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
本書焦點在敘述聖嚴法師率團訪問中國大陸的見聞及感想。攀登雞足山、峨眉山、拉薩高原,處處留下綺麗、壯觀的鏡頭。不僅帶您暢遊故國河山,更帶您走入當代大師的心懷;在艱辛中見其悲願,在堅毅中見其禪慧,驗證生命即是一趟實踐佛法的旅程。
天 下景觀,總在山水之間。勞力之人,靠山吃山產,靠水吃漁撈;勞力之士,為了舒解精神的壓力,便設法遊覽於山水之間,作為生活的調劑。對於佛法的修行者而 言,山能居住,水能活命,雲自出岫,水自下流,無所謂山光水色之美,不過是因緣聚散現象。雲不留定處,水不住定相,當來則來,當去則去,當隱則隱,當現則 現,自由自在,順應自然。所以出家僧侶把遊化生活,稱為雲水。行雲流水,本身無心,但都是同體的異形,因緣成水,因緣成雲,本性是空而變幻莫測。世人驚奇 它的變幻,隨著產生聯想,所以被其陶醉,其實是被幻化所迷,一時之間忘卻現實的煩亂,故覺其美。 本遊記貫串著聖嚴法師亞、美、歐三洲的遊化行蹤,讓您一探日本、捷克、比利時、美國、台灣等的佛教。隨著聖嚴法師廣博的見識、清新流暢的筆調,引爆您追探世界佛教的堂奧。是一部佛教歷史的紀錄,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智慧寶典。
東 京的夏天,太陽特別熱,而那間閣樓是西曬;冬天下雪時冷,溶雪天更冷,而那間閣樓的窗戶,正好面迎西北風;秋天的東京雖好,也有悶熱的日子;唯有春天最舒 服,可惜也照不到上午的春陽。不過,我從未動過要搬家的念頭,因我曾見佛典中的記述說,有福德的菩薩雖住阿鼻地獄,猶如三禪天上,無福之人縱然被帶上三十 三天,仍感水深火熱。對我而言,那是個道場。度過冬天,便是春天,度過夏天便是秋天,總是會有好日子在望。 一介禪僧,有道有願,奔走東西兩個半球,浪跡南北五個國家。為讓人心早日尋得一個安穩處,而行訪出這段悲智互攜的生命歷程。
隨處參訪、遇事學習,這是聖嚴法師在世界各地遊歷弘化的精神。此書將他在國內外所修、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作、所說,做重點性的記錄。覺世間的佛法,因此躍然紙上,直現眼前。 修行者堅韌的長遠心,在書中處處流露。儘管奔波全球,難得休息,他仍一本初衷,為提昇人的品質,毫不間斷地推廣禪修的行持,無疲厭地培養弘法人刀。 大陸上唐及遼金的古寺、明清時代的佛寺建築、房山石經的工程鉅構、藏傳佛教的名剎古寺、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石……,在作者筆下一一展現其風華,更記錄了當地的風土民情,留下完整的旅行見聞、正確的歷史資料。 《火宅清涼》這本中國古建築考察書籍,自出版以來,即被建築界稱讚不已,甚至譽為「可當建築系教材的好書」。 本書記載聖嚴法師由金山鄉法鼓山的建設,至美國舊金山的弘法,所進行的一連串遊化記行,為自家開鑛;,助他人冶金,從中流露法師的弘願悲心。
我自己不善於寫遊記,只是喜歡讀遊記,尤其是那些具有思想深度、文學修養及史地知識的遊記,最令我心折。可以透過作者的觀察感受,便能達成淨化、美化、知性化、感性化這個現實世界的目的。我們所處的環境,若能善加體驗,無一寸不是佛國淨土,無一物不是七寶莊嚴,無一人不是古佛再來;否則,一睜眼便會發現處處荊棘。不過,如果能學著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荊棘,荊棘也是自然的美景之一;如果以智者的方法處理荊棘,荊棘便是構成安全的屏障。 我是凡夫,我所生活的環境,也跟常人相同,只是我用出家人的心地,站在佛法的立場,對所接觸的人事,多一分投入即多一分收穫,多一分關懷即多得一分感受。 由於體力、財力和時間所限,加上自己不是一個喜歡到處覽勝的人,所以也沒有打算一一親訪那些佛教聖地。爾今年逾花甲,於去歲(一九八九年)十月及十一月間,竟然能夠在特別繁忙中,做了十五天印度及尼泊爾的朝聖之行。
佛教發源於印度,歷一千六百年而滅亡,東漢明帝時代,佛教初傳中國,經魏晉南北朝而大盛於隋唐,綿延迄今,也已將近兩千年了,由於中印兩國文化背景的不同,以中國人來體會釋迦佛陀行化印度的環境,不免有霧中看花之感。身為一個佛教徒,能到印度民族的生活圈中看看,除了親身體驗佛陀弘化時的悲願及辛勞之外,也的確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雖然今日的印度,已見不到佛陀化世時代的崇佛盛況,佛陀時代的民族氣息,依然到處瀰漫;佛陀時代的自然環境,照舊鍾靈毓秀;巡禮釋尊的遺踪芳跡,也能使我們緬懷嚮往而奮勉自勵。 與中國同屬北傳佛教系統的日本、韓國,早在西元四、五世紀,便自中國探得釋尊的教法,中國著名的各大宗派,都曾在日韓佛教史上開花結果而且大師輩出。
然而近世以來,由於時代變遷的衝擊,日本佛教已成為由在家居士主持的型式,但其佛學研究的成果卻是舉世聞名﹔至於韓國佛教,一向以禪宗為盛,在遵循古規的傳統下,也展開別具民族特色的風貌。 本書對日韓兩地佛法的東傳、流佈、開展及現況,均有詳細生動的介紹。 由於迄今根本未見出版過任何有關密教史的著作,意思是說,通過印度、中國、日本,寫出有體系的密教史尚未見到過。即使這本拙著,亦不敢允為已達於完備的程度。若有幸而能在這方面盡到一分綿薄,則力量雖小,於願已足。
本書標有頭註,附於每節之後,盡可能地施以詳細的解釋說明,藉以明瞭著者所根據的資料,向讀者徵信。 |
作者簡介
釋聖嚴(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江蘇南通人,俗姓張,乳名保康、私塾學名志德、從軍後名張採薇。聖嚴是台灣佛教宗派法鼓山之創辦人,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為一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是台灣第一位得到博士學位的比丘,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多尊稱為「師父」。
網站搜索
相關熱門書籍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