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這一品是三輩往生的補充說明。
《註》
(1)(正因)就是三輩往生的因行。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解》世尊又告訴阿難: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無量壽經》,能夠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不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且能發菩提心,奉持種種戒律和國家的法律制度,堅持遵守不違犯。又能給予社會大眾最豐饒的利益,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奉獻布施給一切眾生,令得安樂。同時自己還要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此人臨終的時候,佛與聖眾前來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色相莊嚴與阿彌陀佛一樣。立即見佛聞法,永不退轉。
這一段是補充上輩往生的因行。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1),二不偷盜(2),三不婬欲(3),四不妄言(4),五不綺語(5),六不惡口(6),七不兩舌(7),八不貪(8),九不瞋(9),十不痴(10)。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11)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解》佛又對阿難說:如果有眾生想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平時生活修學上,雖然不能像上輩的勇猛精進,修習禪定;又不能完全奉持經典的義理及教誡,但一定要斷除惡業,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依這十種善業為基礎,然後日夜思惟,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和極樂世界的種種依報莊嚴。一心歸依阿彌陀佛,頂禮供養阿彌陀佛。這樣修持,到臨終的時候,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沒有驚慌恐怖,心不顛倒錯亂,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補充中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註》
(1)(不殺生)不殺害一切眾生的生命。
(2)(不偷盜)偷盜就是不予而取,凡是有主之物,主人沒有同意,不論採用什麼方式,私自佔為己有,都是屬於偷盜。反之即是不偷盜。
(3)(不婬欲)對異性不作非禮想,不作非禮的行為。
(4)(不妄言)說話誠實不欺騙人。
(5)(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誘惑等誤導人的話。
(6)(不惡口)不說粗魯難聽的話。
(7)(不兩舌)不搬弄是非。
(8)(不貪)對喜歡的事物不過分貪求。
(9)(不瞋)對不如意的事物不起瞋恚心。
(10)(不痴)對事理因果的真相,明白了解。
(11)(志心)專心一意。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1)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2),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3)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4)。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5)。
《解》 如果他們有種種障緣,不能放下世俗的事物,又沒有時間大修齋戒,令一心清淨,也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端身正意,絕欲去憂。對別人要慈悲,對自己要努力精進修持。遇到不如意的事物,心裡也不會瞋怒;見到別人的好處,心裡不難過,不會起嫉妒心。不貪圖美食,不得慳惜不肯布施。
對修學的法門,不能中途後悔,不得狐疑。應當要孝順父母,處事、待人、接物要誠敬、要盡責、有信用。應當深信佛所說的經,義理無限深廣。深信種善因一定得善的果報,因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絲毫沒有差錯。奉持以上的原則,並且牢記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虧失。
《註》
(1)(暇)空閑的時間。
(2)(絕欲去憂)「絕欲」是斷絕外面環境事物的誘惑;「去憂」是放下心裡貪、瞋、痴得失等的煩惱。
(3)(貪餮)貪圖美食。
(4)(狐疑)是懷疑,狐是比喻,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來形容疑心很重的人。
(5)(虧失)「虧」做得不圓滿;「失」忘記。
思惟熟計(1),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解》常常思惟熟計,用什麼方法脫離六道輪迴?還要日夜憶佛、念佛,一心一意只想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如果能在一年之中,利用長假,以清淨之心,修十日十夜。或者每個月裡,選個假日修一日一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執持名號,命終就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補充下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註》
(1)(思惟熟計)認真的思考,仔細的計算。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解》所有不是專修淨土而修學其他大乘菩薩法門的人,他們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都得三種不退轉的果位(七地以上)。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生圓滿成佛。無論那方世界,眾生有感,希望有佛去教化,他們都會隨眾生的願望到那裡去示現作佛。至於成佛之期,則隨各人精進程度,成佛有早晚的不同。他們都是求道不休,雖有先後差別,但決不違失成佛之願,一定可以兌現,這一生決定成佛。
這一段是補充說明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迴向求生的因行果報。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解》佛告訴阿難,由於上面所說的三輩往生的事理和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共同稱揚讚歎阿彌陀佛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解》本品經文是敘說十方的菩薩們,到極樂世界禮拜供養阿彌陀佛,及聆聽阿彌陀佛演說妙法。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1),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解》佛又告訴阿難,他方世界那些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又能生歡喜心的菩薩們,他們希望瞻仰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都帶著香、花、幢、幡、寶蓋等禮物,來到極樂世界,以誠敬的心來供養無量壽佛,聆聽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然後回到自己的佛國,宣揚傳播,以正道教化眾生,稱讚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註》
(1)(宣布道化)「宣布」宣揚傳播,「道化」以正道來教化眾生。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解》這時世尊以偈頌的方式來讚說,頌曰。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解》這八句偈說明,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人數之多。東方世界的佛剎,像恆河沙數那麼多,每個佛剎又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菩薩。這些菩薩都到極樂世界去禮拜、供養、聽阿彌陀佛說法。除了東方以外,還有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九方,每一方都有恆沙數世界,每一世界都有恆沙數菩薩,他們都以真誠恭敬之心,奉持各種珍妙的物品,供養阿彌陀佛以及大會中的諸上善人。
暢發和雅音(1),歌嘆最勝尊(2),究達(3)神通慧,遊入深法門(4)。聞佛聖德名(5),安隱得大利(6),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觀彼殊勝剎(7),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解》這一段是十方菩薩讚歎阿彌陀佛,他們發願要快速成佛。十方無量無邊的菩薩們,暢發和雅的音聲,歌頌讚歎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達。眾生聽到彌陀的名號,都能安穩得到圓滿成佛的大利益,聽聞到聖德名之後,能於種種供養中精進的修持,沒有懈怠、厭倦之心。
這些菩薩看到極樂世界種種殊勝美好的環境,確實感到微妙不可思議。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大眾的功德共同所莊嚴的。所以讚歎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國土所不能比的。這些菩薩見了這樣微妙不可思議的盛況,因此都發了無上菩提心,都希望在這一生能夠快速圓滿成佛。
《註》
(1)(暢發和雅音)「暢」歡暢怡悅;「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聲。
(2)(最勝尊)指阿彌陀佛。
(3)(究達)究竟通達。
(4)(遊入深法門)「遊」是自在無礙;「入深法門」指阿彌陀佛透徹了解諸法實相的本源。
(5)(聖德名)指阿彌陀佛的名號。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利益。
(7)(殊勝剎)指極樂世界。
應時無量尊(1),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2)。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解》這一段是說,阿彌陀佛放光利益來參訪的菩薩。正當那些菩薩發願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出微笑的金容,從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剎土。光明遍照十方之後,又再回來繞佛三圈,然後從佛頂入。這表示彌陀為十方菩薩灌頂授記。這些菩薩見到佛的光明,立即圓證三種不退轉的果位。當時來禮供聽法的十方菩薩們,彼此互相慶幸,生大歡喜心。
《註》
(1)(應時)指應菩薩讚歎所發願時。(無量尊)就是阿彌陀佛。
(2)(從頂入)「頂」是頭頂,代表至高無上的大法。「從頂入」指從佛頂入,在這裡有灌頂授記之意。
佛語梵雷震(1),八音(2)暢妙聲。
《解》這二句是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的說法音聲清淨,宏亮像雷震一樣,可遠聞十方,而且微妙圓滿,具足八音,廣為眾生演說妙法。
《註》
(1)(佛語)指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梵)清淨的意思。(雷震)比喻音聲能遠聞震動人心。
(2)(八音)指佛的音聲具有八種圓滿之相。
1、最好音—世出世間所有一切音聲,都不能跟佛的音聲相比。
2、柔軟音—柔軟指慈悲。佛音柔軟,能使聽者生歡喜心,捨棄剛強的個性。
3、調和音—佛音能調和眾生的心,令眾生捨棄煩惱,增長智慧。
4、不誤音—佛所說的法,決沒有錯誤。
5、不女音—佛的音聲具足四無畏,使聽者敬服,令魔外歸順,決不會像女子的嬌聲。
6、尊慧音—佛音能令眾生聽了之後,生起尊重欽仰的心,啟發智慧。
7、深遠音—佛說法的音聲,能讓人深受感動。
8、不竭音—佛所說的法,每一句意義都深廣無盡。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1),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2),必成如是剎。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3)。修勝菩提行(4),受記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解》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轉述阿彌陀佛對十方菩薩的開示。阿彌陀佛說:從十方國土來此的菩薩,我都知道你們的心願。就是一心一意求得莊嚴的佛土,希望我為你們授記作佛。你們想要滿足這個大願,就要覺悟明瞭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響,皆是不真實的。如果要成就這樣清淨莊嚴的國土,就要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
雖然覺了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知道所求的國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彌陀佛還是勸他們恆發大弘誓願來救度一切眾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圓滿的菩薩心、菩薩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學和六度,還要修習殊勝無上的普賢十大願佛道之行,這樣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記。阿彌陀佛教他們要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了知一切法是空、無我,然後敦倫盡分,專求淨土,必定成就像極樂世界這樣莊嚴的佛剎。
《註》
(1)(吾)是阿彌陀佛的自稱。(彼願)指菩薩的心願。
(2)(諸妙願)指四弘誓願。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無上覺悟的行為。
聞法樂受行(1),得至清淨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2)。
《解》從這段文起,是世尊讚歎菩薩們聽阿彌陀佛說法之後,所得的利益。菩薩們聽聞阿彌陀佛說法之後,各個都愛好這個法門,歡喜信受奉行。因此,他們的心愈來愈清淨了,只要修到清淨心,智慧也就圓滿現前,必定在阿彌陀佛那裡受記成佛。
《註》
(1)(樂受行)「樂」是愛好、喜歡。「受行」信受奉行。
(2)(等覺)正等正覺,即是佛果。
無邊殊勝剎(1),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菩薩興至願(2),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捨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
《解》極樂世界超勝微妙,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到彌陀名號,而發起願求往生的人,都能圓證三種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薩發起利益眾生的大願,希望自己的國土與極樂世界一樣。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攝受一切眾生。希望他們都發菩提心,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能超越輪迴到達成佛的彼岸。
《註》
(1)(殊勝剎)指極樂世界。
(2)(興至願)發起成佛普遍利益眾生的大願。
奉事萬億佛(1),飛化(2)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3)。
《解》諸大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菩薩們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歡喜心飛行到十方世界,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聽經聞法。並且可以教化十方國土的一切眾生,勸勉大眾念佛求生淨土,然後又回到極樂世界。
《註》
(1)(萬億佛)這不是指具體的數字,而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2)(飛化)飛行自在,教化眾生。
(3)(安養國)指極樂世界。
《解》這一品是講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念念不忘歌頌、讚歎諸佛的功德。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1),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
《解》佛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承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能夠在(一食頃)很短的時間之內,來回到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去供養諸佛,聽佛說法。
《註》
(1)(一食頃)指吃一餐飯的時間。形容時間很短。
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
《解》他們以花香、幢幡這些物品來供養佛,這些供養的物品都是隨自己的心念,就能變現在手中。這些供養的物品珍妙奇特,非是世間所有的。他們以這些物品來供養諸佛及菩薩大眾。
