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陀法語 達爾卡法師著

佛陀法語 達爾卡法師著

十二月

[日期:2010-1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爾卡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二月

十二月一日

有兩種人很難在世間找到。那兩種?一種是主動助人者,另一種是受了恩惠能感激者。

十二月二日

你應像孤島一樣,把自己當做自己的避難所,不再另尋其他的歸依處。讓佛法做為你的孤島與歸依處。這如何進行呢?你應放下世間一切引誘人與令人厭惡之物,積極地、清醒地和專注地凝視著在身體中的物質因素,在受的感覺作用,在想中的認識作用,在行中的意志作用,在識中的意識作用。在現在或我入滅後,能如此修持並且積極向學的人,必定能證得至上的。

十二月三日

跌入滾滾江河,

為滔滔江水捲走,

這人如何助人過江?

同樣的,未學佛法、未聽智者解說,

自己尚是愚痴,尚有疑問,

這人如何助人了悟?

登上槳舵俱全之穩固大船,

憑藉技術、細心與經驗,

這人能助多人渡河。

同樣的,有修行的智者,

學問淵博、信心堅定、親身了悟佛法,

這人能使專心聽聞者開悟。

故,應與有智慧、有學問的益友結交,

認識佛法,了解其義,依法修持,

這人能獲得快樂喜悅。

十二月四日

德行淨化了智慧,智慧淨化了德行。其中一個存在時,另外一個也必定存在。有德者必定有智慧,有智慧者必定有德行,德行與智慧的組合,是世間至高至上的。

十二月五日

在放棄快樂與苦惱,以往的愉快與痛苦也消失之後,一個人進入了沒有快樂和痛苦的四禪。這時心被平靜與專注淨化得純淨與清澈。他坐下,以這股純淨和清澈蓋滿、充塞及滲透全身,以至身無一處不被它所沾染。

有如一個人坐在地上,全身由頭到腳被一塊白布所包,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它所觸及。同樣的,一個人被純淨和清澈蓋滿、充塞及滲透,以至全身無一處不被它所沾染。

十二月六日

我們快樂地、滿懷愛心地,

生活在一群瞋恨者之中,

我們滿懷愛心地過活。

我們快樂地、健壯地,

生活在一群患病者之中,

我們健壯地過活。

我們快樂地、心滿意足地,

生活在一群貪婪者之中,

我們心滿意足地過活。

十二月七日

不應窮追過去,

不應渴望將來,

過去的已消失過去,

將來的還有待來臨。

凡洞察此時此地所升起之物,

了解其真相,

不為之動搖與遷移者,

讓他培養那洞察力。

十二月八日

置身於森林裡、眾樹根中,

或空地上,

只要想起佛陀,

你就不會恐懼或發抖。

你若想不起佛陀,

這位至好、至高、至善之人中人,

那就想起佛法,

這教導得很全面之法。

你若想不起佛法,

這教導得很全面之法,

那就想起僧眾,

這些世間至上的榜樣。

十二月九日

聽著!警醒者,

叫醒那些沉睡者;

警醒勝過沉睡,

警醒者不會恐懼害怕。

保持警醒、念念分明、泰然自若、

平心靜氣、安祥快樂,

在恰當時刻集中精神,學習佛法,

便能克服黑暗。

故,你應喚醒自己,保持警醒,

積極者能辨別善惡、修持禪定,

他斬斷了生死之枷鎖,

在今世得到至上智慧。

十二月十日

我會教你何謂負擔、認識負擔、挑起負擔和放下負擔。何謂負擔?它就是五蘊。那五蘊?即身、受、想、行、識。它們就是負擔。何謂認識負擔?識別這是某某人,住在某某村,這就是認識負擔。何謂挑起負擔?對感官之樂加以執著;對形成與不形成加以執著,這就是挑起負擔。何謂放下負擔?欲念的消退、消失與放棄,從欲念中解脫出來,使它不復存在,就是放下負擔。

五蘊是負擔,

人是負擔者;

