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賢大士行願的啟示 淨空法師講述

普賢大士行願的啟示 淨空法師講述

頌十大願王(偈頌)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貳、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偈頌像中國的詩歌。此地偈頌為七言頌,一句七字,四句為一首。總共有六十二首。前面一部分屬重頌,將十大願王重覆說一遍。佛經裡,這種體例很多,用意有二:1、佛講經,聽眾自由參加,有先來後到,後到者沒聽到前些日所講,佛很慈悲,用偈頌體裁簡單扼要再說一遍。2、經文要背誦,怕鈍根者背誦長行文有困難;偈頌可以唱誦,容易記住。

一、頌十大願王

1、頌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頌第一願禮敬諸佛。「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我們禮敬誰?「三世一切人師子」。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師子」就是佛。佛經常以人中之獅子比喻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佛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眾生。有情的眾生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無情的眾生(植物、礦物)也是眾緣和合,所以也是眾生。華嚴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為什麼說眾生本來是佛呢?這與性相有關。凡是相,都是「性」變的。佛就是「心」。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只是名詞不一樣。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常修恭敬,要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學校要禮敬師長,慢慢把禮敬擴大到親戚朋友,乃至一切眾生。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擴大到無情眾生。在修行人眼裡,蠟臺、香爐、桌椅,這些東西都是佛,都要恭敬。桌椅擦乾淨擺整齊,是對它的禮敬。桌上擺書,書擺得整整齊齊:若放的凌亂,就是不敬。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要一切恭敬,平等的恭敬,清淨的恭敬。雖然一切恭敬,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我以清淨身語意」來表達敬意。身語意三業清淨,是真正的恭敬。「一切遍禮盡無餘」:對於三世諸佛,你在這裡一拜,全都禮拜到了。為什麼?因為清淨心沒有界限。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界限,所以一禮一切禮,一敬一切敬。身語意三業清淨,念念都是禮敬。清淨心就是禮敬,不在於拜佛的形式。形式上的禮佛,是初學,特別是業障重者,一天拜三千拜,修清淨身語意。拜佛也是懺悔,懺除過去對一切佛菩薩與眾生不敬的罪業。拜佛的時候,心要清淨,心要空,不要牽腸掛肚,心要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身要依照儀式來做。拜佛是運動,也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影塵回憶錄有個故事:民國初年,育王寺的香燈師,人很老實。香燈師管蠟燭燒香之事。夏天,天氣熱,別人跟他開玩笑:「香燈師,別人曬書曬衣服,你的蠟燭也應該搬出去曬一曬,不然會長黴!」他真的把蠟燭搬出去曬,蠟燭全曬化了。老和尚叫他一天拜佛三千拜,修清淨心。拜了三年,他悟了。

「普賢行願威神力」: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修行,你就是普賢菩薩,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華藏世界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而這位普賢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你照這個法門修,與他相應,他的神力在無形中加持你,能得感應道交。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是我們修行的憑藉。「普現一切如來前」: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們的身相在禮佛。「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每一個身,都禮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身,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這完全是華嚴境界,重重無盡。這些絕非神話,都是事實。它的原理是:心現識變。心識的功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所以能現這種相。深一層廣義的意思,我們更要懂得,我們以清淨心,與整個世界、十方三世情與無情、世出世間,融成一體。

十大願裡,第一願是根本。沒有禮敬則沒有稱讚;沒有敬心,稱讚人必定口是心非。一部華嚴經,學的是禮敬諸佛而已。只要做到禮敬,後面九條,條條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讚歎,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所以,我們學佛學的就是禮敬。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學佛,不過是恢復性德而已。

2、頌稱讚如來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頌第二願稱讚如來。第一首偈是說我們稱讚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與前面所言沒有兩樣;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於一塵中塵數佛」:一塵,塵是微塵。佛經所言之微塵,肉眼見不到。佛經用許多比喻來講「塵」。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有一粒塵,可停留在上面不會掉下去。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得多。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在水裡通行無礙。水有密度,當中還是有空隙,水塵可以在空隙中游離。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在顯微鏡下,還有空隙,金塵可以在金屬的空隙中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是極微之微,然後就不能分了。佛眼能看到極微之微。塵數:把大千世界(銀河系)磨成微塵,數量無量無邊。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更多。「無盡法界塵亦然」:無盡法界每一粒微塵裡統統是這個境界。這是佛親證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淨土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深信諸佛皆充滿」: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憑什麼深信不疑?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境界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諸法實相」,唯佛與大菩薩親證。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讚歎當然是用言辭、用音聲。我們只想到用音樂歌唱、用言辭來讚佛;這種相,的確很粗,初學者能理解。如果深入講,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一切音聲全是讚佛,一切的言辭沒有一樣不妙,包括罵人吵架也是,我們無法理解。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有心得,就會體會到。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我們是用分別心聽、用意識聽,我們聽的是聲塵。菩薩離心意識聽,一切音聲海裡、一切言辭海裡,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淨心。清淨心在耳根上,就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個叫真正的讚歎啊!所以罵人吵架也是讚歎,這個妙不可言,我們就修這個。修稱讚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否則,一天到晚唱歌讚歎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凡夫還是凡夫。讚歎之後,你也變成佛菩薩,這樣才行。所以他對於音聲,沒有選擇的、沒有分別的。對於言辭,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一切音聲言辭,都是從法性流出,還歸入法性。平常會聽的人,他開悟見性,因為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雖然在六根上說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讚」這個願。稱讚,是在音聲上鍊自己的清淨心;禮敬,是在一切人物事相上鍊清淨心。禮敬就是清淨,讚歎也是清淨,每一大願,條條都是講清淨,在這裡面修清淨心,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處處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教我們修一心不亂。「盡於未來一切劫」:修行時間沒有間斷。修行過程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所以佛菩薩才圓證三不退。有期限,就有終結的時候:這個法門,無始亦無終。諸位細想,修清淨心,清淨心有始終嗎?清淨心裡沒有始終。唯識云:「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而我們把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好像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是沒有。能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時空,這才是究竟解脫。清淨心裡沒有十方、沒有三世,所以才說:盡於未來一切劫。這種說法,對初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讚佛甚深功德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讚歎不盡啊!

禮敬從事上講,一切諸佛包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統統要禮敬,不可以有分別執著,要用平等心清淨心來修。讚歎,要看稱性不稱性,也就是要看善與惡。諸位要知道,善惡是平等的,真妄、邪正也是平等的,沒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稱讚要分別呢?對法身大士而言,是平等的;對我們凡夫而言,有差別的。長行文裡講稱讚如來,偈頌裡讚佛而不說如來。在大菩薩的境界裡,是平等的,這叫一真法界。長行文裡有揀別,是對我們說。我們心不平等,就有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我們對於惡法不讚歎,對於善法讚歎。偈頌裡是平等法;長行文裡是有差別的,是差別因果的。佛說法多巧妙啊!

3、頌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頌第三願廣修供養。供養就是布施。布施是教我們捨,教我們放下。一定要修供養,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供養諸佛、供養眾生、供養法界,一切都供養;以我的智慧、勞力、財富、技能,貢獻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不講求報酬。布施供養的功德,得到的是斷除煩惱;慳吝貪愛的心、憂慮的心、牽掛的心都沒有了,多自在啊!你們今天有錢不自在、有地位不自在,是因為你心裡有牽掛憂慮煩惱。佛陀教我們布施,就是教我們得大自在。大自在是真快樂真幸福。或許有人會害怕,一切身心世界都捨掉,這怎麼得了!日子怎麼過?對的,人的日子不要過了,六道的日子不要過了,過佛菩薩的日子吧!佛菩薩的日子好過!極樂世界的人想吃東西,念頭一起,想吃的東西已擺滿在面前,不須要去做;想穿什麼衣服,不要裁縫,心裡一想,衣服已在身上;那是佛菩薩的日子。想要住什麼式樣的房子,人已經在房子裡;希望房子大一點,房子就會大一點,希望小一點就變小,沒有一樣不隨人意。為什麼生活會這麼自在?就是因為他沒有憂慮、牽掛、煩惱。相信因緣果報,修布施供養,在這一生當中,就得無量福報,就可以修到有求必應;連壽命都可以延長,何況病苦?

