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至心精進第五

前一品是講發願。李老師在《眉註》裡講,這一品是「解」,他判的是信、解、行、證。古德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你要想成就佛道,「佛道」兩個字要搞清楚。道是道路,就是凡夫成佛的一條正路。佛是覺悟的意思,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覺而不迷,這就是佛道,佛道就是一條覺悟的大道。你要想能覺悟,一定要先發心。發什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的意思,你要有覺悟的心。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不迷,這個很難,不是容易的事。迷、覺的標準又是什麼,講起來很多,很難講,也很不容易聽懂。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得簡單明白,讓我們聽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說得的確是好,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註解「發菩提心」這一句,都沒有蕅益大師講得那麼明白,那麼容易懂。他怎麼說?「發心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此說,我們聽了很容易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說實在話,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註解菩提心,沒有這種說法,只有蕅益大師一個人這麼說,說得真好。我們仔細想一想,他說得妙絕了!除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任何思想、見解都是迷惑,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都是幻妄虛假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真在那兒?真在無量壽!一切真實中,壽命是第一。種種殊勝莊嚴,有壽命才能享受。世界很美好,但是壽命太短,也無可奈何。十方世界的情況,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有比我們這個世間壽命長的,像《無量壽經》講世間自在王如來當年在世,壽命是四十二劫。四十二劫跟無量壽不能相比,太短了!所以無量壽是西方世界無量莊嚴中的第一德。

只有求生淨土的心是真實的,絕對正確。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一天到晚老實念佛,那是真正覺悟。還不肯老實念佛,這個人還沒有覺悟。雖然也聽經、念經、念佛,若有若無,若斷若續,這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不能說他不覺,有一點小覺悟,這個覺悟靠不住,要徹底覺悟,究竟覺悟。所以,在一切經裡就學這一部經,一切法門裡只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

有不少同修來找我,問我,佛要怎麼念法,要不要出聲念,不出聲可不可以,到底念四個字還是念六個字,用什麼樣聲音來念?問我這些,實在講,我在講經的時候都講過。這個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不講求任何形式,所以你念佛,喜歡大聲就大聲,喜歡小聲就小聲,喜歡默念不出聲在心裡念,都一樣。古人固然說過,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你要仔細看看他是對什麼人說的,是有特殊對象,應機而說的。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大聲念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經上沒有,我們就參考而已,不要太認真,不要太固執。經典上沒有這個說法,我們就曉得是祖師應機而說。大聲念,對治煩惱的效果大,也就是能把我們妄想雜念趕掉,全部精神集中振作起來了,有這個作用。小聲念、默念,有的時候昏沉,打瞌睡,什麼時候睡著,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念佛要自己會調節,當昏沉,妄念多的時候,大聲、高聲念,妄想、昏沉就沒有了。精神飽滿的時候就小聲念,保持自己相續的力量。所以,要會調節。

共修時有繞佛,就是經行,像散步一樣,走累了就坐下來念(止靜),坐久了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還有拜佛念,這都是調身。所以諸位要記住,念佛沒有一定的儀式,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個原則,一定要念得自己心很安靜,妄念不生,這是念佛的目的。我念佛,心愈念愈清淨,煩惱、妄想愈念愈少,愈念愈有智慧,這就對了,念佛就有功夫。假如念佛,愈念愈煩惱,愈念妄想愈多,就錯了,是念的方法有問題,你不會調心,不會調身。所以,要著重調身調心,心要安、要靜,身要活潑、要健康,身心都健康,這個很重要。

「修行要務,立願居先」。人要修行,先要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然後功夫就能得力。立願必定要願生西方淨土,花開見佛悟無生。

「至心精進」,至是到了極處,至誠,無上的清淨心。本經經題上就講得很明白,要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來念佛,以念佛的方法達到清淨、平等、覺,相輔相成。用這個心念,念念相續來圓滿清淨平等覺,這才是精進。精是不雜、不疑。若有懷疑、夾雜,就不精了。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

這一句是總結前文,前面說了十首偈。偈的大意是讚佛發願,請佛證明。說完之後,又向佛說:

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先看看他發的願,再想想自己,這樣才是修行,這樣才有用處。不要念的是「阿彌陀佛」,佛的因地與我們自己毫不相干,那有什麼用處?經是白念了,阿彌陀佛才不要聽。所以,念經是為自己念,念給自己聽的,不是為別人念。念了要想一想,人家怎麼樣,我怎麼樣,我應該如何去學,這樣念經才有功德。不這樣念經,你一天念十遍、二十遍,念一百遍、二百遍,說老實話,一點功德都沒有,只比你口裡講閒話、罵人好一點,其他的好處沒有,諸位要懂這個意思。

你看看,法藏比丘說『我今為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度眾生,為菩薩道就是為度一切眾生。他發的願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不是為自己!在前面偈子裡我們看他的願心,他有這樣的願心,所以才有以後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他的大願落實,人家本來的存心就是這樣。我們存的是什麼心?我們今天學佛,要學阿彌陀佛,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想想自己的心、自己的願,跟阿彌陀佛比一比,像不像。他發願是作佛,我們今天為什麼學佛?許多人來學佛,是為了自己煩惱太多,生活太苦,希望自己的家庭平安、升官發財,目標就在此。

我學佛四十多年,沒聽說那一位同修進佛門來,發心要作佛,沒有遇到一個。問他為什麼要學佛?說了一大堆,都是為自己,多半都是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健康長壽,為求這些的。沒有聽說他想當菩薩、他想作佛,所以他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薩,修了一輩子還搞六道輪迴,因為輪迴心沒有捨掉。他的目標就是在人天兩道求福報,還未必能求得到,因為他求的方法錯誤了。每天在佛菩薩面前念經,以為念經,佛菩薩就喜歡他,就好像佛菩薩的乖寶寶,每天功課都做得不錯,每天供點香花水果,巴結佛菩薩,賄賂佛菩薩,這樣就可以得人天福報。完全錯了!

佛菩薩在經典裡教訓我們,要我們學他,才真正會得到利益。學他發心,學他的願心。他發願要作佛。作佛就是作一個真正對宇宙人生徹底覺悟明白的人,作九界眾生的好榜樣,一點都不迷惑。一切法的真實相,《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徹底通達諸法實相,就是佛,就是菩薩,所以佛菩薩不是神仙。神仙還是六道眾生,對於諸法實相還是迷惑顛倒,沒搞清楚,唯有佛菩薩清楚。這是發無上心。四弘誓願裡,「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發的是這個心,這個目標遠大,這個目標真實究竟。他有這樣一個目標,諸位想一想,這個人還會造罪業嗎?還會有壞念頭嗎?沒有!還會被誘惑嗎?也不可能被誘惑,他要求大的,小的東西誘惑不了他。世間有人來請他當總統,他不要當,他要成佛!天上大梵天王現在退休,請他去當大梵天王,他也不願意去做。他的目標、方向純正,才能不受一切誘惑。

我們今天一心一意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我們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願是有了,怎樣做才能成佛?要學法門。所以,四弘誓願是從後面說起的。怎麼學法門?先斷煩惱。成佛道是果,修法門是因;修法門是果,斷煩惱是因。你看經文的次序,就是這樣的。『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是指「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求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此句是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大覺,真正徹底覺悟。不是真正徹底覺悟,不肯堅決奉持,換句話說,他不肯照做。『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是徹底覺悟的態度,徹底覺悟的樣子。我們今天若問同修,這部經典,你做到幾句?那幾句用在自己生活上?天天念經,一句也做不到,依舊是迷惑顛倒,還是不覺。覺悟的人一定照做,依教修行。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造作,跟經上講的不一樣,要依照經中的教訓,把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修正過來,這才是修行。

