘就走了,多自在!要靠什麼?就是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西方。把一切善根都迴向求生西方,在世間求一個健康長壽,其他的什麼都不要。下一句就是核心中的核心。

『乃至十念』。十念是最少的!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歷史上有例子,不是假的。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佛經》裡講,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勝緣,也能往生。五逆罪不是不能往生,可見這裡「五逆」是陪襯的一句話,重要的是末後這一句「誹謗」。誹謗的人根本不信,那怎麼能往生?換句話說,如果不誹謗,能信受,五逆罪也能往生。善導大師說,此地講的「十念」即是十句佛號,不是普通講的十念法(盡一口氣是一念),這裡是十句佛號。臨終十念,是這個人一生中從來沒有聽過佛號,甚至從來沒有學過佛,直到臨命終時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他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就真的發心。自聽到佛法一直到往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完全符合經典所講的標準,他怎麼不往生?當然往生!不過念的時間短而已,當然時間愈長愈好。

講到念佛,善導大師說得很清楚,上根之人是盡形壽,一生念佛。像這樣臨終十念的人,算是下下根,一生沒有緣分遇到佛法,到臨命終時才遇到。各位要曉得,臨命終時遇到,最低限度要具足三個條件才能往生。

第一個條件是臨終時神智清楚。如果臨終病得人事不醒,則一點機會都沒有。你念一生的佛,臨終害一場大病,往生都不可靠,這要記住。所以,人不能不修福!修福就在現前,到臨終的時候想修福來不及了。要認真修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要求臨終的時候,清楚明白。這是第一個條件。

在這關鍵的時刻,來了一位善知識勸你念佛。如果在關鍵時候,沒有人提醒,往生也不可能。所以,第二個條件是在關鍵的時刻,遇到真正的善友,提醒你念佛。

第三個條件是你一聽,立刻就信受奉行。如果不立刻信受,你快要斷氣了,還來得及嗎?來不及!要快,不能猶豫,絲毫的猶豫都沒有,馬上就信受,立刻就念佛發願求生。

像唐代的張善和往生,是中國歷史上人所眾知的,他是臨終十念往生的。這樣往生的人,萬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三個條件都具足,缺一不可,所以這絕對不是僥倖的事。臨終十念,到底他的品位怎樣,是不是就是下下品往生?不然!善導大師跟我們講,「通於三輩,攝於九品,莫不往生」。這話使我們非常驚訝,真正是不可思議。

我們平常人往生,品位高下,是看念佛功夫的淺深,是以淨業程度的淺深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同。五逆之人,他的往生是在臨終那一剎那,懺悔力量的淺深,決定他的品位。如果他是至誠心懺悔,徹底懺悔,他的品位一下就提升到上上品。你不要認為他一生不相信佛,造作罪業,臨終念幾句佛號往生,說不定他是上上品往生。《觀無量壽佛經》裡,阿闍世王殺父、害母、破和合僧,和提婆達多合作出佛身血,造作五逆罪。《大藏經》裡有《阿闍世王經》,就是阿闍世王的傳記。他臨死的時候懺悔,念佛往生,佛說他是上品中生。因懺悔的力量強,知道過去真正做錯了,一念悔改之心,真的從地獄一下就超到上品中生,真的不可思議。因此,我們對於造作罪業的人絕對不能輕視,說不定他在臨命終往生,品位比我們高,我們還不如他。所以,一是念佛功夫淺深往生;一是懺罪淺深往生。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學佛要想符合經上的標準,就要一心專念,要「專」。專禮阿彌陀佛,每天拜佛,特別是中年以上的人,拜佛是很好的運動。現代人運動量少。我們跟大陸人比,不一樣。大陸人比我們健康,他們生活水準不如我們,運動量多過我們。他們出門沒有車,要走路;離開都市,他們沒有自來水要挑水。他們的勞動量超過我們,身體比我們健康,比我們長壽。衣食住行種種條件不如我們,為什麼他們會健康長壽?我們在富裕的社會環境裡生活,學佛的人除了拜佛之外,也很少運動。拜佛,實在講,拜得愈多愈好,至少一天要拜一百拜,當然能拜三百拜是最好的。三百拜需要一個半小時,分三次拜,早晨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對於你的身體健康一定有好處。

身專拜阿彌陀佛,口專念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我在這裡常常提醒同修,務必使我們的心、我們的願、我們的解、我們的行,一一同佛無二。佛的心、願、解、行,我們怎麼知道?這一部《無量壽經》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見解、阿彌陀佛的行持,全在這部經上。

這一部經好!分量不多,很容易受持。要把它做到,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行持,這樣才是修行。這種修行法就是古大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所以,經不是叫你念給佛聽的,佛就歡喜,那是自己欺騙自己。佛還要聽這個東西?佛不要聽!是要念給自己受用,提醒自己依照經典的教訓去做,這樣修行就是《觀經》所講的「是心作佛」。這就是作佛,具體實踐佛的心行。在一切修行法門中是最極玄妙,只在平常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不要中斷,自然就相應。如同古德所說的「暗合道妙」,就是相應的意思,自然相應。「道」就是「是心是佛」;「妙」就是「是心作佛」。我們這樣做就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自然就是「是心是佛」。《觀經》上講的這兩句是非常重要的經句。我們做到了,功夫念得好的,念得純熟的,念念離念,功夫成片,就是古人所講「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在其他法門、其他宗派裡,這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大師講的。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介紹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因為眾生業障太重,跟他講念佛作佛他不相信,所以才講他能相信的法門,才說出無量無邊法門,那是對不能相信念佛法門的眾生所說的。能相信這個法門的,是第一善根。就像經上講,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能相信。

四十八願從第十二願到第十八願,是整個大願裡最重要的部分,我們要特別留意。如果沒有十念必生,就不能普度法界一切眾生。

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有個念頭,找不到答案。經上常常讚歎佛是萬德萬能。既然萬德萬能,我就想,如果這個人必墮阿鼻地獄,佛能不能使他立刻成佛?如果他能使地獄眾生立刻成佛,佛即是萬德萬能,我們可以相信。若說地獄眾生這樣重的罪,不可能叫他立刻成佛,要他慢慢修,修上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這有什麼希奇!我曾為此事請教過很多法師;法師們都說不可能,修行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不可能立刻成佛。所以,我對於佛的敬仰,打了很大的折扣,認為經上讚歎佛,是誇張的,不是真的。以後念《無量壽經》,念到這一段經文,才恍然大悟,佛的德能是真的。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不退成佛,這不就是立刻成佛嗎!這才回想到古人講的話,一點都沒有誇張,句句都是實在的,叫人不能不佩服。佛法確實不同於世間法,正像《金剛經》上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祖師大德跟佛都做到了,言語句句真實,我們不能不佩服,事實確實是如此。

眾生所以不能立刻成佛,不是佛沒有方法,而是眾生不肯接受,那有什麼法子?你要肯接受,真的不難。《阿彌陀經》跟本經所講的,都是若一日到七日。你需要修多久?少的一天,多的七天就成佛。這不假,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人物。我們今天修了這麼多年,還沒成佛,為什麼不成佛?沒有認真修。修是修了,展開經典看一看、比對一下,不合標準,毛病就出在這裡。對於這個世間還留戀,還捨不得,怎麼能去得了。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看到,宋朝的瑩珂法師,念佛三天往生,證明了經上講的一日到七日沒錯。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清規,破戒造作罪業。但他有一個好處,深信因果報應,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為,必墮地獄,就生大恐怖,請教同參道友,有沒有救。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痛哭流涕,有很深的感動。《往生傳》看完之後,他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他把寮房關起來,不睡覺、不吃飯、不喝水,一句佛號念到底。他拼命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好好的修行,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瑩珂法師很難得,他就向阿彌陀佛要求說,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這十年,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受誘惑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恐怕將來往生靠不住,十年壽命我不要了,現在我就跟您走。阿彌陀佛聽了他的話,也就點頭同意說,「好!那我三天以後來接你好不好?」瑩珂就答應了。

他把寮房門打開,興高采烈向全寺大眾宣布,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寺裡的人都認為他發神經,這樣一個惡人,怎麼可能三天往生?好在三天的時間不長,大家等著瞧!到第三天,他洗了澡,換了新衣服,早課的時候,要求大眾不照平常的早課,念《阿彌陀經》、念佛,送他往生。他沒有生病,跟大眾一起課誦,經念完了,佛號再念了十幾聲,他就告訴大眾,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現在要跟他去了。說完,他就走了。沒有病,三天!是歷史上記載宋朝的事。我們看了、聽了也許不相信,恐怕是古人編造的。

前年(一九八八)在美國首都華府,有位周廣大先生,也是在臨終前三天念佛往生的。他得的病是血癌,醫生放棄治療,這時他的家人慌了。他家裡沒有一個是信仰宗教的,一家人在華府開一間麵包店。此時家人才到處求神求佛,希望有奇蹟出現。也算他運氣好,因緣殊勝,遇到華府佛教會的一位龔振華居士。龔居士是念佛最虔誠的人,他專修淨土,講話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周先生碰到這麼一個人。龔居士一看,他的病不可能好,所以直截了當勸他不要求病好。他說,人在世間太苦,你好了之後還不是一樣更苦,有什麼意義?不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作佛、作菩薩,回來再度你的家親眷屬,這多好!周廣大一聽很有道理,立刻就相信,就接受,要求他的太太兒女都幫助他念佛,求往生淨土,不求病好。這一個決心下得正確!

佛教會的同修也有幾位前去幫他助念,三天三夜佛號沒有停止。念到第二天,見到地藏菩薩來了,他說出菩薩的樣子,大家聽他講的樣子,是地藏菩薩。龔居士很難得,立刻提醒他,不管什麼樣的佛菩薩、什麼人,你見到了都不能跟他去,一句彌陀念到底,不見到阿彌陀佛決定不可以去。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他回過來專心念「阿彌陀佛」,念了沒多久,地藏菩薩不見了。念到第三天,他說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從雲端下來接引他往生。這是現代人,還是在美國,真正是希有的因緣。周先生一生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臨終才遇到龔居士,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真的往生,絕對不是假的。

念佛法門是實在希有殊勝,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決定不能看作勸善的善書,那你就錯過了此一希有機緣。

西方世界第一殊勝是壽命無量,這是極樂的根本,就在第十五願。如果沒有「諸佛稱歎」(十七願)這一願,我們那裡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所以十方諸佛都在周遍法界弘傳,這種恩德實在是太大了。因為他們到處宣揚,我們才有機會聽到、接觸到。

善導大師在《註解》裡說,「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歎」與「十念必生」,這五願是真實慧。經上講「住真實慧」,大師這樣一說,用現代話講,真正落實住真實慧!所以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精華,是四十八願的精要。可見「光明無量」一願是彌陀弘誓的心髓。我在前面跟大家說過,經典所在之處、佛號音聲所揚之處、經典宣說討論之處,就是彌陀佛光注照之處。彌陀的心願,希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快快成佛,為了這一個願望,才有十念必生的殊勝大願。眾生念佛往生,沒有一個不是當生成佛的。第十八、第十九願合起來,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古德較量諸經,認為這是真實中的真實。這個比較法,我們也曾經說過,隋唐時候的大德都公認,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最圓滿的是《華嚴經》,所以大家公認《華嚴》是經中之王,一切經是《華嚴》眷屬,稱它為根本法輪。這個比較,把第一找到了。《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無量壽經》又是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古德說得很好,《華嚴》、《法華》不過是此經之導引而已。大經是引導我們入這部經的。那兩部經好比是大門;這部經是殿堂,登堂入室。門外雖很壯觀,這部經才是登堂入室。我們才曉得這是如來正說第一經。

這一部經一共有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當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那一願第一?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四十八願雖好,去不了極樂世界,一點用也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甚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經說法就是講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經卷。無量無邊經卷濃縮,就是第十八願。一句都講完了,講盡了。這樣一比較,你才曉得此經經文真正是尖峰,佛法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殊妙。希望我們在此處留意,要特別用心去體會。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

這是第十九「聞名發心願」。『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經論上常常把佛法修學的宗旨目標,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三」翻作「正」,菩提是覺,「三菩提」翻作「正覺」,真正覺悟!覺悟就不迷惑,迷惑就不覺悟。發菩提心就是從今而後覺而不迷,真正覺悟。什麼才是覺悟?覺悟的標準在那裡?你搞六道輪迴就是迷,就是不覺。你出六道輪迴,就覺悟了。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他們超越六道輪迴。阿羅漢以上才稱為正覺,阿羅漢以下都是迷。覺則稱為聖人,有四聖法界。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雖然是正覺,大乘佛法說,他還沒有發菩提心,可見菩提心比阿羅漢的正覺還要高,阿羅漢、辟支佛都還沒有。所以,不但不再搞六道,「發決定成佛之心」才稱為菩提心。阿羅漢沒有成佛的意願,他比我們覺,但是比菩薩還迷,因為沒有發成佛的心。

菩提心不但是覺,是究竟圓滿的覺。換句話說,一定要發作佛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一切發心作佛的人,我們都稱他為菩薩,因為他發了菩提心,他發心作佛。我這樣講,大家容易懂。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跟我們講,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話對不對?對!因為求生淨土就是一生成佛。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發願一生成佛,那怎麼不是菩提心?不但是菩提心,一生成佛是無上菩提心,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大乘菩薩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才能成佛,這人一生就成佛,比起那些菩薩,殊勝得太多。

「菩提心」,佛在《觀經》上講得很清楚。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就是我們前面第十八願講的至心、真心、誠心,真實不虛!真誠心起作用,分為兩類,一是對自己,一是對別人。對自己是「深心」,在一般大乘講,深心是好善、好德。善與德是有標準的,最高的標準,「明心見性」才是善,才是德。「一心不亂」是德,「大開圓解」是善;斷煩惱是德,開智慧是善,這是高標準。對待別人是「發願迴向」,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納不外乎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所發無量大願的總歸納。

第一要發願度眾生。要幫助眾生,協助眾生,成就一切眾生。如果我破壞眾生,障礙眾生,嫉妒眾生,阻撓眾生,這是造作阿鼻地獄的業。因為這不但沒有發菩提心,跟菩提心恰恰相反,那是迷惑顛倒,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三寶再慈悲也加持不上。誰能加持他?妖魔鬼怪,因為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這樣的,嫉妒人,障礙別人,陷害別人。你的心願跟他的心願完全相應,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使你的罪業愈造愈大,愈造愈深,將來地獄果報愈墮愈下。非常可怕!

讀到這裡必要覺悟,我們盡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吃虧,對自己決定沒有損失。看到別人有困難,盡心盡力幫助他,明天自己沒飯吃,不去考慮。不要幫助別人,自己還留一手;這樣雖然幫助別人,不圓滿,不究竟,不徹底。是覺,但覺裡帶著迷,不是完全覺,一半覺一半迷。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會替自己留一點,那才是真正覺悟,徹底、究竟、圓滿的覺悟。所以,要發心度眾生,要想究竟圓滿的幫助別人,可以幫助現在不如我們的人。跟我們程度差不多的,比我們高的,我們幫不上。所以,一定要自己成佛,成了佛可以幫助等覺菩薩,這樣度眾生才圓滿。九界有情眾生都得度,我都有能力幫助他們,就要自己圓成佛道。

自己成佛從那裡做起?從先斷煩惱做起。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次第,這四句話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綱領。《華嚴經》的內容就講這四句,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你要不按這個順序去學,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我們今天這一代人,幾乎沒有成就的。最近黃念祖居士告訴陶居士說,台灣的佛教是形式的,表面興盛,是假的,不是真的;台灣沒有真正修行人。他一語道破,真正有修行人,這個地方還會遭劫難嗎?不會!沒有真修行人,不是不發心修行,他真發心,他修行的程序顛倒了,他不斷煩惱就要學法門。換句話說,四弘誓願,他只要後面兩願,前面兩願不要。他要度自己,不度眾生。對眾生,想盡方法障礙、破壞。他不斷煩惱,所以四弘誓願他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好像蓋四層大樓,底下兩層他不要,他要三樓四樓,這樣永遠不能成就。大錯特錯!這是真正迷惑顛倒,真是佛法常講的可憐愍者。

四願一定要按順序。心量不大、不慈悲,煩惱斷不了。因為起心動念都想自利,煩惱怎麼會斷?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眾生,念念希望別人好,不希望自己好。你們都好,我最不好,這就好了。你們都有福,我沒有福,這才好!常懷憐愍眾生之心,先人後己,才能斷煩惱。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才有資格入佛門。念念只想自己,其次再想別人,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始終皆在佛門之外,決定進不了門檻。我在此地真誠奉勸諸位同修,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天天念四弘誓願,念沒有用處,念得很好聽,不管用,要認真去做。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像佛的心量一樣,心要同佛!佛有廣大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能作佛?

尤其是淨宗,法門廣大無邊,不是普通的法門。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愛護別人,關懷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有資格修上上乘。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你才有資格修學。

入佛門,第一步功夫就是斷煩惱。教你念經,教你念佛,一句接一句,是斷煩惱。你不念佛,剛才講過,不是墮在邪見,就是墮在無明,都是煩惱。這一句佛號既破邪見,又斷無明,這一念是正念。正念現前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二六時中不間斷,這就是斷煩惱。心裡就沒有妄念,也沒有無明,就是定慧等學。心裡妄念不生,是定;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不墮無明是慧,不起妄念是定。我們凡夫最大的病根,就是心亂、心雜、心染污。被什麼染污?被貪瞋癡慢疑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被是非人我染污。把這些都去掉,恢復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清淨、平等、覺。

第十九願「發菩提心」,與下面經文「三輩往生」前後照顧,完全相應。三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所以古人說這兩願是真實中的真實,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因此,我們修學淨土,終極的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望究竟能不能在這一生達到,有沒有決定的把握,關鍵就是在這兩願,所以這兩願,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

「發菩提心」,我略略的跟諸位提過,通常是以四弘誓願來解釋發心。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不僅一定要發心,在修學次第上來說,也決定不能違背,諸位同修必須記住的。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簡單的講,就是拓開心量,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想想,凡夫跟佛到底差別在那裡?佛的心量大,大乘經裡常常讚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古人形容作大官的肚量大,說「宰相肚裡可撐船」。撐船需要多大的地方?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

佛的心量周遍恆沙世界,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那樣大的心量。所以,心量大就是覺,心量小就是迷。凡夫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他就是凡夫。他為什麼是凡夫,佛為什麼會成佛,道理在此。這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修學大乘?就是心量要大;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

心量不大的人,雖然天天在這裡聽大乘法,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甚至於比小乘還要小,就是人天乘;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小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你看小得多可憐!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還要怪佛菩薩不靈,怪經典胡造謠言,那就罪上加罪,謗佛謗法,罪過就更重。實在是你雖然讀經,並沒有解其義。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你看不出來,誤會了。所以,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在佛法表法裡,此意也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寺院道場,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天王殿,彌勒菩薩坐在中央,面對著大門。意思就是說,要像他那個樣子,才有資格入佛門,入大乘之門。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要有大肚量,滿面笑容接待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大乘之門。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

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提示我們要護自己,也是表法的意思。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前途一定光明,家庭一定興旺,國家必然富強。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斷的求進步,不進則退。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永遠領導時代,豈是落伍?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方法。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日新又新?西方天王教你多看,北方天王教你多聽,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真實的學問,然後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所以大乘佛法裡,一切佛菩薩的名號、塑像,都代表教學的意義,完全是用來表法的。我們現在把他們當作鬼神來看待,這很冤枉!

