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 湯薌銘居士譯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 湯薌銘居士譯

甲四、釋經義—正釋經義—正修菩薩願之次第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湯薌銘居士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丙二、正修菩薩願之次第,有三:(丁一、修習勝解行地願之次第。丁二、修習聖者菩薩地願之次第。丁三、感得願果之量。)

初復有十:(戊一、修治意樂清淨。戊二、不忘菩提心之道。戊三、不染加行。戊四、利益有情。戊五、被服鎧甲。戊六、會遇同分菩薩。戊七、令善知識歡悅。戊八、一切如來,皆現在前。戊九、攝持正法。戊十、得無盡藏。)

戊一、修治意樂清淨,有三:(己一、修治供養如來,及令如來意趣圓滿意樂。己二、修治佛土意樂。己三、修治一切有情安樂增上意樂。)

己一、修治供養如來,及令如來意趣圓滿意樂(49)

(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二句)

供養過去一切佛,    現住十方世界佛,

未來意樂速圓滿,    依次現證佛菩提。

謂以敬禮等善根為首,乃至自身、資財、三世善根,供獻往昔過去已興世佛、現住十方世界諸佛。於諸佛前,思惟興起普賢供雲令其歡悅,恒時供養,如是發願。言「未來」者,謂諸趣入三乘道中,於未來世,當得成佛。

(如後文十地經論第二大願中所說,三佛菩提。)

既供獻已,得令彼等成佛順緣,圓滿無闕。所言「意樂」者,謂其意趣。畢竟圓滿彼意趣已,依次得到佛地究竟。如是發願,是名於彼趣入道中有學、無學施捨善根之法。其餘生中,亦能如是施捨之願,當知如後所說諸願。

己二、修治佛土意樂(第五十三至第五十六句)

所有十方諸剎土,    願皆廣大極清淨,

於中菩提樹王下,    諸佛佛子咸充滿。

此亦如前,能以自身、資財,及諸善根,施捨十方諸器世間,願諸剎土所有礫石、荊棘、磚瓦、株杌、殘椿、及谷坑等一切過失,令其清淨。大地成為摩尼自性,諸隨欲樹以為林苑,八功德海,七寶為山,無量宮殿,摩尼座等,尊貴豐足,有如極樂莊嚴淨土。於其中間菩提樹王之下,有諸如來及諸佛子一切菩薩之所充滿,此以施捨器世間法為其主要。

己三、修治一切有情安樂增上意樂(第五十七至第六十句)

十方所有諸有情,    願無疾病常安樂,

眾生法利悉順成,    所有意望亦成滿。

此亦如前,能以自身及資財等,施捨十方世界六趣所攝盡其所有諸有情已,願令彼等無有疾病。言「無疾病」者:謂如契經多處所顯,或云疾病、或云愁憂、或云惱壞,皆是總標生死之苦及彼苦因、業與煩惱。故今願令離生死苦及其因已,身心成就圓滿安樂;復願眾生成辦所求合法義利,一切順緣如意成就;又願眾生當來獲得佛位意望亦能成滿。此以施捨有情趣入多種道法(50)為其主要。又此亦是修治慈所緣(常安樂)、修治悲所緣(離憂苦)、修治希求利他意樂方便(51)。(第三句、第四句)。

戊二、不忘菩提心之道,有五:(己一、憶念本生,常得出家。己二、不毀壞戒。己三、隨各別有情言音而為說法。己四、相續調柔、勤修六度。己五、斷除罪障。)

己一、憶念本生,常得出家(第六十一至第六十四句)

我為修行菩提行,    一切趣中念本生,

諸餘生中受生死,    願我常得趣出家。

若如上說,為令成辦他有情利,自應證得正等覺位。此最勝因:由我修行發菩提心,增長菩提心所有賢行。為修行故,人天等趣,在在所生,爾時獲得如念宿住(52),能念一切轉受餘生(53)。以此力故,一切生中,展轉領受諸生死時(從生至死,於其中間),憶念處在居家過患、出家勝利,恒趣出家。是謂有如不動苾芻,發如是心:我行一切菩薩行時,乃至尚未成正等覺,唯一求得苾芻(即比丘)依身。此中主要,乃至未得大地中間(未登地前),多分能由在家過失障菩提心,故其中間一切餘生,願常出家,此為不忘菩提心第一因。

己二、不毀壞戒(第六十五至第六十八句)

我隨一切如來學,    畢竟圓滿其賢行,

戒行清淨無汙垢,    恆不毀犯無過行。

一切餘生受持願心,及趣入心(54)。

初謂隨學三世一切如來,後謂畢竟圓滿普賢之行,此所依者,謂三種戒(55)。

思惟自利而不毀犯不染、有染諸罪過失,而行正行如是菩提趣入律儀清淨願者,為不忘菩提心第二因。

己三、隨各別有情言音而為說法(第六十九至第七十二句)

