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姚仁喜 譯

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姚仁喜 譯

第九章 淨除蔽障的修持

[日期:2016-05-19] 來源: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姚仁喜 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所有前行修持的 精義,是要把習性上的僵固的心訓練得較為柔順而靈活。我們每個人都因為僵固的心而受苦,為何會如此?大都是由於我們很輕易地就屈服於情緒的反應。以及令我 們生起情緒的對象——期待與恐懼。長劫以來,我們一切的思惟與感覺、一切的詮釋,幾乎都根基於期待或恐懼;而它們轉而又將我們的心束縛於動盪的情緒之中, 以至於它對情緒毫無任何控制力。因此之故,根據聲聞乘的教法,我們需要「調伏」自心,菩薩乘的看法是「修」心使其有用,而金剛乘的觀點則是去「認識」心。

然而,為了單純起見,我們就用「修心」這個詞。「修心」的第一步,是要反復地認知並思惟輪回生活的徒勞無益。如我們已知的,持續珍惜世間法的任何面向,就 會讓我們基本的心態產生漏洞,最終將危害到我們的佛法修行。因此,真實地認知世俗活動、物質財富與人情關係都毫無實義,是極為重要的。如我們已知,思惟四 共加行(轉心四思惟)是個好方法,能讓我們鮮明地認知輪回終究是毫無結果的。雖然佛法蘊含了廣大殊勝的教法寶藏,但是只要將「轉心四思惟」的教法加以反復 聽聞與思惟,就能積聚無量的福德。

經由修持「皈依」,讓我們將注意力從錯誤的法道轉入正確的法道;經由「生起菩提心」,讓我們從窄道趨入寬途(小乘趨入大乘),這是前行修持的前兩項基礎。接著,「金剛薩埵」的修持教導我們如何清除並凈化承接佛法甘露的容器——我們的身、語、意。

根據金剛乘的說法,我們的色身與心同樣都是法器,因此也需要清除與淨化;菩薩乘與聲聞乘的傳統則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只有心才是法器,而且,雖然他們同意 心需要調伏,卻堅持身體只是心的奴僕,因而建議對待身體要如主人對待奴隸一般。做為奴僕,得以享有食宿的回報;然而評價必須小心不過度地放縱奴隸,以防被 奴隸占到便宜。前文已引用過寂天的偈頌,這裡值得再重複一次:

若僕不堪使,主不與衣食;養身而它去,為何善養護?  既酬彼薪資,當令辦吾利;無益則於彼,一切不應與。

然而,從金剛乘的觀點而言,色身是我們自己最明顯而具體的部分,因而在法道上的每個階段都可用它來做為工具,而非只是奴隸或容器。因此,身體第一部分的結構、感覺、健康與滋養,無論是內在的或外在的,在解脫道上都至關重要。

蔽障與染汙——惡業

《本生鬘經》(Jatakamala Sutra)中說,每當魔眾看到有人致力於解脫道時,他們就會大為恐慌。佛法初學者必定會在法道上發現許多無價之寶,但同樣的,也很可能會攪動出許多障礙,這就引導到我們本節的主題——惡業。

在佛法中,「惡業」是描述蔽障與染汙的多種方式之一,而蔽障與染汙通常都會化現為障礙,那是我們需要凈化的。然而,突發於你計畫中的一個討厭的小問題,到 底是障礙或是加持,卻很難說。有時,修行者歷經很久的修持,但那些看起來特別頑固的障礙卻似乎不被影響,以至於他們認為自己的修持無效。但他們錯了,事後 看來,他們才領會到,原本迫切想要除掉的障礙,其實卻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最美好的事物。這類的轉變非常普遍,修行人有此經驗之後,就會開始理解到「逆」境遠 比「順」境更能為修行提供沃土。

那麼,我們修持金剛薩埵法要凈化什麼?最關鍵的是,要淨除我執所產生的染汙。雖然它在本質上是暫時性的,並無任何一種特別難以淨除,但是由於染汙長久以來 就是我們業力構成的一部分,它已經成為深植的習氣,因而要區別「我」與「我的染汙」,看起來幾乎不可能。而正因為它們如此難以區別,我們努力去淨除染汙就 更為重要。

對金剛乘的修行者而言,一提到「金剛薩埵」之名,自然就聯想到「凈化」與「清除」的原理。由於這兩個詞都意指「污垢」是存在的(由於缺乏更精准的語言形 式,我們就只能使用「污垢」一詞),這就引起了我們極端的焦慮,唯恐染汙與蔽障會曝光——大多數的人都會竭盡所能地去避免這種折磨,而寧願專注於自己良善 的品質。