前兩首偈說明供養的東西。「最勝」:最好的。「鬘」:花環。「妙華」: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加上表法的意思在裡頭,它就妙了。修行好比開花,將來一定證果;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代表六度萬行,在本經裡代表十波羅密、十大願王;看到花,想到要修十度、普賢十願。花妙,在於花能提起你的覺觀。「伎樂」:歌舞音樂。小乘人煩惱重,所以小乘法禁止歌舞音樂;大乘法唱歌跳舞供養佛。雖然伎樂供養,佛菩薩的心決定清淨。以清淨心來演奏、來聽聞,無不是明心見性。「塗香」:塗在身上,像香水一類的。「傘蓋」:傘遮陰,蓋遮塵;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表這個意思。「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像上面所講種種供養具,數量太多太多了。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用「如來」,沒有用「佛」;稱「佛」,從相上講;稱「如來」,從性(本性)上說。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為什麼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呢?經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清淨心裡沒有間隔、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啊!稱性,哪有不遍供的道理?

「最勝衣服最勝香」:衣服遮羞,表忍辱波羅密;喜慶穿禮服,衣服也表禮。最勝香:香表性香,香表戒定。香的種類很多。「末香」是香粉。「燒香」:燃燒一類的香。「燈燭」代表光明、智慧。日光、月光、星宿光、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提醒自己修心地的清淨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為一。「一一皆如妙高聚」:這些供養的東西,堆得都像妙高山(須彌山)一樣高大,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們要知道供養具表法的意趣。歸納起來講,「行願」是能供養,「法」是所供養。必定要對於經義有殊勝的理解,然後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願真正的功德利益。

4、頌懺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頌第四願懺悔業障。「我昔所造諸惡業」:昔是過去,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人生苦處多、障礙多,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稱心如意的事很不容易遇到。這些障礙,是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產生的後果。唯有佛,一切惡業懺除乾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就是他的惡業。我們凡夫造作殺盜婬妄、貪瞋痴慢,業障深重。這些業障,障了我們的清淨心;業障若不消除,修學無法成就。

未出三界,善業仍是一種惡業。佛門云:三世怨。第一世做了很多好事,第二世得善果,在人天中享受大福報,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做了高官,發了大財。但是這一生享受果報時,忘記修善,縱然修善也修得很少,因此,善的果報報完了。第三世善少惡多,惡業現前,到三惡道去了。譬如:富人天天吃魚吃肉,幾十年下來,造多少殺業?有勢力的人,往往一個錯失,造成很多人的不方便。什麼叫真正的善?除了念佛之外,都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業,要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六道輪迴。修其他的法門,無法讓你一生中超越三界,還在輪迴之中,這就不是善業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幫助我們業障深重的眾生,給我們開出一條當生成就的大道。我們能信、能願、能行,這一生就成就了,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就消除了。念佛的功德很大,能消除一切罪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這句是造業的因。惡業從貪瞋痴生起。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直接斷貪瞋痴。不但世間一切法、五欲六塵,能放下、能不貪,乃至於出世間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貪。只要有一個貪的念頭在,就造惡業。六道眾生貪五欲六塵,二乘人貪偏真涅槃、貪禪定,大乘菩薩貪度眾生,都是貪心。不貪,才會有成就。瞋是瞋恚,障礙道業、障礙心性、障礙清淨心,必須斷除。愚痴: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不能辨別,把它搞顛倒,叫愚痴。例如:不能辦別帶著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是愚痴;不懂得選擇適合自己修學環境與程度的法門,也是愚痴。貪心重,墮餓鬼道;瞋心重,墮地獄道;愚痴,墮畜生道。無貪、無瞋、無痴是三善根,世間人天一切善法由此生。我們想得人天福報,則要趕緊轉貪瞋痴(三毒煩惱)為三善根,這才叫真正的懺悔。懺悔是要改過自新啊!

「從身語意之所生」:是講造業的工具。身是身體,造殺盜淫;語是言語,造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是念頭,起貪瞋痴,不信佛菩薩的教訓,不能如說修行。身語意不知不覺地天天造罪業,主使造業的是貪瞋痴。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毛病過失,卻清楚地看到別人的毛病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就覺悟了,覺悟之後,能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就是修行,是真正的懺悔。

「一切我今皆懺悔」:懺悔是改過自新,後不再造。而不是把自己的罪業,在佛菩薩面前念一遍,磕幾個頭,求佛菩薩饒恕。佛菩薩不管你這個事情。懺悔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佛菩薩只提醒我們、教導我們。真正懺悔是:曉得自己錯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可以把自己的業障懺除。從前一切罪過不要再想了,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你的罪業就懺掉。

5、頌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頌第五願隨喜功德。功是功夫。什麼樣的功夫,得什麼樣的果報,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別人拿不去,你也沒辦法給別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他的福報大,我沾他的光,享點福;我的福報大,樂於幫助別人,別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報可以轉移,功德不可以轉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別人無法代替。此地隨喜功德是以功德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裡頭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持戒達到定,戒也變成功德。

偈頌裡境界很廣大。「十方一切諸眾生」:眾生指六道眾生(凡夫)。六道眾生惡多善少。假如這些眾生起的是善念,做的是善行(利益眾生的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為一切眾生造福。我們隨喜的功德跟他的功德一樣大。

「二乘有學及無學」:二乘指聲聞、緣覺,是小乘。聲聞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有學。四果阿羅漢叫無學,無學就畢業了。修學小乘的人,從初學至證果,我也統統要隨喜、要讚歎。或有同修要問:「我們今天學的是念佛法門,小乘所學我們怎能隨喜?豈不是夾雜!」對,沒錯。念佛法門把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包括了。普賢菩薩在此地,是對華藏世界法身大士所講,應當要隨喜小乘。譬如:小乘所修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能常作如是觀,幫助我們心地清淨。三十七道品,能夠幫助我們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小乘修學總是一個方法對治一個毛病,如果我們有相同的毛病,也可取他的方法來對治,作為助修,念佛是我們的主修。像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都可以採用。如果心地清淨、老實念佛,就不必要了,這些東西在一句佛號裡全包括了,一句佛號功德無量無邊。

「一切如來與菩薩」:這是大乘。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位次,菩薩圓滿了就成佛。菩薩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應該認真努力地向他學。「所有功德皆隨喜」:此地隨喜著重在向他學習,並且盡心盡力幫助他。

多數人念十大願王,口頭隨喜,沒有去做。很歡喜這一卷經,要隨喜。發心依教修行,發心講這一卷經,把它發揚光大,這才是隨喜。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辯才,那是你自己太客氣了,真正一發心,三寶加持。宋朝永明延壽大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小公務員,當庫吏,常挪用庫錢買魚蝦等水族放生,因而犯了監守自盜的罪名,依法應處死刑。吳越王信仰佛教,深知他盜用庫錢,全在放生。命令監斬官,注意他臨刑前的表情。他臨刑前,笑咪咪地,歡歡喜喜地,一點恐懼也沒有。監斬官問他:「為什麼不怕死?」他說:「我以一條命,救千千萬萬條命,很值得。」後來,國王不殺他,放他走,他就出家了。他沒有口才,夢到觀音菩薩以甘露倒進他的喉嚨,第二天,辯才無礙。你發心上台講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三寶一定加持,感應道交,這才叫真正的隨喜。

6、頌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頌第六願「請轉法輪」。轉法輪就是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十方所有世間燈」:燈代表智慧、光明。世間燈是比喻,如果這世間沒有佛法,則是黑暗時代。佛法的教學是教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開悟就是放光明。佛是幫助我們自性放光的,這是光明的教學。所以佛是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這一句話是雙關語,一、是初成正覺,示現初成佛道;二、是圓教初住菩薩。禪宗裡,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指初住以上的菩薩。淨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最初成就菩提者。前兩句可以說是上從諸佛如來,下至真正有修有證之大善知識,統統包括盡。「我今天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用真誠求學的心,禮請善知識來弘法利生。

7、頌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頌第七願「請佛住世」。現在,佛雖不在世,還有善知識(生死自在的人)在世,我們要勸他不要入滅。勸他常住世間,這是我們的願望。諸佛菩薩住世,與法緣有關;有緣,他就出現;緣盡,他就走。真正跟他學,百分之百依教奉行,才能留他們住世;不是誠心誠意跟他學,他就隨緣。啟請善知識講經的人,福報非常大,真正是廣利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此首偈合頌後三願——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此三願統統屬於回向。這一首偈是總說。前三句略舉前七願功德,將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眾生及佛道。回向眾生,若肯為一切苦難眾生修學,你就會勇猛精進,不會懈怠。回向佛道,即回向菩提,我們修學是求覺悟,是為一切眾生求自己圓滿的覺悟。

