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 濟群法師著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 濟群法師著

《金剛經》與禪宗

[日期:2010-08-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濟群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金剛經》與禪宗】

達摩西來弘揚禪宗,在傳授心地法門、頓悟 禪法的同時,並推薦《楞伽經》作為禪修者的印心典籍。因此經名相豐富,說理繁多,譯文生澀,對於修學頓悟的禪者來說,要去研討它無疑是一大難題。因而到四 祖之後,《金剛經》就逐漸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四祖道信就曾勸人念「摩訶般若波羅蜜」。(3)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普勸僧俗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4)到了六祖惠能,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

一、《金剛經》與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從他後來見五祖時,與五祖兩人的對話看來,惠能此時顯然已開了智慧,只是沒有大徹大悟而已,實在是宿慧深厚,來歷不凡。

隨後,惠能取得那個誦經員外的資助,拜辭 老母,便千里迢迢地來到靳州黃梅縣東禪寺,參見五祖。經過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對這位邊遠山區的年輕人,不得不另眼相看。於是就安排他到槽廠劈柴、踏碓。過 了八個月多,五祖要傳法退居了,就讓門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證上的見地。惠能的偈子獲得五祖的印可,並傳其衣缽。在傳法時,五祖又為惠能說《金剛 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惠能發心求法到得法,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體現般若性空的思 想。般若講性空無所得。《般若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金剛經》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 得。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闡明的都是同一實質。

六祖後來在弘揚佛法時,總極力稱讚般若法 門。《壇經》說:「師升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又曰:「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經》,即得見 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5)這是說持誦《金剛經》功德無量無邊,持誦《金剛經》能入甚深法界,見性成佛。

二、《金剛經》對《壇經》的影響

讀過《金剛經》的人,再去接觸《壇經》一 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打開《壇經》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為開頭,展開了說法,接著顯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 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6)從第一義上來看,凡夫與佛,煩惱與菩提,的確沒有什麼差別。可是凡夫與佛因為存在迷與悟的不同:凡夫迷故,處處著境,沒有智慧,因而便有煩惱;而聖賢以般若智慧通達諸法實相,不住於相,煩惱了不可得,當下就是菩提了。

進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門,提出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祖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7) 何為無念?《壇經》的解釋是:「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無念並非什麼境界都 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的時候,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鏡,境來則現,境去則無。顯然,這與《金剛經》所說的「人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樣的。何為無相?《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實相無相,但實相也並非離開萬物, 別有所指,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於相,透過諸相,始能通達法性。《金剛經》也認為「實相者,即是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何為無住? 《壇經》釋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為本。」心住於境,則是心為境所縛, 倘不住於境,則解脫也。所以般若思想以無住生心,為修行的要領。

對於坐禪,六祖從對般若法門的體驗中,提 出了禪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禪,禪者注重坐相,並對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而《壇經》中卻呵斥坐相。經中記載:「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祖問:汝師 何為開示?對曰:常教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 功過。(8)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禪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為道乃無相,道遍一切處,自然應該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在坐禪用心方面,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 頭攝一而入,繫心一境。而《壇經》卻叫我們坐禪,要心無所住。祖曰:「此門坐禪,元不執心,亦不執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 著;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即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 自本性。」(9)這是從見性、觀實相入手,以無住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體,同小乘禪觀,由定而慧,顯然不同。

以上僅舉幾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其實《金剛經》對《壇經》的影響是全面的,而非部分,這有待於今後專門研究。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
第3頁:《金剛經》與禪宗 第4頁: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第5頁: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6頁:《金剛經》解決什麼
第7頁:四相與人生 第8頁:發菩提心與行菩薩道
第9頁:如何得見如來 第10頁:《金剛經》的信仰
第11頁:如何奉持般若法門 第12頁:如何理解如來實無說法
第13頁:從無所得中求證佛法 第14頁:般若正觀
第15頁:無住生心 第16頁:《金剛經》的受持功德
第17頁:註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