寺院的建築,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藝術教學」。世間法裡,學校與博物館是分開的;佛教教育與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佛教的一切設施,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圖樣、結構,都含著啟發的教育。這才曉得佛陀教育真的是盡善盡美。

度盡眾生願,諸位想想,重不重要?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我們是不是起心動念,念念都為眾生著想、念念為社會著想、念念為國家著想,而絕對不想自己?一想自己,就錯了,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細心去體會。為什麼想自己就錯了?因為想自己就增長我執。

佛法是教人破我執。破我執,才能出三界;破我執,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亂。我執是輪迴煩惱的根源,有一個我,煩惱就斷不掉。所以,大乘佛法妙極了,教你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不知不覺就把我執斷了。不像小乘人刻意去破我執,證得須陀洹果之後,尚需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把我執破掉。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七次往返,要多少歲月,這是天文數字。

大乘比小乘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眾生,「我」自自然然的淡忘了,這個法子非常高明。大乘法裡,念佛法門尤其殊勝,尤其巧妙。他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心願,想阿彌陀佛的行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法界一切眾生,心量之廣無量無邊,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相比的。我們完全依阿彌陀佛作標準,先要發心,不發心不能入門。入了門之後怎麼修法?斷煩惱,破我、法二執,就是用這句佛號,一向專念就行了。

這一句佛號從什麼心生起?從真實平等廣大心生。因此,句句佛號就與廣大心相應。廣大心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不可思議!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

為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你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這個事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為我們講得很清楚,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佛門做晚課的時候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用觀想的方法,也度了法界一切眾生,心量是這樣擴大的。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之處。不要在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跟佛相應,不念佛時,還是小心眼,還是搞是非人我,那就大錯特錯,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佛教我們用一心,不可以用二心。對佛用一個心,對眾生又是一個心,這錯了,這不是一心。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這個地方。

至於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前面兩願做到了,才能認真去學法門。前面兩願沒做到,不能學法門。我勸同修們多想一想,我不騙你,為什麼?好像蓋大樓,前面兩願是地基,地基還沒有做好,就往上面蓋樓房,不要幾天就垮了,永遠不能成就。你就曉得基礎愈堅固愈結實,將來這樓蓋得愈高愈大。何必要著急去蓋樓房,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打地基?我們這一生當中,地基都打不好,因此暫時把後兩願保留,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這樣才好!我今天在這世間只修兩條:發大心,斷煩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那時我已經是無量壽,再學無量法門,有的是時間,有的是修學環境,決定成就。法門修學圓滿,圓成佛道,四願一生都辦妥了。從初發心到成佛,一生辦妥。

這一種心態,這一種見解,這樣的思想,就是發菩提心。菩提是覺而不迷。現在我看到別人講經,我也發心講經,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種經典,那是逞能、好強,好高騖遠,不自量力。費了幾十年時間去研究經典,結果是什麼?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麼增長邪見?因為你煩惱沒斷,心量太小,縱然說法天花亂墜,心裡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你那些見解全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與佛決定不相應。

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一部《華嚴經》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特別在《四十華嚴》裡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十華嚴》分為本末二會,本會文殊菩薩。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時,就是修前面的兩願,在文殊菩薩會中發無上心,斷了煩惱,成就戒定慧三學,老師再讓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他一生圓滿了。諸位要把四弘誓願,把菩提心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個。

『修諸功德』。功德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即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成人之美,這是功德。下句是功德的具體說明。

『奉行六波羅蜜』,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為之總綱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一切眾生接觸,應該要怎樣做,佛教我們六大綱領,我們要遵守,要照做。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六大類,每一類的細行都是無量無邊。

第一、布施。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也就是捨。要捨,要放下。佛為什麼教我們捨,教我們放下?你要不肯捨,不肯放下,就是貪,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佛說無量無邊煩惱,歸納為一百零八類—百八煩惱。我們的念珠一百零八顆,念佛就是要斷百八煩惱,對治百八煩惱,是這個意思。一百零八類講起來很麻煩,所以在《百法》裡,天親菩薩再歸納成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二十六個還麻煩,一般講經只講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條還可以歸納,變成三個:貪、瞋、癡,稱之為三毒。三個還可以歸納成一個,就是「貪」。所以,無量無邊的煩惱,確是從貪生出來的。佛知道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所以菩薩行門第一是布施。

布施就是對治貪煩惱的,這一帖藥是針對貪欲的,你就曉得布施的重要。布施不是別人佔我便宜,是把自己的貪煩惱斷掉,一定要認真去做。事上不做沒有關係,心上斷就好了。理論上講沒錯,是不是真的能斷得掉,不能自欺欺人!所以在事上真正要捨,真正要放下,目的在恢復自性清淨。

布施的功德很多,不要害怕布施財富,明天生活怎麼辦?所以佛教我們布施,我們總衡量衡量,自己有多餘的,才布施一點,還得儲蓄一點。這都是放不下,做得不夠徹底。換句話說,貪毒斷不乾淨,只是去了一點點,餘毒還在。如果根本沒有除去,那就壞了。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定要把貪毒連根拔除。對於世間功名富貴、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絲毫也不沾染。生活所需,生到這個世界就有一分福報,這個福報是你與生俱來的。你命裡不該餓死,決定餓不死;命裡該餓死的,給你一座大金山,還是會餓死。

我常常教人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為什麼?相信因果報應。命裡有的,決定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有一百萬,今天這一百萬我布施了,明天它又來了,來的時候總會帶一點利息,會多一點。這個我很有經驗。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傳授我這個方法,我就如法奉行,我不懷疑。現在來的福報愈來愈大,動個念頭,事情就能圓滿,就能成就。現在世間人常講的「心想事成」,我的確心裡一想,事情就成了。實實在在講,原本我是沒有福報的,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照中國的算法,今年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中修的,跟《了凡四訓》所講的是一樣!愈修愈有信心,愈有信心愈敢捨,捨得乾乾淨淨不在乎,不怕。諸位一定要明理,明理就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就敢做。

財布施,財用決定不缺乏。法布施,決定增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你不求也必定得到的。你種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希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那裡會來這些果報?求佛菩薩,想利用佛菩薩保佑,賄賂佛菩薩,每天多供養些,那是假的,沒有用。要真正懂得因果,修因得果,這是佛教我們的。你真正能依照佛的教訓修行,你家裡不供佛像、不燒香、不供香花水果,都沒有關係。你修因一樣得果報,決定得到。

你家裡供的佛堂再莊嚴,每天上供都不缺乏,你的心行不能依照佛教的去做,你什麼也得不到,所得的還是一身罪業。所以,佛法不重形式。說老實話,你供養的這些,佛菩薩看到這些供品都有農藥、都有染污,不要說吃,就連聞都不聞一下。這是表我們一點敬意,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真正敬意不在形式,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

布施一定要做,要認真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決定有好處。布施,說實在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種福,種子要種在土裡,它才會長,才會生根發芽。如果種在一塊石頭上,種子會爛掉,什麼收穫也沒有。你要有智慧,要認識福田。到那裡去種福,這是個大問題,不能不留意,否則拿錢財布施最容易造業。如果是正法,那你真正種到無上的福田。如果你去供養邪師邪法,幫助他造罪業,他墮地獄,你將來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那就錯了。

現在這個世間到底那個是真正的善知識、是好老師?好老師決定不會在外面宣傳「我是善知識,我是好老師」,不可能的。我們既然沒有慧眼,不能辨別那一個是真善知識,也不要緊。我常常勸大家,我也不能辨別;不能辨別,咱們找古人。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他非常謙虛,他教我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老師。印光法師已經不在了,但有《印光法師文鈔》在。天天讀《文鈔》,就是接受大師對我們開示,聽大師的教訓依教奉行,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叫我們都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跟我們是同學,這樣的謙虛。

今天我勸諸位同修,我們以阿彌陀佛作老師,這還能錯得了嗎?阿彌陀佛沒在此地,《無量壽經》在面前,經就是佛。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見解、佛的思想、佛的行持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我們讀誦、受持、依教奉行,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個不會錯!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大家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也是同學。希望大家冷靜的去想想。

我們這個道場,實在講,還是很有感應。我這一次從香港回來,諸位看到佛像後面換了一副對聯,這一副對聯是印光大師親筆寫的,不是複印的。民國二十八年大師七十九歲時寫的,第二年大師就往生圓寂了。對聯,我們已經做複製品,印刷廠過幾天會送來,每位同修都可以請回家去供養,這是非常希有而難得。還有大師寫的四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是親筆寫的,我們也得到了,也把它做成複製品。這不可以說不是感應。所以,布施要認真做。

真的說布施,必須把妄想布施掉,把分別、執著布施,把煩惱布施,把憂慮布施,把牽掛布施,那就自在。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常常放在心裡,都是病根,全都拋掉,身心清淨自在無比。何必把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裝在心裡,不肯捨掉。這些東西都是毒素,都是污染,應該徹底把它清洗。這就是念佛堂主七師父常常講的「放下身心世界」,都布施掉,「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清淨平等覺,這是真的。

第二、持戒。戒律,佛說得很多,古大德把佛對於戒律的教導歸納起來,特別成立了《律藏》。佛講這麼多,可見得他對此非常重視。我們學佛如果要去研究戒律,也需要用畢生的精力,甚至於一生都研究不完,因此我們只要把握綱領,就得受用。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換句話說,斷惡修善,是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是小乘戒,小乘戒是講自律,就是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屬於大乘戒。大乘戒是與大眾在一起相處,我們念念要利益大眾,所以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別人都是善。所以,修學大乘的人起心動念,都要想到怎樣去幫助別人,怎樣去成就別人,這是大乘菩薩處眾的心態。

用現代話來講,「持戒」就是「守法」。因此,戒律又分三大類。佛說的,經典有記載的稱「律儀戒」,這是有條文的。除此之外,凡是符合於戒律精神所要求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經裡沒有的,佛也承認是戒律,我們要遵守。所以律儀戒之外,有「饒益有情戒」及「攝善法戒」,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有利的,或為善法,戒條上所沒有的。不能說,沒有,我們就不要做,那就錯了。戒本中雖然沒有,於眾生有利就要做,可見戒律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因此,戒律實際上包括國家的憲法、國家的法律,乃至於風俗習慣、社會道德,我們都必須遵守。

古人所謂「入境隨俗」,俗就是風俗習慣,也在戒律範圍之中。在外國守外國的法律,遵守外國的道德風俗習慣,才能與當地一切有情眾生和睦相處,這是持戒。所以,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佛講的五戒、十戒要守,把人拘束到動彈不得,那就錯了。世間法令規章,每隔數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時代在變化,生活方式在變化,意識形態在變化,幾年前訂的條文,現在不適用了。但是不管條文怎麼修正,精神不變,懂得這個原則才能談持戒。

持戒是守法,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佛講的四弘誓願是法,你不遵守,修學就不能成就,一定要遵守四弘誓願的次第。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現代人,他不要前面兩願,心量很小,煩惱很重。他一開始就要廣學多聞,他想成佛道,當然成不了。四弘誓願的三條都不要,只要一條,那裡能成功?決定不能成就!這就是不知守法。

佛教你持戒,你有沒有做到?團體生活,佛制訂的基本戒條是「六和敬」,我們做到沒有?假如這是佛教團體,做不到這六條,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天天破和合僧,天天造阿鼻地獄業,你不墮地獄,誰墮地獄?西方世界很美好,你沒有分!所以學佛的同修頭腦要冷靜,你才能把事實真相觀察得清清楚楚,利害得失就擺在面前,這些皆是持戒。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忍耐、堅毅,你才能有成就。學佛是大福德,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法,若沒有耐心,一樣不能成就。尤其我們現在這個環境,「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物質的環境要忍耐,生活應當過得清苦一點,不要太奢侈,不要太舒適。為什麼?奢侈舒適,覺得這個地方不錯,很好,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因此,生活苦一點好,念念有出離之心。縱然有多餘的財富,還是過清苦一點,生活節儉下來一點,去幫助別人,這樣增上修福就對了。

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范仲淹。在《文鈔》裡,大師常常提到,中國自古至今,在歷史上有三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一是孔夫子,一生積功累德之厚,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都還受到社會廣泛的尊敬,此是祖宗之德。孔德成先生到美國,美國人聽說是孔夫子的後代,特別禮遇他,他沾祖宗的光。

第二位就是范仲淹先生。你讀范仲淹的傳記,或《古文觀止》裡的《義田記》,看看他一生行持,豐功偉業,出將入相。國家動亂的時候,他是大將軍,統帥;回到朝廷裡,他是宰相。國家給他的俸祿豐厚,他自己省吃儉用,將自己的俸祿養活三百多家,興辦義學。看到貧窮人家的子弟有可以造就的,都找來念書,供給他們,替國家培養人才,不為自己,所以果報殊勝。他有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官做到宰相,有一個做到御史大夫;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錢到那裡去了?都做好事,布施了。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多年,家道不衰。

第三位是清初的葉狀元,也是世代積功累德,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家道不衰。修福沒有別的,自己真正能刻苦,能忍耐,把多餘的力量全部貢獻出來,利益社會大眾,這是我們民族的典範。

學佛人,尤其是出家人,如果連范先生的標準都做不到,實在講,不像出家人。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他規定我一個月生活費用一百五十元。他說,你花費超過一百五十元,就不像出家人。生活過得很清苦,他對我說這句話,因為他是榜樣。我一天吃飯要三塊錢,他老人家一天只要兩塊錢,所以他說的,我心服口服,我沒有法子跟他辯。他所有的收入都拿來做佛教事業,他身上穿的是三四十年的舊衣服,內衣襪子補了再補。你們到台中,應該到李老師紀念館去看看,他的衣服大大小小補釘一個又一個。他不是沒有錢,不是買不起,他的待遇相當豐厚。他沒有家眷,就一個人。實在講,他生活過得比誰都自在。這是真正的修道人,能忍,過一種清苦的生活,苦行僧的生活,他能真正把貪心斷掉。修學更要忍耐,這樣的法門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

老師教我們修學,教我們念一部經要念五年,培養耐心,沒有耐心做不到。老師這種教誡,有他的苦心,有他的用意,我們學生不明瞭,有的時候還埋怨,還不服。其實老師的教學,正是循著四弘誓願的次第,是教我們先斷煩惱。每天念一部經,想一部經,把你的妄想雜念慢慢的除掉,所以念經並不是求解,是修定,著重在修定。定至三年五載,心漸漸清淨了,煩惱輕,智慧長,才能學法門。

學法門要與自己的善根相應,也就是與過去生中的宿根有關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修學起來就很容易;過去世沒有深培善根,學習就很困難。所以,不管過去善根厚薄,都要從修定下手,先把心定下來。沒有耐心決定不能得定,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基礎。在我們淨宗,禪定就是一心不亂。由此可知,忍辱是得一心的基礎。凡事不能忍,你怎麼能得一心?不能得一心,修淨宗就沒有成就,所以一定要修忍辱。

第四、精進。進是講進步。佛教我們求進步,要求精,要純,不能雜。我們看到一些同修,每天很努力,很勤奮,他學的東西很多很雜,所以他是雜進,他是亂進,他不是精進。這樣辛苦了多年多月,沒有收穫,沒有成就,原因在不曉得專精。法門雖然很多,只能學一樣;經典很多,只能學一部。要怎樣學?「讀誦」。諸位要曉得,讀誦就是精進,不要求解。為什麼不要求解?因為你見思煩惱沒斷,所解的不是如來真實義,所解的皆是自己的胡思亂想,跟佛的意思差得太遠了。幾時得清淨心,你的心跟佛心一樣,那你解的就跟佛一樣。大家要能體會這個意思,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所以,學習不在講解,要心地清淨。你的心、願像不像佛?心、願果然像佛,佛說出來的,就是你自心流露的。自心流露,那有不懂的道理。佛佛道同,可見要緊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願,我們的行為像不像佛。這才是修行。會不會講經沒有關係。

中國學佛的同修,大概很少沒有看過《六祖壇經》。六祖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壇經》是他說的,別人幫他記下來的。你看看六祖說的有沒有道理?他說的跟佛經上講的,有沒有兩樣?他沒念過書,沒有讀過經,也沒有聽過講經,他才真正解如來真實義,他真的了解。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各宗的祖師大德,他們的著作有多少,拿去跟《六祖壇經》比一比,比不上,還是六祖大師講得圓滿。他沒學過,是什麼原因?他的心、願、行持跟佛一樣,所以說出來,自自然然就相同。實在講,《壇經》是語錄,我們特別尊稱為經,把它提升到跟佛所講的經地位一樣,是對他特別尊敬。

這種尊敬,也不是中國人有意去捧中國人。仔細觀察內容,跟大乘經典比一比,一點都不遜色。這就說明,行比解重要。行而後解,才是正解,正知正見。「解」沒有在行裡歷練過,其解還有很多疑問,因為沒有經過實驗,到底有幾分真實,還很難講。為什麼不認真修行?行而後求解,決定正確,這是真精進。縱然不解,也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求解也不遲,何必急在這一生去浪費時間,浪費精神體力。一個真正聰明人,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幹這個傻事情。所以,現前要想求解,最低限度要有聞一而知二三的能力,這是最起碼的。不能真正做到聞一知十,也得聞一知二三,這樣的秉賦可以學講經。聞一,連一都不知道,怎麼能講?

跟諸位同學說,我學佛時,從來不敢動「學講經」的念頭,把這個事看得很難。我講經是李老師鼓勵的,大概李老師看到我有點能力,他講的東西,我都能記得住。我聽他講一小時,我可以複講五十五分鐘,我有這個能力。我沒有講稿,也沒有筆記,我聽了之後能複講,講得出來,所以他要我出來學講經。他所編的講稿都是用表解,很多同修們都見過。我拿到他的表解,我講出來跟他自己講的,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相同。所以同學問我:「你是怎麼學來的?」我告訴同學說,我在老師會下最初的一年三個月,我不是學他講解,不是學他講經,我所學的跟別人學的不一樣,我是在觀察他怎麼講出來的。我要學他的思想體系,學他的存心、用心,了解他的方法,知道他的看法、想法,所以他的稿子我拿來完全能用。我學的是活的,我不是學他怎麼講,記下來重講。這也就是聞一可知二三,有這個能力。

今天同學們要學講經,我這一個半鐘頭講完了,明天早晨你講一遍給我聽;你有能力講一個鐘頭,就算不錯,就及格了。這是秉賦,說實在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講經,絕對不是一生學得來的,勉強學不來的。一生中有成就的,是自己真正修定功,依照佛教導的方法、次第去修學,一生可以成就。

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原理、原則還是一樣的。心要像佛,願要像佛,解要像佛,行要像佛,這才行。所以,讀經、念佛、依教修行,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如是修行,自自然然開智慧。智慧開了,看一切經,意義皆能自見,這是我教給大家真實的方法。不要去看註解,註解沒什麼意思,充其量,給自己做個參考而已,絕對不能照那個講,照那個講就錯了。就好像大夫給病人開藥方,藥方先開好,那有這種道理?藥方沒錯,你沒有照我的藥方害病。你們到外邊去講經,先把講稿預備好,就等於大夫先把藥方開好,再去為大家治病一樣。

佛無有定法可說,講台上也無有定法可說。話從那裡來的?看看你們的眼睛、動態,話就引出來了,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無量壽經》我講過很多遍,遍遍不一樣。講完之後,你們問我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不是假的。我這次在講堂講經,他們錄音前面漏了十分鐘,簡居士要我補出前十分鐘那一段,放在我這裡一個多月了,我沒有辦法補,我不知道我講的是什麼。他今天打電話告訴我,說有一位同修帶了錄音機,那一段他那裡有。好吧!拿來給我聽聽,看我講些什麼,我再補出來。你要不給我聽一下,我確實不知道講什麼。我講東西,從來沒有準備,也沒有筆記,什麼都沒有。

學習的方法,我跟大家都說過了,要精!注意「精」。精就是進,雜亂不是「進」,退步不是進,所以進步上面一定要加精純,才是真正進步。今天世間法裡,科技進步也是精純,不是雜亂。世出世法沒有兩樣。

精進而後才能得禪定,心就定了,正是所謂理得心安。心定了,自然就開智慧。所以,不管是在順境、逆境,心裡都要清淨。定就是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不會被外境所轉。不為外境所動,就有智慧。世間法講理智,不再感情用事,處世、待人、接物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清淨的,不是染污的,這就是智慧。

「波羅蜜」是梵語,譯成中文是「圓滿」的意思。也就是上面講的六條綱領,每條都做到圓滿,就是波羅蜜。如果做得不圓滿,即不是波羅蜜。佛舉出這六大綱領,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此六條來過日子,依此六個原則處世待人接物,這就是菩薩行。前面發菩提心,是菩薩心、菩薩願;這六條是菩薩行。要堅固不退才行!

修行之因殊勝,果報就殊勝。這一願是因,後面一願是果。修因證果,果報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一心專注,絕不攀緣。誠敬,才是一心,這才是修諸功德。可見念佛法門,並不是叫我們把日常生活一切世緣都捨棄,不是的。而是在一切境緣中,活用此六條綱領,以廣大心、清淨心去做,就是修淨業,就是修無上的菩薩法門。在具體行持中,菩提心、修諸功德、六度萬行,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所以,這句名號是提醒我們,佛在經典上所講的一切教訓,念這一句佛號就完全相應,真正有功德。

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第二十「臨終接引願」。看了這一段,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心就安了,絲毫疑惑憂慮都沒有。虛空這麼大,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此事不必我們操心,到時候阿彌陀佛來帶你去!說老實話,方向都不必辨認,佛帶你去,佛來接你,大可以安心,不要再胡思亂想,要緊的是一心念佛。

佛在經上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理是深到極處,不但凡夫沒有法子體會得到,就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徹底明瞭。事相的繁雜,跟理之深廣是相同的,所以虛空裡面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事物,也不是我們能搞得清楚。我們不要談別的星球,就是這個地球,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種動物,能不能搞得清楚?現在科學家還是搞不清楚,可見不容易。大海裡的生物究竟有多少種?再說得貼近一點,一個人身上有多少細胞?我們頭上有多少根頭髮?可見萬事萬法廣大無邊,跟理一樣的深廣無邊。一定要把煩惱障礙都斷盡,本性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才能明瞭。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是他的業障,所以他不能究竟明瞭,就是有這個障礙。到如來果地,這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才能究竟明瞭。

因此,凡是經論上跟我們說這些事理,我們知道就好,不能去想像,不可思議。你去想,想是思;你去說,說是議。告訴你不可思不可議,你偏偏要去想,偏偏要去議。想是胡思亂想,議是胡說八道,這怎麼可能是事實?不可能與事實相應。可是這些事,我們非明白不可。明白了,就是作佛,就成佛。為什麼要學佛成佛?就是要徹底明瞭事實真相。怎麼成佛?這一段經文明白的教我們,「發菩提心」、「十念必生」。菩提心最要緊的就是「真正發願,求生淨土」,此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無上菩提心」,沒有比這更上、更殊勝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樣樣圓滿。在這一願裡,我們看到佛教我們怎麼樣求往生。前面是發菩提心念佛,具足信願;這一願的前一半是講修行。

『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什麼是善根,不可以不知道。因為佛在經上一再跟我們說「善男子、善女人」,必須要有善根的男子女人,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大家不可疏忽。你要是把這一句話疏忽了,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什麼是善根?佛在大小乘經典裡常常跟我們說,世間法三善根必須要具足,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不瞋、不癡,這才具足三善根。

在《觀無量壽佛經》裡,佛為我們開示修淨業的基礎是「三福」。《觀經》講的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後面的三條,意善就是無貪、無瞋、無癡,就是三善根。所以,三善根也在三福中,你就知道很重要。沒有三善根,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沒有分。可見這個重要,一定要認真的修學。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於一切逆境決定沒有瞋恚心。對於一切事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不愚癡,不會被人矇騙。被人矇騙是愚癡。清楚而不貪不瞋,順境裡沒有貪愛,逆境裡沒有瞋恚。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一心念佛,就對了。這是世間的善根。

出世間法的善根只有一條,在三福裡的第三條,講大乘菩薩的善根,是「精進」。佛教我們,菩薩福有四句,「發菩提心(第十九願),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精進」。「三福」就涵蓋世出世間的善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從這個善根而生,換句話說,都從三福而生。世出世間的福報,就是這十一句,我們把它做到,福報就現前,所以稱為「三福」。

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想想看多麼重要,決定不能疏忽。如果我們疏忽了,念佛念得再好,就像蕅益大師講的,念到如銅牆鐵壁一般,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只能說跟西方世界結一個緣而已,這一生不能往生。就像蓋房子,沒有打地基,你蓋不上去,它會垮掉,會倒掉,不能成功的。所以,三福要特別認真的修學。實在講,這部經論所說的就是十一句的展開而已;歸納起來,不會超過這十一句。

