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音慈林集(文言文)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法師編纂

觀音慈林集(文言文)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法師編纂

晉秦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粵東鼎湖山沙門釋/弘贊法師編纂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晉秦 

○劉薩訶

并洲劉薩訶,弋獵為業。於太康二年暴卒,見兩人執向西北,行至地獄。見金色聖人。左右言:「是觀音大士。」謂訶曰:「汝罪應入地獄,今放還,可往洛陽、臨淄、建鄴、鄮陰、成都五處,有阿育王塔處,頂禮懺悔。」

○釋慧虔

慧虔法師,俗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確然。憩廬山十有餘年,以晉義熙之初,投山陰嘉祥寺。克己導物,苦身率眾,凡諸新經,皆書寫講說。涉將五載,忽然得病,寢疾少時,自知必盡,乃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山陰北寺有淨嚴尼,宿德戒行。夜夢見觀世音從西郭門入,清暉妙狀,光映日月,幢旛華蓋,皆以七寶莊嚴。見便作禮,問曰:「不審大士今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因爾無常,當時疾雖綿篤,而神色平平,猶若恒日。咸聞異香,久之乃歇。虔既自審必終,又觀瑞相,道俗聞見,咸生歡羨焉。

○竺法純

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苦行有德,善誦古維摩經。晉元興中,為修寺至蘭上買材,暮還,於湖中遇風,而船小,純惟一心憑觀世音,口誦不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舫船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歎神感。

○釋法橋

法橋者,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每以不暢為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里許,遠近驚嗟,悉來觀聽。爾後誦經數十萬言,晝夜諷詠,哀婉通神。至年九十,聲猶不變。

○釋道舟

道舟,姓管氏,朔方回樂人也。出家於龍興寺孔雀王院,爰得戒珠,漸圓心月。入賀蘭山白草谷,立要持念,感枯泉重湧,有靈蛇游泳於中。遂陟法臺談講也。乃剌血畫大悲千手眼立像,屬其亢陽,則絕食暝目,要期雨之通濟,方議充腸。中和二年,聞關輔擾攘,乃於城南念定院,塔下,斷左肱焚之,供養大悲像。願倒冒干戈中原塞上,早見弭兵。言畢迅雷風烈洪澍焉。又嘗截左耳,為民祈雨。復斷食七日請雪,皆如其願。享齡七十有八,遺骸不散,如入禪定,遂加漆紵焉。

○釋法義

始寧山有竺法義,晉興寧中沙門也。遊刃眾典,尤善法華,受業弟子常有百餘。至咸安二年,忽感心氣疾病。常存念觀世音,乃夢見一人破腹洗腸,寤便病愈。傅亮每云:吾先君與義公遊處,向聞說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也。

○釋開達(或云慧達)

釋開達,隆安二年,登壟採甘草,為羌所執。時年大饑,羌胡相啖。乃置達柵中,將食之。先在柵者十有餘人,羌日夕烹俎,唯達尚存。自達被執,便潛誦觀世音經,不懈乎心。及明日將見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遙逼群羌,奮怒咆吼,羌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嚙柵木,得成小闋,可容人過。虎即徐去。達便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脫。

○郭宣之

郭宣之,太原人也。義熙四年,為楊思平梁州府司馬。楊以輒害范元之等被法,宣亦同執在獄。唯一心歸向觀世音菩薩。後夕將眠之際,忽親睹菩薩光明照獄,宣瞻覿禮拜,祈請誓願,久之乃沒。俄而宣之獨被恩赦。既釋,依所見形,製造圖像,又立精舍焉。後零陵衡陽卒官。

○潘道秀

潘道秀,吳都人。年二十餘為軍北征。既而軍少失利,秀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恒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輒見,後既南奔,迷不知道,於窮山中,忽睹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禮竟,豁然不覺所之,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年垂六十而亡。

○欒茍

欒茍,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福,富平令,先從征虜失利,舫遭火垂,賊亦交逼,正在中江,風浪駭目,苟恐怖分盡,猶誦念觀世音。俄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苟心知祈念有感,火賊已切,便投水就之,身既浮涌,腳似履地,尋而大軍遣船迎接敗者,還得免濟。

 

○釋法智

釋法智者,為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絕,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然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惟智所處,容身不燒。於是始乃敬奉大法。後為姚興將從征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裏,乃隱溝邊荊棘叢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隔溪人遙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遍搜覓,輒無見者,乃得免濟,後遂出家。

○子敖

南宮子敖,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為彿彿虜兒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敖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刃之人,忽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遂得遁逸。造小形像貯以香函,行則頂戴也。

○孫道德

孫道德,益州人也。奉祭酒道,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德曰:「必願有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此可冀也。」德遂罷不事道,單心投誠歸命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遂以產男也。

○劉度平

劉度平,原遼城人也。鄉里有一千餘家,并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值虜主木未時,此縣嘗有逋逃,未大怒,欲盡滅一城。眾並恐懼,分必彌盡。度乃潔誠率眾歸命觀世音。頃之,未見物從空中下,繞其所住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使人讀之,未大歡喜,用省刑戮。於是此城,即得免害。

○竇傳

竇傳者,河內人也。永和中,并州剌史高昌,冀州剌史呂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傳為昌所用,作官長。護遣騎抄擊,傳為兵執,同伴六七人,共繫入一獄,鎖械甚嚴,剋日當殺之。沙門支道山,時在護營中,先與傳相識,聞其被執,出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傳謂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心歸請觀音,必有感應。」傳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山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而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盪,忽然離體。傳乃復至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復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踰域巡去,時夜已向曉,行四五里天明,不復進,共逃隱一榛中。須臾覺失囚人,馬絡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至遍,惟傳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鄉里敬信異常,咸皆奉法。道山後過江,為謝居士具說其事。

