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十九卷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我跟諸位交代一下,最後一行經文,「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註解裡面都是屬於隨緣請,大家一看就明瞭了。末後「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那麼這個也不必多說。請看下面第七段請佛往世,我們看這十願的層次,首先是隨喜,隨喜之後請講經,不但請講經,還請他常住在此地別走,一步進一步,這一定要請佛住世,你看這很有趣味。「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註解當中一看它就交代得很清楚,「此科」,科就是這一段,「是勸請中別義」,註子底下引用圭山鈔偈,圭山就是宗密大師,宗密大師別行疏鈔裏面有這麼幾句話,「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者,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這一首偈,下面就解釋。

「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槃。佛無生滅,隨機見殊。故知心淨觀佛,是為真勸請也。」這幾句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發一個好心來學佛,要想常常遇到正法,常常在正法當中修行,將來能得一個正果,心一定要清淨才能夠感應道交;請佛一定要清淨心來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心更要清淨。翻過來請看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經文上注意示現兩個字。「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這是請的對象,前面兩句是講法界,無盡的法界,第二句是講無盡的諸佛如來,第三句是講我們要啟請的時候,他要想示現入般涅槃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人啟請,沒有人啟請佛就走了。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我們看佛本行經講他老人家滅度時候的現象,其實佛滅度是魔王來要求,你看佛弟子把這個事情忘掉了,魔來求佛趕快入般涅槃,你老人家教化眾生教了這麼多年了,很累了,用不著再教化了,你可以走了,佛就答應他的要求,佛不妄語。到以後弟子們曉得了,弟子們請佛,你們來晚了,他先說了,他要我趕緊走,我已經答應他了。像這些事情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遇到善知識他要想走了,我們要把他留住。

台中李老師,我們今天還有一些老同學在此地,他那個時候講經也常常給我們說他要走了,我們同學們就研究用什麼方法把老師多留住幾年,請他講一部大經,講一部華嚴經,把他留住了,一直留到現在他都不能走,經沒講完嘛!怎麼可以走。那麼像這些來去自由的人,現在在南部大家曉得廣欽法師,他也常常鬧著要走,他的弟子們也常常去求他不要走,現在還住在世間,在這種時候是請佛住世的時候。遇到佛當然不要忘了,要請他住世;佛不在世的時候你要遇到菩薩或者羅漢,或者是初果、二果,這些有學的,無學是阿羅漢;如果這些人遇不到,遇到一些善知識,像廣欽老法師,李炳南老居士,都是善知識,我們一定要求他住世。

可是求他住世,前面跟諸位說了,一定要有清淨心,一定要認真地來跟他學。真正有道的人,自己真是來去自由的人,他生死自在,他無所謂壽命,我們人間講壽命,在他講沒有,他來去自在,他為什麼住在這個世間呢?沒有學成的,我們住在世間學道,我們在求學;已經證果的,如果往生西方已經能夠往生自在的都算證果,所以這是在其他法門裡面證果,像小乘一樣初果、二果要到這個地位才算證果,但是在念佛法門裏面只要得往生自在,隨時願意走就可以走,願意再住幾年就住幾年,這就叫證果。所以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要做到這個地步,實在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李老師也是凡夫修成的,跟我們一樣的,他能到這個程度,我們也可以做得到,各各人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

如果講到小乘初果、二果、三果,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此較一下還是淨土好修啊!其他的難啊!實實在在是難啊!修到生死自在那就是一生成就了,這是一生成佛啊!那麼這是講一般善知識,遇到的時候一定要勸請,希望他多住世,希望常住在世間,住在世間可以利樂一切眾生,能夠講經說法,能夠叫眾生破迷開悟,有機緣也能跟他一樣的求生淨土,意思在此地。這一段文註解裡面給我們講幾種涅槃,這是佛學常識我們應當要曉得,將來在經論裡面遇到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我們把註子念一念,「首二句標處遍」這就是盡法界虛空界,這是佛剎無量無邊,都是我們勸請的處所;第二句是講佛多,這是我們勸請的對象;第三句是勸請的時候。註子裡面說「次一句」這是講將欲示現般涅槃,我剛才提出來叫大家重視示現兩個字,那麼既然講示現就不是真的,佛沒有真正的滅度,只有示現滅度而已。為什麼呢?佛證得的境界是不生不滅,那有滅度呢?沒有滅度。可是阿羅漢有滅度,那是真的,阿羅漢、辟支佛有滅度;佛沒有,菩薩也沒有,所以菩薩跟佛的涅槃,後頭也講無住涅槃,他不一樣的。

