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八卷)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七十六面,請看經文: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等人,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是講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佛在經上告訴這樣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滿所求願?有沒有效果?這個問題端在我們自己的存心,如果對於佛法能有相當的契入,佛講的話我們就能相信,道理在哪裡?原理是在「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還是這個原則,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哪有不如願的事情?我們看經文,『復次觀世音菩薩』,再叫著觀世音菩薩,是另外一個段落的開始。『若未來世』,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所看到,佛都是對末法眾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是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在現代這個世間災難頻繁,這些事可以說是天天都能夠見到,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要知道,這是無始劫來極其惡業之所感招。可是這個說法雖然是真實,現在世間人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在古時候由於世代相傳的教誨,能接受的人還有。現在將古德的教誨完全捨棄掉,以現代人自己的創意,自己的想法作法以為是正確的,反而認為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是過去,不適合時代,應當完全捨棄;他的新的思潮、新的想法、新的作法,結果如何?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思考。現在人不相信六道輪迴,不相信因果報應,可是這些報應的事實擺在面前,他不能不受,他還是要受。

「衣食不足」這是世間最痛苦的事。這一次我們發起在東北賑災,現在已經進入冬季,北方天氣很冷,尤其是今年。我聽說台灣有一個旅行團,也是我們佛教同修們組織,到大陸去觀光旅遊,走到上海就覺得太冷,受不了就回去了;北方的天氣比上海要冷多少倍,這些人都受不了,居住在東北的這些同胞他們怎麼辦?我們送了十萬套寒衣,那邊有電話告訴我,現在已經分發出去有一萬多套,我是叫他們一面做趕快就送,不要等統統做好再送,做多少立刻就送多少;他們得到的人都很歡喜,我們做的是全新的,不是買舊衣服去賑濟。但是送到災區這些同修們,回來之後都痛哭流涕,什麼原因?看到災民太苦,現在沒得吃,在饑餓的邊緣,這怎麼辦?衣服有了,沒有糧食。我問問糧食能不能買得到?可以買得到,現在中國北方的糧食禁止出口,可以內銷,而且價格也不貴;他告訴我,現在災區是以包穀米為主食,現在的價格一斤只有四毛錢,人民幣四毛錢。舊曆年快到了,我們還送了些麵粉,我叫他救災要緊,他們跟我商量,能不能把棉衣減少一些買糧食?我告訴他棉衣還照做,加緊照做,糧食照買,不足的錢我們想辦法,救災要緊。

災難的根源我們知道、我們了解,但是說出去人家不相信,人家不能接受。所以讀這段經文,以為念念地藏菩薩名號就得度、就得救,哪有這個事情?誰相信?我們今天發心來救災,這是治標不是治本,佛在此地教訓這是治本,根本的救濟。前面這一段是講災難,這些災難就在我們現前,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疾病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災區有不少人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睡夢之間,多有驚怖』,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他在這裡頭說這些災難是由於「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在註解倒數第四行,末後一句,「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在六道這一生能夠得人身,得人身這叫引業,過去生中曾經修過五戒十善,因為這個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可是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這一生所遇到禍福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滿業。法相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很詳細,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跟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你這一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如果宿世造作的是惡業,你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這些艱難困苦。

可是這個事情宿世造的,現在後悔也來不及,如果不是佛陀教導我們,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事情的業因果報?不明瞭業因果報,於是產生了怨天尤人,認為老天爺不公平,這些世間人對不起我,起怨恨心又造惡業,惡業怎麼能改變這苦報?這不可能。所以世尊在此地教我們,『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當要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講得很多,地藏是表什麼?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的心,這就能夠轉業報,改心理就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家講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還是以孝敬為基礎。《觀無量壽佛經》,佛教給我們修學第一句就是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教的,這一部經典實在講就是講這四句話,我們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佛陀的教誨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念頭轉了,境界就能漸漸轉,這個要緊。大家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來救助這一時,可是世人對我們這個作法生起感激之心,對於佛陀教誨把它淡忘。我們這個救助一時,算不了什麼,佛陀的教誨是根本,永遠解決,這個恩德多大,幾個人能體會到?幾個人知道這個恩德?

