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賢頓和尚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賢頓和尚講述

前言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賢頓和尚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前言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現無邊身,垂慈六道,度諸眾生。世人凡遇疾病患難者,若能以懇切至誠之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可隨彼誠意之大小,而得感應。

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不論在中國、日本、韓國各地,無人不知,沒人不曉的,他的慈光,如同一輪皎潔的皓月,高懸夜空,普照大地,護佑著苦難眾生,把那甘露法水,灑至世界每一角落,故有「戶戶阿彌陀,家家觀世音!」的讚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內容,完全是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這一品獨立禮誦。世俗有人稱之為觀音經,就是這普門品。「普門品」是簡稱,較為翔實的稱呼應該稱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此部法華經是由教主釋迦牟尼佛所主講,釋迦教主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藍毗尼園,其實,從經理研究起來,他已於無量劫前成佛了。

釋迦牟尼既成佛於無量劫前,那為何又再出世於印度呢?他是為了度我們一切眾生的緣故,所謂「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叫做「一大事因緣」呢?就是要令眾生離六道苦,證涅槃樂。經中說:「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是開佛知見,示眾生佛知見故,使眾生悟佛知見故,願眾生入佛知見故,叫做開示悟入;換句話說,便是讓未種善根的眾生,速種善根;已經種了善根的眾生,令其善根增長,早脫世間痛苦,趣入菩提果。所以,佛才重現於世,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也在人間,表示他與世人無異,同樣要經生、老、病、死之苦,同樣要經歷過千辛萬苦的修行,才能證得宇宙的真理。

佛在世時,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結集為三藏十二部聖典。經天台智者大師,靈山親承,大蘇妙悟,以五時八教,把如來一代聖教,有條不紊地,判釋得昭如日月,罄無不盡。五時八教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大綱領與順序(五時為時之順序,八教為教之順序)。簡明地說:如來一代教化眾生其調整機宜的次第,在時間方面分為五時,在教法方面分為八教。今先明五時次明八教。

五時是佛成道後於四十九年中應機說法的先後,分為下列五個時期。

(一)華嚴時:釋尊初成正覺,現千丈盧舍那身(佛之報身,譯為淨滿,謂煩惱淨盡,福慧圓滿),為大機菩薩說自證法門,談華藏境界,專被大乘利根菩薩,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是為「華嚴時」。

(二)阿含時:華嚴時專益大機菩薩,尚有小乘鈍根者多不領解,如聾若啞,由是隱舍那身,現老比丘相,於鹿野苑說小乘阿含經,獨被一類鈍根眾生,令其轉小向大,超凡入聖,是為「阿含時」。

(三)方等時:「方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稱。「方」是方廣,「等」為均等;謂「廣」說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導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說阿含後的八年中間,佛為普利群機,說維摩詰經,解深密經,金光明經,思益經,大集經等;讚嘆大乘,彈斥小乘,令其恥小慕大,回向上乘,是為「方等時」。

(四)般若時:佛為蕩空破執,於四處十六會,說諸小乘人因經過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雖心慕大乘,而情執未銷,故見未亡,不敢直下承擔,對於淨佛國土,沒有好樂之心,因此如來特於二十二年間講般若經,以破妄顯真,即色明空,趨進中道實相之門,是為「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即說法華、涅槃經之時,上既經方等彈斥,般若淘汰,時機已熟,乃於靈山會上直下開示佛之知見,小乘至此皆得授記成佛,會三乘之權,歸一乘之實,如日正當中,了無側影,是為「法華涅槃時」。

以上略說五時內容,次明八教,此八種教相,分為兩種四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合為八教。

先明化儀四教: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此為化儀四教,就是佛陀教化眾生所用的儀式(如世藥方)。

(一)頓教:頓是頓超直入,不必經歷階次的意思,這是對於上根大智慧者,一聞佛法便能開悟直至成佛,故名頓教。如說華嚴經是。

(二)漸教:漸是次第而修,由小乘漸漸修至大乘的意思,這是對於鈍根之人,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常漸次引誘,故名漸教,如說阿含經是。