8、頌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頌第八願「常隨佛學」。要學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經文中,特別提出要「修習普賢圓滿行」。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經裡都是普賢行。華嚴經一開端,我們看到普賢菩薩;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圓滿。本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圓滿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圓滿的境界。能依照此經修行,都是圓頓大根性的人。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供養,最重要的是修行供養;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是真正的供養。如能將這部經宣揚流通,是更為殊勝的供養。

「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就是佛。這一句是講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如何隨末來一切諸佛學呢?一切眾生,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善,我們就應當隨喜、隨學,何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善學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能成就自己。一切眾生善的一面,我們隨著學習;如果是惡的那一面,我們見到聽到,深深的反省,自己不作惡,那也是隨學。換句話說,順逆都是增上緣。學佛的人,在一切境界裡,修誠敬、平等、清淨、慈悲,這就是普賢行。

「一切意樂皆圓滿」:稱性的行,才是圓滿行。如果將誠敬的心失掉,不管你修什麼行,就不稱性了。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後這一句是果報,也就是我們隨學的目標。別行疏鈔云:「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三惡道迷得太重,業障太重,發菩提心不容易。唯有人天二道,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四果,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那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這是本經最殊勝的意趣之所在。

9、頌恆順眾生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頌第九願「恆順眾生」。「所有十方一切剎」:標示所依剎土(世界),太廣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所有的眾生,我們要恆順。「廣大清淨妙莊嚴」: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才能真正見到十方諸佛國土清淨妙嚴;因為普賢心是清淨心,心清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無不清淨。善財童子涉獵的所有境界,全是諸佛清淨妙嚴淨土,無有一處不是淨土。我們看到有善有惡;善財童子看,純善無惡;他的看法感受與我們不相同。我們見到一切境界,生煩惱、生喜怒哀樂。善財童子接觸外面境界,不生煩惱,生智慧、生清淨心,所以他眼光中都是清淨妙莊嚴的國土。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眾會:大眾聚會的場所。此地指菩薩眾,菩薩圍繞著佛,我們要隨順菩薩。

第二首偈,隨順一切眾生。「十方所有諸眾生」:範圍廣大,聲聞、緣覺、六道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說明菩薩修學的意願。我們為什麼學佛?能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不僅僅為自己,這就是普賢行。我是為大眾而修學,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難,眾生就少受一分苦難,代眾生苦啊!雖然眾生各有各的業報,我們代不了;但是,我們的心是圓滿的,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念念圓滿功德。因此,修學過程中,所受的一切苦難,自己也就承受得了。自己不會怨天尤人,因為這是代一切眾生受苦,這是菩薩的意願,是自己的意願。

「獲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信願圓滿,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現今,要獲得甚深正法,太難了。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與正,很不容易辨別。走上邪道,誤以為正,一生的修持不但白費,恐怕還要招來許多罪業、許多不如意果報。當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時,只要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待人接物時,以經典做標準,與這標準接近是正法,與這標準相違背是邪法。貪圖名聞利養,是邪法;利益一切眾生,是正法。發願修學過程中,必能獲得甚深正法利益。甚深正法也就是誠敬、清淨、平等、慈悲。「滅除煩惱盡無餘」:貪、瞋、痴、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成見很深,都是煩惱的根源。只要獲得正法,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所有的煩惱,才能從根拔除。

學習恆順,能幫助我們破我執。我執若破,念佛就得事一心不亂。念念都為利益眾生,念念都為造福社會,這是菩薩行。

10、頌普皆回向

下面共有二十五首偈,頌第十願「普皆回向」。第十願裡有別發大願,一共十個小科目——受持願、修行二利願、成熟眾生願、不離願、供養願、利益願、轉法輪願、淨土願、承事願、成正覺願。這十個小科目,統統是普皆回向這一個大願裡開出來的,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圓圓滿滿用偈頌體裁補充。

1)頌受持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修行是為了自己真正覺悟。覺悟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是虛妄的,有生有滅;靈性是真的,不生不滅。我們要借假修真,身是假的,借假的身體,修自己的靈性,修自己的真心,修自己的本性。修到相當的程度,得到天眼、天耳、宿命(知道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得到神通,不能炫耀。佛為使正法久住世間,不用神通來教化。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但是沒有正知正見;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以正知見教化眾生。

「常得出家修淨戒」:此地出家,不是指自己的家庭。出家:心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身則示現出家、在家。心地對這世間一塵不染,這是出家修淨戒。華嚴經五十三參裡,五十三位菩薩身心皆出家者只有五人,其餘是心出身不出的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行菩薩道。「無垢無破無穿漏」:戒律清淨不破戒。這兩句也就是護法。護自己的身心清淨,就是護持佛法。身心不清淨,成不了佛;為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護自己的身心清淨。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此地也是情與無情,沒有不說法的。悉以諸音而說法,統統在說法。我們見色聞聲,要能開悟啊!心情淨就開悟了。六塵確實在說法,可惜我們的心不清淨,一天到晚接觸,不但不開悟,反而增長煩惱。心地清淨的人,在境界裡增長菩提。此首偈另一個意思:自己發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說法。勉勵我們效法菩薩,把我們學到的一點一滴,展轉流通,為人演說。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福報太大了。

2)修行二利願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勤修清淨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到彼岸、究竟圓滿。清淨波羅密,指菩薩六度皆要究竟圓滿,而且還要清淨。絕不執著就清淨。般若經言「三輪體空」,教我們離一切相。譬如修布施,不要想到:我今天修了多少布施、做了多少好事!有個我,著了我相,雖然修布施,不清淨。我布施供養某某人,人相也沒忘;必須布施的對象也不要記在心裡。布施的錢財物品也不要放在心裡。做了同沒做一樣,始終保持身心清淨,一念不生。正是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才達到真正清淨。普賢菩薩教我們要努力精進修學清淨波羅密。

「恆不忘失菩提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裡也講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合起來看,至誠就是直心,迴向發願就是大悲心。直是正直。正:不邪。直:不是彎曲的。我們的心要正要直。心原本就正直。至誠,真誠到了極處,這就是直心。心裡面有曲邪,心裡面不真誠,就不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我們的心本來是覺的。覺,不是學來的,是本來有的。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本覺就是菩提心,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有的。雖然有,現在沒有了,現在不覺。馬鳴菩薩又說:「不覺本無。」不覺,本來沒有。由此可知,菩提心乃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本來有;不覺是妄心,妄心本來無。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斷掉。三心其實是一個心,就是真心。直心、至誠心是真心的本體。真心起作用,用分為二:對自己,叫做深心;對別人,叫做悲心。深心是清淨慈悲;清淨到極處,慈悲到極處。這樣的心,自自然然好德好善。好德好善也不是學來的,是自性裡的功德。真心(菩提心)就是自性。自性對自己起作用,不要人教的,自然好德好善。德與善達到最高峰,是佛法,由此可知,他對佛法自自然然的愛好,自自然然的嚮往,不要人教,也不要人勸勉,這個心叫深心。對別人,也是自自然然地生起大慈悲心。看到眾生快樂,自己真快樂;看到眾生苦,自己就很痛苦;所以,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離苦就是自己離苦,眾生得樂就是自己得樂;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二體。

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為基礎。小乘人沒有菩提心,因為他不是大慈大悲;眾生找他求他,他肯教,眾生不找他不求他,他不理會。大乘菩薩則是大慈大悲,沒有分別、界限,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只要看到眾生苦,他就來。儒家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它教學的中心是誠意、正心,與佛法講的菩提心不謀而合。誠意是體,正心是用。一個人心若不誠,在儒家講,絕不能成聖成賢。每個人都用真誠之心,然後達到修身(自己品德學問修養的成就)、齊家(家庭美滿)、治國(國家政治制度上軌道)、平天下(天下人都得公平,不會有爭執,天下太平);這是儒家教學的基礎、教學的理想。

真誠心(菩提心)如何現前?必須斷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障礙你的真心,使你的真心不能現前。小乘人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所知障障菩提心,菩提心不能現前。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佛法所講的斷煩惱,致知是破所知障。格物,物是物欲(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格是要跟它打戰,要戰勝物欲的意念。能戰勝物欲,不為物欲所動,你的煩惱就沒有了。放下,斷煩惱障;看破,破所知障。格物之後要致知。格物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學法門。突破二障,誠意現前,菩提心才能真正發得起來。