這一次在災區,我們也響應災區同胞們的呼喚,告訴我們許多學校在這次洪水裡面被沖毀了,我們要發起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使學生們能夠恢復上課。我們建的中學都叫「慈光」,他們答應我們給學校命名,我們飲水思源,自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這是老師的教誨,我們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我老師一生的事業是在「慈光圖書館」,他辦了一個圖書館,這名字叫「慈光」,我們今天在大陸上建學校,用「慈光」紀念李老師。小學的名稱我們用「孝廉」,這是發揚地藏菩薩的本願,地藏菩薩表孝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家的孝經,佛法是從這個地方建立。小學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在中國古時候「孝廉」是對於秀才的稱呼,這個意思很深,希望從小培養他孝心、培養他廉潔;廉潔是不貪,不貪是三善根。人能做到不貪,自然就連帶有不瞋、不痴,貪不到才瞋恚,貪得他怎麼會有瞋恚心?所以中國廉潔的意思,就含著有佛法的三善根,我們用這個意思來給小學命名。

我們希望有能力的同修們大家來贊助,這是第一批我們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第一批建在北方。我們修學這幾十年來,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她是大連人,所以這三十所學校建在北方,也是報答她護法之恩。佛教導我們知恩報恩,我們希望將這個精神發揚光大,不但將來能夠幫助中國各個地區,我們也要幫助全世界苦難的人民。我們的能力很有限,只要有真誠心去做,必定能得佛菩薩的幫助,人的力量做不到,佛菩薩有這個力量,這正是李木源居士常講,「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沒有能力,阿彌陀佛有能力」,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來修學,自然能得感應。

在這一段教導我們修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至心恭敬』,青蓮法師註解註得好,我把他註解念一念,「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可見得這四個字含義的深廣,「徹到源底」,源底是什麼?是真心、是自性。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所以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根源。至心是真誠到極處,為什麼要用這一句?這一句是能感,感應道交,消除一切災難,這是所應,我們能感就有應,我們說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有什麼能力來應?還是稱性的感應,這才如理,在理上才講得通。沒有這個理論,我們聽了之後依舊還是會疑惑,不太容易接受。

下面跟我們說怎樣才能做到至心,「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幾句話好。由此可知,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這個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他,也未必能濟事,未必能真的有效果,什麼道理?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這把感應的道阻塞,不通了,所以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可是人要做到這一點,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得相當的修養,佛法的術語是「不是凡夫」,為什麼?他智慧開了,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不惑於名,不但是佛菩薩的名號你不迷惑,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你都不會迷惑;一個名不迷,一切名都不迷,一個相不著,一切相都不著。諸位要知道,要到這個境界業就消了,境就轉了,幾個人能做到?所以許多人讀這個經覺得經不靈,覺得《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是不錯,但是事實上不管用,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不是佛說的沒有效果,是我們沒有懂得佛的意思,經過祖師大德這一解釋,我們明白了一些。

是不是真的透徹的明白?還有問題,所以下面才叫你『念滿萬遍』。「念滿萬遍」是什麼意思?多次的薰修,希望你能夠悟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一遍、兩遍有什麼用處,你還是迷、還是惑。所以經要常常讀、要常常講,最好要常常講,講比讀的效果還殊勝。我自己是個凡夫,是個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得這麼一點利益,沒有別的就是靠天天在講經,每講一遍我對自己來講是薰修一遍,我講了四十年,四十年天天不斷的在薰修才有這麼一點效果,所以我感覺得講比讀效果還要殊勝,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瞭菩薩為什麼那麼樣熱心去教化眾生?原來是為了利益自己。你沒有一個熱誠教化眾生;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的身上。不但解門如是,行證亦復如是,我們看到人家有苦難,不能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我們自己的災難也轉不過來。換句話說,你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自己的災難消除,所以真正消災免難,是熱心全心全力幫助人。你不肯真正去做,你解悟得再圓滿,你的災難還是免不了,這個道理你們仔細去想想。所以「至心恭敬,念滿萬遍」的意思很深很廣,佛所說的話真實不虛。