天語龍語藥叉語,    鳩槃荼語及人語,

所有諸趣一切語,    我以諸音為說法。

謂以天、龍、藥叉(56)、鳩槃荼(57)、人等各別趣中,各自語言為說法願;又復於自所生趣中,以其語言而為說法。如受一種人天依身,復以各別國土,各別種姓,諸種言音為其說法。言「說法」者,謂說大乘法。以要言之,願善顯揚大乘法者,為不忘菩提心第三因。

己四、相續調柔、勤修六度(第七十三至第七十四句)

淳善精勤修諸度,    恆不忘失菩提心。

言「淳善」者:謂相續調柔,此即安住種性功德願。當知大乘種性雖有多說,然如經言,要以上品慈愍為性,相續調柔。言「精勤修諸度」者:謂六度行,未知今知,已知不壞,復令展轉向上增長,名精勤修。以要言之,願常安住大乘種性修學其行,為不忘菩提心第四因。自此已上三頌有半,名為成就發菩提心順緣能治品願(58)。

己五、斷除罪障(第七十五至第七十六句)

所有諸罪能為障,    願皆清淨悉無餘。

所言「罪」者:謂四黑法等諸隕墜罪。所言「障」者:謂謗大乘等(59)諸種業障,邪見、我慢等諸煩惱障。以要言之,願勤清淨障礙生起大乘正道一切罪障,名為斷除發菩提心所治品願(60)。

戊三、不染加行(第七十七至第八十句)

業與煩惱諸魔事,    世間趣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日月經行不滯空。

謂如有漏善與不善諸不動「業」(61),愛、取、有等諸種「煩惱」,貪著愛味五妙欲味(62),或復由他能作障礙利益自法諸種「魔事」(63)。

如是三事,受生流轉為牽引因,(如何於)諸世界中,隨生何趣亦能解脫此三過患:一者、令此三過無有氣力堪能障道。二者、非唯令此三過不能障道,便自喜足。愍有情事,願增上力數數受生,於生死中,不希酬報(64)。

前者有如蓮從水生,而不著水,名為不染;後者有如日月除世間暗,無有厭倦,經行虛空,不滯虛空。

勝解行位,雖無力能斷三過根,然應受生於生死時,令其不堪能障礙道,此亦小乘聖者所能,不應喜足。故於此中,又復應有為利他故,受生生死無厭倦願。

戊四、利益有情(第八十一至第八十四句)

盡剎土量諸方所,    息滅惡趣一切苦,

善能安處有情樂,    一切趣中行利益。

謂盡所有虛空盡際,剎土量中,豈唯一方?所有十方一切有情,以惡趣苦(65)而為上首。一切生死之苦亦令息滅。復善安處一切有情具足人天增上生樂,非唯爾所便自喜足,一切趣中各隨所應,各依所宜,方便引入於大菩提,成就有情究竟利益。此與上文(即第五十七至第六十句)所說略異。前者,唯是現在信樂諸餘生中如是行願,此一頌文義雖如前,然由慈愍與願增上力故,故思受生眾多趣中,成辦有情諸義利願。又此亦是勝解行位,與諸已登大地菩薩得生自在,於世界中示現種種生死不同。

戊五、被服鎧甲(第八十五至第八十八句)

畢竟圓滿菩提行,    趣入隨順有情行,

極善開演其賢行,    盡未來劫普修行。

為令證得無上菩提,自內圓滿二資糧(66)行。「隨順一切有情」根行(67)、界行(68)、及隨眠行(69)而開發之,令諸有情趣入大乘。「極善開演」:表普賢行一切理趣大乘正法。如是三行,於盡未來一切劫中,無有厭倦而普修行,是即名為「被服鎧甲」。

又此經文多次顯現,若菩提行,若賢行,所訓釋義眾多不同。要隨各自所在分位,別釋其義,此亦依據梵土智者所造釋論,當知此中訓釋經文,與此相同尚有多處(70)。

戊六、會遇同分菩薩(第八十九至第九十二句)

所有與我等行行,    願得常與彼共住,

身業口業及意業,    同行同願而修行。

與我修行菩提之行,同分等行一切菩薩,乃至證得上位中間,一切生中常與會遇。既會遇已,身口意業至極清淨,互友互助,歡悅親附,以大殷勤同普賢行,或復同願而正修行,是名會遇修大乘道勝助伴願。