蕅益大師對菩提心有一個特別的解釋,簡單明瞭。他說:「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心求生淨土,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當然放下,煩惱就沒有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破所知障,這就是破無明,就是儒家講的致知。一些老太婆念佛,不認得字,也沒聽過經,為什麼她們往生能站著走、坐著走,看到佛來接引?老太婆不懂什麼是菩提心,為什麼能往生?原來老太婆的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真誠、好德、好善、大慈大悲統統具足。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聽不清楚,沒懂得,不要緊,不要去理會,只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行了。

普賢菩薩在此地教我們,恆不忘失菩提心。恆是恆常。時時刻刻不忘「我要求生淨土」,時時刻刻不忘「我要見阿彌陀佛」,這樣的人,真正覺悟了。菩提心就是大覺、真正覺悟、徹底覺悟。我們心裡時時刻刻念念不忘淨土、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就是真正大菩提心,就是此地講的恆不忘失菩提心。只要有這個心在,就能消災滅罪,「滅除障垢無有餘」。因為你的心清淨,清淨心裡頭不能藏罪業。障是業障,垢是煩惱、習氣、染污。無有餘:滅除得乾乾淨淨,一切障礙、煩惱,統統斷盡。所以,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佛號,要從清淨心裡念出來,要從正覺心裡面念出來,就是真誠心裡頭念出來,才能滅罪。

「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就是一切。菩薩所修的八萬四千行門、無量行門,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具足、統統成就。一修一切修,一切妙行皆成就,這種修行方法多麼殊勝!

「於諸惑業及魔境」:惑業是自己本身具足的,迷惑造業。我今天心清淨、心真誠,再也不迷惑,再也不造業,則迷惑造業沒有了。魔境是外面的境界。魔就是障礙,就是折磨。讓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順利,都有妨礙,這就叫魔境。有諸惑(內魔),外魔才有辦法侵入,來擾亂你。

八大人覺經言魔有四種:

1、五陰魔: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身是五陰身。五陰:色(物質、肉體)、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心;識是心,受想行是心理作用。五陰是魔,我們無法擺脫;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參禪明心見性,就可擺脫。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就擺脫掉了。我們今天五蘊不空。禪家功夫分三等:最淺的是「觀照」,觀照得力,功夫才上軌道;如果觀照不得力,就白修了。再深一層是「照住」,就是得禪定。禪定有淺深次第不等,分為九個等級。三界之內,色界天四禪(四個等級)、無色界天四定(四個等級);第九定超越三界。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是第九定;雖證第九定,是照住的功夫,未達照見。再往上提升是「照見」,照見就見性,真心顯露,菩提心自然現前。念佛人最低的功夫是「功夫成片」,相當於禪宗的觀照得力;往上是「事一心不亂」,相當於照住;再往上是「理一心不亂」,相當於照見。禪宗修學很難。淨土宗就用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到底;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皆用這個方法;甚至將來成佛,還是這個方法,一句佛號永遠不改變。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教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法門幫助,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理一心不亂,心開意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這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破五陰魔。

2、煩惱魔:煩惱就是魔。煩惱由貪瞋痴而起,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修行要從根本修。既然知道貪瞋痴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我們要斷煩惱,把根拔掉,枝葉自然沒有。如何把根拔掉?斷貪要用布施,布施度慳貪。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布施的功德,是把自己的貪心斷掉。沒有貪心,心地清涼自在。布施是自己得好處,別人得好處太有限了。拔掉貪瞋痴,永脫輪迴。斷瞋要用忍辱,忍辱度瞋恚。愚痴是無明,般若度愚痴。菩薩修六度是度自己;度自己首先要斷煩惱魔。此地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方法比大乘菩薩修行的方法高明太多。普賢教我們清淨波羅密。有貪愛、瞋恚、愚痴,心不清淨;心若清淨,貪瞋痴煩惱魔自然沒有。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淨土,心就清淨,才能破煩惱魔。

3、死魔:也是對修行人講的。雖然你很用功修行,精進不懈,但是斷煩惱難,破所知障也難;功夫還沒有得力,經典還沒念完,壽命到了。一死,又要輪迴。縱使你做好事沒犯罪,來生得人身,有隔陰之迷,遇到佛法還要重頭學起。死魔很可怕,唯有念佛可以對付死魔。一心稱念,一心求生,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才去。走的時候,眼看得見、耳聽得見、鼻在呼吸,嘴巴也會說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現在跟他去了,跟大家拜拜再見。」活著走的。往生極樂世界,不死,死魔就遠離了。

4、天魔:前三種魔都是屬於本身的,只有天魔是外面的。外面這些妖魔鬼怪來障礙我們,找我們的麻煩。他若要來找我們,我們心裡要有內奸跟他勾引,他才有力量;我們裡面沒有內奸,天魔再強大,也沒辦法侵入,他無可奈何。內奸就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我遇到很多著魔的,妖魔鬼怪附身,非常痛苦,精神萎靡;常聽到有人講話,或是有形象現前,白天晚上都不能安寧。舊金山有一位男同修告訴我,他著魔一年多,請許多法師替他驅魔,都沒有辦法。我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他說:「是的,我喜歡。」我說:「難怪,喜歡神通就是內奸,把魔引來。是你自己把魔引來,別人無法把它趕走。你要從今以後,把神通感應的念頭消滅乾淨,不再搞這些,誠心誠意念佛,魔就會走。因為你不愛他了,不喜歡他,他自然走了。」凡是著魔,心必定不清淨;你修清淨心,魔無法立足,自然走了。清淨心,得諸佛菩薩護念,得護法善神保護,魔就走了。心清淨,天魔不能侵犯你。

「世間道中得解脫」:在這世間修心、修因、證果,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得到自在。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兩句是華嚴經有名的句子,古大德註疏常引用。這兩句是比喻,這個比喻教我們修清淨心。

猶如蓮華不著水:看到蓮花、想到蓮花,我的心要像蓮花一樣清淨。蓮花的根生長在池底污泥裡,莖在水裡,花在水上。佛把泥比喻作六道(六凡),是污染的。把水比作四法界(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是清淨的。花開在上面,清淨到六凡不染,四聖也不染;換句話說,世間法不染,佛法也不染。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我們暫時用它;我們成就了,佛法就可以丟掉。好比生病吃藥,病好了,藥也要丟掉。用蓮花表法,要超越六凡四聖。六凡四聖都超越了,那是什麼境界?不得已說它是「一真法界」。十法界是假的,只有一真法界是真的。一是一心。淨土宗好,直接修一心不亂,就用這一句佛號,這是方法,這是手段,目的是達到一心不亂。達到一心就是一真法界,就超越六凡四聖。

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運行,它不住啊!不住就沒有妨礙。這是佛陀教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要執著。住是執著,就是你心裡有了,心裡會念它,就著了。禪宗,心裡有一點點執著就錯了;所以禪宗難修。淨宗教你執著阿彌陀佛,把其他執著放棄,用一個執著代替所有一切執著。心不執著太難,所以教你執著一個阿彌陀佛(佛號);等到念到大開圓解的時候,念到大徹大悟的時候,阿彌陀佛也不要了,因為病好了,藥就不要了。圓教初住菩薩用念佛的方法,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大開圓解、大徹大悟,得到理一心不亂。無明有四十一品,你才斷一品,病雖好了,病根未除;換句話說,藥不須要吃,還須要調養,調養還是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再破後面的無明,直至成佛。此時,完全拔除病根,恢復健康,當然不再須要佛號。但是佛號仍不放棄,繼續念佛,那是大慈大悲,念給眾生看的。佛都念阿彌陀佛,那我們也應該念阿彌陀佛。佛念阿彌陀佛是度化眾生,做樣子給眾生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學佛的人對於一切法不應該執著,但是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對一切不執著,我們做不到;所以淨宗的方法好,教你執持名號,你就執著在這一句佛號上,把心拴在一個地方,除名號之外,其他一切皆不執著。

3)頌成熟眾生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自己成就之後,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人,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人是真正的功德,是真正的福報。以財富幫助別人,我們的財富會源源而來,永遠用不盡的。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因,一定得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是一大因果循環而已。修福德不如修功德的好,功德裡有自然的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只修福德的果報,往往都是很愚痴,有福而沒有真正的智慧。福享完之後,因為他沒有真智慧,做事情有欠缺、有過失,免不了輪迴,免不了三途,是很可怕的事情。這世間落後地區,物質生活非常苦,像非洲許多地方,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真正值得人憐憫同情,我們有多餘的,伸出一點援手幫助他們。一切功德中,教學的功德最大。提起釋迦牟尼佛與孔子,沒有人不尊敬。

