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自己是最好的醫生:細說24種常見病 作者:洪昭光

自己是最好的醫生:細說24種常見病 作者:洪昭光

第二部份:牙齒的構造

[日期:2016-05-23] 來源:  作者:洪昭光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牙齒的功能主要是切斷、撕裂和磨碎食物,人的一生中共有兩副牙齒,乳牙和恆牙。乳牙共20顆,成年後的恆牙有 28~32顆,8顆門牙(切牙),4顆犬牙(尖牙),8顆前臼齒(前磨牙),8~12顆臼齒(磨牙)。長在牙槽窩內的部分叫牙根,露在口腔的部分叫牙冠, 牙齒內部有牙髓腔,中間有神經和血管通過。包圍住牙冠部分的牙釉質,是身體中最硬的組織。結合牙骨質與牙槽骨、固定牙齒的強韌組織,叫做牙周膜。牙周膜、 牙槽骨、牙骨質、牙齦總稱為牙周組織。
  
  四大因素導致齲齒的發生齲齒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疾病,古人認為齲齒是由於牙齒被蟲子腐蝕而造 成的,這是限於當時的條件所得出的錯誤認識。自公元前2世紀至現代,對齲齒的認識有很多學說,包括化學細菌學說、蛋白分解學說、蛋白分解-螯合學說、糖原 學說、四聯因素論。目前公認的多為四聯因素論。它指出,齲齒的發病與細菌、食物、宿主和時間這四大因素有關,即敏感的個體、口腔致齲菌叢以及適宜的底物, 而這些底物又必須存在足夠的時間。首先,細菌的存在是齲齒發生的主要條件。牙菌斑是細菌在牙面上產生齲齒的重要環境。口腔衛生較差也是齲齒發生的條件,良 好的口腔衛生使牙菌斑形成受到抑制,從而防止齲齒的發生。二是食物。攝入粗糙的食物有一定的自潔抗齲作用,這是因為食用粗糙的食物時不易產生較豐厚的牙菌 斑和積聚較多的酸,從而不易形成患齲齒的條件。而精製食物中蔗糖的含量較高,糖進入菌斑,菌斑內的致齲菌使糖發酵,形成各種酸,這些酸在牙面停留的時間較 長,將牙齒硬組織溶解破壞而產生齲齒。在牙齒發育期間、兩餐之間及臨睡前吃糖更為有害。三是宿主。即某個人對齲齒的易患程度、敏感性。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 素,如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牙齒的形態與結構,機體的整個狀況。牙齒排列不整齊、擁擠、重疊等情況下均易患齲齒。唾液有清潔牙齒的作用,唾液的某些成 分對齲齒和牙周病能起到抑製作用。其他如遺傳、營養、礦物質、內分泌,對個體的抗齲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四是時間。齲齒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相當慢的過程,碳 水化合物滯留於牙面上所需的時間、牙齒萌出所需的時間、菌斑從形成到具備致齲力所需的時間,均是影響齲齒發病的重要因素。所以,細菌、宿主、食物和時間這 四大因素的共同作用,成為齲齒發生的基礎和根本原因。
  
  牙菌斑、牙垢與牙石牙菌斑是存在於牙面或牙周袋中的一個細菌生態環境,細菌 在其中生長、發育、繁殖和衰亡,並在其中進行著複雜的物質代謝活動。菌斑的形成很複雜,首先口腔唾液中的蛋白質靠靜電的相互作用選擇性地沉澱在牙面上,之 後各種細菌很快附著上去,開始進行一系列物質代謝活動。牙垢是附在牙表面和牙齦邊上的污物,呈黃色或灰白色乳酪狀,是由食物碎沫、脫落上皮細胞、唾液中的 一些成分混合組成。它有臭味,易除去,又稱軟垢。牙垢對牙齒的刺激是由於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細菌產物,引起口臭、牙齦炎,通過漱口、刷牙可以清除牙垢。牙石 是黏附於牙齒表面的鈣化團塊,是礦化了的菌斑和其他沉積物。位於牙冠上的稱為齦上牙石,位於牙齦邊緣以下的為齦下牙石。
  
