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淨行法師編著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淨行法師編著

行法篇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淨行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行法篇 

經論節錄

雖復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於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雖身在曠野,服食於粗澀,意猶貪五欲,是為非出家。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為本。(過去現在因果經)

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大乘起信論)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八大人覺經)

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就有情。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切佛果。(心地觀經)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圓覺經)

第一章  學佛修行的先決條件

(一)智信的建立

善男子,眾生的心中,有如來之性,本可替他帶來無限的智慧、力量與解脫,至高至樂、逍遙自在的生存境界。可是,他忽視它、摒棄它,卻戀棧於虛幻無常的外境,天天遠離自己的佛心,只謙卑無助地去膜拜外在的鬼神求福,不懂內求於己。

執迷於虛妄的眾生,只會生死輪轉於虛妄之中,生活顛倒,永遠不能開拓心中的佛性,永遠得不到開悟與解脫。

善男子,他好比—只自小長於雞群的雄鷹,空負展翅高飛的能力,卻滿足於生活於雞群之中,日間爭啄谷米,晚上同棲籠子之內,絕無—飛沖天、離捨齷齪雞場之念。

雄鷹—天不反觀於內,展翅試飛,它便一天要與雞群為伍,難以發揮它的天賦潛能。

同樣的道理,眾生若不反觀於內,鍛煉心智,修佛陀的行法,他便不能體會自己本性的自由與能力的無限,不能出離桎桔的世界,享逍遙永樂,只能無助地生死輪轉於六道了。

是什麼令眾生的佛性不能顯現呢?

善男子,這就是無知與不信了。

佛法難遇,不是所有眾生皆有因緣聽法,就是得聞難遇之法,也不是所有眾生皆能信受。因此,自知自信心中有成佛之種的眾生就非常稀少了。

若是對自己的潛能也不肯承認實有,那麼,又怎樣能令他把這些潛能發揮呢?

因此,沒有信,眾生就是空有佛性,也不能動用分毫,更談不上成佛解脫、遊戲神通了。

但是,信怎樣才能建立呢?

善男子,把佛陀的說法,仔細推敲,用以觀察自身及世間,看看能否自圓其說,合理地解釋一切的現象。

親近善知識,聆聽他們的高論,反覆思惟,然後確定它的可靠性。這樣,便可決定一套道理是否值得信賴、能否作修行求證了。

從雞啼狗吠,可以推斷有雞犬的存在,從炊煙可推斷有火在燃燒。

同樣的道理,那些出世間的、不可見的,就只好從那世間可見的事物,去測度推想它的可能性了。

但是,理智的推度認可,是不足夠的,必要待親自體會實踐,始能知道它的真確性。但是,實踐是必先要有所信念的,否則,便毫無目的,沒有任何結果可以達成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佛陀覺海,涅槃解脫,必要從智信而入,從修行而證得。先沒有信,便沒有任何成就可言,佛性也就永難顯現成熟了。

(二)以四依四不依擇法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眾生,若要於修行之時,不為邪見所惑而迷失正道,他便要於擇法之時,以四依四不依作指南了。

是哪四依四不依呢?

善男子,四依四不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和依智不依識了。

修行的人所追求的是智慧、大能與解脫。因此,他所信受的,只是能導致這些目標達成的法,而不是說法者本身。不論說法者地位怎樣崇高,所說法若不能導致解脫的,便絕不應信受。就是他現菩薩、佛身說法,亦復如是。但是,所說法若能導致解脫,那麼,就是說法者現外道之身,行者也應恭敬信受力行。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擇法,便是依法不依人了。

修行的人,面對浩如煙海的經論著述,應知哪些是小法,為根器下劣之人方便施設,實未能究竟;哪些是上乘之大法,能度利根之人至彼岸。他要捨棄為愚人而沒、不能道出真實智慧、不能導致徹底解脫的不了義經,卻只去修習能帶來無上慧和徹底解脫的了義經。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擇法,便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

修行的人,閱經聽法,應求其內在的真義,以心契入,悟其深意,才能深入經藏,得法的精妙神理;絕不應固執方便的詞句,拘泥不化,以文害義,起種種紛爭戲論。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擇法,便是依義不依語了。

修行的人,於一切法,必要以意作一番思量審度,窮自己的智力去分析,徹底理解後,才決定應該接受還是捨棄;絕不應未經理智的思量審度,便只看事物的表面,輕率地憑意識從前愛惡的經驗,機械地執著或捨棄諸法。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擇法,便是依智不依識了。

(三)認識四聖諦

善男子,對於生命的存在,有四個真諦,眾生必要作正確的認知,才能夠瞭解生存的實相,從而踏上解脫的道路。這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了。

瞭解這四諦才能導致苦惱的止息、解脫的生起、聖果的證得,因此,這四諦又叫做四聖諦。

為什麼要認識苦聖諦呢?

善男子,眾生在六道輪迴生滅法中所過的生活,是桎桔的、不自主的、不持久的、苦惱的。他若不知道自己的處境是多麼的惡劣,他便不會思量改善環境,擺脫目前的苦惱,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知苦是解脫的第—步。因為這樣眾生才能夠認清確定問題的存在,才能導致尋找解決煩惱方法的努力。就好像—個病人,必要知道自己有病,才會去看醫生,然後疾病才有機會治好一樣。若自己身患重病也不自覺知,那麼,又怎會去看醫生和服藥除病呢?若是這樣對病情不知不覺,病就永無治好的可能。

因此,眾生必要認清六道的生存只有無限的煩惱、沒有永久徹底的快樂這事實。深知苦諦的真實性,他才能立志迫尋更自由更快樂的生活。

為什麼要認識集聖諦呢?

善男子,集是導致苦惱生起的各種行為。

眾生必要知道他的苦惱全部是自己一手招集累積的,他才能有信心地憑自己的努力,把它們全部清除。他必要知道自己怎樣種下苦因,怎樣招集苦果,他才能思量對治的方法,使苦惱止息,不復生起。就好像一位良醫,必要知道病人的病情、導致生病的原因,才能下藥救治一樣。

他認清哪些行為能導致苦惱,便要把它們徹底斷除,否則煩惱便接踵而來,永無休止。

因此,眾生必先要認清一切苦惱皆由自己行為所招集、絕對與人無關這事實,他才會曉得注意自己的言行思想,這樣,他才能得更大的自由與解脫。

為什麼要認識滅聖諦呢?

善男子,滅是一切苦惱皆已止息的境界。在這境界裏的眾生,得到徹底的解脫和真實持久的快樂,再沒有任何的桎梏煩惱。

眾生必要知道,—切苦惱皆可消除,真實永久的快樂是可以獲得,六道的生滅輪轉是可以超越,滅永苦得永樂的境界是確實的存在、可以證取的,他才會努力修行,找解脫的道,行解脫之法。就好像一位良醫,定要知道病是可以治好,他才會充滿信心、積極樂觀地向病人施救一樣。

因此,眾生必要認清苦滅境界真的存在這事實,視作成就的目標,他才有努力修行的物件和精進的指南,終有一天能得至高的自由、快樂與無限的解脫。

為什麼要認識道聖諦呢?

善男子,道就是導致苦惱止息、快樂自由、無限解脫生起的法門。

眾生必要認清哪些行為能導致苦惱,要用什麼方法對治;哪些行為能導致解脫,要用什麼方法力行,他才能離苦得樂。就好像一位良醫,既已斷了症,找出病源,確定疾病可治,他便要採取適當有效的方法去醫治病人一樣。否則,一切的診斷皆是徒托空言,於事無補。

因此,眾生必要認清修道是證果唯一的方法這一事實,他始會努力不懈,行解脫之法,止息煩惱,天天爭取更大的自由快樂。

善男子,學佛的人必要瞭解四聖諦的真義,始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以至證得聖果,永遠住於解脫之中。

(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佛修行的人,對生命要有什麼看法呢?

善男子,有些眾生,心智卑下,軟弱無能,以致面對世間的煩惱,無法應付解決。於是,他們便認定生命只是無盡的苦惱,不敢面對現實,事事規避,表現得悲觀消極,只冀求生命的終結快點來臨,絕不希望有再生的出現。

有些眾生,心智上乘,英慧多能,事業順遂,少有憂患挫折。於是,他們便充滿自信,認定生命樂多苦少,敢於向任何事物挑戰,處處表現得很樂觀積極,時刻眷戀生命,執著世間一切所有,希望生命永存、永無終結。

善男子,過分樂觀的人,不能理解生命樂觀的一面,不能從挫折中成長,汲取教訓,建立智慧與力量,終不能得到自在解脫。

過分樂觀的人,不能理解生命苦痛的一面,難起慈悲助人的心,難以增長智慧,成熟人格,更易因盲目的樂觀,過高的自信,而作草率之行,以致陷入極大的困境和苦惱之中,終於把虛假的樂觀徹底地粉碎。因此,亦終得不到自在解脫。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對人生持著樂觀或悲觀見解的眾生,都執著邪見,看不到人間苦樂參半的實相,不能從人間的苦樂交替之中受益成長。

那麼,學佛的人要採取什麼人生觀呢?

善男子,修行的人,要遠離悲觀樂觀這兩極端而行於中道。他對人生要有如實的認識,知道苦樂悲喜是交替而存,絕不永久;一切自欺的樂觀悉足以帶來幻想破滅後的苦惱;而一切自虐的悲觀,則可自毀能成之果。

他不走極端,既不悲觀,也不樂觀;既不執著苦,也不執著樂,卻切實地行於中道,不墮二邊。因此,他的人生觀是中觀的。

他並不自欺欺人,能坦白地接受和承認人生苦樂悲喜並存的事實,苦的便說苦,樂的便說樂。絕不唱虛偽的高調,強作樂觀,把苦看作樂;或怯懦悲觀,把樂的也看作苦。因此,他的人生觀是實觀的。

他知道一切的悲喜苦樂,絕不永久,看透它們皆由眾生自己的業所招集,互相交替,也能由業所止息這事實,因而對一切不起任何執著,只是天天盡苦果,種善因,塑造自己期望的將來。因此,他的人生觀是達觀的。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就應如是以中觀、實觀、達觀的態度視人生的一切了。

(五)生活在剎那之中

善男子,有些眾生,在現時不得意,便終日緬懷過往的光榮與成就,把精力花費在逝去事物的回憶裏。對目前的環境,雖有能力去改善,卻不願去努力。

又有些眾生,在過去不得意,便為自己的缺憾與不幸,終日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把精力花費在對自己與他人的怨恨裏。對目前的環境,雖有能力去改善,卻不願去努力。

又有些眾生,不願提起過往、回憶過往,卻把精力花在幻想之中,希望能於未來實現。對目前的環境,雖有能力去改善,卻不願去努力。

善男子,這些生活在過去與未來幻象中的眾生,因不願面對現實而喪失了現在生活所具有的創造力量,不能憑自己的力量塑造自己和環境,只能在夢幻自怨中度日,終不能得到解脫。

但是,達觀的佛弟子,深知一切皆是遷流不居,方生便死,方死又生,生滅不斷。就是自己的身心,亦復如是,絕不永久。

他明白萬物生滅不斷的原理,使他可以擺脫過去的羈絆,令他能憑自己的意志塑造稱意的未來。

他明白過去已滅,將來未生,只有現在才是他能發揮力量的時刻。因此,他警醒地生活在每—刻之中,既不緬懷過去的一剎那,也不憧憬未來的—剎那。這樣,他的精力便不會放在虛妄的幻想執著裏,卻是有效地於現在促成心中所希望出現的事情。

他深知後念從前念面生,一切做作皆成前因,必然帶來後果,並且於做作剛完之時,便即生起能結果報的力量,立刻開始替眾生塑造合乎果報的際遇。因此,他知道果報是即時開始、逐漸圓滿,並非如無知的眾生所想像,認為業報只會在來生,或更遙遠的未來才突然出現。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學佛修行的人,應永恆地把握現在,努力於現在,生活於現在。這樣,他便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隨心所欲,終於得到徹底的快樂解脫。

(六)訂立正確的修行目標

除去無明、今佛性圓滿地顯現,是否需要很長的時間呢?

善男子,任何偉大的成就,都要痛下一番苦功才能得著,絕未有不勞而獲、垂手可得的道理。因此,徹底解脫的出現,自然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廠。

凡夫修行成聖,既需要長久的時間,那麼,會否因目標難以迅速達成,致令行者望而生畏、退卻道心呢?

善男子,若眾生把目標定得太低,他便沒法得到大的成就,但是若他把目標定得太高,他又會因目標高不可攀,一時難以成就而感到沮喪氣餒。因此,行者所定的修行目標,必要遠離這:二種過患。

怎樣才能遠離這二種過患呢?

善男子,眾生若要得到徹底的智慧、大能與解脫,他便要定下除去無明、圓滿佛性、成為覺者這至高無上、長遠的目標。否則,一切的成就,皆未得究竟。

但是,成正覺所需的時間並非朝夕,若要不因尚未能成佛而沮喪灰心,以致放棄梵行,那麼,他便非要定下合乎個人需要、較易成就的短期目標不可了。

善男子,莫謂善小而不為,莫謂惡小而為之,於—切修行法門,勉力而行,按步就班,從淺到深,不急躁冒進,只腳踏實地,以成就一連串較低、較小、較近的目標,朝著較高、較大、較長遠的目標不停前進。這樣,眾生便能兼顧高低、遠近、大小的目標,把它們合而為一,不會因目標定得太低、太小、太近而流於淺薄,也不會因目標定得太高、太大、太遠而感到無助,致令退卻道心。

善男子,這樣,眾生就能避免目標定得太高或太低所起的過患,天天嘗到成功的果實,令智慧、大能和解脫不斷增長以至完美。

因此,眾生若能以身、口、意如法修行,必功不唐捐,沒有絲毫努力會是白費。

第二章  十善業道——凡夫於生死輪轉中求取安樂之法

善男子,眾生的際遇,千差萬別,有苦有樂,皆因個別作業不同,受不同果報的緣故。若有眾生,雖未發心精研佛法、依佛法修行、自覺覺他、普度天下,卻又要不下惡道;雖在生死輪轉桎梏之中,仍能多處善地,少受苦惱,他便要行十善業道了。

是哪十善業道呢?