譬如我們在此地讀到,法藏比丘聽佛說法,他就奉持,如法修行。我們沒有做到!我們聽了佛法,讀了佛經,經是經,自己生活是自己生活,毫不相干,沒有如法修行,經是白念了,念一生也得不到結果。得不到結果,回頭就謗佛,說佛經不靈,佛菩薩沒有保佑他。謗佛、毀謗三寶,就墮到阿鼻地獄。殊不知,不是佛不靈,也不是經不好,是自己搞錯了,你沒有能依教奉行,把「依教奉行」當作是每天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這錯了。是要把經裡的教訓做到。

這一句是法藏對佛,就是對老師表明求學的態度,如果不能真正奉行,如法修行,老師就不教。教你幹什麼?講了半天白費力氣,講了你也做不到。所以,老師教學生,一定會看看,學生能做到多少,他就教你多少。能做一分,他就教你一分,不會教你兩分。為什麼?你只能做到一分,另外一分就白教了,老師願意省省力氣少說幾句。如果你能做到十分,老師不能教你九分,教九分對不起你。你可以做得到,一定要教你;你做不到,不必教你。這是教學的態度,絕對不是老師偏心,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若有這樣想法,你就錯了,就冤枉老師了。老師觀察學生,那個學生能做多少就教多少,沒有私心,沒有偏愛,這要知道。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迷惑的眾生,誰不是勤苦修六道輪迴,修貪瞋癡,修是非人我,這就是輪迴的根本。法藏常常聽佛講經說法,他明白了,現在要在生死根本上下功夫,真正要學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人家奮發幹這個,這就是「拔」,要把它拔除。這就是四弘誓願裡的「煩惱無盡誓願斷」。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後他要證果。這幾句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心,真正徹底覺悟,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學佛,首先要發成佛的願,要發幫助一切眾生的願,這是菩提心。從那裡做起?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斷煩惱,就是我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學法門,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開始。我們在這一生不學法門,因為法門太多,壽命太短,學不了。所以,在今生今世完成第一個目標—斷煩惱,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今天勸諸位同修念《無量壽經》,念淨土五經,目的在斷煩惱,不是在學法門。學法門要親近善知識,這個世間到那裡去找善知識?煩惱斷了,我們念佛三昧就得到,得到念佛三昧就決定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法門無量誓願學」。西方世界有好老師,有好的同參道友,所有一切經論具足。這個世間,我們想找一部經,有的時候找不到。《大藏經》固然不錯,字太小,看起來真傷眼睛,所以放在那裡作參考資料而已。真正要讀誦,需要從前木刻版的經本,讀起來舒服,字都是寸楷,紙張也大,一面六行,一行十六個字,所以從前人一生念書,都不要戴眼鏡,不會近視。現在我們沒有福報,沒有那麼好的版本,找一個好的版本找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應有盡有,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以後再學法門。四弘誓願後面兩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完成,這樣決定不錯。有很多人急著要在這一生中完成,結果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法門學得太多,煩惱斷不了,心不清淨,把求生淨土的機會錯過,這個非常可惜,我們要搞清楚。下面我們再看他的弘願,更殊勝,更不可思議。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法藏的弘願很特殊,一般學佛,發願作佛,就很難得。我成佛,也像你這尊佛一樣,我們聽說過。彌陀此願,我們沒有聽說過。「欲」是希望,希望我將來作佛的時候,『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我的智慧,我的光明,我所居住的國土,我所教授(南無阿彌陀佛)的名字,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眾生,都能聽得到。這個願很奇怪,確確實實一切諸佛在因地沒有發這樣的願。這個願就殊勝,彌陀的智慧、彌陀的光明、名號,『皆聞十方』。

「國土」是西方極樂世界。『教授名字』分人、分法,他教授的方法是「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教授的名字,就是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實在講,最殊勝的法門,就是最簡單的法門。雖然簡單,含義之深廣,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解。信願持名「南無阿彌陀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果地上,對於這個方法、名號的功德才徹底明瞭,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要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世尊在其他經裡告訴我們,有比西方極樂世界更殊勝、更莊嚴的,不但有,而且很多。為什麼說阿彌陀佛第一?阿彌陀佛真正的第一就是「教授名字」。他的方法這麼簡單、這麼容易,而且是真實的成就,確實第一。就這一個角度來看,十方一切諸佛都沒有。這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一切眾生依照這個法門平等成佛,因果都平等。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這也是阿彌陀佛第一。他發這個願,他真做到了。這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在經上有時候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人天,還有聲聞,你會生起疑惑,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有天人,換句話說,那裡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道,還有人道、天道、聲聞。現在我們讀這一句經文,就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十法界。

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所以他的世界是一真法界,聲聞、緣覺、六道決定沒有。佛在經上有的時候也說有,本經裡解釋得很詳細,佛說西方極樂世界人天、聲聞,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你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是人道去往生的,佛說他是人;小乘發心求願往生的是聲聞,是這個意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決定沒有人天、聲聞這種稱呼。第二個意思,是從修行功夫上比照他方世界。像我們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思煩惱都還沒有斷,所以從修行斷證上來講,等於他方世界的人天。如果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有破,就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說為人天、聲聞是這個意思。

其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不但是菩薩,我在講席中常常跟諸位說,是「普賢菩薩」。因為西方世界的大眾,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與《華嚴經》上所講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完全相應。所以彭際清居士稱本經為中本《華嚴》,是有道理的,這話不是隨便說的。《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西方世界每個人都修十大願王,都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那個地方是普賢大士的法界。我們再看看《華嚴經》,佛在《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菩薩最後要想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修普賢行,所以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菩薩五十二個階級,從初信位菩薩(當然都是圓教,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教)、二信位、三信位,直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都是普賢菩薩,實在是非常希有難逢。

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很有道理,這是真知灼見。印光大師又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尤其不可思議。如果他沒有把這章經文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我們讀《楞嚴》,往往把《大勢至圓通章》含糊籠統念過去,沒有留意,看不出它奇妙之處。印光大師把它附在後面,使我對於這一章經就特別留意,這才發現它是淨土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的精華。《大勢至圓通章》是淨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宗的心經,可以說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比《般若心經》超過太多太多了。印祖這樣一拈出來,使我們體會到了。淨宗經論至此究竟圓滿了,還要不要再加?到此為止,真的沒得加了。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蜎蠕類是畜生。六道裡講了三道,其餘的三道不必說,都包括在其中。『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法藏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請教,我立的這個願超過一切諸佛。法藏在因地所發的大願,從『欲令我作佛時』一直到『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也未曾發過這樣的願。這樣的大願能不能圓滿?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願必成,怕的是你沒發願。不是其他的諸佛做不到,是其他諸佛沒有動這個念頭,沒有發這個願。他發的這個願超過一切諸佛。