下面是講果報,『是諸不如意事』,「不如意事」就是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這些等等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長,看你自己用心的程度,看你自己薰修時間的長短,這個災難有很短時間就消除,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完全看我們自己。自己如果能夠頓悟,如果能夠勇猛精進的修學,在短時間之內就能看到效果,這個災難就消除了。『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益」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可以有多餘的幫助別人。「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夢中一些惡夢也就沒有,身心安穩,轉禍為福。科題裡講「修善消滅安樂」,這個字對現代人來講還得加幾個字才行,否則的話修善把安樂消滅,這就產生誤會;修善消滅諸不如意事,即得安樂,這個意思就很圓滿,大家就不至於誤會。這一段經訓對我們現在人來說迫切的需求,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去做,我們今天看到別人有災難,說不定明天我們自己就遇到災難。我們自己不能關心別人,到我們自己有災難,誰關心我們?我們不肯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有災難的時候,誰來幫助我們?要懂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希望自己有難的時候,有人來幫助我們,來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別人、幫助別人,你才能收到這個果報。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這段經文所說就是現在講旅遊的平安,現代人出門旅遊交通工具跟古時候不一樣,但是可能遇到的災難實在講是沒有兩樣。科題是「安水陸險道」,就是在水陸險道旅遊的時候能夠得到平安。在經文裡面諸位要留意看看,你就能看得出來,前面一段佛叫著觀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這一段『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一段經文你仔細去注意一下。如果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災難可能性少;沒有加「善」,「有諸人等,衣食不足」,如果真正是行善的人,這個遭遇會很少;所以我們在經文上,一字一句都要留意。

這個地方是講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前面跟諸位講過,最低限度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才稱他作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的果報,諸位要細讀《了凡四訓》就明白,了凡先生確確實實把這四句做到,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是說他要出遠門,出遠門當然是有事情;『或因治生』,「治生」是為了他生活,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家庭的生活,外出謀生;『或因公私』,公家的差遣,或者是私人的事情,私事,探望親屬,訪問朋友,私事;你或者在朝廷裡面作官,現在是公司行號的職員派你出差,公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裡面生小孩,這是喜事,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情;這是說明外出的原因。現在還有觀光旅遊,這裡頭所舉的不在之內,觀光旅遊。『入山林中』,就是你旅行的時候經過這些山林;或者要渡過江河或者是大海,『大水』,像湖泊一類;『或經險道』,險道裡面包括地區有猛獸毒蛇,或者是有強盜搶劫,這屬於險道。險道在過去陸地有,河海裡頭也有,有海盜,你要是遇到的話也很麻煩。現代交通比過去便捷,旅遊比以前人實在講要舒適太多,可是交通的事故,交通這些災難,我們也常常聽到,如何能夠在旅遊裡面保平安,可以說是所有出外旅遊的人都期望。此地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請看經文: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

善男子、善女人,怎麼念法?還是要志心稱念,誠心誠意,念地藏菩薩名號。青蓮法師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我們把註解念一念,「此顯稱名之益」,世尊教導我們;「是人通指九界」,不單單是指我們人道,九法界就包括菩薩在其中;他底下說,「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何況菩薩以下?這個我們要知道。你為什麼會遇到這些災難?世法、佛法都告訴我們,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虎狼獅子你過去世跟牠沒有結怨,牠看到你理都不理,牠不會傷害你,牠傷害你過去總是跟牠結了怨。你是初地菩薩,你遇到冤家他也不會饒過你,這個要知道,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安世高,實在講也是示現,他究竟是何等人物,我們不得而知,他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這在他《傳記》裡面記得很清楚。所謂是欠命一定要還人命,欠錢一定要還財,沒辦法的,因果通三世,說誰佔誰的便宜,誰吃虧,沒這個事情。說佔便宜、說吃虧,那是世間人只看到現前這一段,沒有看到前後的因果,如果看到前後因果才知道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要是遇到這些事情,別人佔了我們便宜,我們笑笑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們吃虧上當也無所謂,一切都做還債想,我這個債消了,一筆勾消。無論蒙受什麼樣的冤屈都要做還債想,絕不怨天尤人,自己修得再好,做再多的好事,被人冤枉,被人誣陷,甚至於被人陷害,都沒關係,知道都有業因果報。初地菩薩尚且不免這些惡果報,我們是什麼人?所以遇到這些惡劣的果報現前要安然受之,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災難過去之後就沒有了,所謂雨過天晴;災禍過去,福報就現前。如果在這個時候懷疑,我一生做好事還要遇這種果報,你心裡面有怨恨,你災難不會消除,福報不會現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明瞭。決定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認真的反省檢點,不可以以為樣樣都是別人的不是,這是修行人最大的過失。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認真檢點,一切是自己的不是,別人沒有不是處,過失都在自己。這個樣子認真努力去懺悔,改過自新,菩提道才一帆風順,才減少障難。