善男子,十善業道,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和不邪見了。此十善業道,乃去苦除災的指南,就是未皈依三寶的眾生,也應勉力奉行。眾生若不能時刻憶念及力行此十善業道,則難免作下惡業,他日必要隨業受報,今身心得極大的苦惱。

行十善業道有什麼果報呢?

善男子,若人不起殺心、心常慈悲、於眾生能施無畏、救苦扶危、斷除暴戾的習氣,那麼,他便可身常無病,壽命長遠,常受到天神的守護,出入不墮險境,心地平靜和悅,他人不起怨恨,常得敬重,命終之時、能生天上、享大福報。

若人離偷盜,他便能積資財,天災盜賊不能侵損,不生敗家之子女,他人誠實相對、不願虧負,自身資財、能善受用,更有餘資布施於人。這樣,他便得善名流布,為人讚美,命終之時、能生天上、得一切受用無缺。

若人離邪淫,能制淫欲之心,夫婦交歡之外,不復淫人妻女夫子,不壞他人名節,不破他人家庭和合,那麼,他便能得諸根調順,儀容端正,受人敬重,身常康健,妻妾子女,不為人侵,家庭融洽快樂,子孫不輟,且孝順有為,光明磊落,終成大器,榮耀父母。

若人離妄語,便能口常清淨,言詞無失,辯才無礙,常得他人信任,所發言論、皆受人敬重,且能常近智者,恒得增進智慧。

若人離兩舌,不搬弄是非,不誹謗弄人,那麼,他便不受他人離間,不受毀辱與讒言之害,事業順遂,能親近善知識,增長智慧。

若人離惡口,說話溫文有禮,那麼,他便能言詞美妙,眾人樂聞,說話契理,更不遇惡口之人,不受譏議,心常安樂。

若人離綺語,不說邪淫不端正之話,他便能遠離邪僻之人,不為淫邪之語所污辱,恒令人發言尊重,不敢輕薄無禮。

若人離貪欲,那麼,他便能諸根具足,端正無缺,身心健康,財物能親得受用,不為他人所奪,或因自己不察而遺失,更由於無貪而樂於布施,故易得資財,生活無憂無缺,恒為他人仰羨。

若人離瞋恚,他便能心境平靜,和顏悅色,健康無病,儀容調順,他人樂與相處,事業常得順遂,為人愛護思念。

若人離邪見,不信異教外道的邪論,不行異教外道的邪法,遠離一切戲論執著,深信佛法無常無我及因果的道理,他便能修聖道、行佛法,終得不可思議的解脫。

善男子,這十善業道,是修身證道之根本,不墮惡道之必需,得人天福報的因由,因此,就是尚未有因緣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發願修行度世的眾生,也應身體力行,以求暫時有限的安樂,待根器成熟,再求更徹底的解脫。

第三章  立志修行與持戒

(一)三自歸依

善男子,立志學佛修行之人,必先要作三番自我的歸依,以表明心志。從此竭誠以佛法作身口意活動的指南,增進自己的智慧、力量與解脫,永不再執著外道所誤持的邪見,永不崇拜外道所迷信的鬼或神。

為什麼歸依要叫做自歸呢?

善男子,真正的歸依,是要出自真心自願,絕不能勉強,更不在於形式儀規、口頭的承諾。因此,就是經歷了莊嚴隆重的世俗歸依儀式,若非誠心自願,便不名真的歸依。

若歸依後,又生退心,不依先前所歸,那麼,在退心之時,再不是真正已歸依的佛子了。

真正的歸依,是要自願,時刻自覺、自持的。否則,便毫無意義,只是自欺欺人的鬧劇,徒令人恥笑。

就是這緣故,歸依便叫做自歸。

依佛法修行的人,要歸依什麼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自歸於佛、法、僧。此三者能使人得一切智慧、力量、解脫,是一切眾生所應歸向依止的,因此,是世間難求的至寶。

什麼是自歸依佛呢?

善男子,自歸依佛就是全心全意、毫無懷疑,相信自己的心中、藏有真如的佛心。只要放下妄想執著,便能與它感應相通,得一切智慧、大能與解脫。因此,眾生要立志歸依此久藏於心中的佛陀,令心、佛、眾生三者合而為一,無有分別。

若人已自歸依佛,便應知已歸依至高無上,再不應心外求佛,或信奉任何外道視作主子或造物者的鬼或神了。

什麼是自歸依法呢?

善男子,一切佛與菩薩所說去苦得樂之法,能去愚癡顛倒,起智慧大能,成就自由解脫。因此,眾生要立志歸依此能去生死苦惱、生涅槃真樂之法。

若人已自歸依佛法,就必要時刻注意一切身語意的活動,務使隨順佛法不悖,不能更作違法之事;於異教徒的愚癡妄執、異端邪說,更不能染著,反要為彼等軟語辟除,令得受持佛法的正見。

什麼是自歸依僧呢?

善男子,僧就是教團,亦即是全體修行及弘法的信眾。

學佛修行的人,要互相關懷幫助、切磋砥礪,始能令自他的慧命福德迅速增長,令佛法能弘揚於各處,度己度人。因此,對於一切弘揚正法的團體,應自視為所屬的一分子,盡力支持擁護;於同修行者,應親愛如己;對先覺者應恒起敬重,謙虛求教;對後學者,要樂於分享自己所得,誠意地為他們解惑。

若人已自歸依僧,便要與僧團及弘法團體有緊密的聯繫,常參與它們的弘法活動;不應只顧自己的修行進度,而忽略了團體的利益與壯大;於所有同修,不論先覺或後學,皆不起嫉妒輕慢,反以平等心視之,親如手足。

善男子,眾生作三歸依,必要誠意自歸,身體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歸依。而只有能如是歸依者,始是真正的佛弟子。

就是這緣故,欲得佛果的眾生,必要立志,自歸依佛,願與諸佛同體,恒得護念,親證解脫;要自歸依法,以法為到彼岸之舟;更要自歸依僧,與佛道行者,無分彼此,共同成就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的事業。

(二)緊守五戒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有五條基本的戒律,不論在家出家,志向大小,也要恪守不犯,以作證道的資糧、遠離惡道的庇護。

此五戒能令眾生常生善道,不下惡趣。因此,若有眾生只欲享人天之福,不受地獄、餓鬼之苦惱,緊守五戒便能成就了。

什麼是五戒呢?

善男子,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為什麼要不殺生呢?

善男子,傷殘他人的色身、令他人受苦、以致喪失性命,雖只奪一人之命,但是,他的父母兄弟、配偶子女、親戚朋友,亦因而慘然有所失,生大悲慟。因此,雖只殺一人,實有多人受苦。死者已矣,但生者憂悲,卻綿綿無盡。

就是這緣故,殺人者種下入地獄之因,他日必得重報,難免身罹殘疾,常遭人淩迫,以致橫死,不得善終。

殺能招地獄之苦,更斷慈悲之種,損自己的慧命,蓋自己的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殺生戒,不作任何殘暴、無益或不必要的殺生。不但不妄殺有情眾生,就是花草樹木,也絕不應為逞一時的暴戾,而妄加傷害。

為什麼要不偷盜呢?

善男子,取非分之財、盜竊他人財物的眾生,心裏常存貪念,常思詭計騙人,能令善根善相破損,惡人常來親近,善人則遠離不欲相與。這樣,他便日長無德之行,日增邪僻之相,更因偷盜他人的財物,而使失主陷於貧缺、苦惱與不安之中。

就是這緣故,偷盜者種下未來貧賤之因,使自己的財物,多為賊所盜取;或因天災人禍而破損流失,不能使用,以致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匱乏貧困之時,恰與餓鬼無異。

偷盜不但種貧窮的因,更因貪著而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一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偷盜戒。

為什麼要不邪淫呢?

善男子,夫婦恩愛敦倫,使子孫不輟,為世間留種,令有緣生於人間的眾生有色身依止,是為正淫。在俗家弟子之中,並未犯戒,反以養育兒女,作種種施惠,而積下很大的功德。

但是,若於夫婦之外,更尚污辱他人的夫子妻女,敗壞自他的名節操守,則是極大的邪行,因此叫做邪淫。

這種在配偶以外的邪淫,能令自他名望有損,身心受大苦惱,更能令家庭變故破碎。於自身則有損善根慧命,生淫邪不正之相,虧損色身,孱弱早死,更能引起訴訟糾紛,終至身敗名裂,陷於囹固。

就是這緣故,邪淫者必為欲火焚身,來生更當受他人淫辱,貞操為他人所強奪,名節由他人所毀,難保色身的清白。

邪淫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損,更因淫欲而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邪淫戒。

為什麼要不妄語呢?

善男子,一切蓄意欺騙他人,以達成令人受損、或自己受益的不真實說話,都是妄說。

若有眾生,為謀害他人而造謠生事,中傷及誹謗他人,便成妄語者。

若有眾生,為求利益而說謊言,便成妄語者。

若有眾生,為求名譽、或他人的供養,於修行道上,未有證得而謂證得,更是極大的妄語者。

妄語者能損自己的善根慧命,不但會失去他人的信任與敬重,易招譏諷非議,更能因一己之妄語,令他人受無窮的損害。

就是這緣故,妄語者能招他日口舌不靈、智慧短小、恒為他人鄙棄之報。

妄語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損,更能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妄語戒。

為什麼要不飲酒呢?

善男子,飲酒的人,易令神志不清,儀容不整,失態於人前,又能起恚怒暴戾、爭執打鬥。不但能傷身害體,更使惡名流布,賢人遠離,財物流失,損善根慧命。酒醉之時,能作諸種惡事,毀聲名於一旦,酒醒時才迫悔莫及。

就是這緣故,酒能為極大之災害。一切迷亂心志的藥物食品,亦復如是,務必戒除。

酒及一切迷亂心志的物品能令自他身心受損,更因心志迷亂而蓋佛性,有礙上進解脫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飲酒戒。

善男子,緊守五戒是遠離惡道不敗之法。若有眾生,不欲罹憂患、遇苦惱,就必要以此五戒為護身了。

(三)食與殺戒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以慈悲為修心之本,因此絕不輕犯殺戒。人類固然不殺,就是禽獸蟲魚,也不願傷殘,妄加殺戮。慈悲恩及一切有情,就是花草木石,也不妄加損毀,以逞心中的忿懣。

就是這緣故,很多學佛的人,不願多吃肉類。因為,吃肉的人,雖不親自宰殺有情,但是有情的性命,卻是因滿足他們的食欲而失去。自己雖未起殺心和犯殺戒,卻令屠者起了殺心,犯了殺戒。

為了慈悲,不令有情眾生受被屠殺之苦,修行的人多隻願吃些蔬菜米麥。因為植物感受痛苦的能力較為微弱,甚至全付闕如,對於採摘烹調,鮮能生苦惱如動物的反應。有些植物於枝葉被切除摘去後,不但不會死亡、或妨礙生機,反而生長得更興旺茂盛;而有些植物,則於很短的時間,雖不經採摘,也會自然枯萎死去。因此,吃素所起的殺業極微,不會受重報。

不吃有情眾生的肉,是從慈悲而起;若沒有慈悲,戒肉便顯得毫無意義了。

若眾生的慈悲或體質尚未能戒吃眾生之肉,那麼,就只好少吃及避免要親自宰殺了。若是宰殺也不能避免,那麼,也只好在宰殺之時,勿使受不必要的痛苦;食時又要感恩領受,謝其獻出生命,滋養食者的色身,不敢稍加浪費糟蹋。這樣,也不致斷慈悲之種,大礙修行之進度。

善男子,奪眾生的性命,食其色身,不論所殺所食是有情眾生或無情眾生,皆生罪愆。若只因以食維持自己的生命,又能作修行度世的事業,則能將功補過,折去罪孽不少;若是為殺而殺,殘酷不仁,則不論所殺眾生是人非人,有情無情,皆種下極大之惡業,必要領受苦果。

善男子,殺身奪命,究竟是過,雖有輕重之分、將功折罪之別,罪業終是難逃。因此,一切眾生皆依其一生的飲食習慣,種下或輕或重之殺業,生命終為其他有情無情眾生所奪,或橫死或病卒,色身也難免為彼等所噬,復歸四大微塵,成為其他生命的滋養料,以其奪人色身,色身亦為人奪的因果。

因此,若人望得善終,不欲飽經苦痛折磨才去世,就應修慈悲之心,於烹殺之時、飲食之際,當見有可修行之處與減滅苦惱之道了。

(四)四重禁

善男子,發心修行的人,若犯了四重禁,便失去佛弟子的地位,再不值眾生的尊敬,同修更恥與為伍,只以惡眾生視之,要待機緣成熟時,始再行點化。

是哪四重禁呢?