願是發了,怎樣修學,怎樣達到,這是非常大的問題。說實在話,我們讀這部經就是要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裡?阿彌陀佛就在這部經上。我們只要發心認真的去學,佛就是經,經就是佛,佛就在我們面前,經本一展開,阿彌陀佛就在面前。你不發心學,展開這個經本,阿彌陀佛不在,沒有感應。要學他的發心,學他的發願,學他的修行。問題提出來了,老師怎樣回答他,怎樣教他?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前面說過,法藏比丘向佛請教,如何修行才能很快的證得無上菩提?唯有成佛,才能真正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苦難的眾生,他無限的悲願才能得到圓滿。佛遇到這樣的學生,當然非常珍惜,絕對不會讓學生失望。我們來看看佛是怎樣教導他。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說經的時間長,當然不能把世間自在王佛所說的一切經詳細的敘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經四十九年,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四十二劫,你想想看,他要說多少經!此處先設一個比喻,肯定了法藏比丘所發的大願必定能圓滿,這非常重要。他的願,前面說得很清楚,他要成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第二大願就是十方世界的六道眾生,生到他的國土都成菩薩。這一願比成佛超越諸佛的願還要難,還要細微,究竟能不能做得到?佛在此地說一個比喻:『譬如大海一人斗量』。一個人用斗來量海水,如果『經歷劫數』,這是講無限長久的時間,他不斷的量,海水還是可以量得盡的,『尚可窮底』。海水可以用斗量,這個比喻就是說,只要你真正有決心、毅力,精進不懈,決定可以成就。下面是正說。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我們今天求道,道業不能成就;不但道業不能成就,就是來聽經,聽了之後不懂,往往把意思錯解,確實是有,而且是多數,不是少數。原因在沒有至心。「至心」這兩個字怎麼講?事實上,夏蓮居居士會集這一品經文,品題用「至心精進」,就是經文這兩句。「至心」是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若有一個妄念,這個心就不誠,當然更談不上「至」。所以,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心才是至心。若用一個妄念都沒有的心來聽經,會開悟的;即使講經的人沒有開悟,聽經的人也會開悟。「至誠感通」,會開悟的,所以古人常說「會講不如會聽」,會聽很重要。

佛教他「修行要用真心」,也就是本經經題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正淨」,用這個心是至心。用至心生活,你的生活就快樂,真正離苦得樂。我們今天生活為什麼不快樂,為什麼有那麼多痛苦?心不清淨、不平等,迷而不覺,所以生活才有痛苦。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離苦得樂。苦從那裡來?苦就是從不平等、不清淨、迷惑顛倒來的。樂從那裡?快樂是從清淨、平等、覺而不迷來的。

佛法的教學就是在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目的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現在就離苦,不是將來。如果離不開現前的苦,能離開將來的苦,沒有人會相信。所以,佛法學了馬上就管用,立刻就見效,這是真正的佛法。我們學佛,學了這麼久,為什麼還不見效?你雖然學佛,你的心不誠,不是真心來學佛,所得的效果不如預期的理想。

「精進」,決定能成就,而且能快速的成就。因為法藏比丘希望他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要速成,那就要精進。精是精純、簡潔,不多、不雜、不亂。如果你學的太多、太雜、太亂,你想快速成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法教學是教我們精純的進步,一門深入。如是契入之後,於其他無量無邊的法門,一接觸就貫通,就是觸類旁通。可惜的是現代人不相信,認為修學一定要讀很多很多的經論,才能真正透徹的理解佛法。殊不知,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佛法絕對不是多聞可以得來的,佛法是從開悟得來的。怎麼能開悟?是修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明心見性,大澈大悟。淨宗講「理一心不亂」,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是同一樁事。只是宗門教下用的名詞不相同,境界是一樣的,這才能通達一切法門。

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是從這個途徑成就的,這是諸位必要知道的。悟後起修,那時候才博學多聞,沒有開悟之前是沒有資格博學多聞,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講的。沒有開悟,煩惱沒有斷,多聞都變成了邪見。他講「有解無行」,解就是看得很多、聽得很多;無行,妄想、煩惱沒有斷,沒有修行,「增長邪見」。你所學的都變成邪知邪見,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道場裡的一些同修,展開經典、註解,叫他講一段給我聽聽,講的都是邪知邪見,為什麼?用他自己意識來講,把佛經講成凡夫之經,佛知佛見變成凡夫知見。清涼大師講的話沒錯!如果「有行無解」,真正修行,但是不讀經典,清涼大師說「增長無明」,那也不行。因此,祖師大德才教我們一門深入,解行並進。

讀經,我就讀一本。讀一本,我心裡有行又有解,我既不是邪見,也不墮無明,無明邪見兩邊雙破。這個方法好,所以初學教你一門深入。讀經的目的是修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我們選擇《無量壽經》,一切經裡最殊勝的經典,依這部經修行,能精進不止,就是此地講的『會當剋果,何願不得』。佛道一定能成就,特別是指這一部經,萬修萬人去!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

佛不告訴他,反過來問他,你自己去想一想,要怎樣修,才能成就佛國土的莊嚴?

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裡佛講了三個「自」。佛道怎麼成就的?是你自悟、自修、自證,不是別人給你的。這三個「自」字都是直指人心,當人自性,所以這一段經文跟禪宗教學的儀式、義趣完全相同,禪宗裡稱「機鋒」。一切法不離自性,經上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一個真正學佛人,一定要發起至心。至心就是「是佛之心,作佛之心」,這是真心。真心裡一定含有勝果,花果同時!佛門用蓮花表法,蓮花就是花果同時,果是蓮子。不像其他的花,先開花後結果,花果不同時。因裡有果,果裡有因,所謂「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此,只要你用真心精進,永遠保持真誠心,這才是精進。

如果我們聽起來還是很難體會,我們用經題,清淨心、平等心。你能永遠保持心地清淨不染、平等不雜,這是真清淨。心裡起一念就染污。什麼染污?貪、瞋、癡、慢染污。是非人我不平,就退轉,這就不是精進。換句話說,怎樣保持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此地講的「至心」。這個心是因,這個心也是果,因果都是一個心,真正保持而不失,就是功夫。

佛跟我們凡夫不相同的,就是佛的心清淨、平等、覺,凡夫為什麼變成凡夫?心不清淨、不平等、不覺,就是凡夫。所以,你的心一念清淨、平等、覺,就是一念佛!可惜的就是一念成佛,第二念又退到凡夫位上,馬上就退轉,不能把佛保持住。諸佛的本事是能永遠保持不退,我們這一念成佛,第二念就退回來,第三念就退得更多,愈退愈不像話!大家能從這個地方體會,你才曉得經論中常講「一念相應,念念相應」是什麼意義。

這部經好講,因為我們的目標、方向、修行的方法,都在經題裡顯示出來。所以,你只要能精進保持,就是經上講的「何願不得」,可以滿願!像經文中三個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是佛教法藏的苦口婆心,意思非常的深廣。古德為我們略說三個意義。

第一、是法藏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所以,若沒有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實在講,學佛很難成就。過去生中一定有非常深厚的善根,這一生又有殊勝的增上緣,像法藏所表現的「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他無論在智慧、德行、用功,都超過其他的同學。則「清淨佛國」這一樁事還用得著說嗎?應當自己明瞭。他有善根、有智慧,不必佛說。這段經文含有這個意義:你自己應當知道怎麼做。這是真正善根成熟的學生,一點就通。法藏確實是有這樣的稟賦,有這樣的天才。這是第一個意義。