戊七、令善知識歡悅(第九十三至第九十六句)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其賢行,

我願常與彼會遇,    於彼從不拂其心。

言「益我善知識」者,謂依悲愍,以無染心(71)為我顯示大乘正道諸善知識,彼善知識為我開示、講演、教授普賢行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我常得與彼等會遇。既會遇已,從不暫一拂逆其心,亦不暫發不悅意語,專一成辦意樂加行,令其歡悅。此中專明永不離失如理依止大乘功德勝善知識,義至切要。

戊八、一切如來皆現在前(第九十七至第一百句)

佛子所繞諸世尊,    我常現前親面對,

盡未來劫無厭倦,    皆為興起廣大供。

謂菩薩眾所繞世尊,即十方佛最勝化身。我由淨眼(72),於彼一切能為現前所行境界,以清淨心矚見諸佛土。言「盡未來劫」等者,謂於一切,乃至當詣菩提道場諸佛世尊,我無厭倦,發勤精進現前供養(73)。

又復能以陀羅尼力、三摩地力、及神境力,興起廣大不現前供,令其歡悅。如前所明二頌文義:初為顯示如理依止演大乘道諸善知識,其等流果得法流定(74);次為顯示親面參覲最勝化身,便能獲得受教授等,故極切要。

戊九、攝持正法(第一○一至第一○四句)

攝持一切佛正法,    普能光顯菩提行,

極善淨治其賢行,    盡未來劫常修行。

謂於佛說十二分教(75)所有法蘊、(76)文句義理,獲得不忘陀羅尼門(77),悉能攝持。於其無上菩提行中大乘教法(78),普能為他光顯開示。普賢行中大乘證法(79),自他相續皆能長養,極善淨治彼違逆品,令其清淨。盡於未來一切劫中,修行無厭。陳那釋云:「此文初句:謂自攝持正法文義。其第二句:謂是為他開示教法。其第三句:謂於相續長養證法,而正加行。」

此密意說:資糧道位(80),獲得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咒陀羅尼已,總持不忘諸法文義,便有攝持佛法力能(81)。

戊十、得無盡藏(第一○五至第一○八句)

亦能流轉諸有中,    所獲福智皆無盡,

方便勝慧定解脫,    成諸功德無盡藏。

謂於一切欲有、色有、無色有中,(82)流轉(83)受生,亦能獲得福智資糧,無邊無盡。又於種種教化有情方便(84)、種種悟入真性勝慧、種種功德所引發定、種種如幻解脫,巧練磨已,當證無邊一切功德無盡寶藏。此中密意,謂於初一無數大劫,至加行道世第一法(85)資糧圓滿。數數能於無餘大乘正道行相,巧練磨已,自在純熟,自內無間,從此證得大乘見道(86),畢竟獲得當證真性現觀獅子奮迅等三摩地(87),不可思議神境之門所有功能。

於此經文,從第四十九句「供養過去一切佛」起,至此頌止,釋迦知識釋為與勝解行地修行六種波羅蜜多相合。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緣佛等淨信諸句,攝集大乘勝資糧道,合為五法,與此亦合(88)。

聖者龍猛父子(89)亦云:「大悲、菩提心、通達真實性智,是勝解行地所修三種。」聖者無著於菩薩地中云:『一者、於諸佛法深生淨信。二者、觀諸有情緣起道理,證得唯有純大苦蘊,發起大悲。三者、觀見彼已,自誓願言:「我當令彼諸有情類,解脫如是純大苦蘊,得第一樂,發起大慈。」四者、為欲救拔一切憂苦,自無顧戀。無顧戀故,能捨內外一切身財,於諸有情而行惠施。五者、為欲利益諸有情故,從他勤求世出世法,曾無厭倦。六者、無厭倦故,證得一切論智清淨,善知諸論。七者、善知論故,於劣、中、勝諸有情所,如應如宜而修正行,善解世間。八者、即於如是正加行中,依應時分量等正行而修慚愧。九者、即於如是正加行中,得無退轉堅力持性。十者、以諸上妙利養恭敬及與正行,供養如來。是名:十種淨修住法。由此能令極歡喜住,速得清淨。所謂淨信,慈,悲,惠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修習慚愧,堅力持性,供養如來。』

此勝解行地十種淨修住法,與此亦合。至尊慈氏云:「資糧、加行二種位中,亦應令其數數串習與下、中士所共道次。」

又從上說諸正論中,於其顯示修大悲相,顯示廣釋不染生死三過患等一切分法〔業、煩惱、魔事三者,名三過患〕。諸有智者當善觀察,正了知已,便於經義授大決定。

丁二、修習聖者菩薩地願之次第,有六:(戊一、趣入菩薩解脫。戊二、引發菩薩十力。戊三、修習對治。戊四、菩薩作業。戊五、隨學。戊六、總結事。)