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1)。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2),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解》其所散的花立即現於空中,合成一花。並且花全部都向下,端正周圓,化成華蓋。花有百千光色,每一種光色放出不同的妙香,這些香氣都普薰十方世界。形成的花蓋,最小的也有十由旬,就這樣不斷的自然擴大,到最後能遍滿蓋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些花蓋隨其前後很有次序的化沒。如果不再以新的花重新散於虛空,前所散的花,始終不會沒落。並且虛空中有天樂的演奏,以微妙的音聲歌頌讚歎諸佛的無量功德。
《註》
(1)(端圓周匝)「端」是正的意思,「匝」周遍。「端圓周匝」說明所散的花,很有次序端正於空中形成周圓美妙的花蓋。
(2)(轉倍)不斷擴大。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1)。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同時供養十方諸佛之後,經過很短的時間就回到極樂世界。全部都聚集在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就為他們廣宣大乘佛法,演說、暢談念佛法門。這些菩薩們聽了沒有一個不歡喜,並且都心開意解,明白覺悟聖道。
《註》
(1)(心解得道)「心解」即心開意解;「得道」證入佛果,得悟聖道。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1),皆齎(2)百千華香,萬種伎樂(3),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後往來,熙怡(4)快樂。
《解》這時立即感得香風吹七寶樹,發出微妙的交響樂聲。無量的妙花,隨著香風四處散布。這些自然的供養,相續不斷。而且一切諸天都持著百千花香,萬種伎樂來供養阿彌陀佛,以及在會的諸大菩薩和聲聞大眾。他們前後往來都顯得非常的喜悅快樂。
《註》
(1)(諸天)在這裡不是指三界諸天,而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到他方世界以天人的身分教化眾生。
(2)(齎)攜帶的意思。
(3)(伎樂)歌舞戲劇之表演。
(4)(熙怡)喜悅的意思。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1)故。善修習(2)故。善攝取(3)故。善成就(4)故。
《解》以上諸天都有供養十方諸佛、聞佛說法的殊勝因緣,皆是由於阿彌陀佛本願威德的加持,以及他們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來,能使這個善根不斷增長。他們是怎樣令自己善根不斷增長的呢?他們完全依照本經的教訓,善修習、善攝取、善成就來保持自己的善根不斷增長(這是我們應當明瞭學習的)。
《註》
(1)(無缺減)在這裡指本經的教導,全部都能信解做到。
(2)(善修習)「善」是能完全依止淨宗法門。「修」是修正過失。「習」薰習。
(3)(善攝取)攝取彌陀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
(4)(善成就)用彌陀名號來成就、圓滿自己的定慧,圓證無上佛果。
《解》這一品主要是顯示極樂世界裡大菩薩們的神通光明。在諸大聖眾中特別顯示出觀世音與大勢至兩位大士最為第一。他們的威神光明,以及利益眾生的功德,都超出其他的諸大聖眾。
《註》
(1)(大士)就是大菩薩。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1)之。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2),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解》佛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中的諸菩薩眾,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都有能力完全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情。
對於其他世界的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等六道眾生,他們各個心裡邪正善惡念頭,想要說出來的話,以及何時度脫,何時得道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諸菩薩眾都能預先知道。又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聲聞眾,他們的身光一尋,菩薩的光明能照百由旬。
《註》
(1)(豫知)預先知道。
(2)(身光一尋)「身光」是常光。「一尋」相當於兩手伸開的長度。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娑婆界(1),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2)。
《解》有兩位大菩薩最為十方大眾尊敬,他們的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問佛,這兩位大菩薩的名號叫什麼?佛回答說: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這兩位大菩薩在娑婆世界修菩薩行,往生極樂世界時,便常常在阿彌陀佛左右。他們想到十方佛國度化眾生,都能隨心所欲。現在他們居住在我們娑婆世界,教化眾生求生淨土。
《註》
(1)(娑婆界)「娑婆」印度話,意思是堪忍。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安住在十惡之中,要忍受貪瞋痴三毒等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所以名為「堪忍世界」。
(2)(大利樂)大利益,大安樂。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佛。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1),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解》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遇到緊急危難恐怖的事時,只要一心歸依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一切重大災難。
《註》
(1)(善男子、善女人)世間善的標準,只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符合世間善的標準。
《解》這一品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自行化他的願力深廣。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解》佛又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現在往生的,及將來往生的一切菩薩,都決定能證得究竟一生補處的果位。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1),為度群生,作師子吼(2)。擐大甲胄(3),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4),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解》除了是為普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大願,這些菩薩們示現在六道輪迴中,為度群生,為眾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度化眾生的宏誓功德而自行莊嚴。他們雖然生活在五濁惡世,示現與眾生同類的身形,這類示現一直到成佛都不會有真實的惡趣苦受。他們已經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所生之處,都能知道自己過去的宿命。(這才是眾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的真實義)。
《註》
(1)(生死界)指六道輪迴。
(2)(作師子吼)比喻講經說法。
(3)(擐大甲胄)「擐」穿。「甲胄」古代戰士作戰時披在身上的鎧甲。在此是比喻嚴持戒律,示現無畏勇猛的德相。
(4)(五濁惡世)「五濁」是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身心交瘁,壽命短促。
「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身心不淨,不通達義理。
「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瞋怒爭鬥,虛誑不已。
「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行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劫濁」是喻亂世惡苦時代,饑饉疾疫戰爭等災難相續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惡〉是指眾生造十惡業因,故感此五濁惡世的苦報。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1)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解》無量壽佛的心意,是為欲度脫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他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得涅槃。他度化修菩薩道的眾生,令他們都成佛。既作佛後,又回到世間去教化眾生、協助眾生脫離三界生死。這樣輾轉教授、度脫的人數,沒有辦法數得盡。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難以計算。
《註》
(1)(泥洹)涅槃。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彼佛國中,常如一法(1),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解》十方世界的聲聞、菩薩、所有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大涅槃道,應當作佛的人數,無法計算。西方極樂世界是恆常不變的一真法界。往生到西方的人數再多也不見增加。為什麼呢?好像大海為水中之王,所有江河的水都同流入海中,大海的水會有增減嗎!
《註》
(1)(一法)一真法界。
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解》十方世界無數佛國之中,阿彌陀佛的國土,壽命最極長久,國土廣大無邊。清淨光明、妙好莊嚴、眾生快樂,在所有的諸佛世界之中,是最為獨特殊勝。
這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作菩薩時,修道所求大願的圓滿,以及無量劫中積累功德所形成的。阿彌陀佛對於十方眾生的恩德布施無有窮極。真正是深廣宏大,無量無邊。這種恩德即使諸佛說也說不盡。
《解》這一品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修法與行持的狀況。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解》佛又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的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一不是圓滿具足。
諸佛密藏(1),究竟明了。調伏(2)諸根,身心柔軟(3)。深入正慧(4),無復餘習(5)。依佛所行,七覺聖道(6)。修行五眼(7),照真達俗(8)。肉眼簡擇(9),天眼通達(10),法眼清淨(11),慧眼見真(12),佛眼具足(13),覺了法性(14)。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大眾,對於諸佛如來所說深秘玄奧的真實語(南無阿彌陀佛),都能究竟明瞭。自然能調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永離一切惡行,得到身心清淨,柔和而隨順於正道。這樣自然契入如來的真實智慧,再沒有殘餘的煩惱習氣。
依照阿彌陀佛的教化,修習七覺聖道等三十七道品。並修佛果地上的五眼,照見真心本性,洞達宇宙萬法。肉眼善能簡擇念佛法門;天眼能見十方恆沙世界眾生的死生業果;清淨法眼能遍觀一切諸法,及知一切眾生的種種心理行為;慧眼能照見宇宙萬有的事實真相;佛眼具足一切眼的功能,圓滿無缺,覺了一切法的本性。
《註》
(1)(諸佛密藏)「密藏」是法身如來所說深秘玄奧的真實語,不是小乘聖人所能明瞭的。「諸佛密藏」這裡指阿彌陀佛名號。
(2)(調伏)是「調和」控御身口意三業,「制伏」除滅一切惡行。
(3)(柔軟)是心柔和而隨順於正道。
(4)(深入正慧)「正慧」指真實的智慧。「深入正慧」就是契入真實的智慧。
(5)(餘習)殘餘的習氣。
(6)(七覺聖道)「七覺」就是七覺支:
1、擇法 2、精進 3、喜 4、清安 5、念
6、定 7、行捨
「聖道」就是八聖道:
1、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正業
5、正命 6、正精進 7、正念 8、正定
這裡舉七覺支、八聖道,就包括了整個三十七道品。
(7)(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只有佛圓滿具足五眼,表佛的智慧、德能圓滿。
(8)(照真達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俗」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達俗」就是對十法界的一切萬事萬物都能通達明瞭。
(9)(肉眼簡擇)「肉眼」即凡夫肉身的眼,能見現前的色相。菩薩為大眾示現,所以稱「簡擇」。
(10)(天眼通達)這裡是佛的天眼,能徹見十方恆沙世界眾生死生循環的業果。
(11)(法眼清淨)佛的法眼,能遍觀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
(12)(慧眼見真)佛的慧眼,能徹照宇宙人生萬有的事實真相。
(13)(佛眼具足)佛眼是無所不見,對一切事理因果都通達明瞭,具足一切眼的圓滿功用。
(14)(法性)即一切諸法的本性、本體。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1)。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解》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都具足自在無礙的辯才,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善知一切眾生的根性與欲樂。並能善巧說法,所說的法誠懇真實,能深入義理法味,為度眾生而表演宣說正法。正法的內容即「無相無為,無縛無脫,沒有種種分別執著,遠離一切顛倒妄想」。
《註》
(1)(無縛無脫)「縛」是纏縛,這是比喻無明煩惱;「脫」是解脫。「無縛無脫」就是沒有煩惱的纏縛,也沒有解脫,才是究竟解脫。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1)。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對於一切受用都不貪著。他們遍遊十方佛剎教化眾生。在順境中沒有貪愛,在逆境中也不生厭棄。沒有希求的念頭,也沒有不希求的念頭。沒有人我之分,更沒有親疏恩怨的念頭。
《註》
(1)(攝取)這裡指貪著。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1)。善知集滅音聲方便(2),不欣世語(3),樂在正論(4)。
《解》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的緣故,所以能捨離一切妄想執著,具足成就無量的功德莊嚴。以無礙的智慧,解知一切萬法究竟明瞭。善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以音聲方便教化眾生。不喜歡世間無義之談,愛好宣說出世大法的真理。
《註》
(1)(解法如如)「如如」前一個「如」,是指真如本性;後一個「如」是講一切萬相。「解法如如」就是徹底明瞭一切萬法事(現象)、理(本體)的真相。
(2)(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集滅」是苦、集、滅、道四諦中的集、滅二諦。
1、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2、集諦—集是集起的意思,這是說明人生痛苦的原因。
3、滅諦—是說明成佛才能滅除一切苦難,人生最究竟圓滿的歸宿。
4、道諦—是說明達到圓滿成佛的方法。這四諦包括盡世出世間兩重因果,集是世間諸法的因緣,苦是世間諸法的果報。道是超出世間的因緣。滅是超出世間的果證。
「善知集滅」就是徹底明瞭世出世間的因果、事理。
「音聲方便」說明四諦的教法是諸佛的善巧方便而說的。
(3)(世語)世間無義之談。
(4)(正論)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相應的言論。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1),二餘俱盡(2)。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3),至於彼岸(4)。決斷疑網,證無所得(5)。以方便智(6),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解》極樂菩薩們,了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虛妄。畢竟無所有,了不可得,平等空寂。生身的苦報與煩惱兩種餘習都已斷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圓滿的一乘教法,從而達到涅槃彼岸。決斷一切疑惑的束縛,證無所得。以方便權巧的智慧增長了知教化一切眾生的方法,安住智慧神通。
這些實在是他們自性本具,現前自然流露出來。他們所證得的一乘佛果,也是從他們自心中自然顯現,決不是從外面求得的。
《註》
(1)(生身煩惱)「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報身。「煩惱」即種種錯誤的思想見解而引發的一切煩惱。
(2)(二餘俱盡)「二餘」生身的苦報與煩惱的餘習。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業因。這兩種都斷盡了,叫做「二餘俱盡」。
(3)(一乘)唯一能令眾生成佛的教法。
(4)(彼岸)是比喻至高無上的佛果。
(5)(無所得)了知一切法體空、相幻。故於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
(6)(方便智)方便教化眾生的智慧。