第二、是攝取佛國,就是建立一個道場。極樂世界是一個大道場。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願望,不要說佛,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今天在台灣有不少法師,每個人依照自己理想去建道場,十方諸佛也是依照他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的佛國土。有些佛取穢土,像地藏菩薩的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人家都不願意到地獄去度眾生,他偏偏要到地獄去度眾生。到地獄要現地獄相,因為你不跟他們現同樣身,就不能度那一類眾生。佛要度人道,他要現人身;度天道,他就現天身;度畜生道,他現畜生身,隨類化身。因此,有些佛在因地取清淨國土,有些佛取穢濁的國土,這是每個人意願不相同。換句話說,世間自在王如來對法藏說,你來問我,你叫我怎麼說?要照我的說法,就不能隨你的意;這是隨你的意,我怎麼能說。所以,佛給他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有這層意義在。

第三,凡是淨土都有報、有化。法身是本體、是理體,是沒有形相的。從有形、有相來講,報身報土、化身化土,一定要菩薩自家本分去攝取。所以說,「汝自當知」也是為應自分,這是古德講的。「自分」就是禪家所謂「法身向上之事」,這就超越菩薩所修的範圍。這幾句話的意義顯得非常深、非常廣,不是凡夫所能體會的。法藏在此是示現,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裡示現成佛是一樣的。他久遠劫前早就成佛了,不是十劫之前才成佛的。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情形大致相同。不過,我們這個國土是五濁惡世,他的國土是五清報土,清淨之極。他非常慈悲,裝作不知道。因為裝作不知道,佛才詳細的說法。如果他在此地一下就開悟了,那底下經文都沒有了,《無量壽經》就到此為止。所以,他還是裝作一個凡夫,裝作我們這個樣子—佛講什麼,我聽不懂。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這是裝作聽不懂,其實他怎麼會不了解?佛一指點,他就徹底覺悟。為了利益眾生,同時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因為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假如他在此地表示開悟,極樂世界就圓滿了。我們對於極樂世界真的是很難相信啊!他們這樣表演,師徒一問一答,我們想想極樂世界是有點道理,非常符合我們現代所講的科學精神,不是憑空想像建造的,四十八願也不是關起門來在家裡發的。底下這段經文,我們就看出來,的確為我們建立了清淨的信心。

『斯義宏深』。這個意思太深了!深在什麼地方?就是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平等成菩薩,都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都入諸佛報土,這個不可思議,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的,所以不是普通菩薩能知道的。

『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應正遍知,是如來十號裡的兩個德號,前面曾經講過。

『廣演諸佛無量妙剎』,這是求佛為他說法,說明十方一切諸佛修因證果,建立剎土接引眾生這些大事。法藏都希望知道,給自己作個參考,自己然後怎樣來取捨?怎樣來修學?底下這句話很重要,說明自己求學的態度。『若我得聞』。如果我聽了佛為我說十方一切諸佛的妙剎,無量妙剎的因緣果報,我都知道。『如是等法』,就是指諸佛無量妙剎。我一定思惟,一定修習。『誓滿所願』,就是前面所講的,他作佛的時候,「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那就是他的本願。十方世界六道眾生生到他的國土,都作菩薩,把他自己求學的目標、方向、態度,全都表明了,老師才樂意教他。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學生真要學,老師就要真教。諸位同修要知道,世出世間的善知識、好老師,教學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學生認真,老師就認真;學生不認真,老師也不認真。真正善友決定不吝法,問題是在我們自己求學的態度。求學的態度,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師教我們,我們全部做到。教你放下,有沒有放下?沒放下,下一次就不教。所以,一個真正求學的人,不容易遇到。

我往年在台中求學的時候,老師就常常感歎找學生不容易,他常說「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所以,師資之道,可遇不可求,到那裡去找?以後我在國外講經,常常感覺到一個人非常孤獨,總希望有多幾個同學,做個助緣,做個幫手。所以,每次回到台中見李老師,都勸他多教幾個學生。這話前後至少講過二十遍,每一次見面我都會提一提,勸他多教幾個學生。最後一次他就很不客氣說:「這樣好了,你替我找學生!」從此以後我不敢再開口了,為什麼?我想,我找不到學生,我到那裡去找到一個傻瓜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老師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想一想,真的找不到。現在學生表面聽話,轉過頭來就不是那一套。我才真正體會到李老師從前講「老師找學生難啊!」太難了,世間自在王佛有福,遇到阿彌陀佛這麼好的學生,最聽話的,真的是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好學生。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講他的德行高;「明」是講他的智慧大,真正有德行、真正聰明。教學是以德行為第一個項目,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所以,諸位曉得什麼是教育?第一就是品德的修養,這是列入最重要的科目。第二科是言語。古人有個比喻,「舌頭,是一個人一生禍福之門」。說話要謹慎小心!往往我們自己隨便說話,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言語中得罪人,跟人家結下冤仇,自己都不曉得,到後來報復之慘烈,不曉得禍根是何時種下的。所以,言語多麼重要!言語列在教學的第二個科目。這是教育的大根本。中國古代的教育,從小就要求學生學應對,對長輩、對平輩、對晚輩,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言語,學習這些。自己身心德行的修養,人倫的關係,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等等關係,都要清楚、要明白。你才曉得怎麼做人,然後才能跟人和睦相處,才有一生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教育的目的在此。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教育的目的。今天社會這麼亂,因為家庭亂。家庭怎麼亂?因為自身亂,本身沒有受教育。所以,教育是以德行列在第一位。你好學,沒有德行,老師不會教你的。如果老師教你,你將來能力強,在社會做的壞事更多,所以第一是觀察學生的德行。

法藏確實有高尚的品德,有聰明智慧,老師教導不費力氣,他領悟得快。『志願深廣』,這一點特別難得,他有大悲的願力,所以『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二百一十億是表法,依《華嚴經》與《大智度論》,二百一十億代表圓滿的數字,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也不漏,代表圓滿。密宗裡常用二十一代表圓滿,二十一的十倍就是二百一十。前面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也是密宗代表圓滿的數字。所以此地的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數字就不大了,就漏掉太多了,就不能說是圓滿的。這些諸佛剎土裡的「功德」,功是修因,德是果報,正報、依報。這個「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修功而後才有德,才能得到!你自己沒有修功,那來的德?所以功德兩個字要認識清楚。

現在有很多人把功德兩個字錯解了,認為在寺院裡捐幾個錢就做了很多功德,這是錯誤的。功德不能用金錢買來的,在寺院裡出一點錢,那是種福田,是福德,沒有功德。功德要自己修。古代梁武帝當年在世是佛門大護法,他以他的地位、權力、財富,在國境內建了四百八十所寺院,度出家人;就是幫助人出家,有幾十萬人。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梁武帝跟他見了面,就很自豪的說,「我替佛教做這麼多的事,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很生氣,就不護他的法。達摩祖師沒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假如達摩祖師點點頭說,「你功德很大。」梁武帝是不是就護他的法?假如梁武帝問,「我的福報大不大?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啊!功德是戒、定、慧。持戒修定是功德,這不是拿金錢能買得到的,也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一定要自己修。要持戒,「戒律」我在講席中說得很多。持戒就是守法,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看到持戒這兩個字,戒、定、慧三學,看到「戒」不能只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你把戒想得那麼狹小,錯啦!戒律的意義非常廣大。老師的教誡要遵守,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