善男子,四重禁就是捨正法、捨菩提心、慳恪勝法和惱害眾生。

已聞佛法,不去切實修行,卻復執迷於外道的邪見,遠離解脫之道,這樣就是捨正法了。

已發弘誓:自覺覺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卻又退心,不欲完成誓願,這就是捨菩提心了。

已從修行之中,得殊勝解脫之法,卻吝嗇不肯示人,不願與同修共用,這就是慳恪勝法了。

已受如來的戒律,卻不遵從,而行殺、盜、淫、妄,淩逼眾生,這就是惱害眾生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犯此四重禁,便是極惡之人,再不是修行解脫的佛子了。

(五)菩薩所持的戒

善男子,菩薩為了上求佛果,下化有情,增長慧命解脫,不但不能作惡,更要積極地去行善。因此,他要守的戒,就不止於禁惡,更禁於不行善。這樣,他所守的戒就極為廣泛和嚴格了。

替菩薩帶來清淨解脫的戒可分作三大類,於禁惡行善方面,無所不含、無所不包,是度眾生到彼岸的不二法門。這三類戒,就是所謂三聚淨戒了。

是哪三聚淨戒呢?

善男子,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了。

攝律儀戒,就是緊守一切禁止身口意過失的戒律,以達致身口意的清淨,令一切苦惱不能生起。菩薩要受持一切如是導致清淨的戒律,無—淨戒不受持,否則,便是犯戒。

.  攝善法戒,就是學習和掌握一切導致清淨解脫的法門,以作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工具。菩薩要盡力修習如是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否則,便是犯戒。

饒益有情戒,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作利益眾生的事,以解除他們的痛苦,帶給他們快樂解脫。菩薩要如是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能度而不度,否則,便是犯戒。

 

善男子,由此三聚淨戒可見,菩薩除了不得以身口意作惡、不犯律儀戒禁外,尚要積極、盡力地修習善法與饒益眾生。否則,只不作惡、而不修行為善,也同是犯了戒禁,雖不致墮於惡道,也難得福祉解脫。

戒是導致清淨解脫的道路,持戒越圓滿,智慧力量就越大,清淨解脫就越徹底。否則,一切修行,必事倍功半,難有寸進。

善男子,若行者只緊守律儀、少攝善法,不饒益有情,那麼,縱得道果,只是小乘,難超阿羅漢之位。但是,持三聚淨戒的菩薩,智慧大能則遠超其上,終得證無上菩提、極果佛位。

(六)有福無罪的破戒

善男子,菩薩有時作殺、盜、淫、妄等重業,不但不算犯戒而獲罪愆,反而得福,且疾得解脫,速證無上菩提。

為什麼呢?

善男子,若菩薩為了降魔除惡,點化利樂有情,以大慈悲為本,遠離一切私欲,以絕無貪瞋癡的心,為眾生的解脫示作種種惡事,犯種種戒禁,又自甘接受業報的懲處,那麼,所作的惡,一切戒禁的違犯,皆是善巧方便、度眾生的權宜,實無惡可作,無戒可犯。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菩薩慈悲無私、自我犧牲的救世精神,令他所作的殺、盜、淫、妄等重業,皆成假惡真善。不但不招罪咎苦果,反成功德,增成佛的資糧。

(七)六和敬

善男子,學佛的人與其他行者共處,或在學佛弘法團體之中,在六方面,要和睦相處,互相敬重。這些在團體生活中所應採取的待人處事態度就是所謂六和敬了。

是哪六和敬呢?

善男子,就是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見和敬和利和敬了。

學佛的人要身和敬,就是在團體生活之中,—切行為舉止,對自他都要和順尊重,使團體之內,沒有任何爭鬥,人人樂處其中。

學佛的人要口和敬,就是在一切的言談裏,不論是閒話或議論,對自他都要和順尊重,使團體之內,常聞柔雅誠懇之聲,令人樂於聞聽,常欲處於其中。

學佛的人要意和敬,就是在—切的心意裏,對自他都要和順尊重。就是在沒有任何人覺察到的地方,也同樣保持內心的和敬,不存任何偽善。這樣,團體便充滿和善的氣氛,令成員皆樂處其中。

學佛的人要戒和敬,就是徹底遵從團體的規條,恪守如來的戒律。於一切共議的戒禁,皆和顏悅色地接受,且恒起敬重。務使團體之內,成員皆依法守法,互相信賴,人人樂處其中。

學佛的人要見和敬,就是對世間及出世間法,要共同地執持一個正確的見解。於真理的辯論分析,要採取和平的態度。對他人思想的自由,要恒加敬重。務使團體之內,各成員皆能和平地、互相尊重地研討佛法,令人人皆有所得著,遠離邪見,住於解脫知見之中。

學佛的人要利和敬,就是在團體生活之中,要憂戚相關,甘苦與共。對他人的權益,要恒加尊重。一切資財,權利、義務皆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莫為一己私利而起紛爭。務使各成員皆能和平共處,互敬互愛,人人樂處其中。

善男子,此六和敬不特是僧團、弘法團體成員所應力行,也是一切在家眾生於群居時所應遵照,以達成和敬的目標,使眾生能融洽愉快地共處,互長善根慧命。

第四章  欲、解脫與道場的正確認識

(一)解脫從欲而生

解脫是否從止息一切欲念而生的呢?

善男子,欲是導致生命和輪迴的主因,是一切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的起源,但是,它也是成佛的動力。

若是一切的欲念都止息了,那麼,便再沒有求道之心、證果之願,沒有智慧、大能、解脫可證。就是能擺脫生死輪轉,也會失去生命力的璀璨與自由,不能遊戲三昧於一切的時空裏,親證佛身的超越了。

因此,眾生有些欲念必要止息,有些欲念卻不應止息,反要持續、增強。

那麼,要止息的,是哪些欲念;而不要止息的,又是哪些欲念呢?

善男子,眾生要止息摒除的是一切惡的欲念;不要止息、反要持續、增強的,是那些善的欲念。

哪些是惡的欲念須要止息摒除呢?

善男子,就是一切從貪、瞋和癡而起的欲念了。

貪令人患得患失,為得失的疑慮所縛,心中常起牽掛,喪失和平安樂。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灑脫無憂。

瞋令人氣量狹窄,忿恨不滿,傷害自他,恒為世間人事所激怒,喪失內心的和平安樂。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胸襟豁達,怡然無惱。

癡令人執著虛妄為真實、真實為虛妄,應捨棄的卻堅持,應堅持的卻又捨棄,心思紊亂顛倒,常白吃苦果,喪失和平安樂。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使智慧增長,住於解脫之中。

那麼,眾生所要持續、增強的又是哪一些欲念呢?

善男子,就是—切從無貪、無瞋、無癡而起、高貴清淨的欲了。

行者有四個高貴清淨的欲,念念不捨,時刻勇猛精進,以求達成。這就是他們發心修行時所許的四弘誓願了。

他們誓願;不畏辛勞,也要度盡無邊眾生。

他們誓願:要以無比的堅忍,斷盡一切煩惱。

他們誓願:要以無比的毅力,學會無量解脫之法門。

他們誓願:要以無比的精進,把潛藏心中的佛性

大能全部顯現,成為一位佛陀覺者。

善男子,這些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為本的欲,就是善的、清淨的欲,是眾生所應持續、增強的欲了。

(二)欲的駕御

善男子,欲的全然止息,只是沒有生機的寂靜,並非活潑喜悅、生意盎然的解脫狀態。

欲力好像澎湃的瀑流,可以氾濫成災,摧毀田園,溺殺生畜,也可以灌溉田地使萬物生長,利益眾生。但是,它本身卻毫無節制,必要受到統御,始能發揮它建設性的效用。

要靜止那洪流馳想,是多麼困難、違反自然、又徒勞無功的事情啊!

既然那洪流可以利物濟人,那麼,就應善加疏導利用,不使成災、反令益人了。

善男子,眾生的生命就是由欲的洪流所成,要止息它、絕滅它,是違反自然、困難重重、徒勞無功的事情,且能引起自我的矛盾衝突,不但不能導致快樂解脫,反會生起各種邪見異行,陷眾生於惘然困惑之中。若是放縱欲力,不加節制,卻又遺害不少。

因此,解脫並不是從否定身心的自然需要、虐待身心而來,也不是從縱欲而生。

就是這緣故,一切提倡欲力應該放縱或絕滅的眾生,都陷於邪見,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只有那些依中道行事、以自利利他為本、善導欲力的眾生,才能得到智慧大能和豐盛無憂的生活。

善男子,從苦惱解放出來,並不是要經很久遠的時間才突然出現的事。

只要眾生持如來的戒律、修如來的行法,他便能把原來不羈的欲力馴服,使自己的解脫天天增長,令住於世中,亦不覺其苦,反見其樂,既不厭離世法,也不執著它不捨,且能動靜相宜,出入隨意。

善男子,眾生的解脫深淺久暫,有賴於欲的駕御成功與否。若能智慧地善用欲力,開拓佛性,那麼,成道證果,得到無上的智慧、大能與解脫,便是必然的事了。

(三)解脫成就於世間

善男子,眾生的智慧、大能和解脫,是要在世間經歷各種嚴格的考驗,才能磨練出來的。

為什麼呢?

因為,只有在世間苦樂參半的生活裏,眾生才能遇眾多的機緣,發揮他的善根德性和慈悲喜捨精神,以此開拓他的智慧與大能,令得解脫。

若沒有世間的苦惱、挑戰,眾生的德性能耐,便只會恒久潛藏不露,無法顯現了。

只有面對困難挑戰,把它們克服超越;在試探出現的時候,能夠自製,不落穢行;在得失毀譽之間,不起激動,心地平和,才是真正的解脫。

在惡世之中,能得如是解脫的人,能於任何地方,都得自在,不讓外緣擾亂他內心的清淨與安寧。這樣,他才能以灑脫超越的心境,行大功德,普度眾生,啟導愚昧不肖,而終不生厭氣餒。

善男子,避世偷安、不理人事的眾生,雖看似與世無爭,灑脫超越,實多愚癡荏弱之輩,並未得到真正的解脫。

為什麼呢?

因為,避世的眾生,多是不能面對現實考驗、不敢接受挑戰、無力抗拒試探的弱者。他們身心軟弱,怯於面對困境,只有事事規避,一走了之,遠離世間人事的紛擾,捨棄困苦所能給與的鍛煉,永遠淪為失敗者。

世間的苦惱,無處不現。若只顧逃跑卸責,只會常處被動,恒為環境逼迫,心常憂惱,不能自主。這樣,實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脫。

這些眾生,不肯提起精神志氣,克服困境,自作守護,自解疑難。於是,他們便永遠流於低下、無能、無助、厭懼世間,永遠不能從外境的滋擾解放出來;自身得不到安靜,更遑論救世度人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追求解脫的眾生,是不能離世而得解脫的智慧與力量的。

他必要恒常處於惡世之中,面對困境,鍛煉他的心志。遇到艱苦越多,心志增強的機緣就越大;困難克服越多,他的解脫也就越徹底了。

他要處於一切世事紛爭之中,心境湛然不動,絕不受外緣所擾而失安樂,始終不為物縛。他既不緬懷過去不捨,也不浪費光陰,憧憬未來於幻想之中。這樣,他便不受過去的支配,不為無用的幻想虛耗了光陰,每一刻都能醒覺地活著了。

善男子,眾生能如是處惡世、行俗事,而不起執著、不生苦惱,才堪稱為一位真正的解脫者。

(四)出家在家皆以俗世作道場

善男子,修道學佛的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各依因緣秉性,而為沙門,或作居士,於證果成道,實無分軒輊。

菩薩為了親近攝取眾生,修慈悲喜捨,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事業,常欲以居士身行菩薩道。因為,只有投入世間,始能得最大的機緣,把佛性成熟。

就是這緣故,他們要以俗世為道場。為利益眾生故,他們於世間技藝學術,皆勤於修習,通曉嫺熟,更能營積財富、或處於權貴之位,以便通過錢財權勢、諸種學藝,作世間事業,解救有情當前之苦,再依其根器,開示出世間解脫之法,使永滅苦因,恒得自在,不須他人救助,反能布施於人。

他們點化眾生,並不拘泥形式教條,只欲傳揚正理,故能攝取信眾無量。就是持有邪見的異教徒,也深受潛移默化而不自知。因此,能化無數外道行佛法得解脫,而不強求其自覺自認已入佛之門。既不執著門戶派別之見,也絕不居功,只以度眾生為本。

善男子,在家而行菩薩道,遇惡因緣甚多,故甚難行。但是難行能行,功德則以其難行而更豐碩,心智的長進就更速,證道成聖的時間就越短。

那麼出家修行的人又如何呢?

