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十八卷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第三十九頁註解裡面給我們解釋法輪的意義,在佛法裏面,通常表法是以法輪、蓮花用得最為普遍,代表佛法,好像是佛教的一個標誌一樣,那麼這一段就解釋法輪的意義。「法者,軌持義,通教理行果。」這樣的句子我們在佛教經論裡面常常會看到。軌就是軌道,我們今天講的原理、原則,就是一個原則。持是保持,就是你要守住這一個原理原則,守住這一個軌道,這個就是法的意思,是一切法的生起,它一定有個道理存在,而且生起的時候,它一定有程序、有過程,絕對不會亂的。所謂一粒種子我們種下去之後,它一定先生根,然後再長出芽,再長出枝葉花朵,它一定是有這個程序的,不會說種子接下去是先結果後開花,沒有這個道理,它顛倒了。所以軌道就是有一定的程序,它一定是保持這個程序,那麼它才能成就。

那麼通教理行果,通就是通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但教理行果統統都是有軌持的意思存在。教法就是教科書,我們今天講教科書、教學法,這都是屬在教法裡面。佛陀在世的時候每一天給大家講開示、講經,都是以音聲為教法。佛滅了之後,大德們結集下來,把它記錄下來稱之為經典,所以經典變成我們的教法,就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依照這個來修學。教是文字,所以文字也有軌持,它也有一定的次第。你看編成這一本書,它有綱領、有次第,有條不紊,所以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裡面也分章分節分段,清清楚楚,這個就是軌持的意思,這個教科書的軌持之義,它不能亂。

理就是教科書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不管這個理是淺是深,是大是小,都有軌則;拿現代的話來說合乎邏輯,在佛法裡面講因明,一定符合因明的法則,所以它是一個有條理有層次的思想發展,今天我們講的科學的方法。這是講理,由教,教最重要的就是從教要顯理,你才能真正得到東西。我們在這教科書裡面明白裡面所敘述的道理,這個叫開悟;如果不明白經裡面的道理,那個經念得再熟,依照註解講得天花亂墜也沒用處。為什麼呢?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註解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你全是講別人東西,與自己根本不相干,那就是依文解義,道聽途說,與自己全不相干。一定要顯理,你自己在教裡頭要明理,理明了之後,理是自己心裡面的體悟,就是開悟了,悟了以後,這個教怎麼呢?教就變成自己的了,我也見到這個理;佛見到這個理,我也見到這個理;佛這麼講的,我也是這麼講的。

換一句話說,把佛的經典就變成自己的經典,佛的言論真正變成自己的了,自己與佛無二無別,到這個時候可以講經了,你也可以給經做註解了,所以研教一定要悟心,心就是理,這是理法。悟了理之後要行,要把教裡頭所顯的這些理論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你才會有受用。我們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全不離開教理,生活就是教理,教理就是生活,跟我們整個生活融成一體,這個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這個教育與我們生活脫了節了,所學非所用,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學了幹什麼?何必浪費時間去學習?學了一定有用處,學了一定變成實際的生活,使我們一天到晚心之所思、口之所言、身之所動,全是佛法的教理。佛法在那裡?佛法就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自己生活就是大乘佛法,這個才能真正達到離苦得樂,佛法好就好在此地,你學了絕不落空。

果就是心得,教、理、行,合而為一了,跟自己整個生活合而為一,那就是果,果是果報,你的收獲啊!這就是證果。隨著你教理行的深淺,你得到的果報不一樣;你要是深一點,你得的果報就殊勝,果位就高。譬如小乘只有四果,那麼大乘菩薩位子裡面有五十一個果,你愈深入,你的果報愈殊勝,實在講果報是享受啊!結果就是享受嘛!你的享受愈殊勝,你的生活愈豐富,果就是如此啊!最圓滿最殊勝的果報當然是佛果,沒有比他更殊勝了,這個叫果。教理行果都是有軌則的,都是有條不紊的,那麼這是法的意思,這是法。