然而,凈化染汙就是揭露自己的佛性;如果佛性不是我們本具的一部分,那麼,試圖凈化染汙就毫無意義。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只要我們理解這一點,就不會為了 自己的過失而使情緒受到攪動。很多修行者忽視了「凈化」的這個面向,卻耗費所有精力,不肯承認任何個人的污垢,更不承認控制著他們的瞋恨、嫉妒與貪欲。因 此,與其擔憂所需凈化的一切東西,更有效的是利用「金剛薩埵」的修持,來專注於揭露自己的佛性。

以清洗帶有咖啡污漬的杯子為例,就很容易說明這一點。為何我們決定要清洗這個杯子?因為你希望它變乾淨。但如果杯子永遠都是骯髒的,那麼無論多麼努力嘗 試,你永遠也清洗不掉污漬,整個過程也會由於備受挫折而極度痛苦。這就是我們將「金剛薩埵」的修法要點想成是「揭露」佛性,而非「淨除」染汙的原因。但諸 位也要牢記:佛法的教授,尤其是金剛乘的教授,對「污垢」並無反感;污垢並非杯子,而是全然不同於杯子的東西。

為何要觀想上師為金剛薩埵?

你的上師即是你虔敬心與福德的投射,而虔敬心又是你佛性與福德的顯現。若無福德,你就無法在遇到上師時認出來他來,或一如提婆達多,覺察不出上師的一絲功德。因此,在認出上師的能力上,福德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而虔敬心就是這種福德的體現。

 
在前行修持的過程中,上師的角色會發生轉變,就如同一個女人的角色會隨著她各種互動所需的目的而轉變一般。對她的母親而言,她是女兒;對她的丈夫而言,她 是妻子;對她的雇主而言,她是清理屋子的人。同樣的,一切諸佛與菩薩本質上完全同一,但由於我們是二元分別的眾生,因此,每位佛與菩薩不同的名號、顏色與 外貌,能幫助我們聚焦於特定的工作上。在此修法中,是將你的上師觀想為金剛薩埵,來凈化你的染汙。

從技巧上而言,另外一個很好的凈化蔽障方式,是觀想蓮師(而非金剛薩埵)在你的頭頂,並持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六字金剛薩埵咒」或「十二字蓮師心 咒」——金剛乘確實是各種不可思議法門的寶庫。然而,凈化蔽障的力量總是與金剛薩埵連在一起,因此,他的修法是被公認最殊勝的凈化蔽障法門。佛教史告訴我 們,金剛薩埵如此巨大而驚人的淨障能力,源自他在菩薩因地時所發的大願;他發願一旦證得佛果,僅是他的名號,就足以淨除甚至最嚴重的染汙。在此修持中,我 們觀想上師為金剛薩埵。

在此,學生們總會問:「為何不直接觀想上師本人?」在此,將上師觀想為平常人的一個風險,是當你懺悔時,可能會想有所隱藏。畢竟,如果你的上師只是個平常 人,他怎麼會知道你是否完全坦白?不是有很多次,都顯示他對你的許多作為全然不知嗎?而這種明顯的了知落差,不就讓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更確定他並非全都知道 嗎?我們都受了制約,因此不會在上師面前行為不端;但如果我們背著他所做的事被他知道,我們會極為尷尬。所有這些狀況,都會使得我們對上師培養強烈虔敬心 或視上師為佛,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我們要將上師觀為遍知佛陀金剛薩埵,他了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面對他,你無所隱藏。這是坦承自己所有可恥惡行的 良機,而且你會發現,一旦懺悔了,你就會感到極大的解脫。

虔敬心——深信咒語與觀想

米龐(Mipham)仁波切在其對《幻化網根本續》(Guhyagarbha Tantra)所做的釋論《秘密藏密續現觀論》中說,無論修持何種壇城本尊,你的觀想必須清晰而生動。不過,對於觀想有困難,只能觀觀模糊、抽象的概略形 相者,如果對上師、法道與咒語的效力具有真正的虔敬心且深信不疑的話,無疑地仍將獲得一切共通與殊勝的心靈成就。

虔敬心有很多層次,最殊勝的虔敬心是對本尊與咒語之無二無別,具有絕對的信心。如果你還無法生起最殊勝的虔敬心,那就嘗試發展出不動搖的虔敬心,也就是對佛陀與上師的教導深信不疑,以完全成就咒語與觀想的修持。