『願生我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

『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兩句是指持名念佛。念佛要緊的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一心就是心無二念。心裡若有一個雜念,就不是一心。一心是專志,心不緣任何事,這才是一心。心裡絕對不攀緣其他的事,只緣這一句佛號,只緣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換句話說,你想,想阿彌陀佛;你念,念阿彌陀佛;你拜,拜阿彌陀佛,才稱「一心稱念」。就依照這個方法,先從事修。我們講的淺顯一點,念佛人心要清淨,清淨到什麼程度?「不懷疑,不夾雜」。從早到晚要保持清淨心,這當然不是一樁容易事。要曉得這是從凡夫一生作佛,那有那麼簡單,那麼容易?但比起其他法門,念佛法門最容易,實在也不是很容易。難與易,在乎自己有沒有這個認識,有沒有決心,果然認識清楚,下定決心,事情就不難,所謂「萬修萬人去」。

如果還常常被外境動搖,那真的要懺悔,要在佛菩薩面前痛哭流涕,磕頭求懺悔。為什麼還會被境界所轉?順境起了貪心,起貪愛;逆境生嫉妒,生瞋恚,這就是心被外面境界轉。有這樣的現象,自己就要知道,是自己業障太重,決定障礙這一生往生。你要是不往生的話,業障決定牽引你墮三途。現在是人身,再過幾年就要到三惡道去,你說這多可憐!所以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認清楚,真正提高警覺,這就是開悟。果然覺悟了,不再搞貪瞋癡,不再造三途六道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念佛功德才真正能消業障。

『晝夜不斷』就是「不間斷」。為什麼教你晝夜不斷?因為一斷,你就夾雜,一斷就會胡思亂想。換句話說,佛號斷了就造業,這個問題很嚴重,這是真實的問題。我們自己冷靜去想一想,佛號斷了是不是胡思亂想,是不是又去搞貪瞋癡慢?搞貪瞋癡慢就是造三惡道業,造三途業。如何教我們從今之後不再造三途業?只有一個方法,佛號不間斷。

我們這一生,究竟是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去作餓鬼、變畜生、墮地獄?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由我們自己選擇。如果要選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一句佛號就不能間斷。

諸位要曉得,打佛七是日夜念一句佛號不間斷。絕對不是白天念佛,晚上可以睡覺,一支香下來之後可以聊聊天,雜心閒話,這沒有用。印光大師在靈巖山的道場,是一支香接著一支香念佛,當中沒有休息的。不像我們現在念一支香,休息二十分鐘,讓你去造三途業。佛七當中,佛號日夜不間斷的。念累了,只能在旁邊坐著休息一下,衣袍不能脫掉,稍微休息一下,精神振作起來,趕緊接著念。大家輪流休息,使念佛堂佛號不間斷,是這麼念佛的。

真正念佛堂,這一句佛號決定不間斷。常年累月怎麼念?分班,有值班的。值班的要出聲;不值班的,看你的精神體力,如果精神體力好,跟著大家一齊念。夜晚也是分班。所以,念佛堂無論什麼時候,一年到頭,一句佛號不中斷地。現在真正修行的道場沒有了,真正修行的人也沒有了。絕對不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修行人,那靠不住。只可以說,是修行的樣子,是不是真修行?不一定。裝模作樣有人!真修行,要斷貪瞋癡;真修行,這句佛號日夜不斷,這是精進。於世出世間法還有一絲毫貪念,就不是真正修行人。這是把念佛的要領為我們說出來了。

當然在初學的時候有難關,念著念著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頭昏腦脹,身體支持不下去,就是業障。業障現前,怎麼辦?要拼命,要克服過去。克服過去就得自在,精神就振作起來。大概每一位念佛同修都會遇到這種障礙。障礙現前,一定要克服,不能因循,不能妥協。累了,我就躺一下,休息一下,這樣你的業障不容易克服。一定要拼命,要抱定決心,要突破困境,前面就是一片光明。

前天有一位同修來告訴我,他有一個朋友也是念佛的,很精進、很用功,念了沒多久,中風非常嚴重。家人、朋友都叫他去看醫生,他不肯,堅持拼命念,決定不看醫生。念了一兩個星期,病完全好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感應。就怕你不肯拼命,你真拼命就有感應,不肯拼命就妥協。所以,難關一定有,無始劫來我們造作的罪業太多,怎麼沒有障礙?有障礙不要害怕,對於這句佛號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得了重病,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要看醫生,也不要吃藥,我不想病好,只想早日往生淨土。要有這樣的決心、毅力,這個人才能成功。不貪生怕死,不貪圖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只有求生西方一念,愈早愈好,愈快愈好。要有這個心,才是真正發願,願生彼國。

『臨壽終時』。臨終時佛來接引,你不必憂慮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那裡。西方那麼大,到底那一個星球是極樂世界?你這樣一懷疑,問題就來了,你就去不了。你有懷疑、有夾雜,功夫間斷,就去不了!決定不要懷疑,念到水到渠成,佛自然現前,佛來接引你去。

『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那些菩薩?當然有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們一定會來。因為你常常念他,你常常想他,他跟你有緣。除他們之外,還有不少菩薩跟三聖一起來迎接你。一起來的菩薩與你都有關係的,與你沒有關係、沒有緣分,他不會來的。是什麼關係?皆是多生多劫中你的同修、你的眷屬。他們早就往生了,現在看到你念佛緣熟,他們很歡喜,跟著阿彌陀佛一道來接引。

諸位要曉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寂寞,熟人很多。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有多少同參道友,他們精進念佛成功,已經往生了。我們不肯精進,還打閒岔,墮落到現在這個樣子。今天緣熟,他們會跟佛一道來。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像前面所說的,天眼、天耳、宿命、他心通,能力都恢復了。於是一看就曉得,從前在那個世界、那一生、那一劫,我們是好朋友。老同參見面敘舊,你說西方極樂世界多殊勝,多熱鬧,不寂寞。換句話說,離開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孤單寂寞,一輪迴一轉世,因為你沒有神通,你的家親眷屬都記不得,面對面都不認識。所以,你要知道什麼人孤單寂寞?六道裡孤單寂寞!往生西方世界,不孤單、不寂寞。

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初祖慧遠大師往生的記載。他往生時候,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有蓮社先往生的那些人,都跟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他。他只說出蓮社已經往生的,都見面,都來了。多生多劫以前的就不必說,說了我們也不知道。

『經須臾間,即生我剎』,這是講往生速度之快。不要認為當中距離遙遠,十萬億個大千世界,其實只須一剎那,一念之間就到了。底下這句話重要,這是四十八願裡說的,這種殊勝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到了,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阿」譯作無,「惟越致」譯作退轉,無退轉就是「不退轉」。「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不退的菩薩,圓教初住就證得了,但是不稱「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的通稱。換句話說,我們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居然跟七地以上的菩薩平等,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

一般研教的大德們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那有這樣的人,什麼功夫也沒有,平平白白一下就升到七地,這還得了!這是圓教。你想想看,七地之下,十信、十住、十行,三十個位次,初地、二地、三地,一下到七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下就超過這麼高,怎麼能令人相信、令人心服?所以教下的人不但不相信,也不服氣。他們修行要修到這個境界,按照佛經一般講,要修兩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到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修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八、九、十地三個位次,是第三個阿僧祇劫才修滿。所以,階位愈往上就愈難修。

往生西方,就等於超越修滿兩個阿僧祇劫,進入第三個阿僧祇劫,這個品位可真高,所以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讚歎。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更穩當的,更容易的,也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一生圓滿成佛。

蕅益大師讚歎,稱之為「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勳是功勳,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議),「彌陀之大願」。這三個力量,使你一下就超到七地。這三個條件,只有第一個是自己的,自己真誠的本性。是用真心來發願持名,不是妄心,是至誠心,所以超越得這麼高、這麼快。念佛絕對不是兒戲,要用真心。真心就是一心|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用妄心,所以念佛人不能虛妄分別,不可以搞是非人我,更不能搞貪瞋癡慢,那是不能往生的。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出這樣殊勝成就的三個原因。另外兩個原因是屬於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本願不可思議。

彌陀的本願就是這一願。他發此大願,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願文並沒有說上上品才作阿惟越致菩薩,中下品沒有分,不是這樣的。既然沒有這些字樣,則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佛用平等法來度一切不平等的眾生,一切眾生以平等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佛。實在講,這樁事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沒有的,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世界第一殊勝。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

這一段在整個願文裡承先啟後,可以看作是第十二願到第二十願的總結,特別增強我們的信願。『十方眾生』,自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聞我名號』是信解,『繫念我國』是願行。

我們在前面曾經跟各位談過,念佛的人很多,但是對於名號功德知道的人不多。要怎樣才知道名號功德?這一本《大乘無量壽經》就是名號功德的註解,你把這一部經徹底明瞭了,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對於持名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真正有信心,所以信是從解來的。如果沒有解就信,這是迷信。因為對於事理完全不知道,就相信,但是迷信裡也附帶條件—佛不妄語。我相信佛的人格,佛說話我相信,這樣的信是有條件,還不算迷。

雖然理事不知道,我相信佛的人格,佛教我們不妄語,他一定不欺騙我們,這樣的信是「正信」。正信是信佛,但是理事還沒清楚。理事搞清楚之後,即是「真信」,比正信還要進一步,真的相信。如果在行持裡真正體驗到這個境界,那是真正的真信,是證明了佛所說的。由此可知,三福裡「讀誦大乘」多麼重要,不能輕視。

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何必還要讀經,何必還要聽講?如果不聽經,不聽講,你學老太婆、老阿公那種方式,死心塌地念到底,那是正信,沒有問題,能成就。如果做不到,你還有懷疑,還有業障,還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換句話說,非讀誦大乘不可。

不需要讀誦大乘的,佛法裡講,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上上根人不需要,因為他們聞佛說法,就大澈大悟,一點問題都沒有。一種是下愚,他不想理解,佛說的他相信,絕對不懷疑,他不需要聽道理,他不要麻煩,簡簡單單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好。這兩種人決定成就。難在既非上根又非下愚,這種人難辦,所以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為這種人。上智跟下愚好度,幾句話就解決了,他們就成就了。佛講千經萬論都是為中根人說的,這就說明讀誦大乘非常重要,你才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唯有理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發願念佛,這才是「繫念我國」。現代人講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把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很難相信,很難接受。

我自己本人就是所謂的知識分子。我算是很幸運,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我搞了三十多年才搞清楚,真不容易。還有許多人搞一生都沒有把事實搞清楚,換句話說,對念佛半信半疑,這一生就很可惜。

『發菩提心,堅固不退』,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除求生淨土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念,這才是堅固不退。『植眾德本』,德本是什麼?就是一心念佛。一心念佛是萬德之本。種植是比喻,就是前面所講的晝夜不斷。「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就是植眾德本。『至心迴向』,這是真心,真誠之心,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欲生極樂,無不遂者』,沒有一個不滿願,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要用這樣的心態來修行,才是萬修萬人去,這要搞清楚。如果不是用這樣的心態念佛,就不能去。你可不能怪佛,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能把他的意思曲解了。

因此,大家在一起共修,一定要明瞭,我們要成就自己,要成就大眾,這就是無量功德。決定不可存一個念頭,破壞自己,又破壞別人,你存這樣的心,決定墮阿鼻地獄。這是個念佛道場,淨宗道場,你到這兒來幹什麼?你是到這兒來成佛的,還是到這兒來準備墮地獄的,先要搞清楚。

同修多了,龍蛇混雜。真修的人多,福報大,只有少數害群之馬,多數還不會受大傷害。如果真修的人少,問題就嚴重。這種脆弱的道場,一定會被擾亂,被破壞,罪過就無量無邊!所以我跟道場同修們說,我們道場很小,有時候有人想到我們這裡來掛單住幾天,住兩三天還可以,如果是住一個星期、兩個星期,萬萬不可。原因在那裡?他在外面帶了這些習氣,時間久了,我們這邊信心不堅固的同修會受他影響;信心堅定的同修,不會受他影響。這絕對不是不慈悲,是要保護大眾的清淨心。

古時候的道場,每一處都有他的學風、道風,就是專修專學。如果你跟他們不是志同道合,決定不能入他們的道場,入他們道場是破壞道場。譬如,這裡是念佛道場,你是學禪的、學密的,你要進來,在這裡勸人學禪,又勸人學密,這就不得了。

我們圖書館在前些年,男眾有好幾位。懺雲法師有一個徒弟也在此地,以後廣定法師送了一個徒弟來。廣定法師是學密的,他把這個徒弟送來,叫他來跟我學顯教,十年之後再回去學密。有這麼多年輕人來了,而且都相當優秀,所以館長就發心,計劃辦個小型佛學院來成就他們。那曉得廣定法師的徒弟來了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勸大家念咒,勸大家參禪,一下子把我們道場就搞亂了,我們很為難。大概是護法龍天顯聖,不到一個星期,三個人都走了。

正法道場必蒙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你只要在這裡起一個惡念,想破壞道場,自然有護法神遷單,這是真的。護法神遷單,你在這裡住不下去,你住在這個地方渾身不舒服。三個都走了,道場恢復太平。所以,每一個道場有它獨特的道風與學風。

我們加入一個道場,一定是我們的目標相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志願相同,弘揚淨宗,勸人念佛,幫助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是和合僧團。我們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勉勵出家人,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內是個人要修五德,這是自身的莊嚴;外面是跟大眾相處,要修六和敬。這個僧團才是福田,才有護法神保佑,諸佛菩薩護念。這樣的道場非常希有,非常難得。因為難得,所以黃念老就告訴我們,同修貴精不貴多。精是真正志同道合,兩三個人、五六個人不少!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只有十二人,慧遠初祖的道場也只有一百二十三人。

四個人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僧團,不要多!絕對不可以讓與我們的見解、思想、願望、修行目標不相同的人加入,決定不能共處。他修禪的,找幾個參禪的同修,我們盡心盡力財供養、法供養布施給他,幫助他,但是決定不能在一起共修。幫他建立道場,是很大的功德。他修密,我們幫助他建密宗的道場,因為所有宗派都是佛說的,都是正法,都不是邪法。我們彼此互相讚歎,互相幫助,可是修行一定是幾個人共同修學一個法門,決定不能擾亂。就像一所學校,有許多科系,都是一個學校的學生,科系不相同。你在這個科系念書,決定不可能捨棄這個科系,去聽別的科系的課程,這是不許可的,決定是擾亂,決定不能成就。你是學土木工程,他是學醫,你勸他不要學醫,也學土木,這成什麼話,這就把學校搞亂。世間法尚且不許,何況佛法?

佛法修學的要領沒有別的,不管你依那一部經、依那一部論、依那個宗派法門,要專,要精,這就對了,你才會有成就,這才真正值得讚歎。這些都是「植眾德本」,眾是眾多。這是總結,應有這樣的心態、行持來修西方淨土,決定成就。

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

我們這一生所造的,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都是『宿惡』。從這一段文,我們能看到名號滅罪功德不可思議。

清朝乾隆時候,有一位慈雲灌頂大師,著作很多,收在《卍續藏經》裡。他有《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題為《觀經直指》。民國初年也有一位慈雲法師,這一幅對聯就是印光大師送慈雲法師的,上款落的有名字。是不是那位慈雲又來了,我們不曉得。慈雲灌頂大師在《觀經直指》裡明白的開示我們,「所有一切經法消滅不了的業障,這一句名號悉能消除」。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聞我名字,即自悔過』,注意「即」。換句話說,什麼是懺悔、悔過?念佛就是懺悔。不必在佛菩薩面前禱告,我過去做了什麼壞事,什麼錯事。你禱告一遍,就又作一遍,阿賴耶識裡又落印象,又造一次。不要再造了,念佛就好。所以,過去所造一切罪業,不要去想它,「想佛」、「念佛」,「即自悔過」。念佛就是悔過,不要再搞別的。這個道理很圓滿,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造。大乘佛法決定不主張後悔,後悔一次就又造一次,再悔一次又造一次,這怎麼得了。你何必再去造,你造阿彌陀佛多好。念念想阿彌陀佛,念念作阿彌陀佛,這樣好!所有一切業障都消除掉,這個法門妙不可言。這就是念佛滅罪,念佛消災,念佛是真懺悔。實在講,知道的人也不多。

從今之後,『為道作善』。「為道」,就是自行化他;「作善」是幫助一切眾生學佛,幫助夠條件的同修弘法。這人想發心出家,我們看看他確實因地很純正,有條件,我們要幫助他。看看他沒有條件,他出家會害佛門,害團體,我們就勸他不必出家,在家好好的修行。這都是作善,所以要有智慧觀機,恰如其分。出家之後,當然以弘法利生為我們一生的事業,可是不見得人人有這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的就退下來,做好內護,幫助道場。我們這個團體有一、兩個講經說法的,就成功了。大家護持他,幫助他。如果人人都想出來弘法利生,結果一個都不能成功。為什麼不能成功?弘揚佛法,講經說法要有上講台練習的機會,每個人都把時間佔去了。他雖有條件,因為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練習,有條件的人不能成就;沒有條件的,怎麼練也練不出來,結果這個道場一個人才都出不來。所以,自己應該怎麼做,心裡要明白。明白就是覺而不迷,不能迷惑顛倒。

講台上講經跟台下服務,功德完全相等,這是平等法。所以,護持的人對於講經的同學不嫉妒;講經的同學對於護持的同學絕不傲慢,絕不敢輕視。這種傲慢、嫉妒是人之常情,這是大煩惱,沒有法子避免的。真正明理,心開意解,才能把這個煩惱伏住。我們看《六祖壇經》,五祖傳法給六祖,寺裡的大眾沒有一個心服的,要想方法把衣缽搶回來,把惠能害死。嫉妒障礙,人之常情!我們生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說實在話,大眾在一塊兒相處,沒有嫉妒,到那裡去找,找不到!決定有嫉妒,決定有妨礙。這就是天天要講經,天天說法,天天勸導,使他自己明瞭,覺悟,知道嫉妒障礙是墮地獄的業因,不要在這個道場住了幾年,最後往生到地獄去了。

如果我不講清楚,不講明白,將來你墮地獄會埋怨我,你為什麼當時不講清楚,搞得現在這個樣子。我今天都講清楚了,你將來縱然墮到地獄,你對我沒話可說。我說清楚了,你沒有聽,沒有做,不能怪我。我樣樣講清楚,講明白,甚至於再三的講。我們道場同修發心護持的,對於發心講經的人,要看作自己的兒女,用這樣的心態去照顧他。發心講經的人,對於護持的常住工作人員,看作父兄,要尊敬。這個團體才能和睦,才能成就,才是六和敬的僧團。

「為道作善」,我們只有一個目標,自己求生西方世界,團體弘法利生,把念佛法門、「淨土五經」發揚光大。縱然在這個道場裡燒飯、掃地、抹桌子,也是這一個目標,所以功德是相同的。在講台上講的也是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這才是道場。如其不然,這個地方就不是道場。諸位同修們要知道,要記住!

『便持經戒』,就是讀誦勸進。天天要念經,念經有兩個目的:一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不求解義,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念,使妄想、分別、執著滲透不進來,就是把妄想、執著念掉,跟念佛號目標完全相同。為什麼對初學者提倡念經?因為你一打妄想,經就念錯,馬上就把妄想找出來。念佛號不容易,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你的佛號不得力。所以叫你先念經,念到心地清淨,念到功夫成片,才專念佛號。那個時候念佛號,一念相應一念佛。所以,這是過渡時期接引的方法。念經第二個目標是依教修行。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作法,到底那些是善的,那些是惡的,經典為我們說出來。經上講那些是善法,勸我們要做;那些是惡法,勸我們不能做。經念得很熟,一遇到事情,你就能立刻判斷是善是惡。是善就做,是惡就止,這就是修行的依靠。

修行在那裡?在起心動念之處,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經教要是不熟,你依什麼修行?依自己的妄想修行,靠不住!你以為是善的,說不定是惡;你以為是惡的,說不定是善。你把是非善惡都搞顛倒了,所以要依經典上的教訓,來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行持。讀經是這兩個目標。這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所以「便持經戒」一句,包括三福末後的兩句。

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

這一句是這一願的主旨,命終之後,絕對不會再墮三惡道。這話必須加以解釋,因為前面曾說「願生我剎」,他已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再墮三惡道?這是說,通常一個罪業深重之人,必定墮惡道;因為他念佛,依照《無量壽經》的方法來修行,發願求生淨土,雖然造很重的罪業,照《觀經》上講,造五逆十惡這樣重的罪,都不墮三惡道,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前面第十八願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主要的一句是在「誹謗正法」。你對這個法門不相信,當然要墮。如果你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再重的罪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一定要在修學的過程中,徹底了解明白,知道自己要怎樣修,這才是真正要緊之處。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如果這一願不能圓滿的話,阿彌陀佛誓不成佛。他現在在西方世界成佛已經十劫,可見這一願也兌現了。這是四十八願裡的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在此處,我還有幾句話要補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方式:一種是積功累德,依教奉行的;一種是臨命終時念佛懺悔往生的。把這一願與第十八願合起來看,是臨終懺悔往生的。這有兩種情形:一是他有宿惡,在臨終時候才聞名;一是在平常作惡業的時候聞名。平常造作很多惡業,現在聽到阿彌陀佛,能夠信受奉行,改過自新,這是這一願包括的。平常造作惡業,沒有機會聞到佛法,到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導他,他才聞到,立刻就能相信,發願求生,一心執持名號,也是悔過,為道作善往生的,即是十八願所說的。所以,包括的境界非常之廣。

總而言之,一個人要天天都能覺察自己的過失,才是覺悟,佛門稱為開悟。今天一天都沒有過失,這是愚昧,是糊塗!怎麼會沒有過失?只有成了佛才沒有過失,等覺菩薩每天都還有過失,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知道過失是開悟,把過失改正過來是修行,是功夫。你要想有功夫,當然知過才能改;過失都不知道,從那裡改起?所以,我們做早晚課,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我們晚課念《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面念,一面要依照經文隨文作觀,依照經文檢點自己的身心有沒有犯過,有過要改正,希望明天不要再犯。馬上就能改,這是修行。所以,念經念佛都還不是修行,改過自新才是修行。

修行是從內心做起,形式是其次。《華嚴經》上不重視形式,重視在內心,這是大乘法跟小乘法不一樣。小乘重視在形式,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人不能明心見性。大乘人論心不論事,心地真正清淨光明,斷惡修善。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包括三願,第二十二「國無女人願」,第二十三「厭女轉男願」,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這一品經從第十八願到第廿四願,都是說聞名得益,而且得最殊勝的利益。