《解》本品世尊先以十五種譬喻,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自利利他的真實功德,激勵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解》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智慧廣大深遠,猶如無邊際的大海。他們的覺悟心,譬如須彌山一樣高廣。菩薩自身所放射的威德光明,超過日月。他們的清淨心像雪山那樣潔白。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1)。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解》菩薩的忍辱心像大地一樣,能夠平等包容一切。他們修行戒定慧的清淨行,能如水一樣洗除種種的塵勞垢染。智慧像熾盛燃燒的大火,能夠斷除煩惱,如火燒薪。而在生活上,又像風一樣沒有執著、障礙,得大自在。
《註》
(1)(薪)是柴草,在此比喻煩惱。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污故。如尼拘樹(1),覆蔭大故。如金剛杵(2),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3),不能動故。
《解》菩薩說法的法音,像雷鳴般能震動、警覺那些還沒有覺悟的眾生。又像甘露一樣能夠滋潤一切眾生的善根。他們的心量如虛空一樣廣大,能以大慈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他們到十方世界化導一切眾生,以能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遠離五欲六塵、煩惱執著。
菩薩的大慈大悲像尼拘樹一樣,能令一切眾生永離熱惱,得清涼自在。其智慧如金剛杵,能斷除眾生煩惱、邪見、執著。他們的信心、願力堅固,如鐵圍山一樣,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動搖。
《註》
(1)(尼拘樹)是印度的一種樹名,其樹枝葉繁茂,庇蔭寬廣。
(2)(金剛杵)是金剛神所執的兵器。比喻智慧銳利,能夠滅除眾生的煩惱執著。
(3)(外道)指違背真理以外的教導,都叫「外道」。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1),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擊法鼓(2),建法幢(3),曜慧日(4),破痴闇,淳淨溫和(5),寂定明察(6)。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解》菩薩一心正直,真誠地安住在一乘法中。以善巧方便為眾生說法,同時具有決斷的能力,精進求法;廣為眾生演說都沒有疲倦。菩薩嚴持戒律,猶如琉璃。內心清淨,外表威儀具足。所說的法令人心悅誠服。大鳴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廣宣妙法,破除眾生的無明痴闇。菩薩們內心純淨,儀態溫和。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對於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所以能做眾生的大導師,調伏自他。
《註》
(1)(琉璃)七寶之一,體是透明的,在此比喻清淨。
(2)(法鼓)比喻菩薩教化眾生的法音,傳播得很遠。
(3)(法幢)表建立道場。比喻菩薩的威德和攝受力摧伏邪惡。
(4)(慧日)比喻菩薩的智慧光明,能照破無明黑暗。
(5)(淳淨溫和)「淳淨」指內心清淨無染。「溫和」指儀態溫良和善。
(6)(寂定明察)「寂定」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明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1),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2),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解》菩薩引導眾生捨去種種貪愛執著,永離貪、瞋、痴三垢。他們在十方世界的生活自在快樂,遊戲在神奇通達一切法之中。
菩薩深信、切願、一心念佛,成就了這個真實的功德。由於念佛的因緣,能出生一切善根。脫離六道輪迴,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尊重奉事諸佛的教法。菩薩如同世間的明燈,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殊勝吉祥。他們應該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註》
(1)(因緣願力)「因力」過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生善法,名為因力。「緣力」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名為緣力。「願力」能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此三在此指信、願、持名。
(2)(魔軍)比喻一切邪魔外道及一切煩惱。
赫奕歡喜(1),雄猛無畏(2)。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威光明盛,內心清涼自在,法喜充滿;他們勇猛精進,說法無畏。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等種種莊嚴,沒有能與之相比的。(意在善導眾生生起信心)。
《註》
(1)(赫奕歡喜)「赫奕」是明盛的意思,形容菩薩威光明盛歡喜。內心清涼自在和悅。
(2)(雄猛無畏)指菩薩們勇猛精進,說法無畏。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密,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1),遠二乘境(2)。
《解》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恆常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達到了究竟圓滿的果地,而常安住於不生不滅的一切正定之中。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永遠不會落入二乘的境界。
《註》
(1)(行遍道場)「道場」指一切諸佛剎土。「行遍道場」指菩薩們於諸佛國,足跡無時不在,無時不有。
(2)(遠二乘境)指永遠不會落於聲聞、辟支佛的境界裡。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解》世尊告訴阿難:我今只是簡略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所往生到那裡的菩薩們真實利益功德,都是這樣的。如果細說,縱使百千萬劫,也實在說之不盡。
《解》本品是佛為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的壽量、快樂都是沒有極限,顯示極樂人民的殊勝,以及他們生活環境的美好。這是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諸上善人。
《註》
(1)(壽樂無極)「壽樂」是壽量、快樂;「無極」是沒有極限。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1)。何不力為善(2),念道之自然(3)。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的大眾們,極樂世界裡的聲聞菩薩,他們的功德智慧不是我們的語言所能讚歎稱說的。他們的修學生活環境,國土的精微奇妙,安樂清淨達到如此的程度。這種殊勝莊嚴美好,也是十方諸佛世界無法相比的。
這樣美好的地方,一切眾生為什麼不努力修善,不願意求生淨土呢?如果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自然就能得生。一生到極樂世界,即恢復自性之清淨本然。由此可知,念佛就是念自性。
《註》
(1)(若此)是如此。
(2)(善)這裡是指念佛求生淨土為最善。
(3)(念道之自然)「念道」是念阿彌陀佛名號,「自然」指念佛能恢復自性清淨本然。
出入供養(1),觀經行道(2)。喜樂久習(3),才猛智慧。心不中迴(4),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5)虛空,適得其中(6)。中表相應(7),自然嚴整(8)。
《解》極樂世界菩薩們,能夠毫無障礙的化身現在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回來時又能合成一身供養本師阿彌陀佛。他們能透徹明瞭佛的教誨,並能把佛的教誨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這樣長時間的熏習,自然契入如來境界,獲得法喜充滿,表現出才能勇猛。他們信心堅定不退轉,且有深信切願,勇猛精進,永無懈怠的心。
菩薩們的修行,外表顯得從容、悠閑,內心真正在用功修行。其心量如虛空一樣能包容一切。在修學上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契入中道。所以能中表相應,不需安排造作,自然成就。這充分表現出極樂菩薩們的威儀自然整齊。
《註》
(1)(出入供養)「出」是飛行供養他方一切諸佛;「入」回來供養本師阿彌陀佛。
(2)(觀經行道)「觀」觀照。「觀經」是透徹明瞭佛在經中所說的一切教誨,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說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3)(喜樂久習)「喜樂」是一門深入,法喜快樂。「久習」是長時間的熏習。
(4)(中迴)是中途退轉的意思。
(5)(容容)第一個「容」是名詞,指心量;第二個「容」是動詞,指能包容的意思。
(6)(適得其中)「適」恰到好處,「中」指中道。
(7)(中表相應)「中」是指內心,「表」是表現在外的。這是說菩薩心契中道,得於中而形於外,所以表裡一如,自然相應。
(8)(自然嚴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規律;「嚴整」是莊嚴整齊。
檢歛(1)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2)安定,無增缺減(3)。求道和正(4),不誤傾邪(5)。隨經約令(6),不敢蹉跌(7)。若於繩墨(8),咸為道慕(9)。
《解》菩薩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檢點、收歛自己的行為,時時提醒自己的行為要端正,內心要正直。所以他們所得到的是身心清淨,沒有一切煩惱習氣。菩薩們自己修行,能夠堅定這個念佛法門,絕不動搖;而對教化眾生也用這句佛號,並且知足常樂。他們在自行化他時,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會被一切邪知邪見的境界所迷惑。
菩薩們依照經典的教誨來約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所以他們的思想、行為都不會違背佛的教誡。沒有絲毫失誤。依佛的教誡為準繩。他們所仰慕的就是無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圓滿成佛。
《註》
(1)(檢歛)「檢」是檢點;「歛」是收歛。
(2)(志願)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願。
(3)(無增缺減)是不增,不缺,不減。表知足常樂。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調和。「正」是中正、中道義。
(5)(不誤傾邪)「誤」迷惑的意思,「傾邪」指邪知邪見。
(6)(隨經約令)「經」指佛講的一切經典。「約」約束,「令」教誡。這是說隨順佛的經典理論教誡,約束自己的心行。
(7)(蹉跌)是失誤、違背的意思。
(8)(繩墨)準繩、規矩的意思。
(9)(道慕)「道」無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這是說對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1)虛空無立(2)。淡安無欲(3),作得善願(4),盡心求索。含哀慈愍(5),禮義都合。苞羅表裏(6),過度(7)解脫。
《解》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心胸空曠,無有妄念,沒有憂慮、牽掛。他們的行為完全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沒有一絲毫的造作。他們的心清淨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寧,沒有任何欲望,自在隨緣。在他們的心中只有度眾生成佛道的大願,對於這些善願,他們會盡心盡力以善巧方便來弘揚佛法,以清淨、平等的大慈悲心來普度一切眾生。
菩薩在世間度眾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適合世間的道德、人情、風範、禮俗。菩薩的智慧包羅世出世間一切事理,所以度化眾生能容通無礙,菩薩們是以學習念佛法門,一生當中得到解脫,同時又以這個法門利益一切眾生,讓眾生在這一生也得到解脫。
《註》
(1)(自然無為)就是自性清淨本然,沒有絲毫造作。
(2)(無立)指一法不立。
(3)(淡安無欲)「淡安」是淡泊安寧。「無欲」指沒有貪瞋痴等欲望。
(4)(善願)指廣度眾生的大願。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6)(苞羅表裡)「苞」同「包」。「苞羅」就是包容含攝,「表」指一切事相,「裡」指道理。
(7)(過度)是超過度脫。
自然保守(1),真真(2)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3)。一旦開達明徹(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參迴(7)。轉變最勝。
《解》菩薩們的自性保持不變,真如本性真正清淨潔白,他們有上求下化,至高無上的心願。所以他們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安然自在,能夠於一剎那間豁然開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能明瞭通達自性中所顯現的一真法界境界相。並能通達明瞭宇宙萬象的自性本體。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蒙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馬上顯現,自然就放出無量的光明,這些光明彼此交錯,融成一體,光色千變萬化,光中又化無數佛,諸佛又放無量光。這個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眾生,從凡夫轉變成佛,這就是最殊勝的轉變。
《註》
(1)(保守)保持不變。
(2)(真真)前一個「真」指真如本性,後一個「真」是指絕對的真。
(3)(淨定安樂)指如如不動,安然自在。
(4)(一旦開達明徹)「一旦」忽然的意思。「開達」開悟通達。「明徹」明瞭透徹。
(5)(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淨本然。
(6)(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宇宙萬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指自性本體。
(7)(參迴)「參」交錯的意思。「迴」是變化無窮的意思。
鬱單(1)成七寶,橫攬(2)成萬物。光精明(3)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4),洞達無邊際(5)。
《解》北俱盧洲的一切物質受用,都是自然七寶而成。在這裡引用它的自然來形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是自然成就的),都是由阿彌陀佛的大願及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清淨心自然成就。因為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自心清淨 (身心清淨則世界清淨),所以極樂世界一切萬物的真善美都完全顯現出來,這種善好殊勝,是十方諸佛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極樂菩薩們心清淨平等,明心見性。所以自性自然流露出圓滿究竟的智慧。對十方世界一切萬法都能洞徹通達,無有邊際。
經文到此,都是讚歎極樂世界裡的菩薩們自性真實功德。
《註》
(1)(鬱單)印度話,是北俱盧洲的別稱(名)。
(2)(橫攬)「橫」指十方,「攬」是收羅的意思。
(3)(光精明)「光」光明,「精」精妙,「明」明淨。「光精明」就是真善美。
(4)(著於無上下)「著」(音住)明顯。「無上下」指平等法。這句就是指明心見性。
(5)(洞達無邊際)「洞達」是洞徹通達,「無邊際」是沒有邊際。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1)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2),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3),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4)所牽隨。
《解》佛勉勵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勤奮精進,努力的求往生。只要我們肯努力求取,必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淨土之後,親近阿彌陀佛,必然橫超六道,惡道自然就閉塞了。
極樂世界這麼好,往生也不難,卻沒有人想去。極樂世界很容易往生,為什麼沒人想去呢?只因眾生被無始劫以來的惡習、煩惱種種障礙所牽,所以不能生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願。
《註》
(1)(超絕)超脫輪迴,絕斷生死。
(2)(橫截)橫超。(五趣)指六道輪迴。
(3)(無極之勝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4)(自然)「自然」指與生俱來的惡習。
捐志(1)若虛空,勤行求道德(2),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3)憂無常。
《解》我們應當捨棄世間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心裡一心一意念佛,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往生淨土後,壽命與快樂都同佛一樣無有窮際,既然往生能得如此無比殊勝的利益,為什麼我們還要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呢?這些都是無常的,何必繼續操心憂慮呢!