那麼下面又解釋什麼叫涅槃,「梵語具云般涅槃那」,我們中國人總是喜歡簡單,把尾音略掉了,般涅槃那就翻作涅槃,通常就用這兩個字,這是梵音音譯的。「古譯翻為入滅息」,入滅息是三個意思。「今翻云滅度」,古與今在中國佛經的翻譯是以玄奘大師為一個階段,玄奘大師之前所翻的都叫古譯,玄奘大師翻譯的時候統統稱為今譯,所以古今是以玄奘大師為標準。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我又要告訴諸位;我們這邊的阿彌陀經通贊疏還有送給同學,這一樁事情在現在說出來的時候有深長的用意,因為在末法時期學佛的人不論是在家出家都很重感情,情是生死根本,是煩惱的淵源,情要不斷,不但是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不能成就,往生淨土都是障礙,所以這個東西要曉得它不是個好事情。因為你情太重了,魔就得其便了;個個理智都不用感情的話,魔王對你是一籌莫展,一點辦法都沒有,魔是用情來擾亂的。

像現在就是出家了,師徒有很深的情;縱然不是出家弟子,在家皈依徒弟跟他的皈依師父,當中也有一段感情,這個事情太麻煩了。老師的東西,學生怎麼不擁護呢!老師要有個著作,你們學生趕快出錢出力去把它印出來流通,這是我老師的。現在人都是這樣的啊!老師裡面的東西寫得並不好,甚至於還有錯了,錯了也把它出來,這總是老師的著作。古人不如是,古人真正做到了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講彌陀經的通贊疏舉一個例子,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寫的,這是玄奘大師的得意弟子,玄奘大師的大徒弟。唯識法相宗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了並沒有建立一個宗派,而在他徒弟手上建立了唯識法相宗,所以唯識法相宗的開山祖師不是玄奘大師,是窺基大師。

那麼他的老師,就是玄奘大師也有彌陀經的譯本,現在在大藏經裡面;如果照今天人來說我老師翻的彌陀經,那我們做學生應當要來給它作註解,來給它流通,這是理所當然的嘛!這個合乎人情嘛!他這個徒弟給彌陀經做個註解,還是選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選他老師的;他自己沒有覺得我這麼做對不起老師,玄奘大師也沒有覺得這樣做是我的叛徒,沒有。不能說玄奘大師翻的東西沒有鳩摩羅什的好,這個不可以說,玄奘大師東西要是翻得不及鳩摩羅什的,他就絕對不會動筆,不會翻;可以說兩個翻得同樣的好,一個已經流通了,一個還沒有流通。已經流通了,你看人家修隨喜功德,不但是窺基大師隨喜,玄奘大師也隨喜,這真正了不起啊!給我們後人做個榜樣,決定是依法不依人。

我老師的著作,我要看看古人的著作,如果古人的著作已經流通了,老師著作跟古人一樣的好,我們還是流通古人的,為什麼?大家已經看習慣了。老師的東西比不上古人的,那乾脆流通古人的好了。何必流通這個本子!所以古大德不講情面,這個了不起。你看我們這個地方所印的東西,多半都是印古人的,今人東西印得很少。有許多同學來給我講,要我寫一點東西,我說不行,我寫的比不上古人,沒有流通的價值,你們要花這個錢花得冤枉了,應當要流通古人的好版本,好的註疏。那麼除這個之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彌陀經等於經過他們兩位給我們做了一次有力的證明,這個經的真實性、可靠性;如果這個經不可靠,是假的,玄奘大師一定會提出說明,不會再讚嘆這一部經,不會再勸人修學這一部經。你看窺基大師雖然是法相宗的祖師,他的彌陀經註解裡面,對於這個經是讚嘆備至,這個不是淨土宗祖師說的話,法相宗祖師說的話,說這一部經至圓至頓,就是圓到了極處,頓到了極處,七天成功啊!如果想快捷地成佛,所有法門都比不上這個法門,這是玄奘大師徒弟窺基大師讚嘆的。