第二十二願在經文裡只有一句:『我作佛時,國無婦女』。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我們現在看見有人畫極樂世界圖有女人,這跟經義不相符,就不可靠。圖中畫的阿彌陀佛特別大,觀音菩薩小一點,往生的人就更小了,這跟經義也不相符。經上講,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身相完全相同,面貌身材都一樣。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我們看到變相圖裡畫的不平等,但是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以經典作依準。

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婦女?我們想,一定是阿彌陀佛在修因的時候,看到許多世界有男生、有女生,鬧了許多不愉快的糾紛,就決定他的國土不收女生,都是男生,就省掉很多的麻煩。必定是這個道理,因為他參觀考察了許多剎土。實在講,這個世間因為男女糾紛所造成的困擾,所造的業障,所造的果報,是任何造作都不能相比的,這是事實。我們展開報紙,打開電視,天天廣播全世界的動亂,決定離不開男女關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阿彌陀佛有智慧,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有男生有女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會安寧,也不會清淨。我們要知道,這絕對不是輕視婦女。

佛門十大宗派,有一個專修持戒的律宗,創立這個宗派的祖師是唐朝道宣律師,他住在終南山,這是佛門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他曾經引經說,「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但是引那一部經他沒有說明,我們就不知道他引的是什麼經。道宣律師是持戒很精嚴的人,決定不會妄語。經典在中國譯得多,當然大多數都流傳下來,還有少數經典散失、失傳了。譬如《無量壽經》總共有十二種譯本,流傳到今天只有五種,七種失傳。唐朝譯經還非常之盛。道宣跟玄奘大師是同時代的人,那時佛教在中國是最興盛的時代,他看到經上有這麼一句話。

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樣樣都顛倒。有一些出家的女眾,對於我講經講到末法事實真相,她們很反感,說我不應該貶低出家人,抬高在家人,她們很不服氣。我收到好幾封這樣的信,也無可奈何,我就沒有回答她們。實在講,這是事實。

在正法、像法的時候,學佛男眾多過女眾,當然與社會背景、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中國跟古印度,自古以來確實是重男輕女,男眾受教育的機會多,女眾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特別在政治上,男子參政,女人幾乎沒有參政的機會,這些都是事實。佛教是非常深廣的教育,沒有相當好的學說根基,沒有辦法入門。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接受佛法的是士大夫階級,就是知識分子。從前知識分子,沒有現在這麼普遍,他們對於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中國自古以來對讀書人非常尊重。士、農、工、商,在社會上,讀書人的地位最高,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讀書人學佛,國家社會一般大眾普遍跟著學習,所以是男眾多,女眾很少。釋迦牟尼佛在世,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裡沒有女眾,最後他的姨母出家,才收比丘尼,很小心、很謹慎,收了五百比丘尼。有些經典裡講,因為收了五百比丘尼,所以佛的正法打了對折,本來有一千年,結果只有五百年,可見確實是有障礙。

到今天末法時期,都顛倒了。黃念祖居士講的,我同意,我也承認。實在說,大家都看到這個事實,也不得不承認。已往學佛成就的排列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出家女眾第二,在家男眾第三,在家女眾最少,排在最末的。現在這個時代,恰恰顛倒。學佛的人數之多,態度之虔誠,學佛真正有成就,是在家女眾第一。你要不相信,看看我們現在講堂的聽眾,證明就擺在眼前!這是事實。你看看在家女眾多少,還用得著辯嗎?第二多的是在家男眾,第三多的是出家女眾,最末尾的是出家男眾,沒幾個!所以末法整個顛倒。在家女眾成就的,確實佔第一位。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往生傳》,大陸上最近也出了一本《念佛往生見聞錄》,女生非常多。所以,女眾讀了佛經不要灰心,也不要歎氣,末法女生實在很幸運,現在是女生第一。在家的女生第一,成就之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佛不收女子,其中有很深的道理。一般說來,古今中外,女生由於生理上的關係,比較重感情。「情」是地獄之根,情要不斷,出不了三界,所以情是迷情。只要是情就迷,情愈重,迷得就愈深,它跟理智恰恰相反。佛法教我們要有理性,有智慧,把感情化成理智就對了。智是覺、是悟,情是迷、是惑。

第二十三「厭女轉男願」,經文是『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這幾句的經文都不難懂。「發菩提心,願生我國」,前面已經講過。只有一句「得清淨信」,前面沒有看過。什麼是「清淨信」?

第一、決定沒有懷疑,第二、決定沒有染污,信心才是清淨。「懷疑」好懂。什麼是染污?染污很可怕。今天在社會,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接觸之後,你心裡落印象,就是染污。你接觸的愈多,換句話說,你心裡落的印象就多,就雜,洗都洗不乾淨。所以,中國古來的教學,都是以孔孟為教學的主流。從七歲到十二、三歲,是小學的階段。小學老師教你什麼?教你灑掃應對,完全著重在生活、德行的教育。這是很有道理的,使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從小就養成尊重道德習慣,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怎樣對待父母,怎樣對待兄弟,怎樣對待朋友,這是教育,要從小養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著重在品德上的修養。

除此之外,讀書不著重講解,就是教他熟讀。讀的時候計算遍數,老師只教句讀,一句一句教清楚,每一個字的音念正確,不講解的。教你念,教你背,會背了還要背一百遍,兩百遍,一天的時間就打發過去。因為小朋友背經就不會胡思亂想。還要背得大聲,老師要聽得見;如果老師聽不見,小朋友又在胡思亂想。小朋友就想玩,他也會胡思亂想。

小學教育,就是佛家講的「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從小就教他修「定」,所以到十二、三歲就很有威儀,像一個成年人一樣,一舉一動都有規矩。中國從前的教育,好像比不上西洋教育。西洋教育,小孩很活潑、很可愛。中國的是少年老成,年紀輕輕就像老頭子一樣穩重,但是社會的長治久安,全靠這種教育。雖然西洋教育小孩很活潑,一切動亂的根源都從這裡發生的。所以,中國人看得深,看得遠,從小修戒定慧三學。利用年幼的時候,記憶力最好,所有的東西教你背過,你永遠不會忘記。到了八十、九十,無論應付什麼事情,寫文章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要去查書。這是我們現代人沒有想到的。

從前教育方法非常之好!佛法教學也是用這個方法,這是真正的教育。小學完成了,就入大學,跟佛門裡參學的意思相同。大學是著重於講解、研究、討論。這個時候學生智慧開了,有能力辨別是非,辨別邪正,辨別善惡,可以參加研究討論。老師講解,講完之後,學生提出意見,研究討論,教學相長,這是完全著重後得智的圓滿成就。

智慧的教學跟現代學校不一樣。現代教育徹底失敗,才招致社會動亂不安。我們過得這麼辛苦,想想還是從前的教育方式好。現在把倫理道德完全捨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知道,這怎麼得了!再高的科技也不會帶來幸福。個人、家庭、社會都沒有幸福可言。現在人與人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利害」。這太可怕!今天有利,互相利用。明天無利可圖,就是冤家,就是敵對。這是什麼社會?實在講,連畜生道都不如!老虎、獅子吃飽了,小動物在牠面前走,牠理都不理會!牠沒得吃才抓一個來吃。我們人吃飽,穿暖了,沒事還要製造動亂,這怎麼得了!所以連豺狼虎豹都不如,這是真的,原因就是心身備受染污。

從前教育不讓你染污,不准你胡思亂想,絕對遠離一切邪知邪見。言論出版由國家管理,你要是說邪法,違背倫理道德,你的言論是犯法的,國家會判刑的,最重的是死刑。寫出的文字也要國家審查,決定不能違背人倫道德,不能有邪知邪見,染污一般人的心性。國家政府有責任來監督,保護國民的身心清淨。所以,我不喜歡民主,民主,實是自由過分。

現在邪知邪見到處都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不得了!今天我們頭腦裡,阿賴耶識八識田中,染污的毒素不知道有多少種,真的是洗都洗不乾淨。這是一切罪孽、一切動亂、一切苦報的根源。人生真正的幸福是身心清淨。對於諸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誨,我們要學,因為他們的心清淨,言清淨,思想清淨,見解清淨,文章也清淨。我們讀他們的書,淨化自己的心理,淨化身心。對聖教不懷疑,絕對不夾雜其他的知見。

我要求諸位學一本經,才真正能達到清淨,我們思想見解上的染污,逐漸逐漸把它洗掉。佛經也是如此,你要學十部八部就不清淨。因為佛的經典是對各種不同的人說的,都不一樣,我們只能在一切經裡選一兩種,一門深入,這樣才對。經典的目的就是恢復我們的清淨心,心地清淨,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達。為什麼會通達?因為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恢復自性的本能,就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佛法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能而已。

本能從那裡恢復起?從清淨心恢復起。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先要恢復它。這部經的經題好,我們所求的「無量」,壽命是無量的一種。無量的智慧、才藝、德能、福報、財富,樣樣都無量。一切無量之中壽命第一,如果沒有壽命,那些無量誰享受?還不是落空。所以,一切無量裡,壽命是最重要的。有「無量壽」才能享受一切的無量,這是我們所求的。「莊嚴」是美好到極處,沒有絲毫缺陷。從那裡求?「清淨」裡求,「平等」裡求,「覺」裡求,從「清淨平等覺」裡求。清淨平等覺就是自己的本心,真心本性。你的心性原來是清淨的,原來是平等的,原來是覺而不迷的。佛這樣教導我們,這才是清淨信。所以,一門深入才能得清淨信。

善導大師說過,有阿彌陀佛本願力故,「本願力」就是此地經文上所講的,是彌陀的本願力。所以,女人稱佛名號,臨命終時一定化為男子。男身變成女身,在六道輪迴裡很容易,女身再想轉變成男身就不容易。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時候就轉成男人,彌陀接引,受菩薩身,隨佛往生。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這是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清淨受生,沒有生苦。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胎生,胎生之苦,苦不堪言。我們每個人都受過了,但很健忘,都忘得乾乾淨淨。佛在經典裡形容,神識去投胎是跟父母前世有緣,所以他才找到。

「緣」很複雜,約歸四大類:

第一、報恩。兒女是來報恩的,天性就很好,孝子賢孫,對父母照顧得很周到、很孝順。

第二、過去世的冤家對頭,他來報怨的。這個小孩長大之後會搞得家破人亡。

第三、來討債的,有債務上的糾紛。如果父母欠他的少,大概三歲、五歲就死了;債討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的,可能到十幾歲、二十歲大學畢業,博士學位剛剛拿到,他就走了。這麼多年的培養,債還清了,他走了。這類的兒女大都是很可愛的,也很聽話,父母很喜歡,他討完就走了。

第四、還債的,他前世欠父母的。這種人對父母沒有恭敬心,但是對父母的物質生活他會照顧到,每個月會送生活費用給你。他對父母欠得多,物質生活,他供養得很周到,很豐足。如果欠得少的,每個月日子過得去就算了,不會給你多的。縱然他發大財,他大富,每個月給父母的還是有限,因為他欠得少。所以,緣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父子、兄弟、親戚朋友,都是這個關係。親戚朋友的緣分比較淡一點,能成為一家人是深的緣分、也很複雜。此事阿彌陀佛看得清楚。西方極樂世界不用胎生,蓮華化生,這才沒有家親眷屬感情的負擔。這種構想設計非常巧妙,把世俗的情愛、愛慾,都用這個方法化解。西方才是一個清淨的世界,我們在經上看的九品蓮華,無不清淨。古德告訴我們,「舉體皆是最勝祕密吉祥」。「體」是蓮花,蓮花是七寶。這個「祕密」是講深密,理與事都很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這是「蓮華化生願」。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句總結前面三願,也都圓滿成就。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這一段文是第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這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

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句是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這一段經文共有三願,也是說聞名功德,但是比不上前面殊勝。前面聞名皆往生極樂世界,此之聞名,還沒打算生極樂世界,沒有求生淨土的意念。換句話說,他不想往生。不想往生的念佛人,得這些果報。由此可知,聞名一定要發大心。大心就是菩提心,求生佛國,不退成佛,這是無上菩提心。這一段經文所說一類聞名的人,修學淨宗沒有發往生的大心,或者雖發大心,他不是專修。聽說禪不錯,去參幾天禪,打個禪七;學密也不錯,去念幾天咒,這就不行,這是雜修。雖然對淨土不懷疑,但是修雜了,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淨宗的往生,一定要心清淨。心淨則土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念佛不求往生,只能得此處所講的三種福。現在一段一段來研究。

願文講『十方眾生』,這個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我們在內。我們念佛若往生,這些福報是一定可以得到的。如果這些福報得不到,佛不就是妄語嗎?阿彌陀佛也不能成佛。念佛人即使不能往生,也得福報,這是應當曉得的。

『聞我名字,歡喜信樂』。名字包括「淨土三經」,或者我們現在講的「五經一論」,「名字」都代表了。因為名字是題目,像作文章一樣,五經一論是內容。如果不深入研究,五經一論的名字功德你不知道。明瞭之後,真正生起歡喜心。「信樂」,樂是愛好。對於經論,對於修持的方法,相信而不懷疑,很喜歡。

『禮拜歸命』。「歸命」即是以身命盡形壽皈依,皈依阿彌陀佛。最近這幾年來,同修們發心在此地受皈依,都是皈依阿彌陀佛,皈依三寶。理上的三寶,自性三寶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自性三寶。住持三寶,就形象上說,我們的「佛寶」是阿彌陀佛,「法寶」是《無量壽經》,「僧寶」是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菩薩作代表。如果再多一些,就是《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序分裡面所列的諸菩薩眾、諸聲聞眾,都是屬於僧寶。形式上的三寶是我們修學的榜樣。

我們要發願以阿彌陀佛作榜樣,跟他學,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所以,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看到阿彌陀佛,我要照他那個樣子來修,他就是一個模型,照他那個模型來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得跟阿彌陀佛一樣。從那裡修起?從《無量壽經》修起。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全體、全身、全心、全願、全行,經典就是介紹他。修學的方法,第一個階段是熟讀經文,了解經義;第二個階段是如說修行。每一句經文我們都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怎樣把它做到,使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持,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這樣學阿彌陀佛,你就成了阿彌陀佛。所以,要依照經典修正自己的身、語、意三業行為,此經就是「法寶」,這是真正皈依法。經典裡的教訓沒有做到,不算皈依,所以要把它做到。

「僧」,僧寶所表的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要學大勢至菩薩的理智,一門深入,永不變易;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普度,用理智來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不是用感情。用感情幫助人,會生煩惱。用理智,心地清淨光明,幫助別人不生煩惱,是自在的。

我們今天皈依的三寶,跟一般人講的不相同。我們的法名是釋迦牟尼佛說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這個樣子,娑婆世界的眾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西方世界作佛,到他方世界去度化眾生,都稱妙音如來,「同名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皈依都用「妙音」的法名,現在你是「妙音居士」,將來你是「妙音如來」,因果相應。這個法名是從《無量壽經》上來的。這確實跟一般傳授皈依不相同,這樣的皈依是真正皈依,確實曉得從那裡回頭,要依靠什麼來修學。依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清淨平等的慈悲心。用清淨平等的慈悲心來修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菩薩行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我們成立淨宗學會,為諸位同修提供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是具體的菩薩行。要從三福做起,「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人天福報。要真做才行,不真做的話,這裡講的「諸天世人」不會恭敬你,一樣瞧不起你。為什麼?你只會念經,一樣也沒做到,所以鬼神瞧不起你。不能說我天天在念經,天天拜佛,也受了三皈依,為什麼天人鬼神還瞧不起我?是因為你沒有如教修行,只念經文沒用處。

這方面我講得很多,早課是提醒自己,我這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訓去做。晚課是反省,想想看我這一天那些做到了,那些還沒做到,沒有做到的要改過來,要努力去做。這樣做早晚功課就真正有利益,有功德。絕對不是早晨把這部經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遍念給他聽,早晚課誦就做好了,一天都沒有缺。其實不但沒有好處,還有罪過。念經還有罪過嗎?念經沒有罪過,但你的存心有罪過。你想想看,早晨在佛菩薩面前騙他一次,晚上又打妄語騙他一次,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騙佛菩薩,這是否有罪過,你還有什麼功德!所以鬼神瞧不起你。要知道,念了要照做,諸天世人才會尊敬你。

這五個科目是不能再少,一定要做到,才是修菩薩行。更具體的,更圓滿的,就是本經所講的,講得很多,更具體、更圓滿,五科只是綱目而已。現前所得的利益,天龍鬼神尊重你,一切邪魔鬼怪決定不會侵犯你。念佛的人著魔,你們想想,是怎麼回事?妖魔鬼怪沾到身上。諸天善神遠離你,妖魔鬼怪接近你,控制你,我們說著魔了。你的修學與佛所說的完全相違背,天天念的是佛經,心裡想的是歪歪曲曲,你的思想、見解、所作所為,全是邪知邪見,損人利己。佛菩薩講的話,你一句也沒聽進去,一句也沒做到,念經欺騙諸佛菩薩,還自以為有功德,還想得福報,那有這回事!學佛的同修要明瞭,絕對不是經典上的話不靈,是自己誤會,錯解了。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前面得福是這一生的福報,廣得他人的禮遇尊敬是福報。此(第二十六)願是說來生的福報。學佛的同修眼光總比別人看得遠,要看到來生。這一生很短暫,幾十年寒暑一剎那就過去了,過去之後尚有來生。來生怎麼辦?這個問題嚴重。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當然選擇西方淨土,這是最有智慧的選擇。這樣的選擇,十方諸佛都讚歎,因為你選擇的太殊勝、太好了,沒有比這更好的。還不想往生西方世界,覺得人生還不錯,人天兩道也很好。你不願意升天,來生再來人道,「生尊貴家」。這個尊貴絕對不是他的父母地位很高,家裡有很多財富。假如沒有道德,生到他家裡去,還沒長大,家裡就發生變故,那不是福。福報第一是德行。祖宗父母積德,這個家庭才是尊貴之家。生在好善積德的家庭裡,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薰陶,一生不會有災難,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諸位要曉得,財富不一定是福報。

佛經上講的「財為五家共有」,你沒有福德,財富保不住,不過眼前給你看看而已。我們同修雖然天天在這裡聽經,天天在這裡念阿彌陀佛,但是心不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阿彌陀佛;他的心在股票上。還有幾個很坦白的告訴我,做了好幾年,賺了四五千萬,可是去年一年賠光了。四五年的光陰空過,一片空白,所以錢是給你看看的。四五千萬太少,沒有我多。如果錢財看看就算是自己的,那銀行的鈔票我去看看,也就算是我自己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往年在香港講經,有一位居士的金銀珠寶很多,放在銀行保險箱裡,我說,「你就只有這麼一點點?」他心裡就很不痛快。他有那麼多的金銀珠寶,這些珠寶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搶劫,只有放在銀行保險櫃,一個星期去打開看一下。我說,「如果這樣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銀樓都是我的。」為什麼?我到那裡,叫人拿出來給我看看、摸摸,好,收起來,給我保管好。這有什麼兩樣?和他沒有兩樣!也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裡,怎能算是自己的。人迷惑顛倒,愚癡到這種程度,有什麼法子。不開竅!如果鈔票看看就是自己的,銀行的鈔票就是自己的,我比他多得太多,五千萬算什麼!愚癡可憐,不開竅。雖然念佛,心裡還掛念股票,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樣的人,諸佛菩薩、龍天善神不會向他致敬的。

學佛就是要頭腦清楚,這些事實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財富有沒有?我跟你說真話,每一個人連一文都沒有。你們想想對不對?你們晚上睡熟了,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你都不曉得,那一樣是你的?不要說死了以後才一樣帶不去,睡覺的時候都沒有。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還不警覺。要警覺沒有一樣是自己的。佛在《金剛經》中說得很好,三心不可得;萬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皆空,唯獨因果不空,此是世出世法的真相。有福的人就是有得用,要用的時候樣樣都有,這就很自在。佛教人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就是這個道理。

我常常講,我們要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金銀財寶,我能使用,我不必擁有,這多自在,這多快樂。需要用的時候,一點都不欠缺;不需要的時候,讓銀行去保存,何必要自己保存。你才會真正得到身心自在,快樂無比!