《註》
(1)(捐志)捨棄對於世間的欲望追求。
(2)(道德)「道」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淨土之果。
(3)(譊譊)是爭競喧嘩的態度。
《解》從這一品開始,世尊為我們說明娑婆世界的狀況。眾生業障習氣深重,三毒熾盛,沉淪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勵曉諭我們要厭離苦趣,止惡行善。策勵我們精進行道,求生淨土。
《註》
(1)(勸諭)勸勉曉諭。(策進)策勵精進。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1)之中,勤身營務(2),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3),為心走使(4)。
《解》世間人受到妄心的驅使,都在爭著做無關緊要的事。而對於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卻不關心。因此,在這劇惡極苦的世間,自身勤勞的去經營造作,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無論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各階層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驅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計的謀算,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損人利己。
《註》
(1)(劇惡極苦)「劇惡」指十惡業,「極苦」是五濁惡世的苦報。
(2)(勤身營務)「勤身」自身勤勞,「營務」經營造作。
(3)(累念積慮)「累念」思憶過去,「積慮」憂慮未來。
(4)(為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驅使。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1),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2)。
《解》一切眾生對於田宅眷屬財物,沒有的時候,想爭取;擁有之後又害怕失去。有了這樣,又覺得少了那一樣,總想跟別人看齊相等。剛剛擁有了一些,又擔憂有意外的災難,比如水災的漂流、火災的焚燒、盜賊的劫奪、怨家的消散、債主的磨滅。
《註》
(1)(又憂非常)「非常」指突然發生的意外災害。
(2)(磨滅)消滅。折磨身心,財物盡失,蕩然無餘。
心慳意固(1),無能縱捨(2),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解》眾生慳吝的心非常頑固,對於擁有的一切都放不下、捨不得。但是到了命終的時候,全部都得捨去,沒有一樣能帶走的。這種現象,不管貴賤、貧富都一樣,大家都有無盡的憂慮苦惱。
《註》
(1)(心慳意固)「慳」慳貪吝嗇,「固」是固執。
(2)(無能縱捨)就是放不下、捨不得。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1),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2)。或時心諍(3),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解》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尊敬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應當互相幫助安慰。受者無得貪多,施者無得慳惜。言語態度要常常保持寬厚溫和,不可以互相違背凶狠。偶爾心裡有意見,有所瞋恚忿怒,這種情況,累積越來越嚴重。往往從小怨恨變成大仇恨。世間的事情就是以此為患害。雖然果報還沒有現前,應該趕緊想辦法來化解。
《註》
(1)(有無相通)「有無」指財物上的有無,「相通」指互相幫助。
(2)(違戾)「違」違背,「戾」凶狠。
(3)(心諍)心裡有意見,不能忍讓。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為愛欲太重,在六道輪迴裡,自己造的業必定自己承受果報。每個人造的業都不一樣。業不同,受的報也就不同。所以無論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業,自己承受苦樂的果報,也是沒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眾生善惡的念頭轉變也很快,善惡業因追隨生命而招感果報。一旦墮入了輪迴,因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縱然遇到了,彼此已經是改頭換面,再也不會相識。所以釋迦佛勸勉世人,為什麼不在身體強健的時候,努力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還要等待什麼呢?
《註》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處果報追隨不捨,隨著善惡業因,感得善惡果報。「逐」是追從。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1),轉受餘教(2),顛倒相續,無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解》世人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沒有能力分辨,對「作善必得吉慶、福報;作惡必得凶災、殃禍」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迷惑不信,於是天天競爭造惡。這種造惡業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沒有智慧,對於邪正辨別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於正道;對外道邪說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顛倒相續不斷,輪迴生死,無有了期。
他們所以這樣糊塗固執,是因為不能相信經法,不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沒有長遠的考慮,只圖眼前的快樂,一時稱心如意。這種情況是由於迷惑於瞋恚,貪著於財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惡業。佛對於這些因果循環看得很清楚,所以為世人感嘆悲傷。
《註》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惡業。「神闇」精神昏暗,沒有智慧。
(2)(轉受餘教)「餘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脫生死問題的教法。
(3)(無常根本)「無常」是指六道輪迴。「根本」是由貪瞋痴造作十惡業。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塗不清醒。「抵突」是抵觸衝突。
先人不善(1),不識道德,無有語(2)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解》過去的前輩們,他們沒有遇到佛法,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許多惡業。他們不認識佛法,不曉得學佛,也沒有善知識開導他們,像這種情況是不能責怪的。可是有一種人,有緣見聞佛法,但對於六道輪迴、善惡因果報應等事實,他不相信,認為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才會造作惡業。
《註》
(1)(先人不善)指過去的祖先們不認識佛法。「先人」是過去的祖先們。「不善」就是知見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許多惡業。
(2)(語〉(音玉)告訴、告誡。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1)。憂愛結縛(2),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3),無可奈何。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4),為妄興事,違逆天地(5),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講的,只要仔細觀察世間眾生生離死別的現象,就不難見到。當人臨終時,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戀,都放不下。這些都是生離死別的痛苦悲傷,這是因為憂愛就像繩子一樣捆綁著,沒有解脫的時候。而世人卻不知道這種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對於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計劃,然後決定一生所修的法門,一門深入,求生淨土,要是到了壽命終了時,就無可奈何了。
對於這樣的道理與事實,迷惑的人太多,覺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種種惡業。所以世間充滿邪惡之氣,昏暗不明。這些都是由貪瞋痴而造惡業引起的,違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與自己的自性天良,肆無忌憚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奪其壽命。死後的果報決定是在惡道,沒有出頭的時期。
《註》
(1)(迭相顧戀)「迭」交換的意思。迭相顧戀就是彼此互相顧戀不捨。
(2)(憂愛結縛)「結」心裡有牽掛;「縛」就是用繩子綁著;「憂愛結縛」,憂和愛這個牽掛就像繩子一樣把人捆綁著。
(3)(旋盡)立即終了。
(4)(惡氣冥冥)「惡氣」邪惡的氣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違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違逆天地即是違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2),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3),在人後也。
《解》佛對著與會的大眾說:你們大家應當好好思考、計劃,要遠離眾惡,選擇善好的,努力精進奉行。當知世間的愛欲榮華,都是不可長久保持的,都會別離的,實在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們應當勤奮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一旦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達,成就殊勝功德。
佛最後勸勉大家,不要隨著自己貪瞋痴的欲望,為所欲為,虧負了佛在經典中的教誡,錯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就是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而求生,也已經落在別人的後面了。
《註》
(1)(若曹)這是漢朝時候的術語,是「你們大家」的意思。
(2)(安樂國)指極樂世界。
(3)(虧負經戒)「虧」是不圓滿,「負」是辜負。通指解行虧缺,辜負佛在經戒中的教誨。
《解》這一品是彌勒菩薩聽佛的教誨之後,心開意解,對世尊所講的道理都明瞭。所以品題為心得開明。
《註》
(1)(開明)開解明瞭。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1),尊超群聖(2)。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3),靡(4)不歡喜,心得開明。
《解》彌勒菩薩向佛說:佛所說的教誡,道理很深,方法非常善巧。一切眾生都蒙佛的慈悲恩惠,得到解脫三界六道的痛苦。佛為法王,智德慈悲超過一切聖人,最尊最上。佛的光明智慧徹照十方,沒有極限,所以普遍為一切天人的導師。
彌勒菩薩非常慶幸今天能夠遇到佛,又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得聞《無量壽經》。能使大眾心開意解,明瞭自性本具佛智。所以與會大眾沒有一個不歡喜的。
《註》
(1)(法王)「王」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稱法王。
(2)(尊超群聖)「群聖」是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圓教初地以上的諸大聖人。佛為九法界的導師,超越一切的聖人,而為至尊。
(3)(無量壽聲)阿彌陀佛名號。又指此《無量壽經》。
(4)(靡)無。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解》佛對彌勒菩薩說:恭敬佛的人,皆是有大善根的人。應當老實念佛,斷除疑惑心,拔除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著。杜絕貪瞋痴等一切不善心、嫉妒心、驕慢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及種種罪惡的根源。雖然遊化三界,卻無所牽掛、無所障礙。為眾生演說成佛的道理及方法,度化那些還沒有覺悟的眾生。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1)。洗除心垢。言行忠信(2),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
《解》佛說:你們應當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從久遠劫以來,輾轉六道,沉淪生死,憂苦不絕。佛在此又略舉出幾種苦,生時苦痛,老了也苦痛,病時最為苦痛,死時極為苦痛。而且身體臭惡不淨。無樂可言。這些都是眼前的事實真相。佛在此又勸勉大家,應該自己堅決果斷,洗除心中的污垢,言語行為要忠誠守信,表裡如一。這樣的人必定能夠自行度脫,也能輾轉互相拯濟,勸人斷惡修善。
《註》
(1)(決斷)堅決果斷。
(2)(忠信)「忠」是盡職盡責,「信」是講信用。
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閒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1),自在隨意。
《解》一心求願往生淨土,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雖一生一世精進勤苦的修行,只不過是很短暫的時間而已。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得到無窮無盡的快樂,並且永遠脫離輪迴,不再有憂苦煩惱的禍患。壽命無量,一切受用,自行化他,修行證果,都隨意自在。
《註》
(1)(壽千萬劫)在此表示無量壽。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1)。生彼邊地(2),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解》 佛勸我們,要各自努力精進專修,求心所願,往生淨土。不得懷疑反悔。有疑悔是自己的過失。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邊地城中。在五百年(指人間的五百年)之內,見不到佛、聽不到佛法,這是他們所受的苦難。
《註》
(1)(過咎)過失。
(2)(邊地)即下文所說的邊地疑城。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解》彌勒菩薩向佛說:今天接受佛明白的教誨,決定專精修學,如教奉行,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對佛的教誨不敢有疑。
《解》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誡我們,勸導我們要明瞭世間一切事實真相,認清現實環境。要斷惡修善,才能離苦得樂。
《註》
(1)(濁世)五濁惡世。
(2)(惡苦)「惡」五惡,「苦」是五痛五燒。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1)、去五痛(2)、離五燒(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獲其福德。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們能在這個五濁惡世正心誠意,不造作種種惡業,可以稱為大德。為什麼呢?因為十方諸佛世界善多惡少,容易開導教化。唯有此處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現今在此示現作佛,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捨掉五惡,除去五痛,永離五燒,降伏轉化眾生的貪瞋痴等一切的惡念。教他們受持五善(五戒),教他們如何獲得福德。