善男子,出家行者,欲把全副精神,用於精研經、律、論三藏。又需清淨的環境,修習禪定。於是,他們便拋棄了世俗的事,在寺院裏勤奮用功,學習經論,修習禪定,增長智慧與心力。待學有所成時,便要到處點化眾生,以弘法為終生事業。

出家的人,因以修行弘法為事業,不積世間財物,不事俗世的生產,卻只為世間的眾生積福慧,耕耘他們的心田,播下佛種,因此,是應受世間的供養,令衣食無缺,得健康的身心,能為眾生作導師及解惑者,恒以佛法作布施。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論在家出家,皆以眾生的禍福為念,常以自利利他為本,時刻不忘救世度人。

在家的行者,慎持戒律,於俗世事務,雖處於其中,卻不起執著,心無掛礙,清淨無汙。雖身未出家,心卻與出家無異。

出家的行者,雖處於寺門,禪定用功,不事世務,但是心存度世。雖身出家,仍然悲天憫人,常回俗世說法。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在家與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為道場,完成證道的事業。

第五章  「無我」對解脫的重要性

(一)止息視五蘊為「我」的執著

善男子,無知的異教徒,不識如來的聖教,不追隨聖弟子,不守聖戒。

他不親近善知識,不識善知識所遵奉的教旨,不修善知識的行持,也不守善知識的戒律。

他或認「我」中有色、受、想、行、識,或認為色、受、想、行、識中有「我」,思想顛倒,妄執不實為實,執假為真,迷信心外的神鬼,甘受役使,卻不智信佛法,爭取智慧與解脫。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的事實。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識本身並無實體,只是依賴各種條件而生,緣合而聚,緣盡即散的事實。

他錯誤地追求,執著色身,肯定地說此就是他的「我」,也同樣錯誤地追求、執著受、想、行、識為他的「我」。

他執著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為「我」,這樣,他便建立了一切苦惱束縛的因緣,令自己遠離解脫了。

但是,碩學的聖弟子,熟諸如來的聖教,嚴守聖戒,勤奮地與其他聖弟子們一起修學,樂近善知識。

他不認為「我」中有色、受、想、行、識,也不認為色、受、想、行、識中有「我」。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是遷流不居的事實。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的事實。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並無實體,只是依賴各條件而成,緣合則聚,緣盡即散的事實。

因此,他並不追求或執著色、受、想、行、識,說是他的「我」。

善男子,他不執著這五蘊為「我」,於是,他便無處不自得,能從任何的束縛解放出來,現世便得到涅槃的喜悅了。

(二)四重空與解脫

善男子,若人能真的不再執持著色、受、想、行、識即是「我」的見解,從這時起,他便不會再貪著世間任何的東西,心靈即時得到淨化與解脫。

無所貪著,他便不再為任何事情激動。不再激動,他便即身證入喜悅的解脫之中,再不為這世間任何事物所束縛。

善男子,一位親證涅槃解脫的聖者,能夠體會四重空的真義。

他切實地:

(一)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有「我」的存在;

(二)看不到有「我」能呈現在任何人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三)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任何人能具有「我」的存在;

(四)看不到任何人能有一個「我」,呈現於他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他看到自己並沒有什麼實缽,可以擔任兄弟、朋友、弟子等角色,也看到任何人也沒有實體,可以擔當兄弟、朋友等角色。

他能這樣,便到達了無我的境界。沒有執著,不為人我的任何做作所激動,不受各種世間欲念所束縛,從而得到真正的自由與解脫。就是處於——切濁世之中,他無所執著地生活,使他恒常處於涅槃的喜悅裏。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能住於四重空中的聖者,不論處於什麼境地、面對什麼困難,也不會感到絲毫的苦惱,卻只會無憂地住於心靈的極度自由與解脫之中。

(三)解脫從放下「我執」而生

善男子,「我」的執著,是世間一切痛苦的來源。

為什麼呢?

因為,起了人我之別、你我之想,他便會與人比較高低,求勝於人,不甘屈居於下,成功時便快樂,不成功時便苦惱不歡了。

為了面子地位、讚譽擁戴,他便時刻與人爭強。一切自身內外之物,都成為比較的對象,令他精神緊張,為優勝的追求而焦慮,為敗落的陰影而擔憂。

他追求別人的嘉許,恐罹他人的恥笑。這樣,他便讓自己的快樂操縱於他人的手裏,由不斷變遷的外境所裁決,令自己的感受恒由外緣所轉,絕無自主可言了。

這些苦惱全都是從「我」的執著而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若要得到真正的解脫,「我執」便必須放下。因為,沒有了「我」的執著,便再沒有「我」的得失之憂慮,內心便會變得和平。不但不再受外緣所激動,反能融成一體,化惡為善,化敵為友,生活在與天地萬法極度協調的喜悅之中。

(四)止息對別人的執著與希冀

善男子,對他人的執著與希冀,是很多苦惱的來源。

為什麼呢?

因為,對別人有所執著和希冀,他的快樂與痛苦便操縱在他人的手裏。若別人要他快樂,便給予他所期求的東西;若要他痛苦,便拒絕給予。

別人能通過對他所執著希冀的事情,有意或無心地窒礙,令他不得滿足,反陷於失望、憤怒、怨恨、羞辱、焦慮和種種苦惱之中。

就是因為他對別人有所執著、有所期求,他內心和平的自主便喪失了,令自己淪為他人俎上之肉,任人擺佈愚弄,陷於被動無助。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眾生的解脫,是從放下對別人的執著與希冀而生。因為,無求於世,他便回復情緒的自主,內心的和平不再由別人的施與或拒絕所左右。

無求於世,眾生不是變得很孤獨無助嗎?

善男子,除了住世的佛陀和大菩薩外,有哪些眾生能夠沒有煩惱,智慧、力量、解脫與慈悲都堪作你皈依的物件,能夠給你徹底的救度呢?

善男子,若是沒有的話,向任何世間的眾生尋求持久徹底的救度就只會導致失望與怨恨了。

就是這緣故,追求解脫的眾生,不應對任何世人起任何執著與希冀,卻只應倚賴自己心中的佛,讓他施與一切不可思議的救度。

善男子,心、佛、眾生本是同體,這樣,心佛自度眾生,不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嗎?還有什麼可以置疑的地方呢?

第六章  導致身心解脫的三十七個行法

(一)三十七道品

善男子,有三十七個導致身心解脫的法門,共納入七組之中,可供眾生憑自己的秉性志趣,擇一修行。雖入手不同,實殊途同歸,成果無異。眾生若把這三十七法互相補足,擇己所需而作修行,更生相輔相成之效,令每一法更易成就。

(二)培植五根

善男子,有五個心理的根基,眾生必要細加培植,才能建立修行解脫的立腳點,奠下智慧大能的基石,令自身的佛性能逐漸顯現。這五個根基就是五根了。

是哪五根呢?

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了。它們對修行者的重要性,有若根對草木一樣,若付闕如,慧命的增長便沒有可能了。

什麼是信根呢?

善男子,對佛法深思熟慮,確認合理可信,可以驗證之後,就要身體力行、認真求證,時刻保持心中的信念,矢志不移,絕不三心兩意、反覆無常。這樣,修行的人,才能親證佛法的真實與好處,不會只流於徒勞無功、令人恥笑、對自他的解脫毫無幫助的戲論。

這種不移的信念根基就是信根了。

什麼是精進根呢?

善男子,應該去做、或已立志去做的事情,就要勤奮地去做,並且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陷於拖延怠惰,把應做的事情擱置,令進度緩慢,以致一生的時間過去了,也—無所成。因此,勤奮努力,是證道解脫的必需。

這種勤奮進取的心理根基就是精進根了。

什麼是念根呢?

善男子,於一切佛法,行者必要時刻憶念,不使忘失;於行住坐臥,一切身語意的活動裏,都要時刻警醒;以身行佛法,不得違佛理、墮邪僻,因而陷於魔道。這樣,才能體驗佛法的好處,增進解脫。

這種念念不忘佛法、念念不忘行佛法的心理根基,就是念根了。

什麼是定根呢?

善男子,學佛的行者,若要世間或出世間的功業成就,必要精神統一、心力專注,才能發揮內心的潛能,建蓋世之奇功,利益自他,度己度人。因此,他必要培養止息妄想紛亂的能力,才能增進解脫。

這種統一精神、祛除妄想的心理根基,就是定根了。

什麼是慧根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對一切世間的俗事有為法、及出世間解脫的無為法,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見解,並且常欲多見多聞,增長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愚癡妄想,能儘早除去,令一切身語意的活動,皆能從智慧而發。這樣,他才能增進智慧解脫。

這種追求智慧、明辨真偽的心理根基,就是慧根了。

善男子,這五個心理根基,必要牢固地建立,心靈的力量,佛性的大能,才能逐漸顯現,帶給眾生解脫,否則便如無根之草木,沒有成長生機可言了。

(三)善用五力

善男子,五根的建立需要主動的努力,但在建立之後,便能產生五種力量,不但令眾生有所受用,更使五根因而一天比一天深厚牢固。這些力量就是五力了。

五力是指哪五力呢?

善男子,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了。

什麼是信力呢?

善男子,由信而起的力量就是信力了。

信的威力不可思議,令心識能發揮無窮的力量,可以心造物,創造環境,成就一切。力之所至,更能超越一切時空的束縛,使行者於處處都能自主自在,不受桎梏。

什麼是精進力呢?

善男子,由精進而生的力量就是精進力了。

精進的心態,使眾生勤奮地去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這種努力是一切成就所必須,若付闕如,便沒有任何成功可言,就是俗世功業也不可得,更遑論出世間的智慧大能了。

什麼是念力呢?

善男子,由憶念而生的力量,就是念力了。

念力使人能執持自己的目標理想,永不忘失放鬆。這樣,他便矢志不渝,未得到徹底的成功,便永不放棄努力,時刻都在警覺注意、鬥志激昂之中,成為邁向成功的動力。

什麼是定力呢?

善男子,由止息紛亂妄想而生的力量就是定力了。

若人成就了精神統一、制心一處的心理根基,他便能進入各種禪定的境界,在定中發揮不同程度的定力,完成自己的事業與願望。定力高的行者,更可引發心識的力量,行各種神通變化,獲得各種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能用以度己度人、利己利人。

什麼是慧力呢?

善男子,由慧根的建立而生的力量,就是慧力了。

建立了慧根的人,已得到獨立思惟、辨別是非真偽的根基和志趣。對一切法都能仔細分析、徹底求證。不願受任何邪見所惑,卻要勘破一切虛妄,破邪顯正,使自己身語意的活動,皆從慧而生,不掉愚癡的陷坑,不落外道的邪見。常能身行佛陀的智慧,無有過失,因而遠離苦惱而得永樂,更堪作救世的明燈,指點迷途的眾生。

善男子,學佛的人,對此五力,要時刻加以運用拓展,才能使它們壯大,增加自己心智的力量,邁向自在解脫。

(四)作四正勤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眾生,有四事必要時刻警醒注意,勤奮力行,無時稍為鬆懈,始能增長慧命解脫,趣向聖果。這四事就是四正勤了。

是哪四正勤呢?

善男子,四正勤就是(一)已生惡令滅、(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學佛的人,於現有的壞品行,要時刻注意,作適當的努力,把它徹底清除。不論要費多少時間,多少氣力,也絕不畏懼氣餒。天天不斷地提醒約束自己,直至惡習不再生起、徹底除去為止。這就是已生惡令滅了。

他於一些未沾染的惡習,要保持警覺,克制自己。決不以身嘗試,造新的惡業,卻要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心志和自製,令能面對一切試探誘惑而不墮邪道。使自身在濁世裏,也能保持清白無汙。這就是未生惡令不生了。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但要諸惡莫作,也要眾善奉行。因此,對於自己尚未有的善良品性,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不懈地培養。恒以善知識、聖賢、菩薩、諸佛世尊為榜樣,天天作適當的努力,務使德行能夠建立,利樂自他。這就是未生善令生了。

他對已建立的德行,也要時刻注意,不斷勤奮地去維持和擴充,令小的德行成為大的德行。從獨善其身以至兼善天下,使自己的行止,能立言立功立德於世,使天下眾生,皆蒙受其恩澤。這樣,他才能實現普度眾生的宏願。這就是已生善令增長了。

善男子,修行的人,必要在這四方面,作恰當的努力,才能遠離苦惱,得到解脫。

(五)增長七覺支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培養心靈七方面的覺醒,才能增長自己的慧命解脫,使煩惱逐漸消除,常處於聖者恬靜愉悅、無所執著的灑脫之中。這些內心的覺醒就是七覺支了。

是哪七覺支呢?

善男子,就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和行捨覺支了。

什麼是擇法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必要覺醒內心思考分析、辨別真偽的能力。要知道哪些是惡法,能導致苦的出現、不斷的輪轉生死;哪些是善法,能導致苦的熄滅,趣向智慧、大能、涅槃解脫。他要執持善的法不捨,對惡的法卻能遠離不染。

這擇善去惡能力的覺醒就是擇法覺支了。

什麼是精進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必要覺醒內心勤奮向上的能力,才能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使惡法能夠止息、不復生起,又能使善法不斷增長。這樣,他才能有所得著,步向涅槃解脫。

這勤奮向上能力的覺醒就是精進覺支了。

什麼是喜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內心感受喜悅的能力。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面對什麼事物,他的喜悅仍要持續不減。他要參透無常無我的道理,不斷增長善法智慧,遠離任何執著顛倒。這樣,他便不會墮於得失的苦惱之中,才能遠離一切憂悲之想。由沒有錯誤的執著,而令心中的喜悅能夠生起與持續。

這感受喜悅能力的覺醒就是喜覺支了。

什麼是輕安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學習對一切都能徹底放下,不受任何無常的心物所繫縛。這樣,他才能覺醒和增長內心經常輕鬆沒有束縛、安寧沒有掛慮的感受的能力。使他無論處於什麼地方,也能事事灑脫,沒有任何苦惱。

這感受輕鬆;安寧禪悅能力的覺醒就是輕安覺支了。

什麼是念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內心憶念執持解脫善法的能力,使他在任何的時間和境地裏,對導致苦滅樂生之法,都能清楚明瞭,念念不忘,時刻用作行為的指南,令自己能離苦得樂,趣向解脫。

這憶念執持能力的覺醒就是念覺支了。

什麼是定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心中禪定的能力,使自己的精神力得以統一。這樣,他才能祛除妄念思潮,集中心力,完成世間或出世間的事業。否則,心識的巨大力量便無從發揮。就是世間俗事,也因心力渙散不易成功,更遑論成就各種神通大能和出世間的智慧了。

這種專注心力、祛除妄念能力的覺醒,就是定覺支了。

什麼是行捨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內心對一切外緣刺激都不起任何苦惱不快反應的能力。他要知道一切都是遷流不居,沒有實體,無可執持。因此,他不為一些已過去或尚未發生的事情苦惱,卻泰然地面對剎那生滅的現實,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對不能改變的,則淡然接受,沒有絲毫激動。因為他知道激動無助於解脫,反會帶來不必要的苦惱。

這對外緣不起苦惱或不快反應的能力的覺醒,就是行捨覺支了。

善男子,眾生若於這七覺支不斷修行,他便能祛除煩惱,得到智慧解脫。

(六)依八正道生活

善男子,眾生的身語意活動,必要依八個準則而行,才能止息痛苦,消除煩惱,令慧命解脫能夠增長。

這八個準則就是八正道了。

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什麼是正見呢?