挑起它實在痛苦,

放下它何等快樂。

若你放下這重擔,

不再挑起新重擔,

欲念就被連根拔起,

你就會如願,你就會自由。

十二月十一日

有一回,黃昏時分,世尊在靜坐之後,背向西面,借夕陽餘暉取暖。阿難尊者前來見世尊。在用雙手搓擦雙腳以禦寒時,阿難驚訝地說:「這實在奇異、實在令人驚詫!世尊的皮膚不再光亮煥發、晶瑩透徹,四肢肌肉鬆弛,滿是皺紋,背也駝了,身體和五官也都變了。」

「阿難,事實是如此,青春本來就包含著衰老、健壯包含著病痛、生命包含著死亡。」

十二月十二日

一次,世尊對僧眾說:「從前有一名耍雜技的,他把木桿放好,便對徒弟說:『我的孩子,你爬上木桿,站在我的肩膀。』『是!師父。』那學徒應了之後便照師父所說的做。師父又說:『我的孩子,你要照顧保護我,我也會照顧保護你。這樣我們互相保護,耍雜技,拿了賞錢,你就安安全全地從木桿上溜下。』那徒弟卻說:『不!不!師父,這使不得!你得保護自己,我也保護自己。這樣我們各自照顧保護自己,耍完雜技,拿了賞錢,我安全地下了木桿,這才對!』。」世尊接著說:「就有如那學徒跟師父所說的『我保護我自己』一樣,就你應修習心念專注的基礎,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將保護他人』。在保護自己的過程中,也同時保護了他人。在保護他人時,也同時保護了自己。要如何通過保護自己來保護他人呢?通過時常修習禪定。要如何通過保護他人來保護自己呢?通過寬容、忍耐、不傷害他人、仁愛和慈悲。」

十二月十三日

如來不過富裕的生活,也不回去過富裕的生活。他毫不遲疑地努力修行。如來是圓滿的正等、正覺佛陀。快張大耳朵聽,永存不滅之道已被發現,我將教導,我將傳授佛法。

十二月十四日

愚者懷著仇視之心,

去聆聽勝者之教誨,

他不能在妙法中成長,

如爛種子不能在田中成長。

人若懷著喜悅之心,

去聆聽勝者之教誨,

他斷除了煩惱,

了悟了不動之境,

並證得至上之平靜,

他冷靜而無煩惱。

十二月十五日

阿難尊者前來對世尊說:「僧團的生活,有一半是跟善美為伍、作伴與親近。」

「不可這麼說,阿難,不可這麼說!僧團生活的全部而非一半是跟善美的為伍、作伴與親近。」

十二月十六日

在一種境界裡沒有土、水、火、風;沒有無邊處無想處、無空處、非想非非想處;沒有世間、非世間、世間與非世間、無日與無月;沒有來生、死亡、持住,因此也沒有生與滅。它既非穩固,卻也不動,不緣於任何事物。這才真正是痛苦的終止。

十二月十七日

「世尊,世上有三種香味只能順風傳送,不能逆風傳送。它們是根的香味、木心的香味與花的香味。世上是否有既能順風,亦能逆風傳送的香味?」

「是有這麼一種香味,阿難。不論在任何村落或地區,只要有善男士或女士皈依佛、法、僧、修持五戒、性情善良、不會吝嗇、樂於布施、樂於助人、樂於與人分享,那麼遠在這種香味能順風,也能逆風傳送。」

十二月十八日

聽五樂齊奏的喜悅,

還比不上專注一點的心,

完全洞察事物所得之樂。

十二月十九日

樹皮製衣派(Bark Gorment)的峇依耶(Bahiya)問眾僧:「請問各位,世尊—那位最尊貴的無上士、正等正覺佛陀住在那裡?」

「世尊已入城去乞食了。」

聽後,峇依耶即刻離開祇園,趕去舍衛城並且找到了正在乞食的世尊。只見世尊儀容俊秀,神色溫和,心平氣靜,有如受過良好訓練的大象那樣莊重自持,溫和馴服。

「世尊,請教我佛法,以便我得到長久的福利與快樂。」

「峇依耶,你來得不是時候,我正在乞食。」

在峇依耶接二連三地請求之下,世尊終於說道:「你應如此訓練自己:在視覺中只有所看到,在聽覺中只有所聽的,在感覺中只有所感覺的,在認識作用中只有所認識的。若能如此,便沒有「因為」;當沒有「因為」時也就沒有「所以」;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在,這裡、那裡這裡與那裡之間。這就是苦的終止。」