○竺長舒

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為巨富人。晉元康中,徙居洛陽,奉法精至,尤好誦觀音經。其後鄰比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居下風,火已逼近,惟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鄰屋,而風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於時咸以為靈。里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云:「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時燥夕,當爇其屋,能令不然者,可也。其後天甚旱,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自說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正誦念觀世音,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鄰里鄉黨,咸敬異焉。

○呂竦

呂竦,字茂高,兗州人也。寓居始豐,其縣南溪,流急岸峭,迴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猶懷危懼。竦自說,其父嘗行溪中,去家十許里,日向暮,天忽風雨,晦冥如漆,不復知東西,必當覆溺,惟歸心觀世音,且誦且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遙得歸家,火常在前導,去船十餘步。竦後與郗嘉賓說。

○徐榮

徐榮者,瑯琊人。嘗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慣,誤墮洄澓中。遊舞波濤,垂欲沉沒。榮無復計,惟至心呼觀世音。期須間,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踊出澓中,還得平流。日已向暮,天大陰暗,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濤波轉盛,榮誦經不輟口,有頃,望見山頭有火光赫然,迴柂趣之,逕得還浦,舉船安隱,既至,不復見光。同旅異之,旦問浦人,昨夜山上是何火光。眾皆愕然曰:「昨風雨如此,豈有火理,吾等並不見。」乃知是神光也。

○張崇

張崇,京兆杜陵人也。少奉法。晉太原中,苻堅既敗,長安百姓有千餘家,南走歸晉,為鎮戍所拘,謂為遊寇,殺其男丁,虜其子女。崇與同等五人,手腳俱械,掘坑埋身至腳,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以為娛樂。崇慮望窮盡,惟潔心專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乃得離身。因是便走,遂得免脫。崇既腳痛,路經一寺,乃復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像前,發誓願言:「今欲過江東訴亂晉帝,理此冤魂,救其妻息,若心願獲果,此石當分為二。」崇禮拜已,石即破焉。崇遂至京師,具列冤氏,帝乃悉如宥之。智生道人目所親見。

○釋曇無竭

曇無竭三藏,聞法顯等,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以永和元年,集同志曇朗僧猛等二十五人,發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絕走獸,四顧茫茫,莫知所之。惟望日光以準東西,視人骨以標行路耳。至蔥嶺,嶺冬夏積雪,惡龍吐毒,風雨砂礫,前度雪山,下有大江,流急如箭。東西兩山之脅,繫索為橋,十人一過,至彼岸已,舉煙為幟。後人見煙,知前已渡,方得更進。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矣。復過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壁有故杙,孔孔相對,人執四杙,先拔下杙,仍扳上杙,展轉相扳,經於三日,方及平地。檢料同侶,失十二人。進向中天竺,路既空曠,惟□石蜜為糧,十三人中,又死八人。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觀音,未嘗暫廢。至舍衛國,遇眾象,乃歸命觀音,忽現師子,象遂奔逸。至恒河,復值群兕,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兕亦驚散。後於南天竺,隨舶達廣州,□ 經而還。

○尼明感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為虜賊所獲,欲以為妻。備加苦楚,誓不受辱。謫使牧羊,經歷十載,懷歸轉篤,反途莫由,常念三寶,兼願出家。忽遇一比丘,就請五戒,仍以觀世音經授之,因得習誦,晝夜不休。願得還家,起五層塔。不勝憂念,逃走東行。初不識路,晝夜兼涉,巡入一山,見有斑虎去之數步,初甚恐懅,少卻意定,心願逾至,遂隨虎而行。積日彌旬,得達青州,將入村落,虎便不見。

○尼令宗

令宗,本姓滿,高平金鄉人。幼有清信,鄉黨稱之。家遇喪亂,為虜所驅,歸誠慊至,稱佛法僧,誦普門品,求訴得放。隨路南歸,行出冀州,復為賊所逐,登上枯樹,專誠至念觀音,捕者前望,終不仰視,尋索不得。俄爾而散,宗下復去。晚達孟津,無船可濟,慞遑憂懼,更誠稱念。忽見一白鹿,不知所從來,下涉河流,宗隨鹿而濟,曾不沾濡,平行如陸,因得達家。仍即入道,學行精懇,覽經深義入神。晉孝武聞之,遣書通問,年七十五卒。

○蓋護

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念觀音,心無間息,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

○裴安起

裴安起,從虜叛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望見追騎在後,死至須臾,於是稱觀世音,見一白狼,安起遂抱,一擲便過南岸,即失狼所。追騎在北岸望之,歎惋無極。

○徐義

徐義者,高陸人也。少奉法,為苻堅尚書。堅末兵革蜂起,賊獲義,將加戮害,乃埋其足,編髮於樹。夜中專念觀世音。有頃,得眠,夢人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義便驚起,見守防之士并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髮既,解足亦得,脫因而遁。去百餘步,隱小叢草,便聞追者交馳,火炬星陳,互繞此叢,而竟無見者。天明賊散,歸投鄴持,遂得免之。

○畢覽

畢覽,東平人也。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沒虜,單馬逃竄,虜追騎將及,覽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免脫。困入深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歸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遂得還路,安隱至家。

【書籍目錄】
第1頁:景印觀音慈林集序 第2頁:觀音慈林集卷上(僅列目錄)
第3頁:天竺 第4頁:晉秦
第5頁: 第6頁:
第7頁:齊梁 第8頁:周隋
第9頁:唐(附五代)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