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緒言

[日期:2010-12-2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會性法師講述

民國八十年四月啟講於屏東普門講堂

壹、緒言

阿彌陀經是佛一代時教中的勝異法門。古來禪宗被譽作「教外別傳」,我則讚淨宗是「教內特傳」,其勝妙利益,八萬四千法門中,無出其右。因此,傳承二千餘年,歷久彌盛。

緣於客家老人,尤其中北部學佛者,常在我面前慨嘆,有客籍法師,卻聞不到妙法。所以,從今起,每週六,用母語講一小時,錄音流通,方便樂聞佛法而聽不懂國、臺語的客家信眾。

未說前,先略述本門勝益,念佛妙利無邊,綜合言之,不出三點:

一、普攝群機—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古德云:「上上智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上智下愚,皆不出其範疇。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初於福城親近文殊,大士教發菩提心已,引往南方,參德雲比丘,是五十三參的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教修念佛法門,雖非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但以念佛為先,故知修學菩薩道,以念佛為首要。龍樹菩薩十住毘婆娑論云:初學菩薩,不可離佛,離佛則道業難成,故須求生清淨佛國,隨佛修學。大智度論說:「小鳥弱羽僅可纏枝」,羽翼未豐,不能高飛遠翔,只能依賴母鳥,穿梭於樹間。初學菩薩,也如小鳥,不能離佛菩薩及善知識,否則,道業難成。因此,若無力成就於五濁,當生淨土,近佛修習。

善財參德雲比丘後,歷五十三位善知識,末參普賢,普賢菩薩為讚佛功德,並在行願品中,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善財五十三參竟,所證與普賢等,普賢菩薩尚教彼修十大願,依願起行,求生西方,親近彌陀,足見菩薩行者,上根利智如善財,從始至終,不離念佛法門。乃至佛法傳入東土,除蓮宗諸祖外,餘如天台智者、湛然、蕅益,賢首之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中也廣讚彌陀念佛法門;清朝著賢首五教儀的續法法師,註觀無量壽經,勸人修習淨土,縱使是禪宗,到了宋朝初年,永明延壽禪師,也提倡禪淨雙修,作四料簡,往後禪宗大德,兼修者甚多,明蓮池大師,即是最佳典範。上根上智尚如此,況我等中下之人,更需仰賴。時值末法,可說除念佛法門外,眾生無以了生死,尤其宗門祖師禪,非上智難窺堂奧,易入歧途,百丈清規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彼是禪宗祖師,勉眾以念佛為依歸,由此可知,念佛法門之殊勝!

二、當生成就—即「帶業往生」。乃淨土法門最勝處,卻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做惡不要緊,念佛便可,慈老曾駁斥說:「極樂世界是清淨佛國,不是垃圾堆,豈是造業念佛者的避風港?」。業,主指煩惱種子,眾生八識田中,充滿見思惑等,依聲聞法,斷惑了生死,證阿羅漢,利根者三生,鈍根六十劫,而念佛法門,今生成就,只要深信、切願、力行,臨命終時,一心不亂,能伏煩惱,令不起現行,彌陀聖眾,接引往生。靠己信願念佛力,也仗彌陀大願力,慈悲攝受方得,故又名「他力教」,單言他力,易誤會己不精進,唯佛是賴,全身靠倒,若真如是,世間早無眾生,因彌陀強拉硬拖,非去不可,惜度眾不能勉強,佛言:「無緣不能度」,須己發心,佛只能作增上緣,幫助眾生。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云:彌陀慈光在前牽引,釋迦世尊勸囑往生,如在後扶持,前攜後護,此時不修,更待何時?只要臨終,心不顛倒,捨報安詳,必定得生,生已,無上菩提,一生成辦,莫再遲疑!

三、往生必得三不退—娑婆修行,進進退退,故難成就,如世尊之大善根,猶須三大阿僧祇劫,況我等劣根劣智者,恐遙遙無期,惟依念佛法門,求生安養,方能究竟不退,經文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是此意。

念佛法門,單憑這三點,就值得大家修學。十住毘婆娑論讚為「易行道」,方便簡捷,「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一句彌陀,三歲小兒都念得,所以,只要肯發心,執持名號,盡此一生,得不退轉,畢竟成佛,故當精進,專一求生。

藏經中,專說念佛法門的經典有三部: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謂之「淨土三經」。另天親菩薩著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敘修念佛而得往生的論典,是淨土宗的「三經一論」。

觀無量壽經以修觀念佛為主,兼談實相,第十六下三品往生章則說持名,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四種念佛法皆論及,但著重在觀想念佛。

無量壽經明彌陀因地發四十八願,歷劫修行,成就今之清淨佛土,及其攝受眾生的情形。隋朝淨影寺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云:「無量壽經明彌陀從因地至果德,所行、所成、所化眾生」,觀經言九品往生,無量壽經說四十八願,皆與念佛法門相關。欲知十六觀想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義理,須閱觀經。欲明彌陀本願,得看無量壽經。

現今要講的阿彌陀經,專述持名念佛,平常聽聞之念佛名號、念佛方法,均出於此。三經中,本經文字最少,僅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而流通最廣,為叢林必備晚課,足見其重要性。阿彌陀經,人人會讀,且滾瓜爛熟,但文淺義深,須加解釋。

除三經一論外,另華嚴、法華、大集、寶積等許多大乘經典都提到念佛法門,由印度至中國,歷代高僧大德著書立論,讚歎念佛法門者甚多,如馬鳴菩薩起信論、龍樹的十住毘婆娑論等,都倡導念佛法門,清‧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云:「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法門殊勝,由此可見。

本經文少,理似淺顯,實含深義,須探討之,欲說本經,先釋經題。

【書籍目錄】
第1頁:緒言 第2頁:總釋名題
第3頁:明譯史 第4頁:甲一、序分
第5頁:甲二、正宗分 第6頁:甲三、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