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著

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殿一隅
  
  建築篇 本來面目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法鼓山的位置,就座落於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的一處山坡上。法鼓山究竟有多高呢?從園區大停車場至法鼓大學校地的制高點,海拔高度介於三十至二百一十公尺之間。法鼓山的地勢不高,然而法鼓山建築群的落成,卻代表當代佛教建築一個新里程,頗受各界肯定與認同。
  
  在法鼓山工程興建之初,我對這裡即將而有的建築,確實有所期待,也有一些想法。
  
  首先,房子既建於台灣北部,就要有此地的色彩與特色。其次,要用現代化的建材,表現出中國傳統寺宇的大器格局。
  
  三,環保優先,儘量不破壞自然。法鼓山的建築,要像是從大地生長的有機體,與大自然融諧無礙;也不蓄意替大自然化妝。儘量不建高樓。四,房子與房子之間要有呼吸的空間。五,重視實用性的功能,每一處空間都是實用的。六,建築物的裡外環境,不可有讓人生起歹念、意圖作惡的死角;不論白天、夜晚,處處都是光明磊落、氣氛莊嚴的修行道場。七,重視採光、通風和景觀的功能,使得建築物的設計、配置和門窗,無一不是賞心悅目的構圖;不論從室內向外閱覽,或者從戶外看建築,都像是欣賞一幅幅的風景畫,而有「一窗一景」、「一門一景」的視覺饗宴。這便是我最初的構想。
  
  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呢?一九九一年春,我們首先有了一趟中國大陸古寺院建築考察之旅。同行者有景觀師、建築師、佛教歷史學者和佛教美術史教授等一行十餘人;包括果暉法師,和陳柏森、鄭燕和、梅繼恆、許志平四位建築師,以及伍宗文、冉雲華、陳清香三位學者,另有施建昌、王崇忠、廖今榕等三位悅眾菩薩一起同行。
  
  二十一天的考察之行,主要是參觀中國唐、宋、遼、金和明朝的佛門古寺,同時也到訪敦煌、麥積山和雲岡等三大石窟。我個人對清朝建築並不欣賞。清代建築,形式繁複而色彩濃艷,如北京雍和宮、故宮,以及台灣的某些大寺廟,都是屬於清式建築;這不是佛教的特色,更不是禪宗的精神。
  
  法鼓山的建築,我一開始就主張「本來面目」。要像唐朝的建築,造型上大器、樸素,而線條簡潔、流暢。這樣的氣派宋代仍有,明朝以後,佛寺雖仍素樸,但已少了一分宏偉之氣。
  
  依我瞭解,中國傳統的佛寺建築,常用建材只有三種:磚瓦、石頭和木材。這三種材質,看似質性迥異,實則共有「剛毅存柔」之特性。例如木材的特性是可呼吸的,使人放鬆而感覺溫暖;磚瓦的材質雖堅硬,卻能呈現出柔和的色彩;石頭的質地更堅固了,卻能以質樸的特性與色澤,拉近建築物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存在於傳統建材裡的共通特性,讓我印象深刻,從此牢記於心。
  
  此外,中國古寺建築尚有一大特色,那便是一律蓋的斜屋頂;其傾斜率儼然就是一門精細的學問。有關於中國傳統古寺建築的探討,在我寫的《火宅清涼》一書已有一番整理。此書出版到今,頗受建築界人士的喜愛與重視,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除了三位同行的台灣學者,大陸建設部門也安排了建築專家陪同我們,其中一位即是古建築專家屠舜耕先生。在二十一天的參訪之中,來自台灣的三位學者顯然收穫豐碩;他們一邊走一邊問,興致頗高,甚至於幾位建築師和景觀師,雖不是佛教的建築專家,卻也人人不虛此行,滿載而回。而我們每到一地,白天安排緊湊的參訪行程,晚上則儘可能聚會討論;我把大家討論的重點加以整理記錄,那就變成了我個人的一大收穫。
  
  翌年的西元一九九二年,我們另外籌畫了一趟日本之行,主要參訪京都和奈良的古寺,同行則有陳柏森建築師、方甯書教授、李志夫教授、施建昌菩薩、廖今榕祕書和慧嚴法師。
  
  一般說來,奈良的寺院多屬大唐形式,京都古剎則見宋代遺風。此行我們最大的收穫是深刻感受到日本與中國傳統古寺在建築風格上的迥異不同;那是因為歷史、文化與環境因素,使得源自中國的傳統建築在日本起了微妙變化。日本不僅僅模仿中國唐宋的佛寺建築,甚至有些寺院就是延請中國人建造的。比如唐招提寺、東大寺、藥師寺和法隆寺,都是由中國建築師建成;稍晚建於明末時期的黃檗山萬福寺,同樣也出自中國建築師之手,但風格上已出落成明朝的式樣。
  
  在參考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古寺建築,以及對照台灣北部的地理條件,我們獲得一個結論:法鼓山建築除了向中國大陸及日本的傳統古寺借鏡之外,台灣本地的氣候、環境與景致特色,尤其是金山一帶春冬多雨,再加上台灣位處地震帶上等等因素,都是必要的思量。法鼓山的建築,除了要展現中國隋唐時期那種恢宏、開闊、素樸與穩實的精神內涵,對於防潮、防風、防震等環境強化設施,同樣不可輕忽。
  
  特別是防震,我們做了許多強化地基的努力,諸如地表地質調查、地質穩定性探測,以及地底岩盤深度的探測等等;在所有地質調查工作完善之後,才開始施作地基工程。因此法鼓山工程的最初兩年,在地面上見不到任何動靜;從一般人的角度,此地工程毫無進展,卻不知道法鼓山有此深厚堅固的地基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法鼓山工程對於地基的要求,遠比政府規定來得嚴格;我們打樁的深度和密度,數倍高於政府標準。
  
  在防震工程上,足以承受震度六至七級以上的強震,更何況金山此地不在地震的斷層帶之上,而且距離斷層帶還有滿遠的一段距離。
  
  對此地基工程,我非常感謝當時的一位工程顧問郭超星居士。他為了法鼓山地基的穩固性,一次又一次叮嚀、提醒我們,讓我們有更高的警覺性,而把地基做到最好、最安全。法鼓山地底工程的深度,乃是與地上建築物的高度成正比;向上蓋的建築有多高,往下打的地基便有多深。我們打下的基樁,最深可達十六公尺。

  

  

  

【書籍目錄】
第1頁:楔子 第2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第3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第4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補「天窗」煞費周章
第5頁: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 走自己的路 第6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第7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大好氣勢 第8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忽然眼前一亮
第9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第10頁:建築篇 本來面目 - 一個堅持
第11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第12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第13頁: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第14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如地涌出的建築群
第15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第16頁:景觀篇 深心隨喜 - 三個三門
第17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第18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步道、溪流與公園
第19頁: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第20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菩薩上山來
第21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第22頁:修學篇 山居生活 - 山的迴響
第23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從一塊菜圃開始 第24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第25頁:農禪篇 飲水思源 -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第26頁:附錄 - 法鼓歌曲輯
第27頁:附錄 -- 禮讚法鼓山 詩文/鄭石岩 第28頁:附錄 - 編輯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