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壹、釋名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壹、釋名 

「華嚴念佛三昧論」。華嚴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雖然只有七個字,這個經題是最全面的經題。經題往往包含三個內容:人、法、喻。《佛說阿彌陀經》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彌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說彼方的佛。《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沒有人,「金剛」是喻,「般若波羅密多」是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廣」有二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大」講「體」,以常遍為意。體是大,是常,無生無滅,豎無初際,無始,找不到開頭,未來也沒有頭,此就時間來講。空間則遍滿十方一切處。此「體」就是如此,無生無滅、無始無終,遍滿一切處。所以,大即常與遍。「方」是以軌持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樹的桃花就是那樣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樹的花、葉、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為「持」,各個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則知其含義,軌持為意,此為「方」。「廣」言「用」,以包博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 

第二種說法,「方」是相大,「廣」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體大。體是離開言與思的,體是什麼?用語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語言分別之所能解。語言就是言,分別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別。那麼,此體大是什麼?離言思,就是說現前自己一念介爾之心,介爾之心就是極微小的一念之心。永遠沒有變異而包攝一切。(底下還要細說),此部論,此點說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爾一剎那一念之心,而這一心就是永遠沒有變異,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一切法都從此體生。從體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從體生,體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離言思,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就是介爾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淨自在、常樂我淨,無量無邊的功德。方的含義如此,此相大,一切殊勝之德皆此相。用就橫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於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廣度眾生」就是菩薩法界。「自覺」就是羅漢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諦十二因緣為因,就得聲聞緣覺的果。以六度萬行為因,就得菩薩的果。以大方廣為因,就得佛果。我們一般說大,都是一個對待的大,桌子比相機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還有比房子大的東西。總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為對待的大。華嚴之說,是沒有對待的,絕對的。有二才有對待,到了無二,還有什麼對待?所以維摩詰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離開了二。誰要能離開二,就入不二法門。不要等別人給你證明入了不二法門。離開了一切分別,就入不二法門了。以上解釋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修行證到什麼?證到大方廣。 

佛是覺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覺悟的人。是覺圓果滿,覺都圓了,圓覺;果都滿了,果頭的佛,最尊!覺滿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滿。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覺行也圓滿,所以,成了佛。據《華嚴經》,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種智。

三、離煩惱障。

四、離所知障。所知障,知識份子確實要注意。都知道煩惱障——貪嗔癡不好,而不知道本來不懂的,現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煩,所謂事障易遣,理障難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見,承認這個,不承認那個。要鬧派系,這宗說那宗,這一派說那派。固執一宗一家之說,不能圓融。這些都是理障,以為就是自己這個意,其實呢,不見得。四十二章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這個意,這個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礙,佛就離開這個障。

五、於一切法,能自開覺。

六、能讓他開覺。

七、於一切種相,能自開覺。

八、於一切種相,能讓他開覺。

九、如睡夢覺,佛就是睡醒的人。我們就是在夢中的人,佛就是這麼平等。佛醒了,我們在作夢。作佛也是在夢中,大作夢中佛事。是個好夢,但是還是究竟沒醒。要知道它是夢。我們作夢都有此經驗,夢裏頭,「啊!我這是作夢嘛!」,這就要醒了。我們知道這是夢,那就要覺。佛就是睡夢中覺醒了。

十、如蓮花開,蓮花開了是極其自然的。每一個花苞都要開,佛開了,我們還沒開。 

 

佛就是這十個涵義。到華嚴,什麼都是十。此其特點。此為第四個字—「佛」,是「人」。

「華嚴」是「喻」,比喻。「華」就是開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莊嚴法報化身。「芬馥萬行,榮耀眾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萬行所結的果,是一切眾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來作為莊嚴,此「華嚴」之意。花也有十個涵義。花不僅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銀、作裝飾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瓔珞,是寶所成的,這也算花。耳環、釧鐲也都是莊嚴之具。飄幡,身上披的飄幡為衣、綢緞的重裙,這一切莊嚴之具。珠玉金寶也可以嚴身,也是花。花有二種,一種是草木的花,一種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莊嚴其身。花有十種涵義:

一、含實。花能結果結籽。

二、種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現,由性德再出現修德。

三、光淨。表示本性本來是很明顯的,花很光瑩、很潔淨、很微妙。

四、適悅。誰看了花都很高興。「順物之機」,應一切眾生的機,大家歡喜。

五、引果。能結出果子。

六、端正。

七、無染。

八、巧成。花開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開敷。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開悟、開解。心被捆上了,又放開了。開敷為意,從此點看,有很深的涵義。 

這十種裏,有的是通於二種花的,有的只限通於草木花的。 

「嚴」是莊嚴之意。萬德、萬行都圓滿了,拿來裝飾佛的十身。所以「佛華嚴」是「喻」與「人」放在一起。佛是覺悟的人,萬德圓滿之所莊嚴。這個代表「人」,能證的人。此人證了「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也可以說大方廣也是體、是性德。從大方廣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華嚴。有一點覺悟,便有一點莊嚴。最後,又證得大方廣,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經題七字中,解釋了六字,此為別名。 

