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第二品 懺悔罪業(3)

[日期:2011-0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佩瑪丘卓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八頌中,寂天菩薩獻供洋溢著悅耳讚歌的宮殿,象徵創造和諧、令人振奮的社區團體。第十九頌中,獻供典禮陽傘,傳統上是指利益眾生的能力。第二十頌中,獻供音樂,能增進我們傳揚佛法的能力,使人們得以聽聞真理的優美。

第二十一頌中,獻供的是發心希望花雨和瑰寶不斷降臨在聖典法寶、三寶以及一切令修行進步的事物上。最後在第二十二和二十三頌中,他將獻出無上崇高的供養:追隨老師的典範並依教奉行。

  就像妙音菩薩

  供養一切諸佛,

  我也要隨順如此作觀,

  供養如來怙主和佛子聖眾。

  我以一切方式供養,

  獻給清淨海眾。

  願這悠揚的樂雲

  不斷飄臨他們面前。

  以下的七種修行是頂禮。頂禮是鬆土整地,準備讓菩提心的種子生根。第二十四至二十六頌中,寂天菩薩再一次獻供自己來積聚福德。

  我以大地微塵數的身體,

  頂禮皈敬

  三世一切諸佛、

  正法和無上僧眾。

  我禮敬寺院

  及一切護持菩提心的助緣——

  傳授戒律的方丈、一切飽學大師

  及修習佛法的聖士。

  直到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以前,

  我生生世世都要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菩薩眾。

  任何獻供都可以擴大。舉例來說,當我們觀想給出我們最心愛的所有物,並非僅僅想像一本書或一件毛衣;我們將獻供擴大為無量無邊的書和毛衣。同樣地,在第二十四頌中,寂天菩薩觀想無量無邊的自己的身體在頂禮。

  這項修行有許多利益。首先,頂禮可以克服驕慢。創巴仁波切曾說:因為我們有本初善,我們可為自己的謙卑而自豪。我們不必執著自己的成就或福德。我們有能力謙卑並禮敬智慧的化身,也禮敬努力使佛法流傳至今的勇士。

其次,我們從頂禮中開發自身的覺醒。在極為開放而慈悲的人面前,我們可以發覺這樣的特質在自己身上展開。一些值得尊敬的人或物,表面上看來和我們並非一體,卻可以喚醒我們心中的清明和清新。為表示尊敬、愛和感謝,我們頂禮示現我們本初善的人。

其三,頂禮讓人不再抗拒並捨棄根深蒂固的煩惱和習性。我們每一次敬禮,就好像獻出了自己:我們的迷惑、我們欠缺愛的能力、我們的剛愎自用。我們好像張開雙手說:“以這樣的姿勢,我願意承認自己囚困得有多嚴重,在廣大慈悲的菩提心之前,我全數捨棄。我皈依覺醒的心,直至成佛。”帶著這三種發心來頂禮,我們便準備好要體驗菩提心了。

從第二十七頌至本品結束,寂天菩薩鋪陳七種懺悔的修行,如創巴仁波切翻譯的:“將煩惱的罪過放一邊。”每當我們後悔做了某件事,我們便對那件事給予全心而慈悲的正知;我們不再對自己和他人隱瞞錯誤,反而直截了當地宣告。我們對自己承認,就是不自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向他人宣告,讓他人為我們明智的發心作證。

為了看清楚我們到底是在增強,還是減弱這些嚴重損害自己的習氣,我們必須將它們攤在陽光下。如同晚上準備睡覺,如果獨自一人,脫衣服很容易;但如果房中另有一人,我們的警覺性就會提高。這個人——無論是大怙主或朋友,只是聆聽,並不評斷或整治我們。這樣,懺悔便充滿自省,得以克服無明。

你可能要問了:“向自己悔過不就夠了嗎?”是的,這當然有用,但還不足以化解自欺。當我們向佛或另一人表示懺悔時,我們就騙不了自己了。我們邀請一位目擊證人,自己揭露自己,就是自我慈悲、自我尊敬,從此我們不再背負羞愧的重擔,反而能自在地重新做人。將“煩惱的罪過放一邊”,能使我們無愧無疚地向前邁進。

懺悔的修行是超越愧疚和自欺的絕妙法門,它依靠這樣的見地:雖然感覺煩惱牢不可破、固定不變,其實它們無實也無常;它們只是一股極強的能量,讓我們錯認為是堅實又永久的“我”。懺悔如同獻供和頂禮,幫助我們放下“自己是誰”的牢不可破的窠臼。

當我們後悔做了某些事,我們不能無知無覺。我們可以用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所謂的“正向的悲傷”(positive sadness)來承認它,我們不是自責,而是在懺悔中開發坦率的柔軟。於是自欺和愧疚的習慣便可能枯萎,這即是修習懺悔的重點。

  我要合掌,

  向十方諸佛菩薩

  及大悲聖眾,

  如是祈白:

  無始以來,

  我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迴,

  無明地生起惡念,

  慫恿他人作惡。

  我被無明所欺誑和宰制,

  竟對如此惡行心生歡喜。

  現在我看到這種罪過,

  偉大的怙主啊!我至誠發露!

在這些偈頌中,寂天菩薩介紹了藏傳經教中“四力懺悔”的修行方法。這是四種放下?惱的法門,它們是:一、以“正向的悲傷”來認識錯誤行為,二、依止本初的智慧,三、對治行動,四、盡可能不二過。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1) 第2頁:目錄(2)
第3頁:導讀 菩薩道的修行 第4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1)
第5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2) 第6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1)
第7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2) 第8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3)
第9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4) 第10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5)
第11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6) 第12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7)
第13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8) 第14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9)
第15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1) 第16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2)
第17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3) 第18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4)
第19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5) 第20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6)
第21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7) 第22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1)
第23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2) 第24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3)
第25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4) 第26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5)
第27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6) 第28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1)
第29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2) 第30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3)
第31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4) 第32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5)
第33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6) 第34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7)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