「輪者,所成義」,輪是成就的意思。「大小乘別,且小乘二部,通明五義。」小乘二部就是聲聞跟緣覺,那麼一般小乘講有五個意思。乘有運載的意思,乘是車,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我們坐車去,乘是代表車乘。小乘就是小車,大乘就是大車;大車一次可以能夠運輸很多的人物,小乘或者坐一個人、兩個人,所以用這個來作比喻。比喻的意思是從煩惱之此岸,我們這煩惱,我們乘著車運載到菩提的彼岸;由生死之此岸運到涅槃之彼岸,我們要想了生死、證涅槃,斷煩惱、得菩提,你就要用這一個車乘,用這個工具,就可以能達到。這個工具就是教理行果的佛法,比喻做車乘,下面就講這個意思。

那麼五個意思第一個是「速疾義」,就是快、速度快,我們走路慢,坐車就快了。在古時候車是馬車,大乘是馬車,小乘是羊車,羊的力氣很小,它拉小車子,車上只能坐一個人。羊車諸位很少見到,在從前是宮廷裡面,你看我們中國歷史有記載,隋煬帝常常在御花園去玩的時候坐羊車,羊拉的車,小車一個人坐的,現在很像小朋友玩具一樣的小車。那麼從前最大的車子是馬車,馬車可以能做十幾個人;如果更大的馬車,那就看馬匹多少了,通常一匹馬拉的車坐十幾個人。我們過去在南京念書上學的時候,那時候雖然有公共汽車,很少,馬車很多,所以我們學生常常坐馬車上學,一個馬車坐滿了十四個人,一匹馬拉的,那個車很有味道。那麼有大的就是四匹馬拉的,四匹馬拉的車子可以坐二十多個人,那個車身長。所以在那個時候大乘是馬車,現在在我們近代那最大的大車是火車,那載的人就多了,所以它有快速的意思。

車都要靠輪,沒有輪它就不能行動,所以輪在我們人類文明進化裡面是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那麼佛法也非常重視。底下就比喻說,「如輪王輪,有速疾轉故。」這是舉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七寶,七寶其中輪寶非常重要,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因為轉輪聖他的管轄、他的彊域很大,那麼照佛經裡面講他的彊域是四大部洲,而這個四大部洲,在有很多大德們說,我們地球只是一個洲,只是他四大洲之一;那麼要這樣講的話,他一定是統轄有四個大的星球,那麼當中些小星球還不曉得有多少,這是他的管轄區域。他管轄區域如果他沒有交通工具他達不到,那他就無法統治,所以他一定要能夠達得到,那麼他有輪寶,這個東西是他的交通工具。

佛經裡頭幾千年來都這麼說了,我們現在想想這個輪寶是什麼東西呢?恐怕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飛碟,外太空來的,它是一個輪,速度很大,確實像佛經裡面所講的,他有這樣好的交通工具,所以他才能夠聯繫幾個星球,而他所能達到的這些星球,換句話都劃在他統治的範圍之內,所以有這麼好的交通工具。從前很難想像得到,現在我們所發現的一定就是佛經裡面講的輪寶,飛碟。「今聖智起時,有速疾之用也。」這是比喻,因為修道的人智慧開顯了,他的作用就快了,有輪寶這種速疾的意思,所以把佛法比喻作法輪。那麼第二個意思就是「取捨義。如輪王輪,捨東洲,取南洲。」他在飛行,他一站一站地通過,必須捨第一個站才能到第二個站,捨第二個站才能到第三個站,這就是說明輪是動的,不是停在一個地方的。

那麼諸位想想,你們如果買個車,車一天到晚要開,買了個車擺在家裡不動,車有什麼用處呢?失去了它的作用了。輪是要它天天轉才行,它不轉就沒用處了,所以是一定要動,輪王的輪寶,它天天也得要動,不能停在那個地方,所以有取捨之義。「聖智亦爾」,智慧開了也一樣,「捨苦諦,取滅諦」,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它有這個意思在,所以也把它比做法輪。第三「降伏義,如輪王輪,若未伏者,即能伏之。」佛法也是如此,它底下沒有用佛法說,那麼我們也能想到輪王的輪寶不但是飛行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武器。現在美國拚命在發展星際戰爭,星際戰爭裡面將來大概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飛碟,可是我們科學家還沒有能夠發展得出來,但是根據飛行的原論,碟形在太空飛行是最適合的,現在發展才發展到太空梭,距離飛碟還相當遠的距離,可見得我們太空科學比起其他星球還差很遠。所以這是一種很強很重要的、威力很大的武力,有武力就能夠降伏,那麼甚至能夠現前就能夠降伏邪知邪見,對自己破除自己的邪知邪見,也能夠幫助別人改邪歸正,這是降伏的意思。

