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禪僧,有道有願,奔走東西兩個半球,浪跡南北五個國家。為讓人心早日尋得一個安穩處,而行訪出這段悲智互攜的生命歷程。
隨處參訪、遇事學習,這是聖嚴法師在世界各地遊歷弘化的精神。此書將他在國內外所修、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作、所說,做重點性的記錄。覺世間的佛法,因此躍然紙上,直現眼前。 修行者堅韌的長遠心,在書中處處流露。儘管奔波全球,難得休息,他仍一本初衷,為提昇人的品質,毫不間斷地推廣禪修的行持,無疲厭地培養弘法人刀。 大陸上唐及遼金的古寺、明清時代的佛寺建築、房山石經的工程鉅構、藏傳佛教的名剎古寺、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石……,在作者筆下一一展現其風華,更記錄了當地的風土民情,留下完整的旅行見聞、正確的歷史資料。 《火宅清涼》這本中國古建築考察書籍,自出版以來,即被建築界稱讚不已,甚至譽為「可當建築系教材的好書」。 本書記載聖嚴法師由金山鄉法鼓山的建設,至美國舊金山的弘法,所進行的一連串遊化記行,為自家開鑛;,助他人冶金,從中流露法師的弘願悲心。
我自己不善於寫遊記,只是喜歡讀遊記,尤其是那些具有思想深度、文學修養及史地知識的遊記,最令我心折。可以透過作者的觀察感受,便能達成淨化、美化、知性化、感性化這個現實世界的目的。我們所處的環境,若能善加體驗,無一寸不是佛國淨土,無一物不是七寶莊嚴,無一人不是古佛再來;否則,一睜眼便會發現處處荊棘。不過,如果能學著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荊棘,荊棘也是自然的美景之一;如果以智者的方法處理荊棘,荊棘便是構成安全的屏障。 我是凡夫,我所生活的環境,也跟常人相同,只是我用出家人的心地,站在佛法的立場,對所接觸的人事,多一分投入即多一分收穫,多一分關懷即多得一分感受。 由於體力、財力和時間所限,加上自己不是一個喜歡到處覽勝的人,所以也沒有打算一一親訪那些佛教聖地。爾今年逾花甲,於去歲(一九八九年)十月及十一月間,竟然能夠在特別繁忙中,做了十五天印度及尼泊爾的朝聖之行。
佛教發源於印度,歷一千六百年而滅亡,東漢明帝時代,佛教初傳中國,經魏晉南北朝而大盛於隋唐,綿延迄今,也已將近兩千年了,由於中印兩國文化背景的不同,以中國人來體會釋迦佛陀行化印度的環境,不免有霧中看花之感。身為一個佛教徒,能到印度民族的生活圈中看看,除了親身體驗佛陀弘化時的悲願及辛勞之外,也的確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雖然今日的印度,已見不到佛陀化世時代的崇佛盛況,佛陀時代的民族氣息,依然到處瀰漫;佛陀時代的自然環境,照舊鍾靈毓秀;巡禮釋尊的遺踪芳跡,也能使我們緬懷嚮往而奮勉自勵。 |
網站搜索
本周此分類熱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