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三、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日期:2010-1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徐恒志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從上述「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出發,佛教特別重視人的價值。首先,釋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間成佛的,雖然他教化的對象很廣,但是以人為本位,只有人最適宜於探求真理,徹證真理。因為佛教認為宇宙間有較好享受的高級生命,他們不存在脫離苦惱的需要;低級生命如牛馬畜生之類,智能低劣,又被人們所奴役,也沒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萬物之靈」,又處在苦樂相等狀態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為追求真理去奮鬥。人們在各種苦惱交迫的情況下,又都有解脫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導弟子們要以「八苦」為師。「苦」當然是人們所厭惡,但如果因受苦而奮發圖強,便可變壓力為動力。正像孟子所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好事也可以變為壞事。要想達到清淨圓滿的佛陀境界,還要以人身作為基礎。所以佛教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提醒人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辜負這寶貴的人身。

另外,我們知道在自然科學中,「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是關於物質運動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說明能量的形態,雖然可以發生轉換,但能量的總和是保持不變的。佛教的輪迴學說也可藉此來作比喻說明。佛教認為人的生命也可轉換為另一個形式——低級生命和高級生命的互相轉換,其中佛教心理學上所說最深層次的能量——第八識,始終在起主導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淨種子,遇緣便起活動,無始以來,相續不斷,推動生命長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過努力向高級生命發展的重要基石。換句話說,要成佛就要從人做起,先要做個好人,貫徹人類應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規範,完成了人格的修養,學佛的基礎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結構可概括為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具體地說,就是要求人們認真實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不偷盜(不偷竊屬於別人的東西)、不邪淫(不亂搞男女關係)、不妄語(不說假話)、不飲酒(不酗酒鬧事)。這些戒條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殺人、偷盜、亂搞男女關係,國家也要繩之以法。一個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人,或者酗酒鬧事的人,都是不受人們歡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為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綺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慳吝而廣行布施;不瞋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但「五戒、十善」還是個人的道德準則,對一個修菩薩行的大乘學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間,無私奉獻,「恒順眾生」、「莊嚴國土」,進一步實行「六度、四攝」等廣大法門,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從而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

「六度」:就是1.以「布施」度慳貪,不但不貪分外之財,還要以錢財和學問、知識來幫助別人;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們去惡從善,遵紀守法,造成嚴謹的生活;3.以「忍辱」度瞋怒,忍受別人對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並能安忍眾苦,與艱苦的環境作鬥爭,不被種種煩惱所動搖;4.以「精進」度懈怠,就是大勇無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5.以「禪定」度散亂,排除雜念,使思維能力統一集中,制心一處;6.以「智慧」度愚痴,用高度的判斷、覺察力量,善巧方便地開展工作,研究學問,把握時代的脈絡,學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此外「四攝」就是從四個方面攝取眾生:1.「布施攝」就是以物質、才能等來幫助別人,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作貢獻;2.「愛語攝」就是和顏悅色對待別人,使別人生歡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攝」就是代人之勞,成人之美,處處代別人著想,熱心服務社會,維護社會公德;4.「同事攝」就是與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勞任怨,埋頭苦幹。

從以上「六度、四攝」的道德內容中,反映出大乘佛教立足人間、無私奉獻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把這些內容與「五戒、十善」等道德規範連結在一起,推動人們心靈、氣質的不斷昇華,有利於形成歡樂、和諧的人際關係,進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協調和補充,對社會的安定、繁榮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使超越世間而又不離世間的人間佛教思想,充分發揮社會效果。在此基礎上,佛教學者通過努力實踐超越二元對立的絕對真理,追求自我完善,積極開發自性潛在的無盡寶藏,無限擴展新的生命力,掌握自己,利濟他人,把小我融化為宇宙全體,共同奔赴光輝的未來,圓滿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

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說:

「修菩薩行的人不僅要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還要觀察、認識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要認識到整個世間主要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不斷發生、發展、無常變化、無盡無休的洪流。這種迅猛前進的滾滾洪流,誰也阻擋不了,誰也把握不住。菩薩覺悟到在這種無常變化的洶湧波濤中,順流而下,沒有別的可做,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密的航船,出離這種無盡無邊的苦海。這是佛教無常觀的世界觀和菩薩行的人生觀具體的實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

真可謂語重心長,淋漓盡致!趙樸老的講話可作為今天報告的最好概括。他的所謂菩薩行,正是佛教對人生價值的肯定。

這次報告的目的是和大家共同進行一次學術上的探討,填補對佛教文化和哲學思想在認識上的某些空白。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書籍目錄】
第1頁:一、佛教的形成和發展簡況 第2頁: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第3頁:三、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