(三)秘密教:秘密是不顯露的意思。謂眾生的根性各個不同,在一會中同時接受佛陀教化,佛以三輪不思議神通之力,圓音暢演,隨諸眾生的根機不同而得益——雖一會聞法,然而或聞為頓,或聞為漸……各自證悟不同,彼此互不相知,名為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與秘密教皆為同聽異聞——如來同一說法,眾生因根性有異,所瞭解的也就有所不同,故名不定教。在同聽異聞中,如果彼此不相知者為秘密教,彼此相知者為不定教。二教根本是一體,彼此相知是顯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為秘密教不定教。還有一種道理,佛在會中說法,隨根機而施教,令其各別受益,或於漸教中悟頓教理,頓教中悟漸教理,所謂聽大乘法悟小乘理,聽小乘理悟大乘法,因無一定,名不定教。

略說化儀四教竟。

現說明化法四教: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此為化法四教,是釋尊教化眾生的方法,故曰化法(如世藥味)。

(一)藏教:完整的說當稱它為小乘三藏教。因此教專為教化二乘(聲聞、緣覺),純屬小乘教。是開示界內鈍根眾生,明生滅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修析空觀,斷見思惑,得一切智,但見空理,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是為藏教義。

(二)通教:通者同也。因三乘共同稟受此法,故名為通。所謂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通教。此教化度界內利根眾生,正化菩薩,傍化二乘,明無生四諦,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修體空觀,斷三界見思惑盡,更侵習氣,得一切智,見真諦理,出分段生死,證真涅槃,是為通教義。

(三)別教:別者,各別與前後不同的意思,其教義獨被菩薩,不通於聲聞緣覺,所謂,別前藏通二教顯非小乘,別後圓教顯非佛乘。以其既非二乘(別前藏教),又非佛乘(別後圓教),故稱之別教。此教開示界外鈍根菩薩,明無量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十度。修次第三觀,斷三界見思,塵沙二惑,及十二品無明,得道種智,見俗諦理,及分證中諦理,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中道無住涅槃,是為別教義。

(四)圓教:圓是不欠不缺的意思,謂圓滿至極究竟成佛之教,故曰圓教。此教開示界外最上利根菩薩,明無作四諦,不思議十二因緣,稱性六度、十度,談中道實相事理圓融之教,修一心三觀,圓斷三惑煩惱,得一切種智,見一境諦理,圓超二種生死,圓證三德涅槃,是為圓教義。

以上略說五時八教竟。

由此可知,妙法蓮華經是為諸經之王,以其顯示唯一佛乘故。本經一共分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就是釋尊垂跡的一切,可稱為跡門;後十四品是依釋尊本地而說的本門,這都是釋尊出現於這世間所說的言教。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一品以文殊師利菩薩為眾之上首,(文殊師利,譯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議之智德,是為大智)。後品標普賢菩薩為上首,普賢菩薩是一位大行菩薩,這就是佛陀指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一定要有智慧作前頭,然後還要有堅忍創業之心,腳踏實地去實行,才會如願成功,這是佛教對眾生指示的一個大方針。其中第二十五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能觀一切世間音聲,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切眾生,是為大悲)表佛之慈悲。故我講普門品是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見賢思齊,以觀音之心為心,以觀音之事為事,祈求來世個個皆能成為一位眾所欽仰的觀世音。

楊枝淨水讚,通常在每本普門品的前頭,都印有楊枝淨水讚,尤其在禮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這更是一首必唱的讚,現趁此機緣,為諸位解說一下。

讚文:

楊枝淨水 遍灑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餓鬼免針咽(福壽廣增延) 滅罪消愆 火燄化紅蓮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呵薩

 

本讚文的第四句,平常人唸的是「福壽廣增延」,其實正文應該是「餓鬼免針咽」才對。

楊枝即是楊柳枝。楊柳有兩種:一種是垂柳,另一種叫著水柳,垂柳和水柳有什麼分別呢?水柳較屬楊稱楊柳;垂柳較屬柳稱垂柳。楊柳的樹心向上,垂柳的枝則向下。在印度,楊柳枝是送貴客最重要的禮物之一,(台灣沒有這種俗禮);印度人送柳枝給客人,表示誠懇之意。記得我在大陸受戒時,戒師父教我們將約一尺長的柳枝放進口中嚼爛,以此代替牙刷刷牙,味道稍苦,可去除口中的毒氣。所以印人用楊柳枝送客,有懇切祝人健康延壽的意思。為什麼呢?楊枝送人刷牙,可保牙齒清潔,不令腐蛀,牙齒堅好,飲食定量,消化良好,身體便少受疾病侵襲,自然健康。