《註》
(1)(五惡)殺、盜、婬、妄、酒。
(2)(五痛)是花報。即現前在世間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難。
(3)(五燒)是果報。在此指鬼、畜、地獄三惡道的苦報。
(4)(五善)即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何等為五: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畉賊(1)。殘害殺傷,迭相吞噉(2)。不知為善(3),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4)、聾盲、瘖啞(5)、痴惡(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解》以下佛為我們詳細說明五惡、五痛、五燒。是哪五種呢?第一是殺生惡。世間的一切眾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種種惡業。強大的欺負弱小的,所謂弱肉強食,這都是因為不知道作善。造作惡業的後果就一定要受到災殃的懲罰。所以世間就有貧窮乞丐、孤獨、聾盲、瘖啞、痴惡、尪狂。這都是因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惡業的報應,不肯戒殺、放生、吃素、勸善、護生的緣故。
《註》
(1)(轉相剋賊)「轉相」互相,「剋」牽制,「賊」殺害。「轉相剋賊」是互相牽制,彼此殺害。
(2)(迭相吞噉)「迭相」互相;「噉」吃。
(3)(為善)此指戒殺放生、素食、勸善護生。
(4)(孤獨)年少失去父母稱孤,年老失去子女稱獨。
(5)(瘖啞)指啞巴。
(6)(痴惡)「痴」白痴,「惡」醜陋。
(7)(尪狂)「尪」是跛腳,「狂」是精神分裂症。
其有尊貴(1)、豪富(2)、賢明(3)、長者、智勇、才達(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解》世間也有尊貴、豪富、賢明、智勇、才達的人,這都是由於過去世中行慈盡孝、修善積德所感得的善果。
《註》
(1)(尊貴)指有崇高地位,受社會大眾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財寶的人。
(3)(賢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達)智慧勇猛,才藝通達的人。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1),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2),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解》世間有這些眼前能看到的殺惡及現世報,所以當他壽終之後,自然墮入三惡道,隨著自己的業力受身;改變自己的身形,從人身變成惡道身形。所以有地獄、禽獸、蜎飛蠕動各個不同種類的身形。這就如同世間的牢獄一樣,受到劇苦極刑的懲罰。他的魂神命精,隨自己所造的罪業到三惡道去受苦。所受的壽命有長有短。
過去的冤家債主互相追隨,世世同生一處,更將前世的怨仇債務,一一報償。所受的殃惡如果沒有報盡,終究不能脫離。必定輾轉在三惡道中難得出離,難得解脫。這種痛苦不是用言語所能形容的。
《註》
(1)(幽冥)指三惡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說的靈魂,佛法中講的神識。
天地之間(1),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2),善惡會當歸之。
《解》天地之間,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隨形,必然有如是的報應。雖然不即時報應,但善惡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因緣會合時,必受其報。
《註》
(1)(天地之間)三界六道輪迴之內。
(2)(暴應)「暴」指猛急突然之義;「應」是報應。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1),奢婬(2)驕縱,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誑。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解》其二者,是指偷盜惡。世間人民,不依法律規度,過分的驕慢、奢侈放縱,隨著自己的貪欲為所欲為。居上的領導人,利用權勢,貪贓枉法,損人利己,禍國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誣陷冤枉,損害忠良。阿諛取榮,心口不一。投機取巧,詭詐虛偽。
不論長輩晚輩,自己一家人還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誑。瞋恚愚痴,助長貪心,吸取他財,希望自己貪多擁有。因此便會產生利害衝突,互相爭奪。於是結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這樣的人,不明白前因後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真相。
《註》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制,常規。
(2)(奢婬)「奢」是奢侈,「婬」事情做得太過分。
(3)(恣)放任縱欲。
(4)(機偽)是機心詭詐。
(5)(中外)「中」是自己一家人,「外」是外人。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1),或入苦毒(2)。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3)。常懷盜心,悕望(4)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
《解》世間有一類富有的人,但是他們慳貪吝惜自己的財物,不肯把財物施捨與人。愛欲牢固,貪心深重,終身保護自己的財物。就這樣直至壽命終盡的時候,他的財物沒有一樣能帶得走,唯有一生所造善惡禍福的業力,支配著他去六道輪迴。這一生作善得福,來世必至樂處;這一生作惡得禍,來世必遭苦毒。
又或見人行善,反生憎惡、誹謗,沒有敬慕仿效之心。如是之人,常懷侵奪之心,希望奪取不義之財供自己受用。受用完了,又復重造盜惡。
《註》
(1)(樂處)指三善道。
(2)(苦毒)是痛苦的報應,指三惡道。
(3)(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4)(悕望)同「希望」。
神明畉識(1),終入惡道。自有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解》造作這麼多罪業的人,天神(俱生神)記錄善惡,送交閻羅王。又在他的阿賴耶識裡也記錄他所犯的罪行。命終之後一定墮入三惡道,自然有三途的苦報,無量苦惱。這樣輾轉在三途之中,累劫難得出離,這種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註》
(1)(神明剋識)「神明」在此指阿賴耶識。「剋」是一定,「識」是記錄的意思。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1),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佚(2)。煩滿胸中(3),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解》第三段講婬欲惡。世間人民由於相互之間的業因而生於世,壽命能有多長。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狠毒、不善之心。常沉溺於婬欲放蕩、煩惱欲望,邪婬放蕩之態流露於外表。耗費損失家中財產,來造作婬欲之事。所應當追求的正業,反而不肯去做。
《註》
(1)(相因寄生)指眾生由於相互間之業因而出生於世。
(2)(婬佚)「婬」是邪婬,「佚」放蕩。
(3)(煩滿胸中)是指欲火內燒,胸熱心狂。
又或交結(1)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2),強奪迫脅(3)。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
《解》或是勾結惡友,聚集邪眾,興兵相爭,互相攻伐。侵掠殺戮,武力迫脅。公然劫取,造作種種惡行。用來取悅妻子。縱情於聲色,極身作樂。因此,社會群眾對他憎惡討厭,為此遭受災禍和無邊的痛苦。這是說他的現世報。
《註》
(1)(交結)是勾結。
(2)(殺戮)此處指以槍矛武器殺人。「戮」以尖銳之物相刺叫戮。
(3)(迫脅)指以威力來恐嚇強迫。
如是之惡,著(1)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解》這種惡人,後世的人和天地鬼神都明顯的知道他的惡行。並且阿賴耶識裡收藏了惡業的種子,天神也記錄下他的罪行。命終之後自然墮入三途受無量苦惱。這樣輾轉在三途之中,累劫難得出離。這種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註》
(1)(著)昭著。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解》第四段講妄語惡。世間人民由於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於名利而不能念及修善積德。造作兩舌,煽動離間,搬弄是非,言詞粗野,惱他人心。存心欺誑,口出不實之言。還有善用花言巧語,誘人惡作的一類綺語。
他們憎恨、嫉妒善人好事。專幹破壞好人好事,欺騙世人,對於賢明的人失去信心。他們不孝父母,對自己的老師輕視驕慢。對朋友不講信用,難得見到他有誠實。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
《解》由於他很會運用欺騙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貴自大,稱說自己有道。若是未得聖道,說自己得聖道,那是大妄語,要受極大的苦報,因為他誤導許多眾生步入邪途。
再看他仗勢欺人,橫行霸道。欲令大眾俯首聽命,唯我獨尊,天天造作惡業而不知慚愧,不知自戒恐懼。
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解》佛說這樣的惡人,習染太重,難於教化降伏。他的驕慢習氣不改,他能橫行一時,皆因他前世所修的多福保護他不敗。但今世為惡,宿世的善果享盡了,善神遠離,所以他在壽命終盡時,惡業現前,有意想不到的災難。
又其名籍(1),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解》神明將惡人的罪行,都記載在他的個人檔案裡。惡業牽引,鬼神鑑察,帶著罪人,他就無法逃脫,只有跟著鬼神前往獄火油鼎之中,身心(形體和精神)遭受到摧毀破碎之劇苦。當此之時,後悔莫及了。
《註》
(1)(名籍)就是個人的資料檔案。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解》這是第五段,古人有兩種講法,一說是飲酒惡,一說是意業(貪瞋痴)三惡。足見此一品經義,確實具足五戒十善之意。
這一節經文是說:世間不善的人,心無主見,凡事猶豫、放逸、懶惰,唯圖苟安,自私自利,不肯修身行善,不務正業。不聽從父母的教誨,違背、狠暴的態度,經常加之於父母,父母有子猶如冤家,所以說不如無子。如是惡子,忘恩負義,對父母全無報答之心。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解》 這樣的惡人,每天只是放蕩自縱、遊樂散漫、好酒貪杯、愛食美味,取奪過度、貪而無厭、態度愚狂。由於無知故敢作惡,因此不識人情,無義無禮,無法勸導。他對於他的家親眷屬們,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全然不顧。對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解》如是惡人,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作惡,未曾作過一件善事。他們不信佛菩薩的教誨,不信生死輪迴,善惡報應的道理和事實都不相信。常懷惡意向著那些有修有證的真人,或是社會賢達之士。對於和合、如法修學佛道的出家人,他運用綺語、兩舌為手段離間之,使僧眾不和,不能如法修學,名為破和合僧。這些作惡的人,真正是愚痴無知,反而自以為比別人有智慧,可憐可憫。
正因為愚痴之極,不信三世因果,所以他不知道這一生從何而來,更不知死了以後往那裡去。在生唯知自私自利,不知利他,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還夢想著希望長生。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解》這一類愚痴行惡的人,他們心中閉塞,雖然聽了善友的良言,心裡不能體會開解,這真是蒙昧無知,實為人生之巨痛。人生在世,如不能在有生之年,預先修善。將來當他們在臨命終時,地獄、鬼、畜境界現前,此時恐懼生悔,但為時已晚,後悔莫及。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解》從此以下三小段經文,是佛陀為我們總結前面所說的五惡、五痛、五燒的恐怖。佛說:天地之間,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分得明明白白。這是說明宇宙間的有情眾生,總說有此五大類別。(也有說六道的,就是在天道裡又分出一類叫做阿修羅。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內容完全相同)。其中的苦樂善惡,人人可見,如是業因,如是果報,絲毫不爽。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
故我們現前所受的禍福,皆是過去生中所造業因的報應。人生在世,所造之業,總是善惡夾雜。當受報時,有先樂後苦,有先苦後樂;苦樂相承,禍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惡得禍,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得的。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解》佛說前世行善積善的善人,今世生尊貴家,一生享富貴長壽,事業順利成功,這是從樂入樂。他又能樂善好施,多修福慧,念佛往生淨土,則是從明入明。
如果惡人又造惡業,再種惡因,必得惡報,則是從苦入苦。又因為他愚昧無知,不信正法,不作善事,是為冥。倘苦多造惡業,死後墮入惡道,豈不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啊!五道輪迴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古代印度宗教家皆能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事唯有釋迦佛獨知其根源。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解》佛陀清淨、平等、慈悲,憫憐世人,出現世間,教化眾生。為大眾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事相,教人如何處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眾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少。是故世間眾生,因為不信佛的教誨,作惡不斷,所以生死輪迴永無休止。惡道的苦報也不會斷絕。世人之愚昧無知胡作妄為,果報之慘,真是語言難盡。
又因業感所現,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受其報應。生死死生,無量劫裡無有出期,很難解脫,痛不可言。這就是說的五燒。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解》佛在此末後一段,普勸我們改過修善。五惡是造作惡因,五痛是現世花報,五燒是三途的果報。大火燒身是比喻五燒。佛說:如果有人能於五痛五燒之中,專心一志,克制自己貪瞋痴三惡。又能言行一致,誠實不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是之人,必能得福,度脫生死;現世可得長壽,將來依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實的五大善啊!