善男子,知道苦的意義、苦的存在,知道苦能止息,又知道哪些行為能導致苦的生起,哪些行為能導致苦的止息,對宇宙萬法的成住壞空有正確的見解,不執著空或有、苦或樂二邊而行中道,不著戲論,不為外道所惑,遠離顛倒,深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這就是正見了。

什麼是正思惟呢?

善男子,—切思惟之中,不生邪念惡意,不受淫欲所操縱,不起貪、瞋、癡之想,清淨無汙,不損自他操守,卻增長自他慧命解脫,遠離顛倒,這就是正思惟了。

什麼是正語呢?

善男子,若人口舌遠離妄語、綺語、是非讒言,不作戲論,不謗正法,語常清淨,不損自他慧命解脫,這就是正語了。

什麼是正業呢?

善男子,不作殺、盜、淫、妄和一切能招致苦果的業,本身雖不—定是惡(如飲酒及服食迷亂心志的物品),但卻能成為作惡的因緣,也同樣戒絕不作,務使自己的業能夠清淨,這就是正業了。

什麼是正命呢?

善男子,捨棄不正當的職業,遠離—切與殺、盜、淫、妄和與迷亂人心有關的謀生方法,只以增長自他福慧的事業為生計,這就是正命了。

什麼是正精進呢?

善男子,立志、努力、不斷地除去已生起的邪惡品性;於未曾生起的邪惡品性,又能禁之於未發;尚未生起的優良品德,能令生起;而已經生起的優良品德,又能令保持和增長,以至完美。—切的努力、都適時恰當,盡力而為卻不強求速成,這就是正精進了。

什麼是正念呢?

善男子,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於自己的身心活動,能經常覺察注意,知道這些活動為什麼如是的生起;也要經常覺察注意宇宙的一切法,雖是有善有惡、有淨有染,但皆是遷流不居,永無實體,無常無我;時刻憶念以身行佛法,不斷修行解脫,以得永樂,這就是正念了。

什麼是正定呢?

善男子,攝心不亂,專注—境,在定中以正念引發和駕御禪定的力量,增長自他的慧命解脫,遠離一切邪僻妄念,只住於清淨無垢之中,這就是正定了。

善男子,八正道是眾生安身立命,修行證道所應執持的行止準則,是離苦得樂的指南,堪為眾生奉作圭臬。

(七)習四念住

善男子,凡夫有—法,能夠導致清淨、克服愁哀、祛除痛苦,使行為端正不失,達到涅槃的彼岸。這方法就是四念住了。

什麼是四念住呢?

善男子,四念住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對自己的身體、感受、心意和外在諸法時刻注意觀察,念念分明,以消除對此四者的執著,達致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於身體上呢?

善男子,念住於身體的時候,眾生要專心繫念。若在禪定,於出息入息,都要習中注意。在呼氣的時候,他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呼氣;在吸氣的時候,也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吸氣。他要訓練自己,出息安靜,入息也要安靜,專注習中,不為妄想思潮起伏所掩蓋。

若在進退之際,在穿衣吃飯,大小利便,一切行、住、坐、臥的行為上,也同樣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

眾生要觀察自己的身體,自踵而上,自頂而下,觀石皮膚所包藏的種種不淨,體內的血汗脂肪、膽汁痰膿、屎尿涕唾,以及種種不淨。

再者,眾生要觀察理解自己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假合而成,終必有散離之日。他朝必如墓園裏的白骨,皮肉分離,生機盡去,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體內的種種生滅活動,他便對自己的身體成為一位旁觀者,不再執著自己的色身,自作繫縛地與它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就從肉身的得失煩惱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於感受上呢?

善男子,眾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經歷愉快的感受時,對所經歷的愉快感受,心中須了了分明;在經歷不愉快或中性的感受時,心中也須了了分明。

他要仔細觀察,知道這些感受是否真正的苦、樂、或非苦非樂的感受。

他要觀察,注意這些感受的強度、特性和成因,令自己了了分明,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和為什麼自己會有如此的經歷。

他也要知道,一切感受,皆是生滅不定、無可執著的。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自己一切感受生起與幻滅的因由,他便對自己的感受成為一位旁觀者,不再執著任何感受,不再自作繫縛地與它糾纏在—起。這樣,他的精神便從感受的苦樂不定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於心意上呢?

善男子,眾生若是貪欲熾盛,或清淨寡欲;瞋恚暴戾,或忍耐調順;愚癡迷惘,或智慧清明;心念專一,或妄想紛亂;心志高潔或卑下;心智下劣或優越;心力集中或散漫;心得解脫或心著繫縛,他都要了了分明,知道自己的真正心意,知道它的特質與生起的因由。

他也要知道,一切心念,皆是生滅不定,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自己心中一切的意念,知其真相及生滅的因由,他便對自己的心意成為一位旁觀者,不再執著自己的心意,不再自作繫縛地與它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就從心意的高下優劣與清淨污染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於世間諸法上呢?

善男子,眾生在使用一切用具、器皿、物質的時候,要知道皆是由四大種假合而成的。

在看到、接觸到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的時候,他要知道,他們同是四大種假合而成。

他要知道,充滿虛空的三千大幹世界,沒有一法,不是由四大種假合而成,緣聚則成、緣散則滅,時刻都在生滅不定中,絕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諸法,知道它們永遠遷流不居、永無實體的事實,他便不再執著世間的一切法,不再自作繫縛地與它們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便從世間諸法的得失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善男子,眾生若能如是把心念住於身體、感受、心意和世間諸法上,他便能漸除執著,克服愁哀苦惱,在一切處,皆能得到自在解脫。

(八)建立四如意足

善男子,追尋解脫的眾生,要培養在四方面皆能令事事如己意的精神力量,使一切所欲或不欲的事情,能隨自己的意願出現或幻滅。這些精神力量,就是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了。

是哪四如意足呢?

善男子,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和思惟如意足了。

這四如意足是從精神專注、止於一境、不起妄念的禪定而生,能為行者帶來巨大的制心造物能力,使他所希冀的事情能圓滿地顯現,真正地做到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和際遇。

什麼是欲如意足呢?

善男子,欲如意足就是通過自己的欲力希冀,引發心識的精神力,使它隨順因緣,依宇宙萬物生滅的原理,把自己的志願一一實現,令欲力能得滿足,顯示生命活力與璀璨的完全能力。

什麼是精進如意足呢?

善男子,精進如意足就是令一切事業能獲成功之勤奮心態的完全建立。若沒有完全的精進力,修行證果便給怠惰所窒礙,不能增長慧命解脫。若具完全的精進力,行者便能時刻不忘勤修善法,這樣,他便能疾證道果。因此,精進如意足的建立,能令一切功業顯於成就,不因疏懶而虛耗光陰,終致一事無成,便完結了一生。

什麼是心如意足呢?

善男子,心意足就是在任何時間和境地裏,都能保持精神集中專注,念念分明,不起絲毫紛亂散漫的完全能力。有了這樣完全的精神統攝力,行者才能住於湛深的禪定裏,引發智慧大能,使一切疑難,能得解決,令一切清淨之欲,能得成就。

什麼是思惟如意足呢?

善男子,思惟如意足就是以作意思惟的活動,窮宇宙—切心物的原理,駕御及帶領生命力在一切的時空裏,作個別理性活動的完全能力。有了這完全的理性思惟力,行者便能親證宇宙的實相,不為虛妄所困惑。這樣,他便能智慧地運用一切的自然法則與力量,君臨萬法,雖處於其中,而不失其主宰之力。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努力建立四如意足的行者,將漸得到大能與解脫,以致能遊戲神通於宇內,以心轉萬物,今一切順道,皆如己意。

第七章  普度眾生的菩薩行法

(一)菩薩與四弘誓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若不以一己的解脫為滿足,卻發心要於自覺自利之時,兼覺他利他,雖然自己尚未得度,仍不吝把自己有限的智慧力量,利樂點化有情,這樣,就算他仍然處於凡夫的境地,尚未證入聖境,他已堪稱為一位菩薩了。

每位菩薩必發四弘誓以表明心志,發誓後便要矢志不渝,力求圓滿誓言。否則,便不是真正的菩薩,不配如是的稱謂。就是已入聖地,退心不履行誓願的時候,仍即時喪失菩薩的地位了。

究竟是哪四弘誓願呢?

善男子,四弘誓願就是: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善男子,時刻不忘努力地完成這四弘願的才是真正的菩薩,否則,只是假名菩薩,不值人天的尊敬,不能成就佛陀的智慧、大能與解脫。

(二)四無量心

善男子,立志救世的菩薩,要培養四無量心,以此四無量心帶領他一切的身語意活動,達成普度眾生的目標,完成他所發的四弘誓願。

是哪四無量心呢?

善男子,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捨無量心了。

愛護眾生,給與幸福安樂,不令墮於憂悲苦惱,常示以修善解脫之道,增長他們的福慧,不使再種苦因,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猶如自己的親子,自視為慈父,呵護無微不至,無有窮盡,這就是慈無量心了。

憐憫那些行為顛倒、常造苦因、他日必受苦果的眾生,為了他們不避艱辛,不畏毀辱打駕,也要伺機勸諫點化,示以正路;又於正受苦報的眾生,善言勸慰,為他們作種種布施,儘量減滅他們的苦惱,並解說他們受苦的因由、及不令苦惱復生之法,平等看待一切有情,以他們的苦惱為自己的苦惱,憐惜無有窮盡,這就是悲無量心了。

樂見眾生平安順遂,離苦得樂,更能常行善法,增長福慧,趣向解脫,心中便喜不自勝;就是眾生的成就解脫,更勝於自己,也不生嫉妒,同是滿心歡喜,平等善視一切眾生,為他們的得著而高興讚歎,快慰無有窮盡,這就是喜無量心了。

心中不執著任何的眾生與事物,深知他們都是遷流不居,永無實體,如同虛幻,就是自身亦復如是;徹底止息一切貪、瞋、癡的意念,不起任何激動,不生任何不快的感覺,摒除所有導致煩惱和窒礙解脫之法,捨棄惡法無有窮盡,這就是捨無量心了。

善男子,這四無量心是救世的動力,為一切菩薩所應培育與壯大。

(三)四攝法

善男子,救世的菩薩,可以四法,親近攝取眾生,爭取他們的信任,達成感化之目的,令他們修行善法,趣向解脫,能夠自利利他,共行菩薩的事業。這四法就是四攝法了。

是哪四攝法呢?

善男子,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了。

布施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對處於貧困的眾生,常以資財救濟;對因沒有知識技能而生活艱苦的眾生,施以教育;對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眾生,善加開導;對正陷於苦惱驚怖中的眾生,呵護救度,令苦惱減滅,皆是布施,可使眾生樂於親近,易於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愛語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菩薩若要眾生樂意信奉受持自己的行法,他就必要儀容調順端正,品行高潔,對眾生必要關懷備至,才能贏取眾生的信賴。要達成這目的,他便要注意日常的話語了。

在眾生功業順遂、德行日進的時候,他要誠意欣賞讚美,令他們繼續向善;在眾生遇到挫折、苦惱或驚怖時,要軟語撫慰、善加開導,令能克服困境;在眾生行不善的時候,他要起悲心、善加勸諫,令止惡行善。

菩薩自身,則要遠離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和綺語。自己見到的,就說見到,聽到的就說聽到,覺察到的,就說覺察到,知道的就說知道;相反的,見不到的就直說見不到,聽不到的,就直說聽不到,覺察不到的就直說覺察不到,不知道的就直說不知道,絕不作任何欺詐。

菩薩如是所發之語,皆是愛語,可使眾生樂於親近,易於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利行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菩薩為了救度眾生,常作利他之行,就是資財億萬,地位尊崇,為利益有情行事時,卻能自謙如奴僕,殷勤如子事父母,心中遠離任何驕慢,平等看待一切眾生,不捨慈悲憐惜之心。

菩薩所作種種利益眾生的事,可使眾生樂於親近,易於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同事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救世的菩薩,不能與眾生遠離,讓隔膜樊籬生起,因此,他必要經常與眾生相聚,一同生活、工作、學習或遊戲。這樣,他才能爭取他們的友誼,被視作一份子。

如是相聚,皆是同事,可使眾生樂於親近,易於攝取,方便授以清淨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善男子,四攝法是親近攝取眾生的良方,為一切菩薩所應修習。否則,救世的事業便難有進展,佛法也難弘揚於世了。

(四)六度

1)六度的意義

善男子,菩薩只要修習六種行法,便可渡過生死的苦海,登於彼岸,獲取無限的智慧、力量與解脫。此六法能度一切有情,因此稱為六度。

六度是什麼呢?