惠能大師教給我們的話非常有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兩句話不是普通人能夠說得出來。換句話說,還見到世間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別人有過失,你修學就有困難,你就有障礙。什麼時候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你才算真正有進步,真正消業障,轉禍為福。縱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者被人殺,也是轉禍為福,為什麼?你決定生到好處,你捨這個身,再受這個身,比現前環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定生天道享天福去。假如遇到災難,一念怨恨心,災難不能避免,而且墮落三途,這個地方差別多大?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我們前面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十條道路,有智慧的人這十條道路是自己選擇,選擇好道,只有一些愚昧無知自以為是,他不懂得選擇,墮落在惡道。我們能夠明白這些事理,這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哪裡會知道?遇到這些災難,我們怎麼會心能平得下來?今天能夠平心靜氣觀察世間,都是得力於佛陀的教誨,所以佛菩薩、三寶的恩德實在講超過父母。下面這是你所得的利益:

【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你平常就能夠斷惡修善,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在你旅行的時候,又能夠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加修地藏菩薩法門。加修是怎麼個加法?加強孝親尊師,斷惡修善,加強對一切眾生憐憫慈悲救助,這就是加修地藏菩薩法門。你在旅行當中,你能夠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你都能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災難也不會讓你受到損害。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這都是舉例說,實在講依照經典教訓方法修學,利益無量無邊,哪裡說得盡?講到這個地方這是總共舉了八個例子,後面佛做了一個總結,「總說利益無盡」。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閻浮提』是指我們地球。實在講這句話是世尊特別為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有大行願,不僅是我們這個地方;因為佛對我們說話,特別強調。

【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這是真話,決不是像前面舉的幾個例子,真的利益說不盡。『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太多了,說一百劫、說一千劫都說不盡。小註裡頭舉《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有三部經,除這部經之外,還有《十輪經》,他舉《十輪經》上幾句話來說,我們把小註念一念,「此結」,結是總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這是世尊說法特別的強調,《十輪經》上說,「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這是說地藏菩薩布施功德,悲憫一切眾生。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如果不能夠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叫做真正歸敬。真正歸敬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特別要緊,不能說是我口裡恭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一些眾生苦難,不予置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這個功德至心迴向,至少你要做到這一點,那是真正沒有能力幫助。如果有能力一定要盡到你的力量,你有十分的力量,但是你只盡到九分,你並不圓滿,怎樣把它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才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請看下面經文: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這是世尊勸觀世音菩薩,要流通宣布這個經典。『流布』就是演說,流通這一部經典,你要流通你自己一定要修學,你自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流通也有功德,但是轉禍為福比較上困難,沒有那麼快速;你自己果然依教奉行,轉境界來得快速。現在流通印經是最好的方法,古時候流通很困難,古時候就寫經,沒有印刷。我們看看古時候文字的記載,有一些大富長者寫經,請一些讀書人,請人來寫經,寫一部、寫十部,再有力量的人能寫一百部就很少;多半寫的經送到寺廟裡面供養,寺廟裡有藏經樓,供奉在那裡給人家讀誦,也有人到那裡去抄寫抄經,這是古時候印刷不發達,非常困難。實在寫經在民國初年還有寫經,到現在寫經少了,印刷術發達,所以我們做流通的功德愈來愈方便。像這個註解,青蓮法師是康熙年間的人,在那個時候已經有可以刻木版,木刻版的印刷,刻版則一個字一個字刻,印刷你們如果到南京「金陵刻經處」,你去看線裝書還是一張一張在刷,完全是人工,用毛邊紙來印刷。一個人做一天的工作,我去看過,我說:你能夠印多少本?他差不多印八本,那個八本沒這個本子厚。線裝書,諸位曉得,一天可以做八本的樣子,哪有現在機器這麼方便?我們現在流通冊數都是以一萬冊做標準,每一次印至少是一萬冊,比過去方便太多。現在講演可以留下錄像帶、錄音帶,可以做成CD,都是流布世間。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我們聽了之後更應當努力,這部經典所說,確確實實能夠挽救末法九千年的劫運,非常重要。末法九千年,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末法時期能夠挽救劫運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不至於墮落在惡道,就是這個方法,就要靠這部經典;『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劫,永受安樂』,流布這個經的效果。弘法利生最重要是契機契理,這部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教誨,不但是大乘,我們仔細去觀察,它的確是大乘當中的大乘,與《華嚴》、《無量壽經》,無二無別,實在是一體,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所以在末法時期我們修學以哪一部經為主修,我們一生專弘,這自己就清楚、就明瞭。