在請佛的楊枝淨水讚中為什麼要用楊柳枝灑水呢?這裡面包含著三種意義:一、每天早晨起床嚼楊枝,使口齒清淨,然後再供佛拜經,表虔敬佛陀的意思;二、楊枝心向上,示菩薩精進修道,以求證得至上佛果;楊柳葉向下垂,示菩薩雖欲勤求佛道,但仍念念不忘垂慈救度苦難眾生;三、觀音菩薩手執柳枝能除眾生三災八難,化五濁惡世成淨土之鄉,以上三點為楊枝二字的意義。

淨水就是清淨之水,清者如水不濁,淨者水不浮動。觀音菩薩如同一輪明月,高懸於空,他的慈光無所不遍。為佛弟子,心地必需坦蕩光明,沒有妄想雜念,待人誠摯,且以恭敬之心,專心一致的拜佛,自然能得佛菩薩感應,好比一千條清淨江水,就能映現一千輪的皓月,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假若水濁不清或水清浮動,則皓月不現前。

取楊枝淨水灑洗拜佛道場,要洗多廣多大呢?必須洗到像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廣闊的地方。又什麼叫三千大千世界呢?我們所住的地球一千個,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謂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著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所以才稱為三千大千世界。觀音菩薩用清淨楊枝水灑此三千大千世界,便能令其清淨無濁。

說到這裡,我要特別提醒各位,如果家中供奉佛菩薩,須每日將佛桌供具等擦洗乾淨,切莫任其塵埃滿處,一年十二月才清洗一次,俗云「清淨神骯髒鬼」,諸位若是要拜佛,一定得勤勞整理廳堂,進而勤拭心垢莊嚴自己的人格。

楊枝淨水目的在洗除眾生無量劫以來所積集的業障,讓一切眾生增善修慧,共證菩提。

性空八德利人天:性空是指水性本空,因一、水不自生(水不會生水,水若能自生,那麼今晚倒一杯水,明朝豈不變成了兩杯?)二、水不他生(水不是其他東西可代生的。)三、水不無因生(大凡一件事都是有其因,佛教是講因緣的,無因不成果,水亦如此。)四、水不共生(水不可自他合生,如水與石頭絕不能生出水來),所以說水性本空。

八德:

水具有八種功德:一、澄淨德:澄清潔淨,沒有污濁垢穢。二、清冷德:清湛涼冷,沒有煩熱。三、甘美德:水性甘甜,具無上味。四、輕軟德:水質清揚柔軟,可上可下。五、潤澤德:津潤滑澤,毫不枯澀。六、安和德:安靜和緩,沒有沖激泛漲的禍害。七、除饑渴:水力充分,不僅是止渴而已,且能療濟饑餓。八、長養諸根:諸根是指我們的身體,此水能增長養育我們的全身,使他潤澤康健。八功德水唯佛淨土中有,觀音菩薩以此功德之水滋潤眾生,利益有情,令六道眾生棄貪瞋痴三毒,修戒定慧三學。

楊枝淨水讚共有二十九字,雖僅僅二十九字,卻包含著許多意義,這首讚看似一條講淨水的讚,但裡面含有十種供養,今解釋如下:

一、香供養

香能通氣養神,傳達境界,在理方面說,檀香為了將己香傳給他人,忘卻自己,所以燃香時,香自滅而留香與人,這就是佛教中捨己為人的精神。又香即佛教中所說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眾人欽仰,美名遍處,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屬香。(2)定香:由戒行而生禪定,修禪定者,眾人敬羨讚嘆,故定亦屬香。(3)智慧香:慧由定發,儒家有句話說:「萬物靜觀皆自得」用靜的心地去用功,才能啟發智慧,一個人做任何事,絕不可操之過急,得冷靜去深思,用智慧去分析判斷,凡事方能有所成就。(4)解脫香:人若有解脫性,對任何事都能看得開放得下,無所執著,所以人能解脫也是一種香。(5)知見香:有智慧的人必有先見之明,能行則行,可止則止,有思想見解,所做所為正確,就是知見,這也是一種香。還有一種沒物質沒氣味的香,便是聲名,如要令名聲香,則須依佛陀所指示的去走,去修持,將佛心當己心,以慈悲、喜捨、原諒的心去待人,這就是五行香的真義。

二、花供養

花能清心養目,所以讀書人多喜歡在案頭上擺瓶花,增加讀書情趣。用花供佛,莊嚴佛堂,或每日在花瓶中插些鮮花,清香撲鼻,讓人醒心悅目,莊嚴的佛堂襯上幾朵淡雅芬芳的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於十供養中,花代表著物質供養。