第四「鎮已伏義」,鎮就是鎮壓,他已經降伏了,還得要常常去巡視、去安撫;如果不常常去巡視,不常常去安撫他,他雖然歸伏了一個時期,過了一個時期他又想叛變,又有妄動,所以必須常常去巡視安撫,有這個意思在。那麼聖智現前,在底下講「今明見道」,見道「雖斷見惑,尚有思在。更起觀智,令思伏斷。」縱然思惑斷了,還有塵沙無明在,所以必須繼續不斷以教理行果,要達到究竟圓滿的無上正覺,這個就是鎮已伏的意思。第五個意思,「上下轉義,王輪有上下轉,聖智亦爾。三界上下。斷煩惱也。苦法智,斷下界惑。苦類智,斷上界惑也。具此五義,名為法輪。」那麼什麼叫苦法智,什麼叫苦類智,這個都是佛學專有名詞,諸位可以查佛學字典,佛學字典裡頭有。這個五種講法一般都是小乘說的,大乘講法一般是四種講法,諸位在大乘經典裡常常會看到,小乘這五種講法還不大容易看到,那麼此地他都引用出來了,很好。

就大乘來說有四義,第一個是「圓滿義」,輪的結構非常之圓滿,「具轂輻網三故」,這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工具。轂就是軸心;輻就是柱,軸心到圓周連接的柱子;網就是圓周,它有心,它有外面的邊,它也有中間聯繫的,所以這個結構非常之圓滿,那麼佛法也是非常圓滿,所以用這個來代表,「聖智亦爾,一具三故」。那麼在教法裡面,譬如講經律論,這是圓滿的,理上講教理是戒定慧;行法裡面這個裡面包括的多,是講八萬四千行門,但是講原則來講它也不外乎三條,我們一般說通常講斷見思、塵沙、無明,這是行法上的;果上講的法身、般若、解脫,所以是一具三故,很合法輪圓滿的意思。那麼應用在淨土法門來講,在行法裡面是信願行,這就淨土來說信願行;那麼淨土的西方極樂世界在境界上面來講,它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那個常寂光土是全都包括了,那是個理,所以很合輪的意趣。

第二個意思,「摧壞義」,輪所走過的,地都壓平了,特別像我們現在常見的壓路機,輪一通過了,統統給壓平了。那麼這個是比喻什麼呢?就是佛法我們聞了之後,把我們心裡面不平的煩惱都給消除了,都給壓平了,取這個意思。第三個意思,「鎮遏義」,鎮遏也是鎮伏,跟小乘裡面鎮已伏義是相同的。如果我們不常常聞佛法,常常接觸佛法,煩惱雖然是壓平了,它會起來的,還會生起來的。為什麼呢?那就是你那個煩惱的根沒有斷,眼前平了,不經常去壓它又會生起來,所以必須要常常聞法,這個意思很重要。在過去天乙法師在的時候,也許有一些人認識他,他過世不少年了;我是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到南部去玩,在他住持的寺院裡頭住了三天,他就問了我一個問題,聽說從前寺院裡頭住眾趕都趕不走,很樂意住在這個地方。為什麼現在寺院裡的住眾我們對他很好,樣樣都照顧他,他總是住不住,能住三個月都很少,他住幾天就要走了,這是什麼緣故?我就告訴他,住不住,他想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怎麼很正常?他有煩惱嘛!他當然要走,他不走怎麼辦?心浮氣躁,他必須到外頭亂跑。

從前的人為什麼能住得住?寺院裡頭天天講經,煩惱一生起來,一聽,過了算了;本來想走,還是定下來,天天講經嘛!天天念佛嘛!從前的道場有道風、有學風,它這個能夠維繫人。譬如我們上學一樣,你到這個學校,這學校天天不上課,玩了幾天都玩夠了,好了,換一個地方去玩去,他當然會跑。你這個學校有好老師,天天上課,天天教學,他捨不得走,他不會走的。所以一個道場沒有建立道風、沒有建立學風,是留不住人的,要想留住人一定要有道風、要有學風;道風,天天講經說法教學,學風就是有學習的行門。譬如淨土每一天有念佛,禪宗裡面,每一天在禪堂裡有參究,他有一定的功課,學生確確實實能有收獲;像教理行果,他依照這個行,他能得享受,他能得果報,所以他不走。