這個註子我那個時候印了四千本,普遍贈送諸位,你們看看這是淨土宗以外的祖師對於彌陀經的看法,對於彌陀經的讚揚,能夠激發我們的信心,其他的經當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情形。這一部經特別,因為這個註解就是玄奘、窺基給我們作了一個最有力量的證明,證明了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一個字不錯,絕對的真實;我們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決定有結果、有成就,很難得很難得。特別是對今天這個末法時節來說,因為我還聽說有一些人反對淨土、排斥淨土,說彌陀經是假的不是真的,說阿彌陀佛就是太陽神,還有這種說法的,簡直是胡說八道。而且這種說法還曾經發生在佛學院,佛學院學生來問我,他說有老師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出在什麼地方?我說我不曉得,我看大藏經裡頭沒有看到這個句子。那一個法師給你說的,你去問他。胡說八道!所以有窺基大師這個註解那是最有力的證據,所以決定不能夠聽信謠言。

那麼涅槃翻作滅,是滅煩惱,息也是息煩惱的意思;或者我們講滅的時候,滅生死,息的是息煩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報,這是因與果統統都滅息了,所以是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今翻就是玄奘大師翻作滅度,這個意思也非常好,滅就是滅生死煩惱,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達菩提涅槃,有這個意思在,度就是這個意思。底下有,「謂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也」,二種生死就是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們現在是兩種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說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大的區分來講,譬如說我們到這個人間來,我們從投胎、生下來,一直到死,這一段,這是一個段落;死了之後又要去投胎,又有生、又有老死,就跟十二因緣裡面講的六道輪迴的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這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我們天天在變化一天比一天老了,這叫變易;剎那剎那在變,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剎那剎那地老了,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不覺得。你看佛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講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剎那剎那在老啊!這是屬於變易生死,我們是兩種生死都有。

那麼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分段生死沒有了,三界之內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了,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變化。變易生死的苦比我們現在輕得多了,我們現在輪迴,這個太苦太苦了,他沒有輪迴了。怎麼個變易法呢?譬如菩薩,我們講真正斷了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按照圓教來講七信的菩薩,華嚴經裡面講總共是五十一個位次,前面十信位,十信位從初信到第六信沒有超越六道輪迴,還是有分段生死,到第七信位超越了;所以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他斷證的功夫跟他相等,但是智慧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那麼從七信位以上一直到等覺統統叫變易生死,因為他這個菩薩地位提昇一級,他要有一個階段的修行,修行很苦啊!不是隨隨便便,他要努力精進。到一個層次,他有個變易,就是一次變易,他的菩薩地位就升等一級;就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一年級念完了,下個學期要升二年級了,那一年級就死了,二年級就生了,這叫變易,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真的有生死。

這個生死是比喻苦,你吃過一番苦頭,經過一段時間你晉級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叫變易生死。那麼兩種生死都要盡了,那就是圓教成佛了,因為等覺還沒有盡,等覺還要經過一次變易才能到妙覺位。下面給我們解釋涅槃,涅槃有三種,這三種通說的,一般經論裡頭都是這樣講法,第一種叫「性淨涅槃」,性是真如本性,淨是清淨,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這種是從理上講的,人人具足,所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統統具有性淨涅槃。那麼「義翻圓寂」,它的意思就翻作圓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稱寂」。法爾有自然的意思,有本來的意思,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修成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一句講法爾無缺這四個字,就跟六祖大師在悟道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講的,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具足,不是外面來的,具足就是一點欠缺都沒有,這叫圓。無論是智慧、無論是德相,統統都具足,一樣也不缺少,這叫圓。

體是講本體,心性之本體,也是原來就是真、原來就是常。真就是決定不假,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遠就是那個樣子的,從來沒有變易過;在佛不變,在菩薩他也不變,在我們人乃至於墮到地獄還是不變,從來沒有變過,這叫寂。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上來看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你的性淨涅槃是從來沒有失掉過嘛!而我們眾生所謂是迷失了、迷了,這是不是真的失掉了?沒有,雖迷不失。不失為什麼說失呢?迷了的時候不起作用了,所以從作用上不能夠發揮作用就等於是失掉了,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失掉。所以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他對你很尊重,為什麼?你跟他沒有兩樣,他是佛,你也是佛;不過現在是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這一點你不曉得你是佛,你要曉得你是佛,跟他有什麼兩樣呢!所以這叫性淨涅槃,從體上說的。