對咒語之力的虔敬與信心也極為重要。做為前行修持者,當你念誦「百字明咒」時,即使在座修中的心既狂野又混亂,你也必須以專一的虔敬與信心,相信心咒即是 金剛薩埵佛本身。米龐仁波切寫道:缺乏智慧而無法領悟密咒乘(mantrayana)甚深意義的人,由於他們固執多疑、不斷分析的心製造出許多內在障礙, 因而不可能獲得成就。無論心如何散亂或遊蕩於十方,密咒修行者也必須完全相信咒語宏大的力量;即使天空不再,咒語之力依舊長存。

四種力

令金剛薩埵修法見效的關鍵因素包括:

1.    對金剛薩埵可以凈化自己的能力所深具之信心;
2.    對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切惡行之真誠懺悔;
3.    永不重蹈那些惡行之堅定決心;
4.    對修持之力的堅定信心。

現在,我幾乎可以聽到你在想:「我很確定我一定會犯下惡行!我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我也許最好別修金剛薩埵法了。」這種念頭,代表了你只從字面上來理解這 些訊息。要記住,你是個「修行者」,這意指你的修持是要讓你慢慢地習慣於新的行持與思考的方式,沒有人指望你立即就能守住所有的誓言(儘管你始終應該竭盡 全力去做)。

即使你想不起來此生做過何種錯誤或悔恨之事,但你能確信永遠都不會嗎?過去世你也從未犯過任何惡行嗎?不論你意識到自己的惡行與否,重要的是懺悔自無始以 來所做過的每一個惡行,並且下定決心永不再犯。你必須相信上師金剛薩埵(Guru Vajrasattva)是真正的遍知、全能、具足大力與悲心,當你修持時,他就在你面前,而且你的修持必定見效。

觀想

想像自己為平常的樣貌,具有染汙等一切,然後觀想上師化現為上師金剛薩埵的形相於自己的頭頂上。他應如水中倒影般顯現,也許最初略顯空洞、呆板,但逐漸地愈來愈生動。(要知道倒影如何顯現,就看看自己在鏡中的面容,當你移動時,你的影像也隨之而動。)

金剛薩埵全身白色,佩戴各種報身的莊嚴,並擁抱著佛母。右手持金剛杵,置於心輪處;左手握鈴,置於左膝上。在他心間現出一小月輪,月輪中央豎立著「吽」(HUM)字。你毫無懷疑地確信金剛薩埵是一切諸佛之心的化現,並以全然的信心強烈地引請他,深信他就坐在你的頭頂。

流下甘露

當你念誦「百字明咒」時,觀想從「吽」字放出無量光芒射向十方(ten directions),並湧出無量的供品,例如鮮花、熏香、印度浴室、華屋、園林、孔雀、大象等各式各樣你所能想到的美妙悅意之物。這些供品隨著光芒, 敬獻給十方諸佛與菩薩,然後,光芒帶回諸佛與菩薩的加持,收攝回上師心間的「吽」字。繼續念誦咒語,從「吽」字流出如光或牛奶般的甘露,充滿金剛薩埵的身 體,然後從他的密處流入佛母的身體,充滿她的全身。甘露源源不斷地從「吽」字湧出,自兩位本尊的各個毛孔,尤其是他們的密處溢出,如瀑布般流下,自你頭頂 的梵穴傾入。

當甘露流經你額頭時,它將所有的疾病、蔽障、染汙與惡的能量都沖刷而出,經由你的肛門、密處與足尖排出體外,所有身體的疾病都化作膿與血離開你的身體。想 像它淨除了所有與「身業」有關的染汙,即殺生、偷盜、邪淫所積聚的惡業,以及所有身體上的疾病與症狀,例如頭痛、胃痛等任何屬於「脈」的染汙。「脈」的遍 佈全身的能量中心與輸送通道。當我們殺了人、吃了被蒙蔽者或破戒者所準備的食物,以及與這種人相處或於其住所駐留,「脈」就會被染汙。我們在金剛薩埵修法 中將堵塞並生銹的「脈」與「輪」(梵 chakra)加以清理,如同以強烈漂白劑清洗廁所一般。

你可以在觀想中具有創意。例如,當甘露流下並凈化時,你可以想像身體真的開始變色。依此,當甘露流至額頭時,你的頭顱上半部就因清凈而變白,而身體其他部分仍然暗黑骯髒。這種方法能增強你觀想的力量,如果你認為可能有用,不妨一試。

