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 太虛大師講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 太虛大師講述

前 言

[日期:2010-08-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太虛大師講述

  ──民國九年十月在武昌講經會提案──

出版說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部分,文中論曰的部分係「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內容。

前 言

一  明本經在佛藏中之相對位置

案曰:往常講經之式,都以懸論一經綱要、廣解經題,繼之科釋文義,編為次第。茲以綱要,經文自明,先事空述,轉厭繁仍。本經五題,亦見經文;結集者撮錄之略題,亦無於文前先釋之必要。故今直從經文為研究之起點。然與同人研究本經,於本經取為何種研究之對象,不可不先事討究之。佛應時機說法,法法皆為第一。後時說經者依遵之,往往持講一經,即崇其持講之經為獨尊無侶。夫隆重之以專其信,洵亦法王殊勝方便;無如揚於此者、不免有抑於彼,學者執之,差違隨起。大藏經論、多束之高閣者,講師之抱一擯餘,蓋未始非一種原因也。雖一一法皆為法界,亦一一法各住法位,故茲不將本經為佛法或一切法中絕對最高之法;但取為佛藏種種經論中占有一相對位置者以研究之。本斯意可提出與同人研究者,有六端焉。

甲  宗義上之本經相對位置──真言宗者

論曰:本經始終唯是持頂咒……陀羅尼灌頂章句也。

案曰:觀之論文,已足見本經於各宗派中當屬於真言宗矣。不第是也,真言宗專主事事無礙,以六大、四曼、三密為體相用。本經觀世音所說之四不思議。及七卷初佛說建壇儀軌、持咒行法,既完具四曼、三密之義相;且三卷中之說七大,皆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與說五蘊等異;四卷中說意根之根元,亦目為清淨四大,並有浮根四塵;不尤合真言宗六大為體之義,而特殊乎餘宗經論之唯以心性為體乎!又長水疏列別題曰: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者,猶云『中印度那爛陀寺(那爛陀、乃寺旁池中龍名,譯施無厭)所編定之藏經』也。其編定之大藏,以意揣之,於經藏中殆分有顯密之二教。於密教中,又分為灌頂部等之五部(五部見真言宗真實三昧耶經:東金剛部、南寶生部、西蓮花部、北羯磨部、中灌頂部,毗盧遮那如來主之。觀世音屬蓮花部)。而本經則屬於密教灌頂部中之一種經,故曰於灌頂部錄出別行。然則本經之必為真言宗經典,豈不尤可見乎!故昔者虞淳熙序憨山師本經懸鏡,亦云空中之鏡懸而照壇中之鏡,蓋持心咒之儀軌也。乃至舍咒心而談真心,是增益多聞,非世尊意,亦非憨師之意矣。亦足相與發明。然真言宗又大別為胎藏界、金剛界。胎藏界重在理,純詮果德。金剛界重在智,兼詮因行。竊指本經為屬於真言宗金剛界、由蓮花部觀世音因門證入灌頂部毗盧遮那果海者,願同人研究之者一。

乙  教乘上之本經相對位置──大乘普為出世乘者

案曰:佛之言教,咸能使人信解行證,載以運因至果;故凡教皆乘也。然以機感不同,教施非一,因是運載之用亦多差異。約言其概,略標如左:

    ┌小──阿含等

    │                    ┌三乘

教乘┤            ┌普為─┤

   │    ┌通共─┤      └五乘

    └大─┤      └會歸──法華等

          └不共────圓覺楞伽等

阿含等經為小乘教、易知。分之亦應有共、不共。共者,通攝人乘、天乘善法及緣覺法。不共,專指聲聞乘法。圓覺、楞伽等經,為不共大乘教,易知。華嚴、法華,頗有異論。雖古來皆以華嚴為不共大乘,但華嚴入法界品亦通攝二乘乃至人天善行。而法華既會三歸一,三廢一存,唯一無三,應是不共或非共非不共。然據其勝者屬當之,則華嚴不共,法華共為便。大乘教中普為乘教,則大乘經大都皆是。蓋以人天戒定、聲緣諦慧,既皆大乘階嶝,自應含攝靡遺。彼人、天、聲、緣乘機受之,固不妨自成其人、天、聲、緣乘法益也。然主行者實大乘教,特旁化及於人、天、聲、緣耳。按其旁化所及論之,可更析為出世三乘之普為乘,與世出世五乘之普為乘。本經於解脫門通收大小乘之聖證,戒禪又皆專注重出生死,終結之曰『知有涅槃不戀三界』,當是普為出世三乘之大乘教。獨說七趣業果,兼助增人天之善行,故蒙鈔有第八人天行位者,乃至尚思救將來之急,諦審之哉一文。今判本經正屬於普為出世三乘大乘教,兼通於普為世出世五乘之大乘教,願同人研究之者二。

