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 八、譯會校釋

在這一大段中,把本經的弘傳歷史作簡單的介紹。

一、「譯」指本經之原譯本。

佛教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當年說法,並沒有寫講義。佛滅度之后,弟子們把佛過去講的這些經論整理編輯,記載下來,成為經典。集結經典的態度非常嚴肅,這是為了取信於后人。負責這個工作,是釋迦牟尼佛傳人之一的阿難尊者。記錄下來成為經本,原文是印度的梵文。佛滅度一千年,佛教才從印度傳到中國。到中國來之后,必須經過翻譯。「譯」就是翻譯。依照梵文經典翻譯成中國文字—漢文。

往往一部經在中國有多次的翻譯。因為過去交通不發達,中國的幅員太大,印度的法師到中國來,或者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回來,往往從不同的地方,都帶了原本回來。所以,這裡翻譯,那裡也翻譯,同一個本子就有多種不同的翻譯,於是我們在現代漢文經典裡,看到同一部經有許多種譯本。《無量壽經》也不例外,它有很多種的譯本,下面會跟諸位介紹。

「會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釋」指本經諸本之註釋。

《無量壽經》會校的本子,到現在總共有四種。四種裡有三種是會集本,一種是校訂本。彭際清居士的《無量壽經起信論》,屬於校訂本,也可以說是節校(節錄、校正)本。他用的是康僧鎧的譯本,把它更精簡,文字更流暢,所以是屬於節校本。其他三種是會集本。

「釋」指本經之註釋,就是註解。

二、本經譯本,自漢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僅存五種。

佛法是在后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的。早期的佛經傳到中國並不多,但是《無量壽經》是在早期就傳到中國。最早譯本,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一本經書,是后漢一位西域的法師傳到中國,相當於公元一四七年。由此可知,佛教傳到中國還不到一百年,《無量壽經》就傳到中國了。這是早期的翻譯。很可惜的就是十二種翻譯,宋朝以后遺失了七種經本。現在《大藏經》裡所收存的只有五種譯本。古時候,經典的弘傳相當不容易,因為那時都是手抄本。中國的印刷術到宋朝才發明。《無量壽經》最后一次翻譯在宋朝,印刷術還未必發明。縱然發明,也是草創的時代,很不方便。手寫的本子,分量一定不多。戰亂、水火災難,常常就喪失了,保存很不容易。這是非常的遺憾。總算現在還存有五種。第一種就是:

(一)《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讖譯於洛陽。

后漢的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佛寺。公元一四七年至一六八年,支婁迦讖尊者在中國的這一段時期,這一部經是他翻譯的。現在這部經收在《大藏經》裡。

(二)《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經題這麼長,但是它有一個簡單的名字,簡稱《無量壽經》。這個經題是梵文音譯。

「吳」是東吳,漢朝末年三國時代東吳(黃武年中,公元二二三—二二八)。這也是月氏國一位優婆塞支謙翻譯的。「優婆塞」是在家男居士。這是一位外國在家居士譯的。月氏國在現在的新疆省西北,現在一大半是蘇聯的領土了。在漢朝時,月支是西域相當大的國家,佛教非常興盛。

(三)《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嘉平四年壬申(公元二五二年)

這也是在三國時代。三國:魏、蜀、吳。「曹魏」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王朝,他篡漢之后,國號稱魏。三國時代,康僧鎧法師住在魏國,支謙居士住在東吳。他們都從事於《無量壽經》的譯作。現存五種譯本裡,以康僧鎧譯得最好,相當的完備,所以這個本子流通量很大。其餘的四種,很少有單行本流通。我們通常看到的《無量壽經》,都是康僧鎧的本子。這個本子雖然翻譯得很完備,諸位仔細去看看,還有許多地方不好念,也不好講。

(四)《無量壽如來會》。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公元七O六—七一三)