再次的,請記住自己只是個初學者,因此,期望在一座修持中就建立起所有觀想的細節,是不太明智的想法。當然,如果你能做到,那就應該儘量地詳細觀想;否則的話,盡力即可。

 
如果你正在積聚十萬遍「百字明咒」的念誦,你可以在每座練習中,分別著重不同的面向去觀想。例如:第一天,邊持咒邊集中觀想金剛薩埵在頭頂上。第二天,著 重於心間的「吽」字,其餘部分可以稍微模糊一點。第三天,著重于甘露流下。到第四天,則將前三項全都一起觀想。如果時間很充裕,你也可以用一周或一個月的 時間只觀想甘露流入額頭,然後再花一周或一個月的時間觀想甘露流至喉部。若時間不多,則只花半小時觀想甘露流至額頭,再花半小時觀想喉間。或者,你可以嘗 試花十五分鍾、五分鍾或兩分鍾練習各個不同的階段,這完全由你決定。但是,務必保持靈活。

當甘露流至喉嚨時,雖然嚴格來說它能淨除一切染汙,但你可以想像它特別淨除了有關「語」的染汙,例如妄語、惡語、恐嚇語、粗語、綺語與持咒時所犯的錯誤 (缺字、增字、發音不準確等)。同時,它也淨除了有關「語」的失序與惡的能量,例如,常被誤解(當你說「右」時,人們卻認為你說的是「左」);或雖然你心 地善良,但你所說的一切卻引人厭煩,那是因為你的語言或指令缺乏力量或誘惑力,或甚至是誘惑力太多之故。

對金剛乘的學生而言,淨除「氣」或「內氣」(inner air)的染汙特別重要,而金剛薩埵修法就是最能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有很多種狀況會損害或染汙我們的「氣」,例如呼吸到不好的空氣、抽大麻或雪茄、飲 酒、誹謗金剛乘上師、對清淨現象做二元分別的判斷,或只是吸入了不好的熏香等。我們每天都在各種不淨之物中呼吸而染汙了自己的「氣」,因此有必要加以清除 與凈化。

一個極為有力的觀想,是想像甘露流經你的身體,帶走「氣」的染汙,並以黑色液體的形式從肛門、密處與足尖排出。然後,所有於「氣」中之惡的能量,則化作蝴 蝶、蠍子、昆蟲與其他動物等離開你的身體。當你持續念誦「百字明咒」,甘露流到你的心輪時,它淨除了一切與「意」有關的染汙,例如包括由於嫉妒、競爭心、 瞋恨、自私、驕慢、貪欲、瞋恚、邪見等所造下的惡業,以及以心靈修持為名而獻祭生靈的邊見所造的惡業。我們在前世必定已經累積了許多這種染汙,並且仍持續 地受到染汙。

另外,還有許多「意」所受的干擾,是由於「明點」(即精滴〔drop〕或菩提心)受到染汙的結果,諸如憂鬱、焦慮、神經質、暴食等,甚或鼓動我們要比別人 更快獲得證悟的一種近乎瘋狂的極度野心,而這些都只是明顯的例子而已。此外,我們絕對還有其他許多與「明點」有關的微細染汙,它們在根本上分離了主體與客 體。而我們無法融合主體與客體以及顯現與空性,就是最微細的一種染汙。

另外,還有很多創意的方式來進行這項修持。你可以一步步地從頭頂、額頭、喉間等依序觀想,也可以全部一起觀想,更可以分階段修持。例如,第一天,淨除 「脈」的染汙並接受寶瓶灌頂;第二天,淨除「氣」的染汙並接受秘密灌頂;第三天,淨除「明點」的染汙並接受智慧灌頂與文字寶句灌頂。你可以自行決定要如何 修持。

雖然主要的灌頂在「上師瑜伽」時才進行,但我極力鼓勵你如是理解:淨除身體的染汙與「脈」的蔽障之後,你也要接受到了寶句灌頂;然後,當甘露流經喉間時, 你接受了秘密灌頂;而當甘露到達心間時,你接受了智慧灌頂與文字寶句灌頂。(有關四種灌頂更詳盡的說明,請見第十三章。)

最後,觀想一切髒汙的甘露融入大地,或消融於空性中。

觀想「融入」

當你完成預定的「百字明咒」念誦數量後,上師金剛薩埵融入於你。有關「融入」的過程已于第五章闡明。在此,我只想補充,因為這是如此強而有力之修持,你可 以一而再地將本尊融入自身,並觀照這種「無別一體」。如此,你顯示你即是佛,而且自無始以來一直都是。同時,你無須等到修持的最後才將觀想融入,你也可以 在修持中途——例如在每念一輪念珠結尾時,就觀想金剛薩埵融入於你,然後在下一輪念珠開始時重新建立觀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推薦給那些有充裕時間修 行的人。