「尊貴之家」是好善好德,積善之家。『諸根無缺』,六根聰利,是來生的果報。『常修殊勝梵行』。「梵」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譯成中文是清淨的意思。梵行就是清淨行。心清淨、身清淨、生活環境清淨,這是真正有福報。「梵」在我們三界,就是梵天。梵天屬於初禪,在三界裡並不很高。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經上常講大梵天王,就是初禪天的天主。要想生到初禪,也就是往生梵天,要修清淨行,要修梵行。

清淨的標準是什麼?最低限度要斷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樣,心裡要是執有一樣,就沒有資格生梵天,你就曉得生梵天不容易。生初禪,五欲要斷掉。此事,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能不能斷得掉,有沒有能力修禪?我自己想了很久,沒有能力斷財色名食睡,修禪不能成就,這才回頭專修淨土。淨土不需要斷,可以帶業往生,我可以辦得到。五欲要斷掉,不是形式上斷掉,要在心裡放下。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還會起心動念,色界天去不了。可見你修得再好,真正得定也是欲界定,生欲界六層天。欲界上四層: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是修禪定,五欲沒有斷乾淨。五欲斷乾淨就不在欲界,超越欲界到色界。梵天是色界。

要修殊勝的梵行。殊勝的梵行,就不是世間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三界之內的,雖然是梵行,並不殊勝。殊勝的梵行是大乘佛法,目的是超越三界,永脫輪迴,了生死,成佛道。念佛人這一生,沒有決定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得人天果報,因念佛善根還會遇到佛法,遇到了你真能把握住,發願就能往生。如果還不想往生,那就再等來生!大家不要笑,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的,過去世中生生世世都遇到這個法門,因為不想往生,所以混到這個樣子。你要想往生,早就成佛菩薩,還會到這裡來輪迴,來受苦難嗎?這個事實就是說自己,不是說別人。

這一生我們又遇到了,遇到這殊勝梵行,就是指這部經,念佛法門。問問我們要不要把握住?你能把握住,這一生就生淨土;不能把握住,來生繼續輪迴。可是來生能不能得人身?此地是講念佛有相當功夫的人,念到身心清淨,當然得人身。身心清淨,要發願求生淨土,決定往生。有往生的資格不願意往生,當然得人身,這沒有話說的。真正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願不願意出三界,就在你一念之間。所以,五欲障礙梵天,何況菩薩!這要覺悟。

我常講,學佛的人有四大魔障:財、色、名、利。我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我講的比較清楚。財色名利四大魔障,這四樣你不能遠離,佛念得再好,不要說一天《無量壽經》念十二遍,念二十四遍也沒有用處,也不能往生,決定要遠離。利害得失這個帳,要算得很清楚。我把財、色、名、利捨一捨,忍一忍,咬緊牙根也不過是幾十年,成了佛之後得大自在,得永恆的快樂,是值得的。眼前這一點小小的,世間人認為是樂,不曉得那是苦。他以為是樂,為什麼佛說是苦?後頭是苦,佛在經上譬喻「刀頭舐蜜」。非常鋒利的刀刃上面塗了一點蜜要你去舔,是滿甜的,舌頭一舔,已經被它割斷。財色名利的甜頭,就像鋒利刀刃上那一點點蜜一樣。你想想,那一個聰明人會幹這傻事情?迷惑顛倒的糊塗人才幹,聰明人不幹。念佛雖然把這些捨棄,好像是苦,其實裡面有真樂,世間人沒有法子體會。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得心地清淨,清淨是真樂。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樂。

你不入這個境界,這樣的真樂你享受不到。換句話說,這種樂趣你從來沒有享受過,你那裡知道?你曉得刀頭舐蜜那一點甜頭,你沒有嚐到純淨的蜜,那是真甜,後面沒有禍害。真正修行人才知道,他才能得到。

「聞我名字」這一句是貫穿這一段的三願,皆是「聞我名字」。第二願就是「聞名得福」。第三願是省略了,『常修殊勝梵行』,也是「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常修殊勝梵行」。須知文字有省略,意思是圓滿的。「聞」,一定兼「信、受」。如果沒有信受,不能叫聞。換句話說,一定要真正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聞等於不聞。一定要做到,才能得現前的福報、來生的福報、後世的福報。如果真正發無上心,必得究竟圓滿的福報。所以在這一段裡,我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一定要遠離妖魔鬼怪。

「魔」,跟諸位講了四種。什麼是妖怪?現在在街頭到處都是,只是你們不認識,我認識。《左傳》把妖怪的樣子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人棄常則妖興」,人把常道捨棄了,就是妖魔鬼怪。「常」是什麼?「五常:仁、義、禮、智、信」。不仁、不義、不講禮、不講信用,就是妖魔鬼怪。你們看看社會上、街道上、巷弄上,妖魔鬼怪有多少,到處都是。妖興,妖就興旺,興盛了。妖魔鬼怪興盛,這個社會還能好嗎?在佛法裡,不守五戒十善,就是妖魔鬼怪。你說這多可怕!所以現在社會上妖魔鬼怪多。

世界要亂,妖魔鬼怪勢力大,人眾多,影響力很大。所以,現在善良的大眾迷惑在這個境界裡,邪正不能不辨別!為什麼?「信正」的人少,大眾看到人少,心想這事大概靠不住。「信邪」的人多,大眾看到人多,總以為有點道理,於是都跟去了。這就是我常說的,現在的人信邪不信正,聽騙不聽勸。勸他,他不相信;騙他,他很容易就信。

我們要多從這些地方反省。在這個時代,遇到正法修正行,實在是非常難得。心正、行正,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尊敬。彌陀大願,決定不虛,我們要深信不疑。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裡共有四願,從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一願。第二十八是「國無不善願」。我們在《阿彌陀經》裡也看到「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跟這一願完全相應。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趣,惡趣的名字都聽不到,所以稱為極樂世界。從這些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一些。

從第二十八願至三十八願,說明西方世界眾生之緣,顯示極樂世界的眾生,無量功德,自在受用,成就極樂名號所含的真實義。下文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這裡沒有差別,無量無邊的世界,九法界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皆是平等的成就。這是極樂世界第一功德,『皆同一心,住於定聚』。什麼是「定聚」?佛在經上把一切眾生,常用分類的方法來解釋,所謂「四聖六凡」,這是分類的方法。二乘、三乘也是分類的方法。《仁王經》把菩薩分為五忍,亦是分類的方法。《華嚴》將菩薩分為五十一個階級,也是分類的方法。佛在經上也有將一切眾生從修行成果上分為三類:一是「正定聚」,一是「邪定聚」,一是「不定聚」。這也把九法界的眾生,包括盡了。什麼是正定?正定就是他修學得如理如法,方法與理論相應,必定證果,決定有成就,就是「正定聚」。

我們念佛要像大勢至菩薩一樣,「淨念相繼」。中國祖師常講老實念佛,老實的標準就是淨念相繼。什麼是「淨」?你有懷疑就不淨,有疑心、有夾雜就不淨;必須做到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這一句佛號,果然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才是正定聚。因為你決定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就看你念佛的功夫,你真正能斷多少煩惱;但是決定伏煩惱,決定往生。一個人起心動念,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決定伏住煩惱,所以往生凡聖同居土,決定可靠,沒有懷疑。功夫深一點的人,見思煩惱斷了,就生方便有餘土。功夫再深一等的人,能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要看你功夫的淺深。這是正定聚,決定證果。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都能得到結果。但是任何一個法門,原則都是「專」,專精而不能夾雜,夾雜就錯。果然不夾雜,那真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

如果你參禪、參話頭,或者觀心,這一個法門,也是無量法門,決定是圓融含攝的。因為他得到清淨心,清淨心中一念不生,所有法門都放下。心裡若起一個分別心,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掌握不到,都抓不到,所以最忌諱的是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佛把眾生的病根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證得」就是指清淨心。所以,你要想真正證得,一定要正定聚,把心定在一門上,定在一個法上,就正確。不管那一宗,那一派,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只要把心定在一門,決定成就。這個原理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門,決定不能懷疑。

第二、「邪定聚」。邪定聚指修行決定不能成就。他有沒有定?他也有定。定裡有摻雜,或者有疑慮。雖有定,還有妄想、執著。像世間的四禪八定,出世間的九次第定,都有妄想、執著。如果沒有妄想、執著,阿羅漢、辟支佛怎麼不能明心見性?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二乘人、權教菩薩,我執雖亡,法執猶存。你就曉得法執,還是屬於妄想、執著。比起凡夫,他們執著輕,我們凡夫的妄想、執著重,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道理在此。這是邪定聚。所以在楞嚴會上,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邪知邪見。這一種稱為「門內外」,是佛門以內的外道。

我們在唯識經論裡講的「同生性、異生性」,同生性是正定聚,異生性就是邪定聚,或是不定聚。什麼是同生性?轉八識成四智,用四智而不用八識,這是同生性。跟諸佛相同,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以本經經題來講,所用的是清淨平等覺。異生性是用妄心,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用心不一樣,稱為異生性,決定不能成正果。證果的標準,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是初住菩薩以上,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這是正果。邪定決不能成正果。

第三、「不定聚」。說他不定,就看他遇緣。他要遇到緣殊勝,遇到正定的緣,他就學正定;他遇到邪定的緣,他就學邪定。有勝緣,他會開悟,會證果;沒有勝緣他就不能開悟,也不能證果。善知識是緣,我們今天講老師。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師,這是第一勝緣。第二勝緣要有真正的同參道友,對我們有利益的同參道友,而不是損害修道的緣。第三種緣就是修學的環境。小的環境是道場,大的環境是我們居住的地區。社會環境也要殊勝,沒有障礙,這樣才能成就,才容易成就。佛講這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把一切眾生都包括了。

在此地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正定聚,因為決定一生圓成佛道。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這就是說明「正定」,決定圓滿證得三不退。這一願,也可以說是很具體的顯示出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的密意。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是主要原因。同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低限度,你自己已經修得「一心」。我們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我們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將這一句佛號貫徹到底,就是一心。我不想再學其他的法門,我就這一門深入,這就是一心。一心稱念彌陀名號。經文上,『皆同一心』,一心是沒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心,心裡起個念頭就不是一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那是觀世音菩薩,已經是二心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形象完全平等,就是讓你在那個世界,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一念都不生。下四句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前句是離苦,後句是得樂。怎樣才能離煩惱?熱惱就是煩惱。人在煩惱的時候,火氣就往上升;心無染著,就離一切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弘法利生,去幫助別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釋迦牟尼佛傳給須菩提尊者,也是傳給所有的弟子們。你們要發心弘法利生,必須要接觸大眾,乃至日常生活、工作、對人、對事、對物,點點滴滴皆須遵依「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不會生煩惱,而常生智慧了。

佛在經上曾講過一個小故事,舍利弗是小乘人,有一天他發了大乘心要學普度眾生,要行菩薩道。忉利天人知道了,就變化成一個人,在路旁邊哭。舍利弗行菩薩道,找到了對象,沒有想到這位天人是來考他的。舍利弗就問他,「你為什麼哭?」他說,「我家裡有人生病,藥都齊了,就是缺少藥引子,病是沒有救了!」「你要什麼樣的藥引?」他說,「需要阿羅漢的眼睛作藥引。」他聽了之後,心想自己正是阿羅漢,沒錯,是找到對象,要行菩薩道!怎麼辦?他就把眼睛挖一個布施給他。結果那個人就說,你是好心阿羅漢,但是你錯了,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這沒有用處。舍利弗想想,還是得修學,再把右眼挖給他。那人接過去聞了一聞,說,「這眼睛太腥太臭了!」往地下一丟就走了。舍利弗於是就退心,歎菩薩道難行!

難行在那裡?外著相,內動心,佛不是明明教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這是裝不來的,勉強學,學不來,要真正的功夫,才能永離熱惱。當然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要怎麼樣做?難行能行,慢慢的學,逐步逐步放下,一下子放下做不到。先從那裡放下?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身外之物包括錢財、珍寶、產業……。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逐漸逐漸的放下。

過去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最初怎麼布施?把自己用不著的,多餘的物品送給人。原來沒有學佛的時候,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以後更進一步,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喜歡的送給人;新的送給人,舊的自己用。從前是新的自己用,用舊了才送給人,此時就進了一大步。再進一步,這東西我只有一樣,心愛的也能割愛,也不吝嗇。逐漸逐漸的去學,要認真去學,要一年比一年進步。可是單單修施捨,若不學看破,施捨是很難過的。看破是智慧,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這樣施捨之後心裡會有法喜,會很歡喜,不會捨得很難過,很後悔。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祕訣。

你們想把煩惱都捨掉,不認真的學,你的煩惱捨不掉。要知道,煩惱是非常可怕的,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只要有煩惱存在,就有六道的事實,反之,就沒有六道。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非斷煩惱不行。『心得清涼』。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清涼。

現在這個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在談環保,如何保護一個乾淨的環境。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講究環保,不過沒有用現在這個名詞罷了。整個佛法就是保護心地的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非常重要。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離煩惱,心得清涼。這種清涼快樂,我們說不出來,也沒有法子體會,佛經上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不去嚐一嚐,怎麼曉得它的冷暖?你今天用溫度計去量,量多少度,每個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樣。佛法講的境界,必需自己去體會,去親證。

「漏盡比丘」就是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此地所講的漏盡比丘,是不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決定不是。因為本經不是小乘,就要用大乘的標準。大乘漏盡,是法雲地的菩薩,是一般經上講的大乘阿羅漢,或者稱為大阿羅漢,不但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無明也將要斷盡了。十地上面就是等覺,就圓滿成佛。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稱為大阿羅漢。此處的漏盡比丘,就是法雲地的菩薩。這個說法才真正是極樂境界。如果講小乘阿羅漢,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快樂,是很平常的,一點都不希奇,不值得十方諸佛讚歎。如果說所有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像法雲地菩薩,那是不可思議,無比的殊勝。這與經義才能相應,與極樂才相應。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這兩句是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不取正覺』是四願的總結。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想念」是心法;「計身」是色法。心法與色法,皆是有為法。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所以《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事實真相如是!佛才教我們要永離二執:我執、法執。起想念是法執;貪計身是我執。兩種執著,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有;我們這個世間有。這兩種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習氣,不知不覺自然就起來了,沒有辦法控制得住。我執不破,就出不了三界;法執不破,就不能見性。

我們冷靜的思惟,有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能力能破二執?不要說破二執,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破我執的人不見得破法執。有什麼能力破我執?如果沒有能力破我執,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出不了三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在一切法門裡,念佛法門顯得特別殊勝。殊勝在那裡?這個法門不破我執也行,所謂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就是「老實念」,這個容易!雖容易,我們偏偏不肯做。很想做,又做不來,總是間斷、夾雜、懷疑。何以懷疑,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認為已經不懷疑,可是在言談裡,在思想裡,在表態上,常常還想著禪宗、密宗、持戒、持咒,或者世間名利,這些都是懷疑的現象。如果不懷疑,腦子裡那裡還有這些妄念。疑心沒斷,心不清淨。

《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老實念就是實相。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就是實相。我們最近在《疏鈔演義》裡所讀的四種念佛,持名與實相,徹前徹後!由此可知,不用念佛法門,你就要破我執。破不了我執,能出三界了生死的,只有老實念佛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所以,念佛法門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因此,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有它的道理。我們曉得,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末後一句「不取正覺」是總結四願。四願都圓滿實現,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願。末後一句是總結。第三十二是「那羅延身願」。「那羅延」是金剛神的名號,經上常常也說他為金剛力士。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像經上所講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金剛不壞身。這一願,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

願文開端,『生我國者』,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無論從那一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不管是那一土,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都一樣的。『善根無量』,說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不懷疑不夾雜,這樣的人才能往生。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特別是遭遇挫折,遇到大的苦難,決定不退心;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來愈堅固,這是善心。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比這更善。因為這個心決定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你想想看,那有比這個心更善的!這是因,因為這個因,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堅固之力』是講身體起用,身殊勝。古德在註解裡跟我們說,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到人間,密宗是從這裡來的。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在那裡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這才能得究竟圓滿。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也有引用。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佛頂上有圓光,全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我們想想,往生的人有沒有?如果沒有,那就不平等,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佛光、眾生光,主伴不二,生佛不二,皆以此光宣揚妙法。法即是光,光即是法,不離此光而說此法,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正智圓滿的成就。

辯才,佛在經上歸納為四大類,稱「四無礙辯才」。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能學得來的。學得來的,稱世智辯聰。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法、義、辭、樂說」。前面三種屬於智慧,後面一種屬於慈悲。有智慧,沒有慈悲,他就不說。有慈悲,沒有智慧,他就亂說,那也不行,必須悲智雙運。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一定要開智慧。智慧從那裡開?智慧從清淨心開。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般若智慧現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因為你用的都是妄心。不用妄想,不胡思亂想,讓心定下來,那是真正的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無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胡思亂想,那是邪見,是病。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動,這是正定。

如果不會修,你就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是清淨,「定學」是平等,「慧學」是覺而不迷,都在經題上。這部經的好處,很容易就看出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必要熟練。

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即是照見,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不怕你沒有辯才,決定有辯才,因為辯才是性德,智慧也是性德,性德流露。由此可知,學佛,不管你學那個法門、那個宗派,修定非常重要。念佛或者是用《無量壽經》,用《阿彌陀經》,或者是用佛號,修一心不亂。《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本經講的就是修「清淨平等覺」。

凡是讓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都是魔障現前。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歡喜心,歡喜魔來了;不高興的時候,煩惱魔來了,貪魔來了,瞋魔來了,嫉妒魔來了,都是魔王。魔境一現前,一句佛號,魔就遠離。只要佛號一提起,魔就沒有了。佛號要不提起,魔愈來愈厲害,愈來愈兇,力量愈來愈大!你就免不了要造業,免不了受果報。

古德常說,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念。妄念起來不怕,要覺。妄念起來了,第二念就覺。什麼是覺?「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妄念伏住,把妄念打斷。這是功夫,這是佛號念得得力。佛號如果控制不了妄念,就沒有用處,念得再多也沒有用,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功夫得力,佛號能把妄念打掉,所以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有「辯才」。

學佛一定先斷煩惱,斷煩惱是定;再學法門,學法門是開智慧。我常常聽到同修來講真心話,就是自覺罪業太重,這一生有沒有能力消除都沒有把握。曉得事實真相,念佛決定消罪業,就要認真去念,要好好的去念。至於學法門就不必著急。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利益得到了,煩惱輕,智慧長,可以學一點法門。如果妄想執著還是伏不住,就乾脆死了學法門的心,現在不學,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這一生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這是真智慧。妄想執著不斷,你念一輩子佛,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往生就沒有把握,那就非常可惜。不如把學法門的念頭打斷,往生見佛之後再學,這是好主意!

『善談諸法秘要』,這是三十四「善談法要願」。秘是深秘,凡夫、二乘、權教不容易體會的。「要」是扼要,是精要。諸法秘要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容易!難信之法。難信之法,你能說得讓人相信,這是「善談諸法秘要」。不是別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秘中之秘,禪中之禪,真中之真,圓中之圓。這都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所說的,此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說經行道』。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說,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

『語如鐘聲』,此是形容,這句含義非常深廣。鐘聲傳播得很遠,能警惕人心,所以佛門的暮鼓晨鐘,能提起人的警覺。這還是接著前面這一句來的,也就是說,無論你是說法、念佛,一一聲中皆含無量的妙義,就像鐘聲遠聞,聽到聲音的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

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的寒山寺鐘聲,看起來很容易懂,真正的意思,懂的人不多。所以中國詩詞含蓄,含義很深。實在講,也是無量義。歡喜的人讀了,是一種喜悅的感受;有憂慮、有煩惱的人聽到,觸起他的愁腸,每個人感受不一樣。所以你問他,這首詩有沒有意思?它真的沒有意思,但它又有無量義,每一個人看了,感受都不相同,就像清晨聽鐘聲一樣,每一個眾生聽到感受都不一樣。這個地方是以此形容,佛經與佛號含無量義,能普遍覺悟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以上三願也圓滿成就,所以阿彌陀佛示現成佛。這三願是總說,下面的願文是別說。別說就是細說。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有兩願,三十五是「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是「教化隨意願」。這兩願非常重要,緊接著前面所講的「光明慧辯、善談法要」。『所有眾生』是說所有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而且都是普賢菩薩,初信位的普賢菩薩、二信位的普賢菩薩,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平等法界,他們個個都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初信位就是等覺—徹後,等覺就是初信—徹前,徹前徹後才平等。否則怎麼平等?因此,身皆不退,頓超階次。菩薩階位有沒有?有!雖有,它是圓融的。《華嚴經》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像樓梯一樣,它確實有階梯。雖有,它是圓融的。好像坐電梯一樣,階梯一步也沒有踏,他就上來了。有沒有經過?都經過,一級也沒有漏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像坐電梯;其他世界修行,要爬樓梯。我們要好好的想一想,因此它能頓超圓證,這就是圓證。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究竟必至」四字是保證成佛。我常常跟同修們說,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說得這麼肯定,你有什麼把握?我說,我已經拿到「保證書」,阿彌陀佛發給我保證書了,我當然肯定。保證書在那裡?就是「究竟必至」,這是給你保證。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證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跟他們平等,你一定可以證得。一生證得,這就是「一生補處願」。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直捷穩當!怎麼能懷疑?下文是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我們曉得,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相處。雖然同在一個道場,還是鉤心鬥角,還打架、爭吵,意見不相同。菩薩的意願也不相同,有的菩薩要趕快成佛,成了佛再度眾生;有的菩薩說,「眾生太苦了,我先度眾生,自己慢慢再成佛」。前一願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眾生。這一願就是先要度眾生,然後再成佛,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先度眾生,再成佛道。不能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都好!可是,如果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願先度眾生再成佛,恐怕是眾生度你,你永遠度不了眾生。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說明我要先去度眾生,然後再成佛道;阿彌陀佛點點頭,這一願就圓滿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太快了!