戊一、趣入菩薩解脫,有八:(己一、趣入觀見一微塵中,即是十方塵數清淨器情所住剎界。己二、趣入一切十方剎中,亦如是見。己三、趣入佛語。己四、趣入如來轉正法輪。己五、趣入諸劫趣入。己六、趣入觀見如來。己七、趣入引發佛土。己八、趣入親詣如來面前。)

己一、趣入觀見一微塵中,即是十方塵數清淨器情所住剎界(90)。

一微塵中塵數剎,    一一剎有難思佛,

安住菩隆眾會中,    行菩提行當觀見。

謂於一微塵土(中),有與十方所有剎中微塵數等諸佛剎土;諸剎土中,復有不可思議諸佛安住菩薩眾會圍繞中間。我為證得無上菩提故,行菩提行皆當觀見。

陳那云:「難者或曰:佛剎一分尚不能顯入於一塵。況復所有遊於三世佛剎塵數一切佛剎,一一佛剎充滿諸佛如來,一一如來住於菩薩大眾中間,云何令於一微塵中,各別觀見?答曰:『不也。』此如不可思議之業,尚能化出若上、若下種種物等,如是,由於不可思議智所化現,一微塵中何故不有?」聖言量中,亦說此是不可思議。智者於此無少驚異,如幻所變,何當執為極希奇事?如契經云:「有四種不可思議事:一者靜慮所起,二者龍,三者諸佛感力,四者世間導怙。」以是義故,於佛善說不應妄執,應當信受。譬如世間極褊小器,滿盛清水,於中能現天空莊嚴、一切星等。

又如佛說:「諸法如影像,如翳如夢相,如幻如陽燄,一切皆如是。」釋迦知識云:「何等時中許如是見?謂即所言:行菩提行。言行菩提行者,謂是修行菩薩之行。意謂令我圓滿諸地,及與諸種波羅蜜多,故我為行菩提之行,當如是見。」問:於極微塵一塵之中,佛剎土數、佛及菩薩眷屬眾數,云何得有?謂諸世俗所依覺慧,於其微細極微塵中,而令觀見無量無數諸佛剎土、諸佛如來、諸菩薩眾,云何信受?答:此是一切僻執外義(91),未能通達大乘義中真實之義,不作串習熏修力故,當不信受。有暫了別,便能勝解,而勤熏修大乘義者,要以信受為其因力。此如夢中,見微褊舍住大象群,大眾集會,廣大稠林、龍及湖沼,種種羅列。如是眾多無可算數,不應於中皆能同住。然亦爾時有彼可得,寢覺時中,復能明記。由此道理,諸靜慮者,瑜伽自在,純清淨心所有境界,不可思議(92)。云何當有不信受事,經論於此已廣抉擇。又此亦是世間所能睹者,譬如幻師,從擊鼓中,起一切物,現大種等。設有問言:是則此中唯述幻耶?答:「此如頌云: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此奘譯文;羅什則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是故,此為一切智者依於道理,依於聖教所應修習,於此不應生起疑惑。

己二、趣入一切十方剎中,亦如是見(第一一三至第一一六句)

如是無餘一切方,    一毛端許三世量,

佛海及諸剎土海,    劫海修行善趣入。

謂如頃間所說之相,無餘一切世界、一切方中,(一)毛髮端許極微土量(中),盡其所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之量,所有諸佛莊嚴身海、莊嚴剎海,亦復如是皆能觀見。乃至經歷劫海中間,我為修行菩提之行,心無厭倦,趣入觀見。

〔此頌第四句,末後三字,正譯應云:善趣入〕

此二頌文所示淨土及觀見相,與前所說佛子所繞諸世尊等文,所明不同。彼處專說異生菩薩觀見勝化身土及莊嚴身相,此則專說聖者菩薩觀見受用圓滿身(93)及莊嚴土相,有大差別。藏土一類疏中有謂,此中專說加行淨土建立。然十地經密意說:言初地能見眾多受用身土,又復一一剎那,頻頻觀見廣大土等。龍猛父子亦如是說,故應釋為與初地合。然所見境,雖是同一受用身土,而由多種能觀見者聖者菩薩,其觀見時,所證高下有殊異故,所觀見相種種不同,當知此中非似度量能明境界(94)。

己三、入佛語(第一一七至第一二○句)

一語音支大海聲,    一切如來淨音支,

普隨諸趣如意音,    常得趣入於佛語。

佛受用身,雖一語言,亦能具足六十支等(95)如海音聲;眷屬中圍所有有情,各自種類,各自意樂(96),及各自界(97),於彼一切以其各自言音相狀而令趣入。謂諸佛語清「淨音支」,成就各自了解言音,決除疑惑,一切功德「普隨諸趣」,如其意樂所希求果而令趣入。即於如是如來語言,我以淨信趣入聽聞。