你今天沒有道沒有學,什麼好的待遇都留不住人,那麼鎮遏義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想自己學佛有成就,不退轉,所以我告訴諸位每一天要讀經,每一天要念佛,你三天不讀經,邪思就現前,一天到晚就會胡思亂想。天天要讀經,讀經就是接受佛菩薩開示,讀經就是親近諸佛菩薩,沒有遠離,天天要讀經;不管你讀多少,縱然是很忙,一天至少也要抽出二十分鐘、半個小時來讀經,每一天決定不中斷。在行門是念佛最殊勝,也要訂早晚課,就是沒有時間念的話,早晚一定要念佛,至少要修十念法。

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這叫一念,念十念這是最低限度,這個不耽誤什麼時間,早晨起來,漱了口洗了臉之後,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十念;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念十念,天天不間斷,晚上在睡覺之前,洗臉漱口在睡覺之前念十念,這是最簡單的修淨土的課誦,早晚二課,有時間可以多念,沒有時間就用十念法。那麼平常這叫散念,散念也很有好處,愈多愈好,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那麼這邊有一個同學他提了個問題,他說有人心裡面有恐懼、不安,心定不下來,那麼為了求保平安他念心經,念一念,行。但念心經的時候,要懂得心經裡面的意思,依文作觀,依這個文字自己能夠提得起觀想,才會產生效果;如果只念文,不懂得裡面的意思,就是理,教理行果嘛!不能顯理,得益很難,不容易得到利益,能夠顯理得利益的效果非常地顯著。所以讀經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懂意思讀註解很好。

那麼修淨土法門,實在講疏鈔第一部好書,但是太大了,太長了,不適合作課誦本;能夠以這個那當然是最理想了,那要很大的福報,什麼很大的福報?你衣食不愁,又不要做事情,這個才行,一天可以花個八個鐘點、十個鐘點來讀經,這個福報太大了,誰來養活你,來供養你?這個不容易,現在出家人這種福報都很少,都很難得。那麼方便一點讀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要解分量不多,薄薄地一小本,念熟了不到一個鐘點就可以,大概半個鐘點就可以了,一遍就能夠看完,這個很好。每一天讀彌陀經要解,就以這一樣東西作功課,真正修淨土的人要是一天不缺的話,每一天能夠念一部彌陀經要解,能夠早晚二課不缺,縱然是十念,早晚不缺,你這一生真正能發願往生淨土,決定靠得住,所以淨土不難修啊!決定靠得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記住十大願王,隨分隨力地來修學,把十大願王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那你將來往生淨土品位一定增上,一定是相當高的品位,這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絕對不會錯的,非常穩當的一條道路。我們這個身在娑婆世界是最後身,以後不來了,以後再到娑婆世界來是菩薩的身分乘願再來,不是業報之身,這多自在呀!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記住。

你說我們找不到聽經的機會,讀經機會有了,每讀一遍就是聽一遍,讀多了會開悟,我們中國古人說讀書千遍,其意自見,其意自見就是那個道理就顯了,就悟了,有悟處;要讀得多,讀得多心淨,心清淨了,心是愈念愈清淨,清淨心能開悟,經典給你做增上緣,不一定是什麼時候念到那一句時候,一下就恍然大悟。像六祖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恍然大悟。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葯王品的時候也是在一句經文裡頭豁然大悟,所以讀經是開悟的增上緣,清淨心是開悟的因,因緣和合必定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因此讀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佛在觀無量壽經講修淨土的人一定要修三福,這第三條裡面就有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那個大乘就是指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包括彌陀經,要曉得這個道理。

