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聖嚴法師
七覺支講記 聖嚴法師著
本書是聖嚴法師以「三十七道品」為主題的系列講記;「七覺支」是三十七道品中第六科,揭示七種得到覺悟的修行方法。聖嚴法師透過現代生活經驗,闡釋七覺支的意義,並廣博地引述佛教經典教導修持七覺支的方法及妙用,帶領禪修者深刻領悟修行的精義。
日期:07/24/2010 15:55:22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46723
五根五力講記 聖嚴法師著
道品中的五根,是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五力,是依據五根而生起五種破惡成善的力用。

修行佛法,首先要增長五種善根,生起五力,但是現代人欲望太多,以至於煩惱不斷、無力安心,聖嚴法師以簡明精要的方式,帶領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依此五根次第修習,以培植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基礎,從而進入無漏的聖道,由煩惱得解脫。
日期:07/24/2010 15:52:42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36165
四如意足講記 聖嚴法師著
是絕妙的力量,能得神勝如意的四種定境,可將煩惱由粗而細,逐層伏斷。

四如意足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種神妙的「腳」,能依據自己的心願、意志,不受外境的影響,可以制約內心的煩惱,不會表現出不善的動作或言語;能神奇的自由自主,進而直達解脫涅槃。
日期:07/24/2010 15:38:04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44787
四正勤講記 聖嚴法師著
不論大乘或小乘,一定要用的方法,凡夫可以因此而升起善根,變成賢人、聖人。

四正勤是四種正確的勤勞和精進,但不是拼命,而是像細水長流般地精進,修學佛法需要四正勤,平常的人,也需要用這種態度來斷惡修善,如此才能使我們的心真正的清淨,真正的安定。
日期:07/24/2010 15:34:52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37403
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 聖嚴法師著
向來是人們最熟悉的、最常見的,能解決一切眾生生前或死後的種種問題。

地藏菩薩有一個別名是「善安慰說者」,因為他有數不盡的善巧方便,使受苦的人很快的能離苦得樂並疾速成就;聖嚴法師特地將他這一驚人的大慈悲願力,分別從三部經典中抽離出來向大眾一一介紹,能幫助您解決所有切身的問題!
日期:07/24/2010 15:28:27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76427
六波羅蜜講記 聖嚴法師著
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

是六種度越生死的修行方法,也是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的根本,更是以福慧圓滿來莊嚴佛道的菩薩道;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行妙方。
日期:07/24/2010 15:24:16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70200
四聖諦講記 聖嚴法師著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的第一個夏天,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

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是佛陀體悟的生命實相,證得的解脫之道。無常為苦的根源,要想離苦,必定要斷絕受苦的原因,要斷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須修行滅苦之道。這是四種真實的道理,因此稱之為四聖諦。
日期:07/24/2010 15:19:25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45650
佛遺教經講記 聖嚴法師著
我小時候出家做小沙彌時,師長即教我要讀《佛遺教經》;進了佛學院,老師也要我們讀此經;後來我在關房中,這也是一部我閱讀再三的經典。法鼓山僧團成立之後,我教誡沙彌(尼)弟子們,於每半個月誦戒時誦《佛遺教經》,而我也曾為法鼓山僧團講解此經一次。
  
為什麼我會和這部經有如此深的因緣呢?因為這是釋迦世尊涅槃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遺教,也可說是佛對比丘(尼)弟子們的訓勉,佛一生說法制戒,到了《佛遺 教經》,則將戒律和教法做了一次歸納性、濃縮性的整理,將戒律和教法集中在短短的一部《佛遺教經》中,目的是希望弟子們能如法如律地修行戒、定、慧,而得 解脫煩惱生死之苦,所以出家人應重視此經。
日期:07/24/2010 14:35:47 作者:聖嚴法師著 點擊:140814
  • 5/14
  • «
  • 1
  • 2
  • 3
  • 4
  • 5
  • 6
  • ...
  • 14
  • »
作者簡介

釋聖嚴(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江蘇南通人,俗姓張,乳名保康、私塾學名志德、從軍後名張採薇。聖嚴是台灣佛教宗派法鼓山之創辦人,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為一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是台灣第一位得到博士學位的比丘,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多尊稱為「師父」。

一九八九年創建法鼓山,以建立「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為願景,規劃了包括學術研究、修行弘化、關懷照顧等各項工作項目,並逐步擴建成海內外弘法、禪修、文化、教育、關懷的組織體系。目前已於台灣各地區與歐、亞、美、澳四大洲亦廣泛設立佛學禪修共修處。法師長年親自奔波美台兩地弘揚佛法,並至世界各地指導禪修,為國際知名的禪師。以其秉承的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深入經藏,融通各派,以自然生動的方法隨機應教,使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士均能接受,接引無數東西方人士。

為了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法師在極其忙碌的行程中,仍不忘著書寫作,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並有多種著作被譯為多國語言,廣佈世界各地 ,並先後獲得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國家文化獎、總統文化獎等。

網站搜索
搜索:
標題內容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