善男子,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它們是自度度他的利器、解脫的必需,不行此六度,成佛就絕無可能了。

什麼叫布施呢?

善男子,布施可分為三種,就是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都是對有需要的眾生所作的施與。

以金錢財物施與貧窮的人就是財施。

以世間的技藝知識和出世間的智慧及解脫法教導眾生就是法施。

在眾生陷於憂悲苦惱的時候,給以援助,減滅他的驚怖痛楚,這就是無畏施了。

善男子,財施和世間法的布施較易辦到,但作無畏施則不是人人能為。至於導致智慧、大能、解脫的世出間法布施,更是鮮有能勝任的了。因此,以佛法布施是最上等的布施。

什麼叫持戒呢?

善男子,在一切的身語意行為上,時刻保持清淨,離諸污垢惡業。若有不善處,立即離捨、懺悔,誓不再犯。在善的行為上,已生的令繼續增長,未生的設法培育,令能生起。在一切能饒益眾生的事情上,必樂為之,切戒吝嗇懈怠、錯過利樂有情的機會。如來及僧因所定的戒律,必要遵守不犯,這就是持戒了。

善男子,戒律是為引導凡夫遠離他日必會帶來苦果的惡業而設立的。一切凡夫為了自己的利益,必須遵守,但是得道的菩薩,一切的行為,已自然地不犯天條,不觸戒禁,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因此,他們實是無戒可持的了。

什麼叫忍辱呢?

善男子,知道人我皆空,剎那生滅,無有實體可以執著,瞭解因果業報不能逃避的原理,處於逆境或被眾生逼迫的時候,心裏能保持安寧,泰然自處,絕不激動,不生怖畏,卻以堅強的意志、極端的忍耐,灑脫地應付一切,其間心中始終恬靜無波,不受外境的屈辱,這就是忍辱了。

什麼叫做精進呢?

善男子,於所發的度世、斷煩惱、學法、成佛這四弘誓,不斷勤奮地去實現,時刻保持警醒,對善法不斷培養擴充,對不善法積極離捨,努力不懈地作饒益有情的事業,絕不稍退道心,這就是精進了。

什麼叫禪定呢?

攝心一處,止息妄念,集中心識的力量,除去你我煩惱之想,寂然安住,得輕安愉悅,以心力觀照宇宙實相,悟一切離諸語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遊戲變化,以心造物,饒益眾生,這就是禪定了。

什麼叫智慧呢?

善男子,通曉世俗的知識技巧,於俗世之中善能營生應對,瞭解宇宙生滅及眾生苦樂的緣起,悟離苦得解脫的原理,善能隨順正法而生活,常得自在安樂,創造支配環境,這就是智慧了。

2)行六度的果報

善男子,修行六度能除去眾生的貪、瞋、癡,使佛性漸漸顯現,令凡夫成聖,終得證佛果。

為什麼呢?

因為,布施能對治慳貪,持戒能對治污染不淨,忍辱能對治恚瞋忿懣,精進能對治怠惰,禪定能對治散亂,智慧能對治愚癡顛倒。

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輪轉與桎梏苦惱之因,因此,實是成佛解脫的妙方。

善男子,且莫說成聖作佛的事。行六度在世間的果報,亦復殊勝。

若人能布施,他便能斷慳吝執著之種,不為貪愛資財,常恐其流失而苦惱。無輕慢、無後悔的布施,不但令受者得解危急愁苦,自身也覺快慰莫名,與受施者,歡欣同等無異,更種下未來富貴多能、恒得善知識扶助之因。

若人能持戒,身口意清淨,那麼,他便不會為所作的惡業而感到內疚羞愧,恐懼處罰與名譽的喪失。這樣,他便能心境和平喜悅,容顏調順,常為善人敬重所樂近,不會墮入險惡苦惱的境地,生活輕鬆寫意,無憂無惱。

若人能忍辱,他便不受逆境與惡人之逼迫,勇毅不屈。這樣,他的內心便經常湛然不為外緣所動,永遠保持寧靜愉快,從瞋恨忿怒的苦惱解放出來,未來必住於善地,遠離一切煩惱淩迫,悠然自得。

若人能精進,他便能摒除懈怠的過患,使諸惡速滅,諸善速成,恒結善緣,常遇善知識,令自己的慧命解脫與日俱增,疾得道果,更能饒益自他,為人贊羨。

若人能禪定,攝心一境,他便能斷一切妄想紛亂,常住於輕安禪悅之中,令一切事業,皆易於成就。又以禪定力故,能起各類神通,支配控制自己的環境,自得解脫,又能救度受苦的眾生,功德無量,大增成佛的資糧。

若人能修智慧,多聞多思,那麼,他便能分辨真偽是非,不為邪見所惑,一切身語意業皆除苦種,令自己遠離惡道,趣向自在解脫,清淨無汙,堪作眾生的導師,為人崇拜景仰。

善男子,若人能行六度,他現世便能得如是種種善報了。因此,救世的菩薩,應以此六度為修行的根本,以完成自覺覺他的事業。

(五)五明

善男子,恒願生死往返於俗世度眾的菩薩,必要嫺熟各種世間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營聚資財,令自己多才多藝。這樣,他才不致負累他人,更可以餘財餘力,為眾生作種種布施利行,方便攝取,令得受持解脫之法。

為了這緣故,菩薩於五種世間知識技藝,必要努力掌握,這就是所謂五明了。

是哪五明呢?

善男子,五明就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了。

菩薩在俗世裏,常要與人應對,傳情達意。若要說話書寫流暢,言簡意賅,文詞優美高尚,那麼,他便要致力於語言文字和閱讀寫作的修習。否則,弘法的事業便不能順利地推展了。

善男子,一切與語言、文字、音韻有關的學問就是聲明了。

菩薩在俗世裏,為了自己的生計,及為他人提供服務,必要學習各種工巧技藝。否則,便會淪為寄生蟲,不但不能布施、利益他人,反成大眾的負累。因此,他必要隨其志趣秉性,學習各種世間技藝。不但以此自養色身,更可以此與眾生同事,一同工作遊玩,伺機點化,令受持解脫之道。

善男子,一切與數理、工藝、技術有關的學問就是工巧明了。

菩薩在世間看到眾生生活顛倒,恒作不善,因而常罹身心疾患,令身體多有殘缺損傷,心中又多愁苦憂惱,生趣全無,必會起大悲之心,常思救挽,欲施以無畏。這樣,他就非要修習治療各種身心疾患的醫術,以解除他們目前的苦痛不可了。

但是,世間的藥物治療,只能治標,難去苦本。諸苦皆從惡業而來,因此,菩薩必要授以方便佛法對治,令持戒修行,始是徹底。如是以佛法修行療病,才是無上妙方,永除病因之道。

善男子,一切與治療眾生身心疾病有關的學問就是醫方明了。

菩薩對世間種種的學術思想,必要分析透徹,思路清楚,善知因果關係,才能離虛妄顛倒,不為邪見所惑,不會誤入歧途。若要如此,他就非要培養合乎邏輯的推理力不可。否則,於弘法辯論的時候,更易生矛盾混淆,不但不能破邪顯正,反使佛法的真義被曲解,難以令人信受了。

善男子,一切與邏輯、論理、思想方法有關的學問就是因明了。

菩薩對自己的身心功能、心意識三者之別、心佛眾生三者的關係,自身所受業報的緣起、能以何法開拓佛性、如何離煩惱得安樂、自堪成熟何法,都要有一定的見解和認識,否則便無力行求證的目標,絕沒有任何得著的可能了。

善男子,一切與宇宙心物本質和解脫有關的宗教、哲理與學問就是內明了。

第八章禪定

(一)修習禪定才能覺醒

善男子,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裏,看似神智清明,一切活動皆似隨自己的心意而行,其實,他們只是機械地活著,對外緣作慣性的機械反應而已。

他們在行住坐臥的時候,幾乎所有時間都處於思潮起伏、心波洶湧的狀態之中,心識紊亂,沒有片刻安寧集中,不能使精神專注於當前的事務上,卻常對他處胡思亂想。

他們的心識,就如一只掉了桅,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全無目標,只有隨波逐流,由外緣主理它的際遇。這樣,眾生便與在夢中無異了。

仍在夢中,自主的心力尚未覺醒,眾生又怎樣面對日常生活所需呢?

善男子,眾生在無始以來散漫、紛亂、愚癡的生活裏,積下數不清的品流習氣,藏於心識之中,使他遇到與從前所經歷相同或類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應。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眾生,便會思惟謀求解決,而心智未開的,則任由起伏的思潮令較強的意念湧現,不經理智分析便讓它發動根身,習性若成,將來若遇同樣的外境,同樣的反應便會機械地出現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品流習氣便成為他生活的主宰。他若不設法擺脫,這些慣性的力量就愈強,以致即使他不願作某些慣性反應的時候,他也力有不逮,不得不向慣性低頭了。

這樣的生活,又怎可說是覺醒的生活呢?

善男子,如是未覺醒的眾生,就只好給外境、慣性和自己的浮動意念帶動,如同木偶,渾渾噩噩地度日了。

怎樣才能控制自己的身語意活動,不為慣性所控制,清醒自覺,自由自主地生活呢?

善男子,若要如是地應世,就必先要徹底瞭解自己行為的慣性無助,然後努力把自己的心力集中,止息洶湧的心波,培養思考的能力。這樣,他便能對抗慣性的束縛,能憑自己的心意行事,事事清醒明了,不復如受制的木偶。

善男子,若要達到這境界,就只有依靠修習禪定了。

(二)禪定的意義

什麼是禪定呢?

善男子,禪定有很多名稱,它又名止、三昧,靜慮和瑜伽。這些名稱都道出了禪定的一些特性,勾出禪定境界的輪廓。

善男子,止就是妄念止息的意思。在禪定裏,紛亂散漫的意念靜止了,心力不因紊亂的思潮耗損浪費,也不因任何的虛妄執著而起激動,因此,煩惱頓釋,心境平靜安泰,沒有波瀾,處於輕安的狀態之中,這就是止。

三昧就是極深的定境。由於妄想執著徹底的止息,心力便極度充沛集中,一切超乎常人的體用,便能於此三昧定境中引發,使物能為心轉,遂自己的意願,更能利樂眾生,滅苦除災,度脫無數。這定境就是三昧了。

善男子,靜慮就是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惟真理的意思。由於妄執的止息,阻礙真實智慧出現的屏障便消失了,因此,禪定者能憑其意願,悟出宇宙一切法的本質及運行原理,永離愚癡。禪定能作如是用途,因此,它又叫靜慮。

瑜伽就是與萬法相應的意思。住於無妄想執著定境之中的行者,心靈得到淨化,煩惱止息,能住於無人我分別的境界裏,與一切法相應契合,融成一體,捨小我之局促繫縛,得大我之圓融無礙。此境能從禪定而生,因此,禪定又叫瑜伽。

善男子,禪定就是有這樣靜與動的兩面。靜的是妄念的止息,心力的專注,集中備用;動的就是各種定中能起的大能與智慧了。

眾生若於行住坐臥之間,皆能保持禪定的狀態,他便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為何如是動身發語,為何起如是思惟。這樣,他便從對身語意活動的監察注意,削弱了機械反應的操縱,開拓心識的自主功能,更能引發更大的心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自由。

善男子,禪定是覺醒生活的必須,心識力量的完全顯現,也只能從完美的禪定而來。因此,學佛的人,應要有規律地修習禪定。由於定境較易從坐禪獲得,修行的人就必要熟識靜坐之法,以取禪定之利了。

(三)禪定能起神通

善男子,在定中的心識,能起極大的力量,是未證該境界的眾生所沒法明瞭的。常人所視作超常的神通力,在修習禪定到某一境界時,便能悉數獲得,任由行者掌握使用了。

在定中能得的神通,包括了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若證聖境,便更得漏盡通。

這些常人視作神通的力量,是禪定者在覺醒自己心靈力量過程之中,遲早必會出現的自然力量。若問何時出現,就要看行者用功之勤、定力深淺、根器優劣、業力輕重、貪瞋癡止息了多少而定。

貪瞋癡是佛性流露、心識覺醒的最大障礙,若未祛除,任何較大的覺醒與神通都不能夠出現。

善男子,神通力是行者修定和覺醒心識的副產品,並非修行的目標,不是解脫的根本。

因此,學佛的人,不應為神通而修定,也不能以神通力的多少來量度行者解脫的境界。

(四)持戒、禪定與神通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這樣的願:「願我得神足通:願我能將此身分作多身,多身又能復合一身;願我能以一身或多身,顯現或隱沒於各處,於諸牆壁堡壘,皆能穿行無礙,如行空氣之中;願我於堅硬的陸地,隨意升潛如同置身水內;願我能踏踐水面浪花之上,安穩如履平地,願我能以跏趺之座,遊行太虛,如同飛鳥;願我能無遠不至,日月雖遠,願我手能觸摸;願我此身,能升騰虛空,直上梵天!」