在一座修持的結尾,金剛薩埵最後一次融入於你,與你無二無別。安住於此境界中,並觀照此「無別一體」。

如果你修的是《龍欽心髓前行》,此時你仍然自觀為金剛薩埵,並念誦:「嗡·班雜·薩·埵·吽」(OM VAJRA SA TVA HUM)。由於你已經清除並凈化,因此,當你念誦此短咒時,單純地歇息於「自己就是金剛薩埵」的信心中。無須顧慮這種境界的消失,它將自行消失——如果你 夠幸運的話,也許能安住於這種境界大約半秒鍾。

三昧耶

大多數的法本在〈懺悔〉的章節中都包括了「三昧耶」(samaya)的內容。修持金剛薩埵法的人,需要遵守三個共同的三昧耶:(一)不傷害眾生;(二)幫助眾生;(三)保持清凈的顯相,尤其是對上師的清凈顯相(淨觀)。

什麼是「三昧耶」?做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three yanas)——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瞭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

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生、戒妄語、戒偷盜。根據這個系統,如果你依循心靈之道前往證悟之巔,「三昧耶」這道圍籬將一直保護著你的道途,確保你永遠不會試圖想要冒險走入歧途。

菩薩乘比聲聞乘見地更為寬廣,更取決於發心,因而菩薩乘的圍籬也更高、更寬。依據菩薩乘的見地,如果偷盜能夠在某種方式上利益他人的話,那麼,若你不偷盜就是毀犯了三昧耶。但同時,「利益他人」並非成為某種現代的羅賓漢;真正的利益他人,是指帶領他們得到證悟。

保護金剛乘弟子的圍籬就更加複雜了,因為它基於清凈顯相的培養與維持。

金剛乘中有許多三昧耶,除了至少有「十四根本戒」(fourteen root samayas,十四條根本三昧耶)之外,所有的三昧耶都很難持守。例如,認為某位女子美麗而另一位醜陋,就是破壞了「金剛身三昧耶」(samayas of vajra body),但如果你能持守此三昧耶,那你早已徹底消除一切二元分別的念頭了。第八條根本三昧耶是禁止你不當地對待身體,從本質上而言,你的身體就是五方 佛部,因此蔑視與虐待身體都是毀壞三昧耶。我也必須補充,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毫無價值、一無是處,於此世間純屬多餘,那麼他也毀犯了此三昧耶。

第七條根本三昧耶要求你將上師、修法與所有修法所依物,都保守秘密,這對現代人而言極難做到。現今,連持守教法的時間、地點這種最普通的秘密,其目的也會 被嚴重誤解,使得那些不在名單內的人感到嫉妒與被排斥。從更隱微的面向上來看,當密續上師告訴學生對某個指導要保守秘密,學生往往不知,他們若能依此而 行,修行就更容易增長而成熟;但他們如果到處對外宣揚,很可能就會招來資訊不完整的各種反應,因而開啟了障礙之門。

別解脫戒(梵 Pratimoksha)如同陶罐,一旦破碎就很難修補。因此,如果某個聲聞比丘未曾放棄戒律,為了滿足欲望而與女性發生關係的話,此生他就不能再重新受 比丘戒。然而,菩薩戒與金剛乘戒卻如同金罐,雖然金剛乘初學者每天都絕對會毀犯這些戒律與三昧耶,但只要留意照護,毀犯的戒律很容易就可以被修復(例如藉 由念誦「百字明咒」),這如同優秀金匠修補過的金罐,甚至可能比之前的還要精美。

蓮師曾說,金剛乘修行者的見地應如天空般廣闊,而其行為應如麵粉般細膩。但我們如何在這麼多矛盾之下,還能持守所有的規矩呢?我們所能做的最佳狀況,就是 遵守別解脫戒與菩薩戒,然後至少努力去理解金剛乘戒。對初學者而言,絕不可能持守所有的金剛乘戒與三昧耶;因此,就著重于不傷害眾生,盡力地幫助眾生,並 發願能持守三昧耶。
【書籍目錄】
第1頁:導言——調整你的心 第2頁:第一章 佛法有什麼好處?
第3頁:第二章 因乘與果乘 第4頁: 第三章 前行略說
第5頁:第四章 你的心靈熱身 第6頁:第五章 運用你的想像力
第7頁:第六章 我們為何需要上師? 第8頁:第七章 皈依
第9頁: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第10頁:第九章 淨除蔽障的修持
第11頁:第十章 供養曼達 第12頁:第十一章 「古薩里」修法
第13頁:第十二章 上師瑜伽 第14頁: 第十三章 「灌頂」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第15頁:第十四章 有關修持的忠告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