這一部經在《大寶積經》裡。《大寶積經》是一部大經,是一個很大的單元。《無量壽經如來會》在《大寶積經》裡,是一個小單元。因為《大寶積經》裡有《無量壽會》,古人就想到,世尊當年在世時必定是多次宣講此經。這是很有力的證明。釋迦牟尼佛一生中,《無量壽經》不只講一次。從這裡很明顯的看到,至少講兩次。要是從所有的譯本上來判斷,釋迦牟尼佛決定不只講兩次。最低限度三次以上。可惜失傳的七種版本沒有見到。

這就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部經是多次宣講。這是非常特殊的,因為佛講其他經,一生中只講一遍,唯獨這部經是多次宣講。我們要體認其重要性。

(五)《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太宗淳化二年(公元九九一年)

「宋」是趙宋,趙匡胤建立的王朝。此經是在宋太宗時代翻譯的。這五種譯本,現在我們能看到,都收在《淨土五經讀本》裡。我們這一代人很有福報,從前人要想看到這五種原本實在不容易。因為古代印刷流通稀少,宋王龍舒居士未見唐譯本。

現在台灣得力於印刷術的進步,《大藏經》印得很多。從前《大藏經》也是希有之法寶,現在經典多了,大家沒有再把《大藏經》看在眼裡,不知道它的希奇,不曉得它可貴。我們最近送到大陸的《大藏經》,有許多照片寄過來,出家、在家幾十人、幾百人,跪在地上,頂在頭上迎接。他們是當作希有的法寶,那樣的恭敬隆重,使我們看到很感動。那裡像台灣,《大藏經》丟來丟去,不放在眼裡。台灣人福報太大,身在福中不知福!

大陸上,在從前藏經就不多。以前藏經是木刻版,松煙刷的,一部《大藏經》印刷的工程非常大。一個很大的寺院,大概住眾千人以上,道風學風達到一定的水平,朝廷才會送一部《大藏經》。所以,一個省分裡能有兩三部《大藏經》,就很榮耀了。一般人要讀經,一定要到寺院藏經樓去閱讀。自己要想得到一部經,只有把經借出來抄寫,自己才能有一本。那裡像現在這麼方便,每個人家裡都可以請一部《大藏經》。從前的人,作夢都不敢想的!不但是《大藏經》,連《四庫全書》,家裡都可以供養一套。

《四庫全書》是乾隆年間編成的,總共只有七部,分藏在全國七個藏經閣。《四庫全書彙要》只有一部。《彙要》是乾隆皇帝自己看的,所以藏在宮庭御書房裡。台灣現在已經將這兩部書影印流通了。《四庫全書》是文淵閣的藏書。這兩部書是國寶!影印的本子,印得很好,字體也很大。《四庫全書》精裝本,像《大藏經》那麼大,共一千五百冊,一套售價一百六十八萬。我相信很多人都買得起。在從前,只有國家的力量才能收藏,個人就別想了。這些典籍在台灣都翻印出來了。你們有錢,也買一套供在家裡,富麗堂皇,可是看不懂。

「四庫」,庫是倉庫。開倉庫得有一把鑰匙才行,拿到鑰匙,就看得懂。鑰匙就是「文言文」,諸位有沒有拿到?怎樣學文言文?實在講,不難,你去念《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是從中國古文中選出來最好的文章,一共有三百多篇。你能背誦五十篇,就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你就拿到鑰匙了。你能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文言文的鑰匙,是把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古文背誦得很熟。

《大藏經》的鑰匙,就是《無量壽經》。不是要背五十篇文言文嗎?這裡經文共有四十八品,差二篇,差不多了!所以你能把《無量壽經》背得很熟,你閱讀三藏經典,在文字上應該沒有什麼障礙。這是鑰匙,一定要把它拿到。否則的話,我們這些子孫,如何繼承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的智慧財產。寶庫是有,沒鑰匙,一樣也拿不到,豈不是很可惜嗎!所以我常勸勉同修,一定要念古文,要讀佛經,無價的寶藏,我們才能繼承,才能得到受用。佛經多半都是宋以前所翻譯的,所以一定要讀古文。

