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完美者的幸福指南:人生是需要管理的  作者:顏俊

不完美者的幸福指南:人生是需要管理的  作者:顏俊

第一部份:幸福生活必需品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顏俊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前陣子跟一個專看老年病人的psychiatrist談話中,說起非原發性的抑鬱症老年人即使一生精神健康,其他長期 嚴重疾病也可能引發抑鬱症,例如長期阻塞性肺病,長期慢性痛,還有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或腦血栓或腦溢血後,誘發抑鬱症的幾率很高。這個專科醫生說了一 句我覺得特別有道理:預防或治療抑鬱症,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人際聯繫,要有人和人之間的紐帶,不能把自己關起來孤獨生活,這是對健康的一大威脅。老年人 孤獨的威脅比較大,兒女都離家,老伴可能去世,又退休了,社會關係越來越少。
  
  但是其實同一道理也適用於所有的人。怎樣才能最大的增加生活幸福和情緒穩定的機會?人生充滿了挫折,不如意,傷心和打擊,怎樣才能更容易振作起來?怎樣才能更好的避免陷入長期的煩惱和低落情緒?怎樣才能幸福感和滿足感常在?
  
   錢多才幸福,結婚才幸福,有兒女才幸福,這些是廣泛流傳的說法,代代相傳。實際上呢,StumblingonHappiness這本書裡頗提出不少反 證。這些因素對幸福感和滿意程度都有限得很。實際上,心理學研究和統計上發現,對幸福感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身體上的健康。不健康的身體,尤其是長期慢性的 病痛,例如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增加精神上的壓力和困境,大大增加誘發抑鬱症的機率。
  
  而保護自己不受情緒的捆綁,增加抵抗能力,最重要的一個手段是社會關係網,是一圈能給你提供精神支持的朋友。人是社會動物,我們的精神健康需要跟別人的交流和互動。這是很多mentalhealth專業人員的經驗之談。
  
   作為一個天生的內向型人,主動去交朋友,跟陌生人打交到,維持友誼和其他社會關係,的確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美國外向型的性格佔四分之三,讓我們內向型 人群更加覺得被孤立。但是,不管怎麼費力和艱難,維持一個穩定的親友支持保護網總是受益大過付出的事情,要當作正經事來做,不要忽視了。我經常覺得,咳, 這麼費事,過去的好友都散佈各地,保持聯繫多麻煩。再交新朋友,成年人難以深交,社會關係那麼複雜,稍微一懶就懈怠了。等到需要朋友和精神支持的時候,臨 時抱佛腳,就來不及了。
  
  問題的另一面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好的,支持的,建設性的,值得維持的。不是開卷有益,什麼關係 都比沒關係好。某些家庭關係或者朋友關係或者夫妻關係,害處大於益處。所以,怎樣與別人建立健康互助,有建設性,互相支持的愉快關係,而不是傷害自己增加 痛苦的負面關係,是個滿複雜的過程。但是,並不是因為有風險就放棄不幹,即使有過不愉快的經歷,例如失戀、離婚、斷絕友情、等等,也不是躲起來的理由。即 使是內向的人也需要同別人交流感情,一個人悶起來,等於把自己放進了危險的處境。
  
  這裡說的人與人的交流和紐帶,包括但不限於戀愛 關係。戀愛和固定的生活伴侶,是滿足人性中的交流需要中重要的一環,但決不是唯一的一環。當然有很多人可以只跟伴侶進行精神交流,同外界相對隔絕,但這種 做法等於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無端增加了風險,打翻一個籃子就全沒了。投資也講究diversification,分散投資等於分散風險。把所有 的感情需要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風險也急劇上升—對方如果死了,病了,變心了,消失了,你豈不是一點保護自己的二手計劃都沒有?
  
   最後說一句,人都需要別人,不等於人應該依賴別人。精神上的獨立和互相交流不僅不矛盾而且是互動的。一個心理健康愉快、寬鬆開放、獨立安全的人,才有勇氣 跟別人開放坦誠地交流,人際關係才不容易被嫉妒猜疑恐懼和其他包袱壓在頭上。一個安全和獨立的人,比不安全、有依賴性的人,更容易接受別人的幫助和給別人 提供幫助。而沒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孤立自己,既難幫助別人也難接受幫助。這不是要批評或瞧不起缺乏安全感的人,而是鼓勵習慣了感情上過度保護自己,不習 慣信任他人,不習慣交流的朋友,採取行動跟他人接觸和建立友誼和紐帶,建立自己的支持親友團、保護安全網。雖然不習慣不舒服,雖然挺費力氣和時間,長遠的 好處很多。如果感到困難,我十分建議咨詢一下專業人員,特別是心理治療師,並且多閱讀這方面的理論和書籍,一邊修補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心理障礙,一邊學習對 付新情況新環境的工具和本領,並且學會避免負面的有害無益的人際關係。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