這一段是長行文,這品經裡面後面有重頌。重頌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佛講經說法的時候聽眾有先來後到,不像學校上課到時間同學都到齊,佛講經不是上課,有先來、有後到;先來的前面都聽到,後來的前面沒聽到,如果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不辜負後來的這些聽眾,要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這是照顧後來的人。另外一個意思,偈頌便於記憶,前面說得很多,怕聽眾記不得,所以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方便大家記住,如果記不住你就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常讀誦就是要把它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的教訓,我這個念頭,我這句話,我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一切都以經教為標準,這叫做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偈頌的用意在此地。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這是第一首,第一首這是總讚,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這是以佛眼來看,不是普通人。佛所看到的,看到地藏菩薩的威神力,他的威德、他的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現在這個世間眾生災難很多,地藏菩薩有沒有幫忙?地藏菩薩的威神力又如何來展現?我們要曉得地藏菩薩威神力,確確實實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沒看到。我們不解,我們不信,我們不能奉行,地藏菩薩對我們來說空過。他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三經」,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說的效果,這是地藏威神力,一切眾生,前面青蓮法師講九法界眾生,你能夠讀誦,你能夠憶念,能夠依教奉行,沒有不得利益。『恆河沙劫說難盡』,這是佛講的佛說都說不盡,前面講百千萬劫恆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這是舉一個例子,你見地藏菩薩的像,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有沒有利益?有,阿賴耶識落了種子。可是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行,不能兌現,金剛種子種下去,不定在來生後世遇到緣能信、能解、能行,那個利益事情就兌現。就像《法華經》裡面佛講的一個故事,久遠劫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頭老虎要吃他,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久遠劫前的事。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這個人也正在這個時候得人身、遇佛法,想跟釋迦牟尼佛出家,釋迦牟尼佛叫他這些大弟子來看,這個人能不能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的弟子都是阿羅漢都有神通,能夠觀察過去五百世,大家都說這個人不能出家,過去五百世都沒有種過善根,與佛沒有緣。佛才說無量劫前他念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南無佛,這一生可以在我這裡出家,後來他證阿羅漢果,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所以這個世間人,雖然現在還要遭受大災大難,佛菩薩真正有慈悲心讓他見到佛像,聽到佛菩薩名號,給他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如果他有善根,像前面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當中,他就能消災免難,就能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這比什麼都殊勝,他去作佛。再看第二首,第二首是「轉衰相」: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說明九法界眾生,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這是指六道,通指六道,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這一生壽命盡了,造作一些惡業,他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要緊是「至心歸依」這四個字,以真誠的心,歸是回頭,斷一切惡是歸,修一切善是依,依照菩薩的教誨去修一切善。歸依決定不是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幾個頭,給你念個歸依偈子,給你一張歸依證,你就歸依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個理要懂。歸依實在講就是回頭是岸,你真回頭,依教修行。你心的念頭轉了,境界也就轉,境隨心轉,壽命可以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這一首轉衰相。再看下面有三首,這是「頌示生界」: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

這一首說明你所想念的這些事,你的家親眷屬是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之後常常想念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容貌,但是這總是有親情,使你常常憶念;可見得人心的厚道。現在人比較少,只貪圖眼前的享受,這一些恩情都忘得乾乾淨淨,所謂是「忘恩負義」,造作忘恩負義的罪業,果報也在三途,多半在畜生道。這是知恩報恩,恩情深厚這一類的眾生。底下一首這是教導他修學的方法:

【或塑或畫大士身。】

(科註卷下八十二頁第二行,我這本子是「晝」,你們的本子有沒有改過來?這是「畫」。或者是『塑』地藏菩薩像,或者是『畫』地藏菩薩像,這個字是「畫」字,你們把它改過來。塑是塑像,像我們這個是塑像。)或者是塑地藏菩薩形像,或者是畫地藏菩薩形像。

