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宣化上人開示錄(一) 宣化上人主講

宣化上人開示錄(一) 宣化上人主講

參禪是開悟的方法

[日期:2010-07-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九八○年十二月禪七開示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演變成五宗,就是禪、教、律、淨、密。禪是禪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律,淨是淨土,密是持咒。現在是打禪七期間,只講禪的道理,其他四宗,暫且不談。
  
  禪那,譯為「思惟修」,常想這件事。什麼事?就是話頭。研究「念佛是誰?」這句話,這叫參禪。其實參話頭也是妄想。不過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辦法,用一個妄想來消滅多個妄想。參話頭的功夫,需要經過長時間才能有所成就。所謂「久參有禪」。
  
  「參」好像用錐子來錐木頭一樣,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參禪,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開悟。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百尺竿頭上,再向前邁進一步,這時,十方世界現全身。可是,這個法門,要念玆在玆才有效,不能放鬆,不能放逸。
  
  在《證道歌》上說: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頓,就是立刻覺悟一個理,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的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頓悟的時候,知道井在那裏,可以去取水。沒有頓悟的時候,常聽轆轤(汲水的工具)響,但不知井在何處?這個譬喻,是說明佛性從什麼地方來的?怎能證得佛性?證佛性別無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參禪打坐。
  
  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法門。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這六度修行圓滿,才能開悟。
  
  我們都在作夢,所謂:
  
  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
  
  夢裏身榮貴,夢醒在窮鄉。
  
  朝朝是作夢,不覺夢黃粱;
  
  夢中若不覺,枉作夢一場。
  
  在夢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覺悟之後,三千大千世界也化為烏有。為什麼?因為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把萬事萬物都返本還原,又怎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都沒有了。有人聽到這四相沒有了,就不敢修行。誤認修到極點,人也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壽者也沒有了,怎麼辦呢?那麼,什麼工作也沒有了,成為失業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嗎?那就繼續顛倒吧!修行到了無四相的境界時,就能掃一切法,離一切相,證得諸法實相的道理。所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不是說我明白這個道理,而是要真正證得這種一法不立,萬法皆空的境界,那時候,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我們在世界上,不是執著名,就是執著利,或者執著財,或者執著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捨不得。為什麼捨不得?因為有精細鬼和伶俐蟲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當面錯過,失之交臂,對面不識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就在我們的對面,我們還要到處去找,這就是受顛倒妄想所支配。
  
  參禪的「參」,就是觀。觀什麼?觀照般若。教你念玆在玆觀自在,不是觀他在。觀觀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參禪打坐,用功修行。若是不在,在那兒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禪堂,心跑到紐約去觀光,或是到義大利去旅行。到處去攀緣,所以就不自在了。
  
  觀自在,就是菩薩;觀不自在,就是凡夫。觀自在,是天堂;觀不自在,是地獄。如果觀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此身在參禪的時候,繼續不斷地參,綿綿密密地參。這才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達彼岸。
  
  參禪的祕訣,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麼?思「念佛是誰?」今天也參,明天也參,天天在禪堂裏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是在短期能嘗到禪的味道。要經過長時間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功夫,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又叫五陰。蘊是集聚的意思,陰是遮蓋的意思。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脫?就因為被五蘊所覆的緣故。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有障礙為色,有形相為色。色蘊不空,見到色被色塵所迷惑,聞到聲被聲塵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塵所迷惑,嚐到味被味塵所迷惑,觸到覺被覺塵所迷惑。如果把色蘊空了,就是內無其心,外無其形,遠無其物的境界。
  
  色,有種種顏色,能令你眼花撩亂,認識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樣。在《道德經》上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些境界,都是被色蘊所執著。若能破了色蘊,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沒有這些麻煩了。
  
  所以說,色蘊不空,便執著在色上,若著色上,見惑不能破。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境界,就是色,對著境界生起一種貪心和愛心,就執著了。見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斷盡,就證初果羅漢。我們修道人,先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然後再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也就是對一切理認識不清楚。如果斷盡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證四果阿羅漢。
  
  (二)受蘊:就是領納的意思。境界來了,不加考慮,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覺。譬如吃一種好東西,覺得很自在,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覺得很舒服,這就是受。住一間好屋子,覺得很漂亮,這就是受。坐一輛好汽車,覺得很舒服,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覺得不錯,這就是受。
  
  (三)想蘊:就是思想的意思。因為五根領受了五塵的境界,就生出種種的妄想,種種的念頭。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四)行蘊:就是遷流的意思。隨來隨去,隨去隨來,沒有停止,川流不息。作善作惡的動機,由妄心所支配,而反應於身口的行為。
  
  (五)識蘊:就是分別的意思。境界來了,就生起分別心。例如:見到美色,生歡喜心;聽到惡聲,生討厭心等等的分別。
  
  若能把五蘊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沒有一切的災難。我們為什麼有災難?就因為有我執、有法執,二執不空的緣故。
  