  齲齒發展 的程度與相應症狀齲齒容易發生於牙面的隱蔽部位,導致牙齒的顏色、形態、質地發生變化。齲齒早期僅有色的變化,不容易被發現;如不能被控制,便從牙齒的淺 層向深層不斷地發展,發生牙齒缺損,嚴重時發生牙冠大部分缺損,這是形態的改變;牙齒發生硬組織變軟,也就是脫鈣,這是質的改變。根據牙齒被破壞的程度, 齲齒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
  
  蛀牙的發展狀態與症狀淺齲,即牙釉質齲,牙齒上未形成齲洞,病變僅限於牙釉質內,牙齒病變部位多由半 透明的乳黃色變為淺褐色或黑褐色,此時不會產生什麼自覺症狀,因此很難自覺發現齲齒。中齲,病變破壞到了牙本質淺層,牙齒已有齲洞形成,牙齒對酸甜食物較 為敏感,特別是冷刺激尤為明顯,刺激祛除後,症狀消失。有時會出現塞牙的情況。深齲,病變破壞到了牙本質深層,牙齒有較深的齲洞形成,溫度刺激、化學刺激 以及食物進入齲洞均可引起疼痛,但此時一般不產生自發性疼痛。如果病變繼續發展,將會侵犯牙髓,引起牙髓炎。此時則有自發性劇烈疼痛。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便秘 第2頁:第一部份:從糞便觀察健康狀況
第3頁:第一部份:順利排便的秘訣 第4頁:第一部份:延伸閱讀:大腸癌
第5頁:第二部份:齲齒 第6頁:第二部份:牙齒的構造
第7頁:第二部份:不同人生階段的齲齒狀況 第8頁:第二部份:正確的刷牙方法
第9頁:第二部份:延伸閱讀:牙周病 第10頁:第二部份:祛除牙石,預防症狀惡化
第11頁:第三部份:感冒 第12頁:第三部份: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的差異
第13頁:第三部份:警惕感冒併發症(1) 第14頁:第三部份:警惕感冒併發症(2)
第15頁:第三部份:預防感冒的10大注意事項 第16頁:第三部份:延伸閱讀:肺炎(1)
第17頁:第三部份:延伸閱讀:肺炎(2) 第18頁:第四部份:胃炎
第19頁:第四部份:胃壁黏膜是指什麼? 第20頁:第四部份:急、慢性胃炎的病因有所不同
第21頁:第四部份:急性外因性胃炎 第22頁:第四部份:急性內因性胃炎
第23頁:第四部份:兒童胃炎 第24頁:第四部份:慢性胃炎與多種因素有關
第25頁:第四部份:慢性胃炎的分類 第26頁:第四部份:引發胃炎的幽門螺旋桿菌
第27頁:第四部份:胃炎的診斷有賴於症狀表現和胃鏡檢查 第28頁:第四部份:胃炎的治療和預防重在調養
第29頁:第四部份:延伸閱讀胃‧十二指腸潰瘍 第30頁:第四部份:潰瘍的發病與胃液分泌有密切關係
第31頁:第四部份:十二指腸潰瘍 第32頁:第四部份:檢查首先要排除癌
第33頁:第四部份:飲食療法與生活上的注意事項 第34頁:第五部份:貧血(1)
第35頁:第五部份:貧血(2) 第36頁:第五部份:貧血(3)
第37頁:第五部份:延伸閱讀:白血病(1) 第38頁:第五部份:延伸閱讀:白血病(2)
第39頁:第五部份:延伸閱讀:白血病(3) 第40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1)
第41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2) 第42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3)
第43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4) 第44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5)
第45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6) 第46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7)
第47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8) 第48頁:第六部份:附錄一常見化驗參考值及其意義(9)
第49頁:第六部份:附錄二家庭用藥必備常識(1) 第50頁:第六部份:附錄二家庭用藥必備常識(2)
第51頁:第六部份:附錄二家庭用藥必備常識(3)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