他若要得如是神足,於法界之中,來去自如,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淨,靜心息慮,勤修如來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這樣的願,「願我得天眼通:視覺清明,超越常人的肉眼,雖處於一處,能盡見十方一切眾生事物;願我能見一切尊卑善惡、六道眾生所作的業,及所受之果報,清楚如視掌中的明珠,願我能盡見無盡虛空,無量眾生,於現生盡後,必當生何處,如何受生!」

他若要如是盡見世間一切能現能見,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淨,靜心息慮,勤修如來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這樣的願:「願我得他心通:願我此心能與其他眾生的心相通;願我能知一切眾生,哪個貪婪,哪個離貪;哪個瞋恚,哪個離瞋;哪個愚癡,哪個離癡;願我能知專注之心,散漫之心,高尚之心,卑下之心;願我能知未定之心,得定之心;願我能知受束縛之心,離束縛之心!」

他若要如是能通他心,知眾生種種心態,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淨,靜心息慮,勤修如來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這樣的願:「願我得宿命通:願我能記憶宿世的事,一世、二世、三世、百世、幹世、以至無數劫世,知我曾居於何處,屬何種姓,執何業,曾作何種善業惡業,曾受何種苦、何種樂,享壽若干,又於該生緣盡後,如何輪轉,悉皆了了分明,清楚無誤;於其他眾生之宿命,亦能清楚明瞭無異!」

他若要如是能知自他宿命,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淨,靜心息慮,勤修如來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這樣的願:『願我得漏盡通:願我能在此身中,永斷一切污染的思惟與做作,永滅一切貪、瞋與癡,永離一切戲論詭辯,徹底擺脫一切能起束縛的業;願我能得真實的智慧,不著絲毫的邪見;願我君臨萬法,以心轉物,常住於大能解脫之中!」

他若要如是從煩惱業力解放出來,得一切種智,自由自在,住於解脫大能之中,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淨,靜心息慮,勤修如來的正定了。

(五)正定與邪定

善男子,為了身心解脫,修行成聖,普度眾生而修的定,就是正定。

但是,不為身心的解脫,不為普度眾生,卻為了滿足由貪、瞋、癡所起的欲念而修的定就是邪定了。

善男子,修邪定的眾生,縱得定境,由於緣起煩惱顛倒,不但無法得到真正的智慧,反墮入更深的邪見裏,被心中貪瞋癡的惡念帶入魔境,不但沒有因禪定得到解脫安樂,反令他為魔法所縛,起更大的煩惱顛倒,更遠離清淨無汙的解脫。

若有眾生,於禪定之中,欲以定力害人,他不但不能加害於無辜,反而令自己的靈力耗損,自傷慧命,一切怨毒,悉皆自受,更使已得之道果,折損湮滅,以致前功盡廢,後悔莫及。

就是這緣故,修習邪定,不但無福,反罹禍患。那麼,怎樣才能修得正定呢?

善男子,若要禪定端正,無有過失,能導致智慧解脫,眾生就必要熟諳如來的正教,緊守如來的戒律,審除由貪瞋與癡所起的惡念,以無汙的心入定了。

這樣,他便能以定力度己度人,增長慧命功德,成就大能解脫,與覺者並列。

第九章  以心造萬法的竅門

(一)心、意、識的關係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眾生,必要瞭解心、意、識三者的關係與功能,才能發揮心識的力量,使自己的智慧、力量、解脫能穩定地增長,終有一天能成一位完美的覺者。

善男子,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個精神力。它們為眾生作了別世間外境的工作,使眾生能以色身有效地活在世上,作種種善與不善業,為意的僕役。

意為思量執我者,它能主宰色身,驅策前六識動身發語。但是意力弱的眾生,主宰色身活動之力,卻落在前六識的手裏。

意不但能役使前六識,更能動用心的不可思議力量,創造成就一切。因此,它是整個心意識體系裏的總指揮,可惜的是常人未能善用意的力量。

心就是隱藏著如來的阿賴耶識,眾生的供應者和塑造者。但是,它的本質與萬法不起相對,無分你我,因此,只由有主觀作用的意或識薰習,從而作出相應的世間活動。

此心能與一切眾生,一切凡夫、菩薩、佛陀相通,平等無異,合成一體,同住於終極的真如本體之內,不論眾生的意與識因業力輪轉起什麼變異,心的本質力量,亙古不變。

善男子,一切學佛修行的人,對自己的心理結構,必須有上述的認識,始會有自主地覺醒和動用心力的可能。而所謂證道成聖者,就只不過是意業清淨、阿賴耶識徹底淨化、心意識三者豁然貫通合一、能由佛心帶領、起無礙體用的覺者而已。

眾生若能如是清除阿賴耶識的污染不淨,增長智慧,佛性便能圓滿地顯現。佛性圓滿顯現的時候,就是真如生命種子成熟的時候,也就是一位佛陀誕生的時候。

(二)善用心力

善男子,心力不可思議,能成就一切,本可以自覺覺他、利物濟人,但是眾生不瞭解心意識的關係,不明心識的力量。加上生活顛倒,常造苦因,致令大能的心。不能為眾生帶來歡樂榮耀,卻迫得送苦帶災,令他苦不堪言,卻不知是自作自受、煩惱自尋。

那麼,怎樣才能利用大能的心,實現自己希冀的事呢?

善男子,大能的心,是一切力量的泉源,但並不主宰眾生,卻恒為眾生的意與識所轉動,使它營造一切。這事實,眾生必要信受,始能動用此心力,否則便如蒸沙煮石而求飯食,決不可得了。

若對心的力量有任何懷疑,達成願望的信力便給疑力削弱抵消,使願望的實現較為困難。若疑力較信力更大,那麼,信力便全無功效,願望便絕不能實現了。因此,深信不疑,是使心力遂意願望的唯一方法。

善男子,若是信心已建立了,眾生便應以事在必成的態度,把希求之事、付託大能的心,促它解決成就。若能願力信力皆強、兼能持續不斷,那麼,一切所想的事,在眾生的業力和客觀環境許可下,就必會成就了。

三界為心所造,萬法為識所了別。離心與識,眾生便—無所有,一無所知。有了心與識,萬法便能成就,各依意之所轉而變現。

就是這緣故,學佛修行的人,從自己的心中,便得無窮的力量、可作護蔭,可作導師,可作一切所求的滿足者,絕無須在心外膜拜鬼神,或求佛菩薩之助。因為自己的心,實是萬佛之心。內求於心,與求一切佛無異。

因此,學佛修行的人;若持名念佛,或禮拜佛像,或行種種唱誦儀規,皆是借境調心,以方便之法,自歸心中之佛,自起大能,得身心之解脫。

善男子,緊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開心力的寶庫,使萬事遂意而成。但是,不守戒律、意念邪惡,則不但難啟心力之門,遂所欲之事,反種下惡因,他日必受苦果。因此,行者必先要淨意,始能善用心力,成就自他的解脫。

(三)以發願引發心之大能

善男子,眾生能以發願引發心之大能。

為什麼呢?

善男子,眾生若懇切發願成就某一法,他的願便產生了一種願力,直入心中,成為種子,薰習於心,令起體用,把適當的因緣配合,使眾生的願,能現行成真的。

善男子,願能否迅速成就,就要看願力的強弱深淺、短暫持續、善惡淨染、自私無私和是否與因果法相違了。

強的、深的、持續的、善的、淨的、無私的、與因果法契合的願,能迅速成就現行。

但是,弱的、淺的、短暫的、惡的、染的、自私的、與因果法相違的願,就難以現行了。

善男子,願從意生,若要願力能使所願之法現行,就非要鍛煉自己的意力,使能起強而持續的願不可了。

(四)以念誦引發心之大能

善男子,眾生又能以念誦之法,薰習於心,令起體用,遂意之願,使所欲的事物出現。

什麼是念誦之法呢?

善男子,眾生若持念佛或菩薩的名號或心咒,或把自己希冀之事,撮成精要之句,反覆念誦,專注不亂,持續不斷,那麼,意念便能深入心中,令心的造物大能,為意所轉動,依意之願,把所欲的事物,於不違業力因果的原則下,迅速現行。

若要以此法起心之大能,就非先要鍛煉意力,使能一心不亂,持續念誦不可了。

(五)以觀想引發心之大能

善男子,眾生能以觀想引發心之大能。

什麼是觀想呢?

善男子,觀想就是把自己所欲發生或出現的事與物,以意描繪,成一畫像,印入心底,持之盈之,信之願之,覺之受之,猶如得之。那麼,心必為意所動而起大能,遂意之願,使意所念之事物,能迅速現行。

萬法為心所造,以意繪像,圓滿願行,實是造物之深法,為眾生所應修學,用以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善男子,住於禪定之中而行此法,功力更倍於平常,能起無邊的妙用,行者應善用之。欲行此法,就非要先抖擻精神,鍛煉自己的意力,使能持續繪精細之像不可了。

(六)向佛心禱告

善男子,眾生能以祈禱引發心之大能。

眾生的心中有真如的佛心,能起一切佛力大能。

眾生意業不淨,定力不足,顛倒妄想,因此,不能隨意用其大能。若是心意統一貫通,業力清淨,心佛眾生三者便再無間隔,眾生便能從悟而即身成佛了。

就是這緣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迷時是眾生,悟時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此,眾生若誠意向自己的佛心祈禱,與執持一切其他佛陀名號祈禱所得功德無異。

善男子,不要小覷自己的心力,因為它藏有佛心,與一切證果佛陀有平等大能。

眾生作善由它賞,眾生作惡由它罰,眾生的一切,也是由它塑造。因此,只要依佛法而行,向它求智慧、求力量、求解脫,便是有求必應了。

因此,睿智的眾生,毋需於外求佛,卻自求於心中而能得一切救度。

善男子,向佛心祈禱有如是饒益,眾生就必要專心致意,誠心善用此心法了。

(七)以佛像調心攝意

善男子,如來的法身遍於宇宙,不能從任何色、聲、香、味、觸、法中求。如來既不著於相,也不著於非相。

因此,眾生若要求見如來,就不能從心外的相或非相中尋找,卻非要求於自道不可了。

善男子,佛無定相,常住於深心。若有眾生,於佛像前問訊禮拜,當知心中有佛,心外無佛。此時實是借境調心,因佛像非佛,亦非佛相,只是權宜攝心之物而已。

就是這緣故,禮拜諸佛,應作於心,求見諸佛;亦應求於自心,對心外之佛像雕塑,不起執著。這樣,在行住坐臥之間,亦可見佛禮佛,感應正等無異,時刻能得佛力的加被。

善男子,愚癡的眾生,不知佛像乃是借境調心攝意之權宜,執著佛相。沒有佛像在前,便不識禮拜感應。這樣,他們便不能隨時隨地與佛相通,得其護蔭點化了。

又有些眾生,執著佛之無相,不知能以佛像調心攝意。就是有佛像在前,也不願問訊禮拜,借外境令心佛間之感應加強增上。這樣,他們便因執著於非相,令佛力的加被不能隨緣而生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眾生必要清楚瞭解佛像借境調心攝意的效用,始不因佛像之立,而起有相無相的妄想執著,不但不能得到解脫,反而自起煩惱輕慢。

第十章  獲得他力救度的法門

(一)念佛解脫的行法

1)念佛往生淨土

善男子,眾生能以一法,於現生完結後,即可斷生死輪轉,超越三界的牢籠,帶業往生極樂無憂的淨土。在淨土之中,他復得聽聞佛陀及諸大菩薩演說妙法,堅固修行解脫之心,增長福慧大能,直至成為一位佛陀覺者、天人導師。

是什麼法門能令眾生於一生完結,斷生死輪轉,更決定佛道之必成呢?

善男子,這法門就是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了。

怎樣才能往生這淨土呢?

善男子,眾生若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就必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寶,緊守五戒,行十善業道,更要發心行菩薩道,於證道之時,必重返六道,現種種身,度脫無邊眾生,若有一眾生未度,也誓不休止。

在皈依三寶、受持戒律、發心度世之後,他便應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了。

發願已畢,便要矢志不移,不再戀棧六道不捨。於行住坐臥之際,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以深心與佛陀感應,觀想彼佛於無憂國,教化諸大菩薩及一切眷屬,令增長智慧大能與解脫;又觀想自己身處其中,親受教益,享淨土之樂。那麼,他便以願之誠、志之堅,即時便得彼佛佛力加被而覺安樂自在,更於世間壽緣盡時,蒙佛陀親來接引,往生極樂。

善男子,眾生就是這樣以願力生淨土了。

但是,有些眾生,不知或不信淨土之實存,不發願往生,他們就只好受自己的業力牽引,在六道輪迴生死不息了。

有些眾生,信淨土之實存,卻仍貪著世間之欲樂,恒作輪轉生死之因;往生極樂之志願,卻如浮萍無根。這樣,他們也同樣難生阿陀彌佛的淨土,死後仍要依業受生於六道了。

又有些眾生,自恃聰明才智,欲於惡世修行,行菩薩道,要行難行,要忍難忍,以求其功德殊勝,道果速成。因此,雖知淨土之實有,卻不願往生,不欲取易成之道。

但是,未證不退轉階位的菩薩,於惡世之中,一時不察,一念之差。墮下惡業之羅網,令前功盡廢,萬劫不復。雖言濁世惡因緣能今功德更殊勝,成道亦較速,但退轉墮落亦復如斯容易,令人寒心。因此,於濁世修行而得正覺,實是未知之數,不若淨土修行之道必能成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若非利根上器,實不宜於濁世為求速證道果而取難行之道,卻應發願生淨土,修至不退轉階位,始重入六道教度眾生,莫因一時驕慢自恃,貪功求速而蹉跎歲凡,一無所成,反而浮沉苦海,哀求他人救助。

善男子,此念佛往生阿彌陀淨土法門,為修行法中最簡最易、及唯一必能成就之法,皆合—切利根鈍根、凡夫聖賢修學。

因此,眾生若要仗彌陀願力的加持除去往昔諸惡業的束縛,即生便斷生死輪轉,決定成佛,他便非要時刻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及觀想往生彼佛極樂淨土不可了。

2)念佛在現世能起的功德

善男子,若有眾生能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且莫說一期生命完結後往生淨土、證道成聖的事,就是在現世,也得殊勝的功德妙用。

為什麼呢?