昨天新加坡演培法師到台灣來,我們談了很多,談到從前觀宗寺的教學,諦閑老人教人就是一門深入,除了本宗的教學之外,其他任何宗派經典都不准看。那時候演師很年輕,在觀宗寺看到這種教學方法,心裡不服,到後來才知道真是有道理。因為他的教學不是教你博學多聞,目的是教你修定,修戒定慧。你能遵守這個方法修行,就容易得清淨心。所以,他的目的是在修清淨平等覺,不主張廣學多聞。等到你心地真正清淨,然後再開放參學,廣學多聞,那是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心沒有得到清淨,絕對不許可廣學多聞。換句話說,第一個階段是品德的修養,第二個階段是學術的修養,教學分兩個階段。

學生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父母的教誡、朋友的規勸。我們有過失往往自己不知道,朋友看到了,來勸告我們,只要是對的,我們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改過,這都是持戒。才曉得持戒的意義是多麼深廣!乃至於晚輩看到我們有過失,告訴我們,我們也要改過自新。所以,看到「戒」就想到佛在經上講的戒條,這是死在字句之下,不懂得佛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死在字句裡,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唯有真正守法的人,他心清淨,心清淨就能開智慧,這是功德。戒是改過自新,是功德,定是功德,慧是功德,功德是講的這些。

「嚴」是莊嚴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得很美好,生活環境美好。我們這副長相是自己神識投胎的時候,依照父母相貌變現出來的。因為喜歡父母(你不喜歡就不會來投胎),就自自然然變成父母那個樣子。現在人不懂這道理,認為是遺傳,不是的,是神識來投胎時取的相。但是諸位要曉得,相能改,不能改得那麼快,慢慢的可以改。從那裡改起?從心改。所以四十歲以上,相貌就不是你投胎那個時候的,是後天的。你在這一生中起心動念,你的心地善良、心地溫厚,相貌就是厚重善良之相、慈悲之相;心胸險惡,相貌就不善。所以四十歲以後,相貌就要自己負責,不是你投胎來的。相會變,相隨心轉。一個真正有修持、有學問的人,你想騙他,騙不了的。為什麼?你的心思都掛在相貌上,有學問、有功夫的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心是清淨還是污染,是善是惡,都能看出一個大概。

要想自己相貌好,先要修好心。「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這太重要了。心好,相好,境界就好。境界是環境,環境就好了。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相好是有福!有福的人就住在福地。看風水的人常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這個道理。沒有福報的人,即使這一塊是福地,他也住不下去;他住在這個地方總是彆彆扭扭的不安,幾天就搬走,沒有福。這才曉得修福多重要。

佛稱為「二足尊」,一是智慧,一是福德。「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成佛,就是福報圓滿、智慧圓滿,兩種都圓滿。福慧中,他是第一福德,第一智慧。所以,不可以把他看作兩隻腳裡最尊貴的,那大錯特錯!由此可知,依正莊嚴都要從心地上修,修因才能得到果報。莊嚴要清淨,那才是真正的莊嚴。莊嚴是美好,美好而不清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天上很美好,但是不清淨,所以是有漏的福報。清淨是無漏的福報。無漏的福報通常稱為功德。因為「淨」是功德,「嚴」是福德,是莊嚴美好。嚴淨合在一起,福德也變成功德。功德可以包括福德,福德不能包含功德。

『廣大圓滿之相』。廣大是講十方無盡諸佛剎土,太大了。圓滿是完完全全講解給他聽,沒有漏掉、沒有缺失,全部都為他說出來了。

『應其心願,悉現與之』。不但講解給他聽,佛有神力,把諸佛世界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自己去參觀。換句話說,他不但聽佛所說,而且真正見到,就像釋迦牟尼佛在皇宮裡講《觀無量壽佛經》的情形一樣,釋迦牟尼佛把諸佛剎土現出來,讓韋提希夫人自己去看。那時候不只是夫人一個人看見,宮中還有五百宮女同時看到。全都看過之後,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不是釋迦牟尼佛主動推薦西方極樂世界的,是把十方世界展現出來,看你喜歡那個世界,我就教你怎麼修法,讓夫人自己選擇。世間自在王佛也是這樣的,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展現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讓他看。

『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句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他告訴我們兩句話,「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老師有耐心教千億歲,這麼長的時間,學生也學不疲倦,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修學。我們今天修學的時間稍微長些,大家都不肯幹,怎麼能成就,怎麼能跟法藏相比?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短時間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那時候的人壽命長,四十二劫,所以他有這麼長的時間來教學。

今天,我勸諸位同修,勸你們一部經學十年,如果你們嫌時間長,則成就就很有限。十年學一部經,說老實話,才能學得透徹,學得徹底!真的把一部經消化,學到了。若是十年學十部經,等於一年學一部,學個皮毛而已。一年學個五部、十部,那更是開玩笑,什麼都學不到。善學者,第一部經要花十年,第二部經要兩三年,第三部經大概半年,第四部經一兩個月就行了。愈學愈快,而且保證你所學的部部都通達,部部都圓滿,那才是真正快速成就。你不用這個方法,一切經一生都不得其門而入。這話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這就是持戒,就得定。心裡不打妄想,不想再學第二部經,心定了。一門深入就是慧,戒定慧三學立刻就得到。這是真的戒定慧三學,不是假的,雖然是淺一點,確實是真的三學。我們常常念經要注意這些地方,你看看人家教學的精神、耐心,為什麼他有成就,道理就在這裡。

這一段就是敘說世間自在王佛的教學,法藏比丘求學的經過。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經文不長,沒有幾行,但已敘述千億歲,時間很長。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這部經典不僅是我們一生學佛的依靠,實在也是人生在世作人的指南。依照經典教訓去做,經上所講的「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我們才能得到。換句話說,違背經教是出不了業報的;業報就是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在三惡道的時間必定長久,三善道的時間短暫,佛在經上常常這樣提醒我們。

我們自己想一想,佛講的話有沒有過分?若冷靜的去思考,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怎麼知道佛說的沒過分?從自己起心動念上觀察,我們從早到晚待人接物,一天起了幾個善念?善念是與大眾、與社會有好處的念頭;有幾個念頭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惡念。不知不覺做了損人利己之事;損人還罷了,損害國家社會,罪過造得就大;破壞佛法,罪業就更大了。佛法裡的結罪,諸位如果讀《戒經》,就會寒毛直豎。我害一個人,結罪只對這一個人,將來冤冤相報就一個人。如果我害一個團體,害一個國家,就要跟那一國人,那一個團體結罪。如果在佛門裡造罪業,所結的罪業是盡虛空遍法界,永遠沒完沒了。

譬如這部經裡講的「盜戒」。盜戒很容易犯。「盜」的定義是「不與取」。沒有得到主人同意就把它拿來,這叫「盜竊」。我們偷一個人的東西,將來當然要還債,欠錢還錢;我只欠他一個人的債,償還一個人。假如政府公共設施,像公用電話是市政府設的,你把它偷去了,將來要還誰的債?市政府的東西是全市老百姓的稅收買的,債主就是全體市民,你欠這麼多人的債,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如果這個公共設施是國家的,那更不得了!這一國人都成了你的債主。所以偷,不如偷一個人的,將來好償還。寺院是十方常住,寺院是道場,道場是十方的,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有分,所以常住物不能盜。盜了常住物,債主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出家人,這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業,比什麼都重。所以,常住物要愛惜,毀損都有罪過,何況盜取。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就會小心謹慎,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看看他是怎麼樣修成的。