『被弘誓鎧』,這是比喻。「弘誓」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像鎧甲一樣。就像打仗,裝甲部隊衝鋒陷陣,「鎧甲」就是現在的裝甲,可以衝鋒陷陣,不畏敵人的炮火,取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很勇敢,可以到六道、到三途度眾生,教化一切有情。這就是「教化隨意願」。一切有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界有情都包含在這一句之中。假如我們往生,又急著要度眾生,所以見到阿彌陀佛,打個轉就回來,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居然就從極樂世界回來,這也是倒駕慈航。因為阿彌陀佛這一願並沒有說,你到極樂世界至少要居留多少時間才可以出去。沒有這麼說,所以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馬上就走也行!也不違背經文。這樣度凡夫可以,度阿羅漢怎麼辦?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大菩薩們,你怎麼度?能!你也有本事,前面講過「善談諸法秘要」。何況後面經文明白的開導,許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聽不到。我們的煩惱雖然沒斷,比不上阿羅漢,可是我們會念佛。阿羅漢還不知道念佛法門,你勸他念佛,就是度他。

十方世界有許多等覺菩薩,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你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推薦給他,你就度他了。所以,其他的法門你講不過他們,這個法門他講不過你。這就是『教化一切有情』。「一切」是九界眾生,包括菩薩在內。你真有這種本事,到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菩薩,你心裡一點懷疑都沒有。因為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再回來的,一點都不假。那些大菩薩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你已經去過再回來,決定不假。所以,極樂世界打個轉,你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你們想想,這樣度眾生的能力,其他菩薩比不上!這也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不能為比的。

此是極樂菩薩倒駕慈航度眾生的目標。最淺的目標是信,『皆發信心』。實在講,菩薩有能力教九界一切有情對這個法門產生信心,當然第一是眾生根熟,第二是彌陀威神加持,我們才有能力教他們聽了之後生起信心,絕對不是自己有能力。即使聽法相信了的這個人,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他相信。由此可知,這裡是無量因緣,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不是單純的事情,所以功德無不圓滿。更進一步就是『修菩提行』。不但真信,真正發心,真正一心稱念,求生淨土,這就是修菩提行。正像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皆發信心」,可以說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了善緣,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永遠不壞。這是第二步功夫,修菩提行,他就決定往生,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三個層次最高,『行普賢道』。這還得了!普賢道是十大願王,念佛人能修十大願王,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是上上品往生。要研究《華嚴經》,要聽聽《普賢行願品》,才知道十大願王怎麼修法。所以,極樂菩薩倒駕慈航教化一切有情,有三個目標,第一是令信,第二是令行,第三是最殊勝的,令行普賢道。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我們現在要問,假如我發願要到地獄裡去度眾生,地獄我還要不要去?還是一樣去。去怎麼樣?永離惡趣。雖去,沒有惡受,就是「永離」。在地獄沒有苦受,在餓鬼、在畜生也沒有苦受,「身心俱不受」就是永離。離是真的,是真離,否則三惡道不就沒有菩薩。三惡道一樣有佛菩薩,凡夫在裡面有苦受,佛菩薩在裡面沒有苦受。諸佛菩薩在人間,沒有人間這些苦受。我們凡夫在人道裡,很苦!尤其是現在,作人相當苦。菩薩在人道教化眾生不苦,這是永離。所以,諸位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以為三惡道裡決定沒有佛菩薩,因為他們都不去的,「永離」。這是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錯會了。所以,惡道裡的佛菩薩很多。

他們在惡道裡示現,或者是『說法』。無論是出家的身分,或者是在家的身分,甚至於外道的身分,應以什麼身分說法,他就示現什麼身分,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

『或樂聽法』。這是示現作影響眾。菩薩示現說法,沒有人聽,就不能度化眾生。眾生看這個人說法,聽的人很多,他就來聽。如果聽的人寥寥無幾,他從那裡經過,心想大概沒什麼!所以有許多菩薩要示現作影響眾,也就是來捧場的。一個是示現說法的,還有示現來捧場的。所以,我們聽眾之中也有許多是菩薩再來的,來捧場的。

『或現神足』。現神足是在必要的時候,通常很少示現神通的,非必要的時候,決定不用。古時候,現神通都是對國王大臣。菩薩對他們現神通,只要他們信服,一個命令、一個政策,就教全國人民都來學佛,提倡佛教。他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對沒有影響力的人,決定不用這個方法。所以,示現神通是在很特殊的狀況才用。如果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示現神通,這決定不是正法。

『隨意修習』。無論示現修學什麼樣的法門,他的目的都是為了接引眾生,誘導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無不圓滿』。眾生接受佛菩薩的教導,都能用真誠之心,信樂求生,發心念佛,這才是真正圓滿。即使用其他的法門,佛門常講「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用其他的方法來誘導你,到最後把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介紹給你,讓你專修專學,往生不退成佛,才達到真正圓滿。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包括第三十七、三十八兩願。三十七是「衣食自至願」。特別在娑婆世界,無論古今中外,我們都感覺到生活相當的辛苦,衣食不容易。佛法裡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如果生活不安定,對於修行會有很大的障礙。凡夫畢竟是凡夫,如果明天沒得吃,要是說情緒心理毫不受影響,那是相當有功夫的人,普通人決定做不到。佛陀在世的時候,生活方式是乞食。當時在家的信徒、社會大眾,對於出家修行人都非常尊敬,知道供養。雖然如此,還有托不到飯,托空缽回來的。這是從前的生活方式。

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跟印度不相同。中國人把「乞食」看得很低、很賤。尤其是中國的帝王,派遣特使到印度、西域,禮請法師到中國來弘法,怎麼能讓法師到外面托缽乞食?在中國習慣上,這是決定行不通的。那有帝王的老師上街去要飯,皇帝不被人罵死!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一種制度就廢除了,法師們接受國家的供養,由當時帝王大臣們供養。以後佛教正式傳入中國,而且在中國發揚光大,多數的道場都是國家建立的,也有一部分是大富長者們奉獻的,所以寺院都有寺產。寺院有田地、有山林,田地租給農夫去種植,寺院收租。因此,出家人的生活非常安定。即使這個寺院住幾百人、幾千人,生活都相當安定,他們才能專心修道。

我們看看現代的臺灣,少數幾十年、幾百年以前的古道場有產業,這種道場現在幾乎沒有了。新建的道場,當然更不必說。沒有恆產,寺院的經濟要靠信徒。寺院沒有固定的收入,所以法會、經懺佛事很多。諸位想想,這些事必定耽誤修學。如果寺院經濟制度不健全,對於修學會產生很大的妨礙,這就是「法輪未轉食輪先」的道理。

西方極樂世界,大概阿彌陀佛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剎土,修行人都有這樣的憂慮,所以他對於物質生活的供養,設想得非常周到,修行人所需要的『飲食、衣服、種種供具』,物質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隨意即至』,都具足。這是助道之緣殊勝,沒有欠缺。『無不滿願』。你所需要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都有,隨念現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也許有同修看到這段經文,就產生疑問,西方極樂世界還有飲食?飲食是五欲之一。財、色、名、食、睡,有五欲還比不上色界天,西方世界有什麼殊勝之處?好在經文後面,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說明。飲食的需要,大概是剛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沒幾天的眾生,因為他有這個習氣,只要這個念頭一動,飯菜就擺在面前。他們見到、聞到,又想到我現在已是菩薩,不需要了,立刻就沒有了。這是欲界眾生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習氣未斷,還有這些事情。實在講,決定不需要。我們這個世間初禪天人就不需要飲食,禪悅為食!何況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說明你的習氣帶到那邊,只要一起念,自然就都能現相,何況其他,我們心中所需求的,那有不現前的道理。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是第三十八願。說到「十方」,就是普供。我們在這個世界遇佛不容易。別說遇到佛、遇到羅漢,在今天甚至於遇到一位真正修道的人都非常希有,都很難得。所謂可遇不可求,那裡能供養到真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能力、都有機會普供十方諸佛,一尊佛都不會漏掉。

供佛當然會聞佛說法,這是一定的道理。供佛必然得到佛的加持。實在說,佛為我們說法,佛護念我們,就是加持。或者是自己功德圓滿,深深顯示生佛不二,感應道交。供佛一定會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一定攝受。大乘經上常說,「頓修、頓證,因果同時」。願文明白的告訴我們,「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是修學第一殊勝的因緣。若不是彌陀弘願的加持,我們怎麼能做得到?十方世界菩薩、聲聞看在眼中,實在是羨慕到了極處。他們做不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做到,顯示出極樂無比的殊勝。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這是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從此願到第四十三願是攝佛土功德願,內容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經上沒有「一切眾生」這種字樣,是純粹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國中」指極樂世界。「萬物」是總說,我們講依報,就是居住環境,修學環境,生活環境。『嚴淨』是從體上說的。我們這個世間的物質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居住在這個世界的眾生心不清淨。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緣起,環境屬於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西方極樂世界佛心清淨,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也非常清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這一句佛號要會念,不會念的,雖念不能往生。怎樣是會念?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心就清淨,這是會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不會念,念了也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就成功。

佛在本經講「一心稱念」,「一心」、「一向」,都是心地清淨才能做到。我們有疑惑,心就不清淨;我們有雜念,心也不清淨;有妄想,心也不清淨,都不能在今生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有一定的水準,極樂世界徹上徹下,心地都清淨、平等、覺,也就是本經的經題。經題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標準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的心要清淨,要平等,要不迷惑。不迷就是覺,什麼是不迷?不為世間五欲六塵所迷,不為世間財色名利所迷。不迷就覺,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往生,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

這句「阿彌陀佛」一定要念到心清淨,心平等,覺而不迷,我們就很有把握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清淨,感得的依報環境,無比的莊嚴潔淨。像經上告訴我們的,西方世界的地,不像此界是沙土,它是琉璃地。琉璃,我們沒見過,只是聽說而已。佛怎麼形容,我們也無法體會,沒有見過!跟我們這個世界綠色的玉比較接近,當然我們的玉遠遠比不上西方世界的物質,我們稱之為「翡翠」,綠色透明,很希有,大家都看得很名貴。西方世界的地質就是琉璃地,透明的,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黃金是舖路面的。我們這裡黃金也看得很寶貴,多少首飾都用黃金做的。極樂世界的黃金相當於我們的柏油,舖馬路用的。

西方世界是七寶世界,居住的房屋建築材料都是七寶,的確是珍寶宮殿,所以莊嚴。莊嚴就是美好,我們今天講美麗、潔淨、一塵不染。真的是心清淨,身心境界都清淨。不需要打掃、不需要整理,永遠是那麼樣的整齊乾淨。

『光麗』。「光」是光明,因為一切都是珍寶所成。我們這個世間的珍寶不會放光,光照到它,它有反射的光,自己本身不放光。西方極樂世界的珍寶,本身放光,寶是紅色的就放紅光,是藍色的就放藍光。它不但放光,還有香氣,這很奇妙。而且它是柔軟的,不像我們世間的珍寶是堅硬的,黃金有相當的硬度。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薄得就像絲綢一樣,可以做衣服穿的。七寶之體,都非常柔軟。這是我們很難想像的光明、美麗、華麗。

『形色』,「形」是形狀;「色」是色彩。形狀與色彩種類繁雜,不可稱量。『殊特』,「殊」是殊勝;「特」是很特別。不是這個世間所有的,也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想得出來的。

『窮微極妙』,就是微妙到極處。這是前面經文所講實際理體,相即不二,完全是性德變現的作用。

『無能稱量』,「稱」是稱說,「量」是衡量、度量。不但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稱量,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神通道力,我們在經上看到幾乎都是七地菩薩以上,這種智慧能力絕對不是聲聞、緣覺可以相比的),他們也無能稱量。

『其諸眾生』,指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具足七地以上的智慧與能力。

『雖具天眼』,他們的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都沒有障礙。如果有障礙,怎麼能去供養十方諸佛?像前面願文所說,他們具足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的能力。

『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這就說明七地以上的菩薩,都沒有能力完全了解、完全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到底有多少種、有多少數量、有多少形狀、有多少光彩,說不出的。阿彌陀佛說,要是有人能說得出來,他就不成佛。現在他成佛了,說明七地以上的菩薩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西方世界的確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徹底了解。

我們常常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到底莊嚴到什麼程度,諸位讀了這一段文就可以了解。這也給我們具體說明,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所說,這個法門、這個經典,只有十方諸佛才有能力宣揚流通,只有諸佛才徹底明瞭。九界有情,如果不是蒙彌陀威神加持,不但你不能說,也不能理解。我們今天能稍稍明白一點點,都是蒙彌陀威神、十方諸佛的加持。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這一段是四十「無量色樹願」。我們從這一願來看,大概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的眾生,對於樹木花草都有喜愛之心,像我們一樣。此事可以從彌陀本願裡去體會。他看了許多諸佛世界,看到大家都喜歡樹木,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木花草,比起其他世界顯得格外莊嚴。

他說『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這是講樹的高度。「由旬」是長度的單位,古印度的「由旬」有三種講法,在古德註疏裡說,一大由旬合中國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一小由旬就不得了,樹有四十里高,大由旬八十里還得了,現在的飛機還不可能飛這樣的高度。

樹有多高?百千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恐怕從我們地球到月亮還不止。西方極樂世界的大樹,要是拿一棵來,可以從地球架一座橋到月亮,這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西方極樂世界,土地面積大到不可思議。它是很大、很特殊的星球,絕對不是像我們這樣一個小小的星球。或許有人要問,這麼高的樹,未免太大了。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身高大,比例中這麼高的樹不算太大,跟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看到幾千年的神木差不多。阿彌陀佛的身相有多大?經上不是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面孔上,眉心裡有兩根毫毛捲在一起,像一個珠子一樣,就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不曉得須彌山有多大,如果像喜馬拉雅山,要是有五倍喜馬拉雅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面孔比地球大得太多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樹在西方極樂世界,連最小草的高度都不夠。人身大,若沒有這麼大的樹,那就不成比例。

阿彌陀佛身相這麼大,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身相都一樣。你就能想像到極樂世界有多大!實在不可思議。我們的小世界(太陽系)裡最大的星球就是太陽,太陽比地球大一百三十萬倍,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得太遠。這些事實,現在科學家們相信。太陽在太空中不是一個大星球,是個中小型的星球。比太陽大的星球,現在發現很多。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星球,現在科學家還沒發現,距離我們太遠,有十萬億個佛國土。

一個佛國土假設是一個銀河系,十萬億個銀河系,現在科學家探測不到,距離太遠。雖然這麼遠,在一剎那之間就可以到達,一彈指就可以到達,是乃奇妙不可思議!所以念佛人功夫成就,彌陀來接引他,不需要費很多時間就到達。一彈指頃,從這個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聽了這個距離不要以為太遠,實在講,比你家裡到此地道場近得多。

『道場樹高,四百萬里』。道場就是阿彌陀佛說法的講堂。講堂周邊的大樹,比普通的樹更高,更莊嚴,有四百萬里。

『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諸菩薩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即使善根最劣,像下下品往生,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對這些樹木的莊嚴,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這在西方世界是小事一樁!不要說別的,我們這個地球上,到底樹木有多少種,我們不知道。如果我們院子裡栽了幾棵樹,那當然很清楚,你天天看它!所以說善根劣者,也能清楚。

西方極樂世界的樹很奇特,世尊在經上給我們介紹,這些樹廣博普照,因為樹也是七寶所成。有一寶成就的,所以金樹的根、幹、枝葉、花果,都是金的。有二寶所成,有三四寶所成,有無量寶所成。「七」是代表無量的意思,不是一個數字,有無量珍寶所成。樹放光,也有香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稱「香光莊嚴」。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人身體也放光,它不需要靠日月燈,它是光明世界,沒有黑暗,大地都放光。這也就是世尊說的「光無不照,香無不熏」,香光莊嚴,形色微妙。不但如此,一切萬物都能隨眾生心,如眾生之意。你怎麼看美,它就現美的形狀給你看,當然樹也不例外。我喜歡看樹是直的,他喜歡看彎曲的,樹可以隨眾生心,自然生起變化。

不僅如此,樹還出法音,隨人所好,你喜歡聽什麼音聲,就能聽到樹上有音聲,天樂鳴空。音樂不希奇,樹還說法。我們想聽《無量壽經》,樹就講經說法,你在樹下聽得清清楚楚是講《無量壽經》。你想聽《華嚴經》,你所聽的就是《華嚴經》。法音能隨眾生心,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西方世界眾鳥說法,那些鳥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變的是有情眾生,為大家說法。樹木是無情眾生,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由此可知,彌陀身是報身,樹也是報身樹,也是應化樹。我們體會到這一層,就會連想到,原來整個極樂世界,無不是阿彌陀佛變化之土,也就是阿彌陀佛變化之身,「身土不二」,對這句話於是才有稍稍體會。從前常聽到「身土不二」,總是解不開,不曉得什麼是身土不二。現在明瞭了,一一莊嚴都是阿彌陀佛為了教化眾生,善巧方便變化所作,真正不可思議。

眾生見樹聞香,聽到法音,自然就開悟,自然就證果。這樣的樹,他方世界找不到。這邊高大的樹林,我們遊覽在森林中,確實悅目怡心,其他的利益就得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能令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西方極樂世界還有苦嗎?我們生到西方世界時,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煩惱未斷,無明沒有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斷盡。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快很容易就把這些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就能證得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你仔細看看,確實在那裡成佛容易,修行方便,十方諸佛世界無能為比。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

這是四十一「樹現佛剎願」。下兩句是總結。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願文尤其不可思議。世尊在當年為大家講經說法的時候,本經裡也說過,佛用神力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顯現出來給與會的大眾們看。佛滅度以後,後世的弟子、高僧大德們,有這樣能力的就不多。隋唐的時候還有,宋以後就很少。這樣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在科學發達,我們能體會到一些。像我們在家裡,打開電視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事,畫面我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就像電視機一樣。電視機所收的範圍很有限,地球上一般地區能收得到,別的星球就收不到。

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樹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都見得到。若有人要想看看臺北景美華藏圖書館,現在講經的場面,他們也能從樹裡行間看得清清楚楚,都現在樹的畫面上。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展現,這不是此間電視機能做得到的。因此,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掛念你的家親眷屬,他們現在生活狀況怎麼樣,你時時刻刻都看得到。即使他在六道輪轉,他不認識你,你也認識他。他到那一道,眼前狀況怎樣,什麼時候機緣成熟(就是你給他說法,他聽得入耳,他能相信),你就可以隨時化身為他說法,去度他。所以,真正想幫助家親眷屬,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能力。一般人只是有這個願,但是空願,做不到。要想真正做到,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能力就具備。

不但我們今生父母眷屬,我們還有過去世,還有過去世的過去世,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父母、家親眷屬,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明瞭。他們在那個世界,在那一道,全部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去,應不應該去,值不值得去?如果不去,在這個世界修行,即使修成了地上菩薩,也未必有這樣圓滿殊勝的能力。這是事實!

願文裡說,『欲見諸佛淨國莊嚴』。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在寶樹間都能見到。願文講的簡單,世尊在經文裡介紹得詳細。「樹現佛剎」,就像《觀無量壽佛經》,佛一共給我們講十六觀,第四觀是寶樹觀。《觀經》我們過去也講過,第四觀的經文有一段敘說得很清楚,他說「此諸寶樹,生諸妙華,涌生諸果」。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寶樹,不但枝葉茂盛,有花有果。因為它是眾寶所成,所以它有大光明。光明中化現出幢幡寶蓋。幢幡寶蓋數量很多,也是沒有法子能算得清楚的。寶蓋中就現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國土,亦于中現。這裡有兩個意思,先講「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佛事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狀況,都從寶蓋光明中顯現出來。後面兩句又是一個意思,是「十方佛國,亦于中現」,範圍就廣了。

十方諸佛的剎土,每一尊佛的剎土都有十法界。極樂世界特別,它沒有十法界,它只有一真法界,是純菩薩的法界。其他諸佛剎土,跟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大致相同,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在寶樹幢幡羅網光明中都可以見到。不但能見到,我們記住前面的願文,見到是屬於天眼,你也能聽到諸佛講經說法,聽得清清楚楚。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不但能看到,也聽到聲音。不但能聽到佛菩薩為眾生說法的法音,一切眾生苦樂的音聲,你也能聽到。像人天的歡樂,三途的痛苦,都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由此可見,極樂世界確實含攝一切佛剎,相即相入,不可思議,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莊嚴。所以才說,生西方淨土,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一切諸佛。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得到一次證實。何況西方世界的大眾,他們的神通道力能隨意遍至諸佛國土。這裡是講在寶樹間見到的;真正諸佛剎土是想到就到。

有許多同修嚮往彌勒淨土,因為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將來彌勒菩薩要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就有很多人希望彌勒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作他的大弟子,像釋迦牟尼佛會中的舍利弗、目犍連一樣。不少人有這種願望,因此他們一心一意求生彌勒淨土,而忽略了西方淨土。彌勒淨土容不容易往生?相當不容易,要想往生彌勒淨土必要修定,經上講,要修「唯心識定」。因為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他是法相唯識宗的始祖。唯心識定要修「五重唯識觀」,就是這個定有五個層次,由淺而深,你能修成了才有資格往生兜率內院。如果修不成,就去不了。

從前師子覺菩薩、無著、天親,是非常好的同參道友,都是修彌勒淨土的。三個人有一個約定,那一個人先往生,生到那邊去,回來報個信。師子覺先往生,去了很多年音訊都沒有,沒回來報訊。以後天親菩薩往生,過了三年,回來給無著菩薩報個訊,他生到兜率內院。無著菩薩就問他:「你怎麼去了三年才回來報訊,怎麼這麼久?」他說天上的時間長,我不過到彌勒菩薩面前打個轉就回來,那裡曉得這個世間就三年了。在他那裡才幾分鐘而已,很快就回來報訊。他就問師子覺到那裡去了?天親說:「他生到兜率天,在外院遇到許多天女,他已經被迷了,沒到內院去,在外院享樂。」諸位想想看,以師子覺的修行功夫,從外院到內院,在外院就墮落,可見不容易!沒有往生淨土穩當。這就是說,你有沒有能力經得起誘惑。我們人間的美女不算美,天女可了不得,你有能力不受迷惑嗎?一受迷惑又搞三途六道,這多可怕!

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到底殊勝在那裡,只要仔細去想想,你就會明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難道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還除外嗎?當然也在其中。何況這一部經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與西方淨土的關係,從這一部經上,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彌勒菩薩天天去聽講,從來不缺席的。你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彌勒菩薩跟你坐在一排,你跟他說,下課後我到你那裡去玩玩吧!彌勒菩薩一定很歡迎,就帶你去兜率內院參觀遊覽;你跟他是同學。如果你求生兜率內院,你是他的學生,他是你老師。你看,他的輩分高你一輩。所以,要想見彌勒菩薩、親近彌勒佛,要想參訪兜率內院,有近路,你們曉不曉得,近路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近路,不必修唯心識定,那很麻煩,不太容易修成功。就是修成了,要是通過外院,如果像師子覺那樣就完了,這多可怕!