在佛教裡,常可聽到佛在靈山「拈花微笑」這句話,可見花與佛教關係甚大。說到這裡,順便跟各位談談「拈花微笑」的典故:

大梵天問佛決疑經記載:「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位,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默默無言,一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便是宗門禪的肇始。如果要再追溯禪宗的起源,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覺時,就已開啟端倪,所以禪宗的特點是在「以心印心」,闡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由上面的經文,諸位就知道了「拈花微笑」與禪宗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花也被列為供養佛菩薩中的供物之一。

三、燈供養

燈並不完全指電燈而言,如蠟燭,油燈之類能照暗為明的東西,都屬於燈供養的範圍內,又佛家傳法,亦名傳燈。

主傳法,如父傳財於子,但其意義不同,錢財傳他人,己身積財必會減少;佛陀傳法,如一燈傳一燈,燈燈皆明,燈燈無盡,所謂「一燈能續千燈明」,對己不減,對彼有利,由此即知佛家傳法與世俗之傳財,乍看是一,其實是異。

燈有去暗投明之義,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一盞暗路中的明燈,驅除幽暗的世界,光亮宇宙大地。

四、塗供養

塗,梵語,即水。經云:「水能離垢得清涼。」水不但能洗除眾垢,令物清淨,並且水還具有和合性,無論大江、小溪,清淨、濁穢之水匯聚一方,皆成一體,無法分辨出水的來處。用水供佛,洗己心垢,三世罪障悉蕩滌,心既清淨,自性現前,又何歎成佛路遠呢?

凡人都應該學水的和合,水的平等無差別,那麼,待人處事上不愧天,下不愧人,更不愧己心,日子自然過得心安理得,輕鬆快樂。

五、果供養

在事方面說「果」指水果;在理方面講,「果」即結果。吾人每做一件事,必須有始有終,不得半途而廢。種果樹的人,要耐得起辛勞、栽植、施肥、灌溉,待樹開花結果,才有豐富收穫,所費勞力也才有個代價。

學佛者亦如是,要發大心,精勤向道,不怕吃苦,不畏阻礙,切莫退失道心,毫無結果,豈不可惜!

六、茶供養

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此指示學佛者,昏沉不得,須時時省察自己,檢討自己,每日舉心動念,所做所為是否正確?人若道理不明,佛理不懂,凡事不知,迷迷糊糊,就好比一天到晚昏睡不醒,辜負大好時光,愧對己身。

七、食供養

用飯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義深廣,佛子在供飯時,以七粒飯出食,唸曰: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另加咒語三遍謂:佛法之理深妙,不可以心思,佛法之事希奇,不可以言議。佛以大慈與一切眾生樂,以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今因慈悲之力,則十方通達,了無障礙。以七粒之微,普遍十方,一寸之鮮,施周法界,可知法力難思,神咒功強了。

世間上,有情眾生也好,無情草木也好,都免不了「食」,花木不是也需要露水泥土的滋潤嗎?人除了吃飯以外,更重要需要以道德來莊嚴我們的人格,用道德來維持永恒的精神,令其光耀千古,永垂不朽。

八、寶供養

金銀財寶拿出門,處處皆可用。一個人若有了「信」,於己有信,對師長、朋友們守信,不欺暗室,無愧衾影,則人敬如神,待若上賓。

九、珠供養

珠者圓的指示,學佛的人做事要圓滿,待人要圓融,不可有所偏差,有所不圓。

十、衣供養

即用衣服供養三寶。衣在此引申著依靠之意。從事上說,衣服須穿著在身上,才能顯出衣體的好壞。從理上說,學佛的人,須依佛、依佛經、依靠出家人,照佛指示的路徑去實行,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淨水:

屬於十種供養中的一種,觀世音菩薩以此清淨之水洗除三災八難,故將楊枝淨水讚寫於普門品之前。接下來,我要談「利人天」三個字的意義。

上文曾說到水性空及八功德水之用,現在說水的利益,此水能利益人天六道。何謂六道?