一定要讀誦大乘,天天要讀,天天讀天天親近佛菩薩,經就是親近佛,註解就是親近菩薩,天天跟佛菩薩見面,天天聽佛菩薩教誨。不要說老是這一套,老是這一套會開悟,遍遍不一樣,我讀經就是如此,每一遍都有悟處,每一遍都有新的發現,所以真是讀不厭;我講經也是遍遍不相同,前一遍跟後一遍,現在有錄音帶比較一下,不一樣,換一句話就是天天都有進步,這才有樂趣,沒有進步就懈怠了,天天有進步天天有歡喜。所以法喜充滿,自己一定要認真幹。那個天天有進步給諸位說,最重要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才會有很顯著的進步,心不清淨,進步很難很難,沒有法子進步;縱然佛菩薩給你增上緣,你因地心不真,所以沒有法子。因此才說心淨則土淨,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這位同學還問,是否可以告訴他放下一切念觀音聖號?可以的,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的,這樣很好,念阿彌陀佛更好,更殊勝。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也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原理決定是一樣的。我過去在此地講過普門品,觀音三經都講過,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過,華嚴經裡面觀自在章也講過,觀音菩薩一共有三部經,三經都講過。也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一個道理,這樣才有真正的收獲。那麼再看第四個意思「不定義」,輪是不定義,「從見道,入修道,從修道,入無學。自既證已,即起慈心,令他同證也。」那麼不定義就跟前面所講的上下轉義,取捨義,也是相同的。學佛一定要精進,如果定了就不能精進了。

所以小乘阿羅漢有一種定性羅漢,那就沒有法子了,佛對他幫不上忙,因為他很固執,他是定在偏真涅槃裡面,他住在定中,他不出定、不起定,佛菩薩幫不上忙。如果說不定性的阿羅漢那就行了,佛菩薩可以給他做增上緣,幫助他迴小向大。我們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不斷地求進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境界,要提昇;得功夫成片了,目標就要向事一心,得到事一心了,目標馬上要轉到理一心,決定不可以得少為足,就滿意了,就知足了,這個對自己是很大的限制。對於世間法五欲六塵的享受應當是得少為足,我們不要追求,不要貪求,我們心就安了。心不安實在講就是貪欲太多,他心不安,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天天去動腦筋如何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永遠心不平靜,永遠不安,能夠得少為足就知足常樂,心怎麼會不安。心安身就安了,身心安穩這是我們辦道基本的條件。

那麼再看底下,「若約能轉,即展轉傳授義。」前面的意思都是講所轉,如果從能轉上來說,這就是傳授的意思,轉法輪就是傳授的意思,代代相傳有這個意思。「謂過去佛傳至現未佛也。」過去佛傳給現在佛,現在佛傳給未來佛,代代相傳。「能所合說,名轉法輪。」這是把轉法輪這個意思說出來了,所以有對自己,有對於別人,對別人就是傳授,就是將佛法傳授給別人,這是對人,對自己這裡面許許多意思都是幫助自己進修。那麼「謂勸請,小乘自度,但懺而已。菩薩愍他,故須勸請。請佛普雨,自他俱沾也。」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請轉法輪,請轉法輪是自利利他。佛在世的時候當然是以佛為主,佛不在世以後,後面有說三乘乃至於世間一般的善知識,我們遇到了有這個因緣,應當要請他說法。

不過在現前,你要一定能夠辨別邪正,請講解正法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是講外道的,那是幫助魔高張他的勢力了,這是我們有過失的,會有很大的過失,這個地方一定要辨別。再看下面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中,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那麼我們讀了這一段文,你馬上就能看到這裡有三種境界,第一個是剎土無量,第二個是諸佛無量,第三是菩薩海會無量,跟前面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個不難懂,小註諸位自己去看。註解末後一行我給你們念一念,「言念念有不可說等者,意在所請境寬」,境界非常地寬大,「能請心亦無邊也。一念尚爾,況經多劫乎。」我們一定要發這個心,要發請佛請菩薩請善知識弘法利生,一定要發這個心。