4)頌不離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不離諸佛,不離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與我們同修行的人。

大眾一塊共修,一定要依六和敬。六和敬:1、見和同解:見解相同。同樣喜歡一部經,同樣喜歡一種註解,同樣喜歡一種修行的方法。志同道合,這是共同修行的基礎。2、戒和同修:守法。訂作息表、規矩,共同遵守。3、身和同住:同住一個道場,睡通舖,改掉壞習氣。學問上互相研究討論。4、口和無諍:大家養成忍讓的精神,不要爭執。有不同的意見,慢慢地溝通。5、意和同悅:住在一起的人,每一個人法喜充滿,因為德學天天進步,煩惱習氣天天減少。6、利和同均:物質生活的享受平等,財富利益均等。家庭修六和敬一定興旺。公司行號商店老闆對員工修六和敬,事業一定興隆。

5)頌供養願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佛子是菩薩。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在我們周圍,你一定要認識。認識之後,才能種福。「於彼皆興廣大供」:這一句是這首偈的中心。廣修供養就是種福。供養中,最要緊的是法供養。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見到惡行能內省,這就叫做供養,是真正的供養。在境界裡修清淨心,在境界裡斷惡修善。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誠敬、清淨、平等、慈悲。對善人真誠恭敬,對惡人也真誠恭敬。如果對善人恭敬,討厭惡人,那你就不是供養,就不是修行。「盡未來劫無疲厭」:心大,無疲厭。心無界限就大。界限是分別:沒有分別,心就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分別執著妄想,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如今之窄小。兩人在一起不能相容,是因為當中畫個界限。去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家的本體,所以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情與無情皆是諸佛。每一尊佛皆示現微妙法。蠟燭放光,慢慢點就點完,這是它的微妙法。桌椅板凳,擺在這裡,整整齊齊,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裡聽經,這是它的微妙法。一切眾生坐在這裡,喜怒哀樂表情不同,這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將諸佛微妙法開啟我們無量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禪定,這就是願持。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成就無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禪定。「光顯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顯是明顯的透露在外面,不是隱藏的;換句話說,它是起作用的。菩提行: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是覺而不迷。

「究竟清淨普賢道」:究竟普賢道是最殊勝的功德。普賢:有位前普賢、當位普賢、道後普賢。此地是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佛法的修學,修清淨心而已。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清淨心就是禪。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是淨土。經云:「心淨則土淨。」經云:「境隨心轉。」沒錯啊!要想得清淨心,誠敬之外要平等。不平等,心就決定不會清淨。沒有分別執著就平等。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是考驗你的清淨平等。因為你慈悲,才能接觸一切人事物,在一切人事物裡,修清淨心、平等心,歷事鍊心,果然得到清淨,功夫成就,那就叫普賢菩薩。再把一念生相無明捨掉了,這叫究竟清淨。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終極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盡未來劫常修習」:這句話放在最後,意義深長。已經到究竟了,究竟就圓滿了,圓滿了何必還要常修習?圓滿了再發心常修習,這叫做大慈大悲,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並幫助還沒有圓滿的人,這是道後普賢。已經成佛,倒回菩薩位,這叫倒駕慈航。也許坐你旁邊的就是菩薩。菩薩沒有一定的相,隨類化身。你以清淨心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個個都像佛菩薩。所以,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不認識。諸佛菩薩倒駕而來,示現修學覺正淨。

6)頌利益願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學,成就自己。這一願是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如諸佛菩薩一樣。自己修成,自己沒事了,沒事就要幫別人,幫別人還是沒事。佛菩薩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無事忙,忙無事,自在啊!快樂無比!眾生忙有事,有事忙,所以焦頭爛額,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我於一切諸有中」:一切諸有指三界六道。有業因當然有果報。諸有是凡夫境界,不是聖人。此句是言:倒駕慈航到三界六道來度眾生。度是服務、幫助。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就叫做度眾生。「所修福智恆無盡」:這一句是講他過去所修學的,所修福智恆無盡。無盡的功德是由定慧當中生的。定就是福,心定的人有福。心不定,沒有福。念佛人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最大的福報。在宇宙人生當中有主宰,這是大福、無量之福。利益眾生實際上也是利益自己,正所謂教學相長。諸位一定要發心弘法利生,對你自己福慧的修學有無盡的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脫」:是講福慧的起用。這一句是權智。權智是把智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之處,這就講到方便解脫,解脫是自在。「獲諸無盡功德藏」:前三句是修因,這一句是果報。他所修學的,確實有收穫,收穫是無盡的功德。藏是比喻,像寶藏一樣。功德藏具體說明,是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才藝、無盡的富貴。樣樣都是真實的,這一生可以取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無盡功德藏中顯現的,絕對不是假的。

「一塵中有塵數剎」:佛剎是大千世界。一粒微塵裡有微塵數的大千世界。華嚴云:這是一多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事事無礙。大中現小,我們能理解;小中現大,我們無法理解。連比喻都比喻不出,但是它是事實。「一一剎有難思佛」:難思是不可思議。一一剎中有無量無邊的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每一尊佛皆在說法教化眾生,有無量菩薩海會圍繞。一微塵裡真是妙不可言。「我見恆演菩提行」:他見到,他入到這個境界。演是表演。他也入這個會,也示現修普賢行,助佛教化。這是權智方便解脫行,這種境界,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行。圓初住以上是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嚴格說是八地菩薩,才能真正入這個境界。佛絕無妄語,我們雖是初學,讀到這一句,應效法。只要看到有大眾聚會在一起,你能夠懂得多少,也可以跟大家講一點,共同來修學覺正淨法,說明禮敬讚歎乃至迴向之功德利益,自利利他,這是我們現前可以修學的利益願。

⑦(7)頌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轉法輪就是教學。第一首,說明轉法輪的處所。轉法輪的處所,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普盡十方諸剎海」:先講大的世界。「一一毛端三世海」:與前面一微塵含大千世界意思沒有兩樣。「佛海及與國土海」:佛海代表有情(有情世間);國土海代表無情(器世間)。九法界是有情世間,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也是有情世間,只有圓教佛不是有情世間。「我遍修行經劫海」:我遍是遍一切處。經劫:時間之長,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時都要修行。迷邪染是病、是錯誤。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覺正淨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

第二首。佛法的殊勝就是圓融,真正是不可思議,它是因人施教,絕不是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如果是用一個方法,何必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呢?可是它有一個原則是不變的,就是覺正淨。只要能達到覺正淨,教學就圓滿,效果就現前。方法不契根性、不對機,則白費功夫,不能成就。佛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辯才;應病與藥,什麼樣根性的人,佛接觸,跟他說什麼樣的法。

第三首。「三世一切諸如來」:三世諸如來: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現前所看的一切眾生,統統是未來佛。未來佛就是現在佛、就是過去佛,三世一如,三世不二。如果把三世分成三個段落來看,你不能得一心,不能入這個境界。明瞭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的心就清淨了,因為你的心沒有分別了。有過去、現在、未來,而沒有分別,妙就妙在此地。三世一切諸如來,就在我們現前。「於彼無盡語言海」:你們一天到晚所聽到的,無盡的言語,如果會聽,就跟普賢菩薩一樣,「恆轉理趣妙法輪」。他都在給你說法。說什麼法?教你心地清淨。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在那裡說華嚴經。一天到晚,聽的都是諸佛講華嚴經,都是跟我講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乃至普皆回向,誠敬、清淨、平等、慈悲。你們不會聽嘛!那個人在吵架,我聽的也是他在講華嚴經。你要是會了,就真正得到其中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要深智慧,才能入這個境界。