他聽經聞法千億歲。『爾時』,在他求學的時候。『聞佛所說』,他聽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講解。『皆悉睹見』,老師以神力將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他的面前,他都看清楚,看明白。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因果」,看到因緣果報,要知道這個果是怎樣結成的。善因必定結善果,惡因必定得惡報。我們要想得善果,就要修善因。不願意受惡報,就不能再作惡因。善惡果報是自作自受,沒有人能給我們。如果說是有人能給我們,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沒有人能給我們,成了佛也不行,佛的果報也是自己修的。西方極樂世界比別的佛土殊勝,因為阿彌陀佛因地上修的不一樣。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在因地上修的不一樣,所得的果報也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成了佛也沒有辦法把因果顛倒過來,這才曉得修因的重要。他把這些事情看得清楚明白,才發『無上殊勝之願』。

「無上殊勝之願」就是後面所講的四十八願,可見這四十八願是在千億歲,五劫修行中逐漸發的,不是一次發的。看到十方世界的好處,他發願要學習,他的世界將來跟諸佛世界一樣美好。看到十方諸佛剎土裡有缺陷的、不美滿的,又發個願要防止,他將來建立的世界裡沒有這些惡報。沒有惡報就沒有惡的業因,這個選擇實在太殊勝了。我們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品經文,必須細細去研究。西方淨土固然講「帶業往生」,須知只帶舊業不能帶新業。不能說,可以帶業往生,天天造作惡業不要緊,還可以往生,沒有這個道理。惡業,是你發願求生淨土之前所造的可以帶,現在你明白有西方極樂世界,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從今天起就不能再造惡業。「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淨土的真因。

臨命終時才聽到阿彌陀佛,才發願的,也符合這個標準。因為他過去沒有聽到這個法門,聽到了他就發願,就不再造惡業,雖然時間短,十念之中不造惡業,這樣才能往生,即是帶業往生。我們現在曉得了,到臨命終時再圖僥倖,那是大錯特錯。臨終十念一念往生,我老實跟諸位同修說,我們在座的人都沒有希望,因為你們至少今天已經聽到這個法門,你不是臨終聽到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於彼天人善惡』,這是講正報。「彼」是指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九界眾生,除佛以外,菩薩、聲聞、緣覺,下至六道眾生,一切善惡因緣果報。善惡裡有因有果,這是正報的莊嚴。法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國土麤妙』是依報。說一個正報,說一個依報,就把所有一切全包括了,一點都不漏。一切諸佛剎土裡的依正莊嚴,他全部明瞭,有因也有果。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一心是西方報土的真因。十方世界為什麼比不上西方世界?第一個因素就是西方世界的人皆是一心不亂。他方世界的人是二心、三心、多心,叫「三心二意」。這是它們差別的真正原因。阿彌陀佛一心選擇所欲,此處要特別注意,「一心」是真心在選擇,不是妄心。分別心、執著心、虛妄心的選擇,有時候會選錯了,真心選擇決定沒有差錯。所以,選擇也要學阿彌陀佛,心地平靜的時候選擇就決定正確。若有妄想、雜念,你去選擇一定有錯誤。妄想、分別、雜念是「迷」,不是「覺」。一心就是覺心,不是妄心選擇。

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佛菩薩?說老實話,是心不清淨。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曉得應該怎麼學佛,乃至於怎麼作人。學佛要清淨心,作人也要清淨心。現在這個世界有許多奇怪的病,常常有些同修來跟我講,家親眷屬得怪病,這些怪病有些鬼神還能治,真的一治就好。有沒有呢?有。你問我相不相信?我相信。為什麼鬼神一治就好?說實在話,那些病都是鬼神在作祟,你去找他,他一下就把你治好,你就相信他真靈。實在講你沒病,鬼神作祟叫你生病。為什麼鬼神會找你麻煩?你心不清淨!如果心地清淨,鬼神沾不上邊。

真正念佛人以至誠心、清淨心念佛,經上講得清楚,四十里範圍之內惡鬼惡神都不敢接近。這是你自己身心清淨,阿彌陀佛和諸佛菩薩威神加持,鬼神不能接近。換句話說,鬼神還常常接近你,這是很大的恥辱。也就是說,你學佛一點功夫都沒有,連鬼神都瞧不起你,你的佛號怎麼念的?真正念佛人,鬼神怕,不敢沾你的邊。你天天念佛,鬼神還捉弄你、戲弄你,跟你開玩笑,糟糕不糟糕。原因在那裡?實在講,是你學得不如法。把經典裡的教訓認真去做,就是「如法」。只是口念,心裡還有懷疑,就「不如法」;心裡還有攀緣,就不如法。換句話說,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還有貪瞋癡慢,還有是非人我,就不如法。因為你雖然念,天天念經,也念佛號,與「清淨平等覺」五個字絲毫不相干,那沒有用,白念了。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每天讀經,每天念這句佛號,就是要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決定不自欺欺人,這才是真正念佛人。

「一心」非常重要,經上教我們修行是「一心稱念」,修學的目標是「一心不亂」。我在講《華嚴》的時候也提示同修們,一心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什麼人在一生中就證入一真法界?念佛人!念佛人往生淨土,一生入華嚴世界,就證一真法界。

『結得大願』,這一句就是法藏圓滿的成就,大願就是後面所講的四十八願。『精勤求索』。「精」是精進,「勤」是勤奮不懈。法藏的求索,是為一切眾生作最殊勝的增上緣,不是為自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小心謹慎,保持不失,就是後面經文講的「從容中道」,欣欣不厭,沒有絲毫疲厭。『修習功德』,要認真去做,十方諸佛剎土裡一切善因要修,自然得一切善果。一切惡因要斷,自然西方世界就沒有惡的果報。不但沒有惡報,經上講得很清楚,連惡名都聽不到,那有惡事?所以要認真的去修習功德。「修」是修正,「習」就是實習,要在生活中做到。『滿足五劫』。接受老師教學之後,又用五劫的時間來修行,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有他的精神、他的方式,努力修學,我深信這一生人人都能上上品往生。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俱胝』是古印度數字的一個單位,相當於我們講的千萬。一千萬就是一個俱胝,二十一俱胝就是二百一十億。前面講二百一十億,此地為什麼要用二十一俱胝?諸位要知道這個經本是會集本,五種原譯本譯文不相同;夏居士的會集,力求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原文,自己不敢改動一個字,是這個本子的好處。二十一俱胝佛土,就是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這是說他對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因緣果報沒有一樁不清楚,沒有一樁不明瞭,這樣他才能捨人之短,取人之長,建立極樂世界。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法藏真做到了。『所攝佛國』就是他自己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真的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彌陀因地上的大願到此方才圓滿。

這一段經文敘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來由,敘述阿彌陀佛修學的經過,我們要在此處認真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小善,也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學習,集小善就成大善。縱然有很小的過失,也不能不明白,小過就要改,不改的話,小過就積成大過,就變成重大的罪業。斷惡修善就從微細的地方下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近代社會型態轉變非常大,從前是農業時代,現在不僅是工業,已經到科技尖端的時代。有些人主張小小戒可以捨,可以馬虎一點。諸位想想,小小戒能不能捨?不能捨!真正修行就在起心動念之處。不可以造謠生事,這是屬於口業。最近南部有位同修來告訴我,說現在我在外面講經是有價錢的;我不知道,他們都曉得。佛法是要普遍弘揚流通的,怎麼可以談價錢?談價錢是裨販如來,把佛法當成生意買賣去做,是造地獄業因,將來要墮地獄的。