再看第二個意思,「方便淨涅槃」,涅槃都有圓寂的意思,但它說法就不相同了,「謂萬德成滿曰圓,眾累永息稱寂。」前面性淨可以說是法身、本體,是心性的本體;那麼方便淨這講報身,是我們自受用身。報身是萬德成滿,滿是圓滿,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證果了,這叫圓。那麼證什麼樣的果呢?當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講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說小乘要證到阿羅漢果才叫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小乘法裏面他的功德圓滿了,得清淨寂滅了。大乘法裡面,四教有藏通別圓,那麼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別教也有佛,都叫做圓寂。但是真正講到涅槃,講到最高最圓滿的,那是圓教佛,所以圓教佛通常也講入大涅槃,加一個大字,加一個大字一定是大乘圓教的涅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他真是萬德成滿,眾累永息。累就是煩惱、生死,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了了,所以這時候稱方便淨涅槃。

方便淨跟性淨是完全相應了、相契了,從性淨上講本具的,方便上講是修得的。第三種講「應化涅槃」,這就是我們通常講佛菩薩入涅槃都是講這個意思,這就是示現,前面那個不是示現,這個是示現,示現是說什麼呢?「化用周遍曰圓」化是教化。所以佛法裡頭用的這些詞句,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義,普通我們講教學,教學沒有講到成績;教化是有成績了,化是結果,變化氣質,化凡為聖,學了之後他就變化了,這學了就有成績了。所以佛法用的字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緣果滿,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眾生這個大用是周遍虛空法界,這叫圓;佛菩薩教化眾生不限定在一個地區,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場,這是圓的意思。

「用息歸體稱寂」,所以圓是佛菩薩那一邊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確是圓圓滿滿的,沒有欠缺的;寂是眾生機感這一邊的事情,眾生肯接受佛菩薩教化,他就來了;你很討厭他,不喜歡學了,他就走了,走了這就是寂,所以永息,他那個作用息了,沒有人肯學了他就不教了,暫時就中止了,這叫寂。「今指笫三」,一切諸佛菩薩他們示現般涅槃都是這第三種。應化的涅槃,不是講前面兩種,這是講應化的,示現的;我們今天沒有人學,他就走了,縱然有人學,不是真學,他也走了,那要真學他才會來,真正發心學他來,不是真正發心學不能與佛菩薩感應。那麼什麼叫真學?簡單地講,你能夠具足普賢十願,願願你都能做到,真學!那一點不假!你說佛菩薩不化身來幫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這十願,哎呀!我很想學,我真學,那是假的;就是說什麼是真學,什麼是假學,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學當作真學,自己本身就搞錯了。真學是信解行證依教奉行,這是真學,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

下面又介紹出唯識論裡面講的四涅槃,這是法相唯識宗所說的,這四種我們也常常會看到,第一種叫「自性清淨涅槃」,跟前面性淨涅槃是一樣的意思,都是從本體上說的,註子裡面有「謂真如之性,無始時來本自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故曰性淨。」所以跟前面性淨涅槃意思相同,不必說了。那麼跟前面不一樣的就是後面這三種,第一種叫「有餘涅槃,謂三乘聖人,雖斷盡見思,猶有無明餘在。由證擇滅無為,離諸囂動,故號涅槃。」三乘是講聲聞、緣覺、菩薩,這就是大小乘,剛才跟諸位說過的,他們確確實實斷了煩惱了,見思煩惱斷了。小乘阿羅漢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薩裏面這是說藏通別,藏通別這三教的佛都是菩薩,藏教的佛實際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信位的菩薩,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薩,都還沒有登地。

那麼換一句話說他們無明,就算是別教佛吧!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那麼十地等覺妙覺位這是別教佛,破十二品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後面還有許多還沒破的,他還有餘啊!還有餘的那麼多他還沒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無明,一品都沒破,所以這叫有餘,這是講這個意思。底下這一種講「無餘涅槃」,無餘依有兩種,一種是「謂鈍根阿羅漢,厭苦欣寂,灰身泯智,餘跡既寂,故稱無餘。」其實證得涅槃,諸位要曉得,身體都在呀!所以涅槃在活的時候證的,不是說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講無餘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他是證得涅槃之後不要這個身體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這個身燒掉,泯智,智是分別心,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通通斷盡,這個心清淨,他喜歡這個境界,這是一種定性阿羅漢,他們很樂意住在這個境界裡,這個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這一類的人,這稱為無餘依。

