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宣化上人開示錄(六) 宣化上人主講

宣化上人開示錄(六) 宣化上人主講

慈悲喜捨是修道的基礎

[日期:2010-07-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九八四年四月廿六日開示
  
  修道人,一定要培養四無量心。有了四無量心,才能教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修道人若無四無量心,就與道相違背,就是修了八萬大劫,離佛道尚有十萬八千里。
  
  四無量心是修道人應具有的基本條件。何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無量就是沒有限量,不半途而廢,不中道自畫,得少為足,認為夠了。其實慈悲喜捨沒有夠的時候,越多越好,應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1)慈能予樂。我們是否給了眾生快樂?若是沒有,那就是沒有盡到慈心。應該朝向「無緣大慈」的目標邁進,不但同情人類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動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發生,要即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觀火的心理來觀賞,那樣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為懷,方便為門的宗教。
  
  (2)悲能拔苦。我們能不能拔除眾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沒有盡到悲心。應當有「同體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飢如己飢的精神,佛教以悲為宗旨,悲就是憐愍的心;與儒家所說的「悲天憫人」不謀而合。由此可知天下聖人的思想,同出一轍,沒有離開惻隱之心。佛教主張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這是宗教的髓,如果不如此,那就同於異說外道。
  
  (3)喜是喜心。我們是不是歡喜學佛法?有沒有生憂愁起煩惱,或者鬧情緒?如果有的話,趕快糾正,不可任性發展。若有半點習氣存在,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那就是錯誤觀念。要知道這種觀念錯不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4)捨是捨心。我們有沒有捨心?如果有,是大還是小?是一時還是永遠?捨就是發心給予眾生快樂,拔眾生的痛苦,扶人困危,會生起無限歡喜,但不可執著。做完之後,統統把它忘掉,不可留記心頭。如果執著不忘,那不是菩薩的願行。要有施恩不求報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