現在因為請我講經的地方太多了,分身乏術,沒有法子。許多地方的盛情,我實在非常抱歉。這一次我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就有許多地方來邀請,我只好將經書、錄音帶送給他們,確實是沒有時間。真正發心修行,我們一定要去幫助他,人數再少也要幫助,因為他們真正有疑問,真正想知道修學的方法,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沒有誠意,就沒有必要。我們在一塊兒研究佛法,是建立在誠意的基礎上,認真修學,希望這一生決定往生。這個意念是我們考慮的基礎,其他的,我們就不考慮。

這一兩年來,大陸上黃念祖居士一再勸我,他說,「你講經三十多年,不要再講了,不要再到處跑了。」他對我非常關心,我很感謝。他要我「好好寫一點東西,教幾個學生;佛教後繼無人是值得憂慮的大事」。他對於今天世界各地方的佛教活動都清楚明白。你要問,他怎麼清楚的?我不說,你們也都知道。佛法弘傳在緣,我不是沒有心教學,是很有這個意願,但是沒有緣,沒有人來找我,我總不能到外面去招生,我也招不到學生。有人來找我,我很樂意教,沒有人來找我,我只好到處去旅遊、去玩玩!順便跟大家結個法緣。如果有人來找我,我確實可以住下來,用幾年的時間來幫助年輕人,將來讓他們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可是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的原則,發願要真實,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記住隨緣而不攀緣。緣沒有現前的時候不勉強,不去求。不要去製造機會,製造條件,那就錯了。有個製造的念頭,心就不清淨,就不如法。所以,要等待時節因緣自然成熟。因緣沒成熟,認真修行,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在這上面下功夫,等待機緣成熟,決定不能攀緣。攀緣裡,向人家化緣是第一樁壞事情。這個地方沒有道場,是眾生沒福。眾生有福報,佛菩薩來建道場,何必我們操心。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念佛堂大殿叫「神運殿」,蓮池大師道場的念佛堂也叫「神運殿」,自然成就的。所以,諸位要想在修行上有成就,真正要在這一生中得到一心不亂,往生淨土,要注意心地清淨。古德說得好,「好事不如無事」。緣成熟了,大家一定要把錢財送來,沒有法子,不能不替他做事。他不送來,我一身清淨,沒有事做,這多自在!多舒服!這才是真正的清福。身心沒有事是真正的福報,有事不是福報。所以,沒有事的時候絕不找事,事情來的時候要認真去做,這就對了。同修們要記住,用我的名義在外面化緣,那都是假的,我沒有拜託任何一個人替我化緣。說請我講經要多少錢,這也是假的。說我講經的錄音帶、錄影帶流通有版權,或者說有委託的,都是假的,沒這回事情。請大家不要受騙。

老老實實念佛,心清淨,身就清淨,百病不生。有許多同修有疾病,念佛念了沒多久,他的病就自然好了。不久之前陸居士帶了一位淡江的教授,他的頭部長了個瘤,有二十多年,因為不太大,他也就沒有注意,最近比較嚴重一點,醫生勸他開刀拿出來。有一個人勸他念觀音菩薩,不必開刀,他就老老實實念觀音菩薩,念了四個月,再去檢查,瘤沒有了。陸居士帶他到此地來皈依,這位大學教授是誠心誠意。所以,不必去理會疾病,心清淨,身就清淨。長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身不清淨。身不清淨,是因為你心不清淨,就這麼個道理。佛法不是講信佛,是信自己!佛教我們信自己,不是信他。你看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了六個「信」,第一就是「信自」。這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喪失信心,佛菩薩威力神通再大也加持不上。自己有堅定清淨的信心,佛菩薩力量隨時就加上,真幫助你,所以最重要的是信自己。為什麼許多信佛的同修聽別人說幾句話,心就動搖?對自己沒有信心,很容易上當。

《楞嚴經》說,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常講,現代人很可憐,聽騙不聽勸。騙他很容易,他相信。好心去勸他,他打了好多問號,懷疑這個不太可靠。聽騙不聽勸,他要受災難,這是各有因緣。我們看到很多人上當受騙,我們也幫不上忙。有人來問,我只好說「各有因果」,那有什麼法子!不但我幫不上忙,諸佛菩薩來也幫不上忙。我不是叫你聽我的話,是聽佛講的話,經上字字句句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說的。所以,我們要想救自己,要想這一生超越三界輪迴,往生不退成佛,首先要相信自己,然後相信佛。相信佛就是要相信經!經上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做,照著經典理論、方法、教訓來學習。所以,彌陀在此地,確實給我們作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既攝受已。

這句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建造成就了,法藏菩薩是用五劫的時間造成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成佛到今天已經十劫,世間自在王佛的壽命是四十二劫,所以阿彌陀佛把西方極樂世界造成了,他的老師還住世,還沒有圓寂。老師既然住世,他成佛也不能忘本,尊師重道,還要到老師面前向老師提出報告,交出修學的成果。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藏菩薩的修學成果。

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西方極樂世界造好了,法藏成佛了,就是西方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再回到老師的面前。

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

他成佛了,而且成就超過諸佛。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不對他禮敬讚歎的,他對於老師還是要恭敬圍繞,行禮如儀,沒有絲毫的傲慢心。不但對老師如此,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如此。我們在這裡能看到,彌陀無論從儀態上、言詞上,都跟從前作學生的時候沒有兩樣,這是身教。我們再看看現在有些年輕的學生,稍微有點成就之後,目無尊長,瞧不起老師,見到老師那裡還行禮?給你點個頭,問個好,還沒有到見面不認識,就覺得很對得起你。現在人就是這樣的。我們要問,他有沒有學到東西?什麼都沒學到,學的是貢高我慢,所以佛法學得愈多,眼睛愈往上長,長到頭頂上,目中無人,那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沒有學到,真正佛法是「覺正淨」。他所學的是「迷邪染」,一天比一天迷惑深,一天比一天邪見加重,非常可憐。

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在此地的表現,再展開《華嚴經》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善財童子的表現,那才是學佛。所以真正學佛,沒有對老師不恭敬的。不但對老師,對老師的家屬都要尊敬。師徒如父子,不管老師教誡你多久,他曾經教你一天,那就是老師,這一天的恩德不能忘記。他曾經幫助我改過自新,幫助我斷惡修善,這是大恩大德,永遠不忘!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沒有兩樣,一生都要照顧,這才是不忘本,這是教育。世間教育教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佛法的教育是在人倫教育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今天世間人的時髦話,「愛心教育」。佛法是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心,是理性的愛心,不是感情的,不是染著的。今天佛法這樣衰微,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許多誤會,能怪別人嗎?不能怪!是代表佛法住世的出家弟子做錯了。社會對佛教的看法沒有錯,人家看你的行為表現;可是佛在經上的教訓不是這麼說的,跟我們現在所作所為不一樣。所以,真正佛法在經典裡,讀經才曉得佛教原來是這麼回事。現在這些佛弟子違背了佛的教訓,背師叛道,使大眾對佛教產生誤會,產生曲解;我們四眾弟子都要負起這個責任。

學佛從那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起。這是根本的根本,是學佛的基礎。這個要是做不到,戒律就不要談了,沒分!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是第三層樓,戒定慧。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是地基,你連這都沒有,還談什麼戒定慧!所以今天雖受戒,不能持戒。受了戒是入聖人之流,聖人的基礎是善人,善人就是修十善業的。十善都做不到,還能入聖流嗎?這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明白的開示。《觀經》雖然是淨宗三經之一,它的原理、原則是通一切宗派的,不管是大乘、小乘,乃至於五乘佛法,這是真實的基礎。我們在此地看到的,表現出來的也是這個。讀了這段經文,看到眼前佛教界的現象,非常感慨!我們學佛就在這裡學,學孝親尊師。能尊師才重道,老師的教誡、經典的教訓才會依教奉行,真正做到。對老師不敬,對於老師的教誡就沒有看重,不會去做。

