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這幾段都是說明我們社會的現象,特別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佛所講的這些重惡,我們自己有沒有?「徙倚」是心志不定,我們俗話說沒有主張,沒有主意,心神不定。「懈怠」是懶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必然是一事無成。
我們知道世出世法要想成就,第一個條件是要立志,就是我這一生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有一個奮鬥的目標,你就會得到的。有人求名,他能夠成名。有人求利,他能夠獲利。為什麼?目標專一,這三心二意不行。
學道也是如此,目標也要專一。佛門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只能取一個,不能走二條路。從前善導大師說的很好,如果求解,你可以多學一些法門,你求明理,各種東西都可以涉獵,可以多聽聽。如果講修行,那只能走一門,路只能走一條,路可以多認識些,走的時候只能走一條,你不能同時走二條路。所以行門絕定是一個,你才能達到目標,這是從原理原則上說。
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淨土,這又是什麼原因?宗派那麼多,為什麼要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呢?諸位要曉得,這裡頭確實有難易不同,譬如說:參禪,它的目標是明心見性,這東西難哪,不容易,要想見性,我們的真心本性為什麼見不到?
佛說這裡有障礙,什麼障礙?見思煩惱是一種,塵沙無明又是一種,根本無明是最後一種,你要把這些煩惱斷盡就明心見性了。這可以試試看,斷見思,斷塵沙,至少破一品無明,這才叫「明心見性」。古時候還有人能做到,現在沒有人可以做到。
不要說破無明、破塵沙了,見思煩惱都沒辦法斷,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我見思煩惱一品都不斷也行,這法門的殊勝在此地,這法門容易,其它法門難。這是佛為什麼要勸勉我們,這一句關係重大,我們如果犯了「徙倚懈怠」這毛病,就是念佛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往生,這要特別注意的。
「不肯作善」,不肯作善的人,就是真正沒有福報的人,世間人,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那一個人不求財富?財富對人,真的是多多益善啊,沒有人怕多。那一個人不求聰明智慧?那一個不求健康長壽?都求啊!能求得到嗎?佛告訴我們絕定求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此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財富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你修因就一定得到果報。財富的因是什麼?是財布施,前面講范蠡的故事,愈捨愈多,捨是種因,捨的心非常清淨,捨得自然,沒有一絲毫留戀,所以他來的果報特別的快,特別的豐滿啊。
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凡是我們知道的、熟悉的,無論是世法或是佛法,都很歡喜樂意的傳授給別人,教給別人,自己絕不吝法,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別人,增長聰明智慧。
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觀世音菩薩施大無畏智,眾生有恐怖、有困難、有害怕,我們幫助他,使他心地能安穩,離開一切恐怖,凡是這一類的,都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面做得最徹底、最究竟的,無過於素食,不食一切眾生肉,不惱害一切眾生,果報就健康長壽。所以你明理,知道方法,肯這樣去學,肯這麼去做,這三種果報,你一定得到。所以要知道「作善」,要歡喜「作善」這才對,不肯「作善」,那是真正沒有福報。
「治身修業」,「治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修養,不能在個人身心修養上下功夫。底下這「業」是事業,對於自己的事業不能專心去經營,這是錯誤的,他沒有現代人講的「敬業的精神」。
「父母教誨」他也不聽;「違戾反逆」就是違背父母教誨。家庭裡面就「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對兒女如此的失望。「負恩違義」,孩子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無有報償」,不但不能夠養父母,而且是「放恣遊散」,成天在外流浪不回家之類的人。現在這個社會,中國、外國,這種現象愈來愈多,以前有,不多,很少,現在很多,幾乎到處都見到。
「耽酒嗜美」,「美」指美味好吃,好吃懶做之類的人。「魯扈抵突。不識人情。」,脾氣怪扭、粗魯、跋扈、不講理,不懂得人情事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就是沒有辦法勸導他,善言他聽不進去,好話他不能接受。這在佛法裡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沒有善根」,佛也沒有辦法教導他。
所以我們讀了這些經文,看看現前的社會,佛在三千年前把我們現代這個社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此社會現象雖然很痛心,雖然很感嘆,但是不能灰心,為什麼?這三千年前佛就看清楚了,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如何拯救自己,如何幫助別人,這才是大事,佛家常講的「大事因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