⑧(8)頌淨土願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這兩首乍看看不出淨土的意思,仔細觀察才真正體會什麼叫淨土。這與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有密切的關係,經文裡確實含有清淨的意趣在其中。前一首言法界性。大經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本體。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體。法界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時空所含的一切法就叫做法界。第一首如同前面所念過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我能深入於未來」:未來還沒有到,由這一句,當然也就能夠深入到過去。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原本是一,不是三。迷了,好像有三際;悟時,是一,一真啊!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找三世也找不到。相有,理沒有。迷則有,悟了則沒有。底下說明它怎麼能夠深入呢?「盡一切劫為一念」:經文一開端,給我們講一真法界;全都是講一,一真、一音、一念。而念佛這個法門,直截了當修一,一心不亂啊!整個法界叫一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一心不亂是能入。一心不亂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最方便的一個修學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念好,一句阿彌陀佛裡圓圓滿滿包含十大願王,普賢行願一條都不漏。因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心不亂也是往生極樂,沒有兩樣。要想到未來,或者想回到過去,用什麼方法?一念就行了。「一」沒有界限,二念就有界限,有界限就無法到過去、未來。界限消除,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面前,說深入已是多餘,原本就在面前。大經云:「十法界一現九隱。」我們現在是人法界,人法界現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其餘九法界見不到。九法界還在,為什麼隱了,因為你有界限。把界限消除,十法界統統現前;統統現前,那就是一真法界。無上正等正覺,如何才能證得?一念就證得,二念就不行了。一般人三心二意,這是凡夫。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用三心二意。三心是講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第六識。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統統用這個心,叫妄心。一念是真心。什麼人用一念?實教的菩薩,也就是本經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用的是一心。會用真心,是真修行。盡一切劫為一念,字面上的意思是念劫圓融。一劫時間長,一念時間短。長時間與短時間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才能入過去、到未來。在時間上,無有障礙了,事事無礙。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過去一切劫,現在一切劫,未來一切劫。千佛名經言三千佛,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佛這種說法,都是隨順眾生方便說,因為在眾生境界裡確實如此。佛說法分兩大類,佛以二諦而說法——真諦、俗諦。俗諦隨順眾生知見而說,真諦是隨順他自己親證境界而說的。真俗不二。此地完全講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很不容易體會。

一多相即,念劫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原來的境界。我們今天看到神通廣大不可思議,哪裡曉得我們本來如此,現在搞得處處有障礙,搞得這麼可憐,應該要慚愧。落到這種地步,就是我們不會用心,錯用了心,用的是妄心。我們分別越多,執著越多,妄想越多,痛苦越多。分別執著妄念少,你的精神就越快樂,煩惱就少。煩惱是你自生的,不是外人給的。外人罵你,你接受了,你才煩惱;等於他送禮給你,你接受了。你不接受,怎麼會生煩惱?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煩惱?因為被罵的是別人,自己不生分別執著。名字是假名,指著名字罵也罵不上;指著身體罵,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的假相,身也不是我。人家罵你,你不接受,就得大自在。你用妄心,就接受了;你用真心,真心裡一法不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真心,真心裡本來無一物,什麼都加不上去,所以他自在。學佛的人要會用心。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我們現在用念佛的法門,念阿彌陀佛,就是訓練我們「一念」。我們一下子想恢復到「一念」不容易,因為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力量太強,行住坐臥,妄念都起來。用什麼方法恢復「一念」?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手段、是方法。當我們妄念起時,不要去照顧這念頭是善念或是惡念,該起來或者不該起來,統統不理,念頭一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使你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念」。但是這不是真的「一念」,是相似的「一念」,從相似的過程,才能證到真實的「一念」。真實的「一念」裡頭是無念的。如果我們想到無念,那無念還是一個錯誤的念頭,不是真正的「一念」。真正的「一念」是有念無念都沒有;不但離一切有念也離無念,這才是「一念」。人師子:人中之獅子,喻指佛也。到「一念」的時候,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你都見到了。「一念」就是清淨,二念就不淨。心淨則土淨,淨土願從這來的。句句含清淨的意思。修行的功夫、綱領,都在「一念」。時時刻刻不要把「一念」忘掉就好。現階段中,時時刻刻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歸到阿彌陀佛。

「亦常入佛境界中」:心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心裡沒有煩惱,身沒有病痛。身心清淨,外頭境界沒有不清淨的,於是淨土立刻現前。這是華嚴所講的原理原則,境隨心轉。楞嚴經佛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我們要轉境,不要被境界所轉。怎麼轉境法?境界有順違兩種境界(順自己意思、違自己意思),亦即一個是善緣一個是逆緣。兩種境界現前,我們六根接觸,對於境界了了分明(真正能看到究竟相、圓滿相),這是增長智慧;如如不動,那就是一念。在這裡鍊一心不亂,這就是轉境界。順境裡,對於順的體相用因緣果報事理,你全都看清楚,這才叫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自己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在境界相裡起心動念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又了了分明。境界就是佛菩薩,境界才使我們成就無量的智慧、甚深的禪定。修行就是在境界裡會不會用心。佛法就怕你著相,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而已。離一切分別執著,真相就大白。這樣才常入佛境界中,這個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你能入佛境界中,你不是佛,誰是佛呢?會用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實際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見色聞聲,無一不是。一一塵中塵數佛,都在為我們講華嚴經,都在為我們轉妙法輪。是我們心裡起心動念,自己生了障礙,把一切如來的妙法給障礙住了,自己不見不聞,如聾如痴。要入境界,要保持你的一念才行。

「如幻解脫」:地上菩薩所證的境界,皆有一個幻字,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有體無。體是空的,所以這個有叫幻有,不是真有。曉得一切法是幻有,你的受用就自在了,因為你不執著了。不執著就是你在一切法裡沒有得失的執著,你就不迷惑、不造業、不生煩惱、不受果報。你在一切法裡遊戲神通,自在啊!一切法可以享受,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生煩惱。要曉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就如同作夢,夢是假的;作夢的時間短,醒來時知道夢是假的。如果你在夢中覺悟你是在作夢,那你在夢中可以盡量去享受。夢裡得到黃金,你也不會歡喜,你曉得那是假的。夢裡有老虎要吃你,你也很慷慨,發慈悲心以己身餵牠,因為你曉得是假的,自己並沒有死,就遊戲神通。我們現前的人生,實為夢境,時間長一點而已,你尚未發覺是在作夢。如果你覺悟世間猶如夢境一樣,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也可以盡情享受,而絕不起執著的念頭。在這世間,一切萬物,我們有使用權,不能有所有權。沒有一樣東西是你所有的。若說是你所有的,只是一個虛妄錯誤的念頭。連身體都不是你所有的,何況身外之物?為所有權爭得頭破血流,一天到晚搞煩惱,不值得,大錯特錯,那叫迷惑顛倒。如果把得失心打掉,煩惱則去掉百分之八十;煩惱去掉百分之八十,罪業也消掉一大半。不是人到死了才曉得一場空,其實我們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睡著時,不是跟死人一樣!睡熟時,哪樣東西是你的?你所有的東西在哪裡?你已經去作大夢去了,這個現實世界你也完全離開了。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自己的。諸位常去想這個道理,才能真正體會到菩薩如幻解脫,他一切受用得大自在。絕對沒有一樣他是佔有的,包括他的身體。身體也不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呢?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是自己。如果你一旦發現自己在作夢,夢中所有境界是不是都是你自己!夢是你自己心變的,那麼,夢境裡哪一法不是你自己!夢裡有你、有別人、有山河大地,哪一樣不是自己!全心即夢,全夢就是心。心是體,是能變;夢境是所變,是相分、是現象。佛法云:「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講心,能變的心是真的,所變的夢境是妄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入這個境界,就叫證得清淨法身。法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所以,到了一念一心(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是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可惜你迷了法身。悟的人叫悟法身,迷的人叫迷法身,迷悟不二。迷的是這個,悟的也是這個。迷的時候,一樣也不少;悟的時候,一樣也不多,沒增加一點;迷悟不二。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麼一樁事情。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解脫就是自在。「威力」:威是威德,也就是能力,不可思議的能力,宇宙萬有沒有一樁事情你做不到的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自性的德能。譬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衣食自然,想吃什麼東西,東西就變現在面前,這就是威力。看過之後,就飽了,東西自動消失。這道理,科學家云:是能與質的轉變。科學家曉得理論,不曉得怎麼變法。佛告訴我們:一心就能變。我們現在用妄心,變不出來,一心就恢復這個能力。我們今天遠距離要坐飛機,還要花幾個鐘點才能到;用一心,盡虛空遍法界,不需要藉任何機械,一念之間就到達。這個地方身體不見了,那個地方身體現前了,實在太妙了,速度遠超過光速,這是威力。

