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倓虛大師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 倓虛大師講述
有一句傳言:「門門皆能通大道,路路皆可到長安。」雖然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必需要一門深入。雖然是一門深入,也應當有正行,有助行。這一點各位要知道。修正行,是專修念佛的法門,這都是一定以念佛為正行。助行,你念經也可,你自己修禪也可,所以那一條道都可以做助行。‧‧‧
日期:01/11/2011 22:57:04 作者:倓虛大師講述 點擊:11698
念佛論 倓虛大師講述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國意思來說,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
日期:01/04/2011 20:41:53 作者:倓虛大師講述 點擊:10022
念佛伽陀弁言 倓虛大師宣講
於今時歷一千六百多年(西元三百七十年之間)的今日,我們也想佛法歷久常新之大義,亦須揭古論今之要義;般若與淨土,念佛之境界與佛法修持,禪行工夫;「心無妄念是禪」(大珠禪師法語)念佛,就是對治妄念的最方便法門,所謂「淨水珠投於濁水,水不能不清」。淨水珠就是這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日期:01/03/2011 18:52:14 作者:倓虛大師宣講 點擊:7899
大乘起信論講義 倓虛大師著
人生於兩大之間。對於環境之森羅萬象。莫不欲探討其原。彼天之淵然而蒼者。其上復何所有耶。地之龐然而大者。其中復何所蘊耶。山何為而峙。海何為而渟耶。鵠何以白。烏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烏呼。世之號稱博學者。殫精役思。皓首孜孜。以究心於此者。不知凡幾。而能真知灼見者蓋寡。
日期:10/08/2010 22:37:00 作者:倓虛大師著 點擊:25093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親聞記 倓虛大師著
講經要如經講。聽經要以神聽。般若甚深妙義。離心緣相。語言文字。詎能詮解之耶。然一切法皆是佛法。因指見月。由語言文字而契入實相。渡河之筏。又安可少哉。將釋此經。依台宗家法。應先開五重玄義。俾聽者先聆大綱。臨文自易於了解也。五重者何。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是也名有通別。先別次通。初別中應先揀定而後正釋。
日期:09/08/2010 22:13:40 作者:倓虛大師著 點擊:4337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義疏 倓虛大師著
此八個字。是一卷經題。此題攝一卷經的大義。因播揚此義。今設立一講經法會。然成就此會非易。必須六種因緣。何謂六種。一曰信成就。二曰聞成就。三曰時成就。四曰主成就。五曰處成就。六曰眾成就。一信成就者。謂佛說如是般若法門。具足正理。令人有生正信之可能。而正信若生。其他種種迷信。不破而自除也。
日期:09/08/2010 22:01:35 作者:倓虛大師著 點擊:10948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 倓虛大師著
此八個字。是一卷經題。此題攝一卷經的大義。因播揚此義。今設立一講經法會。然成就此會非易。必須六種因緣。何謂六種。一曰信成就。二曰聞成就。三曰時成就。四曰主成就。五曰處成就。六曰眾成就。一信成就者。謂佛說如是般若法門。具足正理。令人有生正信之可能。而正信若生。其他種種迷信。不破而自除也。
日期:09/08/2010 21:52:38 作者:倓虛大師著 點擊:9551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倓虛大師著
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時分有五。教判成八。然時雖有五。專重法華一時。開權顯實。教判雖八。不離權實二教。為實施權。今般若會上。乃第四時。帶二權。說一實。故標實教果人。轉教權位菩薩。觀自在者。謂以觀照般若功能。解脫塵勞拘縛。已證實相般若。諸法隨緣自在也。菩薩者。即菩提薩埵之略名。翻覺有情也。
日期:09/08/2010 21:43:41 作者:倓虛大師著 點擊:12082
  • 1/3
  • 1
  • 2
  • 3
  • »
作者簡介

自稱「湛山老人」的倓虛大師是中國佛教界盛傳的「三虛」——虛雲和尚、太虛大師、倓虛大師之一,於民國初年開始,弘法東北各省,踏遍白山黑水和南北各地,最後渡海南來,在香江講學,緇素受益者甚眾。倓虛中年出家,多在北方各地講經說法,重修、興建道場無數,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北京「法源寺」。一生致力於「僧伽教育」,認為「佛法弘揚本在僧」,若無人弘法,不待外人摧殘,佛教本身就會消滅,故在每個道場完成後,皆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

倓虛雖然披剃於禪宗,但學教於天台觀宗,故倓虛期以天台心印,與曹溪一脈相輔並弘,使得民國以後,天台一宗能從南方盛傳於北方,甚至分燈至海外,大師居功至偉,堪稱中興天台的大師和教育家。由其弟子大光法師私下記錄的大師口述自傳《影塵回憶錄》感人無數,影響深遠,至今仍為人傳誦。

網站搜索
搜索:
標題內容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