中國古聖先賢,對我們后世的人,真正是照顧周到無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沒有的。中國人的智慧是世界第一。我們老祖宗發明了文言文,才能把幾千年前他們的智慧、經驗、成果,傳遞給我們。文言文是智慧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就沒有辦法傳達給后人。西方人沒有。我們中國祖先曉得語言是會隨著時代變遷的,所以語言跟文字如果一致,過幾百年語言變了,從前人寫的東西,你一定看不懂。像歐洲,拉丁文是他們古老的文字。印度的梵文,現代很多人看不懂,只有一些極少的考古學家、專家,才能理解一部分,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就是語文同步所產生的弊病。中國老祖宗知道,所以把語跟文分開。言語不管你怎麼變化,文則不變。我們今天念《四書》,就跟孔夫子面對面談天一樣,就跟他書信往來一樣。他的意思,我們完全能理解,這就是因為「文」不變。中國歷史文化,如果還想延續到千年萬世,沒有第二種工具。從這裡才曉得,我們的祖先對得起后世子孫。后世子孫不念文言文,是對不起老祖宗。全世界唯獨中國有這麼巧妙的工具,把思想經驗保存下來,傳給后世。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對於中國古聖先賢不能不讚歎,不能不佩服。

三、佚失七種,據開元釋教錄計有:

依據《開元釋教錄》中的記載,此經失傳的譯本有下面七種。唐明皇的時代,給佛經編了一個總目錄,稱為《開元釋教錄》。「釋」就是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孔孟稱「儒教」,老莊稱「道教」,佛稱「釋教」。儒、釋、道,合稱三教,也稱三家。那時稱「教」,並非宗教的意思,而是教化的意思。儒家的教化,道家的教化,佛家的教化。佛經的總目錄裡有這七種《無量壽經》,(《開元釋教錄》收在大藏經裡,還保存著)但是書沒有了,書已失傳了。

(一)《無量壽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桓靈之世。

根據記載,這個本子是在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翻譯的。跟支婁迦讖譯經的時間很接近。

(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沙門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甘露三年戊寅。

這是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翻譯的。

(三)《無量壽經》二卷。晉沙門竺曇摩羅密譯。永嘉二年。

晉朝永嘉二年(公元三O八年),沙門竺曇摩羅密譯。竺曇摩羅密也譯作竺法護,是同一個人。隋朝末年智者大師,雖然是天台宗的祖師,天台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往生傳》裡有智者大師的傳記。智者在《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中提到這個本子。由此可知,這個譯本在唐朝初年還存在,唐朝以后這個本子才失傳的。

(四)《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它有別名,一名《樂佛土樂經》。「樂」是愛好的意思。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公元四一九年。

(五)《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於道場寺。劉宋永初二年。

這是在劉宋永初二年,公元四二一年翻譯的。

(六)《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永初二年。

「宋」是劉宋。這兩部經,是同一年在同一個地方翻譯的。假如是一個原本,就沒有必要再譯。必然是梵文原本不同,才有重新再翻譯的必要。這也足以證明梵文的原本傳到中國不只一種,證明本經是佛多次宣說,阿難也多次結集。

(七)《新無量壽經》二卷。宋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譯。元嘉年中。

這也是劉宋(元嘉是公元四二四—四四一),但是翻譯的年代不相同。不像前面二種,年代相同。此本是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在元嘉年中翻譯的。

現在我們知道古代目錄上有這七種,但是經都失傳了。

四、以上連現存者,總八代十二譯。《甄解》云:「凡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兩疏同一卓見。

「八代」是八個朝代。從漢到宋,總共有八個朝代,前后約有八百年,總有十二次翻譯。

《甄解》云:『凡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日本道隱法師,唐朝時來中國留學,他為《無量壽經》作了一個註解,就是《無量壽經甄解》。註解裡有這麼幾句話,「凡於諸經中」,就是佛經傳到中國來,所有一切經典,《無量壽經》翻譯最多,弘傳也最興盛,「無如今經」。為什麼會這樣興盛?「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這是佛陀出世真正的意義。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以什麼方法教導眾生?用《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他講過很多遍。阿難尊者很忠實,佛每一次所講的,他都結集,因此梵文原本就有多種。這是阿難忠於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