丙  化法上之本經相對位置──先出世而後濟世者

案曰:嘗觀夫大乘之化法,可分三類:一、為先出世自度而后度人濟世之化法,此類大乘經典較多,智增上菩薩適用之。二、為唯度人濟世即成出世自度之化法,此類若維摩詰經等較少,悲增上菩薩適用之。三、為在同時自度度人出世濟世之化法,此為大乘經典通義,悲智均等菩薩為宜。本經以阿難墮婬室、承佛救為發起因緣,阿難因之欲從有力能救人之大乘,求一方便門先速自超脫:一、證於說戒不先戒殺而戒婬;二、證於圓通門不單取菩薩而兼收二乘無學。餘若『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持咒利根先得須陀洹果,性比丘尼成阿羅漢,阿難自知修證無學道成,皆可證知本經為先出世自度而后度人濟世之化法。然阿難既發『願令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之宏誓,後有『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之請。則謂本經兼有同時自度度人、出世濟世之化可也,願同人研究之者三。

丁  行人上之本經相對位置──苾芻者

案曰:佛法中修行人,有男女緇素諸部類。所修行法,往往因人之部類而異宜。按之本經,則當以出家男子之苾芻為獨宜。第一、以發起及當機者之阿難尊者,是苾芻故,且是好心出家具戒多聞之苾芻故,佛自然多就苾芻所宜行者開示之。第二、無論修耳門之圓通,持頂光之神咒,皆須嚴淨律儀;否則不能現生成就,但可遠資勝緣,或且不免墮魔邪故。因此、本經行法雖不限人修證,而除苾芻外,餘一切人勢較難,願同人研究之者四。

戊  觀境上之本經相對位置──耳根者

案曰:出世定慧皆成於觀。能觀之智,初必屬於意識相應之慧心所為主。但於初心所觀之境,則可種種擇取不一。大乘經論擇取初心觀境之顯而易見者:若起信論之取一心二門為所觀境;成唯識論之取一切法唯識為所觀境;中論之取一切法畢竟空為所觀境;摩訶止觀之取意識心王為所觀境;皆擇定所觀境體之有異,非能觀智體之有異。或者混能所智境之不辨,爭執本經破識取根等義,皆失之矣。今謂若論本經之擇觀境,雖直可謂之『唯六根論』,所謂十八界攝一切法盡。六塵是六根之影,六識是六塵之影,識發乎塵,塵出乎根,故六根攝一切法盡。攝論嘗論正脈疏最得此一門之意。

論曰:戊、本經始終唯令選入耳根……此亦方便之方便歟!

案曰:依是、可見本經所擇取觀境,先擇諸法中之六根,次擇六根中之耳門,較諸經論擇之獨審,願同人研究之者五。

己  修門上之本經相對位置──奢摩它者

論曰:乙、本經始終唯令修證如來禪……迴為己解,疑誤後學耳!

論曰:癸、本經始終唯令必入解行相應地……蓋有非言辭可論量者矣!

案曰:觀此可知若論本經修進門路,不唯如來藏心、圓通法門,皆是修禪之門,所懸示之菩提聖位,所分析之陰妄魔境,亦依禪那之增進相為說,故直可謂之禪那波羅密經也。禪那、華言靜慮,乃寂靜心中微密觀察義。蒙鈔諮決疑義第四剋示方便一章,所云寂靜觀照,只一奢摩他可了之。憨山大師通議,謂本經始終皆不外乎破五蘊之妄,顯一心之真。咸可參證。本經為修大乘上上禪之方便門也,憨山大師答武昌段幻然給諫書,尤為透露;願同人研究之者六。

案曰:出此六義,亦有次第。首知此經屬於密教,密教為大乘教。進論此經為何種大乘教,於是次知屬大乘教之普為乘。然普為乘應機施設,化法不一,乃進論此經為智增上之化法。因之更審定乎行人之宜苾芻,觀境之為六根中之耳根,修門之為如來奢摩它禪(觀境、修門有異,若此經之選擇耳根是擇觀境,而於此觀境上宜專用止、或專用觀、或用兼修,則為修門)。而本經於佛法中之位置,乃庶能較得其真;從之研究,亦較有可範也。昔嘗著論,頗有不同,錄之以供比對研究。

論曰:問曰:本經自度震旦……觀之不妨互異,六也。

二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四種之疑

案曰:然上來是對於主張者太過之審裁。一方雖則如是,一方則更有懷疑者不及之患;若不同此提出加以審裁,仍無研究本經之正道可由也。稽古近人對於本經疑點之待析者,凡有四焉:

甲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翻譯之疑

案曰:詳古近人對於本經翻譯致疑之由:一、因本經係般剌密諦(極量)、彌伽釋迦、能降伏僧、懷迪、房融、各私人於廣州翻譯,不同餘經之由國主設譯經場詔譯。復有『此經五天寶重,禁不出境。般剌三藏欲流東震,屢竊被獲。書以微妙細氈,破膊藏之,潛達廣州』。又、『極量破膊藏經,漬血堅紙,房相夫人以水漬之,方得開展。或云:融女以水乳和而浸之』。又、『極量翻傳事畢,會本國怒其擅出經本,遣人追攝,泛舶西歸。又、傳經事畢,朝廷責以私譯,密諦遂泛舶攜梵夾以歸』等說。翻譯之緣,益成奇祕。二、因本經譯人、譯本亦傳說異詞:一說:密諦齎楞嚴梵夾至,刺史請就制止道場宣譯。一說:大唐神龍元年乙巳歲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於廣州制止道場譯。先是三歲將梵本汎海達廣州制止寺,遇宰相房融宰南銓,遂請對譯,房融筆授,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一說: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大唐沙門於廣州譯。迪、循州人,住羅浮山南樓寺,久習經論,備諳五梵。因遊廣府,遂遇梵僧,未詳其名,對文共譯,勒成十卷。譯人譯本亦似有異。以是二因,遂有疑及本經之翻譯為不可憑者。今謂佛教經、律、論之翻譯,本無必奉時王詔制之義。若真諦三藏所譯諸經論,亦有不經奉詔而與人共譯者,則亦何能以不在帝京奉詔翻譯故獨疑本經?至於傳紀本經翻譯之事有種種異詞者,徒以極量三藏來華纔至廣州,不久又並梵本懷歸,梵文原本及傳譯主多為人所未窺。益以唐時廣陝修阻,往來動經年月,傳言易滋舛誤。且彼時未有鋟木印書術,抄寫最艱,睹者必少;而房融與懷迪自將寫定之本,各為收藏流布,人或不察,誤為二譯。據是觀之,傳說雖異,皆不足疑。稽之開元時釋智昇所撰釋教目錄、譯經圖記,贊甯所撰宋高僧傳,與釋氏稽古略、佛祖通載等史,皆載有本經翻譯之譯人、譯時、譯處及所譯之經名卷數,足可證信。蒙鈔之傳譯年主及枝錄,稽考頗詳,堪資研究。

乙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流傳之疑

案曰:朱晦庵嘗云:楞嚴經只有阿難一事及那燒牛糞出一咒,餘底皆是文士添造。又云:楞嚴是房融所造。又云:楞嚴大都是禪者巧說。按昔人對於本經之流傳疑有二因:一、因房融筆受,文字華妙之故。若所謗文士添造,房融所造等是也。二、因宗門傳出禪語稱引之故,若所謗禪者巧說等是也。跡之仍由譯傳之事,紀載不一而來。或說:極量翻經纔竟,被本國來取,奉王嚴制,先不許出;三藏潛來,邊境被責,為解此艱,遂即去迴。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錄闕書。又時禪學者,因內道場得本傳寫,遂流北地。大通(北宗神秀禪師)在內,親遇奏經,又寫隨身,歸荊州度門寺。有魏北館陶沙門慧振,搜訪靈跡,常慕此經,於度門寺遂遇此本,初得科判。或說:後因南使入京,經遂流布。因是、授朱晦庵等以可疑之隙,實仍不過未在帝京奉詔而譯,致滋誤傳。然使當時極量不將梵本攜歸,亦足留為證信,截斷群疑。然當時通梵文者多,梵華兩土僧眾時有往來,豈能欺偽!而惟愨,慧振二師,皆開元間人,已為本經疏贊科判,尤足徵信。朱熹輩妄疑之,殆不足辯,近猶有妄人疑之不已者何耶?而蒙鈔傳譯年主及枝錄,論之亦詳。

丙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文義之疑

案曰:有對於說七大加見大而疑者,謂其全異大小、顯密經論之名數也。有對於說緣起義而疑者,謂其有異乎起信、唯識也。有對於說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義而疑者,謂大乘教中不見有此也。有對於說世界相續義而疑者,謂其頗近五行生剋之論,而與佛法向來祇說四大者異。餘處零疑碎難,往往而有,此皆封文滯見,執句隨情之過。未悟法本無言,機宜有說,但符元理,不礙多方。佛為法王,自在而說,開會無定,遮表非一,夫豈得以吾人所知文字名句拘之!若能隨順經文,通達其義,便成勝解,何須自障!

丁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說時之疑

案曰:自古師創『以時先後判教高下』之例,於是將釋尊一代之所說,概判屬於若干時、若干教,謂之一代時教。於是判本經為方等時者,般若時者,般若後法華前者,法華後涅槃前者,法華時者,涅槃時者,種種不一,皆難盡愜人意。按之經中事跡,益起人究竟佛在何時說此一部經之疑。沈士榮、憨山師、錢牧齋等,皆認此經為密教,通於五時說,最為通論。然未明匿王與釋尊同歲,及阿難生及出家之年月,不知此經實起於佛成佛二十年後之所說也。茲錄攝論一章於此:

論曰:經時,依真勝義,法性寂滅……諍法華前後者,真無謂耳!

六蔽既開,四疑亦釋。大佛頂首楞嚴經,真文乃燦然現前,可據而研究矣。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卷一
第3頁:卷二 第4頁:卷三
第5頁:卷四 第6頁:卷五
第7頁:卷六 第8頁:卷七
第9頁:卷八 第10頁:卷九
第11頁:卷十 第12頁:餘說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