佛在這一品經中,教人要深明善惡果報。淨宗的帶業往生,只限宿業,而決非現前所造之業。《涅槃經》說,「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惡業)。修淨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惡,決定不能往生。
《解》這一品,世尊再一次為我們顯示惡因惡報,是我們應該警覺、戒畏的。最後勸勉我們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學功夫。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的大眾。前面所說的五惡、五痛、五燒的苦報。因果報應輾轉相生,因結果,果生因,循環無有了期,愈往後愈痛苦。佛在這裡特別警惕我們,如果眾生敢犯此五惡,將來必定墮入惡道,長劫受苦,很難出離。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解》由於過去造作五惡,所以現世就遭受病苦災殃。病苦讓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並且讓大家都能見到這種現象(使那些警覺性高的人,看到這些現象,知道造惡後果的可怕,以後便不敢再造)。這是現的花報。這種人死後,決定墮入三惡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惡報。這是墮三途受五燒的報應。
《註》
(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2)(愁痛)憂悲苦惱。(酷毒)殘酷狠毒。
(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業力所感,內心的貪瞋痴三毒之火熾盛燃燒。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1)。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2)。痴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3)。
《解》 三途報了之後,宿世的冤家債主因緣聚會時,討債、還債互相殘害殺傷。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業因,由於痴惡而演變成大困劇。這都是貪欲執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肯布施,只貪圖自己的享樂,不理會是非曲直。這都是無明愚痴,貪瞋欲求所迫而造作成為重罪。人們總希望自己佔盡便宜,拼命在爭奪,所得到的榮華富貴只是一時快樂而已。為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繼續修善。雖然過去有修福積善,得到眼前的富貴威勢,若不修善,他的福報就會隨著惡業而消失磨滅。
《註》
(1)(困劇)「困」是無法擺脫的困苦,「劇」是劇烈的報復。
(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無理,是與非。「曲」指不合理。
(3)(磨滅)就是消滅。
天道施張(1),自然糾舉(2)。煢煢忪忪(3),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解》因果循環定律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所種的因,必有果報,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惡深重,則轉眼現前,就顯得驚惶失措,無依無靠,心中不安,這種人決定隨業墮入三惡道受苦報。這個因果循環報應的定律,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諸佛菩薩看到這種三途苦痛,非常悲傷,但無可奈何。因果報應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是沒有辦法代替眾生受苦的。
《註》
(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張)指運行。
(2)(糾舉)糾正檢舉。
(3)(煢煢)指孤獨無依。(忪忪)驚惶失措。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2)。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解》佛說,你們已經得到了佛的教誨,就應當深入的思惟體會,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終身都不能懈怠。應當尊重聖賢,敬重善知識,尊師重道。以仁慈博愛對待一切眾生。更應願求脫離生死輪迴的方法,拔斷六道生死眾惡的根本—貪著五欲六塵及妄想、分別等煩惱。這樣就能離開三途的苦惱及憂怖苦痛的六道輪迴。
《註》
(1)(端守)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誨,並依教奉行。
(2)(博愛)是廣泛平等慈愛一切眾生。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解》你們大家行善,什麼是首要的呢?第一應當保持清淨心,身行要具足威儀,耳目口鼻,皆當遵守佛的教導,精進奉行,力求自端,做到身心淨潔,與善相應。絕對不能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再犯諸惡。應當遵守受持五戒十善,對人要和顏悅色,修行要專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應當安祥鎮定,從容不迫。
作事倉卒(1),敗悔在後。為之不諦(2),亡其功夫(3)。
《解》 如果作事倉皇失措,將來一定會失敗與後悔。若所行不慎重真實的話,修行的功夫就喪失殆盡,前功盡棄了。
《註》
(1)(倉卒)急促,草率。
(2)(諦)慎重真實。
(3)(亡其功夫)「亡」喪失,「功夫」指修持的功力。
《解》這一品經以比喻說明。佛在此給我們說明善因善果,讓我們曉得修善得福的好處。把佛的教誡要像窮苦的人得到寶物一樣的珍惜。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
《解》佛說,你們要廣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眾善,不可違背真理與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進不退。以理智的愛心對待一切眾生,專一不雜的修學。在這個充滿誘惑與惡劣的環境裡,若能奉持齋戒,以清淨心,修行一日一夜,勝過在極樂世界修善一百年。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國土的眾生,都是積德修善,沒有絲毫造惡的因緣。反顯處在惡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難得可貴。
《註》
(1)(勿犯道禁)就是不違背道理,不犯禁戒。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解》若在此五濁惡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過他方諸佛國土中修善一千年。這又是為什麼?因為他方佛國福德是自然的,沒有造惡的地方。特顯人於惡世修行之難能可貴。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1),未嘗寧息(2)。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解》唯有我們這個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惡的人多。人們於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隨著貪瞋痴煩惱的支配,在造作種種惡業,從來沒有寧息過。佛憐憫我們,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誨曉諭,傳授給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此處指本經)。
接受本經之後,應思惟經中的義理,然後依教奉行。將自己所得到的覺悟利益,轉教給一切大眾,和家親眷屬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須要約束、反省、檢點一切錯誤的思想行為,力求改過自新。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要和睦,要隨順,不能違背義理。這樣就能得到歡喜快樂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順心對待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了。
《註》
(1)(飲苦食毒)這是比喻,說明人們每日受苦造業從未間斷。「飲」、「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貪瞋痴三毒煩惱。
(2)(寧息)安寧止息。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願輒得(3)。
《解》言行舉止若犯了過失,一定要深自懺悔,斷惡從善。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發現過失立刻改正。奉行經典中的教誡,就像貧窮的人得到珍寶一樣的珍惜,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這是以珍寶比喻經戒的殊勝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惡行,從今開始努力修善,洗除心裡的污垢,改變自己的一切錯誤行為,如是則自然感得諸佛降威加被,凡所願求,皆能圓滿得到,就是有求必應。
《註》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轉惡向善,去邪從正。
(2)(自然感降)「感」感應,「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與佛感應道交,得佛加持。
(3)(所願輒得)是指凡所願求的皆能得到。
佛所行處(1),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2),國豐民安,兵戈(3)無用。崇德興仁(4)。務修禮讓(5)。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解》這一段是說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說,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區,大如一個國家、都市,小至鄉鎮、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斷惡向善。則天下(社會)一片祥如,大眾和睦相處。日月天體的運轉一切正常;風調雨順,不會有反常的現象。天時、地利、人和,沒有種種自然災害。國豐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沒有人為的戰爭災害。
整個社會,人人盡知崇尚道德,處世待人廣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禮讓接物。大眾奉公守法,沒有盜竊之事。以誠待人,無有坑害、冤枉。彼此相處,更不會仗恃強勢欺凌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樂業。
《註》
(1)(佛所行處)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2)(災厲不起)「災」災禍,「厲」疫癘。這是說所有種種自然災害瘟疫都不會生起。
(3)(兵戈)比喻戰爭。「兵」是指軍隊,「戈」是泛指兵器。
(4)(崇德興仁)崇尚道德,興施仁政。
(5)(禮讓)「禮」是禮貌、節度,「讓」是謙讓不爭。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1)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2),升無為之安(3)。
《解》佛說,我憐憫、關懷你們,這份慈愛的心超過世間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我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傳授種種善法給你們,以此對治一切煩惱惡習,永遠拔除生死輪迴之苦,教導世人修行五善,獲五德。不斷向上提升,最終必定達到無上的佛果。
《註》
(1)(攻)對治的意思。
(2)(五德)即五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為五種善德。
(3)(升無為之安)「升」晉升、提升。「無為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吾般泥洹(1),經道漸滅(2)。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解》佛說,我入滅以後,四十九年所說的經道逐漸被人曲解變質,逐漸在此世間消失了。那時人民的思想、行為都是諂曲虛偽不實。內在的無明煩惱習氣,再加外面惡緣的影響,又會造作種種的惡業。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這種現象愈演愈烈(這是佛預言末世以後的社會狀況)。
你們有緣遇到這一部經,知道離苦得樂的方法,一定要輾轉相告,互相勸導勉勵,如佛在經上所說的理論和方法修學,依教奉行,決定不可以違犯。這樣的聞法機緣,非常殊勝希有,應知珍惜。
《註》
(1)(般泥洹)印度話音譯,中文是「圓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之義。
(2)(經道漸滅)「經道」指佛法。「漸滅」是逐漸消失。這是指佛的法運到末法時期以後就逐漸消失了。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解》這時彌勒菩薩合掌向佛說:世人無知造作五惡,感得五痛、五燒的苦報,一切皆如佛所言,完全一樣。佛以大慈大悲哀憫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生死輪迴,念佛往生淨土,這是佛的願望。
彌勒菩薩也是代表我們大眾,表示完全接受佛的重重教誨。說:不敢違背,不敢忘失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導。
《解》這一品經,是說阿彌陀佛及釋迦牟尼佛,慈悲加被一切與會大眾,普令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1),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解》佛告訴阿難,你們想不想見阿彌陀佛,以及西方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住的國土?如果想見,就應當面向西方,也就是太陽下山的方向,恭敬頂禮,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註》
(1)(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名。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1)。
《解》阿難即從座起,面向西方恭敬禮拜,又說:『我今願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阿彌陀佛忽然就現在他的面前,現的是廣大身。在虛空中,色相端正莊嚴,就像黃金山一樣,高出一切世界之上。此時還聽聞到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都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讚揚之聲沒有障礙,沒有間斷。
《註》
(1)(無礙無斷)在此是指十方如來演四無礙妙辯,所以說「無礙」;這樣讚歎盡未來際,沒有間斷,所以說「無斷」。
阿難白言,彼佛淨剎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解》阿難向佛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都是我從來沒有見聞過的,我也願意喜歡求生極樂世界。世尊告訴阿難: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曾經親近、供養過無量諸佛,培植眾德之本的人。你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要「一心歸依瞻仰阿彌陀佛」。這是佛傳給阿難求生淨土的方法,應當學習。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
《解》釋迦牟尼佛正說著此話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於掌中放出無量光明,普照一切佛國。因為佛光明的加持,使在會中的大眾都親眼看見十方諸佛國土,如在眼前一尋之處。因為阿彌陀佛殊勝的光明,極其清淨的緣故,所以普照此界的山河景物,例如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大小小的山河、江流、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沒有照不到的。
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谿谷、幽冥(1)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猶如劫水(2)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解》佛的光明就像日光的涌現,照亮整個世界,乃至於泥犁、谿谷、幽冥之處,都能照見,都是金色。就好像是劫水彌滿遍布世界,一切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瀚,只見無邊無際的大水一樣,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像這個比喻一樣。佛光所照之處,都是金色的,而且佛一放光,一切聲聞、菩薩的光明都顯不出來,只見佛光照耀,光明無比。
《註》
(1)(泥犁、谿谷、幽冥)「泥犁」是地獄道。「谿谷」指畜生道,因為谿谷中有龍蛇等。「幽冥」指餓鬼道。
(2)(劫水)是佛經上所說的大三災之一的水災。
此會四眾(1),天龍八部(2),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3),出於海面,明現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及異形類(4)。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
《解》在這個法會中,四眾弟子、天龍八部以及護法鬼神等,都見到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他們看見阿彌陀佛坐在蓮花臺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又見到彌陀弟子,聲聞、菩薩恭敬圍繞著阿彌陀佛。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明現照耀。而且清淨安穩,寬廣平正,沒有雜穢和異形類。物質環境都是眾寶所成,其中聖賢共住。
《註》
(1)(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2)(天龍八部)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砘羅伽。
(3)(須彌山王)須彌山高出眾山,故稱須彌山王。
(4)(異形類)「異形類」指人道以外餘道不同的身形。
阿難及諸菩薩眾等,皆大歡喜。踊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1)。
《解》阿難及與會的大眾們,見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生大歡喜心。大眾都踊躍的以最恭敬之禮,五體投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註》
(1)(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中文的意思是歸依無量正等正覺。
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鐘磬琴瑟,箜篌樂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諸佛國中,諸天人民,各持花香,來於虛空散作供養。
《解》三界諸天人民,乃至蜎飛蠕動等小動物,一切眾生,見到佛光,所有一切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慮、煩惱統統都得解脫。這時候就和諸佛菩薩一樣,都能夠慈心作善,歡喜快樂。鐘、磬、琴、瑟、箜篌等等樂器,無須人工彈奏,自然發出交響的五音。十方諸佛世界裡的諸天人民,也各持香花來到虛空中,對佛恭敬供養。
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見此土,亦復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眾,圍繞說法。
《解》此時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以佛的威神之力加持,就像面對面,如清淨的天眼,觀看一尋地這樣清楚明瞭。極樂世界大眾看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如此的明瞭。他們見釋迦世尊以及在會的比丘眾等,圍繞聽佛說法的狀況。
《解》這一品經,主要是說彌勒菩薩述說自己親見的境界,為我們作證明,知道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真實不虛。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極樂世界,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1),雨諸香華,遍佛剎不。阿難對曰,唯然(2)已見。
《解》這個時候,佛對阿難、彌勒以及在會的大眾們說:你們都親眼看見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泉池、林樹等一切景物,嚴淨光麗,形色殊勝特別,窮微極妙,清淨莊嚴嗎?你們有沒有看見欲界諸天,以及上至色究竟天的一切諸天天人,都在空中散百千香花,萬種伎樂,供養阿彌陀佛,周遍極樂剎土呢?阿難非常恭敬的回答說:是的,世尊,您所講的我們大眾都見到了。
《註》
(1)(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最頂的一層天。
(2)(唯然)這是表示非常恭敬回答:是的。「唯」是表示答應詞。「然」是的。
汝聞阿彌陀佛大音(1)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解》世尊又問:你們聽見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沒有?阿難回答說:是的,我們已聽到了。
《註》
(1)(大音)指佛陀說法音聲,普及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聞;並能普度一切眾生一生圓滿成佛。
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眾(1),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不。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復有眾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皆是化作,汝悉見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
《解》佛又說:你們看見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遊行於虛空,其所居的宮殿皆能隨身,沒有障礙。你們見到他們飛行遍至十方,供養諸佛嗎?以及見到他們念佛相續不斷嗎?還有各種鳥類,住在虛空中發出種種聲音,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們全都看見了沒有?彌勒菩薩代表與會大眾回答說:是的,是的,就像世尊所說的一樣,我們全都看到了。
《註》
(1)(淨行之眾)是具足清淨行持的大眾。此指極樂世界的菩薩們。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1)者,汝復見不。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2),處於宮殿。又見眾生,於蓮華內結跏趺坐(3),自然化生。何因緣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有胎生者,你們看見了沒有?彌勒菩薩回答說:世尊,我看見極樂世界有住胎的人,如夜摩天人住在天上宮殿那樣的快樂。又看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在蓮花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這是什麼因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胎生的,有化生的呢?