再看下面經文,「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這是講請法,請人說法總離不了三業,身要禮敬,身要禮拜,要有禮貌;口裡面一定要誠實,把自己的願望要說出來;意裡面一定要恭敬,這是身口意三業。那麼種種方便,方便是種方式,這很多很多,不能局限於一種。譬如現在真正講經說法的法師也愈來愈少了,這是必然的趨式,諸位聽到我前幾天講的,你應當要明白。為什麼呢?現在師資沒有了,師與資道不合,真是像方先生所講的學生不像學生,先生不像先生,師資道合的意義沒有了。因此底下一代成就的人才太難太難了,不容易,那怎麼辦呢?這講方便,我們天天讀經,我們要想學華嚴經,我們每一天讀華嚴經,否則寺廟沒有人講經嘛!我們每一天訂一個時間,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我們念兩個小時,每一天在一起念兩個小時,無量無邊的功德。念久了就有感應,請不到人嘛!佛菩薩會化身到此地來給你講這一部經,至誠就能感動佛菩薩化身來,怕的是你沒有這個誠心,你有這個誠心,早早晚晚總有佛菩薩在這個地方示現,他誠。學佛一定要憑感應道交,我們與諸佛菩薩沒有感應,那沒法子,一定要憑感應道交,所以諸位只要有誠心去感,佛菩薩一定有應。

這個誠心就是我每天讀誦,我想學法華經,我天天念法華經,我想修淨土,就剛才我跟你們講了,你每一天就念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個要解我們過去印了很多,以這個為自己的課誦。或者你每一天念十大願王,像弘一大師一樣,弘一大師一生就是以這個本子作為他自己的日課,他每天都要念一遍,他念了很熟他能背誦。這個是我們自己要真幹的呀!所以這是講方便。那麼還有一種方法,現在就是聽錄音帶,每一天聽。我這次在洛杉磯有一個居士,趙立本居士,非常之難得,他聽我六祖壇經跟金剛經的錄音帶聽了非常歡喜。他告訴我,他別的都不想學了,我就學這兩種,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好不好?他來給我商量,我說好。

那麼這兩部經他已經聽了二十多遍了,我就告訴他繼續不斷地聽,每一部經聽上三百遍,從頭到尾聽三百遍,這個根基打下去之後,以後的成就不可思議,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那聽跟讀一樣啊!你要果然聽上一千遍,我這個不會講的,沒有開悟的去講,他聽的人開悟了,善聽嘛!善說不如善聽。所以他真有耐心,有長遠心,這個很難得。他只要我這兩種錄音帶,其他的通通不要,他要專,他不要學多,非常非常地難得,這都是方便,所以一定要懂得方便法。註解諸位去看。勸請有隨緣請,有稱性請,有這兩種。隨緣請都是屬於事相,這個很容易理解的。稱性請那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在此地可以說一說,說了做不到,這是華嚴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那就是能夠見色聞聲,在一切色聲六塵當中,去觀察它的體性,六塵塵性,非斷非常,迷不可得,一一全真,無非法界,入了這個境界,實在講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六塵說法沒有兩樣,見色聞聲統統都是佛在那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都是在那裡講真實的淨土,這是實實在在的境界,諸佛與大菩薩所住的境界。

我們今天也在這個境界當中,迷失了自性所以這個境界不能現前。但是要想這個境界現前,就從隨相請,用這個方便法一門深入,只要你功夫深,可不能見異思遷,今天聽說這個法門好,明天看看那個也不錯,那你就壞了,你自己亂了。佛法所修的,清淨心而已呀!百千法門都是叫你修清淨心的方法,可是行只能行一門,兩門就亂了,你只能選一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守一個就有成就,搞兩個、搞三個決定錯誤,不能成就的,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卷 第2頁:第二卷
第3頁:第三卷 第4頁:第四卷
第5頁:第五卷 第6頁:第六卷
第7頁:第七卷 第8頁:第八卷
第9頁:第九卷 第10頁:第十卷
第11頁:第十一卷 第12頁:第十二卷
第13頁:第十三卷 第14頁:第十四卷
第15頁:第十五卷 第16頁:第十六卷
第17頁:第十七卷 第18頁:第十八卷
第19頁:第十九卷 第20頁:第二十卷
第21頁:第二十一卷 第22頁:第二十二卷
第23頁:第二十三卷 第24頁:第二十四卷
第25頁:第二十五卷 第26頁:第二十六卷
第27頁:第二十七卷 第28頁:第二十八卷
第29頁:第二十九卷 第30頁:第三十卷
第31頁:第三十一卷 第32頁:第三十二卷
第33頁:第三十三卷 第34頁:第三十四卷
第35頁:第三十五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