此受用身語密之相,謂受用身言音一分,能(成)為無邊有情各自了解音聲,如其語密,如實聽聞。此有二種:一、由聖者菩薩自力能聞。二、由如來加持能聞。不應專合九地而說(98)。

己四、趣入如來轉正法輪、(第一二一至第一二四句)

遊於三世一切佛,    法輪理趣恆常轉,

於諸所轉無盡音,    以覺慧力我趣入。

「遊於三世一切」大覺世尊,恒常無間轉於深廣「法輪理趣」。於其所轉無邊無盡言音義理,「以覺慧力」,謂以廣大智(99)力,善通達義,而正「趣人」。前一頌文,唯是聽聞不可思議言說音聲;此謂應於所轉法輪諸殊勝義,以純淨智而能通達,有大差別。又於何境何趣,為其開演何等言音,何等義理,如其所應令斷疑惑。以純淨心,剎那剎那皆能通達。是即上地分位功德(100)。

己五、趣入諸劫趣入(第一二五至第一二八句)

趣入未來一切劫,    一剎那頃我趣入,

所有三世諸劫量,    依剎那分而趣入。

謂於「未來一切劫」中,所有如來身、語廣大事業出興於世,皆能趣入。然亦此中,以心攝為「一剎那(101)頃」而能「趣人」。如是所有三世一切劫量,亦如以心攝剎那分,由正智力而善趣入,是名:已得自在加持剎那以為一劫,加持一劫為剎那等諸大菩薩解脫之相。又此所明趣入境者,應是專說如來事業(102)。

自此已上五種頌文,初、二身密,第三語密,第四意密。於佛意密,雖尚未能如實通達,然亦依止法輪義理而能證知。此第五頌,謂依時分,於彼趣入如來事業方便,以正智力而能趣入。

己六、趣入觀見如來(第一二九句至第一三二句)

一剎那頃我觀見,    遊於三世人師子,

恆於彼等所行境,    幻解脫力能趣入。

自心剎那,同時「觀見」「遊於三世」諸「人師子」,謂能觀見海會圍繞諸佛如來莊嚴之身。言「恆於彼等所行境」等者:謂由諸佛靜慮神變廣大加持,如幻游戲所興事業,我以現證「幻解脫力」,而「能趣人」。此謂趣入如來難思事業,已於神境及三摩地證得自在諸大菩薩趣入之相(103)。

己七、趣入引發佛土(第一三三至第一三六句)

一微塵中能引發,    所有三世莊嚴土,

如是無餘一切方,    趣入莊嚴諸佛土。

以神境力、三摩地力,「一微塵中」,亦「能引發」所有三世所住如海剎土莊嚴。復依是相,趣入「無餘一切方」所,引發莊嚴無量佛土。

〔此頌後二句,即十地經第七大願〕

上文所說「於一塵中塵數佛」等句,謂是觀見所餘諸佛所莊嚴土;此則自以神境威力、三摩地力成莊嚴土,有大差別。菩薩應得八地已後,方能真實修習淨土;然亦現前作意信解,從初地始,令其練磨修三摩地殊勝方便(104)。

己八、趣入親詣如來面前(第一三七至第一四○句)

所有未來世間燈,    次第成佛轉法輪,

示現涅槃究竟寂,    諸世尊前我往詣。

謂於後時,盡未來際,世間明燈諸佛如來所有無邊十方世界存養安住。彼等或於同時,或復各別如其「次第」,若有示現「成佛」之相,若有示現轉正法輪,若有示現究竟寂滅涅槃事業,此三為首,無邊土中示現無邊十二所作(即十二相成道)(105)。一切世尊,我於其前,以神境力,頓時化現爾許數身,所應頂禮、所應敬事、所應供養如海供雲、所應勸請轉法輪等,我俱往詣而作供養及承侍事。如是引發供養承事如來無量大願,有如普賢菩薩從解脫中所興供養及與承事(106)。

戊二、引發菩薩十力(第一四一至第一四八句)

普遍速疾神境力,    普門趣入法乘力,

普遍修行功德力,    普能遍滿大慈力。

普遍賢善福德力,    無有滯礙大智力,

般若方便靜慮力,    大菩提力皆引發。

第一力者:道中趣進,七地已後,至極速疾,剎那剎那依於神境,於諸佛土作供養等速疾能達,安立有情成熟解脫力至速疾,是名「普遍速疾神境力」。

第二力者:非唯三乘為所共許,於其所有無量世界無邊有情,隨種種界,隨種種根,種種意樂,以其所有如海種種諸乘,從一切門令諸有情安處大乘,是名「乘力」。

第三力者:如菩薩行境清淨經云:「若諸菩薩居舍宅時,發如是心:我當不為舍宅暗蔽之所障蔽。」是謂三門一切所作,一切動轉,皆為利益一切有情。又復能以神境威力、三摩地力,真實如是成就利益,是名「普遍修行功德力」。

