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文珠法師講述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文珠法師講述

四、十番顯見—8.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非自然

[日期:2010-08-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8.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非自然

甚麼是因緣?甚麼是自然?因緣,是世間諸法生起的主要原因,自從佛覺悟宇宙人生的原理後,就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事物的真相,無不是從因緣生,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用以破除外道所執,神我的自然。因為外道修習非想非非想定,限於智力,未能突破煩惱,進入滅受想定,引發無漏智慧,遂執此境界,立為神我,認為此神我是自然的,而且廣大周遍,不生不滅,是宇宙萬物的生因。

阿難始終用扳緣心聽佛說法,因聞佛前面多番開示,見性不動,見性周遍,見性常住,性非生滅,遂疑佛所說的見性,同於外道所執神我的自然。同時想起佛昔日曾在楞伽山,對大慧菩薩說:「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於是又懷疑佛語,前後矛盾。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再求佛詳細開示,希望獲得真心,免墮邪道。

佛對阿難言:我在前面,多番運用權巧方便,引喻舉例,種種開示,無非是想說明真妄二種根本,令汝等捨妄歸真,得成佛道;可是你猶末悟,反而懷疑我前後所說矛盾,或同於外道所說的自然。如果真的如你阿難所說:見性是自然的,就應該於明暗空塞等前塵中,指出見性的自然體性。如果說:所見的明相,是見性的自然體,就應該明時有見,暗時無見,當明滅暗生時,怎能見暗?今既見暗,可知見性不是以明相為自然體。若果以空為見性的自然體,就應該有空有見,無空無見;塞時無空,不應有見。今既能見塞,可知見性亦不是以空為自然體。其餘以暗以塞為見性的自然體,道理亦是一樣。見性既能見明,又能見暗,既見空,又見塞,可知明暗空塞等塵境,都不是見性的自然體。

佛破妄執自然,阿難又轉計因緣。但見性的本體,既然即是諸佛所証的本覺妙明真心,豈是因緣生法?所以佛又破見性,非因明、因暗、因空、因塞而生,亦非以明暗空塞為助緣而有。見性若因明有,明為見性的生因,則暗時無明,見性亦應隨明相而滅,又怎能再見暗?今既能見暗,當知見性非因明有。因暗、因空、因塞亦復如是。

再說:見性若緣於空而有,以空為見性生起的助緣,則塞時無空,見性亦應隨空滅,不能見塞;反之,「緣明緣暗,同於空塞」一樣。今既能見明,見暗,見空,見塞,可知見性亦非以明暗空塞為助緣而有,正顯見性離緣。見性不變而能隨緣,所以萬有繁興,不同外道所執的自然;若說見性體即自然,則失其隨緣的作用。見性雖隨緣而體不變,故能超越萬象,不同佛昔日權教所說的因緣;若說因緣,必失其不變的本體。因此,佛的結論是:「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精覺妙明,是指依他起的見性,亦即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此性純真無妄名精,對境明了名覺,雖無相而能照見一切相名妙明。此精覺妙明的真心,非因明暗空塞或緣明暗空塞而生,但此真心有隨緣的作用,亦非外道所執的自然,故言:「非因非緣,亦非自然。」是破除凡夫與外道的迷情;即下文所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就可以証得小乘極果。

「非不自然」,在非不自然之前,應加一句「非不因緣」,是以非遣非,不但因緣自然非,即非因緣、非自然亦非,此即下文所說:「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是破除二乘聖人的法執。

「無非不非」,是以無字雙遣非與不非,不但非因緣、非自然要非,即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亦皆非。即下文所說:「法解脫已,俱空不生。」破權乘菩薩的微細法執。

「無是非是」,是指有,非是指空,權乘菩薩,認為必須離空有二邊,然後可以證入中道;今以無字遣之,說明無二邊可捨,唯一中道。

六道眾生,執著因緣、自然;二乘聖人,執著非因緣、非自然;權乘菩薩,執著非不因緣、非不自然;皆是病。無不非,方是藥。無是非是,等如病去藥除,沒有病了,還要藥做甚麼?

「離一切相」,不但因緣、自然要離,非因緣、非自然亦要離,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也要離,是要離,非是亦要離,至此執盡情忘,法法皆真,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故言:即一切法。此即金剛經所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一切相,是顯空如來藏;即一切法,是顯不空如來藏;離即同時,離即不二,是顯空不空如來藏。離一切相,可以成就妙奢摩他空觀;即一切法,可以成就妙三摩缽提假觀;離即不二,可以成就妙禪那中觀。三觀成,三惑斷,即可契證三菩提,圓成佛道。此正是本經的宗旨,亦是佛說本經之目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