日僧峻諦法師著本經《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兩疏同一卓見』。《甄解》有這種認識,《無量壽經會疏》也有這個見解,與《甄解》差不多。他末后讚歎,這一部經「道理幽邃」。「幽邃」就是甚深的意思。「利益最上」,《甄解》說「利益無邊」。一切經、一切法門裡,講到功德利益,確實本經殊勝第一。一切經論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唯有深入經藏之后,才能體會得到。

五、本經為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梵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存沒詳略不同。

此經若非『佛多次宣說』,則各種譯本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差異,於是古德判定必然是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依照此經方法修學的人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時,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就很多。

『梵本傳寫者多』。從前經本是靠手寫的,當然喜歡修這個法門,喜歡讀這部經,一定要去抄寫這部經。因此,《無量壽經》所寫的本子,比一切經都多。『梵本有多種』。梵文原本就有多種不同的版本。

『存沒詳略不同』。譬如說「蓮花化生」一節,這個本子有,那個本子就沒有。這是「存沒」不同。因此,必須把所有不同的譯本都拿來看,才能看到一部圓滿的極樂境界。但是這許多版本,要去收集,的確非常困難。

梵筴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

「梵筴」,講原本的梵文經典,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稱為「貝葉經」。樹葉比紙張厚,一張寫四行,兩頭打洞,用繩子穿起來。繩子若斷了就易散失,丟一張、二張,就找不到了,所以本子很容易變成殘缺。我們讀經,忽然感覺文句底下應有經文,因后句接不上前句,知道這裡面有缺文。這是古書中常有的情形。『梵筴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就是講現存的五種版本(遺失的七種就不談了)的內容出入很大。有的本子講蓮花化生,有的本子沒有,諸如此類就很多。有的本子是四十八願,有的本子二十四願,有的本子三十六願,出入很大!肯定是翻譯的人用的版本不相同。否則的話,四十八願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出入。這就證明,佛當年在世必定是多次宣說。

『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就現在五種譯本內容細看,其所依據,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梵文原本。『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這是肯定說明五譯何以有如此大的差異,應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阿難尊者多次結集。這是跟其他所有一切大乘經典不相同的地方。你能看到這部經的殊勝,佛當年對於念佛法門的重視,因此是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

『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后來的人,為什麼要發心做會譯的工作?因為看五種本子不方便,把五種本子會集在一起,看此一本,五種本子都看到了。這才方便!所以會集就非常的必要了,省了后人很多的不便。

六、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一)《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王龍舒居士,「龍舒」是對他的尊稱。他姓王名日休。龍舒是地名,就是現在的安徽舒城,古時稱龍舒。他是龍舒人。后人對他尊敬,不稱他的名字,而稱他居住的地名,顯示此地出了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對一個人的讚歎,用地名是最恭敬的了。像清朝末年的李鴻章,大家尊稱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佛門裡這樣的稱呼也很多,譬如智者大師,我們稱他智者。智者是他的號,當然不能稱名,稱名對他不恭敬。我們一般稱他「天台大師」,這是稱地名,他的道場在天台山。我們尊稱窺基大師,窺基是法相宗開山的祖師,稱他「慈恩大師」。慈恩是寺名,他的道場叫慈恩寺。最尊敬的稱呼是稱地名。我們稱龍舒,是對王日休居士最恭敬的稱呼。他有一本小冊子提倡淨土,從宋朝一直到今天都不衰,就是《龍舒淨土文》。這是他苦口婆心的勸導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念佛求生淨土。流通面非常之廣,當然流通量也很大。

龍舒居士雖然中了進士(中了進士,一般都作官),他是虔誠的佛教徒,他不作官,他在家學佛。他的家庭環境相當的富裕,所以他不作官。學佛、弘法、著書、講經。在一生中最偉大的工作,就是會集《無量壽經》。他會集的時候,以他的聲望、德行、地位,在五種原譯本中,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他沒有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種原本會集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裡還有一些重要經文,其他四種本子沒有的。由此可知,這個會集就很遺憾,採取的原本不完整,只有四種。在會集的時候,又免不了把原文的用字改了幾個。在他,改幾個字是沒有問題的,他改得比原譯更好,更容易懂,意思也不會失掉。但這一樁事情為后人所詬病。

