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完美者的幸福指南:人生是需要管理的  作者:顏俊

不完美者的幸福指南:人生是需要管理的  作者:顏俊

第一部份:給與拿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顏俊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敏感內向的人之中有一個類型,遇到不順利的狀況時,一不小心就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圈圈裡,反覆分析衡量所有的選 擇和後果,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過分調整自己的言行來迎合外界的期望。就是說,當面對令人焦慮的情況時,習慣性地害怕自己對環境失去控制,而應 付感受到的害怕和焦慮的方法是,將注意力完全轉向自身內部。例如,在戀愛或者工作上產生緊張情緒,患得患失,反覆回顧審查自己的言行,花很多精力猜測情人 /上司/合作夥伴對自己的印象和態度,過分誇大自己行為的後果和別人的反應。很多時候,當事人傾向於想像不良後果,或者當現實跟期望不符時容易過分自責或 者損失自信。有這種煩惱的人,我的建議常常是,練習把注意力從自己轉移到別人身上,暫停掂量自己的得失,練習「給」。
  
  給的方式有 很多,倒不見得是捐錢給慈善機構,而是花費時間和精力在別人身上。例如,向身邊的親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伸一把援手,替人做點小事幫點小忙,或者僅僅是聽 他們發發牢騷交流一下感情。總之需要你主動地貢獻出一小部分自己你的精力,時間,或者乾脆純力氣用這個方式來開拓一下視野,把眼光從自身移到別處。一方面 是distraction,忘記了自己的煩惱;另一方面能給人成就感,覺得自己人不錯,對他人有用處,不知不覺就給自信打了氣。
  
   這貼藥,只適合某些人,過度自我分析和過度在意自己形象者可用。注意,這並不一定說他們是自戀型的人,而是習慣以自己為出發點面對和應付外界的變化,過度 害怕失去和錯過,有時候會失去平衡。讓他們練習和習慣多「給」,多替他人著想而暫時忘記自己,最終目的仍然是通過給而贏得自尊和自信,通過貢獻而獲得對自 身的好處。
  
  另一類人需要的解藥正相反,不是給,而是拿。他們的癥結所在是太過無私過度把精力和感情傾注在別人身上,而忽略或者躲 避對自己幸福和滿足的責任。有些強調犧牲小我的社會價值觀或者文化系統很可能加劇這個傾向,讓某些人走向極端。我有個要好的朋友,她的問題就是責任感過分 強烈,習慣了照顧周圍的所有人,唯獨不肯照顧自己。她經常抱怨自己身上背了太多的包袱,被太多人依賴,不堪負荷,而她又忍不住要把所有的事都做得盡善盡 美。其實她並不享受這種不停地給啊給,無限付出沒有回報的狀態,但是她從來沒有學會拿,實際上,「拿」這個概念讓她極度不習慣不舒服。這個現象跟她的家庭 狀況和成長歷史有關,她是第一代亞裔移民,家裡最小的孩子,從小被感情充沛的母親緊緊握在懷裡而一直沒有在心理上徹底獨立。她一貫受到的教育就是「女孩子 就是要替家人付出和犧牲」的觀念,無私的人生態度被過度正面鼓勵和表揚獎勵而推到不合理的極限,讓她壓抑了正常的照顧自己的本能。在感情上,在行動上,她 都缺乏拿的能力,在戀愛方面她也是付出得太多而反覆陷入不平等的關係中。對她來說,一方面被訓練出來的無窮付出的習慣,一方面她又成年人自然的需要,希望 能得到,但是別人給她的愛情或者善意照顧同她的一味付出的價值觀產生直接的衝突,這就帶來很多的困擾,甚至忍不住破壞自己的幸福以暫時緩解心理壓力。
  
  對於此類過度給給給的人,我常勸他們練習拿,但是這個過程似乎比前一類人學會給更加艱難。社會道德觀念常常宣揚無私奉獻,要說服他們認識到犧牲自己並非健康的態度,幫他們扭轉習慣,很不容易,需要大量的反思和質問和鍛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