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羅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稱三善道,因其造業程度,及生活狀況,比較優良的緣故;下三道稱三惡道,因其造業程度,及生活狀況,比較慘重的緣故。

(一)天

是三善道之首,共有二十八重。凡人若受五戒行十善者命終即昇天為天人。天人,有樂無苦。但天福有漏,福盡還得墮落,隨宿世業而受報,未出輪迴。天人享天福將盡時,便有五相現前,即所謂五衰。

一、衣裳垢膩:天福未盡,衣食不缺,且華麗如新,天福盡時,衣服髒舊,垢膩不堪。

二、頭上花萎:天人頭上皆插花以為裝飾,此花新鮮,必不枯萎,若天福享盡,頭上所戴之花,便呈枯萎之象。

三、身體臭穢:天人天壽未盡,體出清香,無有臭味,天壽終了,即出種種惡氣。

四、腋下汗出:天人身體不出臭汗,但天福享盡,腋下即有汗出。

五、不樂本座:天人各有座位,天壽未了,安於座上,天壽將終,不安本座。

(二)人道

受報在人道中,不像三惡趣的苦迫,也不像生天的福樂,人身是苦樂參雜,有苦有樂,忽苦忽樂的。這對於修學佛法者言,卻是良好的環境。因為惡趣苦多,沒有修學的閒暇,天上太安樂,一味貪享受,智慧減損,與佛法不相應。在人間,如以刀磨石,愈磨愈利;生天,如以刀切土,愈切愈鈍了。

在六道中,人是「升沉的樞紐」。如生天,是由於人身的積集善業,修習禪定。要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也唯有人類才有可能。墮落惡趣,也大半由於人身的惡業。人身作惡,可以惡極;行善,也可以善到澈底。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輩凡夫,應該警惕,行善修慧,不要失卻人身,墮落惡道。

(三)阿修羅道

阿修羅,譯義為無端,喻其容貌醜陋的意思。又譯為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之意。又譯作非天,因其有天的福報而沒有天的德行。在人、天六道裡,都含藏阿修羅道的眾生在內。凡生前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斷瞋心,瞋火熾盛,我慢、惡念不除,生性好鬥者,即為此道眾生。

(四)畜生道

凡近代人所說的一切動物(人除外),皆屬畜生道,他們的形態、顏色、住處、生活、壽命,各有不同。如鳥類、蟲類、魚類、獸類等,有居於海中、水中的、陸上的、空中的差別。畜生道的苦迫,主要的是互相殘殺,互相「吞噉」。大魚吃小魚,大蟲吃小蟲,這是到處可見的事,人類對於畜生,也有殘殺吞噉的惡習,如殺雞鴨,恣己口腹;鞭策牛馬,奴役工作,絲毫不得自在,故生於此道,是屬於三惡道之一,其所受苦僅次於地獄。

(五)餓鬼道

三惡道中的餓鬼,依字面而說,就知道是受著饑渴苦迫的眾生。在燄口本中有一段文是敘述燄口緣起的主因,文中曾談到餓鬼的形相說:「身形醜惡,肢節如破車之聲,饑火交燃,咽喉似針鋒之細。」就其原因皆是前生慳吝貪心,不布施,破律儀,犯菩薩戒等惡業所感。

佛法中說:餓鬼有三大類:無財的、少財的、多財的。不得飲食者,為無財鬼。略有威德者,為山林塚廟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間棄食,為多財鬼。

餓鬼既是由慳吝貪心,毀犯律儀所受的苦報,我們就應該發喜捨心,濟助貧困,發堅定心,修持律儀,祈生善趣,進而生佛淨土。

(六)地獄道

地獄分四類,共為十八地獄,這四類十八地獄,是三惡道中,受報最痛苦、最慘重的地方。在沒有解脫生死以前,人人都有墮落此道的可能性,應該生大怖畏心,勿造惡業。

六道已大略說過,相信大家的腦海裡對六道多少有個印象,但是,大家應該記住──「人身難得」好好把握此身,精進修行,切莫造業淪落惡趣。

上面我們曾談到性空八德利人天,這楊枝淨水到底怎樣利益人天六道呢?水能利天,令其五衰不現。利人,令人四相皆空。利阿修羅,讓其瞋心不起。利益畜生,可免受披毛帶角之苦。利益餓鬼,免受針咽饑渴之苦。利益地獄,可脫離刀山劍樹之罪。