印光大師對此就有批評。隨便改動經文,怕的是開了這個例子,以后的人看佛經看不懂,這個字恐怕是錯的,隨便把它改一下。我改一下,你改一下,改到后來經典就面目全非,不能看了。印光大師反對是這個道理,因此決不能改動。你如果有意見,可以在旁邊註明,這個字應該做什麼樣的字更通暢。註明可以,不能改動原文。這是后人對他不滿的地方。

龍舒居士的成就非凡,他念佛的功夫是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他沒有生病,他是站著往生的。在臺灣看到,很多《淨土文》首頁有一個站著的畫像,就是王居士立化像(站著往生的)。這就證明會集不會有過失,會集要是有過失,他不能往生。會集是應當的,會集沒有過失,但是會集必須遵守會集的規矩。這一點,龍舒居士未能做得圓滿。但是他會集的本子,國人很喜歡。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裡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至少有一半是王龍舒的會集本,就是《大阿彌陀經》的文;少數是引用其他原譯的經文。可見歷代的祖師大德對他的會集本也相當的讚歎,只是稍稍有一點瑕疵,還是美中不足。

龍舒居士會集,花了三年的時間,可見其真實謹慎。他從紹興三十年到紹興三十三年(公元一一六O年至公元一一六二年),會集成《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才流通。

(二)《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第二種《無量壽經》,經名沒有改。這不是會集,是彭際清的節校本,在臺灣有流通。《無量壽經起信論》,經文是彭際清節校的原文,《起信論》是彭際清作的註解。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是貴族出身。這個人非常聰明,實在講,也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他少年及第,沒有滿二十歲,就考中了進士。因為家庭環境好,只做了很短時的官,以后不做了,專門學佛,在佛法上的成就非常殊勝。他是念佛往生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上都有他的傳記。他在一生中,對淨宗最偉大的著作就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作得很好。他採取康僧鎧的本子,把康本艱澀的文字刪掉,所以是節錄的本子。由此可知,他依據的本子只是一本,其他的四本沒有採取,不能算是會集。節校本文字通暢,我們念起來很舒服。這個本子華岡曾經印過,現在我們基金會重新排版流通。《無量壽經起信論》,李老師、周邦道老居士都有序文介紹。

彭居士在佛教裡還有一個別號,稱「知歸子」。歸是歸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知道歸。一般人還不曉得,他知道!他還有一個了不起的著作,就是《華嚴念佛三昧論》。看他這個著作,才曉得他對佛教研究的深度。《華嚴念佛三昧論》是修學《華嚴經》的方法。他將《華嚴經》裡講的二千多種修行的方法,都歸到念佛法門,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用念佛方法。這部論,文字雖然不多,卻是修學《華嚴經》方法裡最精彩的。前年,黃念祖居士在北京講過一遍,此地有錄音帶。黃居士發心講這部論,韓館長發心印這部論。現在有書,也有錄音帶,對於研修此一論典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彭際清一生在淨宗最大的貢獻。

(三)《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

這是一個會集本。邵陽在湖南。魏居士是邵陽人,他的名字叫魏源。承貫是他的號。通常稱呼魏承貫。清朝咸豐年間人,距離我們比較近了。他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了。這個會集確實超過王龍舒的本子。真的是后后勝於前前。如果再次會集不能超過前人,就沒有流通的價值。他的毛病,第一是取捨不當;第二是改動原本文字。所以,印光大師對這個本子有嚴厲的指責、批評。印老一指責,一批評,他的書就不容易流通了,實在是美中不足!印老也說,對於一個真正通達教理、念佛的人來講,這個本子是有貢獻的;就怕初學的人念了產生錯誤的觀念。所以,對於老修有利益、有好處,不利於初學。這是印光大師對他的批評。這些本子,我都收在《淨土五經讀本》裡,諸位同修都能看得到。