首先,善男子,眾生一心難以二用,若是時刻念佛洪名,那麼,他便能止息心波洶湧、平伏愁緒煩哀,心境恬靜和平,住於安樂自在之中。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護,仍能自得解脫。

再者,眾生若於行住坐臥之間念佛不斷,便能淨化心意,止息妄念的生起,祛除貪瞋癡之想,禁惡業於未發,令身口意的活動清淨無汙。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護,仍能自種善根。雖未斷生死輪轉,也不墮惡途,卻常受生善地。

再者,若眾生能念佛洪名,至一心不亂,便能入甚深禪定,引發心力大能。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護,仍能自得禪定的喜悅大能,增進聰明才智、福慧解脫。

善男子,阿彌陀佛乃是無量光、無量壽佛,法身遍一切虛空,壽命無盡,是一位超越時空的佛祖。若持念此佛名號,就與持念一切他佛洪名無異。因為一切佛陀,皆住同一法身。念一佛法身,必能與一切佛感應,得佛力的加被守護,功不唐捐。

善男子,阿彌陀佛是宇宙超越時空的解脫原理,睿智的眾生,必知念佛之殊勝妙用,不會因其簡易而起輕慢之心,自障佛性,自損慧命解脫。

(二)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善男子,在這世間裏,有一位無處不在、恒以慈悲救度此間苦惱眾生為事業的菩薩。若有眾生於苦惱之時,誠心稱念這菩薩的名號,他便即時尋聲救苦,令得解脫。因此,十方世界皆稱之為施無畏者。

究竟是哪一位菩薩呢?

善男子,他就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了。

善男子,此大菩薩位不退轉,已無男女色身的繫縛,慈悲無量,有大威德神力,住於自在解脫之中,常以無量無邊化身點化有情,替他們滅苦除災。

若有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所苦,常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便得離欲、離瞋、離癡。

若有眾生為夜叉、羅剎、或諸惡鬼所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彼等即不敢以惡眼視之,更遑論加害了。

若有眾生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他便永不入於險地,不為怨賊所侵,不處怖畏軍陣之中。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若有眾生,根智下劣,或處於苦惱惶亂之中,不知應作何求何想始得解脫,或知而難表達於言詞,這樣,只要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更作他語,便能與菩薩感應,依其所需而疾得救護。

善男子,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所得的饒益福德,與受持無量恒河沙數菩薩名號無異,因此,眾生應恭敬一心稱念。

此大菩薩能游於十方,以大神力,普度一切苦惱眾生,在他們怖畏困厄之時,即現身救度,恒為作怙恃,今他們的生老病死等苦,悉皆消滅。

善男子,是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千呼千應,真實不虛,持念名號者,皆福不唐捐。眾生若念念不生疑竇,必能仗此菩薩威力,除災去苦,增長福慧解脫。

(三)他力與自力救度不一不異

善男子,一切凡夫、菩薩、心、佛,眾生,皆是同根,同住一體,攝於唯一的法身之內。這樣,在終極的境界裏,一切心中之佛與心外之佛,同歸一位,沒有任何差別。

就是這緣故,一切佛菩薩個別名號的執著,都是差別世間的妄想執著,在終極的境界裏,都不能成立。

諸佛世尊勸導眾生執持佛陀與菩薩的名號,只是在差別的世間裏,令凡夫較易離諸虛妄苦惱,入於佛慧解脫的權宜,為眾生不致因佛陀法身的不可執著而失去怙恃所立的方便。

因此,一切佛菩薩的名號皆是通往解脫的橋樑。眾生若能如是認知和善用,就必得佛力的加被了。

善男子,就是這道理,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就分別代表著法身佛實在的救度力量和解脫原理。若眾生能如是觀之,善為憶念,那麼,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議的佛力救度與解脫。

心、佛、眾生三無差異,一切佛與菩薩同住一法身,諸佛之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諸佛之心。就是這緣故,他力與自力的救度,在終極的原理下,實是不一不異。

這樣,任何名號的執持,只是入佛知見與救度的權宜,眾生實毋須斤斤計較的了。

法身為真佛,大能不可量;

內攝一切法,凡夫共聖哲;

法身即佛心,諸佛同一心;

法身佛眾生,一心無二心;

眾生不認同,自棄慧與力;

法身力無窮,捨離自卑弱;

若住此法身,顛倒煩惱滅;

能除輪轉苦,清涼得解脫;

作意長皈依,聖果終得證;

法身佛眾生,正覺無差異。

第十一章  見性成佛——以佛心御妄心

善男子,真如體內藏有佛心和妄心的生命種子。由於無明的關係,任由妄心隨緣妄動,因而變現種種境界,示現為種種眾生。只可惜眾生只迷於妄心所造的世間相對妄境,不懂向佛心認同,這樣,他們便遠離屬於自己的智慧、大能與解脫的泉源,無法得到自在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行者若要超凡入聖,遠離世間苦惱,得到智慧、大能和解脫,他就非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可了。而這本來面目,就是他心中的佛性,亦即是他的佛心。

他要認識自己的佛性,體驗自己的佛性,時刻以佛心帶領妄心,能這樣做就是見性了。

怎樣才能以佛心帶領妄心呢?

善男子,他要知道佛心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唯—。清淨、真實、大能的心。而污染不實,導致種種苦惱桎桔、起種種顛倒執著的心,就是妄心。他這樣切實認知之後,便要時刻憶念佛心無邊的法力。只要常作禪定思惟,向它認同、念禱,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議的解脫與救度這事實。

善男子,佛心清淨無汙,有不可思議的神力。眾生若把追逐身外塵網的妄心,轉投自己的佛心,打開妄心之門,讓佛心進入,作為自己的導師與守護,就是打開了無邊法力的大門,能得一切自在解脫。同時也能讓真如的生命力,得到完美無瑕、協調自在的顯現。

眾生若能時刻不違佛心行事,便是一位心意合一的覺者、一位臨世的活佛了。

善男子,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異。此心乃佛心而非妄心,此心與真心無差別,與清淨的真如心亦無差別。

就是這緣故,眾生若要得各種不可思議神力解脫,必要善用意力,念念不忘此心佛,時刻誠意相托,讓他的慧力,帶領自己的身口意活動,對他的親近,尤超乎予之於父母。

善男子,遍閱如來三藏聖教所得解脫,不若一心皈依此佛心,念此佛心,以此佛心統御妄心。

善男子,文字般若,只是方便,不得究竟,行者修行念法以求行解脫,沒有比此念佛心法更直接了當和功效宏大了。

無上解脫法,行者應常念,

增長智慧力,大能與解脫;

念法功不沒,以念佛為最。

佛心與妄心,同住於一心,

妄心眾生心,念佛能淨心;

妄心叩佛門,佛力能加被;

佛心御妄心,悟道從此起。

文字生過患,成佛唯見性;

勇猛利根人,佛心常主事。

第十二章  無修無證——行之上者

善男子,菩薩雖捨棄世間—切虛妄的有為法,於彼不起絲毫執著,仍有一法,令不見佛性,不得無上解脫道果。

是哪一法呢?

善男子,就是對出世間解脫法之修證所起的執著了。

執著為煩惱的泉源、解脫的窒礙。就是所執的是無為法,煩惱亦起,與執著有為法相比,只是粗細之別而已。因此,若菩薩執著有佛可成、有涅槃可證、有眾生可度,那麼,他便陷入法執的羅網,貪心仍未捨去,瞋癡也難盡除,這樣,徹底的解脫,就不可能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菩薩應行無所行、念無所念、證無所證、度無所度,始得修道之真義。如是無所行而行、無所念而念、無所證而證、無所度而度,是謂真行、真念、真證、真度,解脫由是而生,佛性由是圓滿。

行者修心性,恒應無所住;

不應取於相,亦不取非相;

有法尚應捨,何況本非法;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如來無法說,無說是佛法。

摘要

真如為本體,自性不生滅,

但藏一切種,生化成萬法。

種子具心體,真妄兩俱全,

妄心起煩惱,真心生菩提。

覺性未成熟,混沌無志向,

無明起妄動,種子隨緣發,

心物與眾生,自此隨緣現。

有情長生死,輪轉六道中,

禍福與窮通,業力為牽引,

自作還自受,諸佛不作主。

慧根成熟時,堪聞佛法際,

諸佛與菩薩,為去無明翳.

結語

佛性清明不離心  無明除去便現行

解脫從來行證起  信解難憑起大能

語言佛法皆虛妄  論辯何曾度—人

實法世間不可說  必待佛子心中尋

妄語既非真實法  莫醉窮經誤修行

三十七道晶修身  四無量心度世人

四弘誓願明志向  六度法舫彼岸行

修行大事毋耽擱  大小功德即席行

去惡行善莫嫌小  須知大善小處尋

婦孺若能行佛法  更勝空言學佛人

~全書完 

參考書目

(一)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教出版社)

(二)黃公偉:《印度佛教思想體系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黃公偉:{印度哲學史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四)呂  徵:《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

(五)郭  朋:《隋唐佛教》(齊魯書社)

(六)郭  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七)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

(八)木泰村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

(九)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

(十)張澄基:《佛學今詮》(慧炬出版社)

(十一)周中一:《佛學研究》(東大圖書公司)

(十二)楊惠南:《佛學思想新論》(東大圖書公司)

(十三)高楠順次郎著,藍吉富譯:《佛教哲學要義》(正中書局)

(十四)霍韜晦:《佛教與現代智慧》(法住學會)

(十五)汪少倫:《多重宇宙與人生》

(十六)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中華佛教圖書館)

(十七)□山雄一著,吳汝鈞譯:{佛教中觀哲學》(佛光出版社)

(十八)吳汝鈞:《唯識哲學》(佛光出版社)

(十九)熊十力;《新唯識論》(廣文書局)

(二十)羅時憲:《唯識方隅》(法相學會)

(廿一)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正中書局)

(廿二)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

(廿三)伊文思溫慈著,趙雄鑄譯:《中有聞教得度密法》(新文豐出版公司)

(廿四)徐進夫:《禪的訓練》(天華出版社)

(廿五)《涅槃道大手印瑜珈法要釋》(自由出版社)

(廿六)周中一:《禪話》(東大圖書公司)

(廿七)南懷瑾:《靜坐與長生不老》(文學研究社)

(廿八)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概說》(香港金剛乘學會)

(廿九)高登海:《佛家靜坐方法論》(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十)瑪杜瑞:《瑜珈科學觀》(和平出版社)

(卅一)顧法嚴:《原始佛典選譯》(美國佛教會)

(卅二)南懷瑾:《楞嚴大義今釋》(老古出版社)

(卅三)南懷瑾:《楞伽大義今釋》(老古出版社)

(卅四)印  順:《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

(卅五)演  培:《唯識二十頌講記》(慧日講堂)

(卅六)慈  航:《相宗十講》(新時代出版社)

(卅七)趙亮傑:《地藏經唯識觀》(佛教出版社)

(卅八)韋  達:《漢英對照成唯識論》(漢英對照成唯識論出版委員會)

(卅九)《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

(四十)《佛經選要》(香港金剛乘學會)

(四一)《四阿含經》

(四二)《百法明門論》

(四三)《百法明門論表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

(四四)《八識規矩頌》

(四五)《大乘起信論》

(四六)《攝大乘論》

(四七)《大智度論》

(四八)《華嚴經》

(四九)《維摩詰所說經》

(五十)《金剛經》

(五—)《心經》

(五二)《地藏經》

(五三)《阿彌陀經》

(五四)《法華經》

(五五)《大般涅槃經》

(五六)《優婆塞戒經》

(五七)《過去現在因果經》

(五八)SRI SWAMI SIVANANDA:Science Of Yoga(Divine life Society of S.A)

(五九)BUCKE:Cosmic Consciousness(Dutton)

(六十)BRUNTON:The Wisdom Of the Overself(Rider)

(六一)MURPHY:The Power Of Your Subconcious Mind(Reward Books)

(六二)EDMUNDS:Hypnotism and Psychic Phenomena(Wilshire Books)

(六三)RAMPA:You-ever(Gorgi Books)

(六四)CERMINARA:Many Mansions:The Edgar Cayce Story On Reincarnation(New AmericanLibrary)

(六五)PLAYFAIR;The lnfinite Boundary、A Reality—Shattering Survey Of Life After Death(Panther Books)

(六六) GREENHOUSE. Astral Journeys (Avon Books)

(六七)ROBERTS: 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 (Bantam Books)

(六八)LAMA ANAGARIKA GOVINDA: Foundations of Tibetan Mysticism(Rider)

(六九) LAMA ANAGARIKA Govinda: Creative Medit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Consciousness (Unwin Paperbacks)

(七十) MAHARISHI MAHESH YOGI: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New American Library)

【書籍目錄】
第1頁: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應化 第2頁:原理篇
第3頁:行法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