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第一品 發菩提心(1)

[日期:2011-0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佩瑪丘卓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入菩薩行》初品中,廣泛讚歎了菩提心(bodhichitta)。寂天菩薩開宗明義便說:我們確實能開發出自己最優質的部分,並助他人也達到此一境地。菩提心是人類本初的智慧,可以去除世間苦惱。

菩提(bodhi)意為“覺醒”(awake),即自凡常、痴惑的心解放出來,也從視眾生為個別獨存的妄想中解放出來。心(chitta)則指“心智”(mind)和“心靈”(heart)。根據寂天菩薩及其之前的佛陀的教導,快樂和平靜的關鍵,就在於菩提之中的平等無分別智和良善心靈。

寂天菩薩以傳統的四句偈展開教示。首先,他表達了感恩與尊敬;其次,他矢志要完成本論;第三,他表示謙卑;在第三頌中,他激勵信心。這種禮敬頌的形式對那爛陀的比丘是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其個人風格和蓬勃生氣卻使本論獨一無二。

  禮敬佛、法、一切佛子,

  以及所有令人尊敬的時賢。

  如今我將依據經教簡要宣說,

  如何入手受持奉行菩薩學處。

卷首偈頌為皈依“三寶”——佛、法、僧。依傳統的說法,歷史上的佛陀是楷模或典範,法是他的聖教,僧是聲聞比丘和地上菩薩。然而在此,寂天菩薩將我們所理解的三寶賦予更深的意涵。

佛自然包括一切佛,但亦指我們的潛力(譯註:指佛性),我們也有潛力從自我中心所產生的希冀和恐懼中解脫出來。我們與生俱來就有權利擁有一無所限、體見實相的喜悅,因此寂天菩薩並未禮敬身外之物,而是禮敬他證悟的能力。他崇敬已證悟的聖人,我們所有人都可能證悟聖人所證悟的實相。

法不但指書寫和口頭的教授,亦指現證的真理。更直接地說,就是如實未經改編的生命。無論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好或壞、快樂或憂傷——都可使我們不再一味只顧自己。如果我們善用一直都環繞身邊的各種機緣,那麼,一切都是佛法。

佛子指善根成熟的僧團,具足偉大的智慧與慈悲,但也包括初發心的凡夫菩薩。所有不再只看重自我,並且努力關心彼此的人,都是佛子。

最後,他對所有令人尊敬的時賢表示感謝,禮敬在修行道路上助他一臂之力的師友。

在傳統的禮敬頌之後,寂天菩薩鋪陳主題並決心排除萬難完成開示,接著,他將依據經教呈現他由佛、法、僧及其他上師處所學到及所了解的佛法。

下定決心後所產生的力量,往往大的出人意料。但在我們下決心承擔任務、將其貫徹始終的過程中,總不免有所猶豫和躊躇。須記得寂天菩薩是受僧人之請而開示,其實僧人是要羞辱他的。一想到聽眾,他不免戰栗,因此他召喚無我的勇氣,不受威脅,勇往直前。

這部入行論均為前賢已說,並無創見

  我也才疏學淺不擅詞藻;

  因此我絲毫不敢奢望著述利他,

  造論主要是為了抒發我的理解。

謙恭也是經教的傳統,寂天菩薩表示他清楚驕慢的過患,也知道如果心中充滿傲慢,即使佛陀坐在面前,也不會得到任何利益。

然而,謙恭不能與自尊低落混為一談。當寂天菩薩說我才疏學淺不擅詞藻,他並非藐視自己。在西方,自尊低落之所以如此普遍,實肇因於對個人不足之處過於執著。寂天菩薩決心不划地自限,他只是足夠謙卑,知道自己哪一關過不了;也足夠智慧,了解有法門可以超越。

在第二頌的最後一行中,寂天菩薩解釋,他原為激勵自心而造此論,從未夢想與人分享。

  我的信心,將因而增強,

  並習以菩薩行。

  他人若有緣接觸本論,

  願他們如我一樣得到法益。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1) 第2頁:目錄(2)
第3頁:導讀 菩薩道的修行 第4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1)
第5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2) 第6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1)
第7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2) 第8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3)
第9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4) 第10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5)
第11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6) 第12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7)
第13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8) 第14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9)
第15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1) 第16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2)
第17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3) 第18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4)
第19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5) 第20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6)
第21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7) 第22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1)
第23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2) 第24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3)
第25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4) 第26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5)
第27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6) 第28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1)
第29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2) 第30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3)
第31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4) 第32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5)
第33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6) 第34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7)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