通過這簡潔的教誨,峇依耶就在當場當時脫離煩惱。

十二月二十日

巴提耶(Bhaddiya)尊者是卡力果達(Kaligodhas)之兒子,他經常到樹林裡,樹根下與偏僻無人之處,高聲吶喊:「喜悅呀!喜悅呀!」

眾比丘聽到了都想:「無疑的,巴提耶尊者一定是厭倦了修習生活!他在回憶當他是一名居士時所曾享受的王族榮華富貴。」

眾比丘將此事告訴了世尊。世尊於是招巴提耶前來,問道:「巴提耶,他們說你經常到樹林裡、樹根下與偏僻無人之處,高聲吶喊『喜悅呀!喜悅呀!』的確有這事嗎?」

「的確有的,世尊。」

「你為何如此做呢?」

「以前,當我在享受著王族生活的快樂時,皇宮內外雖然都駐有衛兵,把我安全地護守著,但我仍舊害怕、仍舊擔憂、顫抖與畏懼。如今我獨自住在樹林裡,卻絲毫不害怕。我有保障、有信心,並不害怕,因此我高聲吶喊:「喜悅呀!喜悅呀!」

十二月廿一日

覺悟的人賦有慈悲的本性和傾向。他渴望能減輕眾生所受之苦,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以完成目標。在未達到目標之前,他願意在漫長、艱苦的道路上努力與奮鬥。他不害怕,也不會因輪迴中的痛苦而喪氣。這全都是為了眾生的福利。

十二月廿二日

農夫有三項急切的任務。那三項?農夫要盡快耕耙田地,盡快播下種子及盡快灌溉田地。可是,他並沒有神通或權力說:「讓我的農作物今天發芽,明天出穗,後天成熟。」不行的!這只在時限已到時才辦得到的。同樣的,比丘有三項急切的任務。那三項?他要修習更高層的德行,更高層的思想和更高層的智慧。可是他並沒有神通或權力說:「讓我在今天、明天或後天脫離污垢。」不行的!這只在修習時限已到時才辦得的。所以你應如此訓練自己:「我要認真懇切地修習這三項任務。」

十二月廿三日

「放棄不屬於你的東西,放棄它!能放棄它是你的幸福與快樂。甚麼東西不是你的呢?身(物質因素)、受(感覺作用)、想(認識作用)、行(意志作用)、識(意識作用)都不是你的,所以放棄它們。放棄了它們,你就會幸福與快樂。這就有如有個人把祇園裡的草、木和枯枝匯聚在一處,一起燒掉或任他隨意處置,你們會認為:「這個人匯聚了我們,把我們燒掉或任他隨意處置嗎?」

「不會的,世尊。」

「為甚麼呢?」

「因為它不是我們,不屬於我們的。」

「同樣的,身、受、想、行、識都不屬於你們。」

十二月廿四日

當時,有一位叫德拉(Thera)的比丘獨居於一處,很推崇這種獨居的生活。他獨自一人進入村莊回返、獨自靜坐與獨自行走。有一群比丘將這事告知世尊。世尊叫比丘們把那人招來,問道:「他們說你獨自過活並且很推崇這種生活方式,這事確實嗎?」