《註》
(1)(胎生)在這裡「胎生」是比喻。說明因疑惑心而念佛往生到邊地,在蓮胎中,不能見佛聞法。不同我們這個世間的胎生。
(2)(夜摩天)是欲界第三層天。
(3)(跏趺坐)是盤腿而坐。表端身正心。
《解》這一品是說明,有一類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者胎生的原因。從而勸導人們,深信切願,莫生疑慮,一心求生淨土。以免墮入邊地疑城,導致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不得自在。
《註》
(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邊地七寶宮殿中,因此處為疑根未斷的人所居,故稱「疑城」。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1),不思議智(2),不可稱智(3),大乘廣智(4),無等無倫,最上勝智(5),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解》世尊告訴彌勒菩薩,若有眾生以疑惑心,雖也念佛不斷,發願求生淨土。但是他們不明瞭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於這些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沒有真正明瞭理解,心存懷疑。但這種人深信六道輪迴是罪是苦,往生極樂世界是福是樂,因而樂修善本,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註》
(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瞭佛的智慧。此句是總說。
(2)(不思議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測,即成所作智。
(3)(不可稱智)佛的智慧眾多,不是言語所能盡述的,即妙觀察智。
(4)(大乘廣智)佛的智慧深廣,能夠窮盡一切法門,即平等性智。
(5)(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佛的智慧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無與倫比,此即大圓鏡智。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1)。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解》又有一類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但是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對於往生清淨佛國,信願不堅,依據不專。然而還能念佛相續不絕,以念佛的功德,結其善願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註》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廣智。(無等智)即前之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即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1)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解》上面所說的兩種有疑心的眾生,一是因為對佛智有疑,一是對自己的善根有疑惑。所以他們雖然生到極樂世界,但不能參加阿彌陀佛的法會,也就是不能見佛聞法。生於佛國邊地,七寶城中。這不是佛使他這樣,完全是他自己心裡所生的疑障。而生於邊地,也是於寶蓮花中自然化生,他們的飲食快樂,像忉利天人一樣。
《註》
(1)(道止)停留。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解》他們在疑城中不能出離。所住的宮殿只在地上,不能隨意大小。五百年之內,見不到佛,聽不到佛說法,見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薩、聲聞聖眾。因他們心裡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難開明,對經典的義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開意解,生不起歡樂之心。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才稱他們為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1),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解》如果有眾生能明瞭深信佛的圓滿智慧,乃至四種殊勝智慧,斷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萬行,持名念佛,種諸功德,把所修功德迴向求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諸菩薩們一樣,具足成就。彌勒你們應當知道,這些九品化生的菩薩,皆是因為智慧超勝的緣故。
《註》
(1)(勝智)指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1),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邊地疑城胎生的眾生,五百歲中(是以我們的世間計時)不見三寶,不知道菩薩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習種種功德,沒有因緣奉事阿彌陀佛。應當知道,這些往生邊地的人,過去世中沒有智慧,懷疑自己的善根和佛的圓滿大智。所以,導致往生到邊地疑城之中。
《註》
(1)(不見三寶)這裡指見不到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也聽不到佛說法。
《解》這一品經,是講生在邊地的眾生,一定要把疑惑完全斷盡了,才能花開見佛。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1),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錁,繫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縶(2)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解》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所造成的牢獄。王子犯罪,就囚禁在其中。這個牢獄裡有重樓、宮殿,都裝飾得很華麗。那裡面有金床和寶帳,以及欄窗榻座,都是珍貴奇妙的眾寶裝飾而成。衣服飲食等物質生活的享受都與轉輪王一樣。所不同的是用金質的腳鐐,把他的雙腳鎖起來。這些小王子難道還喜歡住在裡面嗎?
彌勒菩薩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他們被囚禁的時候,失去了自由,心不自在,只想用種種方法,求得出離這個七寶獄。他求助於輪王身邊的大臣,終究未能如願。等到輪王心裡高興的時候,才能得到解脫』。
《註》
(1)(綺殿)裝飾華麗的宮殿。
(2)(幽縶)囚禁。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1)。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2)。以此為苦,不生欣樂。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一類往生到邊地疑城的眾生,也像王子一樣。他們對於求得佛的智慧這件事感到懷疑、後悔,或者對於自己的善根不深信。他們雖然有這些疑惑,但是還相信念佛能往生極樂世界,也具足信願行,所以也能往生。
雖然生到極樂世界,但在花胎中,不能立即見佛聞法。他們在花胎內的生活,猶如處在園苑宮殿之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蓮花胎內清淨沒有污染,也沒有惡事,處在非常清淨安樂的環境中。就像前面譬喻中的王子處在七寶牢獄一樣。
但是他們在那裡要停留如此間五百歲的長時間,不能得見阿彌陀佛,聽不到佛的說法,也見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薩聖眾,所以也不能供養承事諸佛。無緣修習一切殊勝善根。他們以此為苦,對邊地的生活不會感到欣喜快樂。
《註》
(1)(廣大智)指前一品所說的四智。
(2)(一切殊勝善根)指供佛、聞法等善根。
若此眾生,識其罪本(1),深自悔責(2),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3)盡已,然後乃出。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
《解》這些往生在邊地的眾生,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在邊地的原因,深深懺悔、責備自己的過失,要求出離邊地疑城。由於有懺悔的力量,等到過去世的疑惑全部斷盡了,然後才能出離。
從邊地出來即可前往親近阿彌陀佛,聽佛講經說法。這些從邊地疑城出來的眾生,雖然聽佛講經說法,但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熏習,才能了解體悟佛的說法,心生歡喜。此時也有能力遍供無量無數諸佛,修習種種功德。
《註》
(1)(罪本)指前面經文所說的兩種疑惑。
(2)(悔責)懺悔、責備自己。
(3)(過失)指疑惑心。
汝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1)諸佛無上智慧。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應當知道這兩種疑惑給菩薩們所帶來的損害很大。只要有懷疑,這種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大利益就得不到。所以應當明瞭深信諸佛無上的智慧。
《註》
(1)(明信)明瞭、深信沒有疑惑。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解》彌勒菩薩請問佛,為什麼這個世界有一類眾生,他們雖然也肯修善,但不想求生極樂世界?
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一類眾生,由於智慧淺薄,分別極樂世界比不上天界,所以他們不喜歡求生極樂淨土。
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1),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解》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這些分別西方不及天界的眾生,因為他們有虛妄分別,所以不願求生極樂世界。他們怎樣能脫離輪迴呢?
佛回答彌勒菩薩,這些人對所修的善根念念不忘,不求真實的智慧,貪圖世間的福報享受,所以他們雖然修福,所求的卻是人天福報。得報的時候,一切所需都能滿願,但是終究不能出離三界牢獄。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想要救他免卻輪迴,但是因為他的邪知邪見、分別、執著太重,主宰著他自己,無法捨離。所以常在輪迴,不得自在。
《註》
(1)(邪見業王)「邪見業」指邪知邪見、分別執著的業。「王」比喻主宰的意思。
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1)。云何出離生死大難(2)。
《解》你們看那些愚痴的人,他們不培植善根,只以世智聰辯來增長邪知邪見。這種人天天在造惡業,又如何能出離生死苦海呢?