諸位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對於西方世界的殊勝莊嚴,要了解它殊勝在那裡。莊嚴並不僅僅是依報正報的莊嚴,有能力遍供諸佛,有能力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莊嚴。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存著一個享樂的心理—西方極樂世界太好了,七寶宮殿,琉璃世界,黃金為地,真是享樂!有這樣的心態,不能往生。要曉得,西方世界是一所佛教大學,是十方諸佛菩薩共同辦的學校,不過是請阿彌陀佛當校長而已。裡面的主辦人,董事會的成員,就是十方諸佛如來。所以,沒有一尊佛不介紹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個世界,你的道業才能在一生中圓滿成就,比你自己在他方世界修學要穩當得多,要快速得多。道理在此。

這一部經、念佛法門,乃是十方一切諸佛普遍為一切眾生宣揚的經典,普遍勸勉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法門。我們果然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不僅是世尊第一弟子(這是本經上所講的),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第一弟子。這個事實真相,正是夏蓮老所說的「萬億人中一二知」。幾個人曉得?你今天知道,明白了,你才曉得自己是多麼幸運!萬億人中一二知,我居然就是那一二之數,所以要珍惜,決定不能自暴自棄,要把握這一生最好的機緣,決定成就圓滿菩提。決定成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一生中,我什麼都不要,就要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不求,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怎樣修?就是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一句佛號,貫徹始終,這就成功了。印光大師是我們淨宗最近一代的祖師,傳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仔細想想他一生的行持,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親自寫了一幅《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經文,常常看看,常常念念。這一章經文,就是淨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宗的心經,我也曾經說過,它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心經,也就是《大藏經》的心經,真正不可思議。《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不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淨宗的心經,等於是《大藏經》的心經,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的心經。印祖親筆所寫的《圓通章》的原本,也在我們道場。這因緣非常的希有,希望同修們多多讀誦,依教奉行。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前面從第十八願到第二十七願,都是說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所得到的種種利益。此處說明見到西方世界依報的莊嚴,道心自然而生,比前面說的更殊勝。所以,四十八願確實是後後勝於前前。前一句說明阿彌陀佛國土的廣大。廣大到什麼程度,諸位看了前面的三十九願就明瞭。三十九願裡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形色、光相、名數,極樂的菩薩都不能完全明瞭,也沒有辦法宣說,只說極樂世界的一部分。此地是講全體。部分已經不可思議,何況全體!所以我們能想像得到,它確實不可思議。

「廣」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潔淨。廣大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美好」。那個環境裡,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出來,是盡善盡美。在我們這個世界,盡善盡美是我們嚮往的,它是理想中的,其實沒有辦法做到。不但我們地球上沒有,就是佛經講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缺陷很多,莊嚴當然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

潔淨是指沒有染污。染污不僅僅是環境,更重要的是心理。我們今天講的是精神。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一般人常常疏忽了。我們被嚴重染污,但是自己不能覺察。環境上的染污很容易覺察,心地染污不容易覺察。正如同我們臉上骯髒,照照鏡子馬上曉得,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心理的骯髒,不知道去洗它,是同樣的道理。

染污之深,染污之廣,染污之嚴重,佛要不說出,我們確實想不到。讀了佛經,才知道我們染污的嚴重。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心理上,在環境上,決定沒有染污。我們能相信嗎?佛說的這些話是真的嗎?我們沒有去過極樂世界,只聽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當然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這就是今天所講的「人格保證」。佛法裡講,我們信「聖言量」。釋迦牟尼佛是聖人,不是凡夫,他教我們不妄語,他自己決定不會欺騙人。我們的信心是從這裡建立的。這樣的信心夠不夠?實在講,不夠!所以我們聽到其他的說法會動心,就證明我們的信心是不夠的。如果你在一個很單純的環境裡,行!因為沒有聽到異端,你一直信下去。如果聽到別人有另外一個講法,講得也很有道理,你的信心就動搖,就改變主意,捨棄念佛法門。這樣的事自古以來就很多,所謂退心,改修他法。

怎樣才能真正建立信心?特別是我們初學,必須要有理論作基礎,這比單單信佛要殊勝一些。這也很難講,有些人對於聖人非常尊敬,一點不懷疑,善根福德深厚。一般凡夫對聖人都打問號。今天有很多出家人,甚至於老法師,都不承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稱佛「萬德萬能」,不過是稱讚之詞而已,未必是真的,這就是依凡夫心測度聖人境界。現在這一種心態被認為是符合科學的精神,所以很難講。如果有理論支持,就比較容易讓人相信。理論是什麼?大經上常講「心淨則土淨」,這是它最基本,最值得我們相信的。

淨土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的清淨心?是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真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從這一部經仔細觀察、體會。阿彌陀佛在因地修清淨心,果地上成就清淨國土,又接引十方身心清淨的眾生。這個原則,他決定不能變更。因此我們曉得,極樂世界的眾生無論依報、正報都是清淨的,沒有染濁的,我們才能信得過。修淨土的人,什麼條件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無論賢愚、無論老少、無論凡聖,只要你心清淨,就能往生。一念清淨,就一念生;念念清淨,就念念生。經上說得很清楚,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

那一念是怎麼個念法?「清淨念」,這一念裡什麼妄念都沒有,就符合這個標準,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沒有染緣,想染也染不起來。污染的緣斷了,人心是清淨的,環境是清淨的。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此。讀淨宗的書要沒有把事實搞清楚,就很可惜。因此,修淨土的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清淨心,正是《華嚴經》所說的「歷事鍊心」。

一部《華嚴經》,清涼大師把它分為四科,就是四大段。這四大段他用四個字,信、解、行、證來判定。前十一卷半所講的,是毘盧遮那佛果地上的依正莊嚴。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美好的狀況,如果想多知道一點,就念《華嚴經》前十一卷半。毘盧遮那佛的果地依正莊嚴,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可以說是極樂世界莊嚴的具體說明。說很多,說得詳細,是讓我們相信這樣的依正莊嚴,是自性清淨心顯露出來的。

第二大段是「解分」,就是前面第一分的詳細說明。你完全理解,明白了,這個時候的信才是「真信」。斷疑生信,疑慮沒有了,你才會發願真正的學習,那就是行。「行」是修行。修什麼?修清淨心。這一點諸位特別要記住。用什麼方法修?《華嚴經》上開了兩千多個法門,方法、手段儘可以不同,目標、方向一定是相同的,都修清淨心。一般講,都修禪定。無量無邊的法門,也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中國人講門道。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門道,修的都是「定」。

尤其在淨宗,經題上就是清淨心,就修這個。心到真正清淨,就生智慧。智慧不是外面來的,是你本有的。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才藝,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是你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從什麼地方顯現?從清淨心顯現,所以才曉得清淨心重要。《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智慧、德能。般若智慧,萬德萬能。只要循著這一個原則去修行,這是真正的佛法。離開這個原理原則,離開這個方向目標,就不是佛法;無論你用什麼功夫,都不是佛法。所以,一進佛門,就把修學的綱領「三皈依」傳授給你。三皈依是傳授你修學的綱領「覺、正、淨」。這是一體的三面,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個,另外兩個必定同時得到。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抉擇法門一定要知道修學的綱領。

在中國,禪宗是走「覺門」,覺而不迷。他真正覺悟了,自然正知正見,自然六根清淨,所以正跟淨都得到。教下一般是走「正知正見」,也就是我們所說純正的思想、純正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確,教下一般走這個路。一旦大開圓解,他覺而不迷,他心也清淨,淨而不染。可見一個得到,另兩個也得到。淨宗跟密宗是修「淨門」,完全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像淨宗講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覺、正都得到了,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要能把修學的綱領掌握住,你的修行就不會走錯路。

一生認定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或是修「覺」,或是修「正」,或是修「淨」。三個都學,難!因為用心不專。三個當中選一個,你決定成功。譬如,一個講堂有三個門進來,你同時想從三個門進來,是進不來的。兩個門也進不來,你才曉得一門深入,一門進來之後,另外兩個門同時就得到。這個淺顯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選擇適合自己根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法門。因為喜歡修,容易成就;不喜歡修,就比較困難。為什麼?不喜歡就會排斥,不能接受。喜歡就樂於接受,修學起來就方便多了。

由此可知,你入佛門,三皈依就把修學的原則、方向、目標、綱領都告訴你,佛法就是修這個。至於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就任憑選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喜歡修那個法門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門深入」。因為一門才容易得定,二門就差一點,三門、四門得定的機會愈來愈渺茫。只要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定。定心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廣大無邊。佛心、菩薩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和盡虛空遍法界相應。我們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心量很小,不能容忍。我們很不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出來。自己的看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處處六根往外面跑,不曉得往內,總覺得別人的不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回光返照,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

別人不能接受我,不能容納我,好像人家都瞧不起我,貢高我慢。殊不知回光一返照,原來自己跟他沒有兩樣,但是並不覺得自己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裡,反而說人家沒把我看在眼裡。諸位要冷靜去想想,你就會知道。所以會修行的人,像《華嚴經》的末會(末會是證,行之後就是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怎麼樣學習?拿六塵境界當一面鏡子照自己,所以他一生圓滿成功。看別人想自己,看外面境界想自己,回光返照,照自己!他沒有別的本事,本事就在此。

我們的心往外跑,不知道回來。一部《楞嚴經》教我們修行的祕訣,就是回頭。所以,佛門一般寺院的山門,背後常常寫著「回頭是岸」。幾個人肯回頭?那一句話的用意很深!在那裡回頭?念念回頭。眼從色塵回頭,耳從聲塵回頭,鼻從香塵回頭,舌從味塵回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知道回頭,不可以隨塵流轉,那就麻煩,就是凡夫。

聖人沒有別的能力,就是知道回頭,念念回頭。這一回頭,楞嚴二十五圓通雖然末後特別強調「觀世音菩薩返聞聞自性」,你仔細看看,那一位菩薩不是用這個原理原則,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樣。返聞尋根,要轉過來!轉過來,心就清淨,轉過來就得定。

信心清淨,莊嚴佛土。迴向偈裡「莊嚴佛淨土」,用什麼莊嚴?香花不能莊嚴,幢幡不能莊嚴,那都是假的。清淨心莊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如是!所以經上講的,我們能信得過。不是普通條件去的,一念清淨,一念淨信,只要這一念就行了。要在什麼時候?在往生的時候,那一念非常可貴,就好像我們開保險櫃對號碼鎖一樣,一下對中了就打開,那是相應。在臨命終那一剎那,一下相應,就得往生。

因為在臨命終那一念,我們沒有把握會不會相應,會不會清淨,所以平時要訓練。平時念佛就是訓練,訓練到平時也清淨,這個人就有把握。一生訓練沒有修到心定,沒有修到清淨,那就真的要看緣分—臨命終時,頭腦很清楚,有同修道友幫你助念。助念是提醒你,所以助念的功德利益最大。關鍵的時候提醒他,他一下覺悟過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一念相應,他就往生。

人在臨命終時,最好家親眷屬都隔離,不要讓他看見。看見了,親情難捨。一念捨不得,那個親人我還沒看見,就難了。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念一輩子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臨終那一念不清淨。這是關鍵的時候。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可以相信。從理上來推想不是虛妄的,但是它的清淨純度,我們無法想像。

『光瑩如鏡』,這一句是形容它清淨的純度,清淨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是講依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山河大地。一切萬物放光,光明『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光明照得太遠。這一句我們也能相信。在今天科學的領域之中,太陽的光很強,但它確實是有距離的。太陽系裡面,從海王星、冥王星看到的太陽,只像一顆比較亮的星星一樣,因為距離太遠了。極樂世界一切萬物的光明,都能遍照十方世界。說老實話,科學家不信,因為找不到證據,特別是在物理學上找不到。沒有依據,大概是讚歎的吧!科學家當然找不到,因為它不是物質,在物理上找不到。它是什麼?心性的光明,這是科學家沒有辦法探測到的本性光明。本性是遍法界的,性德之光當然也是遍法界的。

怎麼曉得西方世界是性德之光?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說過,「依報隨著正報轉」。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正報,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他居住的環境,也是性德變現。這個理論,我們在大乘經裡常常讀到,是有理論、事實作根據的,所以光明遍照法界。

法界裡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不但照,還「徹照」。徹照是沒有障礙。太陽光雖然照,是普照,不是徹照。我們蓋房子,在房子裡就照不到了,所以不是徹照。這是指依報光明之德用,也就是自性的德用。

『諸佛世界,眾生睹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的所有眾生,只要見到佛光,就『生希有心』。「希有心」簡單的說就是「道心」。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生起嚮往之心、羨慕之心。換句話說,啟發他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佛用光明來接引。

西方世界的光明不可思議,經上常常讀的「光中化佛無數億」,佛又說法。這些說法者是不是極樂世界的「光中化佛」?當然是的。依中現正,正中現依,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像前面講的行樹,在《觀無量壽佛經》講得很詳細。寶樹放光,光中現佛剎,剎中又現佛菩薩,佛菩薩說法,佛說法,菩薩圍繞,是光中所現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這光中所現的?世尊給我們說的這些經典,是不是光中所現的?不可以說不是,因為理上講完全能符合,所以諸佛的光明,有緣的人就見到。

緣深的人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的確是光中化佛。不但在中國歷代有人見到,我們在傳記裡看到,像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就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歷代念佛人,在家、出家,見到這個瑞相的很多。今人也有不少見到的,有人見到阿彌陀佛,有人見到寶樹蓮花,都是同修來告訴我,絕對不是妄語。見到之後信心增長,這是善根。我們沒見到,並不是佛光沒有徹照我們的身心。佛光的確徹照,可惜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心不清淨。心清淨就見到,感應道交。見到了怎麼樣?你也不要喜歡,一喜歡就著魔了,要「見如不見,若無其事」。知道這是事實,增長信心,努力念佛就對了,不必到處去宣揚。到處宣揚,你已經著魔。這是一類。

第二類,佛的形像就是光明。我們供養阿彌陀佛,供養觀音菩薩,無論是鑄造的像,雕刻的像,彩畫的像,也都是光明。《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淨土五經,乃至於古德對於淨宗經典闡揚的文字,也是佛光。像現在錄音帶、錄影帶的流通,也不例外。這些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光明徹照十方。眾生有緣,遇到佛像,遇到經典,遇到講席(像講經,你聽了之後心裡能生歡喜),都是佛光徹照。接觸之後,「生希有心」。

要不讀《華嚴》,很難體會西方淨土,因為它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境界,與《華嚴經》上所說的「大小相容,廣狹自在,一毛一塵(「毛」是正報最小的,譬如身上寒毛;微塵是依報最小的),悉皆徹照十方」,是一樣的不思議境界。所以,眾生真正見到了,善惡業緣無不消除。

過去灌頂法師說,眾生的業習障重,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重罪,念這句「阿彌陀佛」能消。我們相不相信?你要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蓮池、蕅益大師的註疏,細細去念念,就相信了。因為「一念相應一念佛」,佛心那裡還會有業障?「一念相應一念生」,淨土裡沒有業障,沒有染污,關鍵是要念得相應。我們就要問,什麼是相應?這也講得很多,最簡單的是與清淨心相應,與清淨願相應,與清淨行相應。自己的心,就是信心,信願行都清淨,也就是說,信、願、行裡都沒有夾雜,沒有疑惑。這是跟大家講得最簡單,最扼要。這樣念佛,這樣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這才是「生希有心」。心裡就包括了願行。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這一願也圓滿實現了。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四十三「寶香普熏願」。合上面的一願,就是香光普攝十方眾生,跟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上講的完全相同,所以念佛人居住的精舍,常常用「香光莊嚴」。你看到「香光莊嚴」,就知道一定是念佛修淨土的。香光是從這一願說,也是從《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來的。前面說「光攝」十方眾生,這裡是「香攝」。在佛門,我們供佛決定少不了香、光。

我們供養佛像,供養燈燭,這是光;燃香是香。說實在話,「念佛法門」確實古德講得沒錯,無量法門殊途同歸,最後都歸淨土。因為香光天天在攝受一切眾生。淺而言之,「光」代表心地正大光明,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能犧牲自己,令別人得到幫助。特別像油燈、蠟燭,放光照別人,燒到最後,自身就燒盡了。這是教我們學習捨己為人,表這個意思。現在用電燈,當然電還在消耗,不太容易看見。最容易看見的是蠟燭,因為它燒的時間短。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學佛的人應該如此,要能犧牲自己。

光代表慧,香代表信,代表戒,所以是戒定真香。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講「五分法身香」,香代表戒、代表定、代表慧、代表解脫、代表解脫知見。它表這麼多法。

我們燃香或者聞到香,就要想到我們修行人修什麼?修五分法身,就是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此你要知道,燃燈、燒香不是照佛菩薩的,也不是給他們聞的,是提醒我們自己修學,就怕忘掉。中斷了,你的功夫就不能相續。時時刻刻用種種方法來提醒自己。因此佛門裡所有一切設施,就是一個單純的目標,提醒自己不要迷、不要邪、不要染污。作用在此。

這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因為它是性德,它還有香氣。我們這個世間的珍寶,金、銀、硨磲、瑪瑙,寶物有光彩,但是光彩不是自己發的,是由光照到它反射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寶,本身放光。我們這邊的寶沒有香氣;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放香氣,真正不可思議。光是性德,香也是性德。

我們自己三天不洗澡,身上放臭氣。臭氣怎麼來的?臭氣是業障,是貪、瞋、癡的味道。你們都不曉得貪、瞋、癡、慢、疑是煩惱。煩惱是什麼味道?你有幾天不洗澡,聞聞,煩惱的味道就聞到了。所以,香氣是本性覺悟所放的。臭氣是本性迷了以後,香的變成臭氣。其實香臭不二,怎麼轉變的?就是迷悟轉變的。那麼極樂世界的環境,我們就能理解。

『下從地際』是從地層的裡面,不是地面。這就說得很深,因為西方世界,地是透明的琉璃之地,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

『上至虛空、宮殿』。宮殿有在地面上的,有在虛空中的,《觀經》像這些事講得很詳細,講得很多。『樓觀、池流』,七寶池、八功德水,『華樹』更不必說,這是列舉幾種。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這一句總括所有的依報物象。

『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剛才說過了,這是性德寶香,『其香普熏十方世界』。如同前面光明一樣,光明徹照,寶香也普熏,這是彌陀本願所現的。本願在那裡?就是這一願。他發願,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取正覺。他現在成佛,這一願兌現、圓滿了。雖然是願,實在講,只是個緣而已,他的正因是真如本性的性德,藉彌陀之願顯現出來。這種香有沒有人聞過?在我想像當中,我們在座的同修,一定就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特別是在初學,你對這個法門似信未信,常常會有一些奇怪的香氣聞到。我自己就有這個經驗。

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教,看佛經。民國四十二年的台灣社會跟現在不一樣,沒有這麼多人,也沒有這麼多房子。我居住的房子,距離一般人家至少一里路以外。人家家裡燒香,一里之外會聞到,不太可能。我在讀經的時候,會聞到異香,有的時候聞到檀香。我自己沒有燒香,附近沒有人燒香。在最初兩年中,這樣的現象至少有十次以上,不是偶然的,而且時間都很長,有好幾分鐘。那個時候我不知道,就覺得很奇怪,怎麼看佛經有這事情發生,看別的東西都沒有這事。以後跟懺雲法師,懺雲法師問我,「你學佛這麼久,有沒有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一想,這事情很奇怪,就告訴他。他告訴我,一般的說法,是你在讀經或者在看經的時候,有天人從這個地方經過,他看到很喜歡,合掌停住;他要不停,你聞不到他身上的香氣。他在這裡停了一下,你就聞到香氣。當時懺雲法師這樣解釋,現在我們明瞭,那是一種可能。

根據經上所講的彌陀本願,極樂世界的寶香感應比見光的感應容易,因為鼻根的範圍比眼根廣大。眼睛看前面不能看後面。鼻子是聞前面也聞後面;後面有什麼氣味,也聞得到。所以講圓通,鼻根要比眼根圓滿。《楞嚴經》上講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鼻根的功德有一千二百,是圓滿的。眼只能看這一面,頂多側面看一點,後面就看不到。因此,聞到寶香的機會,一定就比見佛光的機會多。這是我自己的經歷,也有不少同修,有這種經歷。

幾年前在美國,我在別州講經,達拉斯有幾位同修,晚上在陳大川居士家中院子裡談佛法。院子很大,院子裡種了很多花,也種了很多菜,也有很多瓜果。夜很深,大概將近十一點(美國夏天日落很晚,九點鐘天還是亮的,所以晚上都睡得晚,都在十一點鐘以後),忽然大家都聞到有一股異香,不知道是什麼香,聞所未聞。隔了兩天他們打電話告訴我,說出這回事,當時在座的人皆聞到,而且時間很長。

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香光莊嚴極顯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是對於修學,幫助我們增長信心。當然一是彌陀本願,我們在此看到的。除彌陀本願之外,還有十方諸佛的願力,諸佛冥冥之中加持為你作助緣,再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能現前,彌陀的願力、諸佛的加持也達不到,所以本身的善根、福德很重要。善根、福德不是一生修的,是生生世世修積的。我們讀這部經才真正明瞭,照本經所講的,一個念佛人是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在經上明白的看出來,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對這個法門還不相信,聽到之後還不能立即發願求生淨土。由此可知,你今天聽到這個法門,歡喜信受,發願往生,你的善根福德決定超過阿闍王子。阿闍王子聽了此經,只發了一個願,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並沒有求往生。因此,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我們的確要尊敬他,不能輕視。即使他這一生再愚癡,甚至造作再重的業障,都不敢輕視,可能他往生成佛在我之前。

信心增長,願心增長,當然就「修佛行」。要特別注意這三個字「修佛行」。為什麼叫大家注意這三個字?十法界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眾生,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稱為「行為」。九界眾生的差別是怎麼來的?行上有差別,所以才有九法界。自性裡沒有差別。一切眾生造作的身、語、意三業,差別不同。此處不能細說,實在講,一部《大藏經》也不過就是說明這樁事而已。我們只能在十法界,採取「心行」最重要的,也就是成佛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我們先求了解此事。

其實每一個法界,「心行」都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中那一個最重要?譬如,前面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譯作「無量」,無量裡那一個最重要?「無量壽」頂重要。若沒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豈不都落空了!我們找到一個最重要的,然後看十法界,才曉得怎麼取捨。

我們從底下看,眾生怎麼會墮地獄?因素當然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瞋恚。瞋恚墮地獄。瞋恚是墮地獄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你要是沒有瞋恚心,造再多的惡業不會墮地獄。慳貪墮餓鬼。「慳」是吝嗇。貪欲、吝嗇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愚癡墮畜生。愚癡是什麼?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分不清楚,都搞顛倒,這就是愚癡,墮畜生道。

持五戒得人身,生人道。得人身第一個因素是守五戒。在儒家講,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修這五條得人身;修十善升天。二十八層天裡面,最重要的是十善業。十善業裡有上中下三品,你所修學的,決定升天層次的高低。修十善是升天。證得阿羅漢,修行第一個因素是修「四諦法」。辟支佛的因素是「十二因緣」;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位。菩薩的第一個因是修「六度」。

佛是什麼?佛是「清淨平等」。所以,本經經題「清淨平等覺」是「佛行」。你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處修清淨,修平等,修覺而不迷,這是修佛行,於是就明白這一願講的是什麼。

十方眾生見到佛光,聞到寶香,修什麼?依照《無量壽經》,發願求生淨土。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修佛行。可是你要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要怎樣念法?要用清淨平等覺心去念,念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就決定往生。換句話說,你把彌陀在經典上所講的教訓都學到了,你與阿彌陀佛信、願、解、行都相應,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皆修佛行」這一句,我們要特別重視。

說老實話,我們今天也見到光,也聞到香,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聞到。我為什麼說這話?聞到之後還不修,聞也等於沒有聞。聞到之後自己真正覺悟,覺悟就是真修。三惡道我們不想去,決定不造貪瞋癡;人天不值得留戀。想來想去,十法界還是成佛好,要直接修成佛之行。成佛之行就在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教我們成佛之行。