「確實如此。」

「你如何獨自生活,又為何推崇它呢?」

「我獨自一人進入村莊、回返、獨自靜坐與獨自行走。」

「這確實是獨自過活。但是,讓我告訴你一種能使獨居生活更為完善圓滿的方法吧。放棄過去,放棄將來,放棄對現在的欲望與渴求,獨自生活便達臻完善圓滿。」

十二月廿五日

你們應當如此訓練自己,想著:「不論得到怎樣的法衣、食物、住所與藥品,我們都能滿足,我們滿足於所得到的,絕不以不正當的手段來得到它們。我們不因得不到法衣、食物等而心煩,也不因得到它們而加以執著或迷戀,更不會為了得到它們而犯過,清楚地看見隱藏在它們內部的禍根,能明智地避開這禍根。」你們應如此訓練自己。

十二月廿六日

自我從有家,

出離到無家,

不曾覺察到,

心中懷抱著,

卑鄙瞋恨念:

「願他們被殺,

願他們被屠,

願他們愚害。」

如此惡念頭,

久不藏心中。

與此恰相反,

我曾覺察到,

心懷仁慈念,

無量又圓滿;

遵照佛指示,

依程序修行。

我是大眾友,

大家之援手,

悲憫全眾生,

培育滿愛心,

以不欺為樂。

心充滿愛心,

不動又不搖,

我培育聖境,

惡徒達不到。

十二月廿七日

從一個人的言語對話中,可以知道他是否善於討論事情。如果被問時,他避開問題,轉移話題,面有慍色、敵意或不悅,他就是不善於討論事情。

從一個人的言語對話中,可以知道他是否善於討論事情。如果被問時,他輕蔑嘲弄發問者,出言打擊、譏笑對方,在對方猶豫時加以催促,這個人就是不善於討論事情。

一個人若沒有犯上以上幾點,就是善於討論事情。

十二月廿八日

對佛陀有信心,是對最好的有信心、對最好的有信心,成果也是最好的。

十二月廿九日

黑橡皮樹是最上等的香根;紅檀香是最上等的香木;茉莉花是最上等的香花,同樣的,至善的喬達摩的教誨是眾教誨中的至高無上者。

十二月卅日

無生、無有、無形成、無組合是存在的。若沒有無生、無有無形成與無組合,那麼就不可能從生、有、形成、組合中解脫出來。既然有無生、無有、無形成與無組合,那麼就能從生、有、形成與組合中解脫出來。

十二月卅一日

世尊對摩干提耶(M"gandiya)說:「正如一個生來瞎眼者,看不見顏色、形狀、平滑的、崎嶇的、星星、太陽或月亮。他聽見他人說起一塊美麗、無污跡的潔淨白布如何令人感到愉快,便開始去給自己找一塊。但是別人可能欺騙他,拿一塊塗有油脂、污穢與粗糙的布料給他,說道:『朋友,這是一塊美麗、無污跡的潔淨白布。』他可能把它接過來並穿在身上。如果,瞎子的朋友與親戚過後給他找來一位醫師,替他自己製藥物、清洗、敷藥,以診治眼睛,他因此恢復視力,能清楚看見東西,對那件油污的布衣的執著與情感也消失了。他不再把給他那布料的人當為朋友,甚至進而把那人視為敵人,想著:『長久以來,我一直被這人隱瞞、欺騙呀。』」

同樣的,如果我教你佛法,說道:「這就是那健康,這就是那涅槃。」你就可能逐漸明了健康,看清涅槃。有了這種見解,你對五蘊的執著與情感就會消失。你甚至會想:「長久以來,我一直被心隱瞞、欺騙,執著於身、受、想、行、識。因為有了這執著,就有了形成;有了形成,就有了生;有了生,就有了老、死、憂傷、悲哀、痛苦、哀嘆與絕望,這就是這眾多痛苦的起源。」

摩干提摩聽了對世尊說:「如果至善的喬達摩教我佛法的話,我有信心,我一定會從座中起立,不再盲目。」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前 言
第3頁:一月 第4頁:二月
第5頁:三月 第6頁:四月
第7頁:五月 第8頁:六月
第9頁:七月 第10頁:八月
第11頁:九月 第12頁:十月
第13頁:十一月 第14頁:十二月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