【悲戀瞻禮不暫捨。】

就是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你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

【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

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是說明三七日中二十一天,至誠來修一定得到菩薩的感應;如果在三七日中菩薩不現身,是你的誠意不夠。我們在古書裡面常常看到,古代的祭祀,諸位在《論語》裡面就讀到,「祭神如神在」,神也稱之為鬼神,鬼神是指什麼?指自己的祖先。祭祖先的時候,主祭的人古時候叫齋公,主祭叫齋公,因為他要修齋戒,齋戒三天。三天,齋公他住的房子,就像我們佛門裡面的關房一樣,等於閉關,閉關三天,齋戒沐浴。這三天不與任何人接觸,飲食家人送給他,他這三天做什麼?三天專門想祖先在世的時候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專想,當祭祀的時候就把祖先想來了。祭祀的時候,真的有的時候好像看到祖先的身形,聽到祖先咳嗽的聲音,這感應,你沒有至誠,他怎麼會有感應?古禮裡面祭祀齋戒是三天,此地是三七。這麼長的時間至心在瞻禮,哪有不感動的道理?所以菩薩一定現身。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他現身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

【示其眷屬所生界。】

指示你、告訴你,你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在哪裡?在十法界,他現在在哪一個法界?

【縱墮惡趣尋出離。】

縱然他墮在惡道,家親眷屬能夠這樣給他修學,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感應地藏菩薩現身,他就能夠脫離惡道。這是什麼道理,諸位能不能想得到?我們範圍不要說大,人與人間的真情。一個人要過世了,世間還有人想念你,長時間在想念你,你這一生沒白過;如果你走了之後沒人記得你,你空過了這一生。你能夠叫人家想念你,總有是值得叫人想念之處,你要不是真心對人家,人家怎麼會紀念你?不可能。積功累德就很重要。家親眷屬,你對於自己的兒女、兄弟姊妹,不是很愛護、很照顧,他也不會想念你。我們現在在報紙上看到,有很多青少年,要問他的爸爸,「我不愛我爸爸,我討厭我爸爸」,小孩這成什麼話?社會大問題,我們在報紙上常常看到。為什麼讓兒女對父母起反感?作父母沒有照顧兒女,大概是忙到自己的事業,有很多把兒女交給傭人去照顧,他感激他傭人,他討厭他的父母,不喜歡他的父母,傭人照顧他。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所以人在世間,對人、對一切眾生要施恩德,佛菩薩為什麼能令人尊敬?布施功德,布施恩德。所以有孝順兒女,思念父母,為父母修福,依教奉行,像前面所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親人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前頭有例子,『縱墮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這好!你的三七日中,悲戀瞻禮不捨,如果能夠永遠保持下去,那你這一生就能成佛。這是什麼?真誠恭敬到極處,這個心可貴,這個心感動諸佛菩薩。這種心要是永遠不退,依教修行,哪有不證果的道理?所以這一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來給你摩頂受記。受記就像現在的預言一樣,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你能夠證果,你得到什麼樣的成就,這在佛法修學裡面是一樁大事因緣。所以這部經我們也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但是一定要記住,末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否則的話都是得人天福報。當然以得人天福報為第一步,初步讓他得人天福報,再更進一步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才真正的大圓滿。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一卷)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卷)
第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卷) 第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卷)
第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卷) 第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六卷)
第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七卷) 第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八卷)
第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九卷) 第1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卷)
第1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一卷) 第1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二卷)
第1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三卷) 第1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四卷)
第1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五卷) 第1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六卷)
第1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七卷) 第1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八卷)
第1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十九卷) 第2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卷)
第2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一卷) 第2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二卷)
第2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三卷) 第2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四卷)
第2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五卷) 第2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六卷)
第2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 第2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八卷)
第2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九卷) 第3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卷)
第3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一卷) 第3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二卷)
第3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三卷) 第3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四卷)
第3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五卷) 第3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六卷)
第3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七卷) 第3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八卷)
第3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三十九卷) 第4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卷)
第4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一卷) 第4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二卷)
第43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三卷) 第4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四卷)
第45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五卷) 第46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六卷)
第47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七卷) 第48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八卷)
第49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四十九卷) 第50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卷)
第5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五十一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神教徒 发表于 2011-5-10 18:24:02
讚嘆,很慈悲的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