  《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五蘊本來沒有自性,猶如空中的浮雲,自然而有,自然而無。不明白這個道理,被五蘊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脫。我們修道,就是破五蘊,好像浮雲,來,隨它來;去,隨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執著它。貪瞋癡好像水中的泡一樣,本來沒有實體,它自己生,它自己滅,不執著就沒有了。
  
  在《永嘉大師證道歌》又說: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實相,就是無相,無所不相,也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可以說返本還原,證得自性清淨。到這種境界,也無人,也無法,人法雙亡。也沒有人執,也沒有法執,這就證得實相理體。在剎那之間,能將無量劫以來,所造的無間地獄罪,統統消滅無餘。永嘉大師說:「如果我用誑語來欺騙眾生的話,我心甘情願到拔舌地獄,去受塵沙劫那樣多的苦。」
  
  我們在禪堂裏,要實實在在來修行,好像抽繭絲一樣,要有忍耐性,一點一點來抽絲,才不會亂。不可自作聰明找捷徑,用科學方法來開悟,那是妄想。如果科學能開悟,那些科學家不會在牛角尖裏亂鑽,早就開悟了,不會有你的分。不要異想天開,還是按部就班來參「念佛是誰」吧!腰痠要忍耐,腿疼要忍耐,忍耐到時候,自然會開悟。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各位注意!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要曉得一分努力,便有一分功夫,修行講真功夫,不是口頭禪,能說不能行,是無用處。不但對開悟無幫助,反而成為障礙。所以說:「不說話,才是禪。」
  
  一念靈光能徹照天地,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二無別。為什麼我們不能證得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因為我們凡夫的妄想太多,所以把智慧遮住,沒有光明,成為無明。整天起惑、造業,要受生死的苦報。
  
  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五眼,就是天眼、肉眼(非人眼)、法眼、慧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若沒有一切的妄想,就能證得這些境界。這並不是玄妙的理論,而是自然現象,是從實踐功夫中得來的,一點也不為奇,這是平常事。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被無明所覆,遇不到善知識的指引,不知什麼是明心見性(明悟自心,徹見本性)?什麼是返本還原(恢復童子身)?我們在參禪,要明心見性,要返本還原。得到解脫,就無罣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得到究竟涅槃。
【書籍目錄】
第1頁:尋聲救苦念觀音 第2頁:觀音菩薩與我們是兄弟
第3頁:彌陀佛七開示 第4頁:什麼是佛法
第5頁:禪七的規矩 第6頁:以妄制妄參話頭
第7頁:認真修行莫放逸 第8頁:清潔空氣的電療法
第9頁:魔是來幫助你修道 第10頁:菩提達摩祖師來中國
第11頁:坐禪的姿勢 第12頁:參話頭
第13頁:參禪的境界 第14頁:參禪能控制生死
第15頁:修行要忍耐 第16頁:參禪是開悟的方法
第17頁:妄想不斷不能開悟 第18頁:開悟要印證才算數
第19頁:善惡不離一念心 第20頁:天竺取經的玄奘大師
第21頁:參禪要迴光返照 第22頁:禪堂是選佛的道場
第23頁:什麼是無心道人 第24頁:參禪是行六度波羅蜜
第25頁:要修無相的功德 第26頁:虛雲老和尚出家的因緣
第27頁:宣化老禪師出家的因緣 第28頁:果佐行者出家的因緣
第29頁:果舜行者出家的因緣 第30頁:修道的六大宗旨
第31頁:久參自然會開悟 第32頁:修道不要爭第一
第33頁:修道目的為成佛 第34頁:停止你的妄想吧!
第35頁:入定不是睡覺 第36頁:《楞嚴經》是偽經嗎?
第37頁:要修般若波羅蜜多 第38頁:修道人不可打妄語
第39頁:修道人要受苦 第40頁:去妄心存真心
第41頁: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第42頁:參禪要克服痛關
第43頁:怎樣才夠資格參禪 第44頁:一身病苦從何來
第45頁:貪著境界會招魔 第46頁:四禪天的境界
第47頁:參禪的祕訣 第48頁:金剛王寶劍斬妄想
第49頁:淨極光通達 第50頁:修行如何開智慧
第51頁:出乎意料之外 第52頁:古德經驗之談
第53頁:世界佛教的中心 第54頁:修道修的是什麼
第55頁:要供養無心道人 第56頁:在美弘法如火中栽蓮
第57頁:令人驚奇的怪事 第58頁:修道不可錯因果
第59頁: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第60頁:世界為何有戰爭
第61頁:萬佛城中選聖賢 第62頁:修行如同做生意
第63頁:糊塗生命糊塗人 第64頁:人死只有業隨身
第65頁:業和情 第66頁:眾生教、人教、心教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