最后一種就是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

(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

這也是會集本。夏老居士從民國二十一年發心,也是感覺到這部經在淨宗來講是非常重要。五種原譯,在民國初年還是不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在臺灣,也很不容易看到。臺灣翻印《大藏經》,採用日本《大正藏》。好處是經書體積縮小了,容易收藏。缺點是字太小了,看起來傷眼睛。不像從前的木刻本《大藏經》,經文字體有寸楷那麼大。以前《大藏經》是這樣的,所以一部《大藏經》需要很大的空間收藏。我們圖書館這麼大的一個房子,只能放一部《大藏經》。寺院的藏經樓就放一部《大藏經》。這麼大的本子,看起來當然不傷眼睛。所以從前人不帶眼鏡,念書念一輩子也不要帶眼鏡。字大,不傷目力,而且是毛邊紙,不會反光,不刺激眼神經。因此,版本分量就很大。

臺灣在二十年前,這九種本子都能看到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是專弘淨土的,原本與會集本,他總共只看過五種,算很不錯了,還有四種沒看過。道源老和尚一生在臺灣弘揚淨土,老法師一生所看過的只有三種,六種沒有看過。你就曉得能見到九本多困難。老法師年歲大了,雖然《大藏經》印出來,因為字小,看經太傷眼力,也就不看了。現在人有福,我為了提倡這個會集本,特將此經九種本子蒐集印成一冊,諸位自己去比較,自己去看看。

夏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是在民國二十一年開始。他會集的經過,諸位看梅光羲居士的序文、黃念祖居士的跋文,就知道他會集不是草率的,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的。他為此事閉關三年,才會集成一個草本,就是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會集成。二十五年出版流通。初版流通分量當然不多,但是慈舟法師就根據初版在濟南講《無量壽經》。他有科判,我們都印出來了。科判依據的是初版。以后,夏老居士不斷再修訂、再校正,一直到十年之后,才完成了定本。定本是第四版,傳到臺灣來的就是第四版,以后再也沒有改動了。三十九年,李老師在臺中講《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用的就是第四版,他的《眉註》就是用這個本子。

從開始會集,十年才成定本,可見確實是不容易。我們從慈舟法師的科判裡能看到初版大概的樣子。以后不斷訂正的痕跡,也從科判上能看得出來。我得到這份科判之后,決定附在經后流通,這是非常有價值的。特別是在臺灣弘揚淨宗的有二位大德,臺灣同胞對他們都很敬仰,一是道源老和尚,一是懺雲法師。兩位都是慈老的學生,現在看看他們老師的科判,老師對這部經的肯定,對這部經的弘揚,有助於我們對這個會集本的信心。從前我們聽說有科判,不曉得在那裡。真正難得,幸好黃老居士還保存著一份,他交給我,我這才廣為流通,實在是非常希有,真正可貴。

因為印祖對前三種會集節校本子的批評、瑕疵、不圓滿,因此夏老居士發心重新會集。會集取捨的精當,確實超過了前人,這是為佛教界所公認的。文字方面,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原文,一個字不敢改。可惜他這個本子出來之后,印光大師往生了。如果印光大師看到這個本子,也許就點頭,這個本子不錯,可以流通了。我在《淨土五經讀本》序文裡,提到這一樁事。我們今天為什麼把九種本子合印在一起供養諸位,目的就是使大家對這個本子產生堅定的信心。印祖所批評的,這個本子裡沒有;王本、彭本跟魏本裡有。印祖批評的,過去三家的弊病,在這本裡找不到。大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這個會集本就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念這一本,五種原譯本都念到了。如果你覺得這是后來人的會集,不太可靠,念五種原譯本就等於念這一個本子。念這一個本子就等於念五種原譯本。你願意精簡一點,就念這本;你願意繁多,就念五種原譯本。總共現存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九種不同的版本。這是我們修學淨土最根本依據的經典。

七、本經註釋:

(一)《無量壽經義疏》六卷。隋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

這個本子在臺灣有流通,而且很廣,一共有六卷。慧遠法師,跟淨宗初祖遠公大師同名。初祖生在東晉,他是生在隋朝,相去好幾百年。歷史上稱他小慧遠,也稱他淨影法師。這是對他的尊稱,因為他住在淨影寺。