9)頌承事願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頌承事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或云親近一切善知識,意思一樣。第一首完全講境界。「於一毛端極微中」:太小太小了。微塵已經很小,極微比微塵更小,稱為臨虛塵,沒有比這更小的了。微塵再分,稱為色聚之微;色聚之微再分,是極微之微。此地就是極微之微,與虛空做鄰居,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就虛空了。在極微中,還「出現三世莊嚴剎」。剎是剎土,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佛的教化區。清淨莊嚴的大千世界,在極微之微的裡面。極微之微微塵沒有放大,大千世界也沒有縮小,大小不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不是從理論上推測的。「十方塵剎諸毛端」:十方像這樣的毛端極微無量無邊,這些毛端極微之中,所現的當然是無量無邊的三世佛剎。「我皆深入而嚴淨」:普賢菩薩說,他都能深入,都能參與莊嚴諸佛淨土。每一尊佛的淨土,他都到了,一個也不漏。這些都是從一心裡面所顯現的。一心是寶。世間財寶是假的,一心是真正的寶,應當要修一心。

「所有未來照世燈」:照世燈是佛的別號。「成道轉法悟群有」:諸佛示現成佛之後,必定轉法輪教化眾生。教學的目的是覺悟群有。「有」指眾生。有欲界業因,就到欲界受生;有色界業因,就到色界天做天人。佛說法令三界六道一切眾生開悟。「究竟佛事示涅槃」佛事就是教化眾生,究竟就是圓滿。教學圓滿了,最後示現入般涅槃。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應得度的根熟眾生,一個也不漏,統統得度。佛雖不在世,依照佛的經典修學,一樣成就。具足百分之百的信願,就是根熟。佛滅度後,真正能接引根熟眾生,唯有淨土法門。對淨土法門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沒有不去的。只要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度脫,與釋迦牟尼佛當年度弟子那種成就沒有兩樣,甚至更殊勝。根熟的相:不夾雜、不間斷。如果修行深信切願,不間斷不夾雜,這個人是上上根性,三年一定有大成就。「我皆往詣而親近」:是總說。普賢菩薩親近承事諸佛如來,沒有一尊空過了的。

⑩(10)頌正覺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頌成正覺願。文有十二力,前面九種講「業用」,後面三種講「結因成果」。業是事業、行動、活動。在一切活動裡得到大自在。第一,他有「速疾周遍神通力」。速疾是快速。十方諸佛剎土,他想到哪裡去,他就到了。而且能回到過去,又能到將來,三世十方他通達無礙,隨念皆能到達,可見他活動的力量真正不可思議。一念一心就沒有障礙,三心二意就有障礙。「普門遍入大乘力」:這是講法門。法門無量無邊,所以叫普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都能通達。無量法門都是從一心流出來的。我們今天無論從哪一個門入,入進去,你證得的就是一心;所以才說:一門通,一切門皆通(通達)。門門通一心、一真,所以叫不二法門。開那麼多門,是為了方便接引。佛大慈大悲,不會勉強你學一樣東西,勉強學,學不好。無量法門,使每個人修學都快快樂樂。學佛若學得很苦,要反省,一定是門道不對。

「智行普修功德力」:修行一定要依靠智慧。智行是般若波羅密。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如果是迷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覺而不迷,叫智行。一切行為都能依理智而不迷惑,叫普修。這樣才成就功德。功德指定慧。定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心。慧就是樣樣都明瞭。「威神普覆大慈力」:著重在慈悲。要以大慈悲心來對待一切眾生。見到惡人,總是看不順眼;這個境界就是教你修大慈悲心的。你果然在這裡把大慈悲心修成了,惡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菩薩,沒有他,你修不成慈悲心。

「遍淨莊嚴勝福力」:最大最殊勝的福報就是身心清淨。心地清淨,才是至高無上的享受。遍淨:身清淨,心清淨,一切境界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無有一處不清淨。「無著無依智慧力」:自行化他都要無所依,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自己修行,心清淨;教化眾生,心也清淨,決定不能染著。三歸依是歸依自性覺正淨。「定慧方便威神力」:這一句偏重在教化眾生。沒有定慧,方便就成了問題。佛門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定有慧,慈悲方便就能攝受一切眾生。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威神力:威是形容詞,神是不可思議,指教學的方法。身教言教,方便法不可思議。「普能積集菩提力」:普是普遍,隨時隨地修集無上菩提。

「降伏一切諸魔力」:1、五陰魔:是我們本身。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聚集而成。能降伏五陰魔,生死就自在。2、煩惱魔:能降伏煩惱魔,身心病苦就可遠離。3、死魔。4、天魔:無始劫來的冤親債主,你想超越三界,他來找你麻煩。臨終者看到已死的親人,事實上是冤親債主變現出他的家親眷屬來勾引他,把他帶走要報復。臨終害病,表示沒有降伏住魔。念佛人功夫好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要用清淨心降伏魔;心清淨,魔不敢惹你。「圓滿普賢諸行力」:普賢殊勝的因行都能修到圓滿。普賢行無量無邊,哪一天哪一劫才能修得圓滿?念劫圓融,一念就等於無量劫,無量劫等於一念。心清淨即修圓滿,心不清淨則修無量劫。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此三首偈總結普皆回向裡十個小科目。海:表示深廣無有邊際。普賢行是用清淨心修的、是用真誠心修的。真誠清淨裡面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心量深廣無邊。用這種心來修行,任何一行都與自性相應,所以行行深廣無際。

「普能嚴淨諸剎海」:嚴是莊嚴,淨是清淨,諸剎是佛國土。這一句就是莊嚴佛國土。諸佛國土無量無邊,所以用海來形容比喻。這一句含義很深很廣。一根毛孔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根毛孔都是一樣的,這是大小相容、大小無礙。大世界莊嚴與小世界莊嚴,是一樁事情。能莊嚴小世界,就能莊嚴大世界;能莊嚴大世界,必定也莊嚴小世界。大世界與小世界,哪一個難?哪一個易?跟諸位說,沒有難易。如果大世界難,小世界易,就有差別,怎能平等?稱性,沒有差別。所謂一切萬法平等一味。剎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大,也是生活環境;小,還是生活環境。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這一句才會得受用。生活環境從我們離開身體這一件內衣算起,內衣就是生活環境,身體之外就是生活環境。莊嚴佛國土,從生活環境莊嚴起。我們自己生活環境做不好,有什麼能力莊嚴佛國土?衣服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穿衣,衣服要清潔整齊;換洗的衣物要洗乾淨,疊整齊放在衣櫥,這是莊嚴。吃飯,飯桌擦乾淨,不要有油膩灰塵,餐具洗乾淨放整齊。對人對事對物,不但心要清淨、要真誠,事也要做到圓圓滿滿。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我們的心就不誠、不敬。菩薩講他有能力普遍嚴淨諸剎海,這是我們要學的。在生活中,事事物物謹慎留意,樣樣做得很圓滿,則莊嚴佛國土已經做到了。華嚴明白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在生活當中做到清淨莊嚴,十方諸佛剎當然清淨莊嚴。莊嚴從根本上講,就是一顆清淨心。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我們居住的環境哪有不清淨的道理?自然會把它收拾乾淨。對人事物都清淨,這是普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學佛從這些地方學。

「解脫一切眾生海」:一切眾生,特別是六道凡夫,生活不自在,你要幫助他解脫。他為什麼不自在?因為有很多束縛,像被繩索綑綁,動彈不得,不自由。哪些繩索呢?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皆是繩索。這些繩索都是迷了自性才發生的。菩薩已經是真正覺悟的人,所以要幫助這些眾生開悟。首先,要曉得眾生為什麼不開悟?跟大夫治病一樣,先要找出病根。世尊在華嚴經上將我們的病根說出,說得很明白。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是佛。佛有多大的智慧,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德相是最健康、最圓滿的身相,我們統統都有,金剛不壞身啊!有些同修身體虛弱、精神不能振作,常年生病,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去掉,就恢復智慧,恢復健康,自性裡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德能,統統都恢復了。佛法就是教我們斷妄想執著而已。菩薩如何幫助一切眾生得大自在?就是要拔除眾生的病根,教眾生明瞭事實的狀況。妄想執著是你自己起的,須要你自己斷。我們自己不知道病根是妄想執著,佛菩薩一語道破,這就是他對我們的加持、對我們的幫助。我們從今之後不打妄想就成功了。妄不是真的,凡是有想皆是妄,真心裡沒有想。天天念阿彌陀佛這一佛號,是不是妄?我在此地告訴諸位真話,只有這一句佛號不妄。因為別的妄想,你要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與十法界都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才是真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我們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絕不是打妄想,除此之外統統是妄想。自己得度了,從今之後不打妄想。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想它,一場夢一樣。未來還沒來,你想它幹什麼?說「現在」,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了。金剛經云:「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皆是妄想。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想,自在啊!不是與我生活有關係的事情,我不須要知道;不是我必須認識的人物,我不必要知道;心就清淨了。古人云:知事多時,煩惱多。我勸同修: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不要看報紙。聽經是為了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清淨的信心執持名號,就可以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總而言之,要將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認識清楚;千經萬論就是說這一樁事,這是佛法的中心議題。