後面五願是對十方菩薩說的。十方菩薩在各處度化眾生,他們應該如何修這個法門,幫助他們順利度化眾生,可見彌陀四十八願實在是圓滿周到。到這個地方,四十三願完全是佛度六道眾生,是以度我們凡夫為主。末後五願,才是度十方菩薩的。所以,度六道講了四十三願,度菩薩只講五願。你就曉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以什麼為主?是以度六道眾生為主。我們六道凡夫,不能辜負阿彌陀佛。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前面四十三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為普度十方六道眾生而發的。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這五願,是彌陀為普度十方一切菩薩所發之願。往昔歷代祖師有說,這一法門攝化的範圍,上自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末後五願就是上自等覺菩薩。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一句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剎土的菩薩,無論是權教、實教,初信位到等覺位的菩薩,全部都包括。我們才能體會到,他的願力廣大不可思議。彌陀攝化眾生,是用平等的法門,決不是對凡夫要我們信、願、持名,對菩薩另外用一種修學方法,不是的。

我們在願文裡看到,跟度凡夫完全相同。願文說『聞我名已』,跟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聞」是菩薩三慧的聞慧;聞底下接著就有思,就有修。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菩薩。菩薩修學這個法門還是信、願、持名。下文說他所得的利益。當然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修因,因圓果就滿。

唯獨信、願、持名這個因是圓滿的,所以果報就殊勝。如果他不是圓滿的修因,等覺菩薩、法身大士何必還要修學。怎麼曉得包括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是最好的代表,他們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所以,此地「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包括文殊、普賢等。這個地方,我們要重視的就是修因。因此,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同修的。

名號功德究竟有多大?我們要想真正理解,至少你須熟讀《無量壽經》,熟讀淨土五經。單單熟讀還不夠,必須要看古大德的註疏,才能稍稍體會名號功德,但是也只能體會少分;要想多知道一點,就要去念《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濃縮,詳細的都在《八十華嚴》、《四十華嚴》之中。這樣對於名號功德,才能認清楚一些,但是並不圓滿。

在我們這個世界講圓滿,必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貫通,才曉得原來彌陀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中心,所說的總題目。我們今天把經典的總題目稱為《大藏經》,這是當初中國人編輯佛經時取的名題。當然,編輯的人也不知道名號功德。如果曉得名號功德,整個《大藏經》就稱作《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全部《大藏經》。你才曉得彌陀名號不可思議。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就是講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眾生講經說法,也不過是講一句「阿彌陀佛」而已。這事幾個人知道?就是夏蓮居居士所講的「萬億人中一、二知」。這個萬億人不是普通人,是萬億學佛的人,而且是對於佛教修學都相當有成就的人。像我們這樣學佛都不算數。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六道眾生能聽到這個法門,是希有的因緣;十方菩薩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跟我們一樣的修,也希有。經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緣分,聽不到。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法門?是「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你什麼時候聽到,就什麼時候成佛。我們今天凡夫位聽到,我們凡夫身就成佛;初住菩薩聽到,初住位就成佛;十地菩薩聽到,十地位就成佛;等覺位聽到,等覺位就成佛。換句話說,不聽到這個法門,等覺菩薩也成不了佛道。等覺菩薩不聽到這個法門能成佛道,文殊、普賢何必求生淨土?沒有這個必要。這樣仔細去觀察,仔細去較量,對於名號功德才能稍稍體會少分。

我們果然明白了,自然就死心塌地去念。今天我們念佛不能死心塌地,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什麼原因?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寶貴。說實在話,假如跟你講,你每天到某地方去,一天可以賺一百萬。你決定不會學佛,學佛不值錢!一天可以賺一百萬,就拼命去賺。誰能放著一天賺一百萬不要,跑到這裡來念阿彌陀佛?像這樣念阿彌陀佛,怎麼會念得成功?外面境界風一吹,你心就動。實在講,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對名號功德不能夠徹底理解。下面講他殊勝的果報。

『皆悉逮得清淨』,就是說從初發心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六道從非想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獄,一個法門度盡了,都得到清淨。清淨就離一切染濁。這是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關心的事情,因為環境的污染太嚴重。

我們有沒有想到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比環境染污還要嚴重,還要可怕!環境染污只是傷害我們的生命。生命死了,不要緊,四十九天又投胎,這有什麼關係。真正覺悟的人,生死捨身受身,就跟我們穿衣服一樣。衣服髒了,馬上脫掉再換一件乾淨的,就像這樣。可是,思想、見解、心理、精神上的染污,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問題嚴重!

一般世間人迷惑顛倒,把生命看得很重,法身慧命看得輕,這是迷惑。生命不重要,慧命重要。菩薩求法能為半偈而捨全身,這就是重慧命,不重生命。這裡「得清淨」一句,在今天這個時代,看這句經文,我們的感受非常非常的深刻。這一句「阿彌陀佛」,恢復我們身心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真有這個效果嗎?真有!你自己沒有去念;你去念就得清淨心。這兩三年來,有不少同修念《無量壽經》,來告訴我,念得很有受用。我問他有什麼受用?他說煩惱少,心清淨。沒錯,這就是經文上講的,這就相應。

念、要知道念的方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一味的念下去,我想三個月到半年,你自己就有感受,決定跟從前不一樣。得清淨心之後,你的信心應當增長,應當繼續不斷的努力,念到更清淨,就得一心不亂。

通常我們講「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一心不亂,這是初步的受用,就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以我們凡夫來講,念到這個境界,你的內心會生法喜,不可能有憂慮、不可能有煩惱,你的生活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所謂法喜充滿,這是剛剛得事一心,並不是很深的功夫。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因為世間一切法,你已經不動心,不被它迷惑,不被它所動,一切放下了,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這是功夫成就。諸位同修,最低也要念到這個程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真正能去。所以,「清淨」重要!

由此可知,凡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就是魔障。「魔」是折磨,「障」是障礙,折磨我們、障礙我們。折磨什麼?障礙什麼?就是清淨心。凡是對心地清淨有障礙,有折磨的,都是魔境現前。魔不在外。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逆,如果我不動心,外面境界都是佛境界;如果自己起心動念,外面境界都是魔境界。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要以為外面那些惡人、冤家債主天天來找我麻煩,欺侮我、污辱我,這是我的魔障。殊不知除這些之外,一切順境裡,你歡喜的、愛慕的,還是魔障。

念佛人見到佛現前,見到蓮花,歡喜得不得了,那是著魔,因為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所以,經題上用三個名詞,這三個名詞顯示出圓滿的修德。什麼是清淨?平等是清淨;什麼是平等?覺就平等;什麼是覺?清淨就是覺。「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是佛境。我們念佛要念到這個標準,才能往生西方,證無量壽。無量壽是我們所求的果報。所以,要離一切染濁,從心地裡念。外境無論是順境、逆境,我們要隨緣。歷事鍊心!順境裡不起貪愛之心,逆境裡不起瞋恚之心,就在境界裡鍊清淨心,鍊平等心。

清淨、平等、覺,在那裡修?在一切人事環境裡修學。用什麼方法修學?用這一句佛號,當境界現前,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平等。不管順境逆境,第一個念頭起來是妄念,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就恢復到「阿彌陀佛」。這就好了!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當然有。如果沒有,你就成佛了,你還修什麼!我們是凡夫,所以起心動念是必然,一點都不奇怪。修行人就是念頭轉得快,第二個念頭就轉成「阿彌陀佛」,第三是「阿彌陀佛」,第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念相續,不能讓煩惱的念頭念念相續,這要知道。

學佛相當不容易,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智慧跟世間聰明不一樣,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那就認錯了。智慧是什麼?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真正能辨別利害得失,十法界裡,利益最殊勝的是成佛,害最深的是三惡道。你能認清楚,就能避免三惡道。在這一生中,有機會教你作佛、作菩薩,你在這事上,下了決定,這是智慧。千萬不能有個妄念:「我知道成佛之道,我讓你們去修習,我幫助你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話說得很好聽,我要作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那麼容易作嗎?地藏是諸佛的老師,他不是凡夫。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你們到經上去看《提婆達多品》)皆是古佛再來示現的,不是真的。

「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要唱這一台戲,當然有人唱忠臣,也有人唱奸臣,這是一定的道理。到後台去看看,唱奸臣的是他的老師;他的師父不是普通人,我們學不來的。我們要知道,所以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能有最妥善的取捨。這是智慧,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做得到的。

什麼是「解脫」?我們今天常常講,不自由、不自在。大家天天打旗號要爭自由,要爭民主。今天社會這樣混亂,就是大家對於自由民主的概念搞不清楚,以為民主了,我當然可以作主,你也可以作主,不打架怎麼行?當然要打架。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打到最後還是不民主。因為弱的要聽強的話,還是強權作主。這些就像許許多多的繩索捆綁我們,真的不自在、不自由。佛把這些歸納成兩大類。

第一、是煩惱。第二、有所知。這兩條繩子把你捆起來,你不自在。解脫是把這兩條繩子解開,你就脫離了。解開的是你錯誤的思想見解,貪、瞋、癡、慢、煩惱,把這些東西解開。脫的是什麼?永脫生死輪迴。六道生死輪迴從那裡來的?就是這些東西造成的。所以,見思煩惱一斷,見惑就是見解錯誤,思惑就是思想錯誤,這些東西解開,六道就沒有,永遠脫離了。「解脫」是這個意思。佛門裡常說的「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句在此地,也許同修們要問,菩薩不是已經脫離生死輪迴,還有這些果報嗎?有,大小菩薩都有。繫縛有界內、界外。界內是講六道,是對於小菩薩而言,經上常講權教菩薩。權教菩薩沒有離開六道,換句話說,他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實教是真實的,他們超越了。實教雖然超越六道輪迴,他還沒有證得圓滿法身,所以他還有微細的繫縛。這個微細的繫縛就是四十一品無明。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他就圓成佛道,證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這個結是慢慢的解,也慢慢的破。到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解脫,圓滿成佛,再沒繫縳可解了。我們要知道,這個果德也貫徹到無上菩提。

『普等三昧』。菩薩在十方世界,他發的心比我們一般人發的心要大。凡夫能動念度自己就很難得,菩薩發願不但要度自己,還要普度一切眾生。如果菩薩發願,我要普度眾生,不度自己,給各位說,那是魔發的願,不是菩薩。菩薩跟魔從這個地方能區別。菩薩一定自利利他,利他即是自利。必須要辨別清楚,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很可怕!菩薩度眾生,有沒有誤眾生?有的,或是初發心的菩薩,道行功力都不夠,所以菩薩常常退轉。因此,他也免不了誤眾生。

像醫生治病,有的時候把人害死;法官判案子,有的時候也冤枉好人。這是難免!總是愈小心、愈慎重愈好。自古至今,一個法官在一生判案中沒有冤枉一個人的,沒有人敢講。大夫給人治病,一生當中所治的病人,完全都沒有過失,也沒有一個大夫敢說這話。菩薩度眾生,亦復如是。到什麼時候才不會疑誤眾生?見性就不會。明心見性的菩薩,就不是權教,稱為「實教菩薩」。見性的菩薩,即是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這樣的菩薩不會害人,不會把佛法講錯。圓初住、別初地以下的菩薩,就總免不了隨自己的見解,隨自己的知見來說法,這很可怕!所以佛在經裡,一再跟我們提示,雖然提示,我們沒有看重。

佛在《遺教三經》裡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你的知見純屬凡夫知見,錯誤決定不免。證得阿羅漢,才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才得一個正覺。雖然不是正等正覺,他是正覺,不會害人。好像大夫治病,用藥用錯了,但是這個錯誤不會太重,頂多令你的病多害幾天。本來一個月可以康復,現在拖一個半月,是他用藥用錯了,對你沒有大的傷害。如果是正等正覺,就決定沒有害處,決定沒有錯誤。

菩薩發大弘誓度化眾生,佛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得到「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平等。普等三昧究竟是什麼?什麼三昧能普遍平等?普遍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修。平等就是等覺菩薩、我們、地獄眾生也能同樣修這個法門,能得同樣成就。你想想看,這個「普等三昧」是什麼?是「念佛三昧」,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普等三昧。除了這個法門之外,還有那個法門能平等成佛?禪,你去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只接上上根人,中下沒分,不平等,不能普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淨宗。十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接觸到淨宗經典,才知道有「普等三昧」。以這個方法來普遍度化一切眾生,就跟如來度眾生無二無別,決定沒有過失。雖然自己的境界還沒有成佛,還沒有成大菩薩,你開的藥方、用的藥,是與如來開的完全一樣,還會錯嗎?

『諸深總持』。「總持」是指法門。梵語「陀羅尼」,譯成中文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普等三昧」是指名號,執持名號就是「諸深總持」,就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指念佛成佛的法門。

有很多同修來問我,你過去講過很多大乘經典,現在都不講,就專講《無量壽經》,是什麼意思?過去我講過十幾年的《華嚴經》,現在我還是講《華嚴經》。我講《華嚴經》的總持法門,我沒有把《華嚴經》捨掉。古人講這部經是中本《華嚴》,我從前講的是大本。大本時間太長,聽一遍很不容易;中本文字少,講說的時間短,大家修學起來方便。

本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持,也就是整個《大藏經》的總持。「諸深」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經典。這一部經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總持法門。你想想看,如果菩薩遇不到這個法門,怎能成佛?遇到,也是彌陀神力的加持。

『住三摩地,至於成佛』。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我們完全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定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二六時中,一定要做到。大勢至菩薩講「淨念相繼」,整個修行的功夫,就這一句「淨念相繼」。「淨」,懷疑就不淨,夾雜也不淨;「相繼」是不中斷,一句接一句,就成功了。這個法門的確簡單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應當修,就怕自己不肯幹,那就沒法子!不肯幹,是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好,不曉得這個法門利益之大。利益在那裡,你立刻就享受到。如果說這個利益要到來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享受到,這一生得不到;說老實話,我就不願意學。我要學的是現前就得利益,我才願意學。如果學了現前得不到利益,等來生來世,我就不容易接受。這個法門確實能讓你立刻得利益,前面講的清淨解脫,是真正可以得到的。

身心清淨,煩惱少,智慧增長。智慧怎麼會增長?你接觸一切人、一切事,你的見解、看法、想法跟從前不一樣,就是智慧增長。從前迷,現在不迷;以前看不清楚,現在看得清清楚楚;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好,現在處理得頭頭是道,有條不紊。智慧現前,什麼樣繁雜的問題,到你面前都沒有了,真正的解脫,學了馬上就有用。一直到成佛,這個方法都不能改變。實在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講的這兩句經文。

我在李老師那裡主修《楞嚴》,《楞嚴》我至少講了七、八遍。《大勢至圓通章》也講過很多遍,也都馬馬虎虎含糊籠統講過去,因為不認識。以後看到印光大師把《大勢至圓通章》單獨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才引起我的注意,才發現這一章經是整個《楞嚴》的精華。《楞嚴》的精華不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發現它是淨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不但是淨宗的心經,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於是這個新觀點又從這一願裡得到證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就憑這一句佛號,就憑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根本經。所以古德說,《華嚴》、《法華》皆是此經之引導,這句話我完全同意,一點都沒錯。《華嚴》、《法華》既然是本經的引導,那麼整個《大藏經》不必說了,因為整個《大藏經》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的枝葉。這才曉得此經是一切經的中心,是大總持法門。所以,一部經、一句佛號,一直到成佛,這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

夏蓮居居士的《淨修捷要》裡講,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我過去沒有聽人說過,也想不出來。這是他見地高明之處。我看到他這一句話,我承認、同意。我立刻就想,我可以做個註解: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淨宗初祖。我過去學《華嚴》,在《華嚴》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相信念佛法門是從《華嚴經》得來的。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是中國的初祖。從前講初祖,我們都想到慧遠大師。現在講初祖,我要問你講那一位初祖?有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國初祖。這是我給夏老居士加的註解,就很清楚、很明白。

這一願「普等三昧願」,實在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濃縮精華,愈來愈精。我們才曉得那部經的分量。將來有機會,我好好的再講一遍《圓通章》,因為過去都沒講好,意思沒講出來。不是我吝法,是當時我的程度、水平不到。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這是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彌陀威神加持這些菩薩,令他們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一種殊勝的利益,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怎麼也有?是彌陀威神加持他們。所以,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念《無量壽經》,執持彌陀名號,以這個方法教化眾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可以「遍供十方諸佛,不失定意」。這確實是普賢菩薩的境界。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與往生相同的利益。這是對十方菩薩說的,不是對普通人說的。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

這一段文跟前面的意思相同。前面說「十方佛剎,諸菩薩眾」;此處說『他方世界諸菩薩眾』。「他方」指極樂世界以外,與前面講的完全相同,也是有這個緣分。「緣」,很難、很珍貴,希望同修們要珍惜。因為人生很短暫,人與人相處,一生能見幾次面,何必要作冤家,作對頭。有什麼了不起的事要過意不去?所以不要跟任何一個人結怨,我們在菩提道上才得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別人阻礙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礙他,帳就結了。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決定沒有怨恨的心,心才會清淨,才會平等。

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這兩句就是四十六「獲陀羅尼願」。「離生」就是永遠離開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脫輪迴。菩薩在六道度眾生,即世間,離世間。並不是真的不到這個世間來,他跟我們在一起。在一起怎麼是離世間?我們有業力,有生死輪迴;他沒有,他是願力來的。他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自己完全作得了主,所以他是乘願再來。我們是業力再來,無可奈何,不來也不行。他要不來就不來,要來就來,他是大自在,這是『證離生法』。所以六道裡,那一道他都可以去;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真的得大自在!

『獲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法門。這裡是說「心得安住義」。像達摩到中國來的時候,慧可是一個修行人,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為他安心。「獲陀羅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處。我們沒遇到達摩,我們所得安身立命處,比達摩還殊勝。我們的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這是「獲陀羅尼」的意義。

陀羅尼也譯作「總持」。總持有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在此地不必細說。像這樣的名詞術語,諸位可以看註解,看《佛學辭典》、《教乘法數》,都註得很詳細。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

這是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清淨歡喜』,容易懂,身心清淨,法喜充滿。『得平等住』,這也是經題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諸佛的體相。前面說過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薩法界是六度。菩薩修六度,佛修平等覺。「得平等住」。他們是菩薩,居然跟佛平等,跟佛沒有兩樣!所以十方眾生,如果於彌陀如來見相聞名,或者是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法門,真正明瞭,歡喜,發願修學,都可以說是入如來家,得畢竟平等三昧。如果這一點我們得不到,實在講,這一種殊勝的機緣,我們真的當面錯過。

因此,我們用功夫,要以平等心來念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經文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問阿難,你要不要見平等覺?他說「我要見」。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用平等心來念《無量壽經》,用平等心來持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義。由此可知,菩薩可以修的,我們也能修。前面跟諸位解釋得很多,這一句名號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全體,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續,一直念下去,不夾雜、不間斷,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薩無二無別。這樣的心行就是菩薩行。

「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凡夫跟菩薩有什麼不一樣?凡夫穿衣吃飯,菩薩也穿衣吃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也穿衣吃飯,每一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沒有兩樣!所以從形象看不出來。不一樣在那裡?心不一樣。他的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所以稱他佛,稱他菩薩。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迷惑顛倒,所以是凡夫。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兩樣。由此可知,「平等」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

清淨跟平等是相輔相成的。怎樣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淨心。如何令心清淨?一定先令心平等。兩者相輔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不要分別執著。不分別,我們心才會清淨。實在講,就是《楞嚴經正脈》上,交光大師所倡導的「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薩行。「根」指六根根性,在眼是見性,在耳是聞性。六根的根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見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是他的心平等。

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於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瞭就是「覺」。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清淨」。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平等」。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不但現前的事情明瞭,過去的事,未來的事都明瞭,因為他心平等,過去、現在、未來都照見。我們不能理解,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有分別、有執著,所以過去未來一無所知。我們至此才曉得,什麼是得平等住,什麼是修菩薩行。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這一部經典,以這一個法門自行化他。『應時不獲一二三忍』,這是非常不思議的果報。一二三忍,經文後面有註解。本經講三種忍:第一「音響忍」,第二「柔順忍」,第三「無生法忍」。即使我們對於前面兩個名詞陌生,但是對於第三個熟悉,也就能理解。

三種忍都在一句名號之中。這樁事誰知道?這三種忍不是一般菩薩能得到的,細說在本經第十五品,以後自然會講到。三忍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的確不可思議!《仁王經》中講五忍,把菩薩分為五大類,都用忍來說,你就曉得「忍」是多麼重要。不能忍,不行!無論什麼境界都要忍,不受它的干擾。對順境,心裡起歡喜心、貪愛心,我要忍;逆境中,看到這個人不順眼,看到這個事不痛快,也要忍,這是修行。真正講修行,功夫都在此。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那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能忍的人能成功;不能忍的人注定失敗,世出世法沒有例外。所以,《仁王經》將菩薩五十一個位次用五種忍來標示表明。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壓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強的忍,這是初步功夫。再進一步,第二個階段是「信忍」。理論逐漸通達明白了,相信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能忍。再進一步功夫深了,能「順忍」,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是「無生法忍」。最後、最高的是如來果地上「寂滅忍」。初地、二地、三地屬於「信忍」。由此可知,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順忍」,七、八、九地是「無生法忍」,十地、等覺、如來果地稱「寂滅忍」。

若從此義看,第三忍決定是「無生法忍」。換句話說,「柔順忍」相當於《仁王經》講的「順忍」。柔順忍、順忍,意思很接近。「音響忍」相當於《仁王經》上的「信忍」。那麼菩薩的果位,我們就曉得,皆是登地大菩薩!真正不可思議。三賢位的菩薩聞得這部經典,依照這個法門修學,自行化他,雖然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於彌陀威神加持,能使他們立刻登初地到十地,立刻就提升到地上菩薩。這是彌陀弘願,對十方諸菩薩所發的大願,給予菩薩們真實的利益。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末後一願「現證不退願」。如《楞嚴經》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得圓滿的心性。自性的體相、德用,他們皆能現前親證。末後一句是總結,『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取正覺」一句是總結。四十八願到此講圓滿。

這一品,我們一共講了十次。這一部經過去講了幾遍,也以這一次講得詳細,講得透徹。如果沒有時間讀全經、聽全經,能夠念這一段、聽這一段,也有很大的好處。能啟發同修們的信心,幫助你發願,認真的修學淨土法門。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前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教起因緣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本經體性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一經宗趣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方便力用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所被根機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藏教所攝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部類差別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總釋名題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會聖眾第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遵普賢第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教緣起第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必成正覺第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積功累德第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圓滿成就第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皆願作佛第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5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5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5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5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5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5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5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5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5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