(二)《無量壽經義疏》。唐嘉祥寺吉藏撰。

吉藏大師的註解非常精簡,所註的文字還沒有原文多。他們二人都是採取康僧鎧的本子。吉藏的《義疏》從前在大陸有木刻單行本流通,流通量很少。

(三)《無量壽經義述文讚》三卷。新羅沙門憬興著。

新羅就是現在的韓國。憬師是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對於淨宗很有研究,也是修行淨土的一位法師。他著有《無量壽經》的註解。

(四)《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沙門元曉撰。

元曉也是唐代新羅國的高僧。最近韓國有電視連續劇「元曉大師傳」,也有影帶流通,很受大眾歡迎。他是唐代在中國留學,大概都是跟善導大師學的,對韓國的佛教很有貢獻。

(五)《遊心安樂道》一卷。新羅元曉撰。

元曉大師的這一卷著作,也是《無量壽經》的介紹。

《無量壽經》在近代也有一個註解,是臺灣性凡法師著的。他也是依康僧鎧的譯本,是最近寫出來,最近流通的。性凡法師沒有出家之前,在基隆開一家書店,他是自由書店的老闆。我跟他很熟。出家之后,他曾經跟懺雲法師一段很長的時期。作居士的時候,對於淨宗就很用心的修學。出家之后,這麼多年來,必有修學心得,著作大經註解流傳后世,嘉惠后學,是很難得的,也很希有。不過他的見解,還是依照印光大師,一定要讀原譯本,不贊成讀會集本。我是贊成讀會集本,參考五種原譯本及各種會校本。我們有這麼一點見解上的不相同。

(六)日本則有了惠、峻諦、道隱、觀徹等數十種之多,遠超我國。

在《卍字續藏》裡可以看到,日本人對於《無量壽經》的註解,有二十多種。比我們中國人的著述要多得多。大多數日本人著作都是在宋以前,這是非常希有,可見日本在唐宋的時候,淨宗興盛,這都是受善導大師的影響。以上是介紹原譯本的註解。

八、注釋大經校會本者,共有五種:

「大經」就是《無量壽經》,是淨宗的大經。如果不是淨宗,一般稱「大經」,是稱《華嚴經》。

(一)《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初彭際清作。

(二)《無量壽經箋註》二卷。清末丁福保作。

這兩種本子在臺灣都有流通,而且流通量都很大。丁福保的箋註,經文是採取彭際清的節校本。

(三)《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這一部會集本的註解,是清末光緒年間正定王耕心作的,他是依魏承貫的會本。印祖對他的註解有嚴厲的批評。松山寺出版的淨土叢書中收有此書。黃念祖居士把他收藏僅存的木刻版本拷貝送到臺灣,將來也可以印出來,提供我們作參考。

(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註》。民國李炳南作。

這個本子是李老師於一九五O年在臺中的講經筆記,就是註在經文的旁邊,註得很簡單,非常扼要,註得很好。字也寫得好,都是親自寫的毛筆字。我們依照原本,把它印出來,就是諸位現在看到的。

(五)《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四卷。民國黃念祖解。

以上兩種註解都是依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黃老居士的註解,我們得到之后即在臺灣流通,已經印過兩版了。現在老居士又重新校過一遍,內容再次修正,不妥當的刪除,而且又加了一些材料。他告訴我,以后不再改了,就作為定本。我交給佛陀教育基金會,大概明年可以印出來。因為跟初版的出入很多,沒有辦法用初版來改正,必須重新製版。這就是定本,可以大量流通了。以后再印,要印后面這個定本。

講到此處,已經把這部經翻譯、會集、節校、註解,都給諸位介紹了。下次就要跟諸位講經題。經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像一篇文章一樣,這是題目。題目是全經的綱領。知道題目,這一部經的內容就知道一個大概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前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教起因緣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本經體性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一經宗趣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方便力用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所被根機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藏教所攝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部類差別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總釋名題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會聖眾第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遵普賢第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教緣起第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必成正覺第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積功累德第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圓滿成就第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皆願作佛第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5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5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5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5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5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5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5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5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5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