「善能分別諸法海」: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裡有真實法、差別法。真實是體。佛言萬法皆空,講空是講體,這是真實的。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皆是講諸法體性,這是相同的。如果從一切法「相」上講、作用上講,那是差別。宇宙之中差別的法無量無邊;有染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要有能力分別。唯有教育,能使廣大的眾生辨別差別法的是非善惡利害。能辨別善惡,一定能斷惡修善;能辨別利害,自然就會趨吉避凶。不認識差別法,往往把凶當作吉,把惡當作善,果報現前時,後悔來不及。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是自己造業障礙了自己。為什麼造業?就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教育。

「能甚深入智慧海」:受持佛法目的就是開智慧。而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背誦經典、背誦古文,修根本智,是入甚深智慧海的起步。從無量壽經、四書五經下手。唯有恢復孔孟與大乘的教學,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佛經上講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可以得到;縱然不能圓滿得到,少分決定可以得到。家庭的美滿、事業的成功,都在這些教科書裡。

「普能清淨諸行海」:能夠辨別邪正是非,能夠成就真實的智慧,然後你自然有能力清淨身口意三業。心清淨:思想見解清淨,不受污染,不受外面境界動搖。語清淨:你的言語字字句句都是利益眾生的,都是誘導眾生向善的,誘導眾生證真。你的行為一定可以做世間人的榜樣。這就是普能清淨諸行海。而後,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圓滿。

「圓滿一切諸願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普賢十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要真正修行,也可以圓滿。何況我們對於世間法所求所願,絕不落空。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定能滿足你的願望。求願若不能滿願,必是有障礙;障礙除掉,有願必成,樣樣稱心如意。

「親近供養諸佛海」:在生活當中,要真正的修行,也就是說,要認真將生活當中不好的習氣、不良的行為,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改正,要從親近善友做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賢菩薩教我們跟諸佛(善知識)往來,才不會學壞,道業決定成就;教我們供養諸佛,真正的供養是依教奉行,老師的教導,認真做到。親近一位好老師指路,親近善友切磋,是我們一生修行成功的關鍵。

「修行無倦經劫海」:這是講精進。發長遠心、恆心、毅力,永不退轉。勇猛精進,不要怕人毀謗。我們修學是為了道業學業的圓滿成就,是為了對一切眾生真實的貢獻,這個貢獻,不須要人知,也不須要人讚歎。別人毀謗侮辱你,罵你,趕緊道謝;因為,業障被他們消掉了。

普賢菩薩給我們做榜樣,沒有成佛之前,修行經歷無量劫;成佛之後,還退到菩薩位,還要來修行,還要重頭再學起,這真是了不起。無論成佛之前、成佛之後,修行永遠沒有中斷。我們現在修行是為自己,這些菩薩們修行是為眾生。普賢菩薩在此地示現的,也是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

「三世一切諸如來」:這一首偈最重要的意思是三人行必有吾師,也就是本經善財童子所顯示的: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的學處(學習的處所)。三世諸佛:過去諸佛與現在諸佛,皆已成佛;未來諸佛是一切眾生,尚未成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一句重點是在未來佛。還沒有成佛的這一切眾生,有善有惡,這是我們的學處。過去佛、現在佛,世尊在經典裡給我們介紹,給我們敘說一切諸佛對眾生的教訓,我們讀到了,應當如說修行。現在一切大眾(未來佛),他們的善心善願善行,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我們起歡喜心、起恭敬心,要效法。我若沒有這些善行,要學。這些善人是我的善知識。遇到惡人起惡心惡念,造作一切罪業,我們看到聽到,反省一下,我有沒有?若有,趕緊改過自新。這些惡人也是我的老師(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老師!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都是時時刻刻在指引我們、幫助我們。學生只有我一個,除我之外,統統是我的老師。這一首偈,最重要是教我們這一樁事。

「最勝菩提諸行願」:最殊勝的就是你知道學善人,不學惡人。遇到善人,跟他學;遇到惡人,反省我有沒有他那樣的惡,他幫助我們檢查自己的心行。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當看到別人的過失,回過頭來照照,看看自己有沒有,就找到了。找到過失,把它改過來。那個人是我們的恩人,沒有他,我們不會發現自己的過失。這是最殊勝的覺悟。所有一切行願要這樣修法。

「我皆供養圓滿修」: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供養,平等的禮敬,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善人惡人,我們知道怎樣在裡面學;順境逆境,也知道怎麼修。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好人。這樣的人修學,這一生必定圓滿成佛,因為所有障礙統統沒有了。障礙,在自己的心裡,自作障礙,外面境界確實沒有障礙。我們不知自己障自己,總怪外頭障礙我,這個人障礙我,這個事障礙我,這個環境障礙我,處處都是心外求法,不知道真正的障礙是發生在內心。內心清淨真誠,就突破外面所有一切障礙,一切障礙都變成助緣,都來幫助你、成就你。

下面六首偈,結歸文殊普賢,願同二聖。

▲願同二聖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勸我們以普賢菩薩為榜樣,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哪裡呢?普賢菩薩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而這一卷經,是華嚴經的總結;將華嚴經所講的理論、修行方法、境界,統統作一總結,結歸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華嚴疏鈔,才真正認識普賢菩薩,認識文殊菩薩,知道怎樣跟他們學習。

佛門供的佛像皆表法。當中供的是佛,佛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清淨的,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所以華嚴經上佛不說法(他是本體,無法可說),是菩薩說法。菩薩代表從體起用,起用就是法。起用一定要用兩位菩薩來代表,一是智慧(智)的起用,一是行為(行)的起用。華嚴三聖,當中是毗盧遮那如來,右手邊是普賢菩薩(表行願),左手邊是文殊菩薩(表智慧)。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次男,意思是華嚴教學以行願(實踐)為主,但是行願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普賢菩薩的行願,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老老實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就是普賢圓滿的行願。勸我們要跟普賢菩薩學。

「願身口意恆清淨」:一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人,他的身語意當然清淨。身語意清淨就是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境界清淨。「如是智慧號普賢」:身心境界無一不清淨,就叫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念佛求生淨土,是文殊普賢他們所用的唯一妙法。我們果然念佛,心定在一心不亂,與普賢沒有兩樣。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願,建立在信解的基礎上。行,以願為基礎。必有大願,才能修大行。「我為遍淨普賢行」:周遍清淨莊嚴的普賢行法。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就是這些。「文殊師利諸大願」:文殊師利的大願也是求生西方淨土。「滿彼事業盡無餘」: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未來際劫恆無倦」: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十大願王,每一願都無有疲厭。「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這兩句是自己的成就。在一切行持當中,成就自己無量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禪定(三昧、一心不亂)。「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這兩句是教化眾生。了達:覺而不迷。神通:示現的能力能夠利益他人。「文殊師利勇猛智」:這一首說出自己的願望。我們要同文殊之智、同普賢之行,將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根,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法界,常隨佛學、常隨文殊普賢來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結歸回向。首先說出菩薩行願不可思議,是三世諸佛如來之所稱讚。修十大願,把功德回向,意思是絕不執著。不回向,功德據為己有,處處為自己著想,我執打不破。回向是破我執、破法執,往生極樂能提升自己的品位。

十大願王偈頌到此地告一段落,前面長行文的意思已經說盡。以下是顯經勝德,特別讚歎這一部經殊勝的功德。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十大願王
第3頁:顯經勝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第4頁:勸囑受持
第5頁:頌十大願王(偈頌) 第6頁:讚歎本經殊勝功德(偈頌)
第7頁:勸囑受持(偈頌) 第8頁:結歸
第9頁:附錄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台灣約妹賴yp346 发表于 2023-11-2 21:56:14
假日無聊出來約妹+LINE【yp346】或 Telegram【sy4631】 體驗約妹的快樂 台灣巨乳人妻想要被愛愛 無限跳蛋玩弄? 极限小穴超? 母女雙飛? 3P? 受不了很想要?可以加我聯繫好友了解一下
TG妹妹咨詢:https://t.me/addlist/FDNrd-_fDVFhND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