「經」是通名,一般解是「貫、攝、常、法」。到了華嚴又是有十個涵義。

一、湧泉。像泉水湧出來。

二、出生。經裏能輾轉出生殊勝的妙意。

三、顯示。顯示佛的知見。

四、繩墨。木匠用帶墨的繩子在木上彈出一條墨線,然後完全依照這墨線來施工。表示經中指示,應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經題就能知道經的全部意思。忙人見經題亦能得利益。華嚴是經中之海、經中之王。這個經題只能很粗淺的做一介紹。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華嚴經》內,所以才叫華嚴念佛三昧。華嚴裏講了種種三昧,什麼叫「三昧」?三昧的含義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禪定。定有種種的定,正定,相對的還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聖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現了許多奇異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稱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難,趨於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說:「你這不好,你開了鬼眼,通了鬼脈」。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許多陰間的情形,看到許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現鬼的特點。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牆壁擋不住鬼,地也擋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從牆過去,從地下出來。得鬼通是進步是退步?這問題要好好想一想。許多佛教徒對這些事,還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堅持,但不能夠勸動別人。這些東西要有分別。無分別中還有分別,有分別中還無分別。此處是正定、正受,分別於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觀想佛也好,實相念佛也好,用這個去修,這個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謂的「念佛三昧」,修這個三昧。當修行有所成就的時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見了種種瑞相,此為果上三昧。當然,三昧有深有淺,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華嚴講的。 

妙葉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圓攝無外。圓滿攝了一切法門,沒有不包的。一切法、什麼禪定、什麼密法都包括在內。這就是華嚴的道理。懂得華嚴之後,就是圓人。一法就攝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趕緊念藥師;有人死了,趕緊念地藏;沒有錢用,趕緊修財神法;有點恐怖,趕緊修觀音。有人說念阿彌陀佛只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妙用,不是那麼機械。有的人就忙亂不堪。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納眾流,悉無分別。如如意珠,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以滿眾生願,故稱如意之寶。能滿一切的願,它也沒有什麼減少。要什麼給你什麼,但如意珠是不是損失了什麼?也不是。故又名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葉大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裏說的。

蕅益大師說:「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寶王者,如摩尼寶,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諸三昧寶」。不是世間所要的寶、要飲食、要湯藥要臥具。而是,能給你一切無量無邊的三昧之寶。所以,一個念佛三昧包括這麼多。「如轉輪王」,轉輪勝王統攝四天下,統攝一切諸三昧之王。「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最圓最頓,頓是頓然成就,一生成辦。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頓法,頓法是剎那成就,至圓滿至頓之法。以上是二位淨土宗大德所論。 

大智度論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帳,劫是極長的時間,沒法說了。億劫:萬萬劫,數位大的不得了,電腦都表示不出來。那麼多生死重罪,一句佛號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勝.

「論」裏說本來一個人就具足了法身、報身、化身,本來是佛,一念能相應,就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遍攝一切諸三昧門」。入了念佛三昧,就攝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釋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稱為寶王三昧。 

華嚴是經中之王,念佛法門是法門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寶。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稱為寶王三昧。這是一個極殊勝的因緣,能遇能聞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暫聞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聽到一點都不可能。這是給我們證明。大家能聞,證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勸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們今天要叫它有個決斷,叫它成功,不要跟過去一樣,下回再來,要有個決斷。 

「論」就是優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後,佛的弟子對於佛的教義,做了一些解釋,設了一些問答,這些著作稱為「論」。 

以上說明了「華嚴念佛三昧論」的論題。下面介紹作者。他是受過菩薩戒的大居士彭際清,字紹升,號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間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論有篇自序。《居士傳》是他做的,《居士傳》最後:有自撰的「知歸子傳」很簡單。只說:為儒,父親都以文字官於朝。年未冠(不到二十歲),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親是尚書,他本人是進士。後為官,最後都放棄了,專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無量壽經起信論」,對《無量壽經》做了一些刪節。 

王龍舒著有《龍舒淨土文》。他把四本《無量壽經》會集成一本,稱為「大阿彌陀經」。作了第六種《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共九種。淨宗學會把九種合印,很好。(一)漢譯、(二)曹魏譯、(三)吳譯共三本。(晉譯了五、六次,都未傳下來。)唐《大寶積經》中有一會,是無量壽如來會,是第四本,唐譯本。第五種宋譯。存世者,即此五種。王龍舒居士取四種原譯會集成「大阿彌陀經」。流行很廣,大德引用多採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進士。此本缺點是會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語言寫的內容。此點有毛病,後人若用自己的語言作為佛說的,便是大妄語,這個例開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補救,但沒有會集,他把魏譯本加以刪改簡化,成第七種。丁福保的《無量壽經箋注》,註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貫,清咸豐年間人,用五種原譯會集,想盡量不要犯王龍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覺還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經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種,公認完善了,圓滿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後才完成。

《無量壽經》出現了善本,是現代人的福報。現國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經解國外也在印,在講,錄音複製。此經大放光。 

彭二林刪節了一種,成了第七種,而且還作了「無量壽經起信論」。另外,他有「觀無量壽經略論」、「阿彌陀經略論」、「華嚴念佛三昧論」、「一乘絕疑論」、「居士傳」。還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禪宗、深入淨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蓮池大師的風格很近,禪與淨土密切結合。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壹、釋名
第3頁:貳、辨體 第4頁:參、明宗
第5頁:肆、論用 第6頁:伍、教相
第7頁:解釋論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