那麼另外一類雖然證得阿羅漢了,他的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還能夠幫助別人,教化眾生,那麼他身體還在,這也叫做有餘依涅槃,加個依字,他沒有灰身泯智,他的身體還留在世間,所以這個也叫做有餘涅槃。那麼第四種叫「無住涅槃」,這個多半是大菩薩,佛與大菩薩,他們真的證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對我們凡夫來講他不住生死,他沒有生死;對聖者來講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這叫做無住涅槃,這是最值得讚嘆的,在佛門裡面佛與大菩薩統統都是這個境界。「謂出障真如」,這個障就是煩惱障、無明障,這兩種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時常輔翼」,大悲是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悲心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憐憫一切眾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現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為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時候就不能利益眾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沒有能力走,像我們塵世娑婆污穢的世界,他有能力離開,他不離開,這是慈悲。

為什麼不離開呢?為了幫助這些苦離的眾生,要幫助他們,要接引他們,所以他不入涅槃。因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麼由此可知生死從那裡來?迷惑顛倒才有生死,智慧現前沒有生死;因為迷的時候你造業,造業才有生死輪迴的果報,般若智慧現前不造業。不但不造業,所有那些罪業,前面講過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來的時候,所有一切罪業統統沒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沒有業習,因此他沒有生死,這就是涅槃生死兩邊都不住。「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即用即寂,故稱無住。今所請者指第四也。」

我們現在要請佛、菩薩、善知識,莫入涅槃,就是要請這種人,這是我們所請的對象。底下及諸菩薩、聲聞、緣覺,一直到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這一段文是「兼請餘聖」,不但我們要請佛,菩薩、聲聞、緣覺、善知識,統統要請;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學的,有證的當然更好,有證的找不到,有修有學的統統要請。末後註解裡頭有幾句很重要,「佛滅度後,末法時中,親善知識,為第一大事。」這幾句各位同學要特別地注意,要牢牢地記住,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末法時候,你能夠真正親近一個善知識,你就得度了。底下說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識為得道全因緣故,雖是凡夫,可為巨夜明燈,苦海良導。」這幾句話不能不留意,應當多讀幾遍,牢牢地記住。遇到一個真善知識決定不放鬆,自己沒有成就決定不能離開,離開了就可惜了,離開之後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親近善知識最低限度要得法眼淨,他才可以離開,什麼叫法眼淨?自己有能力獨立,能夠辨別是非邪正,有這個能力,這個時候可以離開老師;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不能離開老師。

有這個能力將來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認識了,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掉到坑陷裡面去了;你連這種能力都沒有,那一定跟定老師,老師在前面走,你跟他走,不能離開善知識。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可以,有能力的時候,你想不離開也不行,善知識也會把你趕走,為什麼呢?你有能力,你應該幫助別人,你既然可以帶路了,你帶路何必跟我走,你再帶一批人嘛!他有這個意思在。所以這是真正有這個能力,那個老師再把你留在身邊是老師的過失,因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讓他去度眾生去,幫助別人去。他沒有這個能力,老師不能讓他離開,離開他必定會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眾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個罪過更大,是自誤誤人,更不得了,所以親近老師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那麼這是註子裡面的意思。

除註子之外還有一點意思我說出來,諸佛如來可以說他的示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諸佛如來本來就住世。但是這種境界,一般說來法身大士才能夠體會得到,像我們初學的人沒有辦法。所以此地講勸請,裡面也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依智立師,依智不依識,諸佛常現前,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智,我們簡單講理智,要有理智,識是感情;我們能夠時時處處都能用理智而不動感情,與佛就接近了,就相應了。因為你心地清淨,智慧明朗,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諸佛常現前的樣子。如果我們心裡迷,知見不正,染而不淨,與佛就沒有感應,那麼這就叫不見佛,這就叫做佛滅度了。

底下一段我們把它念完,「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卷 第2頁:第二卷
第3頁:第三卷 第4頁:第四卷
第5頁:第五卷 第6頁:第六卷
第7頁:第七卷 第8頁:第八卷
第9頁:第九卷 第10頁:第十卷
第11頁:第十一卷 第12頁:第十二卷
第13頁:第十三卷 第14頁:第十四卷
第15頁:第十五卷 第16頁:第十六卷
第17頁:第十七卷 第18頁:第十八卷
第19頁:第十九卷 第20頁:第二十卷
第21頁:第二十一卷 第22頁:第二十二卷
第23頁:第二十三卷 第24頁:第二十四卷
第25頁:第二十五卷 第26頁:第二十六卷
第27頁:第二十七卷 第28頁:第二十八卷
第29頁:第二十九卷 第30頁:第三十卷
第31頁:第三十一卷 第32頁:第三十二卷
第33頁:第三十三卷 第34頁:第三十四卷
第35頁:第三十五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