《註》
(1)(邪心)指邪知邪見。
(2)(生死大難)指六道輪迴。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解》 還有一類眾生,雖然也在種善根,修大福報,持佛名號。但是,他們對做過的好事卻念念不忘,分別、執著的情執十分深重。這樣,縱然有心求出輪迴,也不可能。
若以無相智慧(1),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解》如果以無相的智慧,培植一切功德根本,專念阿彌陀佛聖號,身心決定能得到清淨,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時心心念念只求往生極樂世界,趣向無上菩提。能這樣修學,一生中決定往生成佛,永遠脫離輪迴的痛苦。
《註》
(1)(無相智慧)「無相」就是不執著,對世法、佛法都不執著。這不執著的心,就是清淨心。由清淨心生起的智慧便是「無相智慧」。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為我們介紹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的菩薩,念佛往生淨土的狀況,為我們作最好的證明。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
《解》彌勒菩薩向佛請教:現在娑婆世界以及他方諸世界的不退菩薩,將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有多少?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諸小行菩薩(1),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在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過無數諸佛,培植無量的功德善本,將來決定得生極樂淨土。也有無量無數的小行菩薩,也曾修習功德,將來往生的人數是不可計算的。
《註》
(1)(小行菩薩)指不退位以下的菩薩。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從遠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1),生彼國土。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解》不但娑婆世界的無數諸菩薩,當來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方諸佛世界的菩薩,往生的情況也是一樣。從遠照佛剎,有十八萬億的小行菩薩和大菩薩當來往生。
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來也要往生。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這些諸佛剎土中的不退菩薩,當來要往生的,或者數十百億,或者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註》
(1)(摩訶薩)是大菩薩的意思。通常稱地上菩薩為摩訶薩。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1)。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解》其第十二佛剎名無上華。這個剎土有無數的菩薩,都已證得不退轉位。智慧勇猛,在無量劫中,已曾供養過無量諸佛。在修學上都具足大精進,發心趣向成佛的法門。他們能在七日之中,就能攝取百千億劫大菩薩們所修的功德之法。這些菩薩皆當往生。
《註》
(1)(發趣一乘)發心趣向成佛的法門。
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解》其第十三佛剎名叫無畏。這個剎土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其餘小菩薩以及比丘四眾等,人數不可稱說計算。他們當來也都能往生。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解》十方世界諸佛的名號、剎土的名號,以及彼菩薩眾當來往生的人數,如果要詳細的說出來,經無量劫的時間也說不完。足見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十方一切諸佛稱讚,一切諸大菩薩嚮往的修學聖地。我們今世有緣,切莫錯過。
本經正宗分,至此節已說竟。
《解》從四十三到四十八品是本經的流通分。
這一品經,是世尊告訴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小乘的根性。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無上微妙的法門。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看十方世界一切大小菩薩眾,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善巧地獲得這個一生平等成佛的真實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1),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解》如果有具足信願行的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起一念歡喜愛好之心,歸依瞻禮,依佛所說如法修行,當知此人,即得往生淨土一生圓滿成佛的大利,應當獲得如經上所說的種種功德利益。
佛再次表明,念佛人不能心存自卑,也不貢高我慢,時時處處要謙虛、厚道、老實念佛,這樣來成就增長善根。其人決定不是小乘根性,不但不是小乘,佛在此讚歎這樣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實在是與本經第一品中,以憍陳如尊者排名第一的旨趣,先後相映。
《註》
(1)(下劣)在此指卑下低劣。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1),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2)想。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3)。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4)之心。
《解》所以告訴你們天人、阿修羅等參加法會的大眾們,應當熱愛、喜樂修習這個法門,對此念佛成佛之法,生起希有難逢的心。以本經作為自己真正的歸依處,把本經看作自己的導師,無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以本經為標準,不敢違背,方能令無量無邊的眾生,快速證得不退轉的果位。
以及想要見到阿彌陀佛所攝受的廣大、莊嚴、殊勝、微妙的極樂佛剎,想要圓滿以上功德者,應當更加精進接受這個念佛求願往生的法門,為求往生成佛,就不能生起退屈諂偽的心。
《註》
(1)(天人世間阿修羅等)這句是指參加這一法會的六道眾生。
(2)(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佛能引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3)(速疾安住得不退轉)「速疾」很快。「安住得不退轉」是不要經長時間,只要生到西方淨土就能圓證三不退,安住在諸佛境界。
(4)(退屈諂偽)「退屈」退心、後悔。「諂偽」諂曲虛偽不實。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解》假如遇到大火等極大的災難,也不應該懷疑、後悔。為什麼呢?因為十方世界無數的菩薩眾,都是希求這個微妙的法門,能尊重聽聞、深信切願、依教奉行,對本經的教誨不生違背。
十方世界有很多的菩薩眾,希望聽聞這部《無量壽經》、這個念佛法門,無奈因緣不具足而得不到。所以,你們大眾有緣遇到,就要認真修學,應努力求得此法的真實功德,才能在這一生中圓滿成就無上佛道。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給每一位信受奉行本經的人,普授成佛之記。也就是為將來一定成佛作證明,非常希有。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1)。於彼法中,廣大勝解(2),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解》若在將來之世,一直到佛陀的正法滅時,在這一萬二千年中,如果有眾生培植念佛的善根,宿世已曾供養過無量諸佛,由於諸佛威神力的加持,能使他在這一生中遇到如此廣大法門《大乘無量壽經》。
遇到之後,歡喜信受經中的教誨,能攝取、受持,就必定能獲得廣大一切智智,對於這一法門徹底了解,生大歡喜。然後再把這個利益廣為他人宣說,勸人常樂修習這個法門。
《註》
(1)(一切智智)指究竟圓滿真實智慧。
(2)(廣大勝解)徹底了解。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1)。
《解》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對於念佛往生法門,或者已經求得了,或是現在正在求,或是將來要求此法者,都可獲得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利益。
你們應當對這個法門要堅信不疑,積功累德,應常修行學習,使心中沒有疑惑、障礙,這樣便不會迷失在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的三界牢獄之中。
《註》
(1)(牢獄)在這裡是比喻住三界如同牢獄。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1),能生佛法廣大異門(2)。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如上所講的修學諸大乘法門的菩薩們,雖能開示佛法中的諸大乘法門,但由於未能聽聞彌陀淨土法門的緣故,有一億菩薩在成佛的道路上,他們退失了無上菩提的心行。
《註》
(1)(大威德者)是指修學大乘佛法的人。
(2)(廣大異門)淨土法門以外的大乘法門。
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解》倘若有人對於這一部經,能發心書寫、供養、受持、讀誦,即使是在很短的時間、偶然的機會,也要為他人演講宣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愁煩惱,乃至晝夜思念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的人在成佛的道路上決定不會退轉。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解》這樣依教奉行的人,在他臨命終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到處都是劫火災難,他也能避免。並能夠順利的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因為他曾經供養過無量無數諸佛,諸佛如來為他授記。並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稱讚。由於以上的種種殊勝利益,所以你們應當專心信受、持誦、宣說、奉行此經。
《解》佛這一品經中特為顯示世尊大慈大悲,在佛法滅後,再留此經住世一百年,普度一切罪苦眾生。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解》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為一切眾生說這一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是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以及極樂國土中的種種殊勝莊嚴。所以你們所應當學習的,就是發願往生,這是大眾都可以求得。不要等到我入涅槃之後,對這一部經又生起疑惑。
當來之世(1),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解》將來末法盡時(佛入滅後一萬二千年),佛所說一切經論學習方法,都會在這個世界消失。那時,我以大慈悲心哀愍眾生,又以威神加持,特留此經繼續在世間流通一百年。那個時候的眾生,若有遇到這部經,肯依教奉行,歡喜信願求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得到度脫。
《註》
(1)(當來之世)指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之後,佛的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共有一萬二千年。
如來興世(1),難值難見。諸佛經道(2),難得難聞。遇善知識(3),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解》佛示現在這個世間,是很難遇到、見到的。佛所講的經和所講的修行方法,也是很難聽得到的。想要遇到善知識也很不容易。即使遇到善知識的教導,聞法之後,而能依教奉行,也很難得。如果聽到這部經、這個念佛往生的法門,能真正相信,歡喜受持,那是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難更難了。
《註》
(1)(興世)是出現於世。
(2)(道)指修行的理論與方法。
(3)(善知識)指正知正見、如法修行的人,能引導眾生於善道的人。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1),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2)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解》如果有眾生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音聲,能生起慈悲心、清淨心。同時內心踴躍歡喜,或者全身汗毛直豎,甚至感動得流淚。有這種現象的人,都是由於前世曾經是個念佛修行的人,所以他不是普通人。
《註》
(1)(佛聲)指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音聲。
(2)(衣毛為起)指遍體汗毛直豎。
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解》如果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心中懷疑,對於佛經上所講的話都不相信。佛說這一類人,都是來自三惡道,過去殃惡習氣未盡。他們這一生不能得到度脫。因為心存狐疑,不肯相信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咐囑大眾要勤奮修行,要堅持守本經的教誨,依教奉行。要發心救護一切眾生。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1),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2),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3),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解》佛告訴彌勒,一切諸佛如來的無上涅槃大法及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自在融通,無所著取,諸佛如來的涅槃大法,以及菩薩的六波羅密等超出世間之法,不是容易能遇到的。雖有善能講經說法的法師大德,對於這些法門,也難用語言文字而為開示。
若人於此念佛成佛的難信法門,能生堅固深信,這是最難遇到的。我今如理宣說這樣廣大微妙的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一切諸佛所稱讚。我今將此法門咐囑給你們,你們要當全力守護本經,依教奉行,為人演說,廣利眾生。
《註》
(1)(無上之法)指本經持名念佛往生淨土之法。若一切大乘教中,則指究竟涅槃為無上之法。
(2)(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果地圓滿德能。
(3)(波羅密等菩薩之法)指一般大乘菩薩法。
為諸有情長夜(1)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解》為了讓一切有情眾生能夠脫離長夜黑暗的利益,不要讓眾生淪墮在六道輪迴中,備受危苦,你們應當勤奮修行,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隨順我的教法。應當孝敬於佛,常常感念老師的恩德。應當讓這部經典久住不滅。應當有堅定的信心,持而不失。對於經典的教理行果,不能損毀喪失,不能妄自來增減經典原文。
《註》
(1)(長夜)是比喻六道生死輪迴。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1)。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解》佛再次囑咐說:你們應當常常念誦這部經,要常念阿彌陀佛,不能間斷。果能真實發心,念念相續,就能很快的往生不退成佛。我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所以就如是而說。如來的大願大行,你們也應該隨力隨分去做。要種福修善,以這個標準來求生極樂世界,一定得到成就。
《註》
(1)(捷)快速。
《解》這一品經,以重頌說明。一切眾生由於過去生中修福修慧,善根成熟,才能聞到這部經,接受淨土法門。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
《解》這時世尊又以重頌的方式而說道: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福修慧,就不能聽到這部經,接受淨土法門。由於往昔生中已曾供養諸如來,才能歡喜、相信這個法門。但是,造十惡業、驕傲、懈怠以及邪知邪見的人,難以相信如來所說淨土微妙法門。這就像是盲人長期處在黑暗之中,不能引導別人正確的道路。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解》唯有曾經於無量佛所廣植眾善之人,才能真正發心續佛慧命,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並能完全深信,接受淨土法門,依教奉行,廣泛流通經典。同時還能天天讀誦經典,為人講解,以此殊勝利益供養大眾。
像前面這樣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定可以往生極樂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有再大的災難,他們也不會受影響。承佛本願威神加持,都能得到度脫,往生成佛。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解》如來智慧像大海一樣,深廣無涯。唯佛與佛才能徹底明瞭。即使是聲聞用億劫的時間來思量佛的智慧,盡其神通智力也不能測知。
如來果地上的功德,只有佛的境界才能了知,也只有佛才能說得清楚,指示明白。得人身雖難,遇到佛更難。聽聞淨土法門而能信樂受持,這是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了。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1),應信我教如實言(2)。
《解》如果有眾生能夠依照本經的教誨,真信、切願、實行,在這一生當中必能作佛。他的行持,確實超過普賢菩薩久遠劫修學的成就,定登彼岸。所以佛又慈悲地勸諭博學多聞的大乘菩薩們,有真正智慧的人,應當相信佛的真實語。
《註》
(1)(博聞諸智士)博學多聞,有智之人。此指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
(2)(如實言)與事實真相相應的語言。
如是妙法(1)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2)。
《解》如是難值、難聞、難信的妙法,今天我們很有幸聽到了,就應當常常念佛,而生慶喜之心。不但自己受持這部經,而度脫生死,還要廣泛弘揚本經,勸人念佛,出離生死。這樣的人,佛稱讚他們是真正的善知識。
《註》
(1)(如是妙法)指本經。
(2)(真善友)真善知識。
《解》這是本經的最後一品。主要是講與會大眾聽了釋迦牟尼佛宣講《無量壽經》之後,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利益。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1)。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解》這時世尊已講完這部經,娑婆世界的天上、人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煩惱,得法眼淨(證阿羅漢果),二十億眾生證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見思煩惱斷盡,永脫三界,心開意解,證得阿羅漢果。
《註》
(1)(法眼淨)指斷了見思煩惱就得到法眼淨。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1)。
《解》有四十億的菩薩,對於無上菩提之道,安住於事實真相而得不退轉。他們以四十八願利益眾生的功德來莊嚴自己。有二十五億眾生,證得無生法忍(七地以上)。
《註》
(1)(不退忍)念念皆無退轉,相當於念不退。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1)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解》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從來沒有發心要成無上佛果,聽佛說此法門之後,才開始發心。修諸善根,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佛說他們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將來各自到十方世界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註》
(1)(異方)指十方世界。
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解》又有十方佛土,有現在往生,和將來往生,見阿彌陀佛的人。每一個世界有八萬俱胝那由他的眾生,蒙佛授記,得無生法忍,成就佛道。十方佛剎的念佛人,由於過去與阿彌陀佛有很深厚的因緣,都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并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解》這個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並且出現種種希有的神奇瑞相。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又有諸天天人在虛空中演奏微妙的音樂,發出隨喜讚歎之聲。甚至色界諸天的天人,也都聽到世尊宣說此經,讚歎這是從來沒有聽過的妙法,便降落無量的妙花來供養莊嚴道場。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阿難尊者和彌勒菩薩,以及參加法會的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與一切大眾,他們聽完了這一部經之後,都十分歡喜。並且真正的相信、接受,切實的依照本經的教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