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是向老師報告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了。『莊嚴佛土』,是講依報。『清淨之行』是講正報。身心清淨,國土莊嚴。

佛言。善哉。

我們看這一對師生,實在是我們的最佳模範,是我們的典型。老師看到學生的成就超過他,老師沒有嫉妒,沒有妨礙。阿彌陀佛確實是超過世間自在王如來。自在王如來壽命四十二劫,阿彌陀佛無量壽,超過太多太多,不能比!老師不嫉妒。『善哉』是讚美、讚歎他,你做得太好,有這樣了不起的成就。

今正是時。

你來向我報告正是時候。諸佛願心是相同的,都希望眾生快快成佛,可是眾生業障習氣太重,成不了!阿彌陀佛建立西方世界,確實給業障深重的眾生一個最殊勝成佛的增上緣。所以說,你做得太好,這些學生我度不了,你來幫我度吧!意思就是這樣。多大方,多真誠!現在有一些法師心量很小,某個法師在講經,他勸他的徒弟們都不要去聽,你們要聽我的,不可以聽他的。他說這話是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自己主持的是正法,那一位講經的人是說邪法,保護自己的學生,這是對的。另外一種則不然,是自己有私心,怕信徒聽到那位法師講得比自己好,信徒跑掉了,到那裡去皈依;信徒荷包的鈔票去供養那位法師了,他更看不順眼,是為了自私的原因。這種事每一個地方都有!我們在此地看到,世間自在王如來不怕他的弟子跑掉。不但不怕他跑掉,還鼓勵他們去跟阿彌陀佛學,跟他比跟我好,跟我壽命只有四十二劫,跟他就得無量壽。這是真正善知識,所以說『今正是時』。你有成就,我們大家都有福,成佛的機會成熟了。

汝應具說。令眾歡喜。

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深深體會,認真學習,決定不能妨害一個人的前途。他要遇到真正善知識,真正高人,我們要鼓勵他親近,讚歎他隨學,不可以阻擾,不可以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阻擾別人修學證果的因緣,那罪業就造大了。『令眾歡喜』。要法藏說出他自己修學的成就,同學們聽了一定會代他歡喜,分享他的喜悅與成就。更進一步,同學裡善根真正成熟的,就發心跟阿彌陀佛,就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了。

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

為什麼說『亦令』?有一些善根還沒有成熟的,感情很重,因為一向都跟世間自在王如來,捨不得離開他。阿彌陀佛那兒雖然好,我跟這位老師這麼多年,這樣離開不好意思。那就沒法子了。這是善根尚未成熟,這一生成佛的機緣還沒到,佛不會勉強。世間自在王佛不會強迫你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強迫一個人趕緊到極樂世界。他不會拉人,要你自己真正發願。

『大善利』真實的意思,是欲令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的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這是彌陀的本願,實在講也是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本願。但是一切諸佛當初沒有想到這個妥善的方法,被阿彌陀佛想出來,想出來之後,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在辦佛教大學,每一尊佛都希望把他自己的徒弟送到那裡去求學。我們知道每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作教主,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唯獨阿彌陀佛的教區是盡虛空遍法界。現在十方世界諸佛怎麼教眾生?都是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在辦大學,十方諸佛都成為彌陀在各地的招生委員,都替阿彌陀佛招生。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真正了解,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們選擇淨土,才會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再不會懷疑,再也不會動搖了。這一生那有不成就的道理!

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佛剎』指西方極樂世界,『修習』是指一切往生的人,這才滿足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度生的大願。大眾聞法得利益,普遍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行攝取佛剎。滿足大願就是滿足往生淨土一願,所有一切的志願都滿足了,生一佛土就等於生一切諸佛剎土,見一尊佛等於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們讀經讀到此處,要從這裡細心去體會,然後才真正明瞭佛用什麼方法度眾生,佛用什麼方法教我們成佛。法門雖多,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是教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唯獨這個方法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所謂平等,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一律平等成佛。這個法門到那裡去找?你去查《大藏經》,除這部經典之外,找不到第二部。我在講解經題時報告過,這是平等成佛的經典,使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方法。它的綱領都顯示在經題上,經題上明白告訴我們,這是大乘,古來大德讚歎此經是大乘之大乘。如果你說大乘之上還有一乘法,古德又說,這是一乘中的一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讚歎到極處。一點都不過分,是真的。

我們所求的是無量壽,無量壽是所求。「無量壽」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無量壽包括一切的無量,無量的無量。無量的無量中,以壽命為第一義!盡虛空遍法界你圓滿得到了,一樣也不欠缺,這才是無量。今天我們講欲望,沒有比這更大了,這是最大的欲望。你們所求的只一點點,太小了!我們所求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樣都不欠缺。莊嚴是美好,清淨平等覺是修因,無量壽、莊嚴是果報,因果不二。修清淨、修平等、修覺,這一部經就是清淨平等覺的闡揚、解說。你在生活中如何修清淨平等覺,你處世待人接物怎樣修清淨平等覺,此經即是為我們講這些事理,我們要把它認清楚。

曇鸞法師是淨宗早期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很遺憾,他沒有被選為祖師,其實祖師的身分他當之無愧,一生專修專弘。曇鸞法師在《往生論》的註解(《往生論註》是他作的)裡說:「和盤托出諸佛心髓」。法藏五劫的精勤求索,只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西方淨土的意願,我們想想曇鸞大師這話說得過不過分?他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那裡學了千億歲,又用五劫修行,結得大願,造成西方極樂世界,只是一個願望,希望十方眾生求生他的淨土。這話說得很有道理。確實如此!目的非常單純,愈是單純,就愈簡單、愈容易、愈快速、愈穩當,究竟圓滿。我們把這個意思體會到,明白了,我們今天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其他東西不要學了。學些拉拉雜雜的東西,把西方極樂世界耽誤了,去不了,那不是諸佛的意思。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再向他要求我要學無量法門,這才是正確的。因為你壽命無量,學東西有的是時間,決定來得及。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短促,學什麼都來不及。曇鸞大師真的一句話,把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心髓為我們說出來,所以我們只要求生淨土,就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四十八願,我們要不要一條一條去學?生到淨土就都具足,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了。你想想看,四十八願就在一句名號之中,菩薩萬德萬行也在這一句佛號之中,真的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到最後就變成這一句「阿彌陀佛」,究竟圓滿,這真正是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一生能遇到,遇到了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這是希有的因緣,真是彭際清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遇到之後,要緊的就是要把它抓住,要保持住,我們這一生決定成佛。沒有搞清楚,還想學這個、學那個,心還不死!真正搞清楚,就死心塌地再沒有第二個妄念,曉得這一部經就是一切經,這一部經就是《大藏經》,這一部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看到的大本,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個經就是這一部,沒有第二部,這才生無量的歡喜心來接受,依教奉行。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前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教起因緣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本經體性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一經宗趣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方便力用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所被根機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藏教所攝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部類差別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總釋名題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會聖眾第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遵普賢第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教緣起第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必成正覺第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積功累德第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圓滿成就第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皆願作佛第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5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5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5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5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5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5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5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5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5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