第四力者:如於熱那落迦〔即熱地獄〕,化現慈三摩地雲,降澍雨流,安處於樂,如是能於十方世界普遍發放慈三摩地,是名「普能遍滿大慈力」。

第五力者:梵天、自在天等一切福德,不能敵其一毛孔許所有福德,故其福德抑蔽一切,剎那剎那攝受無量福德聚積,是名「普遍賢善福德力」。

第六力者:於諸工處、巧處、業處、世間諸論、菩薩學處,一一剎那無滯無礙而能趣入,是名「無有滯礙大智力」。

第七力者:諸法本際真實性中,遮止滅除所餘麤識游行,於真實際,一剎那間能平等入,能平等出,是名「般若力」〔即勝慧力〕。

第八力者:此中有如極麤欲心,亦能長養無漏道體;其身語中最極不善(107),亦能轉變為最勝道。於不思議成熟有情方便異門,皆能善巧,是名「方便力」。

第九力者:謂能獲得若於一一剎那,更相間雜最極寂靜及未寂靜之邊際心,若於一一剎那,更相間雜諸有漏心及無漏心(108),若首楞嚴(109)、若虛空藏、若無垢等(110)諸三摩地,是名「靜慮力」。言靜慮者,謂三摩地。

第十力者:依止如前所說諸事,便有無上菩提之力,謂自相續能速成就諸佛難思功德之力,是名「大菩提力」。

如是十力,於自相續,一切皆能真實引發,是故說云:「皆引發」。其神境等十種功德,即此中力。得上地時,漸有威力,諸違逆品不能為害,故名為力(111)。

戊三、修習對治(第一四九至第一五二句)

善能清淨諸業力,    普能損伏煩惱力,

一切魔力令無力,    善能圓滿賢行力。

謂能淨治生死所攝有漏業力,普從根本而能損伏根本煩惱、隨煩惱等諸煩惱障。若蘊魔等四魔(112)魔力,令其無力,謂能滅絕彼等力能,由修對治諸違逆品殊勝力故,有善(能)圓滿普賢行力。佛護、吉祥月二師,謂得八地時,便能斷除煩惱障根。是故斷除業與煩惱二種過失,應是八地。四魔無餘悉能斷者,爾時即是佛薄伽梵(113)。然亦獲得大乘不退轉相者,已能遠離諸天子魔;得八地時,於餘三魔能斷麤者。故此中義,應如是解(114)。

戊四、菩薩作業(第一五三至第一六○句)

善能淨治剎土海,    善能解脫有情海,

善能觀察諸法海,    善能通達於智海,

善能清淨諸行海,    善能圓滿諸願海,

善能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所言「海」者,謂是無邊,無可推算之義。自於彼處當來成佛諸佛土海,善能修治其中器界、情界過失,令得清淨,有如極樂佛淨土等。由三神變(115),善能解脫諸「有情海」有寂怖畏(116)。善以慧眼,別別觀察證悟教法、證法所攝諸法。善能通達,頓時趣入無量無邊盡所有相廣大智海。言「通達」者,謂能現證。善能清淨若智資糧,即菩提行;若福資糧,即諸賢行;二中所攝菩薩「行海」。言「清淨」者,謂能淨治,不染垢穢。善能圓滿十無數洛叉大願等菩薩願海,善能興起普賢供雲,恒時供養十方佛海。又復於上七種事業,乃至劫海中間無有厭倦,以精進波羅密多力而勤修行。如是八種如海事業,一一剎那修行無闕,此名「畢竟圓滿」十地經中所說菩薩十自在(117)及十力等,為得十地法雲地時主要事業。然其同分,十地以前亦有現者。

上來所說聖者地願,今於初業誦願文時,令其作意聖者菩薩事業行相,起猛(利)勝解。從淨治門而發願已,名從今始於高地道,令其修習趣進熏習殊勝法門。所餘多種甚深共許教授,亦不能及隨一少分,故於此中當勤勵力。

戊五、隨學有二:(己一、隨學如來。己二、隨學菩薩。)

己一、隨學如來(第一六一至第一六四句)

所有遊於三世佛,    菩提行願廣差別,

為依賢行現菩提,    一切無餘我圓滿。

所有遊於三世諸佛,彼等為證無上菩提故,行菩提行。爾時所發有如大海廣差別願,於彼一切,我依普賢行願之力,為現菩提而得佛位,即今為始一切無餘畢竟圓滿。此是純一自內,畢竟圓滿一切三世佛願無餘願。

己二、隨學菩薩(第一六五至第一七六句)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為與善巧同等行,    迴向今此一切善。

