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世界盡頭的光明—聖嚴法師與維德.戴維斯博士的對話

世界盡頭的光明—聖嚴法師與維德.戴維斯博士的對話

世界盡頭的光明-心靈的體會

[日期:2010-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世界盡頭的光明
  
  —聖嚴法師與維德·戴維斯的對話
  
  時間: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地點: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
  
  主持人:陳文茜女士(知名媒體評論工作者)
  
  與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維德·戴維斯博士(Wade Davis,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
  
  心靈的體會
  
  陳文茜: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座談會的兩位主角:一位是在台灣大家最敬重的宗教家之一——聖嚴法師,法師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提出很簡單的兩、三句 話,就把許多人花了許多時間都參不透的道理告訴我們。我想宗教之所以成為許多人的心靈寄託,是因為許多從事宗教探索的人,他們對於心靈的瞭解比大多數人來 得深刻。另外一位,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維德·戴維斯(Wade Davis)博士。其實,人類學家與宗教家的角色有一點類似,他們透過不斷地探討各種文明的存在與消失,及其演變的過程,從中去思考人性思惟裡最深刻的部 分。
  
  首先請教聖嚴法師,在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什麼原因讓您出席今天的座談?
  
  聖嚴法師:主持人好。維德·戴維斯博士是全球知名的探險家、旅行家和作家,在他拜訪尼泊爾以後,我認為他也是一位大修行者。我自己雖 然也修行了六十 年,但是懂得的佛法仍然有限,我只知道自己是一名中國禪宗的佛教徒,同時我們有一個團體叫做「法鼓山」,而我們這個團體,就是用禪佛教的方法和觀念,來幫 助參與修行的人和各界人士。
  
  在這十年之間,我也經常在全世界各地,跟不同宗教、民族、文化和地區的人接觸,分享法鼓山的觀念和方法,我發現許多人都很能夠認同,也很願意接受,我 用的一個名詞是「心靈環保」。如果我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互動,不時地談起佛教,那會讓對方感覺是在傳教,而不歡迎我了。因此,我跟他們互 動時很少提到佛學名詞,而是用「心靈環保」來溝通、來分享。
  
  這個世間,地球一天天受到破壞,是誰破壞的呢?是受到人類的破壞。由於人為破壞,所以地球逐漸暖化、變熱,而地球的資源日益短少。儘管大家都有共識 ——「地球只有一個」,也都主張地球資源需要保護,但是說要保護地球資源的人,往往就是地球資源的破壞者。因此,我們必須從觀念的調整開始,練習從我們的 內心來體會自己、體會他人,體會這個世上所有的一切。
  
  戴維斯博士是人類學家,同時兼具生物學、植物學的研究專長,大凡與這個世界相關的知識領域,可說都在他的研究範疇之中,尤其是他到了尼泊爾之後,因為 接觸藏傳佛教而成為佛教徒,內心也有一些深刻的體驗。因此,今天這場座談主題也可定為「心靈的體會」,我們不去申論彼此專長的領域,而是針對心靈的體會, 彼此交換意見。戴維斯博士的想法,如果能與法鼓山「心靈環保」的理念相呼應、相結合,應當會產生一些影響力,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維德·戴維斯:我只想說,在聖嚴法師面前,我不敢造次,只想聽他開示。或許我可以做的,就是從我先前的演講中整理出一些問題,同時也是我們大家共有的疑惑,來向法師請益。
  
  我想請教的是:當人們來到亞洲,在這處佛陀與佛教的誕生之地,譬如新加坡、吉隆坡、台北,會發現處處充滿驚人的能量與蓬勃的經濟。我很好奇,佛教的修行如何在現代社會找到定位?在環境保護這件事情上,佛教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聖嚴法師:我不敢說我的回答就是代表整體佛教的立場,因為佛教發展至今,已形成各種不同的宗派,也有不同地域、文化的傳承,而我僅是代表法鼓山所傳承的漢傳禪佛教立場,來回答佛法如何幫助這個社會。
  
  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在追求快樂、追求富足、追求平安,甚或追求一個倚靠;這些期望,如果是向內心以外的物質世界、人群或者社會去追求、爭取,很可能得到的是一種虛幻——虛幻的快樂、虛幻的富足、虛幻的平安,就連倚靠也是虛幻的。
  
  但是,從佛法的立場來講,世事的虛幻是正常的。要知道,所有的事物,無論是得到的、失去的,都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虛幻不是「沒有」,而是暫時的 「有」,但這並不實在,也不可靠。如何才叫做可靠呢?那就是我們的心要能夠安定,無論生活條件富有或者貧乏,我們的心都能不受外在的環境影響,經常處於安 定、寧靜的狀態之中,這才是真正可靠的。
  
  某些開發中或者未開發的國家,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低,可是他們過得很快樂;我在西藏、印度,看到當地的窮人生活很苦,可是他們的臉上經常有笑容。 而我自己從小也在貧困的環境裡成長,那時並不覺得有什麼欠缺,也不覺得哪裡不好;反而是在富裕的現代社會裡,人們擁有充裕的物質條件,可是不快樂的人卻很 多。不快樂的原因,主要是不知足、貪求無厭。至於佛法如何在現代社會幫助大家修行?主要是從觀念上來調整,並且提供方法的練習,來幫助我們安定、健全身 心。
  
  戴維斯博士拍攝這一系列影片時,也到了尼泊爾,跟著藏傳喇嘛一起修行,和醫師友人一起打坐。在打坐時,他有一些體驗,讓他很震撼,也很感動,這就是他 的內心有所轉變。當一個人的內心轉變以後,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會更懂得反省、知足惜福,而經常覺得自己與身邊的人,和社會、自然環境是息息相關 的融合體,因此他對物質的需求、對自然世界的破壞可能會少一些。這也是法鼓山正在推動的工作。
【書籍目錄】
第1頁:編前序 第2頁:世界盡頭的光明-心靈的體會
第3頁:知足常樂 第4頁:面對死亡的智慧
第5頁:學習不傷害的「進步」 第6頁:留給子孫美好家園
第7頁:現場問答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