「餓鬼免針咽」這句在前面已連帶說過,他是由貪心而生餓鬼趣,受饑渴煎迫,痛苦難當,唯一的解脫方法是「勤求佛法,多行布施」,如此,才能滅盡貪吝之心。

接下來講讚文第五句「滅罪消愆」。此文的意義是指滅畜生披毛帶角之罪。大凡生前愚痴,執迷不悟,不接受賢者善知識們的教誨,恃己見,橫行亂為的人,死後必墮此道。

生為畜生,非但要受披毛帶角,耕種鞭韃之苦,死後還受熱湯滾水,刀砧宰割之罪,所以做人應該正信佛教,做一個遵法守信,明理達義的人,切莫好佔他人便宜,欠債不償。須知因果絲毫不爽,這筆愚痴債早晚總要還清的。

最後一句「火燄化紅蓮。」則是指地獄而言,佛經上告訴我們,地獄的災難有「八寒、八熱、近邊、孤獨、倒弔……」等等,皆有無數罪人在那兒受苦。這些罪人,是由於在生的時候,造了不善業,命終之後,墮地獄中,接受種種刑罰,更有些造五逆十惡的人,死後應墮入離地面八萬三千由旬深處的無間地獄,受無量長劫的苦報,這便是所謂「地獄」。

常聽有些人說地獄有無量苦,又沒人看見,誰相信?其實,只要你留心體會,仔細思量,我們共居的五濁惡世就有地獄相可見。

有的人一生窮苦潦倒,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定所,街頭巷尾四處流浪,夏受烈日照射,冬受北風吹冽,哆嗦不已,生活困苦的人不等於處於地獄嗎?

又有那些觸犯刑法,自繫囹圄的監獄犯者,雖不愁吃住,但精神上的頹廢,行動上的不自由,品嚐夠了鐵窗風味,這不等於地獄一般嗎?

你每天上街買菜,抬頭看看,那些倒掛的雞鴨,破肚開腸的豬羊,豈不是等於刀山劍樹,剝皮剉腸的地獄嗎?

縮小範圍來說,每一個人的方寸之地,也有地獄的存在,當一個人盡想著做壞事,盡想打倒他人,心中充滿貪慾,瞋火燃燒,嫉妒,這就是地獄,一個人處處不滿足,怨天尤人,在職怨職,煩惱不安,心中無一時之平靜,這就是地獄。

地獄在何處?地獄在吾人心中,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善事惡事,都是由「心」為出發點,心裡打了一個善惡念,然後才由身口二業去造作,心中生了一個惡念,造出惡業,便會現出真的地獄讓我們受苦。因此,在心念起的那一剎那應該妥為控制,才不致於因一念之差,陷於萬劫不復的地步。

以上所說的餓鬼、畜生、地獄,皆屬三惡道,對此三趣,眾生須懷畏離心,棄邪歸正,反迷為悟;學佛,行布施,並且施後不望回報,做到「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無所施的物」,這叫做三輪體空的布施,也就是布施的真實義,能行布施,可除貪吝,免受餓鬼苦。

能學佛法,解甚深義,除我執,我見,智慧明朗,愚痴病癒,脫畜牲苦。

修戒定慧三學,舉心動念,皆是善念,身不做惡,口不出惡言,免墮地獄受眾苦。

經上言:「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牲」,義即在此。

楊枝淨水的用意,至此已解釋圓滿。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讚文下須三稱「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南無」二字是梵語,讀音為那謨,譯成中文就是敬禮、皈命、度我等,代表至心信順的意思。

「菩薩」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禪定這六度萬行,發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道心眾生。

「摩訶薩」有兩義:一、菩薩中之大菩薩,如稱觀世音菩薩訶薩是約一人而說。二、為泛指多人而稱,乃謂菩薩或大菩薩也。

連貫起來說就是「盡命皈依,得清涼自在地位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道心聖者」。

大凡在誦持普門品之前,都必需雙手合掌,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三遍。「南無」已向諸位解說過了,「觀世音」也在前面提示過,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大慈大悲者,是一位布施無畏,光照世間者,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因觀眾生苦而現菩薩相化種種身救度眾生者,所以我們要「皈向依賴以大仁大慈大悲愍觀世人受苦音聲而起救度之心的覺情者」。

我們不但要依賴皈向觀音菩薩,更進一步要效法菩薩的精神──心地慈悲,怨親平等,對一切有情起憐愍濟拔心,勿讓貪瞋痴三毒腐蝕我們,隱蔽我們原本光明的心地。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前言
第3頁:開經偈 第4頁:經題
第5頁:譯者 第6頁:正釋經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