身語意業皆清淨,    諸行清淨剎清淨;

賢巧云何善迴向,    願我與彼皆同等。

為行普善賢行故,    修行文殊師利願,

盡未來劫無厭倦,    滿彼事業盡無餘。

一切如來長子菩薩,彼何所名?謂彼十方諸佛菩薩異口同音,號曰「普賢」,名聞昭示一切剎土。為學與彼善巧方便摩訶菩薩同等廣行,故今迴向此一切善。以云何相而能同等?謂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行清淨,剎土清淨。如是五種,其清淨相皆能同等。釋迦知識云:「身清淨者:顯示自身調伏色相,顯示於彼一一微塵佛剎土中爾許數身,顯示一身引滿一切佛剎,顯示親近不動諸佛足下。語清淨者:謂如一音中圍,善能顯示一切言音。意清淨者:剎那剎那菩薩行海皆現在前。行清淨者:謂波羅密多行、靜慮行、三摩地行,一一剎那無餘清淨。剎土清淨者:依止如前四清淨已,其佛土中器界、情界廣大豐盛,一一剎那亦令清淨。」即依如是等相,云何賢妙善巧普賢菩薩行迴向法,我亦於是五種皆能同等。又為正行普極微妙初、中、後善(118)深廣(119)賢行故,修行聖者文殊師利之願。此聖文殊,名虛空王,謂彼菩薩起如是誓,發如是願:於流轉中,無始無終,最後乃至遍虛空界一切有情,普為成就無量利益。是名:願與普賢、文殊二大菩薩同等行,同等迴向,及同等願。又令中間不退、不捨到究竟故,普於未來一切劫中,永無厭倦,勵力精進於彼諸事業。「彼事業」者,謂彼諸行。於一切行皆能圓滿,是名「滿彼事業盡無餘。」如是起誓,如是發願。此中正明二大菩薩善巧方便波羅蜜多力、般若波羅蜜多力,望彼所餘諸大菩薩(120),至極勝出(121)。

戊六、總結事義(第一七七至第一八○句)

所應修行無有量,    一切功德亦無量,

安住無量諸行已,    曉了彼等諸神變。

如上所說一切菩薩廣大之行,無不圓滿,所應擔荷實「無有量」,謂非算數譬喻所能取量,廣大無邊。而其功德無量亦爾,謂能獲得菩薩難思身語意密一切功德。安住如是無量行已,於彼十方諸佛菩薩無量神變皆能曉了。言「曉了」者,謂能現證。

有一類疏說此頌文,合於廣大補佛(122)〔亦名補處〕之地。謂前所說諸菩薩行及諸功德,於此地中畢竟能滿邊際之相,不久時中,獲得十方一切如來放廣大光為灌頂等,曉了彼等一切神變。如是說者似極善通。

丁三、感得願果之量(第一八一至第一八四句)

虛空豈是爾許邊,    無餘有情邊亦然,

豈業煩惱邊爾許,    我願亦豈爾許邊。

謂如「虛空」無爾許方,或爾許時邊際之相可能執取。「無餘有情」其邊亦然,無有邊際可執取故。以是義故,一切有情業界、煩惱界,無有若數、若量可能執取,唯是無邊。如是,有情及有情業、有情煩惱皆無有邊。我若發起上說諸願,此一切願決定亦無一一唯有「爾許邊」際。謂於虛空盡際一切有情,雖一有情不令遺餘,普令彼等一切業盡、一切煩惱盡,安處無上菩提大樂,故應成就如是大願。由此相故,名為感得彼願之果。此如現證法王如來正覺位時,由彼往昔發心之力及與願力,乃至安住虛空處中無功用行,亦復無有少分分別,盡虛空際一切有情,如其所應,悉令安處無上菩提。如是事業恆常無間,任運成就(123)。

上來廣說願正行竟。寂天菩薩云:「此賢行願,與菩薩十無數洛叉大願經(124)中所說相合。」彼經所說十大願者:一、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邊一切如來願。二、攝受防護一切正法願。三、十方諸佛一切有作十二種難思事業者,以無礙身我詣其前,作勝事業願〔謂頂禮、敬事、供養、勸轉法輪等〕。四、恒行一切菩薩行願。五、我能成熟一切有情願。六、引發無邊世界,令作當來成佛剎土願。七、諸所引發一切土中,亦有無邊不可思議所行境界諸大菩薩所充滿等,淨治純一清淨無邊願。八、一切菩薩與己同一意樂加行願。九、修一切行唯為成就無邊上義願。十、普於一切虛空邊際,示現無邊如來事業之相,現證圓滿菩提願。十地經(125)云:「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成就。所謂無餘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一切種具足,上深信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大供養恭敬無有休息(126)。」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諸佛所說法輪皆悉受持故,攝受一切佛菩提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攝護正法無有休息(127)。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成佛無餘一切世界住處,從兜率天來下,入胎,及在胎中,初生時,出家時,成佛道時,請轉法輪時,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一切處一時成一時轉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盡往攝法無有休息(128)。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雜,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說一切菩薩所行如實地道,及諸波羅蜜方便業,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行數,增長無有休息(129)。

