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 林慈超居士著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 林慈超居士著

七、由於母親的病使我們全家皈依三寶並對於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信仰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慈超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七、由於母親的病使我們全家皈依三寶並對於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信仰

我很幸運生長在一個佛教的家庭裡,記得我六歲時(民國四十六年),家父請了一座長約三尺、寬二尺半之彩色畫面,玻璃框飾的西方三聖像,於一天的傍晚請了一輛三輪車送到家裡來。從那時開始爸爸一些信佛的朋友就常來家裡諷誦佛經,我與哥哥姊姊們亦常常跟在大人的後面念著「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之後;每當父親晚課時,我們會邀一些鄰居的小朋友一起來唸佛。年歲漸長,上了學校,也就常常中斷,而終至停止了。如今回想起來,直覺業障深重,殊為痛惜。

雖然唸佛沒能持恒,然而於晚間空閒之時,父親常常告訴我們因果報應的實事,講述一些印光大師,章嘉大師等近代高僧的行誼,於耳濡目染下,於八識田中已種下了信佛的種子。

佛法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也是我於經驗中所體認的。差不多十年前,父親教我們兄姊四人背誦「南無虛空藏菩薩」之「智慧神咒」。他說:「常誦此神咒,將會增進你們的智慧,使你們學業無礙。」當下,大家都學會了,可是平時皆未曾去誦持此神咒;事隔多年,提起此事因緣,大家相對默誦,都能一字不差,此豈不是菩薩之不可思議智慧神力加持所致!

佛經上說:「人生無常」,此乃不可移之至理。試想人生在世於何事何物能免卻無常的侵迫?今日天倫夢圓,曾幾何時亦不免生離死別。

二年前,家母於數十年子女操勞下,不幸中風,手腳不便,過了一年,也就是去年的冬天,竟再度中風,而致記憶突然喪失,藥石罔效,時經數月(今年六月)更形惡化,病體竟然發生抽搐、口吐白沫、人事不醒之奇異病狀(家母不曾患有羊癲夙疾,祖先亦無),每次發作之時,家父及家人皆於其旁念誦「大悲咒」及「觀世音菩薩」聖號,終獲醒轉過來,這種情形已有數回,而皆屢試不爽。若無觀世音菩薩之大悲神力所護持,家母恐已不住世了。誠可讚歎,大慈大悲觀世音善薩尋聲救苦不可思議廣大靈感。

面對家母之疾,全家上下雖殫思竭慮尋求康復之策,而不可得。以有緣故,我們學校(淡江學院)佛學研究社團的一位學長李祖鵠同學,服預官役於岡山,就近到寒舍來,與我談到了林慈超居士所著「地藏菩薩靈感記」一書。以是因緣,我於書信輾轉中獲賜了林居士的來信。居士唸佛功深,發無上菩提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攝眾。家母業障病苦,感居士慈悲,於繁忙中常撥冗為母親她老人家誦經迴向,並於十月中旬勞駕寒舍為家母唸佛增福消業。以誦經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是賴,母親那「抽搐之怪疾」已不再復發了。且精神亦較往昔健朗得多。此乃慈超居士之無量功德,不勝感激。

家母雖於十八年前皈依了三寶,然而,家中其他人卻福緣淺薄未能受三皈依。母親的病,使得我們全家於今年三月都皈依了上月下基法師。所謂不得三皈依,則不能生正信,亦不能深入佛法,如今我們能夠見聞佛法,此皆母親所賜。

岡山佛教堂,李一光居士(佛法與科學之此較闡釋的作者),常對我說:「你母是菩薩啊!若非其病苦,則不能成熟你們幼年時所栽下的信佛種子,也更沒有今日你們可貴的佛化家庭。」

朋友們!今世能夠為人是很難得的,又能見聞到佛法,更是萬劫難逢。佛家有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無常迅速,菩提路遠,讓我們共駕此苦海之慈航,勇猛精進,度生死海,抵涅槃岸吧!」

三寶弟子呂勝強於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書籍目錄】
第1頁: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一 第2頁: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二
第3頁: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三 第4頁:從我心眼所見的觀世音菩薩法身
第5頁:一、菩薩啟示「家家觀世音」的含意 第6頁:二、參拜基隆海邊觀世音菩薩聖像感懷
第7頁:三、彌陀佛七法會所獲得靈異記 第8頁:四、進入地藏菩薩大誓願裡,同樂淨業
第9頁:五、淨化邪神的挑戰,逢凶化吉 第10頁:六、菩薩託夢於一信女募資印書
第11頁:七、由於母親的病使我們全家皈依三寶並對於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信仰 第12頁:八、另一靈感
第13頁:九、活在眾生內心裏的觀世音菩薩 第14頁:十、永遠不滅的菩薩道光輝
第15頁:十一、談求雨之要訣 第16頁:十二、佛度有緣人
第17頁:十三、兒媳的學佛因緣 第18頁:十四、殺狗人棄邪歸善
第19頁:十五、參拜慈明寺觀世音菩薩靈感 第20頁:最後的歸宿
第21頁:觀音佛七法會靈感記 第22頁:信仰的傳承 母親為我種下的佛緣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