又發大願:所謂無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雜入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為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令信入諸佛法故,斷一切世間數道故,令住一切智智處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眾生界數,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130)。

又發大願:所謂無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如帝網差別,十方世界無量差別入,皆現前知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世界數,信入無有休息(131)。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一切國土平等清淨,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示現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佛國土數,清淨一切佛土無有休息(132)。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同心同行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捨離故,隨意能現佛身故,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悉能遊行一切世界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入大乘道無有休息(133)。

又發大願:所謂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故,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故,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故,心喜恭敬即斷煩惱故,得如藥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行大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所作利益不空,無有休息(134)。

又發大願:所謂於一切世界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一凡夫道,不離一切凡夫道處,示身初生,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槃。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隨一切眾生界所應度者,於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諸眾生滅苦惱故。以一三菩提,遍知一切法如涅槃性故。以一音說,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故。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故,示大智慧地,發起一切法故,法智通、如意神通、幻通,遍一切世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成三菩提數,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諸佛子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願門為首,生如是等滿足十百千萬阿僧祇大願。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起如是等願(135)。

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何等為十?所謂:一、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界盡,四、法界盡,五、涅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所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智轉界盡。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如世界盡,如虛空界盡,如法界盡,如涅槃界盡,如佛出世界盡,如佛智界盡,如心所緣界盡,如佛境界智入界盡,如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彼界盡,我願乃盡。如是眾生界盡不盡,我此善根亦不可盡。世界盡不盡,虛空界盡不盡,法界盡不盡,涅槃界盡不盡,佛出世界盡不盡,如來智界盡不盡,心所緣界盡不盡,佛境界智入界盡不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不盡,我此諸願善根亦不可盡(136)。

彼第一願,即第四十九句至第五十二句「供養過去一切佛,現住十方世界佛,未來意樂速圓滿,依次現證佛菩提。」及第一百五十九句「善能供養諸佛海」。

其第二願,即第一百零一句至第一百零四句「攝持一切佛正法,普能光顯菩提行,極善淨治其賢行,盡未來劫常修行。」及第一百五十五句「善能觀察諸法海」。

其第三願,即第一百三十七句至第一百四十句「所有未來世間燈,次第成佛轉法輪,示現涅槃究竟寂,諸世尊前我往詣。」

其第四願,即第一百五十七句「善能清淨諸行海」。

其第五願,即第一百五十四句「善能解脫有情海」。

其第六願,即第一百五十三句「善能淨治剎土海」。

其第七願,即第一百三十五句至第一百三十六句「如是無餘一切方,趣入莊嚴諸佛土」。

其第八願,即第一百六十七句至第一百七十六句「為與善巧同等行,迴向今此一切善。身語意業皆清淨,諸行清淨剎清淨,賢巧云何善迴向?願我與彼皆同等,為行普善賢行故,修行文殊師利願,盡未來劫無厭倦,滿彼事業盡無餘。」

其第九願,即第一百四十三句至第一百四十八句「普遍修行功德力,普能遍滿大慈力,普遍賢善福德力,無有滯礙大智力。般若方便靜慮力,大菩提力皆引發。」及第一百六十一句至第一百六十四句「所有遊於三世佛,菩提行願廣差別,為依賢行現菩提,一切無餘我圓滿。」

其第十願,即第一百八十一句至第一百八十四句「虛空豈是爾許邊,無餘有情邊亦然;豈業煩惱邊爾許,我願亦豈爾許邊。」

如是以上所說為例,觀察一切前後文義,當審了知相合之相。

【書籍目錄】
第1頁:賢行願王(藏文漢譯) 第2頁:凡例
第3頁:聖者賢行願王釋義譯序 第4頁:甲一、釋經題
第5頁:甲二、釋譯師敬禮 第6頁:甲三、釋所為相屬
第7頁:甲四、釋經義—經中所明緣起理趣 第8頁:甲四、釋經義—梵土諸疏所釋理趣
第9頁:甲四、釋經義—正釋經義—成就願因,積集淨治修學次第 第10頁:甲四、釋經義—正釋經義—正修菩薩願之次第
第11頁:甲四、釋經義—正釋經義—作意思惟此願勝利 第12頁:甲四、釋經義—正釋經義—誦持文